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故事三年級

重陽節故事三年級

發布時間:2023-04-29 00:12:51

1. 重陽節的小故事

關於重陽節的小故事

你聽過哪些關於重陽節的故事呢?以下是為大家分享的關於重陽節的小故事,供大家參考借鑒,歡迎瀏覽!

關於重陽節的小故事:冤魂的祈求

晉代人干寶,是一位很有學識、文筆優美的史官。在他的《搜神記》一書里,有一段這樣的故事:

淮南有一女丁氏,嫁給當地姓謝人家。謝家是一大富戶。她的婆婆陰險毒辣,千方百計虐待丁氏。她總是被強迫著,一刻不停地干繁重的家務。哪怕是有一點點的不順眼,就會遭到惡婆婆的拳打腳踢,百般折磨。丁氏最終忍受不住,在重陽節那天,含恨懸梁自盡。

該女生前受盡凌辱,死後冤魂不散。她的靈魂常常依附在巫祝(神漢神婆之類的)身上向人們祈求:“做人家的媳婦太辛苦了,沒日沒夜地幹活。終年勞累不得休息。求求各位婆家,到了重陽節,讓媳婦們休息一天吧。”

據說,丁氏的祈求,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後來,許多人家開始善待媳婦。江南人每逢重陽日,都讓媳婦們休息,叫做“媳婦休息日”。這,也許就是今天三八節的萌芽吧。還有一些地方,每逢重陽,父母們要把嫁出去的女兒接回家吃花糕,順便讓女兒休息一下。到了明代,甚至將重陽節稱為“女兒節”。

以死抗爭,陰魂不散的丁氏,當之無愧地,應該是我國女權運動的先驅者了。因為她的貢獻,後人為其立祠祭祀,稱為“丁姑祠”。

關於重陽節的小故事:突發的大水

相傳很早的時候,有個庄戶人家住在驪山腳下。一家老小任勞任怨,忠厚朴實,小日子過得挺紅火。

一天,家人收工歸來,路上碰到一個年老的雲游道人。因為天快黑了,便把他帶回家過夜。由於人多屋少,主人就在灶房裡打了個地鋪。自己和妻子兒女擠在草鋪上睡下,卻讓老道睡在了正屋的炕上。

第二天天剛亮,庄戶人叫醒妻子給道人做了一頓好吃的.,殷勤招待。又做了滿滿一袋白蒸饃,送給遠行的老道。道人臨走前,仔細地看了看庄戶人住的地方和周圍的環境,千叮嚀萬叮囑地說:“到了九月九,全家高處走。切記切記!”

庄戶主人感到很奇怪,心想:這老道會不會有毛病啊?但轉念又一想,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全家人的性命要緊。到了九月九,還是到高處走一走吧。權當讓家人看看風景,也是一件美事。

重陽節那天,庄戶的主人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米酒,登山遊玩。還沒有等他們到達山頂,從半山腰處的山洞裡,突然冒出一股大水直沖山下。一會兒功夫,位於他家的整條山溝都被淹沒了。站在高處的這家人,眼見這一幕,全都嚇傻了。這才明白,老道為什麼讓他們全家九月九登高了。

這事傳開後,人們每逢九月九,便扶老攜幼登高望遠、上墳祭祖,以祈求平安。一年一度,相沿成俗,流傳至今。

關於重陽節的小故事:三尺清鋒斬妖魔

很久以前,有個後生叫桓景。他和父老鄉親們,守著一方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歸。誰知天有不測風雲,當地忽然流行起瘟疫來,人們不斷地死於非命,情況十分危急。

有人告訴桓景,這是因為附近的河裡,來了一個妖怪,經常出來散布瘟疫,危害人間。他又打聽到,東南山中住了一個叫費長房的神仙,神通廣大,本領高強。桓景決定,前去拜師學藝。

他翻越了一座座大山,跨過了一道道河流,歷盡千辛萬苦。有一天,桓景看見面前站著一隻雪白的鴿子,向他點頭。桓景心想:這莫非是引路的和平鴿嗎?

