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善待同胞手足
盡管現在的社會,一個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但是在現在的年輕人群中,還是有不少的雙子女家庭。如何處理好手足之情,對於我們來說,一樣是一個不得不注意的問題。人世間除了母子(女)之情、父女(子)之情外,其他親情莫過於手足之情。愛情可能會禁不住時間的考驗,婚姻有時會情斷緣了,但同一娘所生的手足之情,應該是久經生命考驗的難斷之情;同一父所出的血緣關系,永遠是濃於水的。但是,有時在嚴峻的現實生活面前,同胞手足之情也會蒼白無力,也會因種種原因老死不相往來。
十多年前,阿華的家境非常艱難,全家只能依賴幾畝薄地維持生活。哥哥咬緊牙關,豁出一個血性男兒的膽略築起債台,讓阿華到西班牙打工,希望她闖出一條生活之路,把全家從貧困中解脫出來。阿華雖然沒什麼文化,但是也懂得最起碼的做人道理:孝順父母,尊重哥嫂。到西班牙後阿華沒有辜負哥哥的期望,她披星戴月,憑著自己的辛勤勞動,憑著農村人吃苦耐勞的精神,阿華幫助哥哥推倒沉重的債台,並把哥哥嫂子從農村貧苦的生活中解脫出來,順利地來到西班牙。
這當中阿華也找到了如意郎君,開了一家百元店,生意很不錯。哥哥嫂嫂出來後,操起了倒賣光碟的行當,經過奮斗自己也開了一家百元店。哥哥嫂嫂開的店和阿華開的店距離相差300米左右,但不在同一條街道上。對此,阿華很是不滿:想不到哥哥竟然在離妹妹店不遠的地方開起了同樣的百元店,這真是「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實兩個店相距比較遠,基本不會相互影響。但是因為害怕互相影響,原來純真質朴的兄妹手足之情,就讓阿華幾句過火的言辭給斷送了,而且他們還大打出手。從此以後阿華和哥哥嫂嫂就像仇人一樣。
是什麼毀了兄妹之間的手足之情?有人說是因為開店做生意,當然是因為錢的因素在作祟。其實和第一個故事一樣,無論是政治還是金錢,都只是表面現象。最深層的,是沒有意識到手足深情的分量。作為同一個家庭里的孩子,父母辛辛苦苦地將我們養育,在我們看來的利益爭奪,在他們的眼中,都不過是一時的意氣用事,什麼也比不上一家人和和氣氣。孩子們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對於父母來說,就是最大的孝順。
『貳』 孝心讓我們郁悶
記得初中的時候讀過畢淑敏的一篇文章,至今記憶猶深,發給樓主,希望能有所感悟。
《孝心無價》
我不喜歡一個苦孩子求學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難,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學畢業後,還要堅持讀研究生,母親只有去賣血……我以為那是一個自私的學子。求學的路很漫長,一生一世的事業,何必太在意幾年蹉跎?況且這時間的分分秒秒都苦澀無比,需用母親的鮮血灌溉!一個連母親都無法摯愛的人,還能指望他會愛誰?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位置的人,怎能成為人類的大師?
