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麻煩知道的人告訴一下我關於朱德母親的幾個故事,我們老師要我們上交。~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抄生在四川省儀隴縣馬鞍場李家(今丁家)一個佃農家裡,孕育他的是一位平凡得連名字都沒有留下的農家婦女——鍾氏。20世紀50年代成長的青年人,都在中學語文課本上讀過朱德撰寫的《回憶我的母親》一文,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② 朱德之《回憶我的母親》原文是什麼
回憶我的母親
作者:朱德
原文:
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
我家是佃農。祖籍廣東韶關,客籍人,在「湖廣填四川」時遷移四川儀隴縣馬鞍場。世代為地主耕種,家境是貧苦的,和我們來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實實的貧苦農民。
母親一共生了十三個兒女。因為家境貧窮,無法全部養活,只留下了八個,以後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這在母親心裡是多麼慘痛悲哀和無可奈何的事情啊!母親把八個孩子一手養大成人。可是她的時間大半被家務和耕種佔去了,沒法多照顧孩子,只好讓孩子們在地里爬著。
母親是個好勞動。從我能記憶時起,總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婦女們輪班煮飯,輪到就煮一年。母親把飯煮了,還要種田,種菜,喂豬,養蠶,紡棉花。因為她身體高大結實,還能挑水挑糞。
母親這樣地整日勞碌著。我到四五歲時就很自然地在旁邊幫她的忙,到八九歲時就不但能挑能背,還會種地了。記得那時我從私塾回家,常見母親在灶上汗流滿面地燒飯,我就悄悄把書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節里,我上午讀書,下午種地;一到農忙,便整日在地里跟著母親勞動。這個時期母親教給我許多生產知識。
佃戶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艱苦的,可是由於母親的聰明能幹,也勉強過得下去。我們用桐子榨油來點燈,吃的是豌豆飯、菜飯、紅薯飯、雜糧飯,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飯里做調料。這類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飯食,母親卻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來有滋味。
趕上豐年,才能縫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產出來的。母親親手紡出線,請人織成布,染了顏色,我們叫它「家織布」,有銅錢那樣厚。一套衣服老大穿過了,老二老三接著穿還穿不爛。
勤勞的家庭是有規律有組織的。我的祖父是一個中國標本式的農民,到八九十歲還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會害病,直到臨死前不久還在地里勞動。祖母是家庭的組織者,一切生產事務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
每天天還沒亮,母親就第一個起身,接著聽見祖父起來的聲音,接著大家都離開床鋪,喂豬的喂豬,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親在家庭里極能任勞任怨。她性格和藹,沒有打罵過我們,也沒有同任何人吵過架。因此,雖然在這樣的大家庭里,長幼、伯叔、妯娌相處都很和睦。
母親同情貧苦的人——這是樸素的階級意識,雖然自己不富裕,還周濟和照顧比自己更窮的親戚。她自己是很節省的。父親有時吸點旱煙,喝點酒;母親管束著我們,不允許我們染上一點。母親那種勤勞儉朴的習慣,母親那種寬厚仁慈的態度,至今還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但是災難不因為中國農民的和平就不降臨到他們身上。庚子年(一九零零)前後,四川連年旱災,很多的農民飢餓、破產,不得不成群結隊地去「吃大戶」。我親眼見到,六七百穿得破破爛爛的農民和他們的妻子兒女被所謂官兵一陣兇殺毒打,血濺四五十里,哭聲動天。
在這樣的年月里,我家也遭受更多的困難,僅僅吃些小菜葉、高粱,通年沒吃過白米。特別是乙未(一八九五)那一年,地主欺壓佃戶,要在租種的地上加租子,因為辦不到,就趁大年除夕,威脅著我家要退佃,逼著我們搬家。在悲慘的情況下,我們一家人哭泣著連夜分散。
