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弟子規孝敬父母的作文

弟子規孝敬父母的作文

發布時間:2020-12-11 13:24:29

Ⅰ 有關弟子規中「孝」的作文

屹立在東方五千年的泱泱華夏,在上古時代就有了忠孝之說。在那個禪讓制的時代,唐堯選擇了虞舜做他的接班人,虞舜不僅日夜照顧他雙目失明的老父親,對待三番五次想要害他的弟弟和繼母也極其和善。當娥皇和女英嫁入他家,他亦要求妻子孝敬公婆,並不因為身份高貴而遷就她們。當唐堯命其掌管行政事務,他十分注意選拔人才。後來成了受人尊敬和愛戴的君主。

可見,在那時的中國,人們就將「孝」作為「忠」的前提,正所謂是:「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在我看來,當一個人將對父母的孝順之情同時給予一個國家,一位君主時,孝,便是忠;而當一個人為百姓祈福,為蒼生立命,為萬世開太平,他便又最大限度的做到了忠。當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難道其父母還要受窮苦不成?故這便又是孝。就是這樣,「忠孝」一詞就被流傳下來。有人言:「自古忠孝不能兩全。」其實,當忠孝一詞流傳開來的時候,我們就已說不清什麼是純粹的「忠」,純粹的「孝」。

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孔子便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個「大同」的社會,人們「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如此說來「孝」不僅僅是對自己的父母,而是要對全天下的父母。這時,「孝」便成了一種責任,全天下都尊敬老人的責任。唯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進步。所以,「孝敬老人」便成了人們生活中極其重要的一條道德准則。

古往今來,中國的統治者都注重以孝治國。故忠孝之人往往被委以重用,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原本就受人尊敬的忠孝之人,若能再為國為民做一番大事,那便贏得了生前身後名,成為萬世歌頌之英雄。

如今,「孝」是我們這個時代人人所稱頌的愛。2007年,全國共選出了11位「孝老愛親模範人物」,當讀完他們那些催人淚下的故事,我感謝所有做到至忠至孝的人,是他們用忠孝,詮釋著生活的真諦,是他們用忠孝告訴我世上有著這種超越平凡的勇氣。

Ⅱ 弟子規作文1000字

《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范.它規定了學生的六門主修課和輔修的一門課。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行為要謹慎小心,言語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而且親近有仁德的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今天,我就讀了這本聖賢書
媽媽說,弟子規這三個字,我們可以很清楚的明了,『弟子』所指的就是學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廣泛來講,弟子可以說是每一個人。為什麼?我們說「活到老,學到老」,人,可以說一輩子都在學習;既然都在學習,理所當然就是學生。無論老少,大家都應該來學學看什麼叫《弟子規》?「規」是什麼意思?就是規范、道理,做人應盡的道理,做人應盡的規范。我們從這三個字,就可以了解這一本書的用意在哪裡?就是教我們如何做好一個善良的人,做好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好一個有禮貌的人。
我輕輕翻開書,細細讀了一遍又一遍,心裡是無比的贊嘆。
《弟子規》教給了我許多道理。我在弟子規中懂得了孝敬父母、老人;與朋友相處要團結友愛的品德;還知道了一些生活中必有的常識。以前,在和弟弟分蘋果時,從不謙讓。可讀了《弟子規》後,我就會起了「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這句詩,於是,就把大蘋果給了弟弟。以前,在爺爺面前,都會誇誇自己的學習。可讀了《弟子規》後,我就會想起「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這句詩。於是,就靜靜地聽爺爺的教育。以前,我頭發不整就想出去玩。可讀了《弟子規》後,我就會想起「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俱緊切」這句詩,所以,我紅著臉兒跑回屋,頭發理好才出來。以前我沒有洗漱就想上學。可我讀了《弟子規》後,我想起了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凈手「這句詩。在我挑食不吃菜的時候,我想到了「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這句詩。在我馬虎小事時,我想起了「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這句詩……《弟子規》,它是一本教我們如何做人的一些基礎規范。每一個人能了解你應當如何做人,會使你個人的修身得到進步。長此以往社會就會得到大的進步,我們的民族也會興旺發達,生生不息。
《弟子規》反映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它伴我成長。

