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孝順是中國的傳統美德,有關古代歷史關於孝順的典故都有那些
可以看看《二十四孝》里的故事,由歷代二十四個孝子從不同角度、不同環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下面列舉裡面的幾個:
1、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㈡ 百善孝為先,為什麼說「孝」是傳統文化之根
我國古代出現了很多的思想家和有道理的思想,其中的很多想法綿延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卻用一生來踐行遵守。俗話說的百善孝為先,就是我們要始終去貫徹落實的事情,為什麼會有人說孝是傳統文化之根呢?第一,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如果連父母都不能孝順,那麼我們還會對什麼上心?第二,一些君王將他們稱為君父,希望百姓們能夠像對待父母一樣,去將自己的全部奉獻給君王。第三,還是因為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一些名人先哲讓我們敬仰。
自從孔子之後,歷朝歷代都將儒家文化作為自己的正統文化,向百姓們宣傳這些東西,孝仁禮義信。希望百姓們能夠受這樣熏陶,能夠全力的支持自己的統治。孝文化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一些家長的也都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能夠很好,因此,就要求們子女們要孝。百善孝為先,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根,就這樣來了。
㈢ 為什麼「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傳統美德
因為孝是中國的傳統美德
麻煩採納,謝謝!
㈣ 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什麼樣的行為就是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百善孝為先,對於我們中華民族來說,有很多的優良傳統,是中華民族有上千年的歷史,優良傳統也是十分的多,但是百善孝為先,孝順是我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於晚輩來說,對於長輩是要有一定的孝順的,那麼什麼樣的行為就是不孝?其實就是父母對於子女平時的一些所作所為,就關乎我們孝不孝順。
第三,不孝有三無後偉大,作為我們子女們來說,一定要讓父母享受到天倫之樂,所謂的天倫之樂,就是要生養自己的孩子,傳宗接代。對於父母來說也是很好的一種孝順的方式,父母在老了之後就希望有自己的孫子孫女陪伴在自己的身邊,無論是誰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自己的家庭,看到自己的孩子生養了自己的孫子孫女,這對於他們來說是最開心的一件事情。
所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㈤ 中國傳統孝文化有什麼
中國傳統孝文化x0dx0a我國孝文化歷史悠久,形成發展過程復雜,內容不斷變化。據記載,孝字最早出現於《尚書·堯點》,「克諧以孝。」《尚書》以後的文獻中對孝的記載很多,最早對孝作出解釋的是漢代的許慎,他在《說文解字》中提到:「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可解釋為奉養和服從父母。孝在西周至春秋之前,其初始是尊祖敬宗,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善事父母一經產生便成為了孝的基本涵義。狹義的孝,是指子代對父代和祖先的情感和相應的行為表現。這里的情舉塵笑感和行為是自發的、樸素的,也是最真實的。廣義的孝既是指作為家庭倫理的孝,也指被泛化到社會倫理和政治倫理的孝。孝的基本含義是對父母的贍養和順從,是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父母子女之間的倫理規范。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的含義卻遠遠超出家庭倫理的范圍,它有一個由家庭逐步擴展到國家和社會的過程。孝文化是指一切有關「孝」的物質、精神和制度等的總和。「中國孝文化」是指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孝意識、孝行為的內容與方式,及其歷史性過程、政治性歸結和廣泛的社會性衍伸的總和。當代孝文化是對傳統孝文化批判性的繼承。x0dx0a「孝」應是由周人先提出,在周代發展。西周時期,「孝」擴張為倫理政治范疇,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兄祥年。周代的「孝」,字從「考」、從「子」,強調父子相承,表現了男子在生育中的獨尊地位。在周代孝的發展步入了成熟期,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一種觀念。春秋戰國之際,「孝」的含義有一個重大轉變,這就是由西周春秋之尊祖敬宗,向善事父母的轉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接過了「孝』,把它作為自己學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孝」之所以能得到儒家的看重,是因為儒家學說正含的思想基礎就是原始的男性生殖崇拜文化。儒家經典論及「孝」時,幾乎都以「善事父母」為核心。x0dx0a漢代在中國歷史上以「孝治天下」而著名,它建立了以孝為核心的社會統治秩序,並把孝作為自己治國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礎。孝觀念滲透到漢代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此,孝道發揮著對家庭和對社會的雙重功能,以及協調兩方面關系的功能。可以說,漢代的孝道思想,通過對前代孝道思想的繼承和改造,完成了由奴隸制型向封建制型倫理觀念的轉變。