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台灣的法定節日及民俗節日有哪些
台灣的法定節日及民俗節日有端午節、教師節、兒童節、清明節、父親節等。
1、端午節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2、教師節
台灣是9月28日,因為那天是孔子誕辰。教師節最早由南京中央大學在1931年發起建立,1952年確定為為9月28日,在這天各地孔廟都會舉行隆重的典禮。當然也會有各種「慶祝教師節大會」或「師鐸獎」之類的。
3、兒童節
台灣的兒童節是4月4日,由來是在1931年的中華慈幼協濟會提議,將這天定為兒童節,全國必須放假一天。但是,1991年-1997年這個節又與婦女節合並放假一天。1998年以後取消放假,並入「周休2日的假期」。不過,2011年起又恢復為假日。
4、清明節
對於整個台灣而言,清明還是「民族掃墓節」。清明前後,台灣很多機構都要舉行儀式,遙祭黃帝。在台灣,並不是所有族群都在清明掃墓。一些漳州籍閩南人,就將掃墓日定在上巳日(農歷三月初三)。他們這樣做,是有其傳統的。
5、父親節
台灣的父親節也和大陸不同,是8月8日。據說全世界只有蒙古和台灣一樣是這天作父親節。1945年8月6日,上海《申報》表示:美國為紀念戰爭中陣亡將士的妻與母,曾發起創立母親節。中國也應該發起創立自己的父親節。因「父」字形同「八八」,且「八八」讀音也與「爸爸」相同,故號召上海市民,一同來過「八八父親節」。
B. 秋季的節日有哪些習俗
七夕
七夕,指農歷七月初七的晚上,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有人稱之為中國的「情人節」。神話傳說,天上的牛郎、織女每年在這個晚上相會。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里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著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著牛出了村。
有一位須發皆白的老人告訴他找到一隻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牛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著十頭牛回了家。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游戲,在河裡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義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著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涌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歷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
中元祭「鬼」
農歷七月是台灣人俗稱的「鬼月」,而基隆最著名的中元祭,則被稱為是「台灣鬼節」。基隆(雞籠)中元祭,從進入農歷七月開始到八月初一關龕門,前後長達一個月時間,鬼節最高潮,即是七月十四日夜的水燈遊行和放火燈頭活動。
基隆中元祭,始於清咸豐五年(公元1855年),至今已有155年歷史,各字姓宗親輪流主普,自農歷七月初一基隆老大公廟開龕門開始,12日主普壇開燈放彩,13日迎斗燈遶境祈福,14日水燈遊行後放水燈頭,15日普度大典、跳鍾馗,八月初一關龕門。活動為期一個月。
中元祭又是從何而來?依據道教的說法,農歷七月十五日為地官生日,掌管地獄的地官大帝行大赦令,釋放地獄眾鬼囚,讓這些孤魂野鬼在農歷七月可以重返陽間,接受一個月的祭祀施食。
七月十五祭城隍
「城隍」一詞的古義為護城河。班固文章中有過這種說法:「修宮室,浚城隍。」而以城隍作為神名,文獻始見於《北齊書》。城隍神的奉祀,有文獻可考的,起始於南北朝時期。在我國宋代時期城隍神信仰已經納入國家祀典,明代的城隍神信仰達到極盛。
長期以來,對城隍祭祀已經形成了比較固定的儀式和習俗。
大體上conLink第一,祭城隍神。每屆新官上任要先祭告城隍,在農歷的每月初五、十五日以香紙蠟燭在城隍祠祭祀。在水旱災年要祈祭城隍和山川、風雲、雷雨等神。
第二,城隍爺出巡。每年農歷是城隍爺誕辰日,有盛大的城隍爺出巡活動。在城隍爺出巡時,先舉行請神儀式,就是把城隍爺及配祀各神像請出,安放在神輦里,然後出發。出巡行列中有南北管樂隊、舞獅隊、信徒,加上參觀民眾,人員眾多,盛況空前。
第三,城隍廟會。一般在每年農歷二月十八日舉行,是祭祀城隍盛會。
第四,特殊的事件。在發生一些重大事件時,發生特殊事件時需要祭祀城隍。比如,在大規模的圍圩工程進行時,把祭祀城隍作為動工儀式極其隆重。在圍墾前,事主備三牲、請戲班、祭龍王、祭城隍,還要抬著龍王、城隍神座到圍墾的地方轉一圈,意指告知龍王、城隍神,這片灘塗即將變成糧田。在中國民間傳說中,也有些疑難案件在城隍廟進行審理的例子。在北方城市,比如北京等地,民俗中城隍廟還是一個社交場所。一些重大的交易也必須在城隍廟進行,像房地產交易、糧食交易等。
八月十五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被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從2008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傳說中秋節來源於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是後羿的妻子,後羿射日後西王母為了獎勵他,贈給他一顆仙丹,吃了可以升天,後羿捨不得離妻子而去,於是將仙丹收藏於盒子里,嫦娥受好奇心驅使吃了仙丹,獨自一人飛上月亮,從此居住在廣寒宮,與丈夫相隔天地。因而中秋節也寓意著分離的親人能夠相聚團圓。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明代捏兔兒爺成拜月狀,後來在清代成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製作精緻,有扮成武將頭戴盔甲、身披戰袍的,也有背插紙旗或紙傘、或坐或立的。
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地,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九九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
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望遠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後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節還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做茱萸節。茱萸入葯,可制酒養身祛病。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是在這一天寫的。
古人認為,重陽節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而形成的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的活動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義,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知識點「秋高氣爽」的原因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秋天的天空顯得特別高,顏色特別藍,空氣也十分清新,即所謂的「秋高氣爽」。為什麼會產生「秋高氣爽」的現象呢?