孝心無價
我也不喜歡父母重病在床,斷然離去的遊子,無論你有多少理由。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動,不必將個人的力量誇大到不可思議的程度。在一位老人行將就木的時候,將他對人世間最期冀的希望斬斷,以絕望之心在寂寞中遠行,那是對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父母走了,帶著對我們深深的掛念。父母走了,遺留給我們永無償還的心情。你就永遠無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當我們年輕的時候,無法懂得。當我們懂得的時候,已不再年輕。世上有些東西可以彌補,有些東西永無彌補。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隻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個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凈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但「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只是,天下的兒女們,一定要抓緊啊!趁你們父母健在的光陰。
『叄』 1、家庭成員禮儀涵蓋哪些您認為孝敬父母長輩應該怎樣做
人員禮儀涵蓋哪些?因為削減負擔的就是必須做好家裡的一些事物和一些說話的禮貌問題,對老人是比較尊敬的。
『肆』 為什麼老人常說:父母「沒」了,手足之情就漸行漸遠了
愛隔山海,山海已不可平,在傳統的觀念中,家庭和睦才能讓每個家庭成員發展得更好,畢竟家和萬事興。家是根,父母是整個家庭的凝聚石。要是家中父母還在,那麼親人之間的關系,會相對比較密切一點。
所以,趁著父母在世,多多的對他們進行陪伴和照顧,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不要等此生只剩歸途才去悔悟。
『伍』 古代關於手足之情的故事
舜和象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尺布斗粟
漢文帝弟淮南王劉長謀反,事敗被廢,徙居蜀郡嚴道縣,途中 不食而死。民間為此作歌謂:「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意思是(在民間)一尺麻布,尚可縫(兄弟二人同穿);一斗穀子,尚可舂(chōng,沖)(兄弟二人同
吃)。(可在帝王之家)兄弟二人不能相容事見。《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後多以「尺布斗粟」譏兄弟不和。
『陸』 說到「男孩窮養,女孩富養」,爸爸和叔叔是感情很好的,兒子要破壞爸爸和叔叔的手足之情,
兒子可能因為是獨生子,所以不明白兄弟間的感情。父母雖然是窮養兒子,但精神上不可「窮養」,要給兒子全方位的教育,包括如何做人,懂得人之間的情感!兒子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但是是可以糾正和改變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所以也應配合老師的教育,對孩子言傳身教!
『柒』 孝敬父母救助兄妹是道德綁架么
不是道德綁架
但是前提是什麼呢?
不可能為了父母兄弟
自己的生活不能繼續了
有些事必須管那麼責無旁貸
有些事不是必須那自然不能
放棄自己的責任
『捌』 家庭忽視孝悌教育的原因
《孝經》中提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說,孝道是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出發點。如果對孩子的教育沒有德行的培養,沒有孝道的教育,孩子一定是教不好的,他的人生一定是失敗的。
一個人只有做到對父母盡孝道,對兄弟姐妹盡悌道,他的人生才是幸福的、圓滿的。那麼,教育孩子,也應該把握這一點。一句話:孝悌家風的傳承,是家庭教育的關鍵所在。
「孝」是家庭和諧、社會安定的根本。
《弟子規》開篇第一件事,就是教人學孝。孝,是首要的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我們看這個「孝」,上面是個「老」字頭——「耂」,下面是個「子」,就是「子」在「老」身邊,背著「老」一代。可見,上一代與下一代,融為一體,就是孝。「孝」字還說明,上下兩代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千百年來,中國人為什麼如此重視這個「孝」字,因為它是家庭和諧、社會安定的根本。
孩子從父母那裡繼承了血脈和家訓,孩子就是父母的分身。我們是父母,但我們也是父母的分身。如果一個人不孝父母,他就失去了做人的大根大本。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古語才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也就是說,孝敬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
當然,教孩子學孝,首先要求我們做父母的要做到孝。我們要對父母盡孝,比如,經常帶著孩子、愛人回家看望父母,經常與父母聯絡感情。
行孝,不能離開敬,我們要從內心恭敬父母。孔子曰:「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孝養父母,沒有一定的形式,但皆要出自敬愛之心。如果只是給父母吃的,而不敬重父母,那跟養馬又有什麼區別呢?所以,對父母,一定要心存恭敬。
孝順父母,還有一個關鍵,就是給父母一個好臉色。《論語·為政》有這樣一段話:「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意思是說,子夏請教老師什麼是孝。孔子說:「做孩子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今天所謂的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孩子們都會搶著去干;在一個物質條件不很豐富的情況下,盡量做到讓父母長輩有吃有喝。但是,這樣做就可以算『孝』嗎?」
其實,給父母吃喝,滿足父母的物質生活並不難,難的是給父母一個好臉色。所以,孝順父母並不是只給他們吃的、穿的,而是隨時都給父母一個好臉色,而不是一張愛搭不理的臭臉。否則,我們即使讓他們天天吃山珍海味,而對父母惡臉相向,父母也不會開心。
也許給父母一時的好臉色不難,難的是一輩子給父母好臉色。所以,我們為人子女者應該永遠記得「色難」這兩個字,永遠給父母一個好臉色,讓父母永遠開心。好臉色是孝的基礎,只有時刻給父母好臉色,我們才會主動去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真正讓他們感到寬慰。
我們做到了孝,家庭就和諧了,社會就安定了。
教孩子學孝道真的那麼管用嗎?
