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
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8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最近幾天,我讀了《二十四孝故事》,一個個都吸引著我,但我最喜歡「賣身葬父」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讀完讓我深有感觸。
這個「賣身葬父」的主人公是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人,年紀幼小時母親早亡,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湖北),後來父親也死了,董永為把父親埋葬,吧自己賣給富農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與槐蔭下遇一女子,說她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個月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說自己是天上的仙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這《二十四孝故事》每一個都深深地吸引著我,我想:「我們應該學習《二十四孝故事》的主人公一樣孝敬父母和長輩,雖然不必像古人一樣,但我們也要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報答他們,孝心能感動天地。
假期讀了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圖》。這樣的一篇文章,雖然名叫《二十四孝圖》,但其實並沒有寫出如何孝順父母,沒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生了恐懼,他一直認為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拚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於統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為並以此為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候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以及了中國兒童可憐,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
其實我們只要真正地愛我們的長輩,用親情,用溫暖感動他們就能真正做到孝順,並且做好孝。
熟話說:「百善孝為先」,當今年輕人知道「二十孝故事」的人不多啦,近期空暇時間店長帶領我們重溫了《二十四孝故事》,感觸頗深,雖然這是十分久遠的故事,但是這種孝道感動好像就在眼前,《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二十四位孝子,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深知孝悌之道,故事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涵蓋了我們的對待父母是如何的行孝,又能否像《二十四孝故事》中那樣感天動地。
讀了《二十孝故事》這讓我想起了長期躺在病床上的媽媽,由於前期胃癌做的手術現在復發轉移腫瘤壓迫到大腸,不能進食,每日靠營養液維持生命,看到媽媽整日被病痛折磨,心裡難受至極,多麼希望能像晉朝的孟宗《苦竹生筍》,媽媽喝了竹筍羹湯也會好起來……
盡孝不在於行,而在於心,最重要的是要知道父母要什麼,也許和父母打一通電話,一個問候,一次和子女共享家宴的機會……記得有一首歌叫做「常回家看看」……不要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讓我們大家都行動起來,及時行孝,及時盡孝。
自從母親給了我這本《古代二十四孝故事》,我便每日沉浸在書海里。這本書主要講了舜、閔損、陸績、黃香等人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這一個故事讓我學會了感恩父母。
就是親嘗湯葯的漢文帝劉恆。劉恆貴為一國之君,卻每一天盡心盡力地服侍一病就是三年的母親,還勤理朝政。這樣的孝心實在讓人敬佩,也難怪劉恆能得天下人心,開創出「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這也是行孝道的結果,也是他讓我學會了孝敬父母,感恩,回報父母。事實上,在社會上,正因父母年老多病需要花錢而不願意贍養父母的人有許多,有幾十萬人還是「啃老族」,而我覺得,父母生你養你,讓你長大,真的就不求回報嗎?雖然嘴上這樣說,但是,一杯水,一句話都會讓他們心滿意足,讓他們在別人面前誇你敬孝道,回報了他們的養育之恩。
我的話說完了,期望大家也學會感恩父母,哪怕是一杯水,也會讓父母感到溫馨。
《二十四孝》這本書里的二十四個故事,每個都很精彩,每個都很感人。
像第十七個故事——《哭竹生筍》這個故事,它主要是講了晉朝的孟宗,年少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將他撫養成人。在母親的督促下,他終於有個成就。孟宗十分孝順。有一年,母親突然病倒了,難以咽下飯菜,只是很想喝竹筍煮的羹湯之類的東西。可當時是冬天,哪兒有新鮮的竹筍呢?孟宗跑到竹林里找啊找,可是找不著,他急得扶著竹子大哭。這時,奇跡發生了,他淚水飛灑處,都長出了新鮮的竹筍。孟宗很高興,挖了幾棵捧回家,精心做成羹湯,母親喝了湯,病也治癒了。
說是竹筍羹湯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倒不如說是孟宗的孝心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孟宗能力有限,自然會在如此矛盾的情況下手足無措。
但孝心還是感動了天地,使冬天長仙筍。無論這是真的故事還是神話,孟宗的孝心十分難得呀!
總之,《二十四孝》這本書幾乎每個故事都這么引人入勝,令人嘆為觀止。
姑姑送給我一本書。這本書很特別,它的名字叫《二十四孝》。我馬上打開,看了起來。我讀了第一篇《孝感天地》。
這篇文章主要講我國古代有一個聖賢的君主,他的名字叫舜。舜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裡,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死了,父親取了個後媽,後媽生了個弟弟叫象。從此,舜的後媽和父親就不喜歡他了,並且傷害他。他父親還揚言要殺了他。但是,當舜的父母親生病的時候,舜馬上回到父母身邊。盡力服侍父母,還處處讓著弟弟。舜的孝心感動了天地,大象跑來為他犁地,小鳥飛來為他播種。舜在河裡捕魚,遇上了狂風暴雨,可是他卻一點也沒事。舜孝順父母的事,感動了首領堯。堯就把己的女兒嫁給了舜,並且還把己的王位讓給了舜。
讀完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舜感動了。我要向他學習,在家做一個孝順父母長輩的好孩子、在學校要尊敬老師、和同學要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孝,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姑姑說:百善孝為先。作為一個中華民族的子孫,《二十四孝》是兒時必讀的書。
中華美德小故事眾多,其中二十四孝中的《打虎救父》就是一個值得我們宣揚的對象。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到田裡收割莊稼。有一天,突然有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已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父子俱無恙,脫離虎口。
主人公楊香在父親遇到危難之時,爆發了身上的潛力,置老虎於死地。人的潛能不可低估,愛的力量不可低估。想想,生活中父母親處處保護著我們,愛護著我們。為了我們能有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寧願犧牲自已的一切。當父母們遇到困難或老了、生病了、走不動了、行動不方便的時候,難道我們做子女的不應該 『孝』 字當頭,挺身而出嗎?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准則,更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二十四孝故事》通過二十四個故事描述了古人的孝行,代表了當時社會和儒家的孝道觀。在我們今天看來,許多故事是不可思議的,像戲綵娛親的老萊子,埋兒奉母的郭巨,在我們現代人的觀念中是匪夷所思的,竟然能把自己的孩子埋了,這樣的父親值得學習嗎?這使我剛看《二十四孝故事》,就產生了這樣的疑問。但是,當我耐心把書本讀完後,竟為書中人物的孝心所感動。「久病床前無孝子」,這是當前許多老人的新聲,誰又能像劉恆那樣親嘗湯葯,為母擔憂,像王裒那樣日夜侍候在床前,衣不解帶地喂湯喂葯,像庾黔婁那樣為父嘗糞呢?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感動於這些孝子的一片孝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學習孝經人物中的一片真誠孝心,是我們學習的目的。對於現在不知孝為何物的「小皇帝」,我們更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孝經中的故事,學會孝敬父母,學會感恩。
㈡ 《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
