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以第一人稱寫孝敬父母的故事
二十四孝_忠孝來雙全自
明朝湖南道川守將沉至緒,有一個獨生女兒,名叫沈雲英。自小聰明好學,跟父親學得一身好武藝。因其父率兵迎異軍死在戰場上,當時沈雲英才十七歲,她登上高處大聲呼曰:「我雖然是一個小女子,為完成父親守城的遺志,我要決一死戰。希望全體軍民保衛家鄉。」大家深受感動,發誓要奪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圍,取得了勝利。沈雲英找到父親的屍體,大聲痛哭,全體軍民都穿上孝服,參加了葬禮。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緒為副總兵,並任命沈雲英為游擊將軍,繼續守衛道州府。後來人們為她建了一座忠孝雙全的紀念祠。有詩頌曰:
異軍攻城圍義兵,娥眉汗馬解圍城;父仇圍難兩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雲思親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傑的人,從小家庭貧困,勤奮好學,後來做了丞相K
『貳』 孝順父母的故事
古人雲:百善孝為先。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舔犢之情,大地乃萬物之源,父母是生命之本。人生於世,長於世,源於父母。是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是父母辛勤地養育著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父母的悉心關懷、百般愛護和辛苦撫養下慢慢長大的。在人的一生中,對自己恩情最深的莫過於父母,所以說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
郯子鹿乳奉親,董永賣身葬父,陸績懷橘遺親……歷史上有很多孝敬父母的美談。縱觀古往今來的國家棟梁之材也都是非常孝敬父母的,所謂忠臣必出孝子之門。一代偉人毛澤東始終告誡人們不應該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在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後,他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敬愛的朱德元帥在《母親的回憶》中深情地說:「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他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走上革命的道路」。為了報答母親的深恩,他不僅使母親生活上得到照顧,而且使母親看到自己的兒子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而進行英勇的斗爭,使母親在精神上得到了莫大的安慰。
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意思是說,兒子與父母親的關系相處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兒子不能事事順從父母親的心意,便不成其為兒子。父母兒女親情,是人類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人世間一切的愛都需要從愛父母開始。但在現實生活中,在我們的身邊,卻有不少人喪失良知,把這種美德丟棄了。有的人成家立業後,自己住新樓房,卻讓父母住茅屋,父母衣食住行問題也在幾個子女之間「踢皮球」;對待生活也並不寬裕的父母,有的子女不是「敬老」,反而是「啃老」;有的視父母為保姆,恨不能把老人最後的力氣榨乾;有的把父母當累贅,甚至把老人趕出家門,乞討流浪。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崇尚受恩不忘,知恩必報,這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也即一個人的良心。一個人如果對付予自己生命的和辛勤哺育自己長大的恩重如山的父母都不知報答,不知孝敬,那就喪失了人生來就該有的良心,那是沒有道德可言的。試想,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人,又怎會是一個有愛心、有責任感的人呢?又怎麼能指望他去愛人民,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又怎麼能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呢?
做官首先要學會做人,做人,應該身先立德。孝敬父母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是做一個好人一個好官的基本道德要求。把考察一個幹部是否遵守「孝道」,作為提拔重用一個幹部的條件之一,是非常有必要而又切實可行的。這樣可以使更多有修養、有操守的優秀黨員幹部走上領導崗位,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做出更多的貢獻。
『叄』 孝敬父母的例子
陳毅孝敬父母
曾讀過許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讓我感動的是「陳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
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陳毅元帥是個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務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親。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癱瘓在床的母親,為母親洗尿褲,以關切的話語溫暖撫慰病中的母親。雖然陳毅元帥為母親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從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對母親濃厚的愛。他不忘母親曾為自己付出的點點滴滴,理解母親的艱辛和不易,知道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他的一片孝心,值得天下所有兒女學習效仿。
孝敬父母關愛幫助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每個兒女應盡的義務,也是義不容辭的責任。父母恩情重如山,深似海,人生莫忘父母恩。朋友,我們孝敬自己的父母了嗎?我們給了他們什麼呢?