果然,鴿子飛一段距離,便停下來等他。就這樣,他跟著白鴿,很快找到了費長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門口,恭恭敬敬地跪下,誠心誠意地請求:“求師傅大發慈悲,救救鄉親們!”他的善心和誠意感動了仙人。隨著大門的啟開,一位鶴發童顏的老者,笑眯眯的說:“弟子為民除害,為師自當助一臂之力。”

費長房先送他一把青龍斬妖劍,又教了他劍法。等桓景學有所成,師傅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日,是降妖除魔的好日子。你趕緊回鄉滅掉妖怪,解救百姓。為師另給你茱萸葉一包,菊花酒一瓶,到時讓鄉親們登高避禍。”說完,師傅用手一招,飛來一隻仙鶴,把桓景載回了家鄉。

桓景回到家,緊鑼密鼓地籌備有關事項。到了重陽那天,他就領著大家登上了附近的高山。桓景把師傅給的茱萸葉子分給眾人,讓瘟魔不敢近前;又拿出菊花酒,每人喝了一口,可以百毒不侵。一切安排妥當後,他手提青龍降妖劍,來到住著妖怪的那條河邊,准備斬殺瘟魔。

不一會兒,河面上波濤翻滾,狂風怒吼。妖怪探出頭來,看見山上的人群,便飛身躍起,直撲眾人,卻被仙酒及茱萸的氣味嚇得不敢上前。它一回頭,迎面碰上寶劍出鞘的桓景。正是仇人相見,分外眼紅。一人一妖,直斗的飛沙走石,天昏地暗。大戰了三百多回合,瘟魔不敵,轉身就跑。桓景“嗖”的一聲射出了寶劍,把瘟魔死死地釘在了地上。

從此,這一方土地上的百姓們,再也不受瘟魔的侵襲了。

;

2.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有哪些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那麼關於重陽節的故事你知道嗎,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有哪些

重陽節的故事(一):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說是很早以前,有個庄戶人家住在驪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過得也不錯。       有一天,這家主人從地里回來,半路上碰上個算卦先生,因為天快黑了,這先生還沒找上歇處重陽節的傳說故事(5篇)作文。由於主人家裡很窄,只有個草棚子房,於是就在灶房裡打了個草鋪,讓妻子兒女都在草鋪上睡,自己陪著算卦先生睡在炕上,湊合著過。       第二天天剛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戶人叫醒妻子給先生做了一頓好吃喝,又給先生裝了一袋白蒸饃。算卦先生出了門,看了看庄戶人住的地方,叮嚀他說:到九月九,全家高處走。         到了九月九,就到高處走一走吧,全當讓全家人看看風景。       到了九月九,庄戶人就帶著妻子兒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驪山高峰去遊玩。等他們上山後,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沖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沖垮了。不大功夫,整個一條山溝都被泡了。庄戶人家這才明白算卦先生為什麼讓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這事傳開後,人們就每逢夏歷九月九,扶老攜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向流傳到今。       

重陽節的故事(二):       重陽桀石,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重陽節是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稱為重陽。1989年我國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既適應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要求,又弘揚了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傳統文化和現代實際需求巧妙的結合,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覌具有重要好處。自古以來,重陽節就有賞菊、登高、出遊、吃糕、插朱萸&等敬老的習俗。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異彩紛呈,那裡僅將恆景登高避瘟故事簡介如下:       相傳在東漢的時候,汝河裡來了一個瘟魔。只要它在河裡一打滾兒汝河沿岸的村莊就會鬧瘟疫。瘟疫流傳,天天有人喪命,家家都有病人,弄得民不聊生。汝河村裡有位道行高尚的讀書人,名叫恆景,家庭善結四鄰,是出名的慈善人家。這一年瘟魔發難,恆景的父親也被深上瘟疫,一病不起。為了救父親,恆景按照鄉親習俗,扎一隻風箏放晦氣。風箏剛放起來,不料被一陣狂風卷上天去,回家再看父親,己經奄奄一息。父親對他說,我曾聽說有一位死而復生的奇人,人稱他為地仙,名叫費長房,是位易學大師,能降妖去災。我期望你誠心敬意拜他為師,學好本領,找到戰勝瘟魔的方法,才能保一方平安。父親說完後就閉上了眼睛,失去了性命。恆景也染上瘟疫,險些喪命。恆景病癒後,決心去找費長房學藝,治服瘟魔。       恆景辭別了妻子和父老鄉親,渡過了無數激流險灘,翻過了無數懸崖絕壁,最後在一個名叫滴水壺的地方找到了地仙費長房。費長房所住的地方是在瀑布後面的山洞裡,恆景是跟著一隻猴子才找到這個地方。費長房見他能找到自己十分吃驚,恆景說為了完成父親遺命不怕千難萬險也要找到師傅學習消災救人之術。費長房為他孝行感動,見他態度誠懇,為民除害的意志豎決,就收他為徒。經過三年令一節的勤學苦練,恆景對易學有了新的體驗。費長房對他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在汝河鬧事,你正要辦好幾件事,才能為父報仇,為民除害,止住瘟疫,還家鄉太平。怎樣降瘟魔?費長房說:       東邊請來辟邪翁,西邊請來延壽客,       全家登高嘗蓬餌,你可趁機斬瘟魔。       經過多方請教,恆景明白了楚王染病吋,服了一位名叫朱萸的大臣送來的一味草葯而痊癒,為此,楚王將此葯命名為茱萸,以示表彰。當地人把茱萸裝入紅布袋,扎在胳膊上就可有效防止瘟疫傳染,因此稱為辟邪翁。又經過多方打聽,他明白了菊花又名長壽客,因為用菊花酒能夠使人延年益壽。他回到汝河家鄉告訴鄉親們要釀菊花酒、要插萊萸枝、要做重陽糕,。一切均准備好了,他讓大家在九月九日舉家上山,登高望遠。       這時瘟魔又駕著霧霾而來,但是刺鼻的茱萸味讓它睜不開眼,遍處的菊花酒香讓它頭暈腦脹,正當它不知所措時,恆景的桃木劍己刺入它的胸膛。瘟魔倒下了,化為一股旋風消失在曠野之中。       恆景和全家人從山上下來,發現家中欄中的雞犬牛羊,全都暴死,方知由於登高而免去一難。以後留下了重陽桀石這一習俗,以互扔石塊(內裝五色豆之布包)象徵驅趕瘟魔, 以喝菊花酒插菜萸為民俗事象,以尊老活動為節日文化主題。由於九與久同音,雙九這意味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將此日定為老人節,具有深刻寓意。       