《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二十四孝故事》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姑姑送給我一本書。這本書很特別,它的名字叫《二十四孝》。我馬上打開,看了起來。我讀了第一篇《孝感天地》。
這篇文章主要講我國古代有一個聖賢的君主,他的名字叫舜。舜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裡,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死了,父親取了個後媽,後媽生了個弟弟叫象。從此,舜的後媽和父親就不喜歡他了,並且傷害他。他父親還揚言要殺了他。但是,當舜的父母親生病的時候,舜馬上回到父母身邊。盡力服侍父母,還處處讓著弟弟。舜的孝心感動了天地,大象跑來為他犁地,小鳥飛來為他播種。舜在河裡捕魚,遇上了狂風暴雨,可是他卻一點也沒事。舜孝順父母的事,感動了首領堯。堯就把己的女兒嫁給了舜,並且還把己的王位讓給了舜。
讀完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舜感動了。我要向他學習,在家做一個孝順父母長輩的好孩子、在學校要尊敬老師、和同學要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孝,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姑姑說:百善孝為先。作為一個中華民族的子孫,《二十四孝》是兒時必讀的書。
假期讀了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圖》。這樣的一篇文章,雖然名叫《二十四孝圖》,但其實並沒有寫出如何孝順父母,沒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生了恐懼,他一直認為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拚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於統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為並以此為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候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以及了中國兒童可憐,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
其實我們只要真正地愛我們的長輩,用親情,用溫暖感動他們就能真正做到孝順,並且做好孝。
今天我讀了《二十四孝故事》中的一些故事。其中最令我感動的、記憶最深刻的是《親嘗湯葯》這個故事。
《親嘗湯葯》講述的是: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的第三個孩子),當了皇帝之後,天下百姓都很敬重他,因為他治理國家很有方法,也很孝敬他的父母。他的母親生病了,躺在床上三年,他每夜不脫衣服,伺候母親,端湯熬葯,整夜不眠。更讓人感動的是,每次給母親熬葯,都要親口嘗一嘗,直到沒有問題時,才讓母親喝。漢文帝當了二十四年皇帝,重德治,興禮儀,注重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得到後人贊揚。
讀完這個故事,我要向劉恆學習。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過去很多孝敬父母的典範,都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榜樣。
父母生養我們,付出了巨大的辛勞。特別是我們這一代,父母親、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一圈人圍著一個孩子轉,養成了孩子一些不好的習慣: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只知索取,不知奉獻。
二十四孝故事,每一個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學習他們熱愛父母,孝敬長輩;學習他們有一顆感恩的心;學習他們知恩圖報的高尚品質。在日常生活中,多為父母著想,為父母洗腳,做好自己的事情,讓父母開心。
努力吧!讓我們做一個有孝心的孩子。
讀《古代二十四孝故事》有感五年級(1)班王詩雨古人雲: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意思是: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父母辛辛苦苦地把我們長大,他們投入了多少精力,多少心血呀!今天,我讀了《古代二十四孝故事》這本書,思緒萬千。這本書主要講了舜,漢文帝,曾參等人的孝道故事,其中最讓我感動的,便是漢文帝劉恆親嘗湯葯的故事。說說漢文帝劉恆親嘗湯葯的故事吧。漢文帝劉恆和母親薄太後感情深厚,但薄太後身體虛弱,經常生病,連續三年都卧病在床。這三年裡,漢文帝每天都勤理朝政,下朝後就為母親品嘗湯葯,他總是親自品嘗過後才能放心的給母親薄太後服用,漢文帝劉恆的孝心感動天下人。
我們想想,漢文帝劉恆貴為一國之君,每天都要整理朝政,可他卻還要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親自為母親品嘗湯葯,這份孝心真令人感動呀!很多人都說:父母把孩子養大不需要回報,可真是這樣嗎?不是,這只是嘴上說的話,父母吧我們辛辛苦苦地養大,我們能不孝敬他們嗎?不能。哪怕是爸爸媽媽下班後給他們遞上一杯熱茶,她們就會非常高興,人前人後誇你懂事,孝順,這就是做父母的心呀!現在社會上,還有很多嫌棄父母,不願意為父母養老的人,希望你們不要像他們一樣。
我們要關心父母,哪怕,只是一杯熱茶。
你讀過《二十四孝》這本書嗎?這里講的都是有孝心的故事,這二十四個小故事寫的生動感人,每一個故事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東西,更值得我們去用心去體驗。
《孝感動天》這個故事讀後令我感觸很深,這個故事講了古人舜的故事。
舜是中國上古時代的「三皇五帝」之一,他開創了中華道德文明。舜是一個品行兼優的人。他很小的時候就沒有媽媽,他的爸爸又是個雙目失明的人,繼母對他很苛刻,多次和自己的兒子想害死舜。一天,舜的爸爸叫他修補糧倉,後母想趁這個機會燒死他,舜在倉頂上看見起火了,但找不到梯子,他就把自己隨身帶的兩頂斗笠當做翅膀,然後像鳥一樣往下跳,結果他輕輕地落在了地上,一點也沒受傷。他後母和弟弟並不甘心,又叫他去淘井,舜跳下井後,他們就把土石扔下去,把井填平,想把舜活埋在裡面。舜有井邊掘了一個孔道,鑽了出來,雖然他知道這些事是後母和弟弟做的,但舜還是像過去一樣和和氣氣地對待他的父母和弟弟,不過從此以後,後母再也不敢暗地裡害他了。舜高尚的品德打動了堯,最終促使堯把他選定為自己的繼承人,成為了一代英明的君主。
舜以德報怨的故事深深的打動了我,他不僅教會了我們要孝,更讓我們學會了在生活中要寬容,要大度。「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通過讀這些故事讓我懂得感恩,懂得孝順父母,並用好好學習,用優異的成績來報答他們。感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每一件小事做起。
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嘗糞憂心」令人發指。
先說說那個郭巨埋兒吧。說是晉代有個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為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養母親,對母極孝.後來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就和妻子商量:「兒子可以再生,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糧食好供養母親。」夫妻遂把兒子抱出,挖坑要埋,興好挖出一壇金子來,才免了兒子一死.郭巨雖有孝心,但殺兒之舉,卻有違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為貴」的人本觀念。看似大孝,其實是殘忍.古有為求神為父母治病捨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為父母治病獻五臟的,極少有為父母去殺人的.為了節約糧食,就想把自己的親生兒子殺了,一則有違老母愛孫之心,二則陷老母於不仁。所以後來有人把這種孝舉。稱為「愚孝「隨便一翻《二十四孝圖》,這樣的字眼映入眼簾:「賣身葬父」、「埋兒奉母」、「哭竹生筍」.「刻木事親」、「埋兒奉母」讓人感到冷酷無情;「孝感動天」、「卧冰求鯉」、「哭竹生筍」迷信思想嚴重;「嘗糞憂心」則讓人惡心。
㈢ 孝經讀後感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孝經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孝經》教會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讀了《孝經》,我受益匪淺。
孔子說:「百事孝為先」。《弟子規》里也說:「尊長前,聲要低,低不聞,卻非宜。」讀到這里,我想起平時我對媽媽的種種不好的表現,不由得臉紅了……平時我對媽媽總是呼來喚去的,我以為媽媽生了我,就要為我服務,什麼就得依著我。於是就連一點點小事,我都要媽媽來做。本來洗碗筷、打洗澡水等這樣的家務活我完全可以自己做的,但是我卻不做,全部要爸爸媽媽為我做,他們對我百般依順,我對待他們卻完全隨著性子。有一次,我被作業難住了,心情不好,爸爸媽媽來叫我吃飯時叫了我好幾聲我都不理他們,最後才兇巴巴的對他們吼道:「我心情不好,別來煩我!滾!!」爸爸媽媽不但不生氣,還溫柔地安慰我。現在讀了《孝經》,學了《弟子規》,再想想老師說過的話「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我知道我錯了!我已經長這么大了,還對爸爸媽媽大吼大叫,一點點小事情都願意去做,以後怎麼能做大事呢?
