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孝敬教育

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孝敬教育

發布時間:2023-04-28 13:50:20

① 百善孝為先,家長想從小培養孩子的孝心,該如何去做

自古以來,我國形成了烏鴉反哺、水滴之恩,湧泉相報的文化,但在社會日益發展的今天,感恩孝心逐漸遠離孩子們。現在的孩子大多屬於獨生子,受到無數寵愛於一身,父母沒有原則的溺愛,讓孩子習以為常。百善孝為先,家長從小要培養孩子的孝心,怎麼去做?

第三,給孩子分擔的機會

這很重要。真正的孝心要通過實踐培養。平時要讓孩子們分擔家裡的工作,對他負責。遇到困難的事就講給孩子聽,讓他一起想出辦法。大人身體不適或生病,告訴孩子該做什麼,付諸行動,孝心就會在孩子身上紮根。

② 如何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 孝道教育

孝道教育學生教育環境孝,作為我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產物,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價值觀,起到了積極作用,可以說功不可沒。孝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一段時間里,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我們對傳統文化教育尤其是孝道教育不夠重視,在學校教育領域中幾乎是一片空白,甚至不知道孝為何物的人比比皆是,社會上忤逆不孝的人和事也屢見不鮮。
現如今,隨著社會的急劇轉型,獨生子女比例的不斷增大,人囗老齡化的加劇,一對年輕夫妻至少要贍養兩對父母,後輩對長輩奉行孝道已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加之部分青少年的孝道觀念處於斷裂與沖突之中,他們的家庭觀念淡化,功利思想嚴重,責任感缺失。因此,在學校開展孝道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顯得尤為迫切和需要。這既是社會賦予教育工作者的歷史重任和神聖權利,更是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一個重要內容。
一、注重校園環境,營造孝道教育氛圍
花峴子學校始終將良好教育氛圍的營造作為一種重要教育資源和教育途徑,強調學生在共同參與這種文化氛圍的營造過程中得到熏陶和啟發,從而提供良好的孝道教育環境。
為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我們校園內的標語、圖片,到宣傳櫥窗里張貼的展版,都緊緊圍繞「孝道」這個主題,精心設計,合理規劃,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述說著孝道」的話題;班級里通過黑板報創辦、學習園地布置、手抄報編輯、普通話比賽等活動形式,讓「孝」的氣息滲透到每個班級,滲透到每個學生心中。
二、採用多種形式,深入理解孝道真諦
孝,上面是「老」字,下面是「子」字,就像兒子背著老子。從這里不難看出,只有上下兩代融為一體,才有「孝」,所以做子女的要時刻想著孝順老人,時刻要把「孝」字放在心上。基於此,我利用班會,給學生講解我國古代孝文化,提高學生對孝文化的重視程度。並布置課外作業:利用信息課查閱孝道及論孝道的文章,摘取有益信息為我所用。綜合每一位同學的資料,通過大家的討論,我們一致同意把「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作為我們的孝道觀,並將極具普世價值的「敬親、奉養」作為我們行孝道的關鍵。因為孝的基本含義就是「善事父母」,奉養就是保證父母物質需要的供給。子女幼小時受到父母的撫育,而當父母年老體衰喪失勞動能力時,子女則有贍養、扶助和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社會責任。對於贍養父母僅僅有養還不夠,更重要的是在贍養的過程中體現出「敬親」,即對養育自己的父母親人的愛戴、尊敬之情,常回家看看。
三、利用語文教學,自然滲透孝道教育