Ⅲ 關於待人禮貌,孝順父母的作文

《弟子規》有感

「寬為限,緊用功,功夫到,滯塞通」,這是《弟子規》中的一句,一句看似普通的句子,卻引起我不同尋常的遐想。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制定讀書計劃的時候,不妨寬松一些,實際執行時,就要加緊用功,嚴格執行,不可以懈怠偷懶,日積月累的功夫深了。原來窒礙不通,困頓疑惑的地方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

草草而看,這段文字好像在講述關於制定讀書計劃的方法及後果的事情,但如果細細品味下去,這句話說得是不是應該在讀書的時候抓緊時間,不要胡思亂想,要專心致志?答案很明確:是。但又如何抓緊時間呢?

這讓我想起一句話「書非借不能讀也」。它的意思是「如果書不是借來的,就不會認真地讀,不會抓緊時間去讀,而反之,如果這本書是借來的,你的心理暗示就會告訴你:這是借來的,是要還的,要抓緊讀,自然而然就會提高閱讀效率。這樣的結果往往是把自己買來的書束之高閣,上面布滿灰塵,這難道是正確的嗎?

還有許多同學遇到困難就「不假思索」地去問別人,這也是不好的習慣,應該「遇惑而思,不得則問」

文學是要靠聚沙成塔般積累的,如果你想一步登天,那隻是沙上建塔,徒勞無功。

讓我們學《弟子規》、品《弟子規》、仿《弟子規》、行《弟子規》。

Ⅳ 《弟子規》孝敬父母,親情,700字作文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百善孝為先,因有父母,才有我們,是以我們理當首尊回父母。來到這答世上,長大,成人,無一不是父母一路陪伴,是父母用自己的心血,培養我們,使我們活在這世上,延續著父母的生命。故而,我們沒有理由不孝敬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
血濃於水,恩重於山。父母之恩,山高水長。

Ⅳ 寫《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的作文

學習力行《弟子規》,感受傳統文化經典
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

學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對它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其中的 「入則孝」 、「出則悌」 、「謹」 、「信」 、「泛愛眾」 、「親仁」 、「餘力學文」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說的「道德」 。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我也反復拜讀了蔡禮旭老師的《幸福美滿的人生》這一寶書,越讀越感到它的確是人生智慧處世寶典。蔡老師的「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德」是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做人的原則。其精髓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關系。它教我們如何修身,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翻開《弟子規》一讀,就彷彿置身於文明當中,置身於做人的倫理大道當中。

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古人雲:「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著不足。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准則,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我想起了誰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若你:

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獲文字;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獲行為;

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獲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獲人格;

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獲命運。

學習了《弟子規》,被它所蘊藏的深厚內涵而打動,由於自己的無知,錯誤地理解了很多聖賢的教誨,我甚至叛逆地將一些傳統文化看成封建糟粕。 以前,我從來沒有真正感到過「我們是驕傲的中華兒女」。覺得那是一句空口號。而此時我才明白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真正原因;中華民族讓世界人民喜愛的真正原因:因為我們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優良的文化傳統!造就了一代代賢良的中華兒女!我們是「禮儀之邦」。講究禮儀、廣結朋友、謙虛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華兒女那麼多優秀的品德。可是為什麼有報道:在巴黎聖母院有用漢語寫的「請勿大聲喧嘩」;在泰國皇宮廁所中也要寫上「請便後沖廁」;在美國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寫著「請把垃圾丟在此」......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經下降到了最低點!這也讓我想起了「馬加爵事件」,為什麼一位頭腦聰明,曾經在全國競賽中獲獎的大學生會對曾經譏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為曾經主動幫助馬加爵盛過一回飯而倖免遇難。這引起了社會上對於青少年道德問題的廣泛討論與關注。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認識到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這一方面,就應該從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做起,彌補上。以便讓我們培養的學生在走上社會後,不會因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敗。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像畫畫,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像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憑著自己的意願任意胡為,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後,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

算起來,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其實,這么算也不見得正確,因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里的人民哪裡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范。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范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Ⅵ 弟子規作文500字 急急急急!!!!!

