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元宵節、重陽節、清明節、中秋節、端午節按時間順序怎麼排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龍抬頭、社日節(農歷二月初二);上巳節(農歷三月初三) ;寒食節(冬至後的105或106天);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下元節(農歷十月十五);冬至節(公歷12月21~23日);除夕(農歷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等
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既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又有助於彰顯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弘揚傳統。民俗節日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大部分節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沉澱凝聚的過程。《春秋命歷序》:「天地開辟,萬物渾渾,無知無識;陰陽所憑…日月五緯俱起牽牛;四萬五千年,日月五緯一輪轉;…定天之象,法地之儀,作干支以定日月度。」上古干支歷法的制定為節日產生提供了前決條件。在歷史發展演變中,朝代更迭,古代歷法變動極大,前後共出現過102個歷,有些「傳統節日」的古今具體日期其實並不相同。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曾誕生過許多節日,有的留存至今,有的半路「走失」。 [2
⑵ 人們在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的時間,和習俗分別是什麼
一、春節
1、時間
農歷正月初一開始。
2、習俗
(1)貼春聯: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2)貼年畫: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
(3)逛廟會:逛廟會是春節期間的民俗活動之一。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中國兩大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休閑文化等豐富的內容。
二、元宵節
1、時間
農歷正月十五日。
2、習俗
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三、清明節
1、時間
公歷4月5日前後。
2、習俗
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四、端午節
1、時間
農歷五月初五。
2、習俗
(1)端午食粽,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習俗。粽屬「籺」的其中一種。「籺」是逢年過節時用來拜神祭祖的貢品,籺有很多品種,不同的節日會做不同的籺,做籺拜神祭祖是古老習俗。
(2)扒龍舟歷史悠久,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龍舟競渡分為請龍、祭龍神、游龍和收龍等幾個版塊。龍舟競渡前一般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先要請龍、祭神。在端午前要擇吉日從水下起出,祭過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准備競渡。
五、中秋節
1、時間
農歷八月十五日。
2、習俗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六、重陽節
1、時間
農歷九月初九日。
2、習俗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現代,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⑶ 清明節春節元宵節中秋節重陽節端午節,分別是幾月幾號
清明節是農歷四月四日,春節是每年農歷的最後一天,元宵節是農歷正月十五,中秋節是農歷八月十五,重陽節是農歷九月九日,端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
⑷ 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元宵節的習俗、故事、詩句
1、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節還融合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習俗內容。上巳節,俗稱三月三。
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游春等內容。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
「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文獻,《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後,上巳節的節期改為陰歷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2、端午節:
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吉日,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
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其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詩句: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3、中秋節
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
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歷(農歷)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歷八月十六日。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詩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4、重陽節:
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詩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5、春節:
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
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熱鬧喜慶的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布新、驅邪攘災、拜神祭祖、納福祈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精華。
詩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6、元宵節:
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詩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⑸ 元宵節.重陽節,清明節,中秋節,端午節.排列順序
元宵節、重陽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按時間先後排列順序是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具體介紹如下:
1、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2、清明節
清明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清明節氣處在公歷4月5號前後,即春分後第15日。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
3、端午節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4、中秋節
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重陽節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⑹ 元宵節 重陽節 中秋節 端午節 清明節按時間先後排列順序
元宵節、重陽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按時間先後排列順序是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具體介紹如下:
1、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2、清明節
清明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清明節氣處在公歷4月5號前後,即春分後第15日。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
3、端午節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日,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龍舟競渡形式祭祀龍祖的節日。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4、中秋節
中秋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重陽節
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⑺ 元宵節、端午節、清明節、重陽節、中秋節、春節等節日,他們的農歷日期各是什麼寫好什麼節日對幾月幾號。
1、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
2、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
3、清明節 :農歷三月初三
4、重陽節:農歷 九月初九
5、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
6、春節 : 農歷正月初一
中國法定節日
新年 (1月1日,放假一天);
春節(農歷新年,除夕、正月初一、初二放假三天);
清明節(農歷清明當日在內,放假三天);
國際勞動婦女節(3月8日,婦女放假半天);
植樹節(3月12日);國際勞動節(5月1日,放假三天);
中國青年節(5月4日,14周歲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
端午節(農歷端午當日在內,放假三天);
國際護士節(5月12日);
兒童節(6月1日,不滿14周歲的少年兒童放假半天);
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7月1日);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8月1日,現役軍人放假半天);
中國醫師節(8月19日);
教師節(9月10日);
中秋節(農歷中秋當日在內,放假三天);
國慶節(10月1日,放假7天);
記者節(11月8日)。
⑻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的風俗各是什麼
春節風俗:貼春聯,吃餃子,放鞭炮,守歲,拜年
元宵節風俗:吃湯圓,看花燈(燈會)
清明節風俗:掃墓祭祀中秋節風俗: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風俗:賞秋,登高,飲菊花秋,門口插茱萸
⑼ 「元宵節、重陽節、中秋節、端午節、清明節、除夕」按時間的先後順序怎樣排序
時間順序是: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除夕。從前到後:除夕(較月),重陽(9月),中秋節(8月),端午節(5月),清明(2月或3月),元宵節(第一個月)。
1、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2、清明節:公歷4月4日至6日
3、端午節:農歷第五個月的第五天
4、中秋節:農歷8月15日
5、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重陽節那天,人們會出去欣賞風景,升上天空,看菊花,插山茱,、吃重陽餅,喝菊花酒等活動。自從傳播至今,它還增加了對老年人的尊重。重陽節那天,為老年人舉行了盛宴。因此,重陽節又稱為升陽節,菊花節,山茱festival節和敬老節。
端午節習俗很多,由於地區不同,習慣內容或習慣細節也有所不同。盡管不同地方的法律不盡相同,但劃船和吃餃子是一種慣例。
農歷正月十五(又稱「上元節」,「上元節」,小正月,元宵節或元宵節)是春節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傳統節日之一。
⑽ 中秋節、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的來歷
中秋節來歷:中秋節慶源自古人對月亮的祭祀,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祭月,在中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時代中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
春節來歷:春節是由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上古時代人們於一歲(年)農事結束後在新一歲開端的歲首,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眾神、祖先的恩德,祈求豐年。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跡。
元宵節來歷: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清明節來歷: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端午節來歷: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
重陽節來歷: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