其實父母親想要的真的不多,他們需要的只是我們的孝心和關愛,希望我們在需要時伸出扶助之手。
當父母還年輕力壯的時候,你常回家看看,一句隨意的問候「爸、媽,你們好嗎?」隨意買的宵夜,親自煮一頓家常的晚餐,陪母親逛逛街,嘮嘮家常,幫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 這些都能讓他們感到欣慰溫馨。
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們漸漸長大成人,父母卻愈來愈老。他們變成了老眼昏花,動作遲緩,手腳不靈便,思維遲鈍,沒有記性,說過的話以為不說,重重復復,嘮嘮叨叨,甚至患上老年痴呆,像三歲的小孩。說話時,他們會突然想不起要說什麼,甚至極可能最後連要做什麼,都一並忘記;他們會重復又重復教過我們的故事和兒歌,沉醉在那些和我們一起度過無憂無慮的童年的回憶中!他們會常忘了扣扣子、系鞋帶;吃飯時,會弄臟衣服,梳頭發時手還會不停的抖;有時還會感到孤獨寂寞,痴痴呆望遠處。看到父母慢慢衰老,我們應該想到兒時父母為我們所做的點點滴滴:父母不厭其煩為我們洗了多少的尿布,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教我們慢慢用湯匙、用筷子吃東西;教我們系鞋帶、扣扣子、溜滑梯;教我們穿衣服、梳頭發;每天教我們背兒歌,還要絞盡腦汁,去回答我們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古怪問題。當時,父母做這些多麼的耐心,多麼的溫柔,總覺得有了我們再苦再累也是一種幸福。
朋友,人們常說父母恩最難回報。願我們能以當年父母對待小時候的我們那樣,耐心、溫柔地對待漸漸老去的父母,體諒他們,以反哺之心奉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哪怕只為父母換洗衣服,為父母喂飯送湯,為父母搽搽風濕油,按摩酸痛的腰背,握著父母的手,扶著他們一步一步地慢慢散步......讓我們的父母幸福快樂地度過餘生。學學陳毅元帥孝敬父母,給他們創造一個充滿愛的和諧家庭以安享晚年,那是父母的幸福,也是我們的幸福!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肆』 豫劇 花木蘭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 誰說女子不如男 男子打仗到邊關 女子紡織在家園 白天去種地 夜晚來紡棉 不分晝夜辛勤把活干 您要不相信請往咱身上看 咱們的鞋和襪 還有衣和衫 千針萬線可都是他們連 有許多女英雄也把功勞建 為國殺敵是代代出英賢 這女子們哪一點不如兒男 這個唱段就叫 誰說女子不如男
發生的背景是花木蘭代父從軍的路上有個姓劉的將軍 說女子在家閑著男子卻出來打仗不太公平 而女扮男裝的花木蘭就唱出了這個唱段
『伍』 古代孝敬雙親的故事
百善孝為先。這是我國五千年歷史真實寫照,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國古代非常講究為人做官的修身之道,據史料記載萌發於夏、商、西周時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政治家、思想家周公。他強調敬德保民,並以禮為核心,以孝悌恭敬和惠愛為主要范疇,提出了道德修養學說。春秋戰國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首先提出了「仁」 的思想,還把「仁」 同「禮」 結合起來,由「仁」 和「禮」 又延伸出「孝」 和「忠,」 從而建立起儒家修行個人,處理個人與家庭,個人與國家之間關系的道德修養體系。古人不是在孝道與效忠國家上說說而己,而且事事處處身體力行。《三國志》載:「陸績,三國時吳人也。官至太守,精於天文、歷法。績年六,於九江見袁術。術令人出橘食之。績懷三枚,臨行拜辭術,而橘墜地。術笑曰:陸郎作客而懷橘,何為耶?績跪對曰:是橘甘,欲懷不遺母。術曰:陸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術奇之,後常稱說。」 這個故事是說陸績從小就知道孝敬父母,長大必成奇才,後來果然官至太守。
孝敬父母、呵護家人並不是私事,而是做人做官的公德問題,看你站在什麼立場,正確處理公與私的方法妥不妥當。據《世說新語》載:「侃為東晉之大將軍,於國為棟梁,於民若父母,世人重之。其少時為何梁吏。嘗以一坩鮓餉母。母曰:此何來?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酢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惟不益,乃增吾憂也」。本故事是說世上的父母 ,都希望子女孝敬他們 ,但孝敬要正當。把公家的財物贈送給父母,這是不應該的,陶母拒收一壇腌魚,並回信嚴肅地批評兒子,這是母親教育有方。陶侃從小就很孝敬父母,對父母的冷暖及一言一行時刻掛在心間,無論官做的大小,對父母的教誨言聽計從,後來終成國家棟梁之才。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構建和諧社會,正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必須從基礎做起。