從此我家被迫分兩處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災,莊稼沒收成,這是我家最悲慘的一次遭遇。母親沒有灰心,她對窮苦農民的同情和對為富不仁者的反感卻更強烈了。母親沉痛的三言兩語的訴說以及我親眼見到的許多不平事實,啟發了我幼年時期反抗壓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決心尋找新的生活。
我不久就離開母親,因為我讀書了。我是一個佃農家庭的子弟,本來是沒有錢讀書的。那時鄉間豪紳地主的欺壓,衙門差役的橫蠻,逼得母親和父親決心節衣縮食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來「支撐門戶」。
我念過私塾,光緒三十一年(一九零五)考了科舉,以後又到更遠的順慶和成都去讀書。這個時候的學費都是東挪西借來的,總共用了二百多塊錢,直到我後來當護國軍旅長時才還清。
光緒三十四年(一九零八)我從成都回來,在儀隴縣辦高等小學,一年回家兩三次去看母親。那時新舊思想沖突得很厲害。我們抱了科學民主的思想,想在家鄉做點事情,守舊的豪紳們便出來反對我們。
我決心瞞著母親離開家鄉,遠走雲南,參加新軍和同盟會。我到雲南後,從家信中知道,我母親對我這一舉動不但不反對,還給我許多慰勉。
從宣統元年(一九零九)到現在,我再沒有回過一次家,只在民國八年(一九一九)我曾經把父親和母親接出來。但是他倆勞動慣了,離開土地就不舒服,所以還是回了家。父親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親回家繼續勞動,一直到最後。
中國革命繼續向前發展,我的思想也繼續向前發展。當我發現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時,我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絕了。母親就靠那三十畝地獨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戰以後,我才能和家裡通信。母親知道我所做的事業,她期望著中國民族解放的成功。
她知道我們黨的困難,依然在家裡過著勤苦的農婦生活。七年中間,我曾寄回幾百元錢和幾張自己的照片給母親。母親年老了,但她永遠想念著我,如同我永遠想念著她一樣。
去年收到侄兒的來信說:「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歲,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飲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見你一面,聊敘別後情景。」但我獻身於民族抗戰事業,竟未能報答母親的希望。
母親最大的特點是一生不曾脫離過勞動。母親生我前一分鍾還在灶上煮飯。雖到老年,仍然熱愛生產。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說:「外祖母大人因年老關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輟勞作,尤喜紡棉。」
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我在家庭中已經飽嘗艱苦,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軍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沒感到過困難,沒被困難嚇倒。母親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感到過勞累。
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後走上革命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認識:只有這種知識,這種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寶貴的財產。
母親現在離我而去了,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
我用什麼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願母親在地下安息!
其創作背景:
《回憶我的母親》本是朱德同志為紀念母親逝世而創作的。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舉行追悼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的母親鍾太夫人大會,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僅有的一次為黨的領導人的母親舉行的公祭儀式。
