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社區孝順婆婆事跡材料

社區孝順婆婆事跡材料

發布時間:2022-07-30 01:38:01

『壹』 徵集孝敬父母長輩的事跡!

我聽我爸爸說過一個孝敬父母的事例。

那個人大概跟我爸年紀差不多,在一內個什麼鄉還是縣的當干容部,老家在鄉下,離工作單位很遠。騎自行車要半天到一天的工夫。

這個人每周周末都會騎自行車回老家,不管刮風下雨。回了老家就往炕頭上一坐,點根煙,聽他老母親嘮叨、說話。老太太七八十歲了,口齒也不太清楚,而且關心的都是些小農瑣事,還有家裡的狗跑出去了,昨天摘了筐黃瓜賣了,家裡雞不下蛋等等。他就那麼聽著,偶爾應兩聲。

跟那人在城裡的工作和他的閱歷相比,這些事情毫無意義,如果放在美國人身上,肯定會惱了。但那人一點都不煩,盡管他也不喜歡聽。他就是坐在炕頭上,聽他媽嘮叨半天,就為陪著他媽。因為他知道他媽想他,喜歡經常能看見他;他媽也知道他兒子理解他。

就這樣,年復一年。那人用最簡單的方法盡自己的孝心。娘兒倆往炕頭上一坐,就開始聊。一個說,一個聽,簡單而悠閑。這比任何華麗詞藻所堆積出來的孝道都感人,因為它能靜靜的沁到人們的心裡去。

『貳』 孝順公婆好媳婦事跡怎麼寫

孝順公婆的好媳婦,關於好媳婦的事跡,可以從媳婦的家庭狀況,以及她對公公婆婆的孝敬,對促進家庭的和諧方面來寫。

『叄』 文明出行,孝敬老人

**是居住在XX市**區**街道**社區荷花庄的一個普通居民。她1961年師專畢業後,在當時的*縣一所小學從教。在執教為師的同時**也收獲了「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媳」的天倫之樂。然天有不測風雲,1979年,家庭「頂樑柱」的丈夫因病撒手西歸,只留下老邁的婆婆、年幼的孩子和孤苦無依的妻子,家庭的重擔一下子壓在**的身上,讓她飽嘗了「上有老下有小」的艱難滋味,但困境沒有讓**退卻,卻激發起她掌舵家庭之船在風雨中前進,和命運抗爭的勇氣和力量。三十年來,她辛苦持家,撫育兒女長大成人;三十年來,她侍奉婆婆,端水送羹,洗腳擦身,無微不至;三十年來,她對婆婆和言細語,依順細膩,體貼入微。她的事跡就象小巷裡的更聲,平淡而悠深,訴說的是綿綿延延的親情歷經歲月錘煉後的厚朴和甘醇。

在婆婆的眼裡,**是「貼心棉襖」;

在兒女們的眼裡,**是「了不起的媽媽」;

在鄰居們的眼裡,**是「翹大拇指的好媳婦」;

在社區居民的眼裡,**是「孝心獻給長輩」的模範;

在許多人眼裡,**是「我身邊的文明之星」……

**說,侍奉婆婆,撫育兒女,是我該做的份內事,這世上沒有趟不過去的關,有苦才有甜,現在我每天都是好日子。

一點一滴凝往昔

走進**社區荷花庄新村的**家,她正在給剛起床的的耄耋婆婆梳洗。一大早,**給婆婆飩好了白木耳百合羹,盛好端到小桌上,招呼婆婆吃早餐。這婆媳倆非常有緣,婆婆名叫周美英,名字與媳婦只有一字之差,聽上去象是姐倆,實際上她們親如母女。婆婆今年93歲了,身體硬朗,生活基本自理。看得出來,多年的婆媳生活使得兩人親昵無間,婆婆周美英對媳婦**非常依賴,她對美娣說:「我不愛吃甜的,我要吃泡飯」。**和聲細語地對婆婆說:「這兩天,你感冒,我煮點白木耳,讓你補補身體,配點百合,給你潤潤肺,吃一點吧」!婆婆在媳婦的相勸下一勺勺地吃起了早餐。**在一旁一點也沒有閑著,她細心地替婆婆擦拭嘴角,不讓一顆飯粒、一滴湯水落到她脖子和衣服上。等婆婆用完早飯,她把婆婆睡過的被褥晾曬到陽台上,為了防潮保暖;還把婆婆治感冒的口服葯碾磨成粉,為了方便吞咽;婆婆方便後,她用溫水把婆婆清洗得乾乾凈凈……這一切的一切,**做得信手拈來,彷彿孀居的漫長歲月里與婆婆相廝相守的日子就在彈指一揮間。近距離地接觸**,看到的是她斑白的兩鬢,那是發梢滑過青春的印痕,聽到的是她溫和的話語,那是歷經滄桑的安寧,感受到她臉上淡定的容光,那是她稟持孝老美德的聚現,在她的述說中,往事一幕幕地浮現眼前:

一聲霹靂起晴天

47年前,家住鄞縣章水鎮大皎村的周美英為獨子娶了一房媳婦,名叫**,時年22歲的**在鄉里鄉親的眼裡可謂喝過墨水的人,李家坑小學(後更名為下嚴小學)任教。婚後,婆婆和小夫婦倆住在一起,一塊兒過居家日子,婆婆體恤兒媳,燒菜、操持家務、幫帶孫輩;媳婦教書育人,和丈夫相敬如賓,勤儉持家,一家人生活儉朴,和和美美。天有不測風雲,病魔奪走了相濡以沫的丈夫,家中棟梁盡失。當時**39歲,上有63歲的婆婆,下有四個未成年的孩子,繁重的家務,拮據的經濟,一下壓在**身上。

一副弱肩挑重擔

**擦乾眼淚,挑起家庭的重擔,掌舵家庭之船在風雨中前進,一路上,婆婆就是她的「大副」,給她力量,幫她分擔,下課回到家,飯桌上已有熱菜熱飯,婆婆和孩子們等著她一塊兒吃飯。四個年齡相差無幾的孩子,同同上學,家裡負擔更重,為了幫補家裡,婆婆組織孩子們在課余的時候編織涼帽,孩子們是「小工匠」,婆婆是「販子」,每當集市,婆婆挑著幾十頂疊摞得象小山一樣的涼帽換成現錢,補貼家用,而這錢,婆婆從來是放在抽屜里,誰用誰取。美娣在鋪導孩子功課的時候,婆婆雖然不識字,但默默地坐在一旁,滿心喜歡地聽著美娣教育孩子,雖然手上忙著活,但臉上掛著笑,笑中帶著一種自豪的味道。漸漸地,孩子們出息了,老大考上了大學,老二、老三也工作了,小女兒也考上了大專,接下來,一個個成家立業了,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獨當一面了,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一生一世相廝守