原來,經過夏天雨季的洗禮之後,秋天的大氣在四季中最為純凈,空氣最為清新。由於塵埃等較粗的微粒及小水滴的減少,天空散射較長波長的光的能力變小,相對而言也就使天空中波長較短的藍紫光的比例明顯增多,故而天空更藍、更高遠。
進入秋季後,除華西、華南以外,我國各地雨季基本結束。北方冷空氣勢力加強,一次次南侵的乾冷氣流迫使夏季一直迴旋在我國上空的暖濕空氣向南退去,天空中的雲霧減少了。這也是產生「秋高氣爽」的主要原因。
C. 台灣人有什麼傳統習俗
台灣民間習俗與中國大陸特別是南方地區基本一致。
最重要的節日依次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送灶、除夕等。
過節形式也和大陸相仿,如春節有走親訪友的拜年習俗,元宵節吃湯圓、賽花燈、猜燈謎,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賞月、吃月餅,重陽節登高遠足,除夕闔家團圓等。
其中,台南市鹽水區的「鹽水蜂炮」、新北市平溪區十分老街的「放天燈」和澎湖縣的「乞龜」等較為知名。
台灣還有不少本地特有的節慶活動,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師」(主廟在台北市萬華區艋舺清水岩。
這一天台灣有盛大隆重的慶典儀式)、3月23日前後規模盛大的「媽祖祭」和7月整月的「盂蘭盆會」(全省各地輪流做普渡)等。
燒王船祭典台灣西南沿海著名的民俗祭典之一,原始用意為送瘟神出海,如今已演變成祈安降福的活動。
每三年舉行一次,東港燒王船約在農歷9月份於屏東縣東港鎮東隆宮舉行,西港燒王船在農歷4月中旬於台南縣西港鄉慶安宮舉行。
其中東港燒王船場面最為熱鬧盛大,聞名全台,除廟會活動外,最後一天的燒王船儀式更是整個祭典的高潮。
原住民祭典台灣原住民分為阿美、泰雅、卑南、布農、排灣、達悟、魯凱、鄒族、賽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及撒奇萊雅等13大族群,們常常藉由祭典、儀式、歌舞、競技等來表達對天地鬼神的崇敬。
如阿美族的豐年祭、賽夏族的矮靈祭、布農族的打耳祭、卑南族年祭、達悟族飛魚祭等,都極富特色,很具觀光價值。
媽祖遶境台灣各地共有870餘間媽祖廟,每逢農歷3月媽祖誕辰。
全台各地如台中縣大甲鎮瀾宮、彰化縣鹿港天後宮、雲林縣北港朝天宮、嘉義縣新港奉天宮、台南市大天後宮等廟宇都會擴大舉辦祭祀、進香、遶境等活動,其中尤以台中縣大甲鎮瀾宮的媽祖遶境,歷史最久且規模最盛大。
(3)台灣人注重重陽節嗎擴展閱讀:
台灣和祖國大陸各地一樣,春節,也叫過年,是民間最為熱鬧。時間最長的節日。一般從農歷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上無節)過完,才算全部結束,歷時整整1個月。
尾牙。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灣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
這一天,台灣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還要在門前設長凳,供上五味碗,燒經衣、銀紙,以祭拜地基主(對房屋地基的崇拜)。
各商家行號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請員工,以犒賞過去一年的辛勞。以前,如果老闆在來年不準備續聘的員工,便在筵席中以雞頭對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過,這種風俗已絕跡。
除了近年來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傳統習俗,全家人都圍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
潤餅系以潤餅皮卷包豆芽菜、筍絲、豆於、蒜頭、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醬等多種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則是三層肉、鹹菜、筍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鄉土食品。
送神。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戶戶舉行祭灶活動,歡送灶神及其他諸神上天。
灶神俗稱「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護宅天尊」。「灶王」等。其全稱是「東廚司命九靈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稱為「九天東廚煙主」。
早期台灣民間,每家廚房都有一個相當大的「灶」。相傳灶有灶神,於每年的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來監視每一家的言行,直到十二月二十四日,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報告各家的善惡功過。
灶神並無神位,平日只是在灶門上貼一張灶神神媽。
送灶時,將神媽揭下焚化,並另外焚燒一個用竹蔑扎的紙糊馬兒,做為灶神回天的坐騎,還要准備一點黃豆、於草、做為灶神長途跋涉所需的干糧、草料。