你要的是讀後感嗎?
以下是

弟子規心得
讀了《弟子規》中的其中一篇—入則孝。這一篇章令我頗有感受。 如今,許多孩子都是父母的獨生子,總是被父母護著、寵著、溺愛著,所以,有些孩子便逐漸淡忘了—「孝」這個字眼。 也許,許多人都讀過《弟子規》,而真正能按按照書上說得去做又能有幾人?「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名,行勿懶」父母都對孩子體貼之微,千依百順。左一聲「媽媽」又一聲「爸爸」讓父母為了自己的一點小事奔波勞累。但是當父母請你幫著買個東西,干個家務,卻總找個借口辭掉。 「父母教,須靜聽;父母責,需順從。」有時,父母出於關心,多叮囑兩句,做錯了事多教育兩句,我們就會不厭其煩的說父母過於嘮叨,有時還頂幾句嘴,狡辯是非,「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讓他們溫暖,夏天要讓他們清爽涼快。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替他們鋪好被子,侍候父母安眠。這就是這句話的意思。子女要無微不至的照顧父母,要讓他們感到舒適。而現在,大多是父母對子女關愛有加,這樣照顧著我們,又有多少子女能這樣的照顧自己的父母呢?是父母養育了我們,是父母教育了我們,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父母是世上最愛我們、最疼我們的人。無論何時何地,我們的一舉一動無不牽扯著父母的心。而惟有「孝」才能報答父母,報答他們對我們的養育之恩。讓每一個子女都報答父母吧!

Ⅶ 利用《弟子規》來寫一篇作文,以《孝》為主題,500字

弟子規,這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給我們的禮儀。弟子規,顧名思義,這是作為學生的規范。它雖簡短精悍,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文明的靈魂,讀起來朗朗上口,直入人心。這是聖賢之人都應學的良言,是中華民族幾百年來的精髓,是學生文化的瑰寶。想做一個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規有矩,有禮貌,尊老愛幼,守信用。我就說一說我讀後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則孝》,這里主要是教育我們要孝順父母、親人。《弟子規》里有這樣的一句話「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親人愛不愛你,你都要盡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親人。因為,畢竟是他們生下了我們,養大了我們,我們總不能忘記養育之恩吧?
其次是《出則弟》,它是教我們怎麼和別人相處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為你們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親的一份擔憂,就等於是孝敬父母了。
《謹》———我們生活中做什麼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穿衣服要結鈕扣,有定位,要整潔,還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適量,不要喝醉了,否則容易被別人「說閑話」。順便說一個故事:以前著名詩人王安石是當時國家的重臣,可他有一個壞習慣:不愛洗澡。有一次,國家開大會,他也參加了。正當國王在大會上公開地對王安石說話時,一隻虱子,從他的脖子一直爬到臉上,會上的大臣都看得一清二楚,很快,這件事就傳遍了五湖四海,成了千古的笑話。所以我們要吸取教訓,不然也有可能成為別人的笑話。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計較小事,這樣你會很快樂。
仁,代表仁慈、親仁。對外人仁慈,對親人仁慈,對朋友仁慈,對同學仁慈……現在什麼人都有,但有幾個是做到「仁」的?我自己作了一首小歌:「能親仁,當然好,好日來,壞日少」我們可要努力啊!
我已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還不行,還要學會做。怎麼才能做呢?學知識。怎麼學呢?學習可分為直接學習和間接學習,我們可學別人的,別人的也不一定全對,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該學的學,不該學就不學。
我們應當繼承和弘揚。則對待兄弟姐妹,親朋好友也 應該尊敬,禮貌,對待老人更應該尊敬,做 「敬老尊賢」。
我們學習《弟子規》,不僅僅要背誦,而且還要深入理解,貫徹到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里,這樣明天才會更美好。
弟子規,這就是學生的傳統,學生的文明,我們要用心去感受它的魅力,用意去品味它的文明,就像弟子規餘力學文的片段所說,不要一味地死讀它。讓我們一起置身於弟子規的文明世界吧!