下午2時,延安各界代表1000多人集結在楊家嶺大禮堂,中共中央、陝甘寧邊區政府的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林伯渠等,延安農民勞動英雄田二鴻、工人勞動英雄郝作明和士紳商民代表均參加了此次追悼大會。
悼堂布置得庄嚴肅穆,靈前香煙繚繞,靈幕上高懸著「精神不朽」的大紅旗。悼堂四周掛滿了延安各界的輓聯。中共中央的輓聯是「八路功勛大孝為國,一生勞動吾黨之光」。毛澤東的輓聯是「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斯人無愧勞動階級完人」。
中共中央黨校的輓聯為「唯有勞動人民的母性,能育勞動人民的領袖」。劉少奇、周恩來等同志的輓聯為「教子成民族英雄,舉世共欽賢母範;畢生為勞動婦女,故鄉永保好家風」。
追悼會在低沉的哀樂聲中開始,全體起立默哀。主祭人朱德、康克清就位,敬香獻爵。然後由謝覺哉代讀朱德祭文。這篇祭文曾以《母親的回憶》為題,刊登在《解放日報》上。
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段):痛悼母親逝世,引出回憶。
第二部分(第2-15段):記敘母親一生中的主要事跡,歌頌母親的美德,感謝母親的養育之恩。
第三部分(第16-17段):抒發對母親的悼念之情,表達了要用盡忠於民族、人民和黨的方法來報答母親深恩的。
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開篇點題,運用倒敘的手法,懷著對母親深沉的愛,開始回憶母親勤勞的一生。「我愛我母親」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調;「勤勞」是敘事線索,總領全文;「永遠回憶」既呼應題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願母親在地下安息!該句賞析:
這句話飽含哲理,發人深省。點明了社會的財富,人類的歷史,就是母親這樣平凡而偉大的勞動人民創造的,他們所具有的品質,所積累的知識才是最寶貴的財產。從而勉勵我們要向勞動人民學習,學習他們豐富的生產知識,學習他們頑強的戰斗意志。
課文主題:
文章回憶了母親勤勞的一生,贊頌了她勤勞儉朴、聰明能幹、寬厚仁慈、堅忍頑強的優秀品質,敘述了母親對自己的教育和影響,抒發了對母親的深深懷念和無比崇敬的感情,表達了自己要用盡忠於民族與人民、盡忠於黨來報答母親深恩的決心。
說「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母親是千千萬萬勞動者中普通的一員。而正是像母親這樣具有崇高美德的千百萬普通勞動者創造了(已經過去)和創造著(今天和未來)人類歷史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明。母親是偉大的,勞動人民是偉大的。
作者把對母親的熱愛之情,升華到熱愛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對黨對人民無限忠誠的高度;作者把對母親的歌頌之情升華到與歌頌勞動人民的感情完全融合在一起的崇高境界,從而進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題。這是一個轉折關系的復句,以此對上述這方面的意義進行強調。
朱德母親簡介:
鍾太夫人1860年出生於四川儀隴縣周家河鍾家灣,他們家原本不是當地人,之前以四處賣藝為生,直到鍾夫人的父親這一輩,才在鍾家灣定居下來。
1877年,經人介紹,17歲的鍾氏與馬鞍鎮大灣村的朱世林成親,結為夫妻。朱世林,就是朱德的父親,那年還只有16歲。
在朱德的記憶里,母親整天忙碌於家務和田裡的莊稼,還要養蠶、紡棉花、種菜、喂豬,一刻也閑不住。
鍾氏性格和藹,為人寬厚,從不與人發生沖突,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本身不富裕的條件下,她還多次接濟貧苦的親戚,施捨沿途討飯的乞丐。這一點,也深深地影響了朱德。
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朱德從小就學會了很多生活技能,以至於後來成為紅軍總司令後,朱老總去幫農民種地,農民還驚訝他是個莊稼「老把式」。
鍾氏深知,作為莊稼人,不讀書就永遠不能出人頭地,於是就力主送朱德上學,而朱德也非常爭氣,一路考上了雲南陸軍講武堂,開始了革命生涯。
朱德當上滇軍旅長後,特地把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都接到瀘州,以盡孝心。不過,父母吃苦慣了,現在享起福來卻有點不適應了,一年後,他們就跟朱德提出了回老家的要求。