然後焚香、叩首並在灶炕里抓幾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並哺哺叮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後點燒爆竹,歡送灶神起駕升天。人們再返回灶前,看看地上的灰是否留有灶神的臨別贈言。
送灶的供品多用湯圓、麥牙糖、豬血糕等又甜又粘的東西,無非是要封住灶神爺的嘴,少說壞話。
清屯(大掃除)。送完神後,家家戶戶就開始舉行「大掃除」。
台灣人相信,平時家裡的器物都有神靈司掌,神案、神位、香爐都不得擅自移動,只有等諸神返回天界後,才能徹府大掃除。
大掃除當然有除舊迎新之意,在台灣還有句俚諺:「清後才會富」,即只有清掃房屋才有發展。如果家裡在此年中因為有人喪亡,就不能大掃除,據說灰塵會進入死人的眼睛。
做年粿,大掃除完後,就要准備做年粿,而且必須在二十八日前做好。年棵有「甜粿」、「發粿」、「咸粿」、「菜包」等。
台灣有一首年粿歌,生動地概括了年粿的含義:「甜粿過年,發粿發錢,菜包包金,蘿卜粿(菜頭粿)吃點心。」甜粿是過年最主要的年粿。發粿則要發得好才會發財。
菜包因內有包餡,所以能包金。蘿卜粿(菜頭粿),是取其「好彩頭——好兆頭」之意,可當點心之用。喪家是不能隆重過年的,不能做甜粿。由親戚送,受贈者大都以橘子當作回禮。
D. 祖國大陸和,台灣同胞心連心擁有相同的中華傳統習俗說說都有哪些傳統習俗
歲時節俗,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的特點。台灣民間的傳統節慶和大陸大同小異,特別是與閩粵地區如出一轍。最重要的節日依次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節、送灶、除夕等。過節的形式也和大陸相仿,如春節有「開春」拜年之禮;元宵節吃元宵、賽花燈、猜燈謎;端午吃粽子、賽龍舟;中秋夜賞月、吃月餅、瓜果;重陽節登高遠足;除夕闔家團圓等等。
E. 台灣過年習俗
台灣過年習俗有以下:
1、大掃除
傳統認為每戶家中都藏有福氣財運,灑水、掃地與倒垃圾會將財神爺趕跑與掃走財富與好運,另外,垃圾也不能丟掉,所以傳統習俗過年前全家會來個大掃除。
大掃除俗語說除舊布新,舊有的一年不管過得開不開心,透過大掃除將環境與自己的心情大掃除一番,迎接新的一年到來,營造新的氣象,讓新的一年好上加好。
但過年期間則不可掃地,以避免把財神爺趕跑,另外,垃圾也不能丟掉。過年期間必須等到初五隔日才可進行一次的清掃,掃地時要注意要"從外往裡面掃",象徵將金銀財寶掃進來。
2、貼春聯
每到過年前,家家戶戶總忙著貼春、福與春聯。很多人的春與福是倒著貼的,
其寓意春(剩餘:台語念)到(倒)、福到(倒)與好運到。
家家戶戶換上喜氣的大紅春聯後,頓時之間,處處充滿喜氣,而春聯上的字句,也大多是充滿思古幽情的詩句,更添增年節的氣氛。
3、拜拜(祭祖)
拜神、拜祖先傳統所流傳下來的習俗,一般的家庭或店家可能在農歷初一、十五(有些人是初二、十六)就會拜拜(拜拜天公、土地公及家神),而到了過年這段期間,過年前為了感念神明們一年保佑人間的辛勞,會拜拜並送神,恭送神明回到天上述職與休假。
祭祀祖先與先人們,除了慎終追遠,過年前人間吃團圓飯,對於自己的祖先當然也要貢奉豐盛祭品,感念一下先祖先人們的辟佑,讓後代子孫可以愈來愈好,家族興旺、子孫滿堂。
灶神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主管飲食的神,又稱「灶君」、「灶王」或「灶王爺」,民間傳說為張單。灶神為五祀神之一,與司命、行神、門神、戶神,同為司察小過的家宅神祇,負責監察各家各戶人間罪惡,掌握壽夭禍福。
一般認為,灶神會在舊歷年尾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告人間家家戶戶的善惡,所家家戶戶都會祭拜灶神,祭拜時多會有糖果等甜點,希望灶神吃甜甜、講好話,希望灶神在天上可以為自家美言幾句,為自己招祥避禍。
地基主,是住宅、房舍的守護神靈,是台灣民間信仰,也是台灣人、台灣本省人獨特的信仰。地基主是神明位階中官階最小的,
台灣人常會在春節、清明節、中元節、重陽節祭祖時(或者其他中國傳統節日),與舊歷每月初二、十六作牙祭拜土地神時,另設香案,以簡單菜餚為祭品,並焚燒紙錢,加以祭拜。
地基主由於是位階很小的神明,所以不設神像或神位,一般是住在家裡的最後面,與灶神在一起。
一般民間送灶王爺和地基主回天庭過年的時間在一年的年尾十二月二十四日。
4、辭歲:
除夕當日午後,各家張燈結綵,每家備牲醴、菜碗、粿類祭祀祖先和神明,供品中一定會有發粿和年糕,表示年年高、步步高,事業發達。有飯上插春花,稱為春飯,春和剩諧音,表示富裕有餘,另外加一碗長年菜,這些供品都有吉祥的意義。
通常對除夕當天下午祭祀祖先的儀式稱做辭年或辭歲。除夕祭祖是民間大祭,有宗祠的要開宗祠。祭祀前的門聯、門神、桃符均已煥然一新,並要點大紅色蠟燭,全家按長幼順序拈香。除夕的祭祀是感謝神明和祖先一年來的庇佑並求來年多福。
5、 辦年貨
在農歷臘月二十四日送神以後,因為年關已近,家家戶戶都十分忙碌。不論有錢沒錢,都要采辦一些過年時吃的東西或過年時要用的物品。包括吃的、的、穿的、用的一應俱全,另外、一些應景的東西如春聯、糖果、乾果等,至於水仙花、橘子等吉祥物也不能缺少。
以前因為農業社會常常都是初五以後才開張營業,所以要儲存較多的食物,大過年的時候才不會食物櫃乏;而近年來工商業發達,大家過年的氣氛較淡,大年初一超級市場就已開張營業,所以就不必准備許多食物,而且加上營養觀念的改變,健康主義盛行,食物新鮮才能吃得營養又健康。
