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對百善孝為先的理解與感悟有哪些
我對百善孝為先的理解與感悟有如下:
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早已在數千年前就有的美德,是值得我們華夏兒女用一生的經歷去完成的神聖使命。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從一出生,父母就已給予了我們最珍貴,最值得我們愛惜的身體。當我們第一次受傷時,父母總是心疼地為我們包紮,彷彿比自己受傷還難過。我們無法體會到父母親一天天的衰老,從黑發到白發,從緊俏的皮膚到漸漸變粗糙的臉,歲月將這份愛的見證深深地刻在他們的臉龐上。
盈盈月光,我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暉,我擁有一縷最溫暖的;灼灼紅葉,我拾一片最熱的;姜姜芳華,我摘一束最燦爛的,送給我親愛慈祥的父母。
別人說,孝就是給父母吃好、喝好、穿好,給他們一沓又一沓的錢去花,但比起錢,他們更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陪著他們去聊天,關心一下他們的身體。也許一份貴重的禮物,在父母眼中不如在疲憊時遞來的一杯咖啡、在節日時送出的一句祝福重要。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幸福,「孝」是一時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中相交的鏈條,一旦斷裂,則永無連接。
也許是一座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碗噴香的米飯,也許是一件是一件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干凈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記的金錢,也許是含著體溫的一枚一元硬幣。但是「孝」的`天秤上,它卻一樣貴重。
浩浩江河,忘不了源頭;參天大樹,忘不了根須;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大自然都懂得不忘在自己背後默默付出的動物與事物,我們人類又怎能忘記自己的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呢?
世事滄桑,歲月無情,而人卻有著一顆知恩圖報的心靈。就是因為這顆純粹的心,世上才會一直有著「孝」這個美好傳統。
② 談談你對孝的理解
「百善孝來為先」,孝是一代人與下自一代之間感情的鏈條。
做為一個人要孝為先,孝是一個人道德的開端。
做為一方百姓父母官要做到孝為先,把一方百姓當做父母兒女一樣全心付出。
做為一個國這領導人要做到孝為先,像疼自己的父母一樣疼全國人民。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所有人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父母生養了我們,為我們付出的是辛勤勞苦。固然有時我們工作忙會顧不上回家探望,但也要有個電話。很多時候,我們以為沒有必要和父母聯系,其實錯了,即使沒有什麼說的,只要一個電話父母就會特別欣慰!
我會一直孝敬自己的父母,他們年紀越大,我就應該越細心,越貼心!一生難報生養恩啊!
③ 結合實際 ,談談你對孝順的理解
百善孝為先。孝順不是給父母照顧好衣食。真正的孝順,要言於表,而進於心。
荀子是古代孝子的典型代表。每次父親吃完飯,都有想要接濟普通人的想法,年齡大了,又不好自己動作。而荀子總會在飯後問父親,剩下的飯菜怎麼處理?父親說,給誰誰誰吧,荀子說,好的,並照辦。這看似簡單的舉動,蘊含了極為深刻的孝之情懷。孝順,有時候是對父母的成全。就像父母一直成全你一樣,那是無私的不求任何回報的,而作為子女的,無論做多少,無論愛多深,都是應該的。但這其中,更應該加上尊敬與成全。
④ 孝敬是什麼意思!
孝敬的意思是1,孝順父母,尊敬親長 2.把物品獻給尊長或賄賂上級。
這是一種尊敬的做法。
⑤ 如何定義孝敬
孝敬和孝順的意思差不多。首先就是要孝,對父母長輩表示尊敬。而孝的前提就是敬、是順,在父母長輩面前要有敬意,不能大大咧咧不能違背父母的意思,順著他們的意思是第一步。
⑥ 結合《孝經》談談你如何理解「孝敬父母」的內涵
尊敬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僅是一種「善事父母」的日常倫理意識、規范和實踐,實際上它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整個中國文化的首要精神,其影響之大、涵蓋之廣,既深且遠。
孝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集道德觀、人生觀、宇宙觀為一體的核心和首要觀念。孝是中華傳統倫理體系的起點與諸道德之首。對當代中國影響深遠且發展至今又具有新的時代特點。
孝的一般意義是孝敬父母,其具體內容在儒家經典—《孝經》中有明確說明:「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又謂:「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孝子如何事親呢?「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⑦ 你怎麼理解孝順
孝順是自我要求,是有追求的人,對自己的要求。可是,如果有父母把孝順拿出來,要求別人,這就跟孝順本身沒關系了,只與權力有關了。比如,你不孝順,我就教訓你,孝順,親情,愛情,是人內心的尺度,並非用來指摘別人的大棒。庸碌之輩最喜歡把這三個詞,掛在嘴邊,因為他們希望別人聽到,而最大的受益人往往是自己。而這一生,你只需要遵循內心,對那些真正愛過或者幫助過你的人好。其它亂七八糟,是非不分,真假難辨的孝順 親情,果斷劃清界限。從來沒有的東西,你不該去買單。
⑧ 如何理解孝敬2字
孝敬=笑,敬孝,和父母說話面帶微笑,平常相處和顏歡笑。敬,恭在外表,敬存內心。不怠慢,不敷衍,不嫌棄!孝敬,用心去做了,你就做到了!
⑨ 我對百善孝為先的理解與感悟有哪些
我對百善孝為先的理解與感悟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孝從保持自己身體完整開始到當官光宗耀祖結束。
中國歷來是一個宗族勢力強大的宗法專制社會,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維護政治統治,中國的統治者選擇了「孝」來作為其主流價值觀,從而隱蔽的利用情感作為一項重要的政策,所以而歷代君王施政都提倡「以孝治天下」。
為什麼百善孝為先
儒家文化認為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從此產生。所以與西方文化不同,東方歷史中執政者無不把「孝」,作為立國之本去美化,作為馴化子民的第一課,來大肆宣揚,它培養了一代一代對「父母官」順與忠的奴才,甚至作為選拔領導幹部的標准(孝廉)。
其實對父母乖順和搞行政管理的當官沒有必然聯系,學會了順從與孝敬也成為中國孝子們的安身保命之本。因為不孝是可以之罪的「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相反,父母對子女的家庭暴力卻掩蓋在「孝」的外衣下稱之為「家法」。
不會受官方刑律處分!有了家庭里的「孝」才有社會上的「忠」,但歷代中國的主子,沒有一個不是讓你忠於他自己,忠於他所安排的社會資源分配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