我在前面提到過,孝是一切教育的起點。在家庭中,我們對孩子進行教育,也要從教孝道開始。有的父母可能就會有疑問:「教孩子學孝道真的管用嗎?」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可以想一下:一個孝敬父母的孩子,會不讓父母操心,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他都會盡力讓父母開心。比如,《弟子規》後面提到的「親所好,力為具」,如果孩子掌握了這句話的精髓,那他就懂得如何去做了。我們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好。但遺憾的是,今天的孩子,樂意主動學習的太少了,學習變成了一件苦不堪言的事。古人提到學習,那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而現在,都成了「不亦苦乎」。如果我們的孩子也是「不亦苦乎」,那基本可以確定,他的孝心還沒有打開。因為一個有孝心的孩子,知道父母希望他能學習好,他就會主動地學習,根本就不用父母在後面催逼,更不需要父母用物質、金錢獎勵來誘惑。所以,孩子有孝心,他就會學習好。
我有一個朋友,對父母非常孝敬。他從來不強迫孩子去學習,而孩子的學習卻是自動自發的。對孩子的學習,我這位朋友曾這樣對我說:「很多時候,我都限制他學習,比如說晚上,他都學到很晚,都是我讓他熄燈睡覺的。有時候早上我還沒起床,他就已經早早起來看書了。孩子對我說,他不想讓我操心他的學習,他一定會奮發努力的。」這個孩子去年已經以優異的孩子考入了一所全國重點大學。因為這個朋友孝敬父母,孩子從小就看在眼裡,在孩子心裡,他能做的,就是主動地、積極地去學習,不讓父母失望。在他看來,這就是對父母盡孝。當然,這個孩子在做人處事方面,也比同齡的孩子優秀很多。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教孩子學孝的原因之一吧。看到這里,有些父母也許並不認同,沒關系,在後面「入則孝」的內容中,我還將詳細闡述為什麼教孩子學孝道,以及孩子學了孝道之後會有哪些改變。一個懂得孝道的孩子,絕對不會做出讓父母操心的事,他做事前一定會好好掂量,做這件事是否有違孝道。所以,我們的孩子如果有了孝心,那我們這一生都會安心了,孩子的人生之路也會走得非常踏實。
那麼,在生活中又該怎樣教孩子學孝道呢?
既然孝道的培養對孩子來說如此重要。那麼,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又該如何教孩子學孝道呢?這一點也不難,只需要我們把握幾個原則就可以了。
首先,以身作則。這是最重要的原則,就是我們做父母的要時時刻刻給孩子做個好榜樣。具體的細節,在這里就不多說了,在後面的內容中,還有這方面的論述。但只要我們注意一點,就是在做事之前想一下,自己的行為是否能夠給孩子帶來正面的影響。
第二,知恩報恩。感受父母的恩德,知恩,感恩,報恩。有人曾總結出慈母的十大深恩:一,懷胎守護恩;二,臨產受苦恩;三,生子忘憂恩;四,咽苦吐甘恩;五,回干就濕恩;六,哺乳養育恩;七,洗濯不凈恩;八,遠行憶念恩;九,深加體恤恩;十,究竟憐憫恩。而做父親的,也付出了很多,比如,孩子的生日就是「父憂母難日」,父親為整個家庭的經濟狀況拼搏付出。
第三,親師配合。在古代,父親帶孩子第一次到私塾見老師的時候,是要給老師行三跪九叩的大禮的。在孩子眼裡,父親就是天,父親竟然給老師行如此的大禮,孩子在內心是非常震撼的,日後,他一定會非常聽老師的教誨,而不會跟老師頂嘴。對老師有一分的誠敬,學生就能得到一分的利益;對老師有十分的誠敬,他就能得到十分的利益。
父親三跪九叩,就代表把孩子交給老師了,老師也非常負責任,一定會教孩子做人,一定會教孩子孝敬父母。因為父母對孩子說,你要孝敬我,他說不出口來;老師對孩子說,你要尊敬我,他也說不出口。所以,親師配合。也就是說,父母教孩子尊師,老師教孩子孝親。一個人只有孝親尊師,他才能有大的作為。在歷史上,這一點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今天,我們依然需要親師配合。但我們還要跟老師行這樣的大禮嗎?當然不需要,我們學聖賢的教誨,學的是實質,而不是形式。但是,我們做父母的依然需要對孩子的老師恭敬,更不能在孩子面前說老師的壞話。這樣,孩子看到父母如此尊敬老師,他自然也會對老師生起恭敬心,自然會認真學老師教的課程。因為,有些老師並不會在課堂上教孩子要孝敬父母,所以父母還應該跟老師溝通,請老師適當地點一下孩子,提醒或引導他孝敬父母。