重陽節的故事(三):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辭別了妻子和鄉親,決心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恆景訪遍名山高土,最後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最後收留了恆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最後練出了一身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了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茯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       恆景回到家鄉,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座山上,然後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

重陽節基本簡介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4]。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只是近年來,人們對老人的推重,故此節日又被稱為老人節。

重陽節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記載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里的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

3.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精選7篇)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重陽節的傳說故事作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篇1

據《續齊諧記》記述: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游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系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篇2

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源自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篇3

源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於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後,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後人仿之,形成習俗。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篇4

傳說在公元前三世紀,那時有一個神通廣大的人,名字叫費長房。他不僅能呼風喚雨,還能遣神捉鬼。

有一個叫桓景的'青年知道後,很崇拜他,要拜他為師。由於這個青年決心很大,費長房就收他為徒,教他學本領。

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這天,你們全家將有一個大災難降臨,你要提早作好准備。」桓景聽了,十分驚慌,連忙跪下求師傅教給他躲避災難的辦法。

重陽節傳說

費長房說:「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多做幾個紅色的布袋,裡面放進茱萸,纏到胳膊上,再帶些用菊花浸泡的酒,攜帶全家老小到一個高坡上飲酒。這樣,就可避開大禍。」桓景認真地照師傅的辦法去做了。

到了九月九日這一天的清晨,桓景帶著全家來到附近的高坡上,平安地渡過了這一天。

晚上,桓景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中一看,大吃一驚,家裡的牛羊雞犬都死了。他們果真避過了一場災難。

從此,重陽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相沿成習,流傳了兩千多年。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篇5

重陽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早在漢代,就有飲菊花酒、插茱萸的習俗。唐代王維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王勃的「九月重陽節,開門見菊花」更寫出了賞菊飲酒的情趣。那麼,重陽節的習俗是怎麼形成的呢?這里有一個傳說。

漢代,河南汝南有個叫恆景的人。一家人守著一塊薄地,安分守己得過日子。誰知天有不測風雲,汝河兩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為了替鄉民除害,恆景決定去終南山拜訪一個叫費長方的神仙。費長方給了他一把降妖青龍劍,讓他學習降妖的法術。恆景遵照老人的話勤奮的練習。一天,費長方對他說:「今年九月九日,瘟神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一包茱萸葉子,一瓶菊花酒,叫你家鄉父老都登高避禍。」恆景回到家鄉,他把費長方的話告訴鄉親們,大家就按他說的話做了。恆景來到村口等著瘟神。一會兒,狂風怒吼,瘟神來了。看見鄉親們都在山上,瘟神想去作崇,卻被茱萸的香味與酒氣熏倒了。一回頭,又看見恆景手持寶劍向他撲來,連忙迎戰。他倆鬥了幾個回合,瘟神斗不過,轉身就逃。恆景拋出寶劍,就把瘟神釘死在地。汝河兩岸的百姓又過上了太平的日子。

從此,人們就把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習俗保留了下來。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篇6

據研究人員考證,西峽重陽店最早是由堯的兒子丹朱所建。丹朱為堯的長子,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曾統帥大軍征伐強大的東夷諸侯而獲勝,鞏固了堯的地位,為建立陶唐王朝立過大功,具有豐富的軍事知識和作戰經驗。