家庭是人們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孝道須從娃娃抓起,從小培養,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雙親要在家庭生活中,言傳身教,理智處理各種矛盾,孝敬公婆、勤儉持家、鄰里友善、親朋和睦,養成良好的道德風范。南宋岳母為了讓兒子時刻不忘報效國家,在兒子幼小稚嫩的背上用針刺上「精忠報國」 四個大字,在母親的熏陶下,岳飛終於成為偉大的民族英雄。,戰國時,齊國宰相田稷子在一次還鄉回家時,將部下饋贈的百兩黃金獻給母親。田母不喜反疑,追問來路,得知原委後,語重心長告誡兒子:為官就要品行高潔,孝敬父母應清正廉潔,貪賄斂財即為不孝,不義之財理應拒收,不孝之子非吾兒也!毛澤東主席也是孝道的典範,每次回韶山都要上墳跪拜父母,對自己的子女家教甚嚴。全國解放不久,毛岸英回韶山臨行前,毛澤東特別囑咐:在鄉親們面前不準以我的兒子自居,要懂得尊長愛幼。岸英十分孝敬父親,效忠國家,為保家衛國捐軀朝鮮戰場,被世人所頌揚。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家庭美德和孝道的繼承和發揚,關繫到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國家的長治久安,是評判為官好壞的重要標准之一。一個連自已父母都不孝敬的人,那麼做官也可想而知。歷朝歷代亦有不孝之子,為官很壞者。《風月笑林》中有個「不肖子三變」 的故事:「世有不肖子,凡三變:第一變為蝗蟲,貨其莊田屋業而食之;第二變為蠹蟲,貨其家藏古籍而食之;第三變為大蟲,貨其奴婢食之。不肖子弟,何代無之,皆有其祖先不教以詩書仁義之所論也。古人雲:遺子黃金滿箱,不如教學一經。乃至論也」。故事是說大多不孝的敗家子,都是依賴祖上的家業,或倚仗當官的父母,吃喝玩樂、游手好閑,先是敗家,進而破壞社會。其責任首先當然由他們自己負,然而做家長的從小不嚴格管教,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林彪與兒子林立果,老不教子,兒不孝老子,做老子不象老子,做兒子不象兒子,胡作非為,橫行霸道,終被世人所唾罵,成為歷史的敗類。由於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官場魚龍混雜,充滿銅臭味,傳統倫理道德被拋至腦後,當今不孝之子,不孝之官也不乏其人,不關愛妻子兒女也大有人在。有的貪官大肆受賄,以不正道的財物去孝敬父母,其實質不是孝敬,而是出於光宗光耀祖的私心,擺闊給別人看,顯示自己有本事。有的貪官不僅不關愛妻子兒女,而且在外包二奶,二奶有的比自己女兒還小,沒有一點官樣兒。他們不僅不孝敬父母,不關心家人,而且敗壞道德、敗壞官風、敗不民風、敗壞社會風氣,也敗壞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傳統美德。
以史為鏡,孝道可鑒。河津、金昌兩地把孝敬父母作為選任幹部的標准,不但沒有什麼不妥之出,反而說明是歷史的傳承。為官者的衣食父母是天下之老百姓,只有孝敬老百姓才能做個好人好官,這是不容置疑的。也是值得推而廣之的。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黃庭堅,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 。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飢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 赤眉軍憐憫他的孝心,送給他三斗白米,一頭牛,帶回去供奉他的母親,以示敬意。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郭巨,晉代隆慮(今河南林縣)人,一說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江革,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少年喪父,侍奉母親極為孝順。戰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慾殺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後來,他遷居江蘇下邳,做僱工供養母親,自己貧窮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一定稟告,回家後一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老萊子,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綵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里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王裒,魏晉時期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人,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他隱居以教書為業,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其母在世時怕雷,死後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他就跑到母親墳前,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他教書時,每當讀到《蓼莪》篇,就常常淚流滿面,思念父母。