我對自己以前的行為感到羞愧。古人說「有錯就改不算晚」,我決心「亡羊補牢」。從今以後我一定以孝為先,好好對爸爸媽媽,不會再對爸爸媽媽大吼大叫,不會再亂發脾氣了,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要好好學習,長大後為祖國作貢獻。我也希望所有的人能像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一給予一點關懷,用我們的愛心,真心去幫助所要幫助的人,讓世界充滿愛,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父母雖辭世,讀完孝經,欣喜能盡更大的孝。
這一生,對於自己的父母,叩首二次,一次出嫁時,最後是父母離世時的告別。1996年父親去世時,當司儀讓我們兄妹三人跪下,一叩生育之恩,二叩養育之恩,三叩教育之恩,當時身懷六甲,心裡好痛,因為已嫁他鄉為人婦,在父親病危時,無法盡孝。去年母親辭世,而今我已成孤兒,因此決定參加孝經的課程,最初的想法是,此生我已無法盡孝於親生父母,如何透過學習孝經,提醒朋友能珍惜行孝的歲月,不留遺憾。
一部孝經讀下來,收獲的不僅是走出「父母已離世而無法盡孝「的愧疚,明白「事親」僅是孝之始,現在要做的是更深層的孝。從自身的扮演的各種角色去參悟與實踐,也許不及「立身揚名,以顯父母「的境地,但至少無忝所生,也不致愧對竇老師的啟蒙和「儒風大家」團隊的一番用心及多位同學的智慧分享。這短短三周不到的課程,讓年過半百的心靈再次地飛躍。行坐之間仍能有所作為。
首先,奉行恭敬和持誡作為自身待人處事的准則。
在家,學習竇老師,從「孝經「開始,帶著孩子們開始接觸儒家思想,逐步建構自家文化。
在崗位,企業雖小,也不該妄自菲薄,經營自身的富與貴,以保全一方的順遂。
隨緣分享和傳播「孝道「的智慧。
最後,用三心相問來總結自己的所得:「表相」背讀孝經,及通曉儒、釋、道相關經典的哲理。「真相」透過通曉萬象聖達公式,解答生活或工作上遭遇各種難題與困惑;觀測政治、經濟、國家、世界的詭譎多變。「心相」是從心開始洗滌,提高自身「行孝」的格局,不論生活,工作都應本著慈悲大愛的初衷遊走在世間,持誡與謙恭修行人間法。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乃孔子與曾子的問答之詞,百善孝為先,《孝經》的通篇理論便是孝道,但是這個「孝」並不只是對父母的奉養,而有更深刻的含義。
在《孝經》中,孔子認為,對國家,對社會做出貢獻的,能光宗耀祖的,才是大孝。在書中,孔子描述了不同等級的人應該向父母履行的各種不同的孝道,表現出了明顯的等級觀念。然而,孔子說的孝並不是對父母的一味順從,而是當父母行為不正時勇於提出,這與後來封建社會的愚孝是不同的。
《孝經》是儒家的經典著作,對中國的政治、歷史、文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在《孝經》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比有先也,言有兄也。」這句話的大意就是天子不但不以自己為尊,還要尊其父,不但不以自己為先還要先其兄。對待兄弟們都以理對待。這也就是孔子的理論不同於其他的地方吧。
《孝經》提出要借用國家法律的權威,維護其宗法等級關系和道德秩序,它還主張把「孝」貫串於人的一切行為之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是孝之終。它把維護宗法等級關系與為君主服務聯系起來,主張「孝」要「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按照父親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學校為我們推薦《孝經》這本書,就是想讓我們對自己的父母多一些理解,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才後悔。其實,父母比想像中要更加愛你,只是方式會有些特殊,我們都要理解父母,記住一個字—孝!
孝經:孝敬父母。孝是上帝安排的,一定要孝順父母,一定要對父母好, 不要跟父母頂嘴,吵鬧,。下面就來說說我是怎樣,孝順父母的吧!
某一星期的星期天,我和姥姥正在聊天,姥姥說要切黃瓜,姥姥的手爛啦!切黃瓜很費勁,那時候我正在寫數學作業,就剩一道題就寫完了,看見姥姥切黃瓜費勁的樣子,我就連忙跑過去對姥姥說:「姥姥,我來幫你切吧」!我第一次切的時候切不好,對接的時候還是不好,但是我慢慢切慢慢切,我把黃瓜,切完了以後,姥姥誇我真棒!我微笑的點點頭。
又繼續在寫書寫數學,這時候媽媽剛回來,媽媽說數學作業寫完了沒呀?我說媽媽我還沒有寫完,我媽說,為啥沒有寫完,寶貝,因為我幫姥姥切黃瓜啦!姥姥手爛啦,切黃瓜很費勁,所以我就幫姥姥親切黃瓜,所以就沒有寫完作業,媽媽聽到我說這樣的話,開心的笑了,我也微微一笑,姥姥給我給媽媽說,子航寫的可快啦,馬上就寫完啦,媽媽又等我了兩分鍾,我把這道題寫完啦。然後我就開始寫語文作業語文作業,媽媽誇我,真是個孝順的孩子,姥姥也誇我可真乖,我說沒事兒,這都是我應該做的,我和姥姥還有媽媽都笑了,媽媽還給我豎起了大拇指,誇我真棒!
這就是孝,在以前孝是最重要的本領,孝順父母是誰都知道的事情,可是有的人卻不,知道孝順父母跟父母頂嘴,還會把爸爸媽媽給氣哭了!這種人我最不喜歡最不喜歡跟他交朋友,媽媽誇我有教養,孝心,我要放第一。
這個暑假裡,我去了華夏傳統文化學校。在每天都要上的經典導讀課上,我們都要大聲地朗讀《孝經》。所以,我對《孝經》有很多的感觸。
《孝經》,是古代的聖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孝經》一共有十八章。《開宗明義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諸侯章第三》等等。每一章都是經典。像《開宗明義章第一》中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
《孝經》的前七章分別寫明了七種人應該盡的孝道,如天子、諸侯、卿、大夫、平民百姓、庶人……後十一章寫明了孝的具體表現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嚴重後果,即「五行之屬三千,而罪莫大與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沒錯,正如老師上課所言,《孝經》就是亘古不變的陰陽之道!它能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因為,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百善孝為先,《孝經》教會了我怎麼孝敬父母,教會了我做善人的第一步——孝。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人!父母生我們已是大恩大德,我們已經永生難報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們。我把我平時的行為總結了一下,發現有許多不足,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己的行為,以盡孝道。
我希望大家多多去背背《孝經》,他能教會你很多很多做人的道理……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畢生經歷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為先,它是我們對父母最真切的報答。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感毀傷,孝之始也。」孝的發端是不忍之心。當你傷害了別人,你的媽媽為此而蒙羞。如果你想到了這一點,就不會傷害別人,而雙方父母都會開心。
一棵茂盛的樹,為何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好比我們人一樣為何學業有成、家財萬貫。為何有這樣的成果,那都是祖祖輩輩積德呀!若是我們只愛小不敬老,花兒、果實遲早有一天會枯萎的,家族也會墮落。
「孝」五千年一脈相承,無論中國如何變化,始終註定孝是中華民族愛的結晶,始終註定要孝養父母,當「樹欲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時,可要終身遺憾了。
當你看歲月痕跡不停出現在父母額頭上。你會想我會怎麼對父母,我要帶父母去哪裡玩,哪裡吃好吃的。那是不可能的,他們咬都咬不動,走都走不動。他們不要什麼,他們需要的是寂寞時的陪伴,在他生病時的問候。
自古以來出孝子,而當今社會有多少在死前也見不到子女一面。枝葉繁盛的樹木,烏鴉反哺,羔羊跪乳,連動物尚且懂得知恩圖報,怎麼人就糊塗了呢?
「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現在的人把孝之始似乎忽略了,只有個人主義的享樂和安逸。趕快為父母盡一份孝心吧,他比山珍海味,盛世華衣,數以萬計的金錢珍貴的多。
世事滄桑,歲月流失,用愛去碰撞音符,奏出世界中最美好的孝親樂章吧!讓洪亮的歌聲在廣闊的天地間徘徊!
