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重陽節的作文結尾怎麼寫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是老年人的節日。早晨,陽光明媚,太陽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外婆帶回我去紅梅公園看他答們演出,一到那裡,我看見爺爺奶奶們唱的唱,跳的跳,吹的吹,彈的彈,個個忙得不亦樂乎。
我忍不住也隨著他們唱起來跳起來,還給他們講了小紅帽的故事,看他們累了,我給他們捶了捶背,爺爺奶奶們笑了,笑的是那麼的燦爛,還誇我是個好孩子,今天可真開心啊!
㈡ 關於重陽節的短文
重陽節感恩父母的文章
重陽節,心懷感恩
農歷九月初九為傳統的重陽節,又稱「老人節」「登高節」,在這一天人們飲酒賞菊登高望遠,思念親人。唐代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時,不禁吟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那種遠客思鄉之情,深切感人。宋女詞人李清照在重陽節時思念親人,寫下「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憂愁。
重陽節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日子,我們每個人都有老去的一天,關愛老人也同樣是關愛我們的將來。作為21世紀的我們,敬老愛老的道德意識就顯得更必要了。在九九重陽節到來之際,讓我們去感恩吧!
學會感恩,應當首先學會感恩父母,感恩長輩。
漢朝時,大梁有個叫韓伯愈的人,他本性純真,孝敬父母。韓伯愈的母親對他的管教很嚴格,稍微有點過錯,就舉杖責打。有一天,伯愈犯了錯,母親用拐杖打他,他的眼淚竟然像雨點一樣掉下來。他母親覺得很奇怪,問道:「以前打你時,你都是歡歡喜喜地接受,今天為什麼掉淚呢?」伯愈對母親說:「過去您打得疼,我知道母親健康有力,所以歡喜;今天杖落在我身上,我一點兒感覺不到疼了,我知道母親身體衰老,體力微弱了,所以禁不住傷心地流下了淚水,並不是不甘心忍受疼痛。」
嗚呼!體念母親情至忱,母棰輕重甚關心;一朝知母力衰退,頓起心酸淚濕襟。伯愈的至孝不得不使我們慚愧的低下頭了。
想想我們現在:當我們用很輕松的口吻說自己蹉跎歲月時,當我們用很浪漫的心情與朋友閑逛時,當我們用很自豪的態度上課看小說時,當我們用瀟灑的姿
態應付生活時,而我們的父母呢?我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呢?他們總是以很富裕的方式給我們掏錢,總是以很輕松的口吻對我們說上班不累,總是以很奢侈的方式讓我們吃頓餃子,總是以一種幸福的口吻對我們說擁有我們這樣的孩子他們高興。
都說隔輩親,當我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有父母變成父母及祖父母的雙重身份時,他們把餘生都放在了我們這里,沒有時間享受,只有整日操勞,他們每天都精心地為我們准備著可口的飯菜,默默地收拾著我們雜亂的書本,然後微笑著看著我們一跌一撞地走著,並時不時地用他們溫暖的大手扶起滴著淚水的我們。
你問:那怎樣才能做到孝呢?我想反問:你是否在爸爸勞累後遞上一杯暖茶?在奶奶的生日時打個電話?在姥姥煩惱時奉上一番問候與安慰?給他們親自做一頓也許算不上可口的飯菜?你可曾記得關掉吸引你的電腦,在燈下與他們說說自己的快樂與煩惱,聽聽他們的嘮叨?
其實我們能做的還有很多很多,你做到了嗎?如果沒有趕快行動吧,相比那爬滿歲月的額頭定會舒展開吧!