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一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陸』 豫劇花木蘭選段《勸爹娘莫難過》歌詞
《勸爹娘莫難過》
作曲:常香玉、王冠軍
作詞:陳憲章、王景中
編配:張一兵
演唱:小香玉
勸爹娘莫難過村頭站穩
女兒我有幾句話告稟雙親
咱今日可不把旁人來恨
恨只恨突利子燒殺姦淫
若非是突利子興兵來侵哪
女兒我怎能夠遠離家門
而既然替爹爹前去上陣
勸二老切莫要為兒擔心
但願得兒一去旗開得勝
平了賊,平了賊兒
回家再孝雙親哪哈呀
勸爹娘莫難過村頭站穩
女兒我有幾句話告稟雙親
咱今日可不把旁人來恨
恨只恨突利子燒殺姦淫
若非是突利子興兵來侵哪
女兒我怎能夠遠離家門
而既然替爹爹前去上陣
勸二老切莫要為兒擔心
但願得兒一去旗開得勝
平了賊,平了賊兒
回家再孝雙親哪哈呀
勸爹娘莫難過村頭站穩
女兒我有幾句話告稟雙親
咱今日可不把旁人來恨
恨只恨突利子燒殺姦淫
若非是突利子興兵來侵哪
女兒我怎能夠遠離家門
而既然替爹爹前去上陣
勸二老切莫要為兒擔心
但願得兒一去旗開得勝
平了賊,平了賊兒
回家再孝雙親哪哈呀
(6)平了賊再回家孝敬雙親擴展閱讀:
豫劇音樂劇《花木蘭》由「新古典主義」戲劇家石磊擔任導演和劇本創意,豫劇大師常香玉的女兒陳小香擔任藝術指導,常派再傳弟子連德志領銜主演,81歲高齡的豫劇大師王素君、唐派名家袁國營等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甘當綠葉,河南豫劇院青年團優秀青年演員李多偉、楊歷明、呂軍帥等參加演出。
此選段是花木蘭即將從軍辭別雙親的部分。北朝時番邦犯境,邊關告急。花木蘭的父親列名徵兵軍帖。木蘭慮及老父體弱,弟弟年幼,思之再三,決定女扮男裝,冒弟弟木力之名,代父從軍。木蘭辭別雙親,披星戴月,快馬加鞭,奔赴邊關。充分表現了花木蘭的勇敢堅強。
『柒』 哪位能幫我找到豫劇「花木蘭從軍」全劇唱詞啊
花木蘭:這幾日老爹爹疾病好轉,舉家人才都把心事放寬。且偷閑來機房穿梭織布,但願得二爹娘長壽百年。
花木蘭:適方才那地保來把帖送,為什麼軍帖上還有父名?老爹爹近幾年衰老多病,哪能夠到邊關去把賊平?我有心替爹爹前去上陣,怎奈我是女子難以從征。花木蘭心如麻我無心紡織,恨敵寇犯邊關侵我鄉鄰。可惜我曾學就渾身武藝,不能夠分親憂為國效力。我去上陣怕爹爹他不肯應許,父年邁又怎能前去抗敵?
花木蘭:爹娘且慢阻兒行,女兒言來聽分明:吳宮美人曾演陣;秦鳳女子善知兵;馮氏西羌威遠震;荀娘年幼守危城。這巾幗英雄就留美名,兒願替,兒願替爹爹去從征。
花木蘭:二爹娘莫難過村頭站穩,女兒有幾句話告稟雙親:咱今日可不把旁人來恨,恨之恨那突力子殘害黎民。若不是賊無故興兵內侵,女兒我怎能夠遠離家門?兒既然替爹爹前去上陣,望二老切莫要為兒擔心。但願得此一去旗開得勝,平了賊,平了賊兒回家再孝雙親。
花木蕙:妹出外少說話逢酒莫飲,處處要謹防備無賴小人。家中事都有你的姐姐擔任,孝父母勤紡織我盡力盡心。平了賊就回家,我的妹妹呀!你要記准,莫忘了二爹娘多病之身。
花木棣:我送姐姐去打仗,盼忘你多打勝仗早還鄉。到那時全家迎接村頭上,好姐姐我與你殺豬宰羊。
花木蘭:將姐姐和弟弟的手兒拉緊,把你們囑咐的言語我記在心。都只為你年紀幼不能上陣,你姐姐才替父前去從軍。妹走後怕二老心懷煩悶,憑姐姐,憑姐姐寬解咱的二老雙親。或學文你或習武聽父教訓,可莫要,可莫要貪玩耍你虛度光陰。許多的心腹話囑托不盡,我的姐姐呀!我的弟弟呀!咱姊妹都需要各盡各心。老母親再莫要悲傷難忍,娘說的幾句話兒記在心。此一去我定要處處謹慎,你的兒本領好武藝超群。或一年或半載邊疆平穩,平了賊兒定要一刻也不停,快馬加鞭我轉回家門,我孝敬娘親。
花木蘭:拜別爹娘離家園,爹娘的言語我記心間。揮長鞭催戰馬追風掣電,為殺敵改男裝趕赴陣前。要學那大丈夫英雄好漢,但願得此一去不露紅顏。提韁催馬往前趕,馬戀水草不肯向前。
孫繼安、王福、周明:可恨突賊來侵犯,擾亂黎民不得安。
花木蘭:提韁催馬上前陣,
王福:壯士必是從軍人。
劉忠:催戰馬往前趕越趕越遠,過一山又一山惹人心煩。思爹娘想妻子路遠難見,不由我一陣陣我愁上眉尖。
花木蘭:劉大哥再莫要這樣盤算,你怎知村莊內家家團圓?邊關的兵和將千千萬萬,誰無有老和少田產庄園?若都是戀家鄉不肯出戰,怕戰火早燒到咱的門前。
王福:花壯士講的話你可聽見?好男兒殺敵寇一馬當先。
周明:你不要戀家鄉妻子想念,
孫繼安:劉大哥莫亂想快馬加鞭。
劉忠:不是我想家鄉不肯出戰,去打仗怕的是命難保全。為什麼倒霉的事都叫咱男人來干?女子們在家中坐享清閑。
花木蘭:聽他言罷我細思念,男女的事情我少交談。劉大哥一聲喚,路上少把是非搬。咱們從軍去作戰,可管它清閑不清閑?
