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文明創建活動有哪些內容
文明創建活動內容有: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
1.、廣泛宣傳展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2個主題詞和公益廣告。
2、設計開展具有行業特色、職業特點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活動,積極參加當地開展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活動。
3、利用重大紀念活動和重要傳統節慶,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二、思想道德建設
1、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引導幹部職工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2、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增強為民服務意識,倡導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
3、開展先進典型選樹和學習活動,營造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
三、文明優質服務
1、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准則,完善行業規范,制定員工守則。
2、開展行業規范教育實踐活動,開展文明窗口、崗位、員工創建活動,涵養職業操守,培育職業精神。
3、建立完善學習制度,加強業務教育培訓,提高員工能力素質。
4、健全服務規范,細化服務標准,公開服務承諾,幹部職工文明用語、禮貌待人、規范服務,有效整治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及「冷、硬、拖、卡」等突出問題。
四、誠信建設
1、持續開展全員誠信教育,增強幹部職工的誠信理念、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
2、開展誠信主題實踐活動,樹立誠信守法的良好形象。
3、建立完善幹部職工誠信考核評價制度。
五、文明風尚行動
1、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倡導科學文明衛生的生活方式,破除陳規陋習。
2、以文明交通、文明旅遊、文明上網、文明觀賽(觀演)等為重點,普及文明禮儀規范,引導幹部職工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3、建設節約型單位,開展文明餐桌行動,加強勤儉節約教育。
六、家庭文明建設
1、開展傳承好家風好家訓活動,倡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
2、開展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加強孝敬教育,促進家庭和睦。
七、文化體育活動
1、定期組織開展文化體育活動,豐富幹部職工文化生活。
2、積極參加「全民閱讀」、「全民健身」活動。
3、有必要的文化設施和體育設施,能夠正常使用。
八、優美環境建設
1、單位環境干凈整潔,無衛生死角,無亂寫亂畫、亂擺亂放、亂搭亂建現象。
2、辦公生產經營場所設計合理,各類設施完好、功能齊全、實用方便。
『貳』 家庭教育內容有很多,你有哪些了解嗎
一、誠信教育
孔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人無信而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因此,親子教育把誠信教育做為重要的內容之一,是家庭贈給小孩生活的最好禮物。
二、孝敬教育
中華傳統文化講究百善孝為先,孝以順為本,順以敬為本。根據孝敬教育,對小孩灌入愛的基因,教會小孩合理的孝敬,就相當於為小孩的人生道路簽訂了幸福快樂的合同書。
七、心理健康教育
心態改變狀態,狀態影響心態,在我們不能夠改變命運的時候,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根據改變心態的方法改變自己,變悲觀為積極主動,變陰暗為陽光,變不好為有益,這就是心理健康的獨特風采,幸福人生的不二法寶。
『叄』 怎樣的教育實踐是優秀的實踐
只要是對人民群眾有教育意義的實踐活動就是優秀的教育實踐,比如下面一些教育實踐活動就是優秀的實踐:
1.抓好學雷鋒志願服務活動。學雷鋒志願服務是美好的道德行為和重要的道德實踐,是培育助人為樂、團結友善文明風尚的有效途徑。要大力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以社區為依託,以關愛空巢老人、留守兒童、困難職工、殘疾人為重點,精心設計開展形式多樣的志願服務活動,把志願服務做到基層、做進社區、做進家庭。堅持志願服務活動與學雷鋒活動相結合,大力弘揚雷鋒精神,推出一批學雷鋒示範點和崗位學雷鋒標兵,引導人們立足崗位學雷鋒、走上社會學雷鋒。貫徹落實《關於推進志願服務制度化的意見》,完善長效工作機制和活動運行機制,探索建立中國特色志願服務制度,推進志願服務制度化,促進學雷鋒活動常態化。