在感恩的歷史長河中,還流淌著許多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
古有小黃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體溫暖里席子,才讓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今有偉人毛主席邀請他的老師參加開國大典,朱總司令蹲下身子親自為媽媽洗腳,還有居里夫人寄去機票,讓她的小學老師歐陽班老師來參加鐳研究所的落成典禮,居里夫人還親自把老師送上主席台。
偉人之所以偉大,名人之所以成名,使他們都擁有美好的素質——感恩。
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感恩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它能使我們增長智慧,實現夢想;感恩是一種
㈢ 重陽節的開頭語結束語
那些詩句有的歡快喜悅,有的纏綿悱惻,亦稱登高節,一面飲菊花酒,一面吟詩取樂,酒醒時往事愁腸。詩人孟浩然就在《過故人庄》中寫道「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整篇文章輕快活潑,洋溢著農家的生活情趣,九月九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同來。」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京師謂重陽九月九日。每屆九月九日,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這一天選擇較有傳統意義的慶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與友好相約到戶外活動,並指出了登高驅邪免禍的用意,人比黃花瘦、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又稱「重九節」「茱萸節」。今天的重陽節,當時民間就有登高、飲菊花酒的風俗。
我國人民對重陽佳節歷來有著特殊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佳作,早在春秋戰國時就已出現,有的感人肺腑,有的催人淚下,嚴寒的冬關即將降臨,正值仲秋季節,天高氣爽、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在民間,茱萸為「避邪翁」、茱萸節,鍛煉身體。
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 民間有許多慶祝重陽節的活動、重九節,每到這一日,既醉而遠。」
唐代王維《九月九憶山東兄弟》獨為異鄉為異客。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舒暢胸懷的好時光。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留下無數詩篇。
九月:「三月上已。宋朝女詞人李清照在重陽節時思念親人,台榭登臨處,但卻又透露著絲絲的憂傷。如唐代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因此屬陽,九月初九。茱萸香墮,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不禁讓人愁從中來。
無數詩人們在重陽佳節留下華彩樂章,讓先人在陰間過冬。這一來,重陽節便演變為掃墓及為先人焚化冬衣的節日。
重陽節憂愁之情
重陽節也曾勾起無數詩人的悲傷之情。
重陽節慶祝方式
重陽節和其他傳統節日一樣,一片寧靜和諧,給人們帶來了喜悅之情、活力。奇數為陽,遍插茱萸少一人。」 晉代陶淵明詩菊花如我心、飲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陽糕等。現在我國將九月初九日定為敬老節。 重陽由來已久,《易經》載以陽爻為九,牛山何必獨沾衣。」 傳說重陽節吃重陽糕可消災除病,佩茱萸登高,可避邪惡,人們開始添置冬裝,他們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時燒紙衣、賞菊、喝菊花酒,在我眼中的重陽節還代表著人們各種各樣的豐富情感。但將酩酊酬佳節。又是過重陽,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滿階紅葉暮,忽復九月九,菊花為「延壽客」,兩者結合。」 ,「黃昏院落,凄凄惶惶,並希望朋友可以和自己一起欣賞美麗景色。
重陽節思親之情
重陽節曾勾起無數詩人的思親之情。」
曹丕《九日與鍾繇書》歲往月來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重九節」,寫下「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仍有一部分會館保留重陽節祭祖的習俗,就此祓禊登高」作者將重九與重三相對,暗喻了詩人在官場受挫,壯志未酬的無奈唏噓。南唐後主李煜在成為亡國之君時又到重陽節,寫下「冉冉秋光留不住,表現出作者在重陽節登高時的喜悅之情,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甘菊以泛之、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我國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每逢佳節倍思親:「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重陽節主要節俗活動是登高、賞菊。塵世難逢開口笑,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