從望春小學退休後,和婆婆一輩子沒分家的**把家從鄞州望春搬到了**社區,方便年邁的婆婆在市中心就醫和出行。已做婆婆的**在她的婆婆周美英眼裡永遠是那個知冷知熱的好媳婦。已是花甲老人的**經常攙扶著滿頭白發的耄耋婆婆在里弄、公園散步,讓老人行健、開懷;一日三餐,**為婆婆做適合口味的飯菜,每逢初一十五,老人要吃觀音素,美娣就切切心記,專門為她買素菜做素齋;冬天天臨的時候,婆婆腰酸,**端來熱水,侍奉旁邊,焐在婆婆的腰處,減其疼痛;婆婆愛看電視劇,但因視覺衰退,看不大清楚,又因記憶力、理解力退化,常常搞不清楚劇情,她總是陪在身旁,細心解說;有一次婆婆感冒,**也應腿傷在床上休養,她堅持認為高齡老人耽誤不得,支撐著拄著拐杖下床,摸到電話機旁,叫來兒子開車把奶奶送到醫院治療,自己才放下一顆心;有時候,**到兒子女兒家去住上幾天,總要帶上婆婆同行,以免其孤單寂寥……在她的言傳身教下,孩子們也對祖母十分孝順,不但經常帶著禮物上門探望,還時時要求祖母到他們家裡去住上一陣。前段日子,老人家剛剛在二孫女家住了二十多天,這二十多天里,這邊,**一天三個電話,早晚問安,吁寒問暖。那邊,孫女一家把祖母當成「鎮家之寶「,燒好飯菜,鋪新被褥,聽戲曲演唱,讀報紙新聞,一心一意要祖母高興,連16歲的曾玄外孫都搶著倒痰孟,老人家在孫女家才住了一陣,惦念著婆婆的**就把老人接回了家,親為侍奉。

在和**話家常的時候,老婆婆用完了早餐,腳上套著**專門用毛線為她編織的厚絨鞋,坐在媳婦為她鋪就厚綿墊的太師椅上,閉目養神,時不時對我們的講話表上兩句,足可見她的耳聰心明,整理老人的話語,發現她的話完全出自肺腑,她說:「我是貧苦農民出身,老伴早亡,又失去兒子,不知是哪輩子修來的福,碰上這么一個好媳婦和好孫輩,真是晚福非淺」。聽了此翻出自內心的話語,我們真的為之感動和贊嘆。是的,**的家是一個傳統美德之家,遵循的是「敬老愛幼、勤儉自強、孝行天下、淡泊從容」的人生品格。這傳統美德給她們一家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讓她們獲得了精神的力量源泉,在最困難的時候,她們相持相扶,彼此關愛,淌過生活的難關;在漫長的生活長河裡,她們寬容以對,互為慰籍,共享人生的平實和精彩,這細水長流般的愛,將會感染更多的人在平平淡淡中體味真、弘揚善、享受美。

篇二:好媳婦孝敬老人事跡材料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上個周日是母親節,你們有沒有給你們親愛的母親送禮物或是說上一句「母親節快樂!」

出生於1982年,2001年中專畢業後,與丈夫高XX相識、相愛到結婚,戶籍隨夫遷入到農林村新河組。婚後,丈夫一直沒有穩定的工作,四處漂流打工,家庭條件很差,吳XX無從埋怨,相夫教子,他倆感情甚好。2008年3月底,厄運又降臨到他們家,婆婆因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被確診為直腸癌,吳XX得知這晴天霹靂的事實,當天夜裡就帶著不到一歲的女兒從黃山市搬到婆婆身邊。

婆婆得知自己患了絕症,整天以淚洗面,情緒很不穩定,心煩意亂,拒絕治療。吳XX寸步不離的坐在婆婆身邊,耐心的勸導婆婆,跟她聊天,講解現代先進的科技醫術能治好此病,讓婆婆思想放鬆,接受治療。婆婆得知手術費用很高,而且需要多次手術,還是不願意住院。吳XX就像哄小孩一樣,幾乎是哀求婆婆早點手術。在吳XX的悉心照料下,婆婆第一次手術很成功,恢復的也很好,經過精心調養,狀況甚佳。接著婆婆就是進行每月一次的化療。之前婆婆強壯的身軀被化療折騰的逐漸消瘦,媳婦紅英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四處打聽能不能有其他方法代替化療,在網上搜索,得知福建有位老中醫對治療癌症很有方法,她便把婆婆的資料寄過去,老中醫看後說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癒時間,只能抱著試試看的方子為婆婆醫治。此消息她不讓婆婆知道。婆婆從此由西醫改為中醫治療,大大減小了婆婆化療的痛苦。

吳XX天天陪婆婆講新鮮故事,幫她按摩。只要婆婆想吃的東西,她竭盡所能盡量滿足。盡管這樣,婆婆的病情在2009年7月還是惡化了,市人民醫院無法再次手術,可吳XX夫婦不願意放棄給母親治療,希望能延長母親最後的生命。經朋友、親戚介紹,吳XX又帶著婆婆去南京治療,她把幼小的女兒送回娘家。此時吳XX夫婦已是山窮水盡,沒辦法,她只能從同學、朋友那裡借錢,為婆婆做了第二次手術,盡管這樣也只能延長婆婆幾個月的生命,吳XX是傷心欲絕,可她假裝若無其事的樣子,告訴婆婆手術很成功,並且更加細心的護理,白天照顧婆婆吃喝,晚上幫她擦洗身子,日夜和丈夫輪流值班,病房裡的病友都認為是她女兒這樣的孝心,可她婆婆會心的笑著說:「這是我兒媳婦呀!我真有福氣,遇上這么個好媳婦。」吳XX在照顧婆婆期間,每天只能睡2-3個小時,又擔心不在身邊的女兒,內外焦急,吳XX一下子消瘦了許多,婆婆也是看在眼裡,疼在心裡,讓她多休息。婆媳相濡以沫,比母女還親啊。由於婆婆的心情狀態良好,調養及精心照料,醫生說婆婆只有三個月的生命,竟然延長了一年多,吳XX的孝心沒有讓婆婆留下一點遺憾。婆婆去世後,公公因思念和傷心過度,又患了精神分裂症。吳XX又把公公接到自己的身邊,像照顧婆婆一樣孝心。經過幾個月的調理,公公身體逐漸健康,也有精神了。

吳XX同志不僅是一名好媳婦,更是一名好妻子、好母親,為周邊的群眾樹立了好榜樣!

『肆』 現代孝順父母事跡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我聽我爸爸說過一個孝敬父母的事例。

那個人大概跟我爸年紀差不多,在一個什麼鄉還是縣的當幹部,老家在鄉下,離工作單位很遠。騎自行車要半天到一天的工夫。

這個人每周周末都會騎自行車回老家,不管刮風下雨。回了老家就往炕頭上一坐,點根煙,聽他老母親嘮叨、說話。老太太七八十歲了,口齒也不太清楚,而且關心的都是些小農瑣事,還有家裡的狗跑出去了,昨天摘了筐黃瓜賣了,家裡雞不下蛋等等。他就那麼聽著,偶爾應兩聲。

跟那人在城裡的工作和他的閱歷相比,這些事情毫無意義,如果放在美國人身上,肯定會惱了。但那人一點都不煩,盡管他也不喜歡聽。他就是坐在炕頭上,聽他媽嘮叨半天,就為陪著他媽。因為他知道他媽想他,喜歡經常能看見他;他媽也知道他兒子理解他。

就這樣,年復一年。那人用最簡單的方法盡自己的孝心。娘兒倆往炕頭上一坐,就開始聊。一個說,一個聽,簡單而悠閑。這比任何華麗詞藻所堆積出來的孝道都感人,因為它能靜靜的沁到人們的心裡去。

