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白寫的那首詩是關於重陽節的
李白 《九日登山》
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回酌黃花菊。我來答不得意,虛過重陽時。
題輿何俊發,遂結城南期。築土按響山,俯臨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彈霜絲。自作英王胄,斯樂不可窺。
赤鯉涌琴高,白龜道馮夷。靈仙如彷彿,奠酹遙相知。
古來登高人,今復幾人在。滄洲違宿諾,明日猶可待。
連山似驚波,合沓出溟海。揚袂揮四座,酩酊安所知。
齊歌送清揚,起舞亂參差。賓隨落葉散,帽逐秋風吹。
別後登此台,願言長相思。
2. 何為李白,可否具體
李白[lǐ bái]
唐代詩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9個義項喊盯並
特色詞條 | 本詞條按照特色詞條指南編輯並維護
貢獻維護者 奉天936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北京大學教授李志敏評價:「李白之詩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詩德參天地,源於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1]《舊唐書》記載李白為山東人[2];《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3]。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3]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鄭跡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本名
李白
別名
李十二、李翰林、李供奉、李拾遺、詩仙
字
太白
號
青蓮居士
所處時代
唐朝
人物關系
頗黎
兒子
汪倫
好友
賀知章
好友
懷素
好友
快速
導航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人物評價軼事典故親屬成員個人作品人物爭議後世紀念史料索引藝術形象
釋名
視頻 全唐文化偶像李白,不參加科舉考試,只想走後門!
+
關注69.2萬次播放|02:44
姓名由來
第一種說法:那是李白七歲時,父親要給兒子起個正式的名字。李白的父母親酷愛讀書,他們要培養兒子做個高雅脫俗的人。父親平時喜歡教孩子看書作詩,在醞釀起名之時,同母親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時考考兒子作詩的能力。
父親看著春日院落中蔥翠樹木,似錦繁花,開口吟詩道:「春國送暖百則搏花開,迎春綻金它先來。」母親接著道:「火燒葉林紅霞落」。李白知道父母吟了詩句的前三句,故意留下最後一句,希望自己接續下去。他走到正在盛開的李樹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說:「李花怒放一樹白」。
「白」——不正說出了李花的聖潔高雅嗎?父親靈機一動,決定把妙句的頭尾「李」「白」二字選作孩子的名字,便為七歲的兒子取名為「李白」。
第二種說法: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說:「逃歸於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范傳正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中寫道:「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李)枝以復姓,先夫人夢長庚而告祥,名之與字,咸取所象」。
從以上文獻中我們不難看出,李白的姓名是其父回到蜀中給自己恢復了李姓後,為後來出世的李白取的名字,李母夢到太白金星後於是有了身孕,在陣痛難忍中生出李白,李白的名字就是根據這一夢境得來的。
唐朝長安元年,李白出生於武則天執政後期的公元701年。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內容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他很早就相信喜歡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一方面要做超脫塵俗的隱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輔弼大臣,這就形成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但積極入世、關心國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構成他作品進步內容的思想基礎。李白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像《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
3. 李白關於重陽節的詩
1、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出自唐代李白的《九日龍山歌》
譯文:我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那一天,一個人登上了龍山,坐在那山頂飲酒,周圍的菊花在風中綻放,看上去好像是在嘲笑我這個逐臣。