2.抓好孝敬教育。百善孝為先,孝乃德之本。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流傳至今,當代眾多的孝敬典範有口皆碑,孝親敬老已經內化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精神基因。要大力弘揚孝道,培養人們的孝心、愛心,引導人們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感念長輩的關愛之情,養成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敬老助老的良好品質。家風是無言的教育,家教對一個人價值觀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風的培育和傳承,顏之推的《顏氏家訓》,朱柏廬的《治家格言》,傅雷的家書家信,都堪稱當時家風家教的典範。要適應現代社會家庭組織、家庭結構的深刻變化,加強以孝親敬老為基礎的家風家教建設,把中華孝道和敬老之風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3.抓好誠信教育。誠實守信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線,是道德建設的基礎。市場經濟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拜金主義、一切向錢看的有害思想觀念,導致一些人信用意識淡薄,社會信任感下降,誠信缺失、造假欺詐已成為當前社會的一大問題。要廣泛開展誠信教育,精心組織誠信創建活動,在全社會積極倡導講誠實、重信用、守承諾,引導人們樹立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觀念,真誠做人、守信做事。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大力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把誠信作為管理的重要原則,推動有關部門和機構建立健全社會徵信體系,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治理,建立「紅黑榜」發布制度,褒揚誠信、懲戒失信,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環境。
4.抓好勤勞節儉教育。勤勞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精神需求和實際需要。過去,生產落後、條件艱苦,需要勤勞節儉;今天,經濟發展了,生活改善了,同樣需要勤勞節儉。在物質條件好轉的情況下,一些人好逸惡勞、好吃懶做思想嚴重起來,一些領域鋪張浪費、豪華奢靡現象正在滋長,餐桌上的鋪張、舌尖上的浪費可謂觸目驚心。懶惰和浪費損失的不僅僅是物質成果,更嚴重的是損毀了積極向上的民族精神和人的道德情操。要廣泛宣傳中華民族吃苦耐勞、戒奢克儉的優良傳統,任何時候都不能丟掉中華民族勤勞節儉的崇高品格。開展全民性的節糧、節水、節電、節約錢物等活動,特別要突出節糧節水的教育,從娃娃抓起,從幼兒園、各級各類學校、各個單位抓起,從每個家庭抓起,努力營造勞動光榮、懶惰可恥,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濃厚社會氛圍。
『肆』 大學生誠信教育包括哪些方面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真理,它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以及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場、觀點、方法,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長期以來,中國社會的歷史和現實以及中國共產黨的性質都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的指導思想,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針,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靈魂,是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因此,必須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從社會發展和社會關系中分析誠信的本質特徵,理解誠信對個體成長、社會發展的特有價值,從思想上對學生進行理論武裝,培養他們的誠信信仰。因此,大學生誠信教育首先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用馬克思主義誠信思想教育武裝大學生的頭腦,使之真正深入頭腦、紮根人心,轉化為大學生的自覺行動。
(二)中國傳統誠信文化教育
在市場經濟時代,我們要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對其加以現代改造,建立現代誠信文化觀念。
1.弘揚傳統誠信文化的精華
誠信美德一直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流傳了數千年,某些方面已經內化到我們這個民族的血液和行為模式中去了,其深厚的底蘊和精華將會繼續被傳承和發揚下去。比如,傳統誠信觀關於重視和強調實事求是的思想,在今天也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實事求是,不僅是誠信道德要求的思想前提,也是誠信道德觀念中所要求的不可分割的最為重要的思想內涵。
2.注重加強中國古代誠信典範教育
中國古代非常重視為人誠信,而誠信觀的形成離不開教育,所以在中國傳統教育中對誠信教化同樣重視。因為誠信品德的養成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需要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正確引導,所以古人認為誠信教化的第一個環節應從嬰幼兒抓起,通過蒙學教材除對少兒進行基本文化知識的灌輸外,還要進行初步的道德思想和行為訓練,其中就包括誠信教育。第二個環節則是在官學中將誠信教育制度化。首先,儒家經典將誠信列為必修課程,灌輸誠信思想。其次,將儒家經典列為必考范圍,突出儒家思想對學生的熏陶作用,使誠信規范在學生心目中反復強化,成為人生的道德支柱,養成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
『伍』 鄉鎮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工作方案
廣泛開展移風易俗教育系列活動,以“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活動為載體,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下面是我整理的鄉鎮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工作方案,歡迎大家閱讀!