今天,天氣晴朗,陽光明媚,藍藍的天上飄著朵朵白雲,就像一群活潑可愛的小綿羊。
早晨來到學校以後,我們開始早讀。今天的早讀跟以前不一樣哦,我們讀的是《孝經》開宗明義章第一。讀了幾遍後,我隱隱約約地懂了一點點意思,後來,翟老師給我們仔仔細細地講了其中的意思,我就更深刻地理解了《孝經》的含義。
晚上回到家,我和媽媽一起讀《孝經》。讀完幾遍後,媽媽說:「寶貝,你能給媽媽講講其中的意思嗎?」「當然可以了!」我說。「孝,首先孝順父母,這是德的根本。其次,我們的身體發膚,是父母所給的,我們不能輕易毀傷。還有我們要忠於我們的國家,要有所成就,最終建功立業。」媽媽聽了我的講解,誇我講得真不錯。
雖然我給媽媽講《孝經》,但我心裡卻非常慚愧不已。我心裡想,爸爸媽媽每天辛苦地照顧我,我卻經常對父母大吼大叫。就像老師說的,我在學校表現的像小綿羊一樣乖巧,在家裡卻像大考慮一樣兇猛。以後,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裡,我都要尊敬父母,孝順父母。
媽媽的話:不知道孩子為什麼在外面和在家裡表現的截然不同,孩子總是把最好的一面表現在外面,在家裡面確實像一隻小考慮。我也在反思,也許是我們做父母的問題。改變孩子,要從改變自己開始。
在每一天都要上的經典導讀課上,我們都要大聲地朗讀《孝經》。所以,我對《孝經》有很多的感觸。
《孝經》,是古代的聖人孔子的學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經典著作中專門談「孝」的.一部著作。《孝經》一共有十八章。《開宗明義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諸侯章第三》等等。每一章都是經典。像《開宗明義章第一》中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短短33個字就總結了孝之始,孝之終。
《孝經》的前七章分別寫明了七種人就應盡的孝道,如天子、諸侯、卿、大夫、平民百姓、庶人……後十一章寫明了孝的具體表現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嚴重後果,即「五行之屬三千,而罪莫大與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孝經》,短短十八章,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無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經》,它不僅僅能教我們學會孝,還有教我們要效法天地,自然和萬物!
沒錯,正如老師上課所言,《孝經》就是亘古不變的陰陽之道!它能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因為,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百善孝為先,《孝經》教會了我怎樣孝敬父母,教會了我做善人的第一步——孝。如果一個人沒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個人!父母生我們已是大恩大德,我們已經永生難報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們。我把我平時的行為總結了一下,發現有許多不足,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我的行為,以盡孝道。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古人說的「孝、悌、忠、義、禮、義、廉、恥」這八德,孝排在第一位,可見「孝」對於我們每個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所以,「孝」是我們每個人都要必須做到的。
《孝經》,通過孔子和弟子曾參之間的對話,精要地闡述了儒家對孝道的見解,認為孝才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一切教化得以推行的關鍵。
《孝經》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讓我知道一個人的軀體、四肢、毛發,皮膚,都繼承父母,要好好愛惜,不要隨意毀傷,這是孝行的起點。這句話令我感動。還記得在我我四歲的時候,有一次我玩喜洋洋(就是一元一次的那種搖搖車),一不小心從一米多高的地方摔了下來,我一直哭,媽媽問我是不是很疼啊。我說:「媽媽,胳膊刷壞了,讓您擔心,我才哭的呢。」媽媽摟著我直說我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孩子。
對啊!爸爸媽媽把我養大,費了多少心血啊,我們要是不孝順父母的話,就是大逆不道!所以,我出去吃飯的時候,總是給媽媽碗里夾肉,媽媽直說我長大了;平時,我也做家務,去買早餐讓大人吃,晚上放學去買饅頭。讓爸爸媽媽多休息;我還早起晚睡,好好學習,不要因為貪玩耽誤功課讓父母擔心。
《孝經》是孔老夫子留給我們的瑰寶,從《開宗名義章》起,共18章,講了孝的功能、孝的本質、孝的內容,講了從天子到庶人盡孝的標准,講了以孝治天下的原理等等。
總之,孝是德行根本,我們一定要孝順父母,做善事,才能做大事。
百善孝為先,是中華民族下五千年的優良傳統,我們要讓孝道走遍中國,傳遍世界。
學校給我們發了一套《國學經典書法教材》,它是以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為主要內容的書。老師讓我們看《孝經》,其實我一點都不懂它的意思。然後聽了老師講解,我知道了這本書的意思。
孔子有一個學生他叫曾子,有一天,孔子在家裡閑坐,他的學生曾子侍坐在旁邊。孔子說∶「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無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歸順,人民和睦相處。人們無論是尊貴還是卑賤,上上下下都沒有怨恨不滿。你知道那是為甚麼嗎?」
曾子站起身來,離開自己的座位回答說∶「學生我不夠聰敏,哪裡會知道呢?」
孔子說∶「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產生的根源。你回原來位置坐下,我告訴你。人的身體四肢、毛發皮膚,都是父母賦與的,不敢予以損毀傷殘,這是孝的開始。人在世上遵循仁義道德,有所建樹,顯揚名聲於後世,從而使父母顯赫榮耀,這是孝的終極目標。所謂孝,最初是從侍奉父母開始,然後效力於國君,最終建功立業,功成名就。《古詩文網經·大雅·文王》篇中說過∶『怎麼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稱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讀了這一章,我知道了什麼是孝。孝就是尊老愛幼,我們不能目無尊長走在老人前面,我們要孝順父母,這就是孝的開始。通過學習國學經典讓我認識了更多的字和知識,它也能提升我的文化素養,讓我能夠傳承中華的傳統美德。
《孝經智慧》這本書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孝經,並運用生動、豐富的故事舉例,詮釋了孝經所蘊含的做人道理,弘揚了「孝」這一中華優秀傳統。
《孝經智慧》精選了孝經中的經典,闡幽發微,深入淺出地解悟古聖先賢的智慧和秘訣,使人們對國學智慧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孝經智慧》中58頁《孝德誠信,事業有成》中的華人首富李嘉誠是一個有孝心、善心、生活節儉的人。
李嘉誠從小受教,做人誠信,有一次,一個美國的客戶,給他的長江事業公司下了一批訂單,合同都簽好了,但是臨時有取消了。按照法律。李嘉誠可以追究對方的法律責任,讓對方賠償,但是李嘉誠寧可自己吃虧,也要包容對方。李嘉誠的誠信和可靠的品格給他帶來了事業上的一帆風順。
一個善的信念發出來以後,表面上似乎吃虧了,但是他得到莫大的利益。
李嘉誠成為華人首富後,生活仍然很節儉。
他用《論語》中的惑表明對富貴的態度:「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富貴如果是靠不正義的不合法的手段去謀取,以為真正的君子,他是不屑一顧的,君子把富貴看作浮雲一樣,並不會為富貴而去攀求,更不會用卑鄙的手段去謀求。」
李嘉誠的事跡讓我知道他的財是「有用」的,因為他的財富為社會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李嘉誠的故事告訴世人:要成就一番事業,的是最根本的,財富都是枝末。
我長大以後,也要想李嘉誠一樣為社會做貢獻,為國家效力,把德行擺在第一位。
「百行孝為先」,這是一句古人的俗語。原本我也不是很懂得「孝」這個字的含義,但當我看了《孝經》以後,我便又進一步地了解了這個字的意義。
《孝經》是一本國學經典,裡面講了許許多多關於「孝」的故事。一篇篇古色古香的文章,一個個引人深思的文字,讓人陶醉其中。雖然《孝經》總字數連兩千也未達,但在中國思想史上已有著不容忽視的地位。從西漢開始,這本書受到歷代人們的尊崇和提倡,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廣為傳習,《孝經》稱得上是字數最少、內容最淺而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部文學經典。
「黃香孝父」的事跡大家應該都不陌生。黃香小小年紀就很懂事,對父母非常孝順。夏天,天氣炎熱,黃香每次幫父親打完水後,都會拿一把扇子,將席子扇涼了才讓父親躺下,冬天,天寒地凍,黃香怕父親晚上睡不暖,畏寒怕冷,於是每天都搶先上床,以自己體溫捂熱被子,然後再讓父親上去睡。多麼感人肺腑的故事!多麼打動人心的孝子!讀著,讀著,我不禁熱淚盈眶,兩行清淚從眼角流下,輕輕滑過臉龐。
連世界之作——《三字經》都有大部分筆墨寫了孝的重要性。如有一句:融四歲,能讓梨。這句話講的是「孔融讓梨」。孝順的孔融孝敬長輩,知道把又大又甜的梨讓給哥哥們,自己卻拿小的,又是一個孝子值得我們去學習!
