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結合實際 ,談談你對孝順的理解
百善孝為先。孝順不是給父母照顧好衣食。真正的孝順,要言於表,而進於心。
荀子是古代孝子的典型代表。每次父親吃完飯,都有想要接濟普通人的想法,年齡大了,又不好自己動作。而荀子總會在飯後問父親,剩下的飯菜怎麼處理?父親說,給誰誰誰吧,荀子說,好的,並照辦。這看似簡單的舉動,蘊含了極為深刻的孝之情懷。孝順,有時候是對父母的成全。就像父母一直成全你一樣,那是無私的不求任何回報的,而作為子女的,無論做多少,無論愛多深,都是應該的。但這其中,更應該加上尊敬與成全。
Ⅱ 即興評述,你理想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
父母和孩子應該說要在決大部分時間里保持親密朋友般的和諧關系才好
大家是親密朋友,內彼此間可以無話容不談,至少孩子不會對你有隱瞞,有什麼事,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父母
這樣關系更和諧、融洽,家庭才更顯得溫馨幸福
當然孩子肯定也有調皮的時候,作為家長,必須要有的威嚴,有時還是要體現出來的,否則無法正常管理好孩子,嚴管才是更好的厚愛
所以我個人覺得,在與孩子相伴的時間里,決大部分是溫馨、浪漫和諧的關系,必要的嚴管,肯定就是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了!
Ⅲ 即興評述你理想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
理想中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尊重的。
家長要轉變觀念,與子女建立一內種平等交容流的家庭氛圍。交流和傾聽是互相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前提,是維護民主平等關系的基礎。孩子在特定的成長階段需要成年人的指導和幫助,但這種指導和幫助並非出自專制和特權,而要像朋友一樣時刻表現出對孩子的關愛與理解,以平等的姿態幫助子女成長。
其次,家長要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和自主精神,給予孩子自由民主的成長空間。家長切忌以為孩子小不懂事,就大包大辦。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有思想有獨立精神的個體,在培養判斷力和執行力的過程中,家長要盡可能為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為孩子營造一個自由快樂的空間,而不是強加給他們種種意志。
(3)孝順的即興評述擴展閱讀
一個經常獲得親人表揚的孩子會更加自信,更加註重自己的外在表現。最後,家長教育孩子要如同「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
經常看到有些家長對孩子犯的錯不加分析,一味指責。長此以往,孩子便不願再對家長說心裡話,甚至學會撒謊。這種簡單粗暴的做法非常不利於家長和子女的溝通和理解,也不利於孩子性格品德的塑造。
Ⅳ 你如何理解百善孝為先這句話
「百善孝為先」,這句話中的「先」有「首先」的意思,也有「最重要」的意思。這句話是說
「孝」是一個人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所有良好品質的基礎;在一個人所具有的品質中,「孝」是最重要的品質。
古人有「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的話,「孝」是忠的基礎,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孝敬的人怎麼可能會忠於國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己及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敬愛,又如何能做到敬愛別的老人呢?孔子說「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要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必須打牢固基礎,「孝」就是社會井然有序,和諧發展的基礎。
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兩千多年來儒家思想一直處於統治地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得孔子真傳的有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為仁之本與!」可見在孔門中,孝的地位是很高的。在封建社會,歷朝歷代都重視孝道教育,皇帝的聖旨也常以「勝朝以孝道治天下」來開始,足見「孝的重要性」。