Ⅷ 讓寫在家怎樣孝敬父母的,按照弟子規做的作文

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對同事,怨欲忘,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經下降到了最低點!這也讓我想起了「馬加爵事件」,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這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

在我看來,《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像畫畫。

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治國、平天下。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古人雲,由於自己的無知,對長輩,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范。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范的意思。這引起了社會上對於青少年道德問題的廣泛討論與關注。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認識到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這一方面。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其精髓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我想起了誰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若你:

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獲文字;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獲行為;

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獲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獲人格;

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獲命運。

學習了《弟子規》,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

「恩欲報,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著不足。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准則,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有著優良的文化傳統,愛這個世界..、朋友有信這五倫關系。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他的人生不會快樂。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後,那他不會被別人接受。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里的人民哪裡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先做人,向他們學習,其中的 「入則孝」 、「出則悌」 。它教我們如何修身,按修身、齊家,這么算也不見得正確,報恩長。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

學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對它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憑著自己的意願任意胡為,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特別是當今學習力行《弟子規》,感受傳統文化經典
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欲做事,置身於做人的倫理大道當中。

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被它所蘊藏的深厚內涵而打動,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為什麼一位頭腦聰明,樹才會長得茂盛:因為我們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蘊,讓沒有繪畫基礎的孩子發揮想像創作是不會創作出一幅優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而是生命的本質,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

算起來,我甚至叛逆地將一些傳統文化看成封建糟粕,就應該從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做起,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而親仁,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就好比我的一位語文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一字不識,抱怨短,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翻開《弟子規》一讀,就彷彿置身於文明當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愛周圍的人,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造就了一代代賢良的中華兒女,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畢竟,文化是一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受人滴水之恩:在巴黎聖母院有用漢語寫的「請勿大聲喧嘩」;在泰國皇宮廁所中也要寫上「請便後沖廁」;在美國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寫著「請把垃圾丟在此」.、謙虛仁慈.。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謹」 、「信」 、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則學文。講究禮儀、廣結朋友,卻不曾注重細小、對領導。「德」是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做人的原則,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治國、平天下的次第,因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泛愛眾,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當以湧泉相報。」 《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真心希望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夠認識到這一點,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彌補上、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錯誤地理解了很多聖賢的教誨,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說的「道德」 。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我也反復拜讀了蔡禮旭老師的《幸福美滿的人生》這一寶書,越讀越感到它的確是人生智慧處世寶典。蔡老師的「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華兒女那麼多優秀的品德。可是為什麼有報道,我從來沒有真正感到過「我們是驕傲的中華兒女」。覺得那是一句空口號。而此時我才明白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真正原因;中華民族讓世界人民喜愛的真正原因!我們是「禮儀之邦」,曾經在全國競賽中獲獎的大學生會對曾經譏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為曾經主動幫助馬加爵盛過一回飯而倖免遇難,我們現在的人,普遍缺乏這種教育、對兄長..。以便讓我們培養的學生在走上社會後,不會因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敗。

《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范是做人的根本,不修身就不可能齊家。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真正意義上接觸傳統文化已經有一年的時間了。其實、「泛愛眾」 、「親仁」 、「餘力學文」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感動別人。

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才發現..。有餘力。 以前、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首孝悌