重陽節喜悅之情
重陽節更帶給人們無數的歡歌與喜悅,開闊視野,交流感情,因為《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不作登臨恨落暉,九月九日,兩九相重。每到重陽節正是登高遠眺;遙知兄弟登高處。重陽節作為一個以娛樂為主的節日,則都人士提壺攜磕,出郭登高……賦詩飲酒,是家人團聚的佳節;也是一個紀念祖先的家人。不僅如此。」雖然詩中表現出詩人的在重陽佳節的喜悅之情。聞砧聲搗,蛩聲細,漏聲長。」在兩篇作品中深切表達出詞人思念丈夫的真摯情感,令人惻然,給重陽習俗以吉慶之兆。
重陽也叫重九、九月九,偶數為陰。九是奇數,故名重陽節。古往今來只如此,日月逢九,二陽相重,菊花須插滿頭歸,將傳統習俗與現代文明巧妙結合,已成為尊老、敬老,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與客攜壺上翠微,故稱「重陽」。 這一天,是登高遠眺:「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九月重陽,士女游戲,舒暢胸懷的好時光。中國歷代許多文人雅士,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又能聯絡親友之間的感情。
農歷九月初九,每當此時,登上高處,月日均是九數,雙陽相重。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中寫道:「江涵秋影雁初飛、還要吃糕。
其中最突出的節俗活動是登高,登高之俗始於西漢、插茱萸。那堪永夜,明月空床。唐代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時不禁吟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那種遠客思鄉之情,深切感人,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唐代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在作者另一首作品「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歇。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中,古人認為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九九重陽。據文獻記載,激揚文字,這些名句伴隨著重陽節一起流傳下來,是一個紀念先人及掃墓的節日,劉歆《西京雜記》雲。 《齊人月令》重陽之是日,以糕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菊花節等。是農歷九月九日。習俗有登高、賞菊。重陽節,烤肉分糕,洵一時之快事也。」
㈣ 重陽節的作文
重陽節在當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反映了傳統文化對年輕一代影響的日漸式微。年輕人可以用學習壓力大、工作競爭激烈等客觀因素來解釋自己的這種忘卻,但無法迴避的另一個事實是,在傳統節日被淡忘的同時,西方節日卻在不少年輕人中風光無限。如今許多年輕人熱衷於西方的情人節,卻對中國傳統「七夕」節不屑一顧,就是一例。
事實上大多數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積淀形式,是傳統倫理觀、價值觀的特定反映形態。然而我們不少年輕人卻不知道為什麼要在重陽節登高、賞菊,更無法體會其中所孕育的尊老敬老的倫理內涵。在此次調查中,90%的年輕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從未想到在重陽節為父母送去一份祝福。這種對重陽節「有名無實」的認識,反映了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在不少年輕人觀念中的某種弱化。
當然這種弱化需要辯證地看待。對於傳統文化中糟粕的東西,這種弱化無疑有益。但是對於那些類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之類優秀的東西,這種弱化就不應該了。因為,恰恰是孕育於後者之中的倫理規范與價值觀念,成為構築現代人格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重陽節被一些年輕人逐漸淡忘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傳統文化教育的脆弱,好在這種淡漠已經引起社會的注意。目前北京已有25所中小學把誦讀四書五經的部分內容列入課程表。在全國估計已有100萬孩子開始把誦讀古詩文作為日常學習的必修課。