課堂,尤其是語文課堂,是我們對學生進行孝道教育的主戰場,在這里,我們可以充分挖掘傳統孝道教育的因素,自覺的、有意識的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孝道教育。新課程改革重視了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教材中涉及或者純粹講孝道文化的課文也不少。如七年級課文《散步》,以散步這一不起眼的休息方式,作為凝聚親情的紐帶,表現一個家庭中各成員之間互敬互愛,體現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又如,《金色花》《荷葉母親》這些優美的短文,讓我們體會到家庭之愛,體會到了這種感情的美好和聖潔,讓我們明白了責任,懂得了感恩和無私的報答。這樣能讓學生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言行,使之符合孝道的要求。
另外,在寫作教學中,我也從不忽視孝道文化。學了有關孝道的課文,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孝文化信息,我就出一些有關孝道的文題,讓學生去發現並積累家庭生活的素材,讓學生思考其中蘊含的深情,從而能更深切地感悟親情,培養對家庭的熱愛,對父母的熱愛並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同時,我讓學生走出課堂,搜集當今社會上那些行孝與忤逆的人與事,作為反面教材,讓學生在正反對照中明了善與惡、美與丑、好與壞,為寫作提供素材。
孝道不能光寫在紙上,關鍵要付諸行動。為此,還要多渠道,多形式去體驗,去實踐。
四、瞄準特殊節日,組織開展孝敬活動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很多原先並不是非常強調的傳統節日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而中國人的傳統,使得我們在表達感情的時候還是比較內斂的,平時很少會把愛爸爸、愛媽媽的話掛在嘴邊。那麼,節日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比如,在「三八婦女」節、「母親」節,可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母親的愛。「重陽」節組織學生進行一些敬老、愛老的活動。「教師」節可以讓學生開展感謝老師的活動。也可以利用教師、同伴、父輩的生日,指導學生親自為自己的教師、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書寫祝福和感恩的話語,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
而作為班主任,當這些節日即將來臨時,我會通過班級日記的渠道,或者利用學校午會課時間對學生進行相關節日的宣傳和提醒。使學生們能充分利用節日,對父母表達感恩之心,感謝之情。
五、實施家校聯系,促進學生孝道教育
為了給學生傳遞孝敬信息,樹立良好榜樣,當我們聽到有的山區孩子老人得病時,一方面組織老師親自去看望,帶去師生的愛心捐款,還給因照料老人耽誤學業的學生補課輔導,讓他們體會到學校的關懷,老師的溫暖,更高更深層感悟到孝順和孝敬的真正含義。有的孩子家人不幸去世,老師會抽空前去弔唁,深表哀悼之情。同時,對孩子進行精神安慰和經濟幫助。學校助學金許可范圍內特別照顧弱勢群體,讓他們懂得孝敬不是單方付出,而是全社會愛的互換與真情傳遞。
山區學校的許多孩子需要我們的關心和愛護,更多時候則更需要我們去引導感悟。所以作為他們的家長,不僅要給孩子愛心、榜樣、機會,更需要讓他們學會珍惜、欣賞。肯定孩子的示愛和感恩的表現,我們的孩子才會不僅有愛的意識,更會有那些感恩的行為。他們也應該參與到學生的德育教育中,教師利用家訪或家長來校等機會和家長一起商討德育教育的良策。如製作「感恩卡」「為父母洗一次腳」「跟隨家長一天的勞動」「愛心小信箱」(家庭與孩子的真情傳遞)、「送給家長一個驚喜」「給父母過生日,親手製作小禮物」「和爸爸媽媽說聲『我愛您』」等一系列的活動展開,讓孩子們在體驗中、感恩中享受愛與被愛的幸福。教育學生知恩,學會感恩,愛父母、愛老師、愛同伴、愛身邊的人,乃至發展到愛自然、愛祖國等。
「只有心懷感恩,才能滋潤生命」。在學校孝道文化的教育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感恩意識,讓他們知道飲水思源,知恩圖報,永遠銘記父母之恩、老師之恩、社會之恩。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繼承傳統美德,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並將這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