第四,夫妻配合。也就是說,父親要把母親的恩德告訴孩子,母親要把父親的恩德告訴孩子。比如,父親可以跟孩子說:「母親懷胎十月,非常辛苦,還經常嘔吐,吃不下東西;生產的時候也是非常痛苦,但一看到你,所有的痛苦都化作了快樂;你出生後,媽媽一步不離地照顧你,把你養大,實在是付出了太多。你可以不孝敬我,但你不可以不孝敬你的母親。」做母親的可以這樣跟孩子說:「你父親為這個家辛苦奔波,為了讓咱們能過上好日子,拚命地工作,掙錢養家,非常辛苦。你可以不孝敬我,但你不可以不孝敬你的父親。」當我們這樣跟孩子講的時候,孩子一定會思考:原來爸爸媽媽為我付出了這么多,我一定要好好地孝敬他們,報答他們。這樣,孩子的孝心就被激發出來了。
夫妻配合,但也要注意教育原則要一致,不能一個說東,一個說西。古代,夫妻雙方都不用討論如何教育孩子,但今天,很多父母已經搞不清楚了,不知道怎樣教育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古代的家訓沒有傳下來。古人有家訓的傳承,今天的人已經沒有了。怎麼辦?那就需要透過學習,學習教育的智慧。所以,夫妻雙方,都學習《弟子規》,這就是我們的家訓綱領、原則,只要全家都學《弟子規》,並且活學活用,孩子就一定能教得好。
現在都是獨生子女,教「悌道」還有用嗎?如何教呢?
悌,即哥哥姐姐友愛弟弟妹妹,弟弟妹妹恭敬哥哥姐姐,也就是兄弟姐妹之間要和睦相處,不要因為任何所謂的大事小事而傷害了手足之情。在《弟子規》看來,兄弟姐妹友好相處就是孝,因為兄弟姐妹不給父母出難題,處得特別好,父母就會很開心,這其實就是在盡孝。
今天的家庭,絕大部分只有一個孩子,沒有兄弟姐妹。那這個「悌」還有什麼用嗎?當然,雖然每家只有一個孩子,但孩子是不會脫離群體而單獨生活的,他會跟親戚家的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等同齡的孩子相處,他也會跟社區里的同齡孩子相處,他還會跟幼兒園、學校的同齡孩子相處,等等。如果我們把「悌道」教給孩子,他就不會跟別的孩子鬧矛盾,別的孩子就會非常喜歡他,他的人緣就非常好。他長大後,還要走向社會,走入工作崗位,如果能夠懂得「悌」,他自然也會跟同事和睦相處,自然會深得同事、領導的認可……可以說,如果孩子從小就學會了悌道,我們做父母的一輩子都會很省心,都不會為孩子而頭疼。
也許有些父母會擔心:我的孩子這么好,懂得恭敬別的孩子,那他不是掉價跌份嗎?別的孩子要是覺得他好欺負怎麼辦?其實這種擔心大可不必有,一個學傳統文化的孩子,他不會把自己學呆了,他會非常有智慧,非常聰明,對生活、學習以及未來工作中的任何問題,他都能處理得游刃有餘。他不但不會掉價跌份,不但不會受人欺負,反而會迎來更多的尊重,從小就是眾人矚目的焦點,而且他也不會傲慢,不會自負,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地踏踏實實地走自己的人生之路。真的,請父母放心,我們的孩子一定會有出息,會取得好的成就。
教孩子悌道,也很簡單,只要我們把《弟子規》里的教誨講給他,讓他自己讀《弟子規》或是我們跟他一起讀。在生活中,如果他跟別的孩子為玩具或其他小事有了不愉快時,我們可以給他提醒「兄道友」,他自然會接「弟道恭」,我們說「兄弟睦」,他會接「孝在中」。這樣一提醒,孩子就知道該怎麼做了。因為學《弟子規》的孩子是非常有智慧的。你可以不相信,但你可以去做這個實驗。當然,前提是,父母和孩子已經深入學習了《弟子規》。
另外,還是需要我們父母注意。在生活中,不要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不要因為一點經濟利益而跟自己的兄弟姐妹計較,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敗壞兄弟姐妹、敗壞同事朋友。相反,經常提及兄弟姐妹、同事朋友的好,孩子就會感受到父母那種非常和諧的「磁場」,他自然會學到,自然懂得在生活中如何去與他的同齡孩子相處。