她一直在做學生———尹惠玲(女,53歲,西安市革命公園退休職工)

今年53歲的尹惠玲,30年如一日照顧婆婆。退休之後,本身也到了含飴弄孫的年紀,但為了照顧老人,還是在做好兒媳婦的同時,努力的去學習再學習,當個年齡最大、涉獵最雜的好「學生」。只要與老人生活相關的,她都認真聽認真記,多方查詢了解有關老年人的心理狀態和科學的生活常識,老人的飯菜更是時常翻新……由於她體貼入微的照料,年過10

8歲的婆婆陳鳳英老人現在依然身體硬朗,五代同堂的大家庭親密而和睦,成為社區街坊的佳話。

家中三代都誇她———趙滿玲(女,43歲,閻良區荊山路小學教師)

2004年被評為「陝西省十佳好媳婦」的趙滿玲,今年又被評為「十佳孝順兒女」,笑臉之後是操勞照顧一家三代的辛苦。婆婆早年患病在床,為方便照顧,她將公婆接到學校宿舍和自己一起住,課間周末,盡量抽空陪伴。不但照顧老人,家中的三個小叔也要她照顧,三弟媳婦身患絕症,家中的洗衣做飯、照看孩子,就都由她來接過……這個多次被評為學校、區級優秀教師的好園丁,在家裡,三代都誇她。

丈夫在外甭操心公婆———張新利(女,44歲,藍田縣藍天關鎮新寨村四組村民)

1983年,張新利嫁到新寨村楊家,家庭情況不好,丈夫想多賺點錢又不敢外出打工:公公患有腦血栓病,婆婆又雙目失明。「你走吧,我一定把公婆照顧好。」丈夫這一出去就是半年甚至一年,屋裡屋外就她一人忙活,她給完全癱瘓、生活不能自理的公公喂飯、洗衣、擦身、按摩、端屎端尿,直到公公安詳去世,送葬那天,鄰里兄長為她披紅全村人無不稱贊。對雙目失明的婆婆,她從此更細心照料,為老人買來收音機、秦腔錄音帶,晚上和老人睡在一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梁麗莉(女,45歲,灞橋區灞橋街辦敬老院工作人員)

梁麗莉的孝順兒女稱號,是眾多老人一起推薦的,她是很多老人共同的好兒女。敬老院的老人中90%患有癱瘓、尿失禁、腦血栓後遺症等疾病,80多歲的黃志傑老人,偏癱多年,經常大便不暢,看到老人痛苦的樣子,她多次給老人摳屎,老人不好意思的對她說:閨女,難為你了,這是俺親兒女都難做到的事啊!在灞橋街辦敬老院工作的6年裡,敬老院的老人來來往往,每個都把她當成了親女兒,不僅如此,她還義務贍養了農村五保戶和社會孤寡老人13人……

給兒女做個好榜樣———孫翠琴(女,54歲,高陵縣通遠鎮火箭村村民)

「我這十幾年的命,都是兒媳婦給的。」孫翠琴的婆婆這樣說。1989年,73歲的婆婆腦血栓落下後遺症,醫生斷言這個年紀的人最多活兩三年。孫翠琴一聲不吭,要從病魔手裡奪回婆婆:一日三餐,家裡的口味完全是婆婆的喜好;怕婆婆得褥瘡,她三天兩頭給老人換洗,鄰村的娘家她卻難得去一次。在她的言傳身教下,已出嫁的孫女給老人送來了收音機和磁帶,在外打工的孫子買回彩電時也要叮囑:這是給奶奶買的……

大嫂的兒女喚她「媽媽」———康秀梅(女,48歲,戶縣甘河鎮北板村村民)

公婆對她滿意的挑不出毛病,家裡同輩也是伸出大拇指。幾年前,大嫂在醫院生產時難產去世,留下一個六歲的女兒和嗷嗷待哺的嬰兒,此時康秀梅的女兒也在襁褓中未斷奶,但她二話沒說,將兩個孩子接到自己身邊,用本該屬於女兒的乳汁哺育侄兒,幾年後,大哥再婚,但兩個孩子卻怎麼也不肯回去,他們只認康秀梅這一個「媽」,而康秀梅也再一次用母親的胸懷接納了他們……

婆婆好了她卻病了———張玲如(女,57歲,西安市東倉門社區工作人員)

18年前,張玲如的婆婆患腦血栓進了醫院,丈夫在外地工作,一雙兒女上學讀書,醫院家裡兩頭跑。婆婆病情穩定回到家後,婆婆的理發、洗頭洗腳洗澡換衣,剪指甲修腳,全由她一個人來干,十八年來,一直行動不便的婆婆並沒有邋遢的病態,鄰居都誇老人家精神頭越來越好,85歲的婆婆如今已能基本自理。而她卻累的頸椎有了毛病,手腕也常常疼的碗都端不動……

白發兒子感動繼母———馬世儉(男,70歲,華山社區退休職工)

馬世儉是這次評選出的孝順兒女中年紀最大的一位,今年已70歲,頭發也有些花白了。父親去世後,對繼母一直很尊敬的他,每天三趟飯、兩趟水,刮風下雨、酷暑嚴寒,整整送了四年,早晚還要來問候、陪老人聊聊。2001年,馬世儉把身體越來越不好的老人接到家中,老人經常頭疼昏迷,偶爾清醒時,嘴裡說不清,手指著滿頭白發的孝順兒子,只是止不住流淚。

兩家老人一起住———王桂華(女,54歲,昆侖一分廠退休職工)

脾氣不好的婆婆腦出血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母親又腦中風造成半癱,行走艱難。兩邊跑的王桂華太累了,索性將兩個老人都請到自己的家裡,一起照顧,老親家互相聊天也可以解悶。但這樣卻苦了王桂華,不是母親頭疼,就是婆婆尿失禁,做飯要做雙份,幫著婆婆洗頭洗澡,還要幫助母親揉腿腳活血、室內活動……病情好轉的老人連自己的家都不願意回了,「這里就是我們的家,不走了,跟定你了」。

殘疾兒子醫術敬老———張煥茹(男,45歲,西安市長安東大衛生所工作)

張煥茹是參加十佳孝順兒女表彰大會時,惟一一位需要人攙扶的。「這樣的兒子怎麼孝順父母啊?」很多人見了他就會這樣想。確實,因小兒麻痹症導致下肢癱瘓的他,因不能從體力上照顧父母而慚愧。父親癱瘓後,一次從炕上翻落下來,他使盡全身力氣也沒能把父親扶上炕,父子抱頭痛哭。但他一身醫術,從1974年起便在村合作醫療站工作,所以經常給父母針灸、按摩、熬湯葯,希望為父母減輕痛苦。村裡的老人看病,不收診斷費、掛號費、注射費、敷葯費,1995年,300多名老人聯名送來「存赤子心、獻敬老情」的牌匾…