為認真貫徹全國、全區關於推進“移風易俗”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按照區、市《關於在農新村推動移風易俗 樹立文明鄉風指導意見》,結合我縣《開展“推動移風易俗 樹立文明鄉風”活動方案》的要求,縣文明辦決定在全縣集中開展“移風易俗樹新風”大討論活動。現將具體事宜通知如下:
一、指導思想
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宗旨,教育引導廣大群眾建立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形成崇尚勤儉節約、反對奢侈浪費的良好社會風尚,全面提升社會文明程度。
二、討論內容
圍繞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厚養薄葬主題,廣泛開展大討論活動,形成破舊立新共識,倡樹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婚喪嫁娶新風尚。
1、開展“高價彩禮怎麼看”主題討論。彩禮本是一種傳統民俗,是雙方感情的見證。可如今“變味的彩禮”相攀比,越要越高,花樣百出,3斤3兩百元大鈔,“萬紫千紅一片綠”等等,導致不少農村家庭苦不堪言,甚至一些家庭債台高築,因婚致貧、因禮犯法。尤其是農村結婚高價彩禮已成農民全面小康路上的一大攔路虎。
2、開展“向百元禮金看齊”主題討論。禮尚往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當禮金綁架了喜慶,必然會讓紅包的人情味變淡,銅臭味越來越濃。現在一些人試圖借生子、喬遷、入學、祝壽、結婚等為由大辦宴席,借機斂財。酒宴和隨禮,往往迫於社會的壓力和世俗的攀比。而百元紅包,有助於給“紅色炸彈”的泛濫,踩一腳剎車,讓喜宴返璞歸真,讓百元紅包為喜慶“松綁”。
3、開展“厚養薄葬才是真孝順”。人們注重逝者的葬禮,然而不惜代價的“厚葬”除了生者對逝者的告慰之外,還包含著生者囿於攀比而搞一些面子工程。操辦一次喪事前前後後最少也得七天,有的甚至十幾天。辦一次喪事的花費少說萬元,多則幾十萬元。“厚葬厚祭”之風,在某種程度上,緣於人們對傳統孝文化的誤解,認為只有“厚葬厚祭”才能體現孝心。對於孝道,孔子就曾說過:“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也就是說,老人生前、死後都可以體現孝心,而非只有 “厚葬厚祭”才能體現孝心。積極引導群眾思想從“厚葬”轉向“厚養”。
三、討論形式及步驟
(一)宣傳發動階段(3月1日—20日)在中寧電視台、中國中寧網、縣委宣傳部、枸杞紅了等公眾微信平台發布倡議書,文明委成員單位在單位內部,利用區域網在系統上下發布倡議,大力宣傳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移風易俗的積極意義,為主題大討論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
(二)網路討論階段(3月21日—4月20日)集中開展主題討論,進行信息推送,鼓勵廣大幹部職工、網友和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留言討論。(討論平台有:中國中寧網討論專區、中寧縣委宣傳部微信公眾號、縣委宣傳部移風易俗群)。縣文明辦、互聯網新聞信息中心將指派專人引導討論、檢測後台,對網路留言進行綜合歸納、整理統計,登記備案。最終確定5名優秀討論者給予300元獎勵。各鄉鎮、部門、各級各類文明單位將本單位開展網路大討論情況、參與人數、主要觀點等歸納整理,形成匯報,於4月24日前報送縣文明辦。
(三)有獎徵集階段(4月21日—5月20日)徵集作品緊緊圍繞“高價彩禮怎麼看”“向百元禮金看齊”“厚養薄葬才是真孝順”三個主題。
一是有獎徵文。徵文採取談體會、講經歷、提出意見建議等形式,篇幅控制在2000字以內。各鄉鎮、部門、單位至少上報徵文2篇,徵文請註明作者真實姓名、工作單位及聯系方式,徵文設置一等獎1名,獎金1000元;二等獎2名,獎金800元;三等獎3名,獎金500元;優秀獎5名,獎金300元。
二是公益廣告徵集。參賽作品緊扣主題要求。內容健康、積極向上,思想文化內涵豐富,價值取向正確鮮明。參賽作品上一律不得標注參賽人姓名、參賽單位名稱等創意元素以外任何信息。作品類型包括視頻類、平面類。平面類廣告提交文件格式為jpg,像素不大於1024*1024。視頻類廣告刻錄成光碟。廣告徵集設置一等獎 、二等獎、三等獎,獎金分別為1000元、800元、500元。
三是微電影、微視頻徵集。參賽作品類型為微型影片、視頻作品,時長一般不超過15分鍾,建議解析度1080P (1920*1080),格式為mpg,視頻文件大小在2G以內,並刻錄光碟。需為畫面配上普通話書寫的對白及旁白字幕,同時附上中文簡體的對白、旁白劇本及創作團隊(含導演、製片、攝像、編劇、剪輯等)、主要演員簡介,500字以內的作品說明(WORD格式,尺寸為A4紙張),以方便評審。微電影和微視頻作品各評選出一名優勝獎,獎金3000元。
以上徵集作品於5月20日前報送中寧縣文明辦,電子版材料發至[email protected]郵箱,紙質材料及光碟送交縣文明辦(行政中心408室)。參賽作品須為參賽者本人原創,參賽者應確認擁有作品的著作權。主辦方不承擔包括因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著作權、商標權等糾紛而產生的'法律責任。如出現上述糾紛,主辦方保留取消其參賽資格及追回所獲獎項的權利。所有獲獎作品頒發榮譽證書和獎金。所有參賽作品著作權歸作者所有,主辦方享有使用權和傳播權。