③ 如何教育孩子孝敬父母

孩子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來受到人們稱贊。但現今社會獨生子女身上這種美德越來越缺失,於是家長在問,要,孩子不孝順該怎麼辦。1.家長要了解幼兒的年齡特徵,並為孩子做個好榜樣 用愛心故事來感染 幼兒正處於一種發展性的自我中心階段,難免會表現出「小氣」「霸道」等現象。家長要了解幼兒的這一年齡特徵,允許孩子表現出這種與孝順相悖的行為,以避免幼兒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而孩子的情感又是與認知相結合的,情感的產生受知識經驗的影響。所以家長應豐富孩子有關孝敬長輩的知識,多給孩子講述《孔融讓梨》之類有愛心故事。並讓孩子分析大家為什麼表揚孔融,使孩子懂得分享和謙讓是一種優良的品質,鼓勵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孔融學習。 父母用言行做表率 平時,父母在言行方面應為孩子做出孝敬長輩的表率,如平時在家中要建立一種長幼有序的家庭關系。要尊重老人,懂得關心體貼老人,有了好吃的東西要主動先送給老人吃,老人生病時要耐心服侍老人,為老人做飯、捶背、洗衣服等。父母的一言一行會深深地打動孩子純真的心,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一顆愛的種子,孩子體貼父母、尊敬長輩的意識才會漸漸形成。 2.抓住機會對孩子進行「隨機教育」 「孝順教育」應從發生在幼兒身邊的小事做起,讓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中潛移默化地學會孝順。作為家長應善於觀察幼兒,抓住教育時機進行隨即教育,如:當把好吃的留給孩子吃時,家長只是在一邊看時,家長就應該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讓孩子懂得父母的愛心;媽媽在給孩子做飯,洗衣服時,讓孩子看到媽媽頭上的汗水,手上磨出的老繭。總之,要讓孩子看到父母真切的愛,從而引導孩子學會愛。 3.移情教育—讓孩子真正理解、體驗父母的苦與樂 移情是指個體想像自己處於他人的境地,並理解他人的情感、慾望的思想及行動的能力,即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能力。

④ 怎麼教育孩子孝順

怎麼教育孩子孝順?孝順是一種道德品質,是後天培養的。所謂【養不教,父之過】,想要擁有一個孝順的孩子,就必須在家庭中,讓孩子從小體會「愛」的教育和「孝」的熏陶。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怎麼教育孩子孝順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怎麼教育孩子孝順

第一,明確家庭關系。家庭中,應當營造一種長幼有序的環境,讓孩子從小知曉長幼尊卑。比如等父母長輩都到齊才能吃飯;看電視先徵求長輩的.意見等。

第二,堅持細節訓練。孩子的道德標准和生活習慣幾乎完全在家長的引導下建立。因此,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提出具體要求。比如,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可以要求他們「回家主動和父母問好」;中學生可以要求「父母生病時主動照顧」等。

第三,父母以身作則。孩子最善模仿,就像父母的一面「鏡子」。須知,您今天給自己的父母倒一杯水,將來您的孩子就可能端一碗湯,送到您的床前。

當孩子對父母表現出不敬重的言行時,要給予適當的批評和懲罰,千萬不要認為:孩子現在還小,還不懂道理,不必多計較他的言行過錯,等他長大了,自然就知道孝敬老人了。這種認識肯定是錯誤的。

父母的責任是有限的,義務和付出也是有限的。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就從要從引導孩子為父母做這些小事入手。

⑤ 怎樣教育孩子孝敬父母

培養孩子從小孝敬父母、關心他人的習慣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下面我為你整理了教育孩子孝敬父母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方法
1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是孩子學習和模仿的物件。因此父母要以身示範,樹立良好的榜樣,如果父母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不關心,又如何讓孩子去孝敬你、關心你呢?