朱德也知道父母的心思,就沒有再勸,給了他們一些財物,派人送他們回去。臨行前,母親拉著朱德的手說:「咱們朱家的苦日子總算是熬出頭了,你可真爭氣,現在你做了旅長,做事可要斟酌些,不用牽掛你爹和我,我們好得很。」
那一年,是1920年,朱德肯定想不到,這次竟是跟父親的永別,也是跟母親的最後一面。從1937年到1944年這7年間,朱老總只往家裡寄了幾百塊錢和一些照片,除此之外,再無其他物品。
盡管錢不多,而且除了照片再沒其他東西,但鍾夫人仍然非常高興,對家裡人說:「代珍能活著,我就很高興了,現在又在帶兵打日寇,我更高興,我不求他能為我做什麼,只要好好打日寇,就當是孝敬我了。」
在1943年,朱老總收到了兩封家信,一封是侄子寄來的,一封是外甥寄來的,信中均提到說,祖母大人年事已高,身體和飲食一日不如一日,但依舊放不下手裡的活,更希望能與朱德見上一面。
朱老總看過信後,心中五味雜陳,離家二十餘載,未曾好好侍奉過母親,現在又忙於打仗,根本沒時間回去,心裡非常愧疚。
1944年2月15日,鍾太夫人還是跟往常一樣,在灶台上忙碌著一家人的午飯,突然,她暈倒在地,再也沒有起來,等到被兒孫們發現時,已經沒有了呼吸,享年84歲。
家人說,鍾太夫人走得很安詳,就如同睡著了一般。鍾太夫人離世的消息傳到延安後,一向沉穩的朱老總當場痛哭。那一刻,他不再是指揮千軍萬馬,馳騁沙場的八路軍總司令,而是一位對母親懷有深深的愛,也懷有深深的愧疚的兒子。
在隨後的一個月里,朱老總蓄起了鬍子,寫下了一篇催人淚下的《回憶我的母親》。
1944年4月10日,經毛主席提議,鍾太夫人的追悼大會在延安楊家嶺大禮堂隆重舉行,各界人士出席者多達1000多人,也是我黨唯一一次為領導人的母親舉行的追悼會。
在追悼會上,擺放著無數輓聯,其中毛主席的輓聯寫道:「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斯人無愧勞動階級完人。」周總理的輓聯是這樣寫的:「教子成民族英雄,舉世共欽賢母範;畢生為勞動婦女,故鄉永葆好家風。」
謝覺哉的輓聯則寫道:「紅星入懷,蓋世功名光子余;白雲在望,漫天暗怛隕慈輝。」
鍾太夫人,這位平凡而普通的女子,用她堅強的身軀,為孩子們頂起了一片天,更為中國革命貢獻了一個朱老總,再多的贊譽,她都當得起。
③ 歷史上有那些孝順父母的故事,求解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二十四孝_忠孝雙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他為官清廉,秉政以仁,朝野上下都很尊敬他。他的一個同僚,奉詔出使邊疆之際,母親得了重病,如果這樣離去,無法在身邊侍候,心中非常悲痛。仁傑知道他的痛苦心情之後,特此奏請皇上改派別人。有一天仁傑出外巡視,途中經太行山。他登上山頂向下看著雲,對他的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雲底下。」徘徊了很久,也沒有離去,禁不住流出了思親之淚。有詩頌曰:
朝夕思親傷志神,登山望母淚流頻;身居相國猶懷孝,不愧奉臣不愧民。
二十四孝_上書救父
漢文帝時,有一位叫淳於意的人,拜齊國著名醫師楊慶為師,學得一手高超的醫術,曾經做過齊國的倉令。他的老師去世以後,棄官行醫。因為個性剛直,行醫的時候,得罪了一位有權勢的人,導致後來自己遭陷害,被押往京城治罪。他的女兒名叫緹縈,雖然是一位弱小女子,然而不辭勞苦,長途跋涉一同前往長安向皇帝訴冤。她陳述了肉刑的害處,並說明了父親做官時清廉愛民,行醫時施仁濟世,現在確實是遭人誣害。願意替父受刑。漢文帝被緹縈的孝心深深感動,赦免了她的父親,並且下詔書廢除了肉刑。有詩頌曰:
隨父赴京歷苦辛,上書意切動機定; 詔書特赦成其孝,又廢肉刑惠後人。
二十四孝_綵衣養親
唐朝有個姓楊的人,家貧如洗,但十分孝道,靠討飯養其父母。故人們叫他楊乞。他所討食物,都帶回家中奉獻雙親。父母沒有嘗過,他雖然飢餓也不敢先嘗。如有酒時,就跪下捧給父母,等父母接過杯子即起來唱歌跳舞就像小孩子一樣,使父母快樂。有人憐憫他窮困,勸他給人家打工,用所得收入養親。楊乞答道:「父母年邁,若為人家打工,離家太遠,就不能及時奉侍他們。」聽的人感到他真是個孝子。後來父母去世了,他又乞討棺木安葬。每逢初一、十五,就拿著食物去墓前哭祭。有詩贊曰
乞酒奉親盡禮儀,高歌跳舞學嬌姿; 娛親精彩引歡笑,滿室春風不斷吹
二十四孝_哭竹生筍
在三國時,有一個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從小就喪了父親,家裡十分貧寒,母子倆相依為命。長大後,母親年紀老邁,體弱多病。不管母親想吃什麼,他都想方設法滿足她。一天,母親病重,想吃竹筍煮羹,但這時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風雪交加,哪來竹筍呢? 他無可奈何,想不出什麼好的辦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覺得全身發熱,風吹過來也是熱的。他睜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轉青了,再仔細瞧瞧,周圍長出了許多竹筍。他的孝心感動了天地。他把竹筍讓母親吃了,母親的病就好了。有詩頌曰:
淚滴朔風寒,蕭蕭竹數竿; 須臾冬筍出,天意招平安。
二十四孝_打虎救父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去田裡收割莊稼。 有一天,突然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己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口,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
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 父子俱無恙,脫身虎口中。
二十四孝_鹿乳奉親
周朝時,有一位叫郯子的,從小就很孝順。 他的父母年老的時候,雙目均患眼疾,想吃鹿乳。郯子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辦法。於是他穿上了鹿皮,往深山鹿群中走去,想這樣去取得鹿乳供奉雙親,沒想到被打獵的人發現。 正當獵人舉起了弓箭要射殺他時,他急忙喊道:」我為了取得鹿乳,給患有眼疾的雙親吃才穿上鹿皮,混到鹿群中採取鹿乳。」獵人知道原來是人不是鹿,才放下弓箭沒有射他,並且對他這種孝敬父母的行為贊嘆不已。有詩贊曰:
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 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二十四孝_籠負母歸
鮑出,字文芳,是後漢時新豐人,天生魁偉,生性至孝。一天他不在家,一夥強盜把他母親劫走。鮑出聞訊後,怒發沖冠,抄起一把刀就不顧一切地追下去。沿途殺了十幾個賊人,終於追上了劫掠他母親的強盜,遠遠看見母親和鄰居老嫗被綁在一起。 他大吼一聲,奮力上前。眾賊見他來勢兇猛,銳不可擋,嚇得四散逃命。鮑出顧不上追敵,徑直跑上前來,叩頭請罪。跪著給母親和鄰居老人解開綁繩,將她們解放回家。 後來戰亂紛起,他就侍奉母親到南陽避難。賊亂平定,其母思歸故鄉。可是路上跋山涉水,抬轎難行,鮑出思慮再三,就編了一個竹籠,請母親坐在籠中,將她背回家鄉。 後人有詩贊曰:
救母險如履薄冰,越山肩負步兢兢;重重危難益堅忍,孝更絕倫足可矜。
二十四孝_棄官奉親
滎陽中牟人潘岳,字安仁,晉武帝時任河陽縣令。他事親至孝,當時父親已去世,就接母親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長日久,他植的桃李竟成林。每年花開時節,他總是揀風和日麗的好天,親自攙扶母親來林中賞花游樂。一年,母親染病思歸故里。潘岳得知母意,隨即辭官奉母回鄉。上官再三挽留。他說:「我若是貪戀榮華富貴,不肯聽從母意,那算什麼兒子呢?」上官被他孝感動,便允他辭官。回到家鄉後,他母竟病癒了。家中貧窮,他就耕田種菜賣菜,之後再買回母親愛吃的食物。他還餵了一群羊,每天擠奶給母親喝。在他精心護理下,母親安度晚年。 詩曰:
棄官從母孝誠虔,歸里牧羊兼種田;藉以承歡滋養母,復元歡樂事天年。
④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孝敬父母事例
朱德總司令從小就懂得關心體貼自己的父母,他的母親是一位勤勞的農版村婦女,沉重的家務權累彎了她的腰。朱德看在眼裡,疼在心上。於是,他經常在母親身邊幫忙,當他八、九歲時,就能挑水種田分擔母親的勞動了。他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每天天不亮就費了很大的力氣,去很遠的地方挑水。
可見,一個孝順的人,才談得上為國家做出貢獻。
⑤ 朱德的感人故事60字
1928年冬日的一天,天剛麻麻亮,朱德軍長又帶領部分紅軍戰士和赤衛隊員到寧岡龍市挑糧.
這天,朱軍長像往日一樣精神飽滿,穿著一身灰布軍裝,背著斗笠,扎著腰帶,打著綁腿,穿著草鞋下山去.來到龍市,戰士們有的用籮筐擔,有的用口袋背;沒有工具的戰士索性脫下長褲,把褲口扎緊,把糧食裝滿兩條褲腿,往肩上一搭一樣方便.這樣,大家挑的挑、背的背,翻山越嶺,穿行在井岡山的蜿蜒山徑上.
那年,朱德軍長已經40多歲了.他頭戴斗笠,挑著滿滿一擔糧和年輕的戰士們一道走著.大家想:朱軍長晚上忙著思考作戰大計,白天還要挑糧,這可會累壞他.他們商量一起到朱德軍長面前提「抗議」,勸他少挑些.朱軍長似乎看穿了大家的心思說:「同志們,今天我們來比比賽,看誰最先趕到黃洋界上的大槲樹那兒!」一聽說比賽,戰士們勁頭來了:「好啊!誰先到大槲樹誰是英雄!」一個戰士靈機一動說:「朱軍長,比賽可以,但有個條件.」朱軍長問:「什麼條件?」戰士說:「你年紀大,不能挑那麼多,分給我們一點.」朱軍長一聽,爽朗地笑起來了:「那可不行!」說著,挑起擔子就走了,留下了一陣笑聲.