如果將董仲舒的三綱五常學說看作是由傳統家庭人倫思想向社會政治思想在理論上的完成的話,那麼以「孝治天下」成為漢朝統治者實現這種轉變在實踐上的完成。《孝經》的推廣、傳播,成為實現這種轉變在教育上的完成。x0dx0a「孝」作為一種文化體系、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而發展的,而在當代孝文化作為一種最基本的親系關系,應該也可以發揮它應有的當代價值,有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x0dx0a黑格爾曾說過「中國純粹建築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孝在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幾個歷史變遷,先秦時期孝道的形成與確立、漢魏隋唐時期「以孝治天下」、宋元明清時期孝道走向極端化、愚昧化、近代孝道的變革與社會相適應。x0dx0a不論時代如何進步和改變,作為根源於人類血緣關系的"孝",都在不同程度上發揮著作用,影響著中國歷代人們的思想,也成為支配人們行動的准則和評判人的德行的標准,雖然它的內容、實現形式及作用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變化,但作為道德准則卻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x0dx0a在我看來,對於作為社會倫理的孝道,應加以揚棄,而不是簡單的否定,「想要劃清文化遺產中民主性精華與封建性糟粕的界限」必須做到這一點。如果我們把孝道和封建主義的扭曲影響加以區分和剝離,作為社會倫理觀的孝道,在社會仍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積極作用,「孝」的觀念和行為中的合理成分,還需要繼承和發揚。首先,我國目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社會公共福利事業還不夠完善。這一切就決定了我國社會還需要家庭養老的傳統,做為子女必然承擔贍養父母的義務。同時,在物質生活的需求基本得到滿足的境況下老人也需要兒女對他們的精神的贍養。滿足老人的物質需要、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使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這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基本的道德義務與社會責任。明確的提出弘揚「孝」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於解決當前家庭關系、促進家庭和睦、推動社會文明、實現社會的安定祥和無疑是大有裨益的。其次,傳統孝道是一種擴展性和開放性的倫理規范,它體現出中國傳統倫理始於家庭而伸展向社會、始於私德而擴展為公德的特點。孝是最基本的倫理道德,是人自幼就有的一種樸素感情。作為人們調整家庭關系的重要規范,有利於建立民主和睦家庭生活,如果孝由小到大,由愛家推而廣之去愛社會,愛天下,愛世界萬物,則孝文化有力的培養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整個世界就少了許多戰亂、沖突和紛爭,而多了團結、和諧與溫情。社會在進步,人的意識也在進步,要發揮傳統孝文化的積極作用,就應使傳統的東西與時俱進,做到傳統文化的時代化、社會化,使孝文化永遠散發燦爛的光輝,並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近代社會,尤其到了晚清民初,隨著中國現代化的步伐加快,西方文化的漸漸侵入,民主、自由的思想開始深入人心,人民的自覺性和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一大批文化先驅站在時代的高度,從自然人性的角度來揭露封建孝文化的專制性、絕對性,並且使孝文化融入了時代。「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受到嚴厲批判的傳統孝文化開始洗去塵封多年的封建專制性,轉而向新型孝文化發展。在此引導下人們的時代意識、社會意識逐漸增強,許多人沖破家庭的牢籠和羈絆,站在時代前列,以天下和社會為己任,為民族盡其大孝。比如,在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都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為動員、團結民眾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1939年3月12日,國防最高委員會頒布的《國民精神總動員綱領及實施辦法》中指出「唯忠與孝,是中華民族立國之本,五千年來先民所遺留於後代子孫之寶,當今國家危機之時,全國同胞務必竭忠盡孝,對國家盡其至忠,對民族行其大孝。」1939年4月26日,中國共產黨的《為開展國民精神總動員告全黨同志書》指出「一個真正的孝子賢孫,必然是對國家民族盡忠盡責的人,這里唯一的標准,是忠於大多數與孝於大多數,而不是反忠於少數和孝於少數。違背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而是忠孝的叛逆」,在這里,孝成為民族團結、興旺的精神基礎,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現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像中國講到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便自然可以強盛。」從歷史的不斷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孝文化在促進國家和諧、人際關系和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x0dx0ax0dx0a中國歷史上流傳著許多孝敬父母,尊君愛國的動人事跡,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傳頌不休,成為培育中華傳統美德的母本。x0dx0a但是,從封建社會一路走來的孝文化,毫無疑問帶著封建的糟粕性,所以,和對待所有傳統文化一樣,對傳統的孝文化,我們應該辨其真偽,學會揚棄。