Ⅸ 弟子規父母責,應順成作文

《弟子規 --父母責,應順承》
說起《弟子規》的風采,對於我們來說一點兒也不陌生,甚至可以說是很熟悉,

。因為在我們這個書香滿溢的校園生活中,她不僅是我們的老師,也是我們的朋友,是她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孝敬父母,友愛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謹言慎行。看見別人有了進步,就要虛心向他學習,在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慈……

記得剛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我就認識了這位特殊的「老師」,每天課前我都會搖頭晃腦地讀著她的「弟子規,聖人訓」的話語,雖然,我還不明白她的話是什麼意思,但是我從心底里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歡!
漸漸地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她的話有了一點理解,同時我也有了很多的變化。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
1000字作文
《弟子規的風采作文1000字》(http://www.unjs.com)。孝從古流傳至今,可是,我們這一代人卻因為父母的溺愛、呵護,忘記了孝。《弟子規》中說,「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以前,媽媽叫我幫忙做一些事時,我總是慢吞吞的,非常不情願,媽媽叫我動作快點,我還是拖拖拉拉;做作業的時候,媽媽指出了我的不足,我卻是置之不理,有時還覺得很煩;犯錯時,媽媽責備我,我還經常頂嘴。想想過去的自己,真是覺得非常慚愧。自從學了《弟子規》之後,我經常用裡面的話來指導自己的言行。現在,媽媽叫我,我就會趕緊到媽媽身旁,並且做事也不拖拉了。媽媽教導的時候,我不敢再頂嘴了,而是低頭反省,虛心接受。我的這一改變也讓我嘗到了甜頭,不但媽媽說我懂事了,變孝順了,而且自己的各項學習也進步了許多,這可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啊!你說她是不是我的「老師」?

說她是「老師」,卻更像是我的「朋友」。現在,我每做一些事情時都會想到她的話。無論什麼時候出家門時,我都會告訴爸爸媽媽,因為她告訴我:「出必告,返必面」;乘車時,每當我看到老年人沒有座位時,我會主動給他讓座,因為她對我說:「長者立,幼勿坐」;每當在學校時,每當我玩得很瘋狂時,她就會耳邊輕輕地提醒我「幼不學,老何為」,我頓時明白小時候要好好學習,否則,長大就不會有所作為。在學習方面,我想著快快寫完,去看我的游戲攻略,字寫得歪歪斜斜,老師批評了我。回到家我的「朋友」告訴我:「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這使我明白了學習不能浮躁不安,看對自己沒有益處的書會敗壞人的意志。我的這位「朋友」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教育著我,提醒著我,改變著我。
在我成長的歷程中,她就像一泓清泉,清洗著我的心靈,讓我變得懂事,變得慧智,她就是我喜愛的老師、朋友——《弟子規》。

Ⅹ 求一篇題目為《敢不敢》的作文,文章中要寫出弟子規中孝敬父母的有關內容

做一個好孩子

閱讀全文

與弟子規孝敬父母的作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遼寧省公務員養老保險條例 瀏覽:725
每年體檢有多少錢 瀏覽:893
寧波市贍養老人每個月多少錢 瀏覽:473
老爸70歲生日買什麼送他 瀏覽:69
2016年6月15日關於養老金的增加 瀏覽:414
如何寫信跟父母說自己借錢了 瀏覽:565
養老保險剩九年每月補繳多少 瀏覽:822
都江堰護理養老服務有哪些 瀏覽:766
長壽小康廠什麼時候建 瀏覽:175
老人腦出血術後多久恢復正常 瀏覽:834
泰國和三亞哪個適合養老 瀏覽:132
70歲指的是 瀏覽:331
如何讓中老年人記住歌詞 瀏覽:509
老年痴呆晚期病人呼吸不暢 瀏覽:76
中人退休工資怎樣計算的 瀏覽:747
老年痴呆者攻擊行為 瀏覽:939
82老人肺結核如何治療 瀏覽:600
歌曲孝敬農村爹和媽 瀏覽:134
網上怎麼交養老保險保費 瀏覽:103
老年人咳喘偏方 瀏覽: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