中午時分,隊伍趕到黃洋界大槲樹下休息.黃洋界海拔1300多米,地勢險要雄偉,一邊是高山峻嶺,一邊是萬丈懸崖.這里雲海翻湧時如一望無際的汪洋大海,故黃洋界又稱「汪洋界」.休息時戰士們議論開來了,七嘴八舌地說,勸也勸不住,講也講不過,怎麼辦?最後大家叫一個機靈的小戰士把朱軍長的扁擔「偷」來藏起來了.戰士們認為這樣朱軍長可以休息了.那知道朱軍長砍來一根大毛竹,用柴刀做了一根又大又扎實的扁擔,並上寫上「朱德記」三個大字,從此,他的扁擔再也沒人「偷」了.戰士們看到朱軍長大步流星走在山路上,滿臉是汗,軍裝濕透了,扁擔壓得彎彎,感動不已.這時,山道上響起一陣陣歌聲:
同志哥,扁擔閃閃亮,朱軍長帶頭挑糧上井岡;井岡兵強馬又壯,糧食充足裝滿倉;消滅白狗子,分田又分糧;保衛根據地,人民得安康……
⑥ 小學語文課文 朱德與母親 的內容
《朱德與母親》小學語文課本內容如下:
朱德的母親是一個勤勞的農村婦女,每天總是天不亮就起床,先把飯煮好,再下田勞動。在家還要養豬、養蠶、紡棉花,甚至做挑水挑糞的力氣活。朱德從四五歲起就幫母親遞柴火、燒開水。只要能幫到母親的忙,再苦再累,朱德都覺得心裡是高興的。
到八九歲時,他學會了許多干農活的技巧和本領,不但能挑能背,還能種田了。每天放學以後,看見母親在灶前汗流滿面地燒飯,朱德總是悄悄地把書包一放,就默默地挑水或放牛去了。一到農忙,他就整日在田裡幫著母親勞動。
母親看到朱德小小年紀,樣樣都和自己搶著做,非常心疼,常常拉著他的手,責怪地說:「你上學已經很累了,小孩子家,出去和同學一起玩玩吧。別替我幹活了,當心累著!」朱德總是笑笑,繼續幫助母親忙活著忙那,硬是搶在母親前頭把事情幹完。
村裡人知道了,都誇朱德是個勤勞孝順的好孩子。朱德家沒有水井,每天都要到山坡下去挑水。挑滿兩桶水,再爬山坡走回家,是很累的。這對一個八九歲的孩子來說,確實是件艱難的事,但是朱德為了減輕母親的勞累,總是盡力去做。
那是一個秋收季節的晚上,母親做完了全家的飯,剛剛收拾好廚房,又忙著在月光下晾穀子,直到深夜還沒休息。突然母親發現水缸里的水用光了,但時間已經很晚,母親怕驚動大家,於是打算第二天一清早再去挑水。
可是第二天清早,母親起床一看,缸里已有滿滿的一缸水了。一連幾天都是這樣,晚上水缸是空空的,早上起來卻是滿滿的。原來,這水是朱德天沒亮是就起來挑滿的。朱德長大以後,離開母親去讀書,後來又參加了革命,工作十分繁忙,不能回家探望母親,但他一直惦念著母親,常給母親寫信、寄錢。
1944年,朱德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心中十分悲痛。當時他正領導著八路軍打日本鬼子,軍務繁忙,沒能回家見母親一面,就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來紀念母親。他在文章中這樣寫道:"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
我用什麼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於我們的民族和人民,是母親和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著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朱德與母親》是2006年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晴零,菽谷。
《朱德與母親》內容介紹:
一位平凡的母親帶著遺憾離世而去,中共中央機關舉行了一場隆重的追悼會,她,就是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的母親——鍾太夫人。追悼會上,毛澤東等親頌輓詞……。她的優秀品質被世人所敬仰,她,是偉大的。在延安指揮各解放區戰場反攻的朱德傷心不已,淚眼蒙嚨中,母親攜他走過的歷程浮現在眼前。
⑦ 名人感恩母親的故事