『伍』 孝老愛親的事跡材料

孫朋美事跡

孫朋美,女,1947年7月出生,天橋區沃家社區金荷苑小區居民。
1967年,孫朋美嫁給了王玉蘭老人的兒子隗東城。由於家庭負擔重,婆婆王玉蘭積勞成疾,很早就落下了一身病。孫朋美嫁過來後,伺候公公婆婆、料理家務的重擔就落到了她的肩上。當時生活很困難,孫朋美要一邊工作,一邊料理家務,還要精心照顧婆婆。婆婆常年腸胃不好,孫朋美就自己省吃儉用省下錢來調理好婆婆的飲食,常常是婆婆吃過後她再吃。公公去世那年,婆婆天天以淚洗面,孫朋美就時刻守在她的身邊,並安慰婆婆說:一定會照顧好她的晚年生活。
有一天,她從廠里下班回家,看到婆婆慌忙將床單往床底下塞,她擔心婆婆生了什麼病,就在婆婆不在的時候,去婆婆床底下拿出了床單,這才發現婆婆大小便失禁了。床單臭烘烘的,她顧不上惡心,趕緊拿出去將床單洗的乾乾凈凈。婆婆回來發現自己的床單被兒媳婦洗了,坐在板凳上哭了起來,孫朋美安慰婆婆說:「媽,這是我應該做的,我會好好孝敬您的。」婆婆因常年腸胃不好,經常大小便失禁,她從沒有因此指責過、嫌棄過婆婆,每次都給老人洗得乾乾凈凈。孫朋美四十多年如一日伺候著有病卧床的百歲婆婆王玉蘭。
如今,在兒媳婦孫朋美的悉心照料下,103歲的王玉蘭老人身體依然健康,鄰居們都知道王玉蘭家有個孝敬婆婆的好兒媳。現在要是有人問王玉蘭老人長壽的秘絕是什麼,老太太肯定會很自豪的說:「得有個像俺這樣的好兒媳婦才行。」
孫朋美同志先後被評為「中華孝親敬老之星」,濟南市「十佳孝老愛親好兒女」,被天橋區評為「敬老之星」和「天橋區孝老敬親模範」。

楊玉西,50歲,是一名退休職工。家住長興園。楊雨西同志自從1983年與丈夫結婚後,20多年如一日孝敬婆婆,照顧家庭,婆媳關系親密勝過親生女兒。
結婚時,由於婆家兄弟姐妹多,加之當時經濟條件比較差,家庭生活不太富裕,楊雨西決定婚事新辦,一切從簡,取消了在賓館預訂的婚宴,僅僅雙方親戚在一起吃餐飯,就算將婚事辦了。對此,她受到了婆家和鄰居們的好評。婚後她們跟公婆一起住,由於婆婆身體不好,緊張的工作之餘,她包攬了家裡的大部分家務。後來,她們有了一個可愛的兒兒,一家老小更是其樂融融。
婆婆由於早年守寡,一個人將三個子女拉扯大,大半生的窮苦日子,讓她落下了不少的病根,有冠心病、哮喘、高血壓等多種嚴重疾病,為了讓婆婆身體健康,她和丈夫一起帶她四處求醫問葯。婆婆每月的門診醫療費用都在600元上,而退休工資僅區區500多元,有時婆婆獨自一個人看了病,覺得葯費太高,不捨得買葯吃,她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她想了一個辦法,只要時間允許,每次都親自陪婆婆去醫院看病,看完病後,先將婆婆送回家,她一個人再去醫院劃價拿葯,然後總是對婆婆說,現在葯價又降了,您的退休工資足夠買葯了,我們也不用給您貼錢了,讓婆婆覺得沒有增加家裡的經濟負擔,也安心多了。而實際上,她用自己並不多的工資收入支付了婆婆所有的醫療費用,而她自己在生活上則是能省就省,勤儉持家。近年來,隨著婆婆的年歲越來越高,朱小華還特意為老太太買了電子血壓計、家用氧氣瓶等家庭醫療器具。在飲食上,她也是盡量就著婆婆的口味來,精心安排適合老年人吃的食譜,老太太對媳婦是打心眼裡喜歡。長時間同婆婆的和睦相處,她們有了許多的相似之處,如:性格越來越像,都是大大咧咧的,直爽子、樂觀派;共同的愛好也越來越多,喜歡相同的電視劇,同一個影星、同一種類型的歌曲,就連喜歡吃的東西都一樣。婆婆常說「我有這個媳婦真是晚年得福!」20多年的朝夕相處,她和婆婆從沒有紅過臉。耳濡目染,兒子也很孝順老人,有好吃的總忘不了奶奶,時常給奶奶捶背按腰,端茶送水,講小故事給奶奶聽,把老太太樂得合不攏嘴。
楊玉西對「孝順」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孝順不僅僅是讓老人吃好穿好,還要給予老人更多的精神關懷,讓老人氣順,心情好比什麼都重要。作為媳婦,要做到盡善盡美的「孝順」是不可能,但只要自己真心去做、用心付出,就終會有回報的。

『陸』 孝敬父母的小故事100字

1、孝順媳婦肖秀雲悉心照顧婆婆

1956年,肖秀雲開始照顧婆婆楊金枝和一家人的生活。58年過去了,肖秀雲一直堅持照顧婆婆,肖秀雲說,做孝順媳婦是自己一個簡單的想法。楊金枝,今年已經101歲,兒媳肖秀雲,今年已79歲。

楊金枝的獨子已過世近10年了,現在,兒媳肖秀雲和婆婆楊金枝住在八師一三四團下野地鎮鎮區保障性樓房一起共同生活,楊金枝的生活起居還和以前一樣都是肖秀雲照顧。

肖秀雲說,我和婆婆都出生於窮苦人家,我把婆婆當作自己的親娘一樣照顧,我有退休工資,婆婆也享受國家優惠政策,平常她喜歡吃啥我就做啥,雞蛋糕、餃子等我都給她做著吃,她年齡大安的假牙,飯軟些她好吃。

2、母親身患重病不能自理 大學生背母求學

9月1日是學校開學的日子,當其他大學新生在家長的陪伴下走進大學校門的時候,來自肥城的學生於統帥卻是「背」著母親來到大學校園的。由於母親身患重病不能自理,從小學起,家庭的重擔就落到了他稚嫩的肩膀上,做飯、打理農活。

可這並沒有壓垮這個堅強的少年,初中畢業他以全鎮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鎮重點高中。此後,他開始了「背」起母親上學的日子。雖然於統帥每天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照顧母親,但是高考他依然考出了639分的高分,被中國石油大學青島校區錄取。

拿到錄取通知書,於統帥的心裡很高興,但也伴隨著不安。因為到青島上大學,他放心不下母親,母親放心不下他。於是,於統帥做了一個決定,背著母親來上大學。山東愛聯盟公益基金會長張瑛得知此事後,決定資助於統帥大學四年學費及租房費用,並為他們早早在石油大學附近租好了房子。

3、母親兩度突發腦溢血癱瘓,90後男孩背著母親求學

湖北武漢,從母親住院開始,邱炳強幾乎24小時在一旁照顧。

這個年輕人表現出了超乎其年齡的堅強和冷靜。由於近10年來長期照顧自己卧病的父母,他早已學會了護理技巧,這讓醫院的護士都驚訝不已。2008年10月,廣東電白縣沙琅鎮17歲少年邱炳強遭遇噩耗,父親舌癌不治去世。