從現在開始,堅定不移、毫不遲疑地把孝悌的家風傳承下去。
我們都知道「家訓」這個詞。家訓,指的是對子孫後代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家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家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上,對古人的修身、齊家,甚至是治國平天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古人都有家訓的傳承,今天幾乎沒有了。我想,既然我們已經開始學習傳統文化,既然已經開始在找最徹底、最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就應該有自己的家訓,要有家風的傳承。這個家風,我們想,應該是什麼呢?在我看來,最基本的,也是最根本的,就是孝悌的家風。
只有我們把孝悌的家風一代代地傳遞下去,我們的家族就一定能興旺,就一定能有孝子賢孫出現。我在講課的時候,也會問一個問題:「大家有沒有想過,自己的家族要綿延多久?是像孔子的家族一樣,綿延2000多年而不衰?還是像范仲淹的家族,綿延1000年而不衰?」現在,我們也可以想一下這個問題。而要想讓自己的家族綿延不衰,孝悌是關鍵。
教育孩子從關注「閱家長」開始
『玖』 親人,是血脈相連,是手足之情。 為什麼在某些事情面前變得一文不值。 別人想你
現在的親人之間的關系不像以前那般純凈,很多可能也是某種利益驅動,有的時候兄弟之間可能會為了一些利益方面的東西,搞得反目成仇
『拾』 作為青少年,怎樣孝敬父母
1、求上進,走正道,讓父母放心。 從某種意義上說,學做人是青少年頭等大事,也是一生的大事。讓父母放心,首先是讓父母在做人這一點上感到滿意和放心。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十分重視引導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自我修養,爭做一個具有「五愛」(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三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的「四有」(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公民。為人子者,要讓父母真正對你的思想道德行為放心,就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新型「孝敬道德規范」的又一個重要內在標志,就是政治上積極上進,思想道德上注意修養,言行舉止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少空談,多幫忙,讓父母省心。 「愛的不必說,愛就是需要做」。一個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行動,哪怕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行動,也比那些美麗動聽的浮泛語言好千百倍。真正的孝行,就要替父母分擔辛苦。少空談,多幫忙,使父母少為子女操心費力。這就要求青少年必須生活上自強自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還要常回家看看。在校學生盡可能在回家時或「雙休日」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如整理打掃房間,買菜洗菜燒飯做菜,刷碗洗鍋洗衣服等。還要做一些公益勞動,如打掃公共樓梯、庭院等。這是新型「孝敬道德規范」的一個外在顯現的標志。 3、常問好,講禮貌,讓父母舒心。 古人雲:「言為心聲」。早晨起床見到父母應講「早上好」、晚上睡覺前要對父母說聲「晚安」。離家上學或外出時與父母說「再見」,放學或外出回家要說:「爸爸、媽媽,我回來啦」。如果出去時間較長,還要告訴父母回家的大體時間,超過預定時間,要打個電話回家,以免父母掛心等等。