2、今日雲景好,水綠秋山明。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
出自唐代李白的《九日》
譯文:今日景物格外的好,山峰松柏參天,江水涌流不息,水光與山色交相輝映。手攜一壺流霞酒,採取這寒冷天氣開放的菊花,細細欣賞。
3、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出自唐代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
譯文:昨天剛登完龍山,今天是小重陽,又要舉杯宴飲。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4、九日天氣清,登高無秋雲。造化辟川岳,瞭然楚漢分。
出自唐代李白的《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
譯文:九月九日又重陽,登高望遠,天空萬里無雲。神工鬼斧,山川形成,長江把楚漢,界限分明。
5、九日茱萸熟,插鬢傷早白。登高望山海,滿目悲古昔。
出自唐朝李白的《宣州九日聞崔四侍御與宇文太守游敬》
譯文:九月九日重陽節,茱萸熟了,拿起茱萸插上自己的鬢發,結果發現自己還不算上了年紀,鬢發卻已經白了許多,不由得感到十分傷感。再登高瞭望高山大海,更覺得滿目凄涼,情不自禁地為古昔之人悲哀。
4. 重陽節的詩句李白
《宣州九日聞崔四侍御與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時登響山不同此賞醉後寄崔侍御》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九日茱萸熟,插鬢傷早白。登高望山海,滿目悲古昔。
遠訪投沙人,因為逃名客。故交竟誰在,獨有崔亭伯。
重陽不相知,載酒任所適。手持一枝菊,調笑二千石。
日暮岸幘歸,傳呼隘阡陌。彤襟雙白鹿,賓從何輝赫。
夫子在其間,遂成雲霄隔。良辰與美景,兩地方虛擲。
晚從南峰歸,蘿月下水壁。卻登郡樓望,松色寒轉碧。
咫尺不可親,棄我如遺舄。九卿天上落,五馬道旁來。
列戟朱門曉,褰幃碧嶂開。登高望遠海,召客得英才。
紫綬歡情洽,黃花逸興催。山從圖上見,溪即鏡中回。
遙羨重陽作,應過戲馬台。
《九日》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今日雲景好,水綠秋山明。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
地遠松石古,風揚弦管清。窺觴照歡顏,獨笑還自傾。
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
《九日龍山歌》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九月十日即事》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軍》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九日天氣清,登高無秋雲。造化辟川岳,瞭然楚漢分。
長風鼓橫波,合沓蹙龍文。憶昔傳游豫,樓船壯橫汾。
今茲討鯨鯢,旌旆何繽紛。白羽落酒樽,洞庭羅三軍。
黃花不掇手,戰鼓遙相聞。劍舞轉頹陽,當時日停曛。
酣歌激壯士,可以摧妖氛。齷齪東籬下,淵明不足群。
5. <<九月九日即事>> 李白 要全詩
九月十日即事
唐代: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譯文:
昨天剛登完龍山,今天是小重陽,又要舉杯宴飲。
菊花為何這樣受苦,遭到兩個重陽的采折之罪?
(5)李白重陽節的資料擴展閱讀:
這首詩借菊花的遭遇,抒發自己惋惜之情。在唐宋時代,九月十日被稱為「小重陽」,詩人從這一角度入手,說菊花在大小重陽兩天內連續遇到人們的登高、宴飲,兩次遭到采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
作者以醉澆愁,朦朧中,彷彿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這個朝廷「逐臣」,他痛苦地發問:菊花為什麼要遭到「兩重陽」的重創?對於賞菊的人們來說,重陽節的歡樂情緒言猶未盡,所以九月十日還要繼續宴飲;但菊花作為一種生命的個體,卻要忍受兩遭采擷之苦。
詩人以其極為敏感、幽微的靈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場上,發現了這一詩意的空間。實際上,詩人是借菊花之苦來寄託自己內心的極度苦悶。
借嘆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饞離京、流放夜郎的坎坷與不幸,正見其愁懷難以排解。此詩語雖平淡,內涵卻十分深沉。主要表現了作者一生屢遭挫敗和打擊,而在節日里所引發的憂傷情緒。
6. 李白的事跡
1、早年天才
長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認為是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青蓮鄉。祖籍為甘肅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詳。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
神龍元年(705年), 十一月,武則天去世。李白五歲。發蒙讀書始於是年。《上安州裴長史書》雲:「五歲誦六甲。」六甲,唐代的小學識字課本,長史,州之次官。
開元六年(718年),李白十八歲。隱居戴天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內)讀書。往來於旁郡,先後出遊江油、劍閣、梓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境內)等地,增長了不少閱歷與見識。