2父母應給予孩子愛

父母應給予孩子愛,讓孩子獲得愛的滿足。如經常陪孩子一起做游戲、做家務,多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但是愛應是理性的,不可過度,要讓孩子懂得:父母愛自己,自己也應愛父母。

3讓孩子參加一些家務勞動

讓孩子參加一些家務勞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讓他們知道勞動的辛苦和快樂,從而體諒父母的辛苦。

4讓孩子懂得「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個道理

讓孩子懂得「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個道理。要讓他們學會回報,回報自己的父母,回報別人,比如父母生病後,孩子不知怎麼做,你可告訴他,他生病時你們是怎麼做的,讓孩子像你們照顧他那樣來照顧你們,平時可要求孩子問候上下班的父母,為父母捶捶背,倒水,拿鞋子等,總之要從小,從點點滴滴的小事開始培養,孩子在家裡能孝敬父母,到社會上才有可能關心他人
教孩子孝敬父母技巧
第一、要從小事入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愁,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如關心家長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親;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護,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第二,要以身作則,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有一個故事是值得借鑒的。從前有一對中年夫婦對年邁的父母很不孝順,他們把老人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裡居住,每頓飯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東西給老人。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兒子在雕刻一塊木頭,就問孩子刻的是什麼,孩子說:「刻木碗,等你們年紀大時好用。」這時,這對中年夫婦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請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隻小木碗,拿出家裡最好吃的東西給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轉變了對他們的態度,從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見,父母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現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況還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僅不照顧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計「刮」老人們的財物,這給自己孩子的影響更不好了。因此,我們不得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親,決不能添了兒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說平時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在休假日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第三、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從心底里孝敬父母呢?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了,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方法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長幼有別的家庭關系。

「合理的長幼有別」與封建家長制、一言堂是不同的。所謂「合理」,是指全體家庭成員包括子女之間首先是民主平等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尤其是在處理孩子自己的事情時,一定要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盡可能按他們合理的意願辦事。同時,家庭又是一個整體,不能各自為政,總要有人當家長,來「領導」家庭,管理指導家庭全體成員的生活。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供養者,而且他們有豐富的生活經驗,自然應當成為家庭的核心和主事人。孩子尤其是未成年人應當在父母的指導幫助下生活、學習。現在,不少的家庭中,孩子是「小太陽」,家長卻變成圍著孩子轉的月亮、侍從,這就為孩子形成以我為中心的小霸王性格提供了土壤,更談不上培養孝敬父母的好習慣了。因此,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自己與父母的關系,知道父母是長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而不能顛倒主次,任孩子在家庭里逞強胡鬧。

第二,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從心底里孝敬父母呢?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好,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三,要從小事入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

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慮,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如關心家長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親;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顧、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於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⑥ 怎樣的教育,才能讓孩子孝順

現在的孩子,由於心理發展水平的制約以及家長的百般寵愛,大多存在「自我中心」的傾向,專橫、霸道、任性,長大後成為自私自利、不顧他人的人。 一、以身作則,父母做榜樣作為父母要嚴於律己,堅持正面教育的原則,孝順長輩、關心親朋;在孩子面前不議論別人的長短,盡可能地尊重他的一些孩子氣的同情心。逢年過節給老人買東西、送禮物,都要讓孩子知道並試著讓孩子參與買東西。同時,充滿溫情的家庭氛圍對培養孩子的愛心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間經常爭吵、謾罵甚至打鬧,孩子時常處在恐懼、憂郁、仇視的環境里,又怎能要求他去關心別人呢? 二、教育孩子學習與人分享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引導孩子在與人交往中關心、幫助、尊敬別人。好吃的與人分享,好玩的大家一起玩,別人病了去關心,別人痛苦給予安慰體貼,別人休息不去打擾,別人收拾干凈的房間不去弄亂等。孩子稍大一些,還要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減輕父母的勞累,珍惜父母的勞動等。此外,家長在為孩子的生活起居考慮的同時,也要讓孩子體會父母的辛苦,如父母在休息或學習時,不吵吵鬧鬧等。 三、教孩子運用「角色互換」,弱化「自我中心」心理「角色互換」就是轉換與他人的位置,實際體會別人的需求、感受與悲歡苦愁。當家長帶著孩子在公園玩了―天,已經該回家而孩子還要繼續玩其他玩具的時候,家長要告訴孩子自己的感受,如:爸爸媽媽陪你玩了一天,身體很疲勞,需要休息,或玩得太晚家裡的爺爺奶奶會牽掛、著急等,讓孩子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當孩子做了對不住別人的事,家長應要求孩子站在別人的角度想一想:如果另一方是自己會是什麼感受,這樣就會使孩子為自己的行為不安、羞愧。「角色互換」能很好地起到弱化「自我中心」的作用,幫助孩子從自己角度出發轉為能考慮別人的感受和需要。 四、教育孩子將自己融入集體中鼓勵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關心集體,為集體出力,將自己融入集體中去接受鍛煉和提高。特別應該用孩子身邊的關心集體、為他人著想的榜樣教育孩子,因為對孩子有親切感的榜樣,孩子才易學肯學。