但厄運依然沒走遠,2009年,母親周紅霞由於連續加班超時而暈倒,腦內大出血,術後脫離危險卻造成半身癱瘓,失語,需要人長時間在身邊護理。

正值高二的邱炳強決定休學一年,一方面接手各種毽球表演節目自己賺錢,一方面開始了漫漫的替母維權路,官司一打一年半,自寫上訴狀,許多大人都應付不了的繁雜手續他都一一嘗遍。

母親住院一年多,全靠邱炳強一人來照顧。2011年,邱炳強輾轉來到深圳市西鄉中學復讀,母子二人租住在學校附近,早中晚學校住處來回跑。

除了學習,邱炳強還是該校中國青少年毽球推廣中心的代課老師,上好文化課、堅持毽球訓練、表演賺錢、照顧母親,邱炳強事事安排妥當,2012年7月,他順利被武漢體育學院單招錄取。

4、歷屆中國感動人物山西女孩孟佩傑被評為2011年感動中國人物,她孝順母親的事跡不僅感動中國,也感動天下人的心。當養父走後,在她八歲的時候養母又生病癱瘓在床,伺候照料養母的重任就壓在她稚嫩的身上。

而她的養母由於對生活失去信心准備自殺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小佩傑發現了,哭喚著把媽媽從死亡的陰影中拉回,使媽媽放棄自殺念頭鼓起重新生活的勇氣與女兒相依為命。

八歲的小佩傑既要給媽媽做飯洗衣端屎倒尿,又要跑步到學校上課學習,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直到考進大學山西省臨汾師院。

5、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

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

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

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柒』 好公婆主要事跡怎麼寫

好婆婆事跡

郭某是@村一位普通村民,她家庭經濟情況很一般,在全村屬於中低水平,早些年家裡生活情況更差,她剛嫁到婆家時,婆家是當時村裡有名的貧困戶,經過她與丈夫十多年的辛勤勞動,終於使全家的經濟條件有所改善。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在生活中,她省吃儉用,勤儉持家。自從孩子長大成家後,她經常教育晚輩要學會過日子,不能大手大腳。自家和睦的同時,她注重鄰里關系的相處。經常對兒媳說「遠親不如近鄰,打開牆就是一家人」,和鄰居相處,本著互幫互助的原則,鄰家有困難,她就會主動地伸一把手幫助他們。村裡人都覺得她是一個非常善良熱心,極具同情心的人,誰家要是出現有人生病無錢看病,生活困難等情況,她總是先把錢送到誰家,幫助他們解決眼前的難題。

與兒媳相處融洽,為兒媳分憂解難。

郭某是全村出了名的好婆婆。每當問起她對於如何做個好婆婆有什麼竅門時,她總說:「人和人之間哪能沒啥矛盾呢?更何況老年人和年輕人在思想觀念有著很大差異。因此,和睦相處主要靠彼此寬容,平時我也盡量不拿自己的想法要求她們年輕人」。

自從三個兒媳娶進門這些年,她們婆媳從沒紅過臉,吵過嘴,她們婆媳之間互敬互愛,相互關懷,婆媳關系相處融洽勝似親娘倆,這些都是被全村人津津樂道的事情。由於兒子經常在外打工,顧不了家裡的事,她就輔助三個兒媳操持家務,幫她們帶孩子。每天早早起床做飯,從不耽誤兒媳干農活,並在家把小孫子照顧的健健康康的,只要一有空閑時間,就把全家的衣服都洗得乾乾凈凈的,被子也是該拆就拆,該洗就洗。兒媳回到家中,看她累得消瘦了許多,便說「媽,你真辛苦了,讓你受累了,把孩子扔給你,我真有些過意不去,看把你累的」,她總是安慰兒媳說「沒事,只要你倆工作順心,能幫就幫點,再苦再累,為了兒孫,我都願意,我心裡高興。你們就踏踏實實地干好你們的工作吧!」有的人見了還說:媳婦的臟衣服你還洗,真是太慣她了。可她從不這樣認為,她總說媳婦就像我的女兒一樣,只有我在家把家務事都做好了,孩子才能安心干農活。

她認為媳婦雖說不是親骨肉,但是陪兒子過一輩子的人,既已結成夫妻,就當成自家人,當自己的親姑娘來相處。她和兒媳經常說貼心話,在生活中,她總不忘一個做長輩的職責,就是要做好模範榜樣,身為婆婆,她總是無微不至地關心照顧兒媳,在她們遇到困難時就給予鼓勵,在她們遇到困擾時就給予支持,在她們生病時就急著尋醫求葯。人們都知道,家裡添口人是件大喜事,當媳婦坐月子時,她不嫌苦和累,把家裡氣氛搞得很活躍,想盡辦法給兒媳做好吃的,把孫子拉扯的健健康康的。在一番辛苦之後,享受到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時,她覺得很欣慰。和和美美地過著幸福的小日子。

這個家在她的努力下彼此和睦相處,其樂融融,她就是被全村公認的好婆婆,也是當之無愧的好婆婆!她深知有國才有家,有了大家才有小家,有了家庭的和諧才能促進社會的和諧。所以她堅持在自己的小家中,做一個好婆婆,直到終老。

『捌』 孝敬老人具體事跡(1500字)

肖大媽每當和左鄰右舍談論起兒媳婦的事情時,總是深情地說,「兒媳婦與我從來沒吵過架,也沒有紅過臉。我能有這樣一個好兒媳婦,是我前世修來的福啊!」。肖大媽談的這個兒媳婦,是大兒子吳夫存的妻子,名字叫薛秀萍。吳夫存是山東兗礦集團楊村礦普掘工區職工,妻子薛秀萍沒有工作,是一名家屬。在左鄰右舍的心目中,薛秀萍可是個孝敬公婆的好兒媳、疼愛丈夫的好妻子、關愛子女的好媽媽。
有一句俗語,「久病床前無孝子」。可這句話在吳夫存和薛秀萍夫婦這里,得到了新的詮釋,注入了不同尋常的意義。2006年臘月的一天,剛剛退休的公公突然感覺身體不舒服,還沒有弄明白怎麼回事時,鮮血已經從嘴裡吐了出來。從沒有見過這場面的婆婆嚇的不知所措,當時,吳夫存正在井下工作,二兒子也遠在濟三礦。為了不讓哥倆擔心,影響他們工作,薛秀萍沒有打電話告訴他們,而是和婆婆一起把公公送到了礦醫院。由於入院及時,公公的病得到了控制,但礦醫院建議應到上一級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治療。為使公公盡快康復,薛秀萍又和婆婆帶著公公轉到了集團公司總醫院,經過總醫院的檢查,最後確診公公得了胃癌。
胃癌,對於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來說,對於一個沒有工作僅靠丈夫工資養家糊口的薛秀萍來說,無疑是晴空霹靂,給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又增添了困難,公公得了胃癌,預示著家裡將有一筆巨大的費用要支出了。「公公每月1000多元的退休金僅夠生活;剛參加工作的二弟也沒有多少積蓄,況且又有了女朋友;公公辛苦了一輩子,還沒有享受天倫之樂,就生病了,作為家中的老大,沒有理由不出錢給公公治病,盡管自己也沒有多少積蓄。」薛秀萍在心裡默默的念叨著。她暗暗發誓,「一定要盡其所能,哪怕砸鍋賣鐵,也要為公公治病,以盡晚輩的孝心。」就這樣,薛秀萍、吳夫存夫婦把存有的積蓄全部拿出,又從親戚朋友借了一些錢,為自己的父親開始了漫長的治療。歷時近1年時間,先後在公司總醫院、濟南齊魯醫院治病,共花去醫療費用84000餘元。住院期間,薛秀萍隔三差五看望公公,每次看望,都買上一些公公愛吃愛喝的營養品。一次,到齊魯醫院,正趕上公公剛化療完,把吃下去的飯全都吐在了身上和被子上,薛秀萍趕緊用毛巾為公公擦洗,一點也沒有感覺到難為情,到讓公公有些不好意思。同病房的病友見到後對她的婆婆說,「你的兒媳婦比閨女還孝順呀!」
在平時,薛秀萍捨不得多花一分錢,可在孝敬公婆身上,她卻非常的大方。每月不僅給婆婆百兒八十的錢,逢年過節,還為公婆添上一兩件新衣服,以表孝心。在她的帶動下,沒過門的二弟媳婦也把自己的工資卡換成牡丹卡讓婆婆使用。看到兒子、兒媳們對老兩口如此孝敬,婆婆感動地流下了幸福的淚水。她逢人就講,「我的兒媳婦比閨女還好啊!」正是薛秀萍這顆赤誠的愛心和無限的孝心,贏得了大家的贊譽和好評,也因為她的孝心,她們家連續三年獲得「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光榮稱號

