㈠ 如果人在死之後,沒有人給他燒紙會怎麼樣燒紙只是封建迷信嗎
在我國,墓葬文化和祭祀文化是我國延續多年的文化。到了祖先的忌日,在古代,祭祀的流程和方式都是十分復雜的,也有些繁瑣。而到了現代,人們的祭祀方式也開始慢慢變得簡單起來。一般就是祖先的祭日,或者是清明節和中元節的時候,給死去的人燒紙。
詩中寫道:誦詩相挽真區區,墓碑千字多遺余。人死去之後,我們所燒的紙,是到不了所謂的「陰間」的,這只能算是我們對於亡者的一種祝福,如今成為了一種傳統,我們不能擯棄他,而是要將它傳承下去。這樣的一種儀式,只是給活著的人們多了一個想念亡者的機會和理由,及時他一開始的出現是一種封建迷信,但是我們也是心甘情願的接受。
㈡ 民間俗語「喪不報孝不弔,不燒紙錢不謝孝」,為何有這種講究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出門時偶遇多年不見的朋友或遠親,向他的父母問好,卻得到了其父母一方早已仙逝的消息。如果不是自己親口詢問,恐怕永遠也不會從他口中得到通知。辦喪事不是中國人人生中的大事嘛,為什麼還有這種藏著掖著的行為,這其中的原因就在於喪禮活動中一些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講究。
過去有句老話叫: 喪不報孝不弔,不燒紙錢不謝孝州頌拆 。說的就是這種講究。在農村一些地區,家裡如果有人去世,就要通知親朋好友前來吊喪。 一般報喪的對象通常是子孫小輩,報喪之時要身穿孝服 ,來到所要報喪的人家中要先磕頭,然後坐在一邊不說話。
只有當那家人問發生了什麼事的時候,才能報喪冊棗。還有些地區,報喪要先報給舅舅,以表示對舅舅的尊重。但是無論如何,只有得到正面通知的人才能去參加葬禮。
有些人生前因為生病等原因導致家庭貧窮,死後家屬就有可能因為沒有錢租場地或者好面子等原因,不邀請親朋好友參加葬禮。如果這個時候有好事者不請自來,不但起不到安慰家屬的作用,反而免不了會讓死者家屬面子上過不去,更加悲哀難過。
又或者有些人原本就與死者不和,家屬也不會邀請這樣人來參加。如果這樣的人貿然來參加葬禮,不管是看熱鬧還是誠心和解,都免不了有隻顧自己爽快的嫌疑,讓喪禮沒法正常舉行。
而 不燒紙錢不謝孝, 則是另一種講究。在古代或者現代一櫻渣些農村地區,舉行葬禮的那天,家屬會准備足夠的紙錢放在火盆旁邊, 與關系好的人在這個時候都會燒上幾張紙,以表達哀思。而與之相對應的,死者的兒孫後代也必須磕頭禮表示感謝。 而與關系一般的人則不會燒紙,一般只是禮儀性的 鞠躬問候 即可,家屬也只是 以口頭感謝回禮 。但是對於死者的後輩親戚,則是必須要燒紙磕頭的,否則便是不孝。
當然誰應該燒紙,誰又不能燒紙在參加葬禮的人心中早有定數。如果這個時候該燒紙的人在葬禮現場沒有燒紙,等於直接當面給死者家屬下不來台,免不了要讓死者在身後被人議論。而不該燒紙的人強行戴孝,也不免給人一種攀附的印象。無論哪種都會讓這場葬禮變成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葬禮實際上是一場復雜的人際交流舞台,一個弄不好便會遭人議論。 現代社會雖然取消了大量喪葬習俗,簡化了流程,但請誰不請誰,隨禮時因為親疏遠近的關系給多少錢等,可以說都是前面那些規矩的變體。規矩雖然沒了,但葬禮上那些人情世故依然流傳著,沒有改變。
㈢ 孝包含著哪方面,每年清明節沒有上墳燒紙就是不孝嗎
我認為不是的,一個人的孝並不是在人去世後每次清明掃墓,燒紙就是孝,真正的孝應該是在人還健在的時候就多關心,多照顧,在去世後,即使不燒紙不掃墓,心理隨時惦記著也是孝。
㈣ 俗語「喪不報孝不弔、不燒紙錢不謝孝」,啥意思呢
在農村,關於人情世故有很多的風俗習慣,而最注重規矩的莫過於紅白喜事。紅事指的是婚嫁添丁等,而白事則說的是親人去世。
農村白事還有這幾種規矩。孝子不離寸土:在北方的農村地區,如果家中有老人故去,孝子在發喪的這幾天,需要一直跪坐在靈堂中,不得離開。
百日不剃頭:在農村如果家裡有老人去世,孝子百日之內不能理發。古時人們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理發是對先人的大不敬。
孝年不貼春聯:在家人去世的前三年,這是服孝期,這三年是不能貼春聯的,而且過年時也不會去串門拜年,意為守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