⑦ 怎麼教育才能讓孩子變的孝順,你有什麼好的辦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的孩子也是家裡面的老大,因為家裡面有所有的好吃的好喝的,都會去緊著孩子,所以這也是造就了孩子非常的自私,覺得什麼東西都是應該給他的,如果父母想要讓孩子學會孝順自己的話,首先要讓孩子學會感恩,首先讓孩子知道別人對他好不是應該的,這都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的爺爺奶奶都是非常的疼愛孩子的,所以他們有東西都是不捨得吃的,但是這一點也是錯誤的,所有的東西都給孩子吃,也是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最重要的,沒有人比她重要,其實教育孩子也是要讓孩子知道,家裡面的好吃的,必須要先給長輩吃,因為我們小時候就這樣。

⑧ 如何對孩子開展「孝道」教育

1.維護好和孩子的親子關系

任何關系都需要雙方來不斷地進行維護,即便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系也是一樣,家長在平時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需要注意維護好和孩子的親子關系,不要和孩子之間產生過於難以調和的矛盾,等到自己年老時孩子自然也就不會不管不顧了。

2.以身作則

讓孩子懂得孝敬自己,家長還要做好榜樣,以身作則,平時對辯缺待自己的父母多用一些心思,盡量橘困照顧地更加周到,讓孩子知道具體應該怎樣來孝敬父母。孩子處在這樣的環境下自然也就會懂得如何照顧好老人,更加孝敬自己的家長。

3.重視對孩子的「孝道」教育

孝敬長輩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圓灶念美德,家長應該將「孝道」教育融入到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當中,重視起來,從小引導孩子明白孝敬長輩的重要性。為此家長可以讓孩子適當理解自己的辛苦之處,明白為人父母的不易,這樣孩子自然懷抱感恩之心,等到將來自己長大後記得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好好孝敬自己的父母,

⑨ 如何教育孩子懂得孝順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人的起碼規范,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懂得孝順很有必要。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教育孩子懂得孝順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教育孩子懂得孝順的方法
1.讓孩子知道父母為孩子和家庭付出的辛苦

讓孩子了解父母通過勞動給自己的一切是用心血汗水換來的,要百倍珍惜,並要有感激之情。父母應根據孩子的年齡,所提出的問題,決定讓他們了解家庭經濟問題到什麼程度。家境困難的,使孩子了解家庭的經濟狀況,懂得生活應該儉朴,與父母共同克服困難;家庭富裕的要讓孩子知道富裕更是父母辛勤勞動換來的,要在學習、品德上努力上進,珍惜父母的勞動所得。

2.父母要以身作則,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父母要用自己的行動去教育孩子。父母怎樣對待長輩,孩子將來就會怎樣對待父母。當孩子明白他有為家人的歡樂、幸福出一份力,並能自覺地為維護家庭利益而努力,甚至限制自己的一些需要和願望時,孩子的家庭責任感就已經建立起來了。

家庭責任感是社會責任感的基礎。社會責任感是一種高尚的感情,它要求個人處理任何事情都要考慮到對社會、對公共利益的影響,並自覺抵制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