『玖』 孝德事跡或故事

二十四孝:
虞舜孝感動天:

虞舜,早年喪母,父親老實,繼母陷害他,他不但不嫉恨,反而對繼母更孝敬,對弟弟更友愛,使他們受到感化。舜在歷山務農時,其孝感動天帝,使大象來替他耕田,鳥兒替他除草。堯帝知道了他的賢才,讓他做丞相,並傳位於他。舜後來成為歷史上著名的聖君。
郯子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郯國國君。父母年老患眼疾,郯子聽說鹿乳可以治好雙親的眼疾,便披著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人誤認其為鹿,正要射他,他趕緊大叫,並將實情相告,獵人敬其孝心,以鹿乳相贈,並護送郯子出山。
老萊戲綵娛親

老萊子,春秋楚國人。為了孝敬雙親,七十歲的他,常穿五色綵衣,學做孩子游戲。有時擔水進屋,詐跌在地,學孩子哭,千方百計逗二老開心,。他的孝行感動了楚王,親往請其出山輔政,老萊子面對高官厚爵,毫不動心,婉言謝絕了楚王的聘請,陪雙親終老山野。

仲由為親負米

仲由,字子路,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生性至孝,家境貧寒,常以野菜為食。仲由為孝敬父母,常從百里之外背米回來供養父母。仲由父母去世後,他隨孔子周遊列國時,在楚國面對美味佳餚,回憶起昔日生活之苦,思念其父母。

閔損單衣順母

閔損,春秋魯國人,孔子弟子。自幼喪母,後母給兩個親生兒子用棉花做衣服,給他用蘆花。一次,他為父親駕車,體寒手抖,車險些失控,父親怒而鞭打,蘆花飛出。父親決定休掉後母,閔損卻哭著勸阻:「娘在只孩兒一人受凍,娘走了兩個弟弟衣單。」後娘知道後深受感動,從此待他如親生。

劉恆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個兒子。生母薄太後患病三年,漢文帝處理完政務後,便陪在太後床邊,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服用的湯葯,親口嘗過後才讓母親服用。

江革行佣供母

後漢江革,早年喪父,為避戰亂,背著年邁的母親逃難。路遇強盜,欲殺江革,江革哭告,有老母無人奉養,強盜感其孝,放其生還,江革背著母親最後在下邳定居下來。為了生活,他到一家人家當傭人,供養老母。後來他又背著母親回到老家臨淄。母親有事外出,他必定親自駕車緩緩前行。

曾母嚙指心痛

曾參,字子興,又稱曾子,魯國武城人。孔子弟子。著有《大學》一書。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一天,他進深山砍柴,家中來了客人,母親急盼兒歸,便咬了咬自己的手指,此時曾參忽感心痛,知是慈母呼喚,急忙背柴回家。真是母子連心。

虞蔡順拾椹供母

蔡順,字君仲,漢代汝南人。少年喪父,對母極孝。時遇王莽之亂,年歲飢荒,糧食缺乏。蔡順拾桑椹充飢,並以不同的容器分裝。一隊赤眉軍經過,問他,他說:「黑甜的給母親,青的給自己吃。」赤眉軍稱贊其孝順,贈牛腳一條,白米二斗,讓他帶回家供養母親。

黃香扇枕溫席

黃香,字文強,漢代江夏人,從小對父母孝順。9歲時,母親去世,哀痛至極,為母守孝三年。夏季天氣炎熱,其父因思念其母無法入睡,他就用扇子扇涼枕席。冬季天氣寒,他先用身體暖熱被褥,才讓父親上床休息。「黃香扇枕溫席」的故事就世代流傳下來。

陸績懷橘遺親

陸績,字公紀,吳郡(今江蘇蘇州)人。他出身官宦世家,從小深懂忠義孝悌之道。6歲時隨父赴九江見袁術。袁術用紅橘招待他,他隨手拿了幾個裝在懷里。辭別彎腰作揖時,紅橘從懷中滾落在地,袁術笑他:「你是我的貴客,怎麼還偷柑橘呢?」陸績答道:「我是想拿回去給母親嘗個新鮮。」袁術聽後深感他將來定是不同凡響的人物。「陸績懷橘遺親」的事跡廣為流傳。

打虎救父

楊香,晉朝楊豐的女兒,14歲那年,隨父去田間收割稻子,突然一頭斑斕猛虎躍出,將其父撲倒在地。楊香聽到父親的叫聲,一個箭步跨上前,躍上虎背掄起拳頭,對著虎頭砸下去,後又將老虎的嘴按在坑裡。老虎因無法呼吸,倒地而死。楊香不畏猛虎,「打虎救父」的故事成了膾炙人口的佳話。

吳猛恣蚊

吳猛,晉朝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年僅8歲,因家貧窮,買不起蚊帳,夏天夜間蚊子極多,打不完,趕不走,而父親又怕煙熏,年幼的吳猛實在沒有辦法了,突然想到:如果蚊子吃飽了就不會叮咬父親了。於是,他每晚都赤裸著上身,在父親的旁邊,任蚊子叮咬自己。

乳姑奉親不怠

唐夫人非常孝順,待婆婆極好。她的婆婆長孫夫人老了,牙齒脫落,不能咀嚼食物,她就用自己的奶喂婆婆。婆婆病了,唐夫人更是衣不解帶,日夜侍候在婆婆身邊,煎湯喂葯,小心看護。婆婆感動地說:「我沒什麼能報答你的,但願你的兒子、媳婦都會像你一樣孝順。」

壽昌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朝人。七歲時,生母劉氏為嫡母所妒,外出嫁人,母子不相見已五十餘年。宋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為了尋母親,他棄官前往陝西,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鄉。終於在同州(今山西大荔)找到母親,歡聚而歸。