烏鴉知反哺,羊羔知跪乳,人又怎麼能不孝?我們要從小理解「孝」,實踐「孝」,將這本書吟之,誦之,感之,悟之,發揚「孝」這一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㈣ 二十四孝讀後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我整理的二十四孝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二十四孝》主要講述了中國古代24位孝順父母的故事。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喝湯葯」和「棄官尋母」。《品湯葯》主要講述了文帝以仁、孝之名的故事。他的母親病了三年,他常常忍不住看著自己的眼睛和衣服,這樣他的母親可以隨時使用它們。他先嘗了嘗母親喝的湯和葯,然後才讓她吃。在他執政的24年裡,他強調德治,提倡禮儀,使西漢非常繁榮。作為一個皇帝,漢文帝是如此的孝順。他怎麼能不受人欽佩呢?他也讓我明白,無論一個人有多忙,無論他的事業有多重要,我們都不能忽視父母。不管你工作多忙,不管你走多遠,你都應該關心你的父母,經常回家看看。其實,父母並不想要太多,一聲呼喚溫暖,就足以撫慰他們孤獨的心靈。
更讓我感動的是《棄官尋母》。朱壽昌七歲時,生母被生母嫉妒,不得不再婚。五十年來,他的母親和兒子都聽不到對方的聲音。朱壽昌當官後,四處尋找母親。找到線索後,他放棄了官職去找他的母親。歷經千辛萬苦,他終於在陝西見到了母親。多麼孝順的兒子啊!
這時,一個聲音不停地問:「孫天樂,你呢?」你是個孝順的兒子嗎?」「當然,但有時……」有時我會很沮喪。
讀了二十四孝的故事後,我受到了深深的啟發,特別敬佩那些孝感天下的人物。如:親嘗湯葯漢文帝劉恆、他身為一國之君能衣不解帶的在母親病床前伺俸三年,每次都會親嘗湯葯;懷橘遺親的陸績六歲時吃到好吃的橘子就能想到讓家中母親嘗一嘗,還有扇枕溫衾的黃香、最讓我 感動的是卧冰求鯉的王祥。
王祥的母親,去世的早,父親又娶了繼母,繼母對王祥一點也不慈愛,反而經常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以致讓父親也討厭他,盡管這樣,王祥還是很孝順父母。
一年冬天,大雪紛飛,繼母生病了想吃魚,王祥聽了,就來到冰天雪地的河面,忍受著外面的寒風刺骨,他發現河水都被凍上了,如果用石頭砸開,那自己就會有危險,這時,王祥的腦子里冒出一個念頭,他脫掉衣服,趴在厚厚的冰上,凍得瑟瑟發抖,王祥的舉動感動了河裡的鯉魚,這時,冰面裂開了,從水裡跳出兩條紅鯉魚。王翔急忙穿好衣服,抱著兩條魚回家,給母親食用。
看了這個故事,我深刻的被感動到,王祥的母親對她並不好,他反而對繼母親那麼孝順,我的父母對我那麼愛護,我還經常跟他們頂嘴,惹他們生氣。我要向王祥學習做一個孝順父母,尊敬長輩的好孩子。
姑姑送給我一本書。這本書很特別,它的名字叫《二十四孝》。我馬上打開,看了起來。我讀了第一篇《孝感天地》。
這篇文章主要講我國古代有一個聖賢的君主,他的名字叫舜。舜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民家裡,他很小的時候母親就死了,父親取了個後媽,後媽生了個弟弟叫象。從此,舜的後媽和父親就不喜歡他了,並且傷害他。他父親還揚言要殺了他。但是,當舜的父母親生病的時候,舜馬上回到父母身邊。盡力服侍父母,還處處讓著弟弟。舜的孝心感動了天地,大象跑來為他犁地,小鳥飛來為他播種。舜在河裡捕魚,遇上了狂風暴雨,可是他卻一點也沒事。舜孝順父母的事,感動了首領堯。堯就把己的女兒嫁給了舜,並且還把己的王位讓給了舜。
讀完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舜感動了。我要向他學習,在家做一個孝順父母長輩的好孩子、在學校要尊敬老師、和同學要互相幫助團結友愛。孝,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姑姑說:百善孝為先。作為一個中華民族的子孫,《二十四孝》是兒時必讀的書。
俗語說:「羊有跪乳之義,鴉有反哺之恩」。今天,我讀了《二十四孝子》的兩個小故事。一個是「親嘗湯葯」,另一個是「滌親溺器」。這兩個小故事者是說古代兩位孝子所作所為。「親嘗湯葯」主要講的是:一個叫劉恆的孝子,母親三年生病時。雖然當了皇帝,可以叫別人來照顧母親,但他沒有,一直陪在母親身邊,目不交睫、衣不解帶,為母親服的湯葯都要自己先嘗試過再放心讓母親吃。「滌親溺器」主要講的是:一個叫黃庭堅的人,雖然官很大,可他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溺器,從來沒有空過。
讀了這兩個故事後,使我深受感動。這兩位孝子,雖然做了大官和富有,可以叫別人來照顧自己的母親,但他們沒有,都是親自照顧母親。我們雖然不能向劉恆和黃庭堅哪樣為母親嘗葯或為母親洗溺器,但我們可以為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洗碗、掃地、擦窗戶……來減輕父母的負擔。
讀了這兩個故事後,我懂得了一些道理:父母把我們從小養長大是很不容易的,我們一定要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努力學習,天天向上,以優異的成績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在此,我希望大家都能夠從小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為取得一個好成級而奮斗。
假期讀了魯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圖》。這樣的一篇文章,雖然名叫《二十四孝圖》,但其實並沒有寫出如何孝順父母,沒有起到教孝的目的。其中的卧冰求鯉卻讓童年的魯迅產生了恐懼,他一直認為孝順父母無非是「聽話」,「從命」,以及長大之後,給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飯罷了。從文章中可以讀出魯迅先生對封建制度的厭惡。試想這種常人不能做到的,卻又拚命引導要求人去做到,是便於統治,不從根本上解決貧窮問題,卻要求人們做出十分極端的行為並以此為孝道,而且還對這種孝道加以宣揚。
《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個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從自己小時候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入手,重點描寫了在閱讀「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感受,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以及了中國兒童可憐,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
其實我們只要真正地愛我們的長輩,用親情,用溫暖感動他們就能真正做到孝順,並且做好孝。
㈤ 24孝讀後感
百善孝為先是古人的基本道德思想,《二十四孝》本是一本宣揚儒家孝的觀念的兒童傳統讀物。以下是我為您整理的24孝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最近,我讀了《二十四孝》,有戲綵娛親的老萊子,有鹿乳奉親的燕子,蘆衣順母的敏娟……其中我最感動的是戲綵娛親的老萊子。
他是春秋時期的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麗,他總是孝敬父母,每次有好吃的他總是給父母。他七十歲還不覺得自己老,還經常穿上五彩皮衣,逗父母開心。有一次,她出去挑水回來的時候不小心摔了一跤,水全都灑了,他不想讓他的父母傷心,便靈機一動,扮成小孩子一樣倒在地下玩撥浪鼓,二老看見了還以為他又向前此一樣玩,所以二老大笑。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不禁思緒萬千,知道古代人都那麽孝順,我們現代人就更應該孝順父母了。這使我我想起了一個詞「百善孝當先」。只有好好做人,努力學習,做力所能及的事,才是孝順。此時我想到了,我有沒有像老萊子一樣孝順父母?有沒有讓父母開心?