F. 台灣同胞與大陸人民共同歡度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春節,台灣人名的春節是傳統的過年。
元宵節或燈節:台灣會有燈會。
清明節:台灣人這天會掃墓,拜祭先人。
端午節:台灣人會吃粽子,劃龍舟。
七夕:傳統的情人節,台灣人也會過的。
中元節:傳統的鬼節,台灣人神鬼思想比大陸更濃。
中秋節:台灣人會在這天賞月吃月餅博餅。
重陽節:台灣崇尚敬老。
冬至:台灣人冬至會吃湯圓。
除夕:台灣人過年的開始。
因為台灣人很多是從大陸過去的,而且他們到台灣後保留的傳統文化更多,所以一般的傳統節日他們都會過的。
G. 台灣有哪些風俗
台灣是我國人口最稠密的省份之一,據截至1998年8月的統計,已達2181萬多人,加金門、馬祖的人口,總數為2186萬多人。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約為7.31‰。 平均每平方公里586.83人。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1萬人。人口密度超過了廣東、四川等省份。
台灣人口分布的特點是西密東疏,全島人口多集中在西部平原。西部平原一共17個縣市(台北、高雄、基隆、台中、新竹、嘉義、台南7個市和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10個縣),面積為18,710平方公里,佔全島面積的52%;而人口則佔全島總人口的86.1%。
中部和東部多是丘陵和山地,共有5個縣(南投、屏東、台東、花蓮、宜蘭),面積17,063平方公里,約佔全島面積的48%,人口只佔全島人口的13.9%。
台灣同胞絕大部分為漢族。約佔全省人口的98%。1946年以前,他們中的80%左右祖籍福建,其中以漳(州)、泉(州)人為最多;約20%祖籍廣東,以梅(縣)、潮(州)人為最多。故全省通行閩南話。1949年前後自大陸去台灣的人則各省都有。少數民族占人口的2%,約40萬人左右。
台灣原住民分為平埔族和高山族。平埔族又分為蛤仔難、凱達格蘭、道卡斯、拍則海、巴拔埔拉、巴布薩、洪雅、西拉雅等八族。分布於北部和西部平原及沿海。明清時代的大陸漢族移居台灣,多居於西部平原和東、北、南部沿海平地,與平埔族雜居。平埔族已與漢族融合,生活與文化都接近漢族。據統計:平埔族1943年有62,119人,80年代有約10萬人。
台灣的少數民族同胞因受歷代統治階級的歧視和壓迫,其經濟、文化的發展,長期受到阻滯。迄今有些地區的高山族同胞仍過著半耕半獵的生活。高山族同胞勤勞、豪放,能歌善舞。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杵舞」,音節鏗鏘,優美動人。
台灣居民信奉宗教相當普遍,其中佛教、道教的信徒最多,約佔全省人口的1/3。天主教、基督教居次,約佔全省人口的3%。另外還有部分居民信奉回教、天理教、軒轅教、大同教、理教等。在民間還有白蓮教、救世教、一貫道、真空教等各類會道門組織的活動。高山族中還保留一些原始宗教。全省各類教堂和寺廟甚多,平均每4.5平方公里就有1座,將近各類學校總數的1倍。
台灣的普通話很普及,它不僅是官方語言,在社會上也成為通用語言。但在民間,廣泛應用的是「福佬話」即台灣的閩南話。早期的大陸移民主要來自閩南,特別是漳州和泉州。他們在台灣雜居之後,泉州音與漳州音逐漸形成一種「不漳不泉」的閩南話,即福佬話。它吸收了高山族語言和日本語的一些語匯及語法,因而福佬話已與福建的閩南話有些不同。
客家移民來自廣東省的三個地區,客家話也有三種語群,即「四縣」(屬於舊嘉應州的興寧、五華、平遠、蕉嶺等四縣使用的客家話)。「饒平」(屬於舊潮州府的饒平一帶使用的客家話)。
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民族文字。有些民族有相似的基本語匯,但互不相通。他們的語言屬於南島語系,又稱印度尼西亞語系。可分為三大語團,即
(1)泰雅語團:包括泰雅語、賽德克語。
(2)曹語團:包括曹語、卡那布語。
(3)排灣語團:包括排灣語、魯凱語、卑南語、阿美語、布農語、賽夏語、雅美語。高山族語音的音系,各族都有а、i、u、e、o五個母音,輔音20—23個不等。
台灣島內特色民族技藝
(一)南管戲與南管樂
廣義的「南管」指中國南方語系的音樂。但在今天台灣所保存的南管戲,即專指閩南語系中最古老的戲種——「梨園戲」。主要流行於泉州、廈門一帶,後來傳到台灣及閩南華僑較多的南洋各地,有近500年的歷史。角色分為生、旦、凈、末、丑、貼、外七行,故又稱為七子班,或七色、七腳戲。由成人扮演者叫做大梨園,童伶扮演者叫做小梨園。基本曲調為南管音樂,宛轉悠揚,曲牌名稱也多與南北曲相同,因此被認定是宋、元南戲的遺音。伴奏所用樂器,可分弦、管及打擊樂三部分。
南管樂,又稱五音、南音、弦管、郎君樂,其內容分為:(1)指——是可唱的套曲,在歌詞邊附有琵琶指法譜。但如今只供演奏而不唱,現存套曲48套。(2)曲——屬散曲的歌曲,附有南管工尺譜,現存數目超過千首。演唱方式採用上四管(即洞蕭、二弦、三弦、琵琶),歌者居中,執節(拍板)保留漢代「相和歌」的遺風。(3)譜——器樂的清奏部分,現存16套。演奏方式被認為保留了唐代「大麴」的遺風。
(二)北管戲與北管樂
北管戲與北管樂是指中國北方語系的戲劇,又稱「子弟戲」(因多為農村子弟的業余戲團而得名),也稱「亂彈戲」(來自乾隆時的「花部」腔調)。其唱腔基本上是「板腔體」,唱詞多采七字或十字句型,但有新舊兩派之分:「福祿」(或福路)為舊派,保存了梆子腔的系統,主奏樂器為殼仔弦(椰胡)。「西皮」為新派,為皮黃腔系統,主奏樂器為吊鬼子(京胡)。