要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擴大為社會責任感,父母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出榜樣。比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關心爺爺、奶奶、伯父、伯母、堂兄妹、表兄妹等親屬,當知道他們當中有人生病了,帶上孩子去探望,當他們求助時,盡自己所能給以幫助。然後引導孩子尊敬老師、關愛同學、鄰居,進而關心幫助社會上不相識的人。

3.讓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教育孩子盡早學會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並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這樣可以使孩子從中體驗父母的辛苦,減輕父母的負擔。

4.教會孩子同情、體諒和憐憫別人

父母要從小教育孩子眼中有人,學會理解父母,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權歡樂、幸福,孩子不僅應知道自己有需要和願望,還應想到父母和親人的需要和願望。

父母要教會孩子對人有同情心,告訴孩子為了實現父母和親人的願望,可以適當地限制或放棄自己的部分需要和願望,比如父母應堅持讓孩子把好吃的先讓給長輩;與孩子一同上街購物,要求孩子幫助拎些東西;父母下班回家,應主動讓父母安靜休息,當家裡條件不許可時,限制自己的某些需要與願望等等。

5.具體要求和訓練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

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不是抽象的說教,而是有具體內容的訓練。如教孩子學會根據性別年齡稱呼“叔叔”、“阿姨”、“老爺爺”、“老奶奶"等;聽父母說話時要認真,眼睛不東張西望,不插嘴;父母批評時不頂嘴,不任性;在家要當父母的小幫手;要知道父母的生日,主動為父母祝賀生日;有好吃的,先讓父母嘗等等。孩子從小事做起,天天訓練,就可以形成習慣。
教育孩子懂得孝順的方法
如何培養孩子孝順的品質

第一、要讓孩子了解父母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現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況,不知道父母的錢是怎樣得來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錢買這買那,認為父母給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經地義的。這樣的孩子怎麼會從心底里孝敬父母呢?為此,父母應當有意識地經常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況告訴孩子,說得越具體越了,從而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錢得來不易。自然,孩子會逐漸珍惜自己的生活,也會從心底里產生對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第二、要從小事入手訓練培養孩子孝敬父母的行為習慣。教育子女孝敬父母的一般要求是:聽從父母教導,關心父母健康,分擔父母憂愁,參與家務勞動,不給父母添亂。要把這些要求變為孩子的實際行動,就應當從日常小事抓起。如關心家長健康方面:要求孩子每天要問候下班回家的父母親;當父母勞累時,孩子應主動幫助或請父母休息一下;當父母外出時,孩子應提醒父母是否遺忘東西或注意天氣變化;當父母有病時,孩子應主動照護,多說寬慰話,替他們接待客人等。孩子應承擔必須完成的家務勞動,哪怕是吃飯時擺筷子。根據孩子的年齡、能力、學習情況,合理分配,具體指導,耐心訓練,熱情鼓勵。這樣不但有利孩子養成家務勞動的習慣,也有利於孩子不斷增強孝敬父母的觀念:“父母養育了我,我應為他們多做事。”

第三,要以身作則,父母本人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孩子對待父母的態度,直接受父母對待長輩態度的影響。有一個故事是值得借鑒的。從前有一對中年夫婦對年邁的父母很不孝順,他們把老人攆到一間破舊的小屋裡居住,每頓飯用小木碗送一些不好吃的東西給老人。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兒子在雕刻一塊木頭,就問孩子刻的是什麼,孩子說:“刻木碗,等你們年紀大時好用。”這時,這對中年夫婦猛然醒悟,把自己的父母請回正屋同自己一起居住,扔掉了那隻小木碗,拿出家裡最好吃的東西給老人吃。小孩因此也轉變了對他們的態度,從此一家三代和睦生活。可見,父母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現在中年夫妻冷落自己父母的情況還是存在的。有些中年夫妻不僅不照顧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計“刮”老人們的財物,這給自己孩子的影響更不好了。因此,我們不得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年邁的父母親,決不能添了兒子就忘了老子。如果說平時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在休假日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如此日長時久,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會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一、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