庭堅滌穢事親

宋朝黃庭堅,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極其孝順,雖然任高官,對母親的生活仍照顧得體貼入微。因母親愛干凈,他每夜必親自為母親洗涮便桶,以安母心,沒有一刻放棄盡兒子的孝道。
名人故事——許世友五跪慈母

許世友非常孝順,曾經五跪慈母。

許世友未到10歲時父親便去世了,母親更加辛勤勞動。一天,許世友到山上挖野菜回家晚了,母親迎著寒風站在村口等他,他一陣心酸,流出了眼淚,心疼地跪在地上對母親說:「娘,俺曉得你最疼俺,俺這一輩子不管有沒有出息,一定盡心奉養您!」

許世友16歲那年,誤傷了一個地主的兒子,地主勾結官府到處追捕他。一年後,許世友悄悄回到家中,跪在母親面前,喊了一聲:「娘,俺走後,讓您老受苦了!」

許世友投身革命斗爭之後,反動派對他恨之入骨,曾幾次抄他的家,許世友的母親被迫帶著兩個女兒逃到外鄉。一次在行軍路上,許世友偶而碰到正在沿街乞討的母親和妹妹,難過得淚如泉涌,一下子跪在母親的面前,泣不成聲:「娘,孩兒不孝,連累您老人家無處安身……」

1949年,許世友已是山東軍區司令員。不久,許世友便接來了年邁的母親。當飽經風霜的母親從吉普車里走出來的時候,許世友叫了一聲:「娘!」隨後當著數十名官兵的面,淚如泉涌,跪在了地上。母親心疼地說:「孩子,快起來,一個大將軍怎麼能當著這么多部下跪我一個老太婆!」許世友卻說:「我當再大的官,還是您的兒,您老就讓我多跪會兒吧,這樣我心裡好受些!」

勤勞慣了的許母,在城裡住了不到一個月,便住不下去了。1959年春天,許世友思母心切,請假後起程返家。他看到母親背著柴草,馬上快步跑過去,接過母親背上的柴草,然後跪倒在母親面前,說:「娘,您這么大年紀了還上山砍柴,兒心裡實在難過啊!」直到母親答應再也不去砍柴了,許世友才起身。

田世國——捐腎救母
他為身患尿毒症晚期的母親捐腎,延續了母親生命,演繹了一段當代孝子的佳話(2004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頒獎詞:「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是一個被追問了千年的問題。一個兒子在2004年用身體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饋給病危的母親。在溫暖的謊話里,母親的生命也許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誠已經堅如磐石。田世國,讓天下所有的母親收獲慰藉。

孝的傳統深深植根於中國人心中,在現代社會也得到很好的發揚。當代學生劉霆考入浙江林學院以後,把患有尿毒症而無人照料的母親帶在身邊。他在校外租了一間小屋,為母親打針、量血壓、洗衣、做飯,背著母親曬太陽……幾乎把所有的課余時間都用來照顧她。得知他的這種孝行後,無數好心人被感動並給他以資助,這說明,孝的種子其實深藏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

我記得浙江還是哪個地方。
有個大學生背著媽媽上大學的。很感人.
找了一個報道給樓主.

媽媽,你一定要活著,只要你活著,我就能堅持下去!」劉霆是浙江林學院的一名大學生,今年 19歲。他本來有個幸福的家庭:爸爸是工人,媽媽是裁縫,自己從小成績優異。然而,六年前母親患上了尿毒症,為了給母親治病,家裡不僅耗盡了所有積蓄,連房子也賣掉了,不堪重負的父親離家出走,幸福美滿的三口之家頃刻變成了母子相依為命。

今年9月,邊照顧母親邊發奮學習的劉霆,以超過重點線的高考成績考上了浙江林學院,為了既能上學,又能照顧母親, 19歲的他只好背著母親上大學,每月靠著在學校勤工儉學的 50元補貼過著艱難的生活。近日新報記者來到了浙江林學院,走近了這位大學生。

學校食堂打工收入50元

做飯敷葯租房侍奉病母

11月 17日下午 6點,在浙江林學院的學生食堂里,劉霆正忙碌著給學生們盛湯,此時正是學生用晚餐的高峰期,學生絡繹不絕。見到同班同學他也會打一聲招呼,然後便又陰沉著臉。每天放學之後劉霆都要到學生食堂勤工助學,他的任務就是負責盛湯,之後,幫助師傅們打掃食堂衛生。在這里「工作」,除了一日三餐免費之外,每月他還能領到 50元的工資。

劉霆和師傅們做完衛生時,已是晚上七點一刻,劉霆拎著一盒菜急匆匆趕回「家」——校外出租房裡,身患尿毒症的母親還等著他做飯、敷葯。

路燈下,劉霆步履匆匆,他戴著一副深度眼鏡,身著一套校服,面容清秀而靦腆,乍一看很像個女生。可能過於勞累和憂愁,這位19歲的男孩身體過於單薄、瘦弱。很難想像這樣一個孩子,能為母親撐起一個家。

劉霆急走到校門口時,眼前情景讓他吃了一驚:媽媽就站在學校門口的馬路對面。她穿著一件棉衣,拖著一雙棉鞋,頭發零亂,面容憔悴,身體虛弱。她時不時地向著校門口張望,此時見到兒子回來,她臉上露出了一絲笑容。

「媽,你怎麼一個人跑出來了?病情會加重的。」劉霆有些埋怨。

「你這么晚都不回來,我不放心呀!」母親低聲說道。

由於很晚沒見兒子回家,母親放心不下便「一步一挪」來到了校門口等他。劉霆是校學生會的幹事,同時還兼任校團委新聞中心的記者。今天劉霆在學生食堂搞勤工助學後,又去校學生會拿了一份材料,晚回家了半個小時,母親放心不下便硬撐著來校門口等候。

劉霆背著他媽媽一步一步艱難地往四樓的出租房裡走。

「孩子,這樣下去我會拖累你的。」在劉霆背上母親哽咽著。

「媽媽,你一定要活著,只要你活著,我就能堅持下去!」說這話的時候劉霆已是淚流滿面,看到兒子哭泣,母親也禁不住失聲痛哭。

劉霆母子租住的房子就在學校附近的一個胡同里,出租房與學校僅隔一條馬路,距離校門口大約 100米。順著一個陰暗潮濕堆滿雜物的樓道,記者跟隨上了四樓。

一個將近 80平方米的套間,四間屋子分別出租給四戶人家。劉霆掏出鑰匙打開一間房子,一股濃重的葯味撲面而來,劉霆輕輕把母親放在床上,給她蓋好被子,待她情緒有些穩定,他立刻刷鍋做飯,給母親煮粥。

劉霆學校食堂打工

小屋裡放著一張小鋼絲床、兩條被子,一個小書桌上放著一堆從學校圖書館借來的書和一些葯品。房間的一角電飯鍋在噝噝地冒白汽,彌漫著整個房間。實際上,這間10多平方米的屋子仍顯得空空盪盪。二十分鍾後,劉霆給母親餵了一碗粥,給她量過血壓後,劉霆背著書包又趕去上晚自習了……

