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敬父母的包青天讀後感

孝敬父母的包青天讀後感

發布時間:2020-12-12 17:19:51

❶ 觀包拯讀後感

包拯抄(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❷ 關於包拯廉政故事的讀後感

開始行嗎 這個讀後感非常的好聽 一個個都是感到非常高興 相信的 這個讀後感的話自己寫一下就完事兒了 這些寫一下自己寫一下的 寫出來的非常好 也是非常完美的 好吧 哥哥們 你自己洗一下 好好的學懂吧

❸ 讀包公故事有感450字左右

包公復原名叫包拯,北宋人,制28歲考取進士,朝廷任命他為「大理評事」,大致相當於現在的法院陪審員,級別很低。又被任命過天長知縣、州官、開封府尹、出使過契丹,還在財政、監察部門擔任要職,.官至宰輔。
早在北宋時期,包拯就已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臣,包公的故事開始在民間流傳。包公為官清廉、言行一致、不畏權貴、剛正不阿的形象深入人心,特別是他嫉惡如仇、執法無私、為民請命的精神,千百年來更獲得無數民眾的好感和欽佩,成為專制社會受到老百姓敬仰、被百姓稱為「包青天」。
在包公的身上,凝聚了專制社會下老百性對於清官的企盼,和對社會公正的嚮往。包公是非分明,同樣贏得今天我們的喜愛, 從此包拯這個名字永遠的留在了我們的心中。

❹ 包青天讀後感怎麼寫

就是說包青天有多麼厲害,然後寫出他的一些事跡,誇大添油加醋

❺ 觀《包青天》觀後感急,什麼自己寫不要發!!!~~~急!!

新版《包青天》是一部不錯的片子,看完之後,有一些感慨,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所謂新,是指重新劇本,重新拍攝,卻又是老牌鐵三角的再次配合,這樣的新戲舊人本來就算是一大題材,值得炒作。應該說本片的創作人員發揮了較高水平,在劇情的設計上,盡可能的克服了原故事的一些不符邏輯之處,增加了一些緊張的關鍵環節,選取了很有代表性的這么五個故事。尤其是除卻打龍袍中政治因素以外,其他每一段都增加了一段漫長的感情戲,如展昭,公孫策的師侄女,甚至八賢王也戲劇性的捲入一場感情戲中。戲不夠,感情湊,這樣的長達61集的故事才有可能延續。
給我印象深刻的是第四個故事黃金案。柴玉形象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我想看完這一個故事的朋友大都不會太過怪罪於他。一個始終胸懷大志,憤憤不平卻腿腳不便身有殘疾,甚至還有嚴重的先天心絞痛,暗暗策劃著一場「復國」運動。包拯憋了個半天,指責他的理由也不過是「難道你要大好河山拱手落入異族手中」,豈不知幼主雖然無能,只要大將忠心輔佐,又有何不可?然而,混帳邏輯下,柴玉依然被鍘。只是剩下了,那段特別犀利的笛聲。我認為是本片非常出彩的地方,這個曲子充滿哀怨,卻並不放棄,一直在進行痛苦而又堅定的掙扎。
然而,這些影視細節的成功,卻讓人不能完全滿意。因為這個片子犯了中國類似片子的一個共識性錯誤,就是「口供意識」和「非程序意識」。君不見,對付郭槐實在沒有辦法,值得採取夜審寇珠鬼魂的辦法,來騙取郭槐口供。君不見,每一次老包的鍘刀都是當場落下,從不走死刑復核程序的。
有人說,古代故事大可不必當真,不必深究。然而,我卻想說,重視口供,忽視法定程序正是我們的這些司法人員所一次次實踐著的司法怪相。在刑事過程中,其實口供是最不可信的,因為屈打成招,犯罪嫌疑人心理壓力過大,以及證人誣陷,原告收買等現象太過普遍,口供往往是唯一的孤證,也是最容易做手腳的證據。至於死刑復核更是荒唐,包拯確有先斬後奏之權,但是這不是一種常態職權,而是非常時刻,可以便宜行事的特權,是需要再三謹慎使用的。在古代歷朝歷代,幾乎所有死刑復核都有皇帝御批,這一程序實際意義如何不做討論,但是絕不應該是擺設。就好比今天的最高院復核,很多基層法院法官中鐵案不還是翻過來了,原來所謂鐵案不過是木頭案,豆腐案。我們總是說,我們不能冤枉一個好人,更不能放過一個壞人。其實,這一表述的重點是有問題的,現代社會的真實表述應該是我們可以放過壞人,但絕不能冤枉一個好人。口供意識和非法定程序意識必須被堅決剎住。
這樣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比如西遊記中,無數次出現的畫面,當那些妖怪即將束手被擒時,孫悟空一棒子即將掄下的「危急時刻」,某菩薩或是大仙一定準時趕來,大喝一聲,「悟空住手」或是「悟空且慢」,這不就是最為典型的開後門關系戶么。
文學作品往往有著深厚的民族精神的根基,然而,在法治社會中,一次次的出現包青天亦或是神探狄仁傑這樣的封建官僚,是我們的社會主義法治根本不值得宣揚還是什麼呢???!!!