考古學家王大有在《三皇五帝時代》中介紹:堯欲指定王位繼承人,大臣放齊說:「帝子丹朱開明,可登帝位。」堯認為丹朱「不守德,好爭訟」,「不足以授天下」。那時,人們把孝德作為眾德之首。堯認為舜有孝德,決定把帝位傳給舜,並由舜代堯執政。堯怕丹朱與舜爭奪帝位,派丹朱駐守丹江和漢水交接處的丹江口,並派舜領重兵駐於黃河北岸,監控丹朱。為了防止舜從北方攻擊,丹朱在丹江邊建丹朱台,在正北建丹朱城作為國都,與國都配合,建九層高的天文台,即丹朱台。並在正北建朱陽關、紫荊關、重陽店,來保護都城丹朱城。

丹朱為什麼要在重陽店建立要塞?為什麼以「重陽」命名?重陽店在朱陽關和荊紫關的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朱陽關和荊紫關只是它的側翼,起輔助作用。古人重陽輕陰,陽的地位比陰高。最大的陽數是九,九代表萬物之大、之高,因重陽店在戰略上處於核心地位,在軍事上有從旁邊防衛紫荊關的作用。所以丹朱很重視它,把它起名為重陽。

丹朱建重陽店的時間在公元前2240年左右,距今有4200年,說明重陽店的建店時間有4000餘年了。因舜最後繼承了堯的帝位,名聲遠揚,丹朱則慢慢被後人遺忘了,但丹朱在淇河上建重陽店是確信無疑的。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篇7

重陽節文化迄今已有兩三千年歷史,在西峽至今流傳眾多民間傳說。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要數重陽公主的傳說。

據《漢書》記載,東漢安帝年間,宮中身懷六甲的李娘娘受閆氏所害,逃至洛陽以西伏牛山以南的重陽店。恰在農歷九月九日這一天生下一女,取名重陽女。李娘娘歷盡艱辛,慢慢把重陽女養大成人。誰知一年秋天,此地發生了一場大瘟疫,村裡的百姓和李娘娘都未能倖免。李娘娘臨終前,把自己的身世告訴了重陽女,並把安帝贈送的玉佩傳給女兒,讓她找機會狀告閆氏,為她討回公道。

李娘娘死後,重陽女到處拜師學藝,立志斬除瘟魔,為母報仇。一位道人被她的精神所感動,精心傳授劍法,並密告瘟魔的四個弱點:一怕紅色,二怕酒氣,三怕刺激氣味,四怕高聲,讓重陽女來年九月九日瘟魔重現時見機行事,為民除害。第二年九月九日這天,重陽女組織附近的百姓登上雲彩山,女的頭上插紅茱萸,茱萸果為紅色,葉子散發出一種怪味,男的喝菊花酒,瘟魔一出現就齊聲高喊:「鏟除瘟魔,天下太平」。瘟魔見到紅色,聞到酒氣和怪味,聽到喊聲,縮成一團,重陽女一劍將瘟魔刺死。從此重陽店一帶百姓安居樂業,健康長壽。

此事傳至京城,安帝派宦官前來視察,見到了重陽女和玉佩,報知安帝。安帝召重陽女進京相見,父女擁抱大哭一場。後安帝貶黜閆氏,專門為李娘娘修了娘娘廟,封重陽女為重陽公主。安帝要留重陽女在宮中,重陽公主以母親葬在重陽、逢節要去祭奠為由,執意回到重陽店生活。但每年九月九日前後,都要帶上菊花、茱萸和菊花酒、茱萸酒回京城一次,孝敬父王,順便把當地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民俗傳入宮中。

;

4. 重陽節的故事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50字

中國人傳統的重陽節,重陽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農歷九月初九的重陽節快到了,我們來了解一下重陽節的傳說吧。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關於重陽節的故事50字,歡迎閱讀。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50字一

東漢時期,汝河村民受盡瘟魔的蹂躪,一一喪命。青年恆景的父母也因瘟疫而死,自己也差點喪命。

恆景病癒後四處訪師尋道,終於找到一位法力無邊的仙長。

仙長贈與他降妖寶劍,恆景日夜修煉,終成大器。在仙長的指引下,恆景九月九回到家鄉,把鄉親領到山上,成功斬殺溫魔。

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50字二

重陽節的名稱得來是因為,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則是雙九,也就是重陽日。關於重陽節的來歷,有一個具有濃厚神話色彩的傳說。

傳說在公元前三世紀,那時有一個神通廣大的人,名字叫費長房。他不僅能 呼風喚雨,還能遣神捉鬼。有一個叫桓景的青年知道後,很崇拜他,要拜他為師 。由於這個青年決心很大,費長房就收他為徒,教他學本領。

