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各地重陽節的習俗
1、陝北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
2、江南
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於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藉以示登高(糕)僻災之意。
3、莆仙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九九重陽凝聚了中華民族千秋萬代「老吾老」的濃濃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風范。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人節」、「敬老節」,重陽節成為一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
2012年12月28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進一步在法律上明確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作為老年節,並於2013年7月1日起實施。因此重陽節這天又是「敬老日」、「敬老節」或「老年節」、「老人節」。
『貳』 誰知道梅州客家人的習俗
沒什麼習俗、吃喝方面比較簡朴、喜歡清淡、不愛辣、有很多小吃美食等、這個習俗還真不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我也是梅州的客家人、現居廣州、但是我至今也沒發現我們家和其他家有什麼不同
『叄』 客家人過重陽節的習俗這樣做有什麼寓意
登高抄。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登山祈福」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台。
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四:其一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二是源於「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其四是源於附會上一個荒謬傳說「桓景登山避災」。
『肆』 南方人過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伍』 求梅州地區客家風俗習慣,急急急!!請簡便回答、謝謝
客家人就是熱情好客,特別是世界客都梅州!客家傳統
客家人作為古代中原人的後代,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可集中概括為艱苦奮斗、熱情好客、尊師重教、愛國愛鄉。客家人從中原遷移到閩粵贛地區,由於平原地區已被原住民占據,一般只能定居在貧瘠山區,因而生活艱苦,必須奮斗。客家人的拓荒精神、白手起家能力也就十分突出。尤其是客家婦女,以勤勞賢淑聞名天下,農活家務都出色,家庭觀念特別強,有「鐵漢」之稱;早期客家人作為移民,居住在人煙稀少、落後偏僻的山區,人際交往的心理需求和團結互助共同克服困難的意識也就特別強,雖然生活艱苦,但養成了熱情好客的文化傳統;客家先民從中原「衣冠南下」,大多數都有是出身於「書香門第」,因而文化素質較高,歷來有重視文化教育的傳統。其中梅州表現最為突出,被譽為「文化之鄉」。
廣東漢劇
廣東漢劇舊稱「外江戲」、「興梅漢戲」,1933年改稱漢劇。流行於廣東的梅縣、汕頭和粵東北、粵閩贛邊區各地。清雍正至乾隆間,徽劇傳入廣東後形成。 廣東漢劇的表演程式與京劇、湘劇、祁劇、湖北漢劇等劇種大同小異,但也有自己的特點和風格。它的武功屬南派,臉譜有百多種,以黑、紅、白三色為主,黑色象徵剛勇,紅色象徵忠賢,白色和青色象徵陰險、奸詐。廣東漢劇的音樂唱腔以皮黃為主,兼收崑曲、高腔、吹腔、小調等,並保存很多古老的曲牌。朴實淳厚,高昂悲壯,是廣東漢劇音樂唱腔固有的風格特點。其角色行當分公腳、老生、小生、老旦、正旦、花旦、紅凈、烏凈、丑腳等九大行。它的伴奏樂器也頗有特色,頭弦、大蘇鑼及號頭是廣東漢劇特有的伴奏樂器。 廣東漢劇傳統劇目有八百多個。較著名的有《百里奚認妻》、《齊王求將》,現代劇目《一袋麥種》。
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是以梅縣話為中心的一支方言。它主要分布在廣東的東部和北部地區,全省約有二十多個縣市屬客家方言區。它以梅縣話為標准,因為梅縣話影響大,語言較清晰。客家方言也是在民族遷移中形成的一種漢語方言。東晉以前,客家先民原來聚居在中原一帶。西晉末,中原地區發生了各種戰爭和自然災害,客家先民不得不向南移。有的移居於湖北、湖南等地,後又經唐末五代十國的離亂,又有的進一步南遷移居江西、福建等地。到南宋末年,宋元交兵,天下大亂,客家先民又進一步移入廣東,逐漸入居粵東一帶。宋代戶口有主戶和客戶之分,分,後來者入客戶,故有客家之稱。在移居的過程中,由於在湖南湖北停留了近四百年時間,至唐、宋時期方入粵,因此其方言較接近兩湖方言。在廣東四種方言中,也顯得與普通話差異最小。客家方言有六個音調,平、入聲分陰、陽,上、去聲不分,保留了六個古人聲韻尾。其書面語與口頭語在語音上有較大差別。此外,客家先民本用北方話,入居廣東後,受著不同廣東方言和地理歷史環境影響,因而逐漸消失了捲舌音。
鬧元宵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農歷年頭一個月圓之夜,它象徵著幸福美滿。廣大僑鄉人民迎神賽會。鬧大鑼鼓,舞金獅,迎花燈,燒煙火,以祈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吉祥如意。豐順縣埔寨鎮元宵之夜迎鑼鼓,燒「煙架」、「火龍」,久負盛名,飲譽海內外。據傳,埔寨燒火龍己有二三百年歷史。起初是由硫磺、白硝、木炭未製成火葯,做火箭、火花、大犁等燃放,經過幾百年來的不斷演變,煙架由原來的五七架發展到今十三架,高達十多米;火龍由原來的三四段發展到今十一段,長達三十餘米。並採用有聲有色的煙花,表演奇特,驚險壯觀。在廣場上,禮炮三聲巨響,在鑼鼓聲中,舞龍開始,百來個小夥子揮舞火炬,赤膊飛路登場,二十多個壯士高舉五米龍頭,由綉球引路,近百名勇士手擎「金鯉」、「龍蝦」、「鰲魚」漫遊廣場。由長者點燃引火索,龍口吐出金珠來後,各段火龍發出五光十色的火花,火箭呼嘯騰空,五彩繽紛。舞龍者在火海中翻騰,場面壯觀。現在,埔寨火龍已騰躍於揭陽、梅縣、深圳等地。人民畫報、中央電視台等十數家報刊、電台均作過報道。
最後我作為梅州人非常榮幸能回答你這個問題,歡迎來梅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