這使我想起了春節前的一件事;那天晚上,只有媽媽和我在家。突然,媽媽的肚子疼了起來,媽媽叫我拿葯來,可是葯竟沒了,只能我親自下去買葯。這麽黑的天,身手不見五指,我最害怕了;但是為了媽媽,我一咬牙一跺腳豁出去了。出門便一路小跑到了葯店,往家走的時候,我累得不行了。這時,我腦子里浮現出一個身影,那是媽媽,他肯定為我買葯的時候也一路小跑。現在,正好讓我有一次表現的機會,所以我的步伐加快了,終於以最快的速度跑回了家。等我回到家,已經大汗淋漓了。吃完了葯媽媽說:「有兒子真好。」我開心地說:「還是有用的。」
我相信,我以後會向二十四孝里的孝子好好學習,做一個孝順的好孩子。
大家都說「百善孝為先」,這么多善舉當中孝是排在第一位的,然而,大家知道古代的人是怎樣盡孝心的嗎?這個暑假我讀了二十四孝的故事,讓我給大家講個卧冰求鯉的故事吧:
晉朝時期,有個叫王祥的人,心地善良。因為小的.時候失去了母親,後來繼母朱氏對他很不慈愛,還常常在王祥父親面前搬弄是非,父親漸漸對兒子也冷淡了。王祥的繼母喜歡吃鯉魚,王祥不計前嫌,為了能得到鯉魚,赤身卧在冰上,他渾身凍得通紅,仍在冰上禱告求到鯉魚,正在他禱告的時候,右邊的冰突然開裂,王祥喜出望外,突然跳出兩條活蹦亂跳的鯉魚,他高興極了,就把兩條鯉魚供奉給繼母。他的舉動,在十里八鄉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大家看,王祥不僅有一顆純潔的孝心,我覺得他還有寬宏大度的品質,他的繼母居心不良對他心存厭惡,還借著父親百般刁難他,而王祥不管繼母怎樣,總是孝敬她,尊敬她,為了繼母的愛好歷經千辛萬苦。雖然故事的結尾沒有寫到繼母,但我想繼母一定被王祥的孝心感動了。
除了這個故事,二十四孝里還有忠孝雙全的沈雲英、打虎救父的楊香、棄官奉親的潘岳、賣身葬父的董永、都能給我們帶來感動。
讀完二十四孝,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我突然覺得滿足。因為我們現在不愁吃,不愁穿,一直在長輩的愛中成長。有什麼事都可以由家長代勞,我們有什麼需要他們總是盡量滿足,身體不舒服或受到打擊,前來關系的也是他們,指導學習,糾正錯誤的還是他們。長輩給予我們太多的愛,我們應該孝順他們,不用像古人那麼極端,泡一杯茶、捶一捶背、洗次腳、或是使成績提高往往就是孝順長輩的最好方法。
讓我們懷著一顆孝心孝敬長輩吧!
最近無意間在課堂看到了一本書,封面上用楷體寫著「二十四孝」,下意識的拿出來看了看,看看古代的人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自己也好學學古人孝敬父母,可沒想到這一看就被裡面的內容深深迷住了,讓我無可自拔,沒想到古代還有為了父母什麼都不要,什麼都不想的,再看看我自己,和他們一比真的就什麼都不是了,再看看如今的90後;有一部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整天在外面玩,回家心情不好時還朝他們發脾氣,把他們辛辛苦苦掙來的錢在外面肆意揮霍,卻不知道掙錢的辛苦,更加別說關心父母了,我真的不知他們是怎麼想的。
自古就有『烏鴉反哺,落葉歸根』這一說法,它們沒有忘記自己從哪裡來,於是它們知道自己該到哪裡去,懂得把自己的光和熱留給那些曾經給予過自己,幫助過自己的人,因為那裡才是靈魂和精神的最佳歸宿,古人都懂的 「百善孝為先」,可見孝有多麼的重要,看見書中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
而如今又有多少人在外面大吃大喝時還記得自己的父母呢?他們有怎麼知道父母吃的是什麼呢?有的可恨的是連自己父母的生日都不曾記得,我都不知道他們是怎麼當兒子的,這樣的子女配么?陸績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父母,為什麼我們不知道呢?我們確實該好好向他們學學,孝順父母,懂得感恩。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想通過這個故事來呼籲大家,常年工作在外多給家裡打打電話,聊聊天。
《二十四孝》這本書里的二十四個故事,每個都很精彩,每個都很感人。
像第十七個故事——《哭竹生筍》這個故事,它主要是講了晉朝的孟宗,年少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將他撫養成人。在母親的督促下,他終於有個成就。孟宗十分孝順。有一年,母親突然病倒了,難以咽下飯菜,只是很想喝竹筍煮的羹湯之類的東西。可當時是冬天,哪兒有新鮮的竹筍呢?孟宗跑到竹林里找啊找,可是找不著,他急得扶著竹子大哭。這時,奇跡發生了,他淚水飛灑處,都長出了新鮮的竹筍。孟宗很高興,挖了幾棵捧回家,精心做成羹湯,母親喝了湯,病也治癒了。
說是竹筍羹湯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倒不如說是孟宗的孝心把孟母的病治好的。孟宗能力有限,自然會在如此矛盾的情況下手足無措。
但孝心還是感動了天地,使冬天長仙筍。無論這是真的故事還是神話,孟宗的孝心十分難得呀!
總之,《二十四孝》這本書幾乎每個故事都這么引人入勝,令人嘆為觀止。
㈥ 二十四孝讀後感
【第1篇】
這個學期一開始,石老師就讓我們讀一本書——《二十四孝》,我一聽這本書的名字為什麼叫《二十四孝》,書裡面有什麼內容?我帶著問題打開了書本。
《二十四孝》里有許多故事,有:《孝感動天》、《戲綵娛親》、《鹿乳奉親》、《為親負米》等二十四個故事。其中我覺得《刻木事親》里的丁蘭最孝順。《刻木事親》是講一個叫丁蘭的人,他的父母早逝,他就做了兩個木像,每天對著木像說心事,出門也要稟告,他的妻子很不理解,一天,丁蘭出去了,他的妻子就好奇,用針去扎,沒想到竟出血了,丁蘭看到後追問,妻子說出了事實,丁蘭批評了妻子。這個故事中,丁蘭對木像都那麼珍惜,我們也一定要更尊敬我們的父母,讓他們每天生活的幸福、開心、長壽。《二十四孝》這本書,主要是24個故事,每個主人公都很孝順,如果我們能做到這樣的境界,那麼父母一定很開心、高興,我們要爭取做到這樣的境界,才能當一個孝順的子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第2篇】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孝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孝是傳統的中國文化;孝也是奠定和諧社會的基礎。從古至今,中國五千多年的長史上不知留下了多少孝子的身影,萬古長青!
最近老師給我們讀了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孝子,被當作故事流傳至今的——<<二十四孝>>。
聽著老師念<<二十四孝>>,我被裡面的情節深深吸引了。其中有一篇講的是閩子騫的後母因偏向自己生的兩個小兒子,於是在做棉衣時,給兩個小兒子用厚厚的棉絮卻給子騫用蘆花絮,後來父親知道了,說要休了子騫後母,而閩子騫因為看到後母和弟弟報在一起哭,不但冰釋前嫌,還跪求父親不要休後母。讀到這我的眼眶不禁濕潤了起來,不說別人就說我吧,要是我是子騫,後母大冬天用蘆花絮給我做棉衣,當父親要把他休了的時候,我在一旁拍手都來不及,怎會跪求父親不要休她呢?子騫的行為讓我深深感到,後母大冬天讓他受寒,平日也偏心,可他非但沒一句怨言,還求父親不休後母,這是何等孝順啊!