2、辭親遠游
開元十二年(724年),李白二十四歲。離開故鄉而踏上遠游的征途。再游成都、峨眉山,然後舟行東下至渝州(今重慶市)。
開元十四年(726年),李白二十六歲。春往揚州(今江蘇省揚州市)。秋,病卧揚州。冬,離揚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至安陸(今湖北省安陸縣)。途經陳州時與李邕相識。結識孟浩然。
開元十六年(728年),土蕃屢次入侵。李白二十八歲。早春,出遊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與孟浩然相會於斯。
開元十七年(729年),八月五日,唐玄宗為自己四十歲生日舉行盛大的慶賀活動,並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詔令天下諸州宴樂,休假三日。以宇文融管理全國財賦,強制稅燃祥法,廣為聚斂,供朝廷奢侈之用。李白二十九歲。在安陸。
3、蹉跎歲月
開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歲。春在安陸。前此曾多次謁見本州裴長史,因遭人讒謗,於近日上書自白,終為所拒。初夏,往長安,謁宰相張說,並結識其子張垍。
寓居終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別館。又曾謁見其它王公大臣,均無結果。暮秋遊邢州(在長安之西)。冬遊坊州(在長安之北搭段中)。是年杜甫十九歲,游於晉(今山西省)。
開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多任宦官,尤寵高力士,時四方表奏,皆先為高力士所決。十月,玄宗駕幸洛陽。李白三十一歲。窮愁潦倒於長安,自暴自棄,與長安市井之徒交往。
初夏,離長安,經開封(今河南省知山開封市),到宋城(今河南省商丘縣)。秋到嵩山五嶽之一的中嶽(為河南省登封縣的名山),戀故友元丹丘的山居所在,逐有隱居之意。暮秋,滯留洛陽。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正月,唐玄宗巡幸洛陽。二月,秦州(今甘肅天水縣西南)地震,房屋倒塌,崩壞殆盡,壓死者四千餘人。
徵召自稱生於堯時的道士張果先生,玄宗親問以治道神仙之術。授其銀青光祿大夫(銀印上系以青色緩帶,以為品位高的標志。副職),位侍中(唐門下省協助宰相起草文書等項的官吏)。
4、供奉翰林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由於玉真公主和賀知章的交口稱贊,玄宗看了李白的詩賦,對其十分欽慕,便召李白進宮。李白進宮朝見那天,玄宗降輦步迎,「以七寶床賜食於前,親手調羹」。
玄宗問到一些當世事務,李白憑半生飽學及長期對社會的觀察,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玄宗大為贊賞,隨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職務是給皇上寫詩文娛樂,陪侍皇帝左右。
天寶二年(743年),李白四十三歲。詔翰林院。初春,玄宗於宮中行樂,李白奉詔作《宮中行樂詞》,賜宮錦袍。暮春,興慶池牡丹盛開,玄宗與楊玉環同賞,李白又奉詔作《清平調》。
對御用文人生活日漸厭倦,始縱酒以自昏穢。與賀知章等人結「酒中人仙」之游,玄宗呼之不朝。嘗奉詔醉中起草詔書,引足令高力士脫靴,宮中人恨之,讒謗於玄宗,玄宗疏之。
5、安史入幕
天寶十四載(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李白與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難。春在當塗。旋聞洛陽失陷,中原橫潰,乃自當塗返宣城,避難剡中(今浙江省嵊州)。
至溧陽(今江蘇省溧陽市),與張旭相遇。夏至越中。聞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大勝,又返金陵。秋,聞玄宗奔蜀,遂沿長江西上,入廬山屏風疊隱居。
乾元元年(758年),四月,史思明反。五月,肅宗罷張鎬宰相,出為荊州大都督長史。十二月,史思明陷魏州(今河北省南部)。李白五十八歲。
李白自潯陽出發,開始長流夜郎,妻弟宗嫌相送。春末夏初。途經西塞驛(今武昌縣東),至江夏,訪李邕故居,登黃鶴樓,眺望鸚鵡洲。秋至江陵,冬入三峽。是年杜甫四十七歲,為華州司功參軍。
6、溘然病逝
乾元二年(759年),朝廷因關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規定死者從流,流以下完全赦免。李白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於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到了江夏,由於老友良宰正在當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陣。
乾元二年,李白應友人之邀,再次與被謫貶的賈至泛舟賞月於洞庭之上,發思古之幽情,賦詩抒懷。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舊游之地。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他往來於兩地之間,仍然依人為生。
上元二年(761年),已六十齣頭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上元三年 (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給了李陽冰,賦《臨終歌》而與世長辭。