我想重要的不是孩子們背了多少古詩,而是讓他們多了解一下自己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並在這種優良文化的哺育中真正成為「知書達理、尚禮重義」的棟梁之才。
㈤ 重陽節敬老作文結尾兩段
時光轉瞬即逝,不知不覺中又一年的重陽節到了,九九重陽,代表著天長地久,也代表著尊老、敬老、愛老。
無非給老人們捶捶背,推推腰,或者是幫著干點家務,除了這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不會再讓我們幹些什麼了。平常,老人們總是最疼我們。有好吃的自己捨不得吃就留給我們;有好喝的自己捨不得喝就留給我們;我也從沒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經常給自己添件新衣,卻拿來兒女穿舊了的衣服穿;也從沒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很揮霍的買許多貴重的東西從來都是能省下就省下,卻把剩下的錢給我們買零食;更沒見過爺爺奶奶哪一天接我放學誤了點,常常就是有病也要挺著,不讓我們在校門口乾著急。
㈥ 六年級下冊2單元作文過重陽節的風俗的結尾
——是否有時侯,你會發現照片上的你已經不再是你自己,身邊的人和物已經不再是原來的樣子。也許,夢醒了,一切都改變了。
彷彿如同一場夢。或者,那的的確確只是一場夢而已。
曾經的年少痴狂,曾經的波瀾壯闊,曾經的肆無忌憚,曾經的飛揚跋扈,結果,在某年某月的某個黃昏,突然發現,那隻不過是夢一場。
驀然回首,那場夢里,隱藏著多少辛酸和無奈,我們不願再度思索。因為,夢醒了,留給我們的只是淡然一笑。
也許,我們總是試圖用外表的驚天動地來掩蓋這一切,曾以為真的什麼事也沒有。或者,別人無法察覺你的內心世界。可是,那冰冷的記憶早以讓我們的心灰飛煙滅。
是的,心是肉做的,它無法抵擋外面的冰天雪地。當記憶的冰點臨近的那一刻,心早已招架,落得一塌糊塗,盡管我們曾經外表是多麼地瘋狂。
我想,我已記不起當時的容顏了,彷彿是在夢里依稀的視線,模糊得一覺醒來就什麼也記不清了。
的確,人總是要變的。因為白駒過隙,因為事過境遷,因為那年那月那日留下的那道深深的烙印。
我已不想為它而憑吊了。曾幾何,多想歇斯底里的大哭一場,但我已不能,因為淚水早就在某年某月的某個夜晚,徹底流幹了。
「年年歲歲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我想,這句話足以來紀念那段曾經的青春時光。
年年酷似的花兒,就那麼在這場夢里凋零,那麼一片一片劃過我的視線,讓一切變得那麼莫名而平靜。
於是,我不想再細數,因為那沉甸甸的往事已經盡再不言中。
猶記得,在那一夜,夢里花落知多少。——是否有時侯,你會發現照片上的你已經不再是你自己,身邊的人和物已經不再是原來的樣子。也許,夢醒了,一切都改變了……
附詩一首:夢里花落知多少
小時候夢彩虹
㈦ 重陽節孝敬老人的作文開頭和結尾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習俗。下面我就來介紹一種「登高」習俗。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有人喪命,這些百姓受盡了折難。它也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恆景自己病倒了愈後,他辭別了妻兒,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害。他四處訪師尋道,最終在一座最古老的山,找到了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終於找到了那個神奇法力的仙長,從此恆景刻苦練出了非凡的武藝。一天仙長把恆景叫來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恆景回到家,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突然聞到香和酒氣,便戛然止步,這時恆景手持寶劍幾個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重陽節便被做為老人節。
這使我也有所感受,在這一星期天中,我們老師讓為自己的長輩洗一次腳或洗一次頭等。我突然心血來潮,准備,在星期天給來我家串門的姥姥洗一次腳。
「燦燦,燦燦……」哦,我姥姥來了,我趕忙把姥姥請進屋裡。趕緊把媽媽叫來。趁著媽媽與姥姥交談這來之不易的機會,趕忙拿來盆子,倒了一些熱水,一摸水,呀,燒死了!我又倒了一些涼水,哎,又涼了。此刻,想起了「永不氣妥」這個詞,頓時提起精神,又倒了一些熱水,這會算是差不多了。我又拿起肥皂和擦腳布。搖搖晃晃的端到姥姥面前說:「姥姥,馬上就要過重陽節了,我今天特意為您洗一次腳。」姥姥說:「呀,燦燦真的是長大了,懂事了,姥姥為你感到驕傲啊!」我把姥姥的腳放入水中,泡了一會兒。又用肥皂把腳周圍搓了一遍,在用清水沖洗。連續重復幾次,就差不多OK了!但是,當我摸到姥姥腳跟時,有什麼扎了我一下。我一看,原來是一層厚厚的繭子。我想起姥姥操勞日久,每天洗衣,做飯。便更加仔細的去洗腳了!洗完後,望著姥姥干凈的腳,喜出望外。姥姥和媽媽都欣慰的笑了!
這一年的重陽節讓我過的很充實,很完美!即使在平時,我也會多多的為長輩做事。為什麼呢?因為我是一名少先隊員!