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這天,你們全家將有一個大災難降臨 ,你要提早作好准備。”桓景聽了,十分驚慌,連忙跪下求師傅教給他躲避災難的辦法。費長房說: “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多做幾個紅色的布袋,裡面放進茱萸,纏到胳膊上,再帶 些用菊花浸泡的酒,攜帶全家老小到一個高坡上飲酒。這樣,就可避開大禍。” 桓景認真地照師傅的辦法去做了。到了九月九日這一天的清晨,桓景帶著全 家來到附近的高坡上,平安地渡過了這一天。

晚上,桓景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中一 看,大吃一驚,家裡的牛羊雞犬都死了。他們果真避過了一場災難。從此,重 陽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相沿成習,流傳了兩千多年。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50字

農歷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重陽這一天,人們賞玩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游歡飲。九月重陽,天高雲淡,金風送爽,正是登高遠眺的好季節,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陽節的重要習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於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藉以示登高(糕)僻災之意。

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風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重要植物,氣味辛烈,可以防止惡濁重陽花糕是用粳米製成的一種節令美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在九九重陽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被後人廣泛流傳,現在在中國

幾乎是全部人家都會慶祝重陽節,登高、探親、賞菊,是一種民俗的享受。

希望這種傳統的節日能夠永遠的流傳下去!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50字四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重陽節。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辭》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是我國農民喜慶豐收的一個節日。農歷九月,正是金色秋收季節,加之“九” 與“久”諧音,“久久”又有“宜於長久”、“年年豐收”的意思,故於重九日有慶祝風俗。

5. 重陽節的簡短小故事 關於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重陽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並且有著很久遠的歷史文化,隨著不斷的演變,重陽節也變成了敬老節,很多同學想知道重陽節的簡短小故事有哪些,一起來看一下!

重陽節的傳說小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個瘟神,只要他一出現,村裡的人就會病倒,老百姓受盡了折磨。有一位少年叫景恆,瘟神奪走了他所有親人的生命。他發誓要學習法術,戰勝瘟神。他四處尋訪名師,不畏路途的遙遠和艱險,在仙鶴的指引下,終於找到了終南山上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他一學就是十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神又要出來作惡,你的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和一把斬妖劍,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重陽節恆景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讓大家把茱萸葉插在身上,每人喝一盅菊花酒,自己則持酒仗劍,准備治魔。快看,瘟神殺氣騰騰地往村子這邊來,可是村子裡一個人也沒有,瘟神正納悶呢,忽然一陣茱萸香和菊花酒氣撲鼻而來,熏得他頭暈腦漲。抬頭一看,村民們都躲在山上呢,氣得瘟神哇哇叫著沖上山來。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瘟神刺死劍下。滾滾黑氣退卻了,老百姓歡呼雀躍,在山頂上慶祝勝利。從此,九月初九登高的活動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

重陽節的簡短小故事

重陽節的起源據說是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害死後,她身邊的侍女也受到牽連並被趕出皇宮,流落到民間,嫁給了一個貧民。由於她在宮中每年都過重陽節,節日期間插茱萸、飲菊花酒等,以求長壽,所以嫁人之後,她在這一天還是照著宮里的規矩過重陽節,人們聽說後紛紛效仿,於是這種習俗在民間就廣為流傳了。

6. 重陽節的故事

重陽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時在陰歷九月九日。按照中國古代關於數字的二元分類,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月九日的月份和日期都為陽數,所以稱為「重陽」,也稱「重九」。

那麼你們知道有關於重陽節的傳說故事嗎?感興趣的小夥伴一起來看看。


重陽節故事一: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關於重陽節的故事了,小夥伴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呢?在評論區里告訴我吧。

7. 三年級作文300字:關於重陽節的作文

【關於重陽節的作文300字:篇一】

重陽節就要到了,老師讓我們為老人們做點事。這幾天,大家都很積極地幫老人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星期天,我早早的起了床,我把作業做完後,便開始想:幫助誰做什麼事呢?突然,媽媽想出了一個好主意。媽媽興奮地說:“我們可以幫隔壁的爺爺、奶奶掃樓梯呀!”我立刻贊同了媽媽的說法。我拿起掃把開始掃樓梯,媽媽說:“掃樓梯的時候,人要站在上面往下掃。”我照著媽媽說的去做了,好不容易才把樓梯掃干凈。媽媽拎過來一桶水,我問媽媽干什麼?媽媽說:“掃完後要用水沖一下才幹凈。”於是,媽媽就把一桶水灑在樓梯上,看著那水從樓梯的第一階滾到第二階,從第二階滾到第三階……就像瀑布一樣,漂亮極了。

我們幹得熱火朝天,終於把樓梯弄乾凈了。我想隔壁的爺爺奶奶如果看見了,也一定會高興的。真是一個有意義的重陽節啊!