花木蘭: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閑?男子打仗到邊關,女子紡織在家園。白天去種地,夜晚來紡棉。不分晝夜辛勤把活干,將士們才能有這吃和穿。恁要不相信哪,請往這身上看。咱們的鞋和襪,還有衣和衫。千針萬線可都是她們連哪!有許多女英雄,也把功勞建,為國殺敵是代代出英賢,這女子們哪一點不如兒男?
花木蘭:俺從軍到邊關來把賊掃,軍營中十二載未脫戰袍。狼煙未熄我不能堂前行孝,征戰中顧不得夙夜辛勞。
花木蘭:夜深時為什麼宿鳥驚叫?紛紛地向南飛所為哪條?
花木蘭:元帥做事太不對,不該親口來做媒。木蘭我怎把那千金配?叫我難允又難推。
花木蘭:願借明駝千里足,准許木棣還故鄉。
花木蘭:用巧計哄元帥出帳去了,羞得俺花木蘭臉上發燒。我這低下頭仔細看我自己好笑,我是個女孩家怎把親招?真木棣假木棣我自己知曉,在軍營十二載我未露分毫。賀元帥准我探親恩德廣,花木蘭就要快馬轉還鄉。舉家人聽說心花放,不知道怎樣歡樂可該怎樣忙。爹娘迎兒在那村頭上;弟弟為我宰豬羊;姐姐想必還是當年樣,她拉住木蘭問短長。爹問問女,女問問娘,舉家人歡歡樂樂會草堂。開我的東閣門,坐我的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勤紡勤織我孝敬二爹娘。花將軍又變成了花家的女郎。
花弧:賀元帥再三來把兒問,
花木蘭:脫去了連環甲改換羅裙。羞慚慚我只把這客廳來進,量元帥認不得兒是那陣前的將軍。
花木蘭:花木蘭羞答答施禮拜上,尊一聲賀元帥細聽端詳:陣前的花木棣就是末將,我原名叫花木蘭是個女郎。都只為邊關緊軍情急徵兵選將,我的父在軍籍就該保邊疆。見軍帖不由我愁在心上,父年邁弟年幼怎敵虎狼?滿懷的忠孝心烈火一樣,要替父去從軍不容商量。我的娘疼女兒她苦苦阻擋,說木蘭我發了瘋啊言語癲狂。為從軍比古人我好說好講;為從軍設妙計女扮男裝;為從軍與俺爹比劍較量,膽量好武藝強喜壞了高堂。他二老因此上才把心來放,花木蘭、花木蘭改木棣,我的元帥啊!你莫怪我荒唐!
花木蘭:自那日巧改扮喬裝男子,越千山涉萬水親赴戎機。在軍陣常擔心我是個女子,舉止間時刻刻怕在心裡。惟恐怕被發覺犯了軍紀,貽誤了軍情事難退強敵。那一日在軍陣中箭傷膂,蒙元帥來探病又把親來提。那時我賴箭傷裝腔作勢,險些間露出來女兒痕跡。隨元帥十二載轉回故里,收拾起紡織台,穿上我的舊時衣。望元帥回朝去奏明此事,哪一日有外患我再去殺敵。
賀廷玉:聽她言罷我暗思想,想不到女子也能上戰場!殺敵寇保邊疆男女一樣,花將軍真算得忠孝雙全萬古留芳!
『捌』 歷史上的孝敬父母的故事(20字)
一、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