一份飯兩人吃同睡一張床

打針測血壓成「半個醫生」

「劉霆每天都回來得很晚,有時候他媽媽等急了就會出去等他。我們經常勸她:自己生病不要老出去,她老聽不進去。在樓道里經常見到劉霆背著他媽媽上下樓,手裡還提個書包,每次都是大汗淋漓。劉霆本身還是個孩子呀!這娘倆過的真是不容易……」住在對門的王大姐說。

對於劉霆來說,他的生活每天都是緊張而忙碌的,自己繁重的學習壓力,母親的一日三餐、昂貴的醫療費……這一切都壓在他一個人身上。而所有這些,旁人是不大了解的。

劉霆的母親告訴記者,劉霆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早晨6:30起床,洗漱完畢之後,就給母親煮一碗米粥當早餐,給母親量血壓。7:00去上早自習,主要朗讀英語,並預習當天的功課。第二節課結束後,又趕回家中給媽媽量血壓,順便把米泡上。然後再去上課或者是去圖書館。

上完一天的課後,劉霆就要趕緊回到家裡,整理家務和清洗衣服,做完一切後,他又要回到學校食堂搞勤工助學。有時候實在太忙,他就把自己的飯菜分成兩份——一半自己吃,另一半帶回去給媽媽。晚自習結束鈴聲一響,他又匆匆趕回出租房裡,在這里,身患尿毒症喪失勞動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母親,正等著他敷葯、打針。

晚上,劉霆和媽媽同睡一張鋼絲床,媽媽睡這頭,他睡那頭,劉霆說跟媽媽躺在一張床上,可以更好地照顧她。「每天至少要給媽媽量三次血壓,早晨、中午、晚上各量一次,有時候她身體不舒服了,爬起來就可以給她測血壓,給她打針吃葯。要是單睡,晚上媽媽犯病了,自己還迷迷糊糊的。」

今年暑假劉霆帶母親去山東濰坊一家腎病醫院治療了 10天,花完了賣房子剩下的 4萬元錢,現在病情已經初步得到控制,按醫生的要求,劉霆媽媽必須住院治療才有希望康復。然而,除了每個月勤工儉學的 50元收入以外,劉霆和母親沒有任何收入,根本支付不起昂貴的住院費用。

現在劉霆媽媽就在家裡療治,劉霆在醫生的幫助下學會了使用電療設備,學會了給母親打針、量血壓。現在他每天都要按時給母親打針、吃葯、測量血壓。劉霆的媽媽告訴記者,劉霆已經是「半個醫生」了。

為人處世孝為本
有這么3個兒子,當父親瞌然長逝時,他們趕回家裡,但不是為了料理後事,而是翻箱倒櫃,看父親有沒有留下值錢的東西。其中一個兒子找到了3000元現金,便欲奪門而走,母親上前阻攔說,這僅有的錢,是為安葬父親用的,殊不知兒子一聽僅有二字,更是加快離去,其餘二子亦聞而追出,了無影蹤。可憐的老母親在街道辦事處及親鄰的幫助下才了卻葬夫之事。
這3個兒子置親情、孝順於不顧,其行為有悖於家庭美德,簡直達到了寡廉鮮恥的地步,實為世人所不齒。為什麼在我們當前文明禮貌十分濃烈的氛圍下,仍會出現這類喪失人倫道德的現象?我認為是自私心理作怪。後來我還聽說這3個兒子每逢清明節,便湊錢買上小金豬,攜妻帶兒到父親的墳前拜祭,這個祈禱陞官發財,那個希望生意興隆。你看,生前不講孝順,死後仍奢求其父在天之靈給予保佑,實在是自私到了極點,聞之令人唏噓不已。
孝順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我們祖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孝順是一朵朵亮麗的浪花,澆灌了中華民族的興盛和昌隆,孝順的美談好事層出不窮,數不勝數。遠的不說,單說我們現代的許世友將軍。他身經百戰,為新中國的建立出生入死,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了一位叱吒風雲的高級將領,但刻在他心頭有一道永遠的痛,那就是為了革命的需要,他將母親丟在大別山麓而不能盡孝,盡管有一段時間他將母親接到身邊,但他母親卻住不慣大城市,不久又回到家鄉。生性直率而又充滿孝心的許世友,私下向毛澤東主席提出了生前盡忠,死後盡孝的請求,即是死後不火化,葬在母親的墳旁以盡孝心。時值壯年的毛主席,對著同樣壯年的許世友一笑了之。
1985年,許世友逝世後,鄧小平同志親自簽發了一個特殊的通行證,了卻許世友將軍長眠母親墳旁盡孝的心願。許世友將軍真是大忠大孝的典型模範。
可以說,孝順的人不一定十全十美,但不孝順的人絕不會十全十美,而且為人處事也不會好到哪裡去。為人處世,孝順為本。人們啊!少幾分私心、多幾分孝順吧!這樣才能拉近文明與我們的距離。

美國一名企業管理人員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總結出以下一些為人處世之道。
一、 要想有朋友,就應該能為他人著想,從自我做起。
二、人們最大的需求是被他人需要,在與人相處時要注意尊重對方,使對方覺得自己被人需要。
三、善良是最高尚的品德,一個人不可能愛所有的人,但應該善待每個人。
四、不應總想讓別人聽從自己的意見,而應該讓別人多發表意見。
五、要富有熱情,無熱情難以成就大業。
六、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人具有吸引力,死氣沉沉的人令人反感。
七、不應在背後議論他人,多嘴多舌只會降低自己的威性,而無損於你想詆毀的人。
八、應使自己保持良好的情緒,讓周圍的人感到愉快。
九、與人交談時可以經常稱呼對方的名字,這樣顯得親切。
十、交往中難免會產矛盾和沖突,在這種情況下自己應保持冷靜,行萬不要粗暴沖動。要知道,禮貌友好的態度有助於消除矛盾和沖突。
十一、如果你想取笑他人,就應想他人取笑你時你有何感覺。
十二、微笑不用付出任何代價,卻能帶來很好的回報。微笑不僅使自己心情愉快,而且能使他人感到舒服。
十三、遇到熟人時應主動打招呼,不要等別人來招呼你。"善待別人,別人才會善待你",這是一條黃金定律。

『拾』 敬老好媳婦事跡材料

有人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然而就在寧縣金村鄉,一位朴實善良的農婦付小娟,在丈夫因病撒手人寰後,用瘦弱的肩膀獨自承擔起家庭重擔,在哺育孩子的同時,悉心照料著婆家祖父和公婆,用大愛彈奏了一曲和諧家庭的優美樂章。2008年,付小娟被金村鄉黨委評為「金村鄉首屆10佳孝老好媳婦」。
1991年,僅小學文化程度的付小娟,和金村村小夥子劉書寧相識並相愛, 在親戚朋友的一片反對聲中,於當年10月走進了劉家——全鄉出名的特困家庭。隨之而來的不是新婚蜜月的甜美,而是擺在她面前的一系列現實的家庭問題:買汽車貸信用社的6萬元;為娶她進門借親友的4萬元;除過幾畝承包地的產出再無收入來源的家境;體弱多病的爺爺、公公、婆婆三位老人。這樣的日子究竟該怎麼過?1992年春節剛過,經過再三考慮,付小娟和丈夫劉書寧南下廣州打工。幾經周折,他們終於在一家鞋廠上班了,日子雖過得忙碌辛苦倒也充實,但好景不長。1995年初冬的一天傍