【關於重陽節的作文300字:篇二】

今天是農歷九月初九,也就是重陽節,又稱老人節。今天學校的廣播就已經跟我們介紹了重陽節的習俗等,我們覺得有趣極了。

一天的學習很快過去了。放學時,我在樓梯上看見了沈老師,心想,今天是個節日,那得有禮貌地祝福老師。於是,我連忙說:“沈老師,節日快樂!”我心裡想沈老師一定會說“謝謝”。

誰知道,沈老師奇怪地看著我。她怎麼沒像往常一樣說謝謝呢?我有些納悶。正在這時,沈老師笑呵呵地說:“我又不老,跟我說節日快樂干什麼?”到底怎麼回事呢?我感到非常不解。

回到慎巧了家,我連忙把事情經過告訴了奶奶,問奶奶是怎麼一回事。奶奶哈哈大笑,說:“重陽節也是老人節,難道沈老師老嗎?”

聽到這里,我恍然大悟了。原本,我以為凡是和嘩遇到節日總要相互道“快樂”的呀!卻忘了今天是個特殊的節日,都怪我聽廣播不仔細,鬧出個“張冠李戴”的大笑話。

我現在明白了,重陽節也是老人節,祝願全天下的老人們,老人節快樂!這下總該沒錯了吧!

【關於重陽節的作文300字:篇三】

10月30日,農歷9月初9,是重陽節。

早上,我就在想這個重陽節我該給爺爺奶奶什麼樣的驚喜呢?從上午到中午都沒想好。下午大隊部提出要給老人過個有意義的節日。這時我有主意了。

一放學,我就急匆匆的跑回家,一進家門,我就對爺爺奶奶說:“我回來了!祝爺爺奶奶重陽節快樂!”爺爺奶奶會心的笑了。

奶奶正准備端水洗腳時我連忙說:“奶奶,今天就讓我給您洗一次腳。”奶奶被我這突如其來的話弄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她笑著說:“今天太陽打西邊出來了?”我連忙解釋:“今天是重陽節,我給您洗一次腳也是天經地義的事啊!”經過我再三請求,奶奶終於答應了。看到奶奶那雙冷露的腳,我心中油然升起了一種歉意。我以後要經常給奶奶洗腳,讓奶奶享樂子孫的快樂。我拿起電話,打給了外婆。“喂,您好。”外婆一聽就知道是我的聲音,說:“揚揚,你找我有什麼事啊?”我說:“祝您重陽節快樂!”外婆聽我這么一說,在電話另頭開心的笑了。外婆說:“揚揚真懂事。”我說:“外婆您身體還好嗎?”外婆說:“好!”

我們還聊了一些有關學習上的事。看到外婆這么關心我,我在心中暗下決心,以寬棚鍵後要經常給外婆打電話,讓她少為我操心。

今天,雖然是重陽節,但我也從中感受到了老人對我的關心與愛護,我也想從心中贊美老人。我希望爺爺和奶奶外婆能天天快樂!

【關於重陽節的作文300字:篇四】

年年都有重陽節,今天又是重陽節。在這個溫馨的節日里,我也給奶奶送上了最真誠,最溫馨的祝福;在這充滿慈愛的節日里,我也給奶奶送上了最動聽,最有意義的故事;在這充滿幸福的節日里,我也給奶奶送上了最精緻最可愛的賀卡……

我的祝福雖然不怎麽新穎,但是卻充滿了我的一片敬老之心。 “祝您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壽與天齊……重陽節快樂!”這一字一句都飽含著我的一份情意,我要對奶奶說的話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祝奶奶重陽節快樂!

我的故事雖然很短,但卻非常動人。我的故事是“茅屋裡的三塊銀圓”。這是一個關於紅軍的故事。奶奶邊聽邊說好,我知道,這個字裡麵包含著贊美之意。這個故事是我最喜歡的,我相信奶奶也會喜歡的。

我的賀卡小巧玲瓏,精緻美麗 。我的賀卡是一個紅紅的蘋果,蘋果裡面有圖有話。有我和奶奶的照片、有祝福語等等。

我雖不會燒菜做飯,但我要把最香的菜送給奶奶;我雖不會作曲,但我要把心中最美的音符送給奶奶;我雖然不會跳舞,但我要把最優美的動作表演給奶奶看。我是一株小草,我要把哺育我成長,給予我營養的大樹送上最動聽的語言。

8. 重陽節的歷史故事300字

重陽節的歷史故事300字

重陽節的歷史故事300字。我們國家有著各種各樣的節日,而重陽節就是其中一個節日,每個節日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來歷。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重陽節的歷史故事300字。

重陽節的歷史故事300字1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桓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桓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

桓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重陽節的歷史故事300字2

重陽節的來歷

來歷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

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來歷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