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子女向父母長輩常問好,講禮貌,做父母的看在眼裡,喜在心裡,自然舒心。這是新型「孝敬道德規范」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4、遇矛盾,能寬容,讓父母順心。 世界是多情的:愛情、友情、親子之情、手足之道;世界雙是復雜的:矛盾無處不在,面對矛盾,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應以積極的態度,想方設法化解矛盾,這種積極的態度就是新型「孝敬道德規范」的重要體現。 由於年齡的差異和心理原因,老年人常常會表現出自尊、自負、懷舊、孤獨和猜疑等心態特點。加上父母與子女之間缺乏溝通,形成了所謂的「代溝」,兩代人之間的矛盾大都由此而生。對此,我們要寬容老年人(父母長輩),盡可能讓他們順心。「薑是老的辣」。父輩是過來人,他們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都可以作為財富讓子女繼承下來,在父輩們的嘮叨中,取其所長,為我所用。 5、勤學習,苦鑽研,讓父母開心。 為人子者,要讓父母真正感受到你的一份孝心,還必須有真才實學,掌握日後自立於社會,在工作上建功立業的過硬本領。這樣,父母會真正感受到子女為自己所帶來的莫大榮耀,會為自己養育出這樣有出息的子女而無比驕傲和自豪。如:某高中一學生,進校後因放鬆學業,成績直線下滑。後來鞭母不幸患惡性腫瘤,病情急劇惡化,給家庭帶來了巨大精神壓力和經濟困難。面對困難,該學生懷著對母親深深愛心,發憤苦讀,成績又直線上升,並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大學。音訊傳來,使久卧病床的母親松開了緊鎖的雙眉,父母親都開心的笑了,並流下了激動的淚花。所以,勤奮學習,刻苦鑽研,自強自立,是新型「孝敬道德規范」中「大孝」的一種表現。 6、遇難事,勤商量,讓父母稱心。 遇事勤與父母商量,多尊重父母的意見,這是新型「孝敬道德規范」的又一重要內容。常言道:「天下最慈父母心」。真正孝敬的子女,遇大事難事都應主動與父母商量,多聽聽父母的意見,並盡可能尊重父母的意見,讓父母稱心。但一切全憑父母作主,不管正確與否,以父母的意志為意志,這並不是真孝。在新時期我們講對父母要孝順,不同於封建社會的「愚孝」,而是建立在平等人格基礎上的孝。父母的心思符合道義的要求,我們應該毫不猶豫地加以接納順從;如果父母的要求不符合道義,我們不僅不應該盲從,而且要勇於站出來糾正。 7、孝敬父母不等於盲從或遷就父母的錯誤。 鄭成功諫父報國的感人故事,至今被人傳頌。鄭成功孝敬父親,但不盲目服從父親,對變節父親忠言諫非的義舉,在人們的心目中,也是一種高尚的孝舉。有位少年的父親曾一度染上賭癮,一賭就不知回家,不但使家庭經濟造成困難,還影響了家庭和睦。從小懂事孝順的女兒,眼看父親墮落下去不能自撥,心裡非常痛苦,為了挽救父親,她一邊發憤讀書,以優異成績向父親匯報;一邊不斷給父親寫勸賭信,日復一日,終於使其父親醒悟。是女兒的一片「孝心」,使父親改掉了惡習。 因此,我們青少年「孝敬父母」,就要克服一切依賴父母,不僅不替父母承擔責任,連自己的責任也要父母代勞的不良行為。要勇敢地脫離父母翅膀的庇護;克服懦弱行為,做一個孝敬父母、意志堅強、有獨立頭腦的孝子,不做在父母錯誤和弱點面前喪失獨立人格一味盲從和愚順的人。更不能為了所謂的「孝」,昧著良心,甚至幫父母隱瞞壞事,幫父母干壞事,那不是「孝」,而最大的不孝。 8、重推恩,把孝敬美德的精華「愛」傳遞給他人和社會。 孔子日:「仁者愛人」。「仁」字是就是兩個人在一起,表示二人相處的道德規范,應該互助互敬。具有「仁愛」思想和行為的人,也一定是善待雙親,敬重老人的大孝子。當代社會主義新型的「孝敬道德規范」,應該是在子女孝敬父母雙親的同時,把孝親敬老的真情實感推廣到鄰居、鄉親、師長、同事以及全社會成員,使「敬老孝親」的中華傳統美德超越家庭,成為調整社會一般成員和長幼之間關系的公民道德准則,使全社會人人都像「孝敬父母」那樣敬重他人的長輩。那麼,我們大家生活著的社會主義社會將變成一個充滿愛心的溫暖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