我想:我們應該向二十四孝里的每一個人物學習,就沖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百善孝為先!懂得感恩,懂得孝敬父母,孝敬長輩。只有懂得」孝」的人,才能做一個高上的人!
【第3篇】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叫《二十四孝》,裡面講了許多孝心小故事,其中,令我最感動的是《扇枕溫衾》。
《扇枕溫心》講的是黃香侍奉父親,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這讓我想起了媽媽,媽媽平時陪我學習,陪我練琴,還要幹活和工作,非常辛苦。
還記得今年七月的一天,我鋼琴考級,我被領進了考場,考場里開著空調,考場外面很熱,我在裡面一小時,媽媽盯著炎炎烈日站了一個小時,等我出來時,媽媽的衣服已經濕透了,媽媽顧不上熱,先問我:「考得怎麼樣?」「很好。」「吃不吃冷飲?」「不吃。」看到媽媽的衣服已經濕透了,我想起了平時練時對媽媽沒禮貌,不聽媽媽的話,我的眼不禁濕潤了。
以後我也要像黃香一樣好好學習,孝敬父母。
【第4篇】
今天,我看了《二十四孝故事》。
這本書向我們介紹了孝感動天的舜;親嘗湯葯的漢文帝劉恆;還有百里負米的子路……等等一些遠近聞名的孝子。
在他們當中,有百姓;有皇帝;有縣令……不管他們是誰,是什麼身份,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那就是孝順父母。
其中,刻木事親的故事令我非常感動。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叫丁蘭的人,父母雙亡,便刻了兩個木像,當做活的父母供奉。一天,丁蘭外出時,張叔來借東西,丁蘭的妻子在向木像問卜後,得到「不借」的答案,便如實回答張叔,張叔大怒,對木像大罵,還打了木像,丁蘭發現後,去打了張叔,丁蘭被衙門逮捕了,他哭著對木像懺悔,木像竟流下了眼淚,官員向皇上奏明情況,還舉薦丁蘭為孝廉。
這本書讓我明白: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最重要的事都是孝順父母。
「百善孝為先。」讓我們一起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吧!
㈦ 《二十四孝》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二十四孝》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自從母親給了我這本《古代二十四孝故事》,我便每日沉浸在書海里。這本書主要講了舜、閔損、陸績、黃香等人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故事,讓我受益匪淺。
這一個故事讓我學會了感恩父母。
就是親嘗湯葯的漢文帝劉恆。劉恆貴為一國之君,卻每一天盡心盡力地服侍一病就是三年的母親,還勤理朝政。這樣的孝心實在讓人敬佩,也難怪劉恆能得天下人心,開創出「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這也是行孝道的結果,也是他讓我學會了孝敬父母,感恩,回報父母。事實上,在社會上,正因父母年老多病需要花錢而不願意贍養父母的人有許多,有幾十萬人還是「啃老族」,而我覺得,父母生你養你,讓你長大,真的就不求回報嗎?雖然嘴上這樣說,但是,一杯水,一句話都會讓他們心滿意足,讓他們在別人面前誇你敬孝道,回報了他們的養育之恩。
我的話說完了,期望大家也學會感恩父母,哪怕是一杯水,也會讓父母感到溫馨。
「孝」是儒家倫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來中國社會維系家庭關系的道德准則,更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二十四孝故事》通過二十四個故事描述了古人的孝行,代表了當時社會和儒家的孝道觀。在我們今天看來,許多故事是不可思議的,像戲綵娛親的老萊子,埋兒奉母的郭巨,在我們現代人的觀念中是匪夷所思的,竟然能把自己的孩子埋了,這樣的父親值得學習嗎?這使我剛看《二十四孝故事》,就產生了這樣的疑問。但是,當我耐心把書本讀完後,竟為書中人物的孝心所感動。「久病床前無孝子」,這是當前許多老人的新聲,誰又能像劉恆那樣親嘗湯葯,為母擔憂,像王裒那樣日夜侍候在床前,衣不解帶地喂湯喂葯,像庾黔婁那樣為父嘗糞呢?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感動於這些孝子的一片孝心?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學習孝經人物中的一片真誠孝心,是我們學習的目的。對於現在不知孝為何物的「小皇帝」,我們更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孝經中的故事,學會孝敬父母,學會感恩。
《二十四孝圖》從當時的兒童讀物談起,憶述兒時閱讀《二十四孝圖》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虛偽和殘酷。
作品著重分析了「卧冰求鯉」、「老萊娛親」、「郭巨埋兒」等孝道故事,指斥這類封建孝道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有趣」,「以不情為倫紀,誣蔑了古人,教壞了後人」。
作品對當時反對白話文、提倡復古的傾向予以了尖銳的抨擊。
《二十四孝圖》中那些孝子們的故事,原本該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們給它披綾掛彩,塗脂抹粉,將感人的真實塗抹成了讓人反感的矯情。
《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
讓我們唱起普通人的贊歌吧,贊美那些挺立於平凡身軀中的錚錚傲骨。
今天從我爸爸的一本玉器書上看到二十四孝的故事,不過今天只講二個我最拿手的。因為以前有這二個故事的動畫片,所以不用看書,我就先給媽媽講起來。
第一個是「哭竹生筍」。以前有個孩子,因為他母親病了,想吃竹筍,可是這大冷的天,到哪兒去找竹筍呀。於是,他感到很對不起媽媽,就抱著一棵竹子大哭起來。他的眼淚居然把雪都融化了,長出了許多竹筍,他就把這些竹筍統統摘回家煮給媽媽吃,媽媽吃了以後,病果然好了。
第二個故事是「扼虎救父」。從前有對父子,他們家很貧窮。有一天,他們在田裡種地,突然一隻非常兇猛的老虎跳了出來,咬住父親的腿。別人看到有老虎都嚇得抱頭鼠竄,只有他兒子不僅不逃,反而勇敢地猛沖過去掐住老虎脖子不放,最後老虎被掐死,老父親得救了!
我很喜歡看二十四孝的故事,因為他們個個都孝敬父母,現在我們小朋友雖然生活越來越好,但對家人和長輩還是要孝順的呦!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叫《二十四孝》,裡面講了許多孝心小故事,其中,令我最感動的是《扇枕溫衾》。
《扇枕溫心》講的是黃香侍奉父親,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這讓我想起了媽媽,媽媽平時陪我學習,陪我練琴,還要幹活和工作,非常辛苦。
還記得今年七月的一天,我鋼琴考級,我被領進了考場,考場里開著空調,考場外面很熱,我在裡面一小時,媽媽盯著炎炎烈日站了一個小時,等我出來時,媽媽的衣服已經濕透了,媽媽顧不上熱,先問我:「考得怎麼樣?」「很好。」「吃不吃冷飲?」「不吃。」看到媽媽的衣服已經濕透了,我想起了平時練時對媽媽沒禮貌,不聽媽媽的話,我的眼不禁濕潤了。
以後我也要像黃香一樣好好學習,孝敬父母。
《二十四孝》里有許多故事,有:《孝感動天》、《戲綵娛親》、《鹿乳奉親》、《為親負米》等二十四個故事。其中我覺得《刻木事親》里的丁蘭最孝順。《刻木事親》是講一個叫丁蘭的人,他的父母早逝,他就做了兩個木像,每天對著木像說心事,出門也要稟告,他的妻子很不理解,一天,丁蘭出去了,他的妻子就好奇,用針去扎,沒想到竟出血了,丁蘭看到後追問,妻子說出了事實,丁蘭批評了妻子,讀後感《《二十四孝圖》讀後感250字》。
這個故事中,丁蘭對木像都那麼珍惜,我們也一定要更尊敬我們的父母,讓他們每天生活的幸福、開心、長壽。《二十四孝》這本書,主要是24個故事,每個主人公都很孝順,,如果我們能做到這樣的境界,那麼父母一定很開心、高興,我們要爭取做到這樣的境界,才能當一個孝順的子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今年暑假我讀了《二十四孝故事》,對我的內心深處有了很大的啟發。故事中劉恆的親嘗湯葯,子路的百里負米,還有董永的賣身葬父,每一個孝心故事都能催人淚下,當我們今後長大成人後,爸爸媽媽也逐漸變老了,我們就要贍養他們,因為每個父母都曾經為了撫養子女而嘔心瀝血,日夜操勞。父母是最關心我們的人,我們也要善待自已的父母,總有一天,我們也會為人父母,也有變老的時候,那時,我們就需要孩子們的照顧,烏鴉尚且反哺,何況是我們人類。
今天,我看了《二十四孝故事》。
這本書向我們介紹了孝感動天的舜;親嘗湯葯的漢文帝劉恆;還有百里負米的子路……等等一些遠近聞名的孝子。
在他們當中,有百姓;有皇帝;有縣令……不管他們是誰,是什麼身份,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那就是孝順父母。
其中,刻木事親的故事令我非常感動。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叫丁蘭的人,父母雙亡,便刻了兩個木像,當做活的父母供奉。一天,丁蘭外出時,張叔來借東西,丁蘭的妻子在向木像問卜後,得到「不借」的答案,便如實回答張叔,張叔大怒,對木像大罵,還打了木像,丁蘭發現後,去打了張叔,丁蘭被衙門逮捕了,他哭著對木像懺悔,木像竟流下了眼淚,官員向皇上奏明情況,還舉薦丁蘭為孝廉。
這本書讓我明白: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最重要的事都是孝順父母。
「百善孝為先。」讓我們一起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吧!