(三)山地民歌
從民間音樂學的角度來看台灣山胞的民歌,是一大寶庫,不但在人類歌唱的歷史上,提供了具體的例證,而且還發展出令人驚異的復聲或和聲合唱技巧。
(四)福佬系民歌
演唱方式屬於單音的曲調唱法。因產生地區的不同,各有代表作,如西部平原的「草蟆弄雞公」、蘭陰平原的「丟丟銅仔」與恆春地區的「思想起」。
(五)客家系民歌
指由廣東與嘉慶州為主的漢族移民民歌。客家住民多分布於桃園、新竹、苗栗與高雄屏東的丘陵地區,通常以山歌或採茶歌,與福佬系的小調相比美。
(六)皮影戲
皮影戲的產生約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於台灣流傳也有兩百年,發祥地為高雄縣,盛行於清初,俗稱「皮猴戲」。演出時間多為夜晚,舞台高約丈余,前台張掛白布為幕,後置燈光,把皮影投射在布幕上。皮雕人像高約一尺到一尺半左右,是用獸皮揉成半透明狀,再雕刻人形、上色,塗上桐油,以增加其透明度,然後磨平而成。頭部可調換、影人精雕細琢,人像本身就是一種工藝品。劇團的組成很精幹,有主演、助演、歌唱者各一人,樂師約4人。
(七)布袋戲
布袋戲也稱掌中戲,同樣是從福建傳入。由主演者舞弄木偶,作戲劇化表演、舞台如一佛龕,稱為「綵樓」,為了裝運上的方便可以分解。傳統式的舞台,高約5尺,深約1尺,戲偶則高約1尺,觀賞范圍大概為台前的20尺之內。後來,又進行了改革,木偶比傳統布袋戲木偶大了三倍。據傳,布袋戲有3個派別:(1)南管調——泉州移民傳授,重文戲,高雅。(2)北管調——漳州移民傳授,重武戲,神奇。(3)潮調——潮州移民傳授,唱腔高揚,戲路與南管相同。
(八)懸絲傀儡戲
懸絲傀儡戲據說產生於西漢,到了宋代,技藝發展到高峰,影響所及還擴大到後代在舞台上由人所扮演的戲劇,其舉手投足,不無關系。此劇種傳到台灣後,分為兩派(1)北派以宜蘭為中心,很少越過新竹以南。演出時間多為神廟落成、開庄祭土、七月普渡、或在災禍發生之後的敬天謝神。(2)南派以台南為中心,很少越過嘉義以北。演出時間,除農歷正月初九的「天公生」及民間的結婚或酬神外,很少是為娛樂而表演。木偶長約一尺七寸。一個完整的戲班,應備有72個頭,36個身子,代表72地煞,36天罡,寓包含宇宙所有精靈之意。有4個戲箱,兩個裝木偶,兩個裝樂器及工具,空箱可權充坐椅。「前舞台」佔四分之一,是表演區,「後舞台」為工作區。演出人員也分前後場,前場至少要有2至3人,負責搬演。演員皆為家庭成員。最重要的儀式,是主持「出煞」;後場主要的任務是配樂,約4至5人,大多非家庭成員。這種戲禁忌頗多,充滿神秘色彩。
(九)宋江陣
宋江陣原為國術的團體表演,配以鑼鼓伴奏,後來因地方治安情況不好,鄉鎮多有自衛組織,地方土紳乃延師訓練子,配以108人,一喻36天罡與72地煞。現在已縮小至36人為一團,在迎神賽會上表演。
(十)工藝
台灣的工藝種類繁多,不勝枚舉,其特性為:(1)以實用為目標,在純朴中表現了美。(2)或為無名工匠之作,當時不被認定為專門的學問,但卻是豐富經驗與精巧技術的產物。(3)造形單純,但不單調。(4)是手工藝品,但同一項目的產量並不少。(6)能反映自然環境與時代背景。
傳統的民間重要節慶
(一)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即春節,俗稱「開正」,乃歲首之日。古代相傳,以12種動物配合60甲子紀年,開正為亥終子初時分,家主陳列香案貢品,參拜天地及祭祖,開啟正門,俗稱「開財門」,燃放爆竹,意為除舊布新,再行「賀正」,由幼輩向長輩拜賀,俗稱「拜年」,由家主分贈歲錢,俗稱「壓歲錢」,禮畢全家共進早餐,老幼全穿新的衣服,走向吉方,曰「出行」。並帶香燭禮品,到廟宇進香,企求平安康樂。
春節前夕稱為除夕,民間也極重視。全家團聚共享佳餚美酒,有長夜不眠習慣,稱為「守歲」。同時,還有張貼春聯、飲春酒、迎春接福等習俗。
(二)燈節
農歷正月十五日為燈節,俗稱「元霄節」,俚語說:「十三點燈起,十五上元冥」。燈節的前幾日稱「放燈」,最後一日稱「謝燈」,又稱「三花燈」。此日家家懸燈結綵,競放花火,並貢奉元宵水果,設置香案,舉家朝拜。夜間舉行燈會,龍獅齊舞,實在熱鬧。近30餘年來,台灣各地多在寺廟中舉辦花燈展覽,燈型製作,爭奇斗妍,更有電動花燈,人物栩栩如生,尤為好看。
(三)清明
古代稱清明節為「寒食」。清明節起源於春秋時代(公元前650年),為紀念晉文公時功臣介子推三月五日被燒死而定。是日,民間思念子推,因子推死於火,不忍舉火,冷食一月,後漸減為三日。至今冬至後105日,預作乾粉為冷食,謂之禁火,因定寒食日為清明節。清明掃墓習俗流傳甚久。1927年南京國民黨政府定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以紀念民族始祖黃帝軒轅氏。
(四)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俗稱「五月節」,又稱「詩人節」,起源於公元前229年5月5日為偉大詩人屈原投江而故招魂。民間於正午時分奉供粽子醴酒祭祀祖先,用艾草、蒲菖插置門首,或煮水沐身謂可避邪驅暑,並在河濱舉行龍舟競渡,風雅之士雇舟放棹中流,吟詩飲酒,觀賞龍舟,俗曰「游江」,以此悼念屈原。
(五)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俗稱八月節,家家在庭院奉貢水果,月餅,對空朝拜,俗稱「拜月娘」。祭畢全家分食月餅,賞月納涼。各戲院也應景演出「嫦娥奔月」等戲劇。風雅之士會聚一堂,猜迷射虎,談藝敲詩,飲酒取樂,名為「賞月會」。親友鄰里以月餅相贈,謂之送「送節禮」。