x0dx0a在上大學期間,我們要逐漸學會各種社會生存的技能,畢竟以後是我們自己在這個社會上獨自謀生,沒有別的人再可依靠,所以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已經很好了,至於在物質上給與父母,我們暫時還是消費者,還不能為父母提供豐裕的物質享受,但是偶爾買件衣服,補品,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盡孝。在時間上,要充分的給足時間,讓他們做好自己的工作,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社會價值,要時刻記住,父母的社會價值絕對不是只來自與子女,要鼓勵和支持父母的工作,也許這更是一種人生價值的實現。當父母年邁時,我們要更加多的給父母提供精神上的關心,要更加精心的照顧,耐心的安慰。x0dx0a父母養育了我們,教會我們如何做人,是他們讓我們明白了生活的意義並給與我們極大的支持。所以以後不管我們身的哪裡,心一定要記得父母,而且更要趁現在還在他們身邊,多孝敬他們,還是那句老話,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
㈥ 為什麼中國人以孝為先
中國孝文化源遠流長,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孝」作為一種文化體系、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而發展的,而在當代孝文化作為一種最基本的親親關系,應該也可以發揮它應有的當代價值,有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中國傳統孝文化是在華夏數千年歷史中孕育、誕生和發展起來的。
黑格爾曾說過「中國純粹建築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
中國傳統孝文化歷經了古時期的萌芽、西周的興盛、春秋戰國的轉化、漢代的政治化、魏晉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時期的極端化直至近代的變革,是在中國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積淀而成的。
孝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文化現象,從不同的視角來審視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在當代,我們不能對其作簡單的二元對立分析,而要從孝文化的歷史與內涵中重新審視其當代價值。
孝作為一種社會意志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
先秦:孝道的形成與確立
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率見昭考,以孝以享」之語,充分說明了孝之原始意義。人們在生產勞動,與大自然的不斷斗爭中,為乞求平安而進行的一種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動。
殷商、西周是傳統文化的開端和創造時期,也是孝觀念的初步形成和確立時期。
殷人把祖先視為喜怒無常、令人懼怕的鬼神,他們對祖先的祭祀更多的是一種宗教意義上的祈求,並沒有更多的倫理內涵。
到了西周,人們依然對祖先進行虔誠而隆重的祭祀,不過與殷人不同的是,周人對祖先的祭祀既是一種宗教行為和政治行為,又包含著濃厚的敬仰、追念等血緣親情,是一種倫理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西周孝觀念除了祭祀祖先這層含義之外,還增添了奉養父母的新意義。
祭祀祖先是貴族的特權,奉養父母作為平民的義務,使孝觀念向著「子德」的方向演進,並逐漸取代祖先祭祀,成為後世孝道德主要內容。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文化開創者孔子在其思想理論中豐富和發展了孝文化的內涵,提出了「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的觀點,「仁」是眾德之總,而「孝弟」則又被視為眾德之源、之總的「本」,其地位在整個傳統理論中升到了核心,同時確立了「孝」對於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從此成為協調親子關系的倫理規范,並成為古代社會宗法道德的基礎。
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觀點,並指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其天下太平。」還進一步強調「事親,事之本也」,認為尊親、事親是人生最大的事情。
孔孟對孝的論述,已經涉及到後世孝道的方方面面,從而確立了傳統孝道的基本面貌。
漢魏隋唐:「以孝治天下」
漢代是中國帝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定型的時期,也是孝道發展歷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階段,它建立了以孝為核心的社會統治秩序,它把孝作為自己治國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礎。隨著儒家思想體系獨尊地位的確立,孝道對於維護君主權威、穩定社會等級秩序的價值更加凸顯,「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漸走向理論化、系統化。
《孝經》、《禮記》以及「三綱」學說集中體現了孝治理論的風貌。
孝道由家庭倫理擴展社會倫理、政治倫理,孝與忠相輔相成,成為社會思想道德體系的核心,「以孝治天下」也成為貫徹兩千年帝制社會的治國綱領。
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孝治國」的王朝,並實施了一些舉措,提倡和推行孝道。
例如,除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和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外,漢代皇帝都以「孝」為謚號,稱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都表明了對朝廷的政治追求。