(四)電視采訪階段(5月21日—6月5日)成立由文明辦、網信辦、民政局、團縣委、縣電視台、各鄉鎮相關人員組成的采訪組,分赴各鄉鎮開展隨機采訪,面向居民群眾、幹部職工、企業職工等,繼續討論“高價彩禮怎麼看”“向百元禮金看齊”“厚養薄葬才是真孝順”三個主題,請他們談談自己的看法,並提出寶貴的意見建議。
四、活動要求
(一)領導重視,精心組織。要充分認識此次“推動移風易俗 樹立文明鄉風”網路大討論活動的重要意義。積極組織幹部職工、居民群眾參與網路討論和有獎徵集活動。縣文明辦要對討論過程中徵集的意見建議進行梳理,歸納總結,形成可行性的調研匯報,讓廣大幹部群眾充分認識開展移風易俗工作的重要性。
(二)積極宣傳,營造氛圍。要加強“推動移風易俗 樹立文明鄉風”網路大討論活動的宣傳,各相關單位、鎮鄉、村居要利用宣傳橫幅、板報、櫥窗及網路新媒體等陣地,廣泛宣傳討論活動,使之家喻戶曉,廣為人知。宣傳活動中發掘的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文明節儉的典型人物、典型事跡。曝光一批借操辦婚喪事宜炫富擺闊、借機斂財的反面事例,營造濃厚的社會氛圍。
(三)廣泛參與,形成聲勢。要發動廣大市民積極參與,充分發揮民智,凝聚民心,讓廣大市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各鄉鎮、各部門(單位)及時將大討論的成果納入機關黨員幹部管理規范或鄉規民約、村規民約中,逐步明確規范紅白事辦理的標准和流程,使其更符合群眾意願,更文明節儉,富有儀式感和教育意義,促進移風易俗工作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
(四)強化督導,務求實效。各級文明單位、鄉鎮、部門部應積極參與討論,開展徵文活動,縣文明辦將派出督導組,對各部門單位,開展活動情況進行督導,確保此次網路大討論活動取得實效。
為深入貫徹落實全國“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電視電話會議精神,根據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關於2017年元旦春節期間開展“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系列活動的通知》和運文明辦〔2016〕17號《關於印發〈運城市“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系列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及聞文明辦〔2016〕16號《關於印發〈聞喜縣“推動移風易俗 樹立文明鄉風”系列活動實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現就全鎮開展“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系列活動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樹立文明鄉風為目標,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突出黨員帶頭、率先垂範,突出群眾自覺、全民參與,突出各司其職、通力協作,突出機制保障、常抓不懈,加強民風家風鄉風建設,形成崇尚文明、勤儉節約的良好風尚,為“實力聞喜、活力聞喜、綠色聞喜、幸福聞喜”建設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典型引領。要把先進典型引領作為推動移風易俗工作的著力點,各村、各單位要切實履行好組織者、示範者、實踐者。的責任,深入挖掘和宣傳倡導移風易俗的典型人物,總結推廣先進經驗,發揮典型引領作用,以點帶面、推進工作。
(二)堅持問題導向。要深入基層,深入一線,切實摸清摸准當地不良風氣的背景情況,把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找出來,對“移什麼風”、“易什麼俗”要找准問題、抓住重點,有針對性的解決大操大辦紅自喜事、人情往來負擔沉重以及非法宗教、黃賭毒等方面的問題,堅持對症下葯。
(三)堅持群眾主體。移風易俗具有群眾性、復雜性、普遍性和長期性等特點,推動移風易俗工作必須堅持走群眾路線,依靠和發動群眾,通過引導群眾主動參與,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要充分考慮群眾的內心嚮往和意願要求,落實為民惠民措施,把發動群眾參與、凝聚群眾實踐、惠及群眾生活落到實處。
(四)堅持因地制宜。要從各地實際情況出發,客觀上要求做到“一村一策”。要注重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做到內容具體、措施量化,便於執行。在實施過程中,對行之有效的要繼續深化持之以恆;與實際情況不相適應的,要及時予以糾正完善。
三、目標要求
圍繞實現農村鄉風民風美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的目標,通過集中開展農村移風易俗工作,遏制紅白喜事大操大辦、奢侈浪費、盲目攀比的奢靡之風,杜絕巧立名目收禮斂財等增加群眾負擔的行為,打擊非法宗教、打牌賭博等影響社會穩定的活動。倡導科學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揚勤勞節儉的優良傳統,形成節約光榮、鋪張可恥的良好風尚,把群眾的人情負擔減下來,把農村的新風正氣樹起來,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落細落小落實。