重陽節傳說之一:與道教有關

這是一個與道教有關的神話故事。相傳東漢時期,有一瘟神在汝河出沒,散布各種瘟疫,害得百姓死傷無數。當地一青年恆景看不下去,經歷千辛萬苦找到一位法力高強的神仙為師,學得武藝准備返鄉殺瘟神時,他師傅送他一包茱萸葉和一瓶菊花酒。

恆景回鄉之後登上高山與瘟神搏鬥,經過幾百個回合終於消滅瘟神,瘟疫也就此散去,此後人們就為紀念這件事就有了重陽節,其中重陽節時間九月初九乃是恆景返鄉時殺瘟神的時間。經過時間的推移,重陽節當天也有了登高避疫、佩戴茱萸葉和飲菊花酒的習俗。

重陽節傳說之二:與賞菊和飲菊花酒有關

很久以前有一農夫叫做阿牛,在他七歲時父親不幸去世,而母親也因此傷心欲絕患了眼疾,阿牛用過無數辦法都沒能治好母親的眼睛,直到一天晚上,阿牛做夢夢到一姑娘跟他說只要在九月初九那天到天花盪,於盪中尋一株白色菊花就能治好他母親的眼疾。

阿牛雖然覺得不可思議,但是死馬當活馬醫,在九月初九那天去到天花盪尋菊花,沒想到真的有一株白菊,阿牛挖了白菊回家煎成湯葯給母親服下,不久後就重見光明,至此後阿牛開始種植白菊,民間也把九月初九這一天稱為菊花節,也有了賞菊、飲菊花酒的習俗。

重陽節的習俗

1、賞菊

重陽節的時候是是菊花開放的最佳時間,也是賞菊的好時候,在花團錦簇的菊花從中,去感知生活的美好。大概古人就是喜歡這樣的一份寧靜,現代生活十分的浮躁,所以人們紛紛效仿晉代世人陶淵明,隱世與菊為伴,而賞菊習俗也是從此刻流傳於世。

2、登高

重陽節的時候不僅是菊花開放的好時候,而且此時秋高氣爽,最是適合登高遠望。 自古代起,民間就有重陽節登高的傳統,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篇也很多,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是其中一篇名作。

3、插茱萸

茱萸味濃,有驅蟲的作用,古人認為在重陽節的時候插茱萸能夠祛除疾病、庇護身體。 很多人會在重陽節這天登高、采來茱萸,將茱萸插在門前,或者經過簡單的加工,做作成香囊,佩戴在身上。

4、喝菊花酒

重陽節在我國有悠久歷史文化積淀,從古代起我國就有賞菊花的習俗,因此重陽節又被稱為菊花節。 菊花的食用價值很高,不少人還會將菊花釀進酒里,做成香甜可口的菊花酒,重陽節的時候用自製的菊花酒來招待客人,也是別具一番風味。

5、吃重陽糕

重陽糕又叫花糕、菊糕、五色糕,外形上沒有固定的形態,可以根據心意隨意變換,寬泛來說,各地吃的松軟糕類都可以稱之為重陽糕。

1、精緻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2、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用紙做的紅旗,並點上蠟燭,意寓著紅紅火火,熱鬧喜慶之意。

重陽節的歷史故事300字3

重陽節的來歷

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盂蘭盆節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敬老節

近代,九月初九被賦予了敬老節的新含義。因「九」是數字中的最大數,九,是久長久遠的諧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陽,含有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隱喻在裡面。

在民俗觀念中,又因「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且「九九」與「久久」同音,所以賦予有天長地久、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9. 重陽節的民間故事

重陽 節是中國傳統的四大祭祖 節日 ,那你知道重陽節的民間 故事 有哪些嗎?下面是我給大家分享的重陽節的 民間故事 ,歡迎大家閱讀。
重陽節的民間故事 篇【1】
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雙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兒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

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啄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

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 登山 ,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

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的民間故事 篇【2】
農歷九月初九,是我國民間 傳統節日 重陽節。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辭》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 三國 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是我國農民喜慶豐收的一個節日。農歷九月,正是金色秋收季節,加之“九” 與“久”諧音,“久久”又有“宜於長久”、“年年豐收”的意思,故於重九日有慶祝風俗。
重陽節的民間故事 篇【3】
重陽節的名稱得來是因為,古人以九為“陽數”,九月九日則是雙九,也就是重陽日。關於重陽節的來歷,有一個具有濃厚神話色彩的 傳說 。

傳說在公元前三世紀,那時有一個神通廣大的人,名字叫費長房。他不僅能 呼風喚雨,還能遣神捉鬼。有一個叫桓景的青年知道後,很崇拜他,要拜他為師 。由於這個青年決心很大,費長房就收他為徒,教他學本領。