(6)李白重陽節的資料擴展閱讀:
李白的故事
1、少年故事
李客沒有當過官,是個很有文化修養的大商人,對家裡的子弟要求很嚴。李白是李客第12個兒子,從小聰慧過人,學習又十分刻苦,李客非常疼愛他,而且精心培養他。
李白5歲時,李客就指導他誦讀漢代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的辭賦,並常對他說:「孩子,你要為我們李門爭氣,希望你將來也成為司馬相如那樣有成就的人。」李白把父親的殷切期望銘記在心,立志做一個超過司馬相如的文學家。
李白10歲那年,開始動筆學習辭賦,創作非常認真,字斟句酌,一絲不苟。他想到少年時在眉州象耳山讀書,有一次逃學回來,經過一條小溪,見一位老大娘在溪旁磨鐵杵(舂米的工具)李白問老大娘磨它做什麼,老大娘回答說:「磨成針。」李白想,我學習辭賦,只要有這個精神,超過司馬相如是不會有問題的。
李白按照這個意願,勤學基礎練。一天,他經過幾次修改,把一篇辭賦寫好了,便興沖沖地送給父親看。他自認為寫得不錯,一定會得到父親的誇獎。不料,父親讀了以後,很不滿意,對他說:「你這篇賦寫得太差了,既無氣勢,又乏文采。不過你也不要灰心,應當繼續努力。」
李白點了點頭:「一定按照父親的要求辦。」回到書房,他把那份文稿投到火爐中燒了。
然後重新構思,重新創作,連續擬作了三次,沒有一次感到滿意,只得都付之一炬,直到第四次,才寫成比較滿意的兩篇,即《擬別賦》、《擬恨賦》。《擬別賦》後來散失了,《擬恨賦》還保留著,收在宋人宋敏求所編的《李太白集》中。
2、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說,是講李白小時候的事。他曾經在昌隆縣的象耳山中讀書,有一天,讀書遇到了難處時,屋外傳來一陣歡笑聲。李白走到窗前一看,原來是小夥伴在做游戲。他立刻丟下書,奔了出去。
春天裡,野花滿山,蜂飛蝶舞。李白一邊采野花一邊撲蝴蝶,來到一條小溪旁,看見一位滿頭白發的老奶奶正在溪邊的石頭上磨一根鐵棒。他走上前去,好奇地問:「您磨這個做什麼呀?」
老奶奶頭也不抬地回答說:「做針吶。」
「做針?這么粗的鐵棒怎麼能磨成針呢?」李白驚訝地問。
「孩子,這鐵棒雖然粗,可我今天磨明天磨,一直磨下去,總有一天能磨成針的。」老奶奶說完,又埋頭磨起來。
李白摸了摸腦袋想,老奶奶說得對啊!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讀書不也是這樣嗎?不下功夫,怎麼能學到豐富的知識呢?於是,他立刻跑回家,讀起書來。
3、千秋萬歲名
因為長期的飄流生活和過量飲酒,李白成了體弱多病的老人,只好去投靠在當塗(在現在安徽省)的親友李陽冰。
秋天的一個早晨,李白起床以後,無意中瞧了鏡子一眼,不禁大吃一驚,拿起鏡子細照,只見鏡中人非常憔悴衰老。
「唉!」李白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有些悲傷地吟起詩來:
自笑鏡中人,白發如霜草。
扣心空嘆息,問影何枯槁?
九月九日重陽節,是個登高的節日。李白帶病登上高坡,采來菊花飲酒。第二天,他又去採摘菊花,准備飲酒。只見菊花枝葉零落,不由見景生情,聯想到自己一生所受的挫折和打擊,又作了一首感傷的詩。
李白終於病倒了,不能外出。他讓人扶他坐起來,拿過紙筆,用顫抖的手寫下了《臨終歌》三個字,又歇息了一會兒,才慢慢寫起來。
不久,一代大詩人李白辭別了人世。
7. 關於重陽節的詩句和習俗有哪些
詩句:
1、唐代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九日齊安登高》: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譯文:塵世煩擾平生難逢讓人開口一笑的事,滿山盛開的菊花我定要插滿頭才歸。
2、唐代孟浩然的《過故人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譯文: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我還要來這里觀賞菊花。
3、元代張可久的《折桂令·九日》: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
譯文:西風蕭蕭人已衰老滿頭白發,玉蝶愁飛明日黃花。
4、唐代王勃的《蜀中九日/九日登高》: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譯文:重陽節登高眺望家鄉,異鄉的別宴上喝著送客的酒,只感無限煩愁。
5、唐代盧照鄰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譯文:九月九日眺望那故鄉的山川,鄉思歸心飛越那隱約的風煙。
習俗:
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采中草葯、遍插茱萸、擺敬老宴、吃重陽糕、制葯酒養生、飲菊花酒等活動。
1、登高: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3、賞菊並飲菊花酒: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
4、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
8. 關於重陽節的由來和重陽節的古詩
重陽節的由來:
傳說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
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重陽節的古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