這是發生在山東省棗庄市山亭區徐庄鎮一個村莊的真實故事。 "噢……咳咳……",1月15日,晚飯的時候,徐庄鎮機關幹部尹彥文和家人在一起吃飯,他的父親突然咳嗽起來,他放下飯碗,轉過臉去,用手捂住嘴,沉悶地乾咳了幾聲,有些不好意思地對兒子和兒媳說:"你看,我吃飯吃嗆了。"然後,他起身拿了衣服回村子裡的老宅院休息。
尹彥文的妻子借債辦了一個養豬場,白天,父親幫著他們拌料、喂豬,幫著幹些零零碎碎的雜活。晚上,爺幾個在養豬場里吃完飯,再回家睡覺。吃過飯後,魯南地區下起了2004年的第一場雪,尹老漢 "咯吱咯吱"地踩著雪回去了。
半夜裡,尹彥文的妻子告訴丈夫:"哎,咱爹咳嗽好幾天了,不是吃飯吃嗆了,怕是有其他的病吧。" 尹彥文說:"是他的氣管炎的老毛病又犯了?"這尹彥文時,起身穿了衣服,蹬上鞋,又隨手拿了大衣披在身上,媳婦問他:"這么晚了,你要到哪裡去?" 尹彥文說:"你自個先睡,我去村裡看看咱爹。" 外面的風很大,尹彥文把手插進大衣筒里,跺了跺腳,向村子裡走去。一路上,尹彥文在想,母親去世後,父親就一直住在村子深處的那座房子里。含辛茹苦地把他拉扯成人,現在自己爭氣,媳婦也很能幹,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父親應該很滿足了。
尹彥文走到房子前面的那棵老槐樹下,就聽見父親劇烈的咳嗽聲。咳嗽了一會兒後就漸漸地平息了,像是睡著了。尹彥文想陪伴父親呆一會,剛想叫門,但又怕吵醒了父親,好不容易地睡個安生覺,就不打擾他了。
尹彥文決定在門口站一會兒。尹彥文想起母親剛去世的時候,有人給父親介紹了一個對象,父親看著兩個孩子,嘆了一口氣:"還是我一個人拉扯他們吧! "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姐姐出嫁了,自己也結了婚,老父親倒只剩下一個人了。那年快過年了,人家都准備著年貨,還要預備一些油炸食品。父親外出打工沒有回來,他和姐姐就在村口等。一天,父親披著一身雪花回來的時候,看見兩個孩子呆在大樹下,他的眼淚一下子掉了下來。別人家油炸年貨,父親不會做,鹽粒沒有化開,菜剛放到鍋里,就啪啪地亂響,濺起大片片的油花,炸的菜半生不熟。父親怕浪費,都吃了,結果加上風寒,落下了氣管炎的毛病,這幾年倒是不犯了。
自從辦了養豬場,他又跟著自己整天忙活,卻又經常瞞著病情,怕自己為他操心。想到這里,尹彥文不忍打擾父親,就站在門口聽父親睡覺。過了一會兒,父親又咳嗽起來,不知怎的,一陣比一陣厲害。那一聲聲的咳嗽像是錘子敲打在兒子的心上:"一、二、三……" 尹彥文在心裡默數著。咳嗽了一陣,父親才好一些,尹彥文的心也稍稍安寧一些。不一會,父親的咳嗽聲再度響起,"五十、五十一、五十三……" 尹彥文數著的時候,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他的腳凍木了,就在雪地里輕輕地走一走。當他數到第一百九十聲的時候,不知不覺天快亮了。不一會兒,父親起床了,尹彥文推開了門,問父親:"爹,您一夜睡得還好吧?"父親笑了笑說:"好,我一覺睡到大天亮。你怎麼這么早就來了?" 尹彥文的眼淚再也忍不住了。他對父親說:"爹,今天咱什麼都不幹,我陪您去縣人民醫院看病。"
尹彥文含淚給我們講完這個故事,他說:"自己孝敬父母的永遠沒有父母給予自己的多!臨近年關了,必須多關注老人的生活。多陪老人坐坐。別讓老人孤孤單單的過年!"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7536698.html?si=1
⑧ 簡述朱德母親勤勞儉朴的故事
作為母親,鍾氏對家庭子女的情感是自發而平凡的.她每天總是天不亮就起床,做好一家人的飯,然後到地里幹活,種田、種菜、挑糞等,樣樣都少不了.回到家後,又要挑水、做飯、喂豬、養蠶,晚上還要在昏暗的油燈下紡線,一直到深夜.由於鍾氏的勤勞、聰慧,一家人的生活還能勉強維持下去.鍾氏親手紡出的線,請人織成布,染上顏色.這種家織布有銅錢那麼厚,一套衣服老大穿過,老二、老三接著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鍾氏就是這樣終日忙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