有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這天,你們全家將有一個大災難降臨 ,你要提早作好准備。”桓景聽了,十分驚慌,連忙跪下求師傅教給他躲避災難的 辦法 。費長房說: “九月九日這一天,你多做幾個紅色的布袋,裡面放進茱萸,纏到胳膊上,再帶 些用菊花浸泡的酒,攜帶全家老小到一個高坡上飲酒。這樣,就可避開大禍。” 桓景認真地照師傅的辦法去做了。到了九月九日這一天的清晨,桓景帶著全 家來到附近的高坡上,平安地渡過了這一天。

晚上,桓景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中一 看,大吃一驚,家裡的牛羊雞犬都死了。他們果真避過了一場災難。從此,重 陽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相沿成習,流傳了兩千多年。

猜你感 興趣 :

1.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2. 關於重陽節的神話故事

3. 重陽節傳說故事

4.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

5. 傳統節日的民間故事

10. 重陽節的小故事都有哪些

關於重陽節的故事:

傳說在公元前三世紀,那時有一個神通廣大的人,名字叫費長房。他不僅能呼風喚雨,還能遣神捉鬼。

有一個叫恆景的青年知道後,很崇拜他,要拜他為師。由於這個青年決心很大,費長房就收他為徒,教他學本領。

有一天,費長房對恆景說:「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陽日這天,你們全家將有一個大災難降臨,你要提早作好准備。」恆景聽了,十分驚慌,連忙跪下求師傅教給他躲避災難的辦法。

費長房說:「重陽日這一天,你多做幾個紅色的布袋,裡面放進茱萸,纏到胳膊上,再帶些用菊花浸泡的酒,攜帶全家老小到一個高坡上飲酒。這樣,就可避開大禍。」恆景認真地照師傅的辦法去做了。

到了重陽日這一天的清晨,恆景帶著全家來到附近的高坡上,平安地渡過了這一天。

晚上,恆景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中一看,大吃一驚,家裡的牛羊雞犬都死了。他們果真避過了一場災難。

從此,重陽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相沿成習,流傳了兩千多年。

重陽節的傳說

據研究人員考證,西峽重陽店最早是由堯的兒子丹朱所建。丹朱為堯的長子,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曾統帥大軍征伐強大的東夷諸侯而獲勝,鞏固了堯的地位,為建立陶唐王朝立過大功,具有豐富的軍事知識和作戰經驗。

考古學家王大有在《三皇五帝時代》中介紹:堯欲指定王位繼承人,大臣放齊說:「帝子丹朱開明,可登帝位。」堯認為丹朱「不守德,好爭訟」,「不足以授天下」。

那時,人們把孝德作為眾德之首。堯認為舜有孝德,決定把帝位傳給舜,並由舜代堯執政。堯怕丹朱與舜爭奪帝位,派丹朱駐守丹江和漢水交接處的丹江口,並派舜領重兵駐於黃河北岸,監控丹朱。

為了防止舜從北方攻擊,丹朱在丹江邊建丹朱台,在正北建丹朱城作為國都,與國都配合,建九層高的天文台,即丹朱台。並在正北建朱陽關、紫荊關、重陽店,來保護都城丹朱城。

丹朱為什麼要在重陽店建立要塞?為什麼以「重陽」命名?重陽店在朱陽關和荊紫關的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朱陽關和荊紫關只是它的側翼,起輔助作用。

古人重陽輕陰,陽的地位比陰高。最大的陽數是九,九代表萬物之大、之高,因重陽店在戰略上處於核心地位,在軍事上有從旁邊防衛紫荊關的作用。所以丹朱很重視它,把它起名為重陽。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故事三年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三清 瀏覽:926
孝順的品質的詞語 瀏覽:583
社保關系轉移退休前多久 瀏覽:20
岳飛孝敬母親的故事 瀏覽:236
老人肺心衰竭腳底發紫還能活多久 瀏覽:6
雲和縣老年大學畫圖班 瀏覽:533
安徽潁上建潁鄉孝敬父母勞動模範 瀏覽:867
養生館如何做外賣 瀏覽:179
水利部老年大學電話6 瀏覽:450
台灣安心養老院 瀏覽:666
貴州交3000農村養老保險領多少 瀏覽:449
70歲以上老人日本 瀏覽:692
欽州市老年大學電話地址 瀏覽:46
有多少父母對孩子很不好的 瀏覽:637
80歲癱瘓老人政府有補貼嗎 瀏覽:522
冬至在養生方面注意什麼 瀏覽:968
離婚後如何處理父母的關系 瀏覽:395
太平養老保險公司待遇節假日獎金 瀏覽:823
孝文帝孝順的故事 瀏覽:188
養老院意見箱內容怎麼填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