❻ 廉潔奉公的包拯讀後感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專北宋名臣。
天聖屬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❼ 關於《強項令》和《包拯》的一篇讀後感

只能提來供一篇,供參考《包自拯》讀後感一談到自古以來最有名的清官,恐怕大家一下子就會想到包拯.是的,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盡死義".他的一生都富有神奇色彩.因為人清廉簡朴,從不講究排場,因此在生前深得民心,還被人稱為"包青天",死後依然受群眾愛戴.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作為清官的確是非常典型的一位.而如今,又有誰能享有和他一樣的盛名呢
古往今來,有一些官吏一生都受到好評,成為人民的典範,而有些官吏卻是臭名遠揚,死後也給自己留下了污穢的一筆.大貪官和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和伸生前貪贓枉法,剝削民脂民膏,不顧人民死活,也因此使得他個人積蓄比國庫中的還要多.他雖享盡榮華富貴,無惡不作,但是在康熙帝之後傳位的第三個皇帝剛上任的第三天就將他斬首示眾,人民都歡呼雀躍,拍手叫好.這樣一個視財如命的人最後只有遺臭萬年。

❽ 包拯人物傳記讀後感

一談到自古以來最有名的清官,恐怕大家一下子就會想到包拯.是的,包拯字希仁.廬州合專肥人屬,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盡死義".他的一生都富有神奇色彩.因為人清廉簡朴,從不講究排場,因此在生前深得民心,還被人稱為"包青天",死後依然受群眾愛戴.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作為清官的確是非常典型的一位.而如今,又有誰能享有和他一樣的盛名呢
古往今來,有一些官吏一生都受到好評,成為人民的典範,而有些官吏卻是臭名遠揚,死後也給自己留下了污穢的一筆.大貪官和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和伸生前貪贓枉法,剝削民脂民膏,不顧人民死活,也因此使得他個人積蓄比國庫中的還要多.他雖享盡榮華富貴,無惡不作,但是在康熙帝之後傳位的第三個皇帝剛上任的第三天就將他斬首示眾,人民都歡呼雀躍,拍手叫好.這樣一個視財如命的人最後又得到了什麼呢 只有人民的唾罵而已,這樣的一生又有何意

❾ 包青天讀後感

近期每天晚上廣東電視台都在播放那《包青天》。《包青天》講述的是包拯判案的故事作文人網 你也可以投稿,故事中的包拯包青天剛正不阿、大公無私,每審一件案子頭頭是道;公孫策公孫先生足智多謀、華佗再世;南俠展昭文武雙全,一直保護包大人……
《包青天》分為幾部分,有《包青天之打龍袍》、《包青天之通判劫》、《包青天之白龍駒》等。其中我最喜歡、也最有道理的是《包青天之打龍袍》。《包青天之打龍袍》講的是:皇宮里李娘娘和劉娘娘同時懷孕,可是李娘娘要先生了,那麼就說明李娘娘要成為皇後。劉娘娘不甘心,便讓郭槐用剝了皮的狸貓趁人不注意換走太子,還要寇珠把太子給殺了,埋在金水橋下。寇珠不忍心把太子給殺了,便把太子交給了陳琳陳公公,陳公公把太子給帶到了八賢王府上。八賢王把太子收留了,但他不敢向皇上稟報,也不敢向任何人說。正好八賢王的妻子狄娘娘正值臨盆,不幸的是由於難產,孩子生下來便死亡。於是就把太子謊稱為自己的兒子,而李娘娘因生下了怪物而被打入冷宮。當劉娘娘的兒子六歲時,不幸身亡,便從八賢王那選太子,八賢王趁機把李娘娘的兒子給送了上去,成了太子。李娘娘知道後,每天晚上燒香拜佛,保佑太子平安可劉娘娘卻說是在詛咒先皇,先皇一氣之下就賜死。秦鳳、陳琳找人替死,而李娘娘卻逃出冷宮。過著人世間最苦難的生活,正好有一天包
青天路過她的住處,她便喊冤告狀,包青天經過多日的查詢,不怕比他大的官,強行將罪犯郭槐判死刑。然後勸皇上認母,這時皇上猶豫不決,經過再三考慮認母,而這時李娘娘則認為他不孝,決定辦他不孝之罪,她認為人必須以孝為先,如果多數人不孝順的話,那麼就沒有人敢生兒育女、養育後代。包青天足智多謀,便脫下皇上的龍袍打了二十大板而把此案結案。
此故事對我們青少年來說都應該接收一下教訓,都必須孝敬父母、尊重長輩。

❿ 包拯貢硯觀後感100個字或200個字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閱讀全文

與孝敬父母的包青天讀後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遼寧省公務員養老保險條例 瀏覽:725
每年體檢有多少錢 瀏覽:893
寧波市贍養老人每個月多少錢 瀏覽:473
老爸70歲生日買什麼送他 瀏覽:69
2016年6月15日關於養老金的增加 瀏覽:414
如何寫信跟父母說自己借錢了 瀏覽:565
養老保險剩九年每月補繳多少 瀏覽:822
都江堰護理養老服務有哪些 瀏覽:766
長壽小康廠什麼時候建 瀏覽:175
老人腦出血術後多久恢復正常 瀏覽:834
泰國和三亞哪個適合養老 瀏覽:132
70歲指的是 瀏覽:331
如何讓中老年人記住歌詞 瀏覽:509
老年痴呆晚期病人呼吸不暢 瀏覽:76
中人退休工資怎樣計算的 瀏覽:747
老年痴呆者攻擊行為 瀏覽:939
82老人肺結核如何治療 瀏覽:600
歌曲孝敬農村爹和媽 瀏覽:134
網上怎麼交養老保險保費 瀏覽:103
老年人咳喘偏方 瀏覽: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