讀了這篇文章,我才終於明白:想做孝子,還真是不容易啊!
曾經以為,孝,就是聽父母的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但現在終於明白,有些事,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比如說「郭巨埋兒」這個故事,說的是為了讓母親吃飽飯,竟要將未滿三歲的兒子埋掉。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涼氣:如果我的父親也學著郭巨,那死的不就是哦?所幸我家還算比較寬裕,這還是落不到我頭上的。但不僅僅只是母親與郭巨是血肉之親,那三歲的兒子也是人,也是他的親骨肉啊!如此虛偽,真是令人哀嘆!
其實,隨著科技的發展,在以前我們認為是至孝的大好事,現在已用不著那麼誇大其詞的去做了。正如魯迅先生所寫的「卻很少見有紳士赤條條地躺在冰上面,將軍跳下汽車去負米」。這都是多此一舉,若換在先前,你的這種行為回被大肆贊揚;若是現在躺在冰上用身體的溫度把冰化開,不被人看作異類才怪。幸好只有少數的人會這樣做,要不然,全世界就只剩下已至古稀之年的老人了。
這個學期一開始,石教師就讓我們讀一本書——《二十四孝》,我一聽這本書的名字為什麼叫《二十四孝》,書裡面有什麼資料?我帶著問題打開了書本。
《二十四孝》里有許多故事,有:《孝感動天》、《戲綵娛親》、《鹿乳奉親》、《為親負米》等二十四個故事。其中我覺得《刻木事親》里的丁蘭最孝順。《刻木事親》是講一個叫丁蘭的人,他的父母早逝,他就做了兩個木像,每一天對著木像說心事,出門也要稟告,他的妻子很不理解,一天,丁蘭出去了,他的妻子就好奇,用針去扎,沒想到竟出血了,丁蘭看到後追問,妻子說出了事實,丁蘭批評了妻子。這個故事中,丁蘭對木像都那麼珍惜,我們也必須要更尊敬我們的父母,讓他們每一天生活的幸福、開心、長壽。《二十四孝》這本書,主要是24個故事,每個主人公都很孝順,如果我們能做到這樣的境界,那麼父母必須很開心、高興,我們要爭取做到這樣的境界,才能當一個孝順的子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今日,我看了《二十四孝故事》。
這本書向我們介紹了孝感動天的舜;親嘗湯葯的漢文帝劉恆;還有百里負米的子路……等等一些遠近聞名的孝子。
在他們當中,有百姓;有皇帝;有縣令……不管他們是誰,是什麼身份,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那就是孝順父母。
其中,刻木事親的故事令我十分感動。這個故事講的是有一個叫丁蘭的人,父母雙亡,便刻了兩個木像,當做活的父母供奉。一天,丁蘭外出時,張叔來借東西,丁蘭的妻子在向木像問卜後,得到「不借」的答案,便如實回答張叔,張叔大怒,對木像大罵,還打了木像,丁蘭發現後,去打了張叔,丁蘭被衙門逮捕了,他哭著對木像懺悔,木像竟流下了眼淚,官員向皇上奏明情景,還舉薦丁蘭為孝廉。
這本書讓我明白:不管在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最重要的.事都是孝順父母。
「百善孝為先。」讓我們一齊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吧!
最近幾天,我讀了《二十四孝故事》,一個個都吸引著我,但我最喜歡「賣身葬父」這個故事,這個故事讀完讓我深有感觸。
這個「賣身葬父」的主人公是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人,年紀幼小時母親早亡,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湖北),後來父親也死了,董永為把父親埋葬,吧自己賣給富農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與槐蔭下遇一女子,說她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個月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說自己是天上的仙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這《二十四孝故事》每一個都深深地吸引著我,我想:「我們應該學習《二十四孝故事》的主人公一樣孝敬父母和長輩,雖然不必像古人一樣,但我們也要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報答他們,孝心能感動天地。
中華美德小故事眾多,其中二十四孝中的《打虎救父》就是一個值得我們宣揚的對象。
晉朝時,有一位叫楊香的孝子,十四歲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親到田裡收割莊稼。有一天,突然有一隻老虎把他的父親銜去。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他深深地知道必須去救自已的父親。於是不顧自身的危險,立即爬上虎背,緊緊扼住老虎的脖子,老虎終於鬆口逃走。他的父親也就脫離虎,保全了性命。
有詩頌曰:深山逢白額,努力搏腥風,父子俱無恙,脫離虎口。
主人公楊香在父親遇到危難之時,爆發了身上的潛力,置老虎於死地。人的潛能不可低估,愛的力量不可低估。想想,生活中父母親處處保護著我們,愛護著我們。為了我們能有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寧願犧牲自已的一切。當父母們遇到困難或老了、生病了、走不動了、行動不方便的時候,難道我們做子女的不應該 『孝』 字當頭,挺身而出嗎?
「孝」是華夏文明的不可或缺的必要組成部分,更是中華兒女恪守的人生准則。《孝經》上說:「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能真正做到敬愛自己的親人,那麼他必定會以同樣的心態去對待別人。正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可見,孝的傳統美德意識已經似樹根一般,牢牢地扎在中國人民的心中,絲毫不可動搖。
我們中有誰知道,在美國人眼裡,中國人尊老愛幼、贍養父母是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而在美國是不可想像的,聞者感嘆:我們自己丟掉、忽視的,發達國度的人卻要拾起來。對此,我們是否應該反思?是否應該好好地珍惜古人為我們留下的這寶貴的精神財富?
今日,我讀了一本書,名叫《二十四孝》,裡面講了許多孝心小故事,其中,令我最感動的是《扇枕溫衾》。
《扇枕溫心》講的是黃香侍奉父親,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這讓我想起了媽媽,媽媽平時陪我學習,陪我練琴,還要幹活和工作,十分辛苦。
還記得今年七月的一天,我鋼琴考級,我被領進了考場,考場里開著空調,考場外面很熱,我在裡面一小時,媽媽盯著炎炎烈日站了一個小時,等我出來時,媽媽的衣服已經濕透了,媽媽顧不上熱,先問我:「考得怎樣樣?」「很好。」「吃不吃冷飲?」「不吃。」看到媽媽的衣服已經濕透了,我想起了平時練時對媽媽沒禮貌,不聽媽媽的話,我的眼不禁濕潤了。
以後我也要像黃香一樣好好學習,孝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