除此以外,西漢也把《孝經》列為各級各類學校必修課程,還創立了「舉孝廉」的官吏選拔制度,把遵守、踐行孝道與求爵取祿聯系起來,這成為孝道社會化過程中最強勁的動力。
魏晉至隋唐五代七百餘年,孝道觀念雖然時而淡薄時而強化,但各朝統治者都堅持漢代孝道的基本精神,比如「舉孝廉」作為察舉的主要內容之一,一致為後世所承襲沿用,清代的「孝廉方正」仍是進宮入仕的重要途徑。
其間最值得強調的就是孝道向法律領域的全面滲透,憑借法律力量推行孝道,進而實現對整個社會的控制,這也是「以孝治天下」的重要方法。
宋元明清:孝道走向極端化、愚昧化
宋元明清時期,程朱理學成為社會正統思想,理學家認為孝道是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倫理屬性,兒子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不可違抗的,與此同時孝道的專一性、絕對性、約束性進一步增強,對父母無條件順從成為孝道的基本要求,「父母有不慈兒子不可不孝」成為世人的普遍信念,孝道進一步淪為強化君主獨裁、父權專制的工具,在實踐上走向極端愚昧化。
族權的膨脹和愚孝的泛濫,就是孝道畸形發展的具體表現,如「族必有祠」、「家法伺候」等等。後來的「割股療親」就是愚孝發展到極致的產物,這時孝道被異化到面目全非的地步。
近代:孝道的變革與社會適應
近代社會,尤其到了晚清民初,隨著中國現代化的步伐加快,西方文化的漸漸侵入,民主、自由的思想開始深入人心,人民的自覺性和主體意識不斷增強,一大批文化先驅站在時代的高度,從自然人性的角度來揭露封建孝文化的專制性、絕對性。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受到嚴厲批判的傳統孝文化開始洗去塵封多年的封建專制性,轉而向新型孝文化發展。
在此引導下人們的時代意識、社會意識逐漸增強,許多人沖破家庭的牢籠和羈絆,站在時代前列,以天下和社會為己任,為民族盡其大孝。比如,在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都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為動員、團結民眾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
1939年3月12日,國防最高委員會頒布的《國民精神總動員綱領及實施辦法》中指出「唯忠與孝,是中華民族立國之本,五千年來先民所遺留於後代子孫之寶,當今國家危機之時,全國同胞務必竭忠盡孝,對國家盡其至忠,對民族行其大孝。」
1939年4月26日,中國共產黨的《為開展國民精神總動員告全黨同志書》指出「一個真正的孝子賢孫,必然是對國家民族盡忠盡責的人,這里唯一的標准,是忠於大多數與孝於大多數,而不是反忠於少數和孝於少數。違背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而是忠孝的叛逆」,在這里,孝成為民族團結、興旺的精神基礎,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現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像中國講到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便自然可以強盛。」
從歷史的不斷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孝文化在促進國家和諧、人際關系和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㈦ 為什麼「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傳統美德
因為孝是中華民族傳統倫理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則,最樸素的價值觀念
1、「孝」含四種文化形態 折射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道德總體特徵。
孝不僅是一個人對父母、對祖先、對社會的一種道德責任和道德義務,更是一種自我道德完善,以及自我人生價值的實現,它實質上是要求一個人終生修養道德,報效社會,報效國家。
中國古代社會的現實和特點使孝文化的思想從事親、尊敬長輩、厚待親友進一步深化為對君主的忠誠、對國家的忠心、對社會的責任,「小孝事親,大孝事國」成為孝文化的深層內涵。在古代社會,孝不僅僅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愛敬的情感,更是每個人為人處世都必須遵循的基本准則,是做人的根本。它不僅僅用來協調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關系,還延伸到社會領域、政治領域,用來協調整個社會當中年輕人與年老人、君主與臣下、上級與下級、地位尊貴的人與身份卑賤的人之間的關系,用來維系和強化古代社會的等級秩序。孝對於古代社會、古代中國人有著無與倫比的特殊意義。
2、孝文化深深融入中華民族血液中 是別於西方文化的根本標志
千百年來,孝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流淌不息,永不停歇,這股文脈給中華民族注入生命活力;孝深深地紮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土壤里,根深蒂固,成為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力量。孝文化對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影響,使得孝文化變得異常豐富、復雜,以致成為中國文化有別於西方文化的根本標志,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
㈧ 孝順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那國外的人孝順么
外國人有孝順的也有不孝順的,這與孝順是中國人的傳統美沒有太大關系。
西方社會主要講獨立自主,孩子成年後,父母一般不怎麼管,也不負責養育,父母老了後,主要生活來源是退休金,也即由國家贍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