綜上所述,我認為這句話包含了「孝」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好品質兩重意思。
儒家講孝是有等級層次的:「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我們平時所談的「孝」多是最低層次的孝,只是贍養父母,端茶送水,噓寒問暖,這是最基本的,最低層次的孝;不給父母惹麻煩,不給家庭添亂,不讓父母因自己而蒙羞丟人這是第二個層面的孝;最高的「孝」是為父母增光,就是光宗耀祖,這就要求能建功立業,讓父母很有尊嚴。現代社會中依然如此,你事業有成就是最大的孝了,如果屬於肯老一族的話,那有何「孝」可談。
Ⅳ 百善孝為先即興評述求解答急急急謝謝
中國歷來推崇孝,《二十四孝圖》就是從古到今推崇的孝順老人的典範。父母首先給了自己生命,這是我們永遠報答不完的恩,然後給我們撫養成人,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廣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古籍記載:
儒家《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孝的觀念不只於孝順父母而已,孝順父母只是孝道的開始。
Ⅵ 即興評述顏色的幻想或者自由
一、掌握題意。拿到一篇稿子,我們首先要認真品讀每一個環節,即:事件的中心思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關鍵詞等等。如果給你的是一句話,你就立刻產生聯想,比如:「你最難忘的一件事」,你的腦海里可能立刻就有了一件事的回顧,但不要急於說出,而是要結合當時的(考試)現場情景,設置如何導入,就是如何把這個難忘的事通過合適的陳述手法出來。切忌單刀直入,這樣顯得太沒經驗。二、提煉中心。閱讀掌握事件的基本情況後,大家要善於提煉事件的中心思想。提煉的方法可選擇事件的不同側面,由不同特點進而提煉中心。有了中心思想這塊基石,就可以加磚加瓦建大廈了。三、學會延伸。就是依據事件本身,從特點出發,引伸開去,一是把事件的意義盡量向深度廣度延伸。要盡量說透,說深、說厚實,帶有真理式的力度。二是把事件的延伸過渡到現實生活中。結合社會現象,自然現象,或某一發展規律,將話題帶入生活,將話題活化。如果想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必須擺脫現象的迷惑,而是用專家的語氣,從事件的根源出發,透過現象看本質。四、發表己見。通過話題延伸,陳述自己的觀點或專家的觀點,引發聽眾思考,從中得到借鑒,達到評論話題的目的。發表己見時要認真嚴肅,盡量用真理式的話語或名人名言來牽引,用不可動搖之論據,使評述更具權威性,比如:用「俗話說、一位名人說過、通過采訪得知、專家學者說等等」引出結尾。總之,發表己見時要真理與感染力並重,沒有感染力的評述是不成功的評述。五、語言特色。語言表達要流暢,語句要盡量凝練,准確。
Ⅶ 怎樣看待高文憑公務員打罵父母事件的即興評述
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美德。照顧、贍養好父母,是做人的道德底線。一個人沒有父母的養育之恩,就不可能茁壯成長,更不可能有很大的作為。俗話說,窮爭餓吵。但是相比過去,現在大家生活條件都提高了很多,甚至有的人在社會上還有一定地位,為什麼還會發生駭人聽聞的打罵父母、漠視老人的事情呢?
我們村敬老的風氣就很濃,身邊有很多孝敬老人的典型。有一個媳婦,丈夫得病早早去世了,但她十年如一日地細心照顧80多歲公公、婆婆。婆婆癱瘓在床,兒媳伺候喂飯、洗澡、洗衣等,比閨女還體貼。每年,當地政府都會組織孝星評比,區、鎮、村在評選「五好家庭」時也會把孝敬老人作為首要條件。聽說明年推薦優秀學生上北大增加了「不孝敬父母不得被推薦」這條,我很贊同。孝敬老人是一個人的道德、責任。連父母都不孝敬,哪怕再優秀又怎麼能報效國家、奉獻社會呢?
清官難斷家務事。父母與兒女之間的糾紛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生活習慣的不同,年長的父母是從苦日子過來的,有時候很難理解孩子的大手大腳;思想觀念也有差別,年輕人在外闖盪接受了很多新鮮事物,對這些方面父母尤其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父母來說是較難適應,年輕人有時候也反感老人的傳統觀念;還有父母和兒女之間的代溝、婆媳之間的誤會等問題。
我們不能把所有原因都歸結到年輕人身上,但是問題的關鍵還是缺乏孝敬老人意識,把老人當累贅、當負擔。對待老人,兒女要心平氣和,要哄,多陪老人坐坐聊天。孝敬老人,也需要好的外部環境和長輩的示範,相互之間交流更能幫助維護家庭關系。
養兒方知父母恩。人都會有老的一天,口頭上誰都會說傳承美德,關鍵還是在於行動,家庭美滿幸福了,社會才能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