中秋稱為秋節,以其當三秋之中,故得中秋之名。中秋之名自周朝開始,中秋玩月,起於唐代,而食餅賞月,則始於宋朝。
(六)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古有吃糕、飲酒,登高、賞菊之風俗。1966年,台灣當局公布,每年農歷九月九日為「老人節」。
台灣的風俗習慣衣食住行
台灣自從明末清初福建、廣東人民大規模移居開墾,才逐步被開發。日本殖民者雖然挖空心思實行民族同化,但遭到台灣同胞的頑強抵制。國民黨遷台又有大批大陸人員來到台灣,所以台灣漢族同胞的生活習慣和社會風俗許多與大陸基本相同,一般保持著閩、粵地區的特徵。
(一)衣食住行
1、衣飾。以往鄉村男女多穿漢服。中年以上的婦女喜著長衫,或短衣短褲;老年人喜著青黑色衣衫或香雲紗;日本統治時期西裝革履開始流傳到鄉村,幾十年來已相當普及。城市婦女有的穿旗袍等民族服裝。目前,青年人多穿西裝或港衫西褲。鄉村男女則常戴斗笠或裹毛巾,以蔽風日。
2、飲食。台灣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食。節日喜慶時,多用雞鴨等豐盛酒菜宴請客人。台灣居民都嗜酒,祭祀神明,宴請客人,必備良酒。春夏之交,秋冬之際,多以中葯燉煮動物性食品以提神補身。菜餚多用味精、砂糖等調味。酒樓飯店經營川粵、京、津、蘇、浙、湘、閩等地風味飯菜。高山族同胞目前生活水平還較低,有些仍以芋頭、甘薯為主食。
3、居住。台灣的房屋造型,大體可分為中、西、日式三種。中式為平房,多是閩南式樣,有一條龍、轆轤把、三合院、四合院等。以濁水溪為界,農村村落,北部為散居型,南部為聚居型,大多建在山凹近水處,以避風沙。西式多是樓房,從前都是磚造,近年來大多改為鋼筋水泥。日式則在平房內鋪以「榻榻米」。市鎮房屋多屬西式,隨著近年來工商業的發展,新式公寓住宅迅速增加,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但由於人口增長過快,住房問題尚未根本解決,仍有許多人居住在簡陋斗室。
4、行走。目前,台灣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摩托車。近些年來汽車、飛機、輪船、火車的數量增加,比較方便,私人汽車大量增多。出租汽車普遍於市鎮。有不少的客車備有冷氣。但大部分農村地區仍交通不便,河流多的地方尚需帆船、舢板,山區無路可走,只能沿山路登攀跋涉。
(二)婚喪喜慶
1、婚嫁。從前,台灣的婚禮規矩較多,同姓不婚,婚嫁有大娶(明媒正娶)和小娶(招婿或半招嫁)之別。一般需經議婚、訂婚、完聘、迎親四個階段。結婚年齡,一般男不超過30歲,女不超過25歲。目前已由媒人介紹改為自由戀愛,花轎改為汽車,到法院公證結婚。但是台灣婚禮的鋪張浪費現象十分嚴重,使許多青年人背上沉重的包袱。在農村,有部分人樂於集體結婚。高山族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多是幼年時由父母做主,所以婚後常有離婚現象。
2、喪葬。葬禮同大陸相近,父母死後,當夜要由兒女守靈,全家舉哀,供飯一碗,焚紙錢,並為死者趕制壽衣,同時走親告友,購進棺木,然後祭祀。祭罷,子女扶屍就殮,仃柩室內,早飯供奉「孝飯」並輪流啼哭,然後擇日出殯,出葬隊列如長龍,親朋送至近郊,孝男叩謝辭行。然後用貨車運棺木至墓地埋葬。目前,火葬已相當普遍。台灣一些地方設有殯儀館、火葬場及公墓,有的佛教寺、塔也奉存骨灰。
3、生育。婦女生了孩子,必須告訴親友,名為「報喜」。滿月時,則以紅蛋分贈親友、鄰居,以示吉利。孕婦分娩至滿月,稱「做月子」,一月以內多以麻油豬肝為副食。外祖父母在滿月、四月、周歲時,必須送衣服禮物給嬰兒。台灣重男輕女比較嚴重。生男不論彌月、周歲、16歲,都舉行隆重的儀式,而生女則大為簡化甚至不舉行儀式。近30年來,台灣當局推行「家庭節育計劃」,提出的口號是「兩個孩子恰恰好」、「女孩男孩一樣好」。
4、壽慶。台胞喜歡過生日。男女成人後,每逢誕辰,都由家人准備素麵、香燭等舉行簡單慶祝儀式。一般從50歲時起開始稱壽。60歲為下壽,70歲為中壽,80歲為上壽,90歲為耆壽,百歲為期頤。每逢壽期,由子孫發起慶祝,邀請親朋,頗為隆重。
(三)禮贈禁忌
1、禁以手巾贈人。從前,台灣民間喪家在辦完喪事後送毛巾給吊喪者,用意在於讓吊喪者與死者斷絕來往。所以,台灣有「送巾,斷根」之說,因此,在一般情況下,若贈人手巾,即不禁令人想起不吉利的喪事與斷絕、永別之意。
2、禁以扇子贈人。扇子價廉易碎,用於夏季扇涼,一到秋深天涼,即有「秋扇見掮」,意即太絕情,用完後就被甩掉,狠心拋棄。台灣民間有俗語:「送扇,無期見」,即基於此種心理。戀愛的青年男女贈送扇子表示快冷的意思,說明心不誠,因此,千萬不要以扇子當禮物贈人。
3、禁以剪刀贈人。剪刀屬傷人的利器,其含有「一刀兩斷」、「一剪兩斷」的意思。贈剪刀會使人有不懷好意之感。所以,切勿以剪刀贈人。
4、禁以雨傘贈人。台語「傘」與「散」同音,若拿傘來贈人,猶表送「散」給對方之意,且台語「雨」與「給」同意。「雨傘」與「給散」同音,難免會引起對方誤解。
5、禁以鏡子送人。因為鏡子容易打碎,「破鏡難圓」。還有好象嫌人醜陋,讓人家照鏡子好好看看自己的意思。
6、禁以鍾送人。因為「鍾」與「終」同音。送鍾會使人想到「送終」,易引起友人的反感。
7、禁以甜果送人。甜果即年糕,是台灣民間過年祭拜神明祖宗時的必備之物,但在喪家守孝時嚴禁蒸食。因此,如以甜果贈人,會使受贈者聯想家裡發生了喪事。自然要忌諱。
8、禁以粽子贈人。台灣民間喪家習慣上既不蒸甜果,也不贈粽子。如以粽子送人,會被誤解為把對方當喪家,故此也在忌諱之列。