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

。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二、聞雷泣墓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三、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四、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五、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六、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七、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八、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九、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十、滌親溺器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

猜你喜歡:

1. 如何教育孩子善良感恩

2. 如何教育孩子懂得知恩圖報

3. 如何教育孩子有感恩的心

4. 如何教育孩子成才心得體會有哪些

5. 家庭教育孩子十大方法

⑩ 如何教育孩子孝敬父母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之一,那麼如何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呢?下面就是我整理的方法,一起來看一下吧。

故事滋養心田

孝,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幾千年來留下了許多感人的孝心故事。小黃香為父親扇枕溫衾,王祥為繼母卧冰求鯉,楊香奮不顧身打虎救父……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都是教育孩子的好素材,父母時常講一講,便是煲給孩子最好的心靈雞湯。當然,在現代社會中也有一些感人肺腑的孝心事跡,例如張尚昀背母求學,田世國捐腎救母……這些事跡與古老的孝文化遙相呼應,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它們像是和煦的春風,能夠悄悄溫暖孩子們的內心,使其懂得去愛。有了愛的土壤,孝心才會生根發芽,最終綻開嬌艷的花朵。

家長做好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孝心教育時要做好榜樣,通過點滴小事言傳身教,讓孩子耳濡目染。例如,工作之餘常帶著孩子回家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活,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頓團圓飯,既讓老人享受天倫之樂,又為孩子做出榜樣。父母對長輩的態度會打動孩子純真的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埋下尊老敬老的種子。

加強責任教育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寧願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這樣一味地慣著孩子,只會助長他們的嬌氣,使他們產生「只要索取就能得到滿足」的感覺。孝心源於責任,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獨立性。目前正值暑假,家長可以為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實踐和社會實踐,比如讓孩子試著安排一天的生活,買菜、洗衣、做飯,讓他們感受父母平時的辛苦;還可以帶孩子去條件艱苦的山村體驗生活,感受幸福的來之不易。只有讓孩子真正懂得生活的艱辛,才能更好地培養他回報父母、回報社會的責任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這種優良品德不僅要表現在家中,還應體現在孩子的社會交往之中。家長要教育孩子尊重長輩。比如教導他們在公交車上要為老年人讓座,與長輩交談時應恭敬有禮,過馬路時要主動去攙扶老人等,讓孩子從點點滴滴的小事中感悟做人的道理,享受行孝行善帶來的喜悅,將良好行為轉化成習慣。傳統美德應代代相傳,作為家長,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將「孝」傳承下去,為自己,更為整個社會。

閱讀全文

與如何對小學生進行孝敬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陽節三清 瀏覽:926
孝順的品質的詞語 瀏覽:583
社保關系轉移退休前多久 瀏覽:20
岳飛孝敬母親的故事 瀏覽:236
老人肺心衰竭腳底發紫還能活多久 瀏覽:6
雲和縣老年大學畫圖班 瀏覽:533
安徽潁上建潁鄉孝敬父母勞動模範 瀏覽:867
養生館如何做外賣 瀏覽:179
水利部老年大學電話6 瀏覽:450
台灣安心養老院 瀏覽:666
貴州交3000農村養老保險領多少 瀏覽:449
70歲以上老人日本 瀏覽:692
欽州市老年大學電話地址 瀏覽:46
有多少父母對孩子很不好的 瀏覽:637
80歲癱瘓老人政府有補貼嗎 瀏覽:522
冬至在養生方面注意什麼 瀏覽:968
離婚後如何處理父母的關系 瀏覽:395
太平養老保險公司待遇節假日獎金 瀏覽:823
孝文帝孝順的故事 瀏覽:188
養老院意見箱內容怎麼填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