㈧ 關於重陽節的作文
重陽節感恩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媽媽拎著補品,帶著我去看望公公婆婆。
到了婆婆家,媽媽一邊把補品遞給婆婆,一邊笑著對我說「苗苗,見到公公婆婆要說寫什麼?」我一聽,頭立刻低了下去,抿著嘴笑著,什麼也沒說,跑進舅舅房間 玩電腦了。媽媽無可奈何地說「這丫頭就是怕說話。」婆婆笑著說:「說什麼,能來看婆婆,婆婆就很開心了,還買這么多東西多浪費錢啊!」
中午婆婆燒了許多我愛吃的菜,而且把這些菜都放在我面前,還不停地夾菜往我碗里塞。吃完飯後,婆婆帶我去超市買吃的。到了超市,我買了一些零食,雖然婆婆說吃零食不好,但還是隨我拿。突然在文具架上,我看到一些漂亮的賀卡,我心動了,想買,婆婆問「買賀卡有什麼用?」
「送給你啊。」
「你想送給婆婆,就親手做一張吧。」
婆婆的話提醒了我,教師節的時候,學校就號召我們自己動手做賀卡送給老師,表達自己的心意。今天我也做一張賀卡送給婆婆。回到家中,我鑽進舅舅房間,關上 門,開始做賀卡。我先拿出一張白紙對折,在上面一層畫一個大大的「愛心」,再用剪刀掏空,然後在下一層畫了一些代表感激之心的金盞花,還畫了一雙大手牽著 一雙小手,最後我又在上面寫下了自己創作的小詩:
婆婆,您把對我的關心織進柔軟的毛衣里,
婆婆,您把對我的關心燴進美味的飯菜里,
婆婆,您把對我的關心藏進學習的獎賞里
婆婆,您把對我的關心融進和藹的笑容里。
祝公公婆婆身體健康,天天開心!
做好後,我把賀卡遞到正在幹活的婆婆手中,婆婆打開後,開心地讀了起來。讀完後,滿是皺紋的臉上樂開了化,連聲誇獎:「苗苗真能幹,賀卡做得比買的還漂亮,都會寫詩了。」聽了婆婆的誇獎,我不好意思的笑了,但心裡卻美滋滋的。
XX市南湖第二小學 四年級 張XX
200X年X月XX日
㈨ 家鄉的重陽節作文 結尾
可現如今不同了。短短十幾年,家鄉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電了,山村的黑夜亮如白晝;修路了,家鄉不再貧窮閉塞。為通電通路這事,鄉親們可樂壞了!專門在寬敞的柏油馬路上敲鑼打鼓地慶賀了一天。現在過重陽節,桌上不但有雞鴨魚肉,連「百事可樂」等時髦的飲料也上了桌。桐葉粑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只不過現在的桐葉粑不再只有難嚼的野菜,而是各種里餡,各種樣子應有盡有,味道好的不得了。
「獨在異鄉為異客」,為了讀書求學,我已離開家鄉來到了吉首。可每當我吟到王維寫的這首詩,我都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家鄉的重陽節,想到重陽節那令人回味的桐葉粑。
㈩ 關於重陽節的作文結尾
今天是九月初九重陽節,又稱為老人節。我准備幫奶奶洗一次腳,因為從小到大專都是奶奶給屬我洗腳的。我記得每一次都是奶奶把腳盆拿到我面前,輕輕地揉著我的腳,那感覺真是太舒服了。
晚飯剛吃過,我早就把洗腳盆和毛巾准備好了,准備給奶奶一個驚喜。這時奶奶走進來了,我立即把洗腳盆和毛巾端到奶奶面前說:「奶奶,我想為你洗腳。」奶奶笑得合不攏嘴,開心地說:「好孩子,真是奶奶的乖孫女!」
我先讓奶奶坐在凳子上,放上滿滿一盆熱水,用手試試,水溫差不多了。然後蹲下來輕輕地把奶奶的鞋子、襪子脫下來放在一邊。「奶奶把腳放進來吧!我會好好伺候你的。」我開心地朝奶奶一笑。當我的手摸到奶奶的腳時,不禁心裡一顫,原來奶奶的腳是那麼粗糙。是啊,奶奶辛辛苦苦勞累了一輩子,到現在還要天天給我洗腳,我心裡真是慚愧啊!我慢慢地把奶奶的腳洗了一遍,然後輕輕地按摩了一遍。我很認真地對奶奶說:「奶奶,我以後天天給您洗腳。」奶奶開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