9、禁以鴨子贈人作「月肉」。「月肉」是指分娩一個月以內的婦女吃的肉。她們吃的「月肉」通常是是麻油鴨、豬腰仔、豬肝等「熱性」食物。鴨子屬「冷性」,她們不宜吃用。並且台灣有「死鴨硬嘴閉」、「七月半鴨仔,不知死期」等俗語,若以鴨子作為賀喜禮物,會使人聯想到不祥的兆頭。
台灣特色的祭奠活動
作為一個移民社會,祖先崇拜、葉落歸根的觀念是台灣人所共有的,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在台灣,家家戶戶都供奉著祖先的靈堂牌位,凡有重大事件或節日,都必須先祭祖問安。而續祖譜和傳統的祭祖儀式等,仍在台灣民間一代一代地傳繼著。
台灣民間在歲時節慶一般都要舉行各種祭典活動,數目之多實在驚人。據不完全統計,每月各種祭典都在15種以上,農歷正月多達47種。台灣民俗中的祭典活動主要有孔子、媽祖誕辰祭典,上白礁謁祖祭典,城隍爺出巡祭典,中元節普渡祭典以及鄭成功祭典等。
(一)孔子誕辰祭典
至聖先師孔子在台灣民俗信仰中,地位相當特殊。早期祭孔大典分春秋兩季舉行,後改在每年農歷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舉行,並將這一天確定為教師節。台灣全島共建有十二座孔廟,最大的一座是位於台北圓山動物園西面的「台北孔子廟」。祭孔大典這天,要舉行隆重而庄嚴的儀式,不僅學校的師生都要參加,各級的政府官員也要全部出席,以示尊師重教。
(二)媽祖誕辰日祭典
農歷3月23日為媽祖誕辰日,媽祖是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居民信奉的水神。相傳媽祖常往來於海上,解危救難,因此航海的人都信奉她,稱之為保母。清康熙三十三年,一位名叫樹壁的和尚從福建蒲田縣的湄州奉媽祖神像渡海來台,並在北港建立了一座小寺奉祀媽祖,從此媽祖在台「安家」。由於台灣四面環海,大陸居民渡海移民台灣時,多覺受到媽祖的庇護,而且台灣有許多人以捕魚為業,因此信仰媽祖的人很多。現在全台的媽祖廟總計達383座,其中以北港的朝天宮香火最為旺盛。每年農歷3月23日是媽祖的生日,從正月起,信奉媽祖的善男信女,便紛紛從全台各地湧入北港的朝天宮,掀起盛大的為媽祖過生日的進香活動。
整個進香祝壽儀式庄嚴、隆重、熱鬧非凡。香客們滿心虔誠,長途跋涉前來進香,祭品堆積如山,香煙繚繞,鞭炮聲不絕於耳,酬神戲目讓人目不暇接。進香的最高潮是農歷3月19、20日北港媽祖繞境這一天。上午9時整,人們抬著媽祖神輿,在震耳的鞭炮聲中,開始一年一度媽祖繞境巡行的盛大慶典活動。媽祖在「千里眼」將軍和「順風耳」將軍的護駕下,繞行於北港鎮的大街小巷,神輿所經之地,家家戶戶門戶大敞,擺出供品,燃放鞭炮,以驅邪逐怪。巡境隊中,獅陣、宋江陣、大鼓陣、八家將等,各自擺開陣頭,表演拿手好戲。由各商業團體、鄰里承租的各式藝閣,也遊行街頭,古裝的、時裝的、靜態的、各式各樣的藝閣,令人眼花繚亂。進香的人、看熱鬧的人把廟前的街道擠得水泄不通。
年年媽祖過生日,歲歲祈求保平安。這一古老的祭典活動,成了台灣下海人不可缺少的生活內容。台灣省所祀「媽祖」廟宇,共有300多所,神座系由福建省「分身」恭迎到台。奉祀的主要廟宇有雲林縣北港鎮朝天宮、馬公天後宮等。一般家庭及舶戶均有貢奉。台灣有「拜媽祖,懷故國」之民諺。
(三)上白礁謁祖祭典
白礁系指福建省泉川地區同安縣的白礁鄉,上白礁就是前來大陸白礁之意,表明了跟隨鄭成功收復台灣的軍民後裔,借遙拜福建白礁鄉濟宮祖廟,以緬懷大陸歷代祖先。
每年農歷3月21日,位於台南學甲鎮的慈濟宮,都要舉行規模宏大的上白礁謁祖祭典。一方面追懷大陸上的祖先;另一方面遙拜福建省同安縣白礁鄉的慈濟宮祖廟。這個祭典從鄭成功來台到現在,連續300多年,從未間斷,充分顯示出中華民族飲水思源不忘本的精神。每年此時,眾多的香客、僧侶和遊客齊集這一小鎮,人數多時超過20萬,真是熱鬧非凡,盛況不衰。特別是1981年陰歷3月21日舉行鄭成功收復台灣320周年盛大謁祖祭典時,有10萬人參加。
每到祭典的這一天,在外做事或讀書的學甲人,都盡量趕回鎮上,將慈濟宮內保生大帝的神像迎送到將軍溪畔當年登陸地點,遙祭大陸故土。學甲人把這一祭典視作無比重要的大事,全台各地的保生大帝信徒也千里迢迢抬著神轎、拿著蓋傘,敲鑼打鼓來到學甲鎮參與祭典。
現在,台灣當局為了配合這個祭典活動,保存民間迎神賽會中的民俗技藝,以及招攬旅遊觀光客,特意舉行全台藝陣比賽,使得這一活動規模更加盛大,成為全台引人注目的、最為壯觀的祭典活動之一。
(四) 城隍爺出巡祭典
祭祀城隍爺,是中國傳統民間信仰活動之一。每年農歷5月13日,是台北霞海城隍爺誕辰,有盛大的城隍爺出巡活動,俗稱五月十三大拜拜。
台北霞海城隍爺是清代淡水廳的縣城隍,於道光元年由福建同安奉請來台,其信徒眾多,祭典特別盛大。城隍爺出巡時,先舉行請神儀式,就是把城隍爺及配祀各神像請出,安放在神輦里,然後出發。出巡先列中有南北管樂隊、舞獅隊、藝閣、信徒,加上參觀的民眾有幾十萬人之多,凌駕台灣其他祭典盛會。因此台灣有一句俗話:「五月十三人看人」。
台灣人認為祭祀城隍與其它民間信仰一樣,對安定民心、勸人行善、促進旅遊有一定功效,所以這種幾十萬人聚會娛樂的民俗活動仍然盛況不衰。
(五)中元節普渡祭典
農歷的7月15日,俗稱「中元節」,又名「盂蘭節」、「鬼節」,是民間祭奠祖先之魂的日子,也是道、佛信徒一個極重要的節日。在這個大節日中,台灣農村家家戶戶要殺豬宰羊,准備極為豐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及陰間鬼魂,企望「普渡」眾生與亡靈。