四、活動內容
(一)集中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充分運用各類媒體,通過開設專欄、新聞聚焦、公益廣告、典型宣傳等形式,廣泛宣傳開展移風易俗活動的重大意義、安排部署、整治重點、進展情況、取得的效果,為樹立文明鄉風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要製作刊播一批“講文明、樹新風、棄陋俗”公益廣告,組織宣傳一批基層紅白理事會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的典型,撰寫刊登一批棄陋俗、樹新風典型經驗做法的文章。要大力開展社會宣傳,充分利用村民講堂、道德講堂、宣傳欄等平台,通過發放倡議書、張貼宣傳標語、招貼畫、大喇叭、黑板報等形式,引導廣大群眾自覺抵制封建迷信,摒棄陳規陋俗,營造共建文明的良好氛圍。
(二)集中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以全縣開展的“倡導精神文明、弘揚德孝文化”戲曲巡演活動為抓手,積極發動群眾自編自演,創作一批反映“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的小戲、小品和曲藝節目,在各村巡迴演出,豐富群眾的節日文化生活。
(三)集中開辰鄉風評議活動。堅持在“督’’、“評”、“傳”上深化鄉風評議,建立完善村規民約、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賭禁毒會、紅白理事會等組織。紅白理事會在廣泛徵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完善制度保障,制定紅白事的辦理流程、標准要求,納入村規民約公示上牆。發揮道德評議會作用,對村民婚喪事宜、孝敬老人、保護兒童、誠實守信等民間風氣進行定期評議,引導群眾遵守道德規范。廣泛開展道德模範、最美人物和“好鄰居”、“好婆媳”等推薦評選活動,以身邊典型引領農村文明新風。積極開展弘揚“好家風好家訓”活動,倡導家家戶戶寫家風、曬家訓,立家規、傳家訓,講家事、樹家風,引導農民從家庭做起,改陋習、樹新風。
(四)集中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弘揚德孝文化、誠信文化,廣泛開展誠信教育、孝敬教育、勤勞節儉教育,深化“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等創建活動,形成以孝養德、以儉養德,互幫互助、相親相愛、鄰里守望的良好社會風尚。充分發揮各級文明單位在結對幫扶中的作用,引導結對雙方在思想觀念、移風易俗等方面的共建共育共享,把解決物質貧困與改變行為陋習結合起來,形成以城帶鄉、文明共建的良好局面。積極推動文明縣城創建向所轄鎮村等農村地區延伸拓展,帶動城鄉一體共建,遏制農村陋習,深化移風易俗。
(五)集中開展專項整治活動。農村廣大黨員特別是村幹部要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從自家做起,帶頭宣傳倡導移風易俗,帶頭文明節儉辦婚喪事,帶頭火葬和生態安葬,帶頭文明低碳祭掃。公安部門要組織開展黃賭毒專項整治行動,抄剿黃賭毒窩點,狠剎黃賭毒之風,利用大型案例開展宣傳教育,使廣大群眾充分認識到黃賭毒的危害和給社會家庭帶來的負面影響。民政、工會、共青團、婦聯等部門,要注重發揮基層群眾組織的作用,倡導群眾婚事雅辦、喪事簡辦、節儉操辦,整治婚喪嫁娶中的奢侈攀比、鋪張浪費等各種陳規陋習,整治喬遷新居,商鋪開業,孩子滿月、百天、上大學、當兵等擺酒設宴、請客送禮隨禮過多過重過濫等間題。
五、工作領導組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村、各單位要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推動農村移風易俗工作的重要意義,切實把此項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針對本地實際情況,深入調查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明確目標責任,認真組織實施。各相關單位要按照活動內容和責任分工,明確專人負責,制定工作方案,抓好活動落實。
(二)營造宣傳氛圍。要開辟專題、專欄,採取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系列活動的重要意義,宣傳本鎮開展的重點活動和取得的成效,宣傳活動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先進經驗,為全鎮深入開展“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氛圍。
(三)建立長效機制。要把移風易俗工作納入到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測評體系,積極探索移風易俗工作的領導機制、投入機制、教育機制和激勵機制等長效機制建設,進一步加大政府對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的投入保障和政策支持力度,引導農民群眾崇尚科學文化、破除不良陋習、培育文明風尚,促進我鎮移風易俗工作制度化、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