在台灣,最普遍的傳說是:每年農歷7月1日凌晨,地府開鬼門,讓所有在陰間受苦難的鬼魂,能回陽間探望生前的老家和後世子孫,陽間的人們統一在7月15日,為所有鬼魂舉行大拜拜,讓鬼魂享宴一番。到7月30日,假期結束,這些鬼魂重返陰間。
普渡當天點燃高高掛起的燈籠,以便指引到陽間的鬼魂前來聚集。若是邀請水裡的鬼魂,就得「放水燈」。台灣的水燈通常糊成小屋形狀,釘放在香蕉葉莖上,裡面插上一根蠟燭。放水燈的活動,過去在台灣極為普遍,規模也很盛大。但現在保有這個儀俗的只有基隆、新竹新埔和桃園一帶了,其規模和聲勢更是大不如前。過去家家戶戶殺豬宰羊,而今大量的牲禮已為鮮花素果所取代。今天只有在少數的村鎮里,才能看到較完整的祭拜儀式。
至今仍保持中元祭典的村民說,「普渡」祭典不會在他們那裡消失,他們認為:敬鬼神、祭祖先,原就是中國人的傳統,大拜拜也能給平時忙忙碌碌的親友、鄉人一個聚在一起的機會。因此,中元普渡以其中國農民特有的民俗結合佛教、道教的宗教活動,還在台灣各地香煙繚繞、舉燈膜拜中延續著。
此外,台灣同胞還有許多與大陸基本相同的傳統節日。現在仍盛行的一些節日,如春節、元宵節、清明掃墓祭祖、端陽賽龍舟吃粽子、中秋賞月吃月餅等,即使在日本統治時期,也從未中斷過,仍保持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習慣。
H. 台灣有哪些風俗習慣
台灣風俗習慣很多,下面列舉四種:
婚嫁。從前,台灣的婚禮規矩較多,同姓不婚,婚嫁有大娶(明媒正娶)和小娶(招婿或半招嫁)之別。一般需經議婚、訂婚、完聘、迎親四個階段。結婚年齡,一般男不超過30歲,女不超過25歲。目前已由媒人介紹改為自由戀愛,花轎改為汽車,到法院公證結婚。但是台灣婚禮的鋪張浪費現象十分嚴重,使許多青年人背上沉重的包袱。在農村,有部分人樂於集體結婚。高山族婚姻實行一夫一妻制,多是幼年時由父母做主,所以婚後常有離婚現象。
喪葬。葬禮同大陸相近,父母死後,當夜要由兒女守靈,全家舉哀,供飯一碗,焚紙錢,並為死者趕制壽衣,同時走親告友,購進棺木,然後祭祀。祭罷,子女扶屍就殮,仃柩室內,早飯供奉「孝飯」並輪流啼哭,然後擇日出殯,出葬隊列如長龍,親朋送至近郊,孝男叩謝辭行。然後用貨車運棺木至墓地埋葬。目前,火葬已相當普遍。台灣一些地方設有殯儀館、火葬場及公墓,有的佛教寺、塔也奉存骨灰。
生育。婦女生了孩子,必須告訴親友,名為「報喜」。滿月時,則以紅蛋分贈親友、鄰居,以示吉利。孕婦分娩至滿月,稱「做月子」,一月以內多以麻油豬肝為副食。外祖父母在滿月、四月、周歲時,必須送衣服禮物給嬰兒。台灣重男輕女比較嚴重。生男不論彌月、周歲、16歲,都舉行隆重的儀式,而生女則大為簡化甚至不舉行儀式。近30年來,台灣當局推行「家庭節育計劃」,提出的口號是「兩個孩子恰恰好」、「女孩男孩一樣好」。
壽慶。台胞喜歡過生日。男女成人後,每逢誕辰,都由家人准備素麵、香燭等舉行簡單慶祝儀式。一般從50歲時起開始稱壽。60歲為下壽,70歲為中壽,80歲為上壽,90歲為耆壽,百歲為期頤。每逢壽期,由子孫發起慶祝,邀請親朋,頗為隆重。
I. 台灣有什麼風俗
台灣漢族同胞的生活習慣與祖國大陸基本相同,一般仍保持福建、廣東等地的特點。近年來,受到歐美風氣的影響,風俗習慣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服裝方面,以往老年人喜愛穿青黑色衣衫和香雲衫,婦女喜佩戴金銀首飾。現在男裝多為西裝及港衫西褲,女服多為洋裝,間中也有穿旗袍的。
飲食方面,台灣居民主食以大米為主。酒樓飯店經營川、粵、京、津、蘇、浙、閩等地風味菜。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各種西式的快餐,如日本、韓國的料理,美國的肯德基、麥當勞、義大利的皮薩餅等,也在台灣紮根,很受上班族和青少年的歡迎。
台灣的民間節慶與大陸完全一致,均以農歷紀時。重要的節慶有春節、燈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以公歷紀時的節日有元旦、三八國際婦女節、五一國際勞動節、以及四月四日的兒童節。
台灣居民除少數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外,多數信奉佛教或道教。全島有寺廟、教堂6400多所,燒香叩頭、敬神祭鬼等活動甚為盛行,有「三日一小拜,五日一大拜「之稱,較具規模的祭奠有孔子祭奠(又稱教師節)、孟子祭奠、岳飛祭奠、鄭成功祭奠等。廟宇中,香火最旺的莫過於媽祖,她的廟宇最多,信徒最廣,儼然是台灣的第一大教。高山族同胞還在收獲季節舉行豐年祭奠,他們穿傳統服裝表演打獵舞、烏來土風舞、耕作舞等舞蹈,歡慶豐收。
台灣同胞注重嗣續,生了孩子,必須告訴親友,名為「抱喜」,滿月時,則以紅蛋分贈親友及鄰居,以示吉利。其葬禮與大陸相同,老年人死後,兒孫們要於當夜守靈等。
J. 有人為什麼要把重陽節看的那麼重要
因為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內數字中是最大容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10)台灣人注重重陽節嗎擴展閱讀:
相關習俗
農歷九月九日稱重九或重陽,亦稱秋節、素節等。這一天要登高、飲菊花酒、佩帶茱萸,以除災求壽。這是一個起源較早、影響較為深遠的節日。
登高作為古代多種場合或時日中較為常見的習俗,也是重九習俗的核心,重九的登高可以在各種地方條件下進行,登臨之處既可以是山巒、城牆,也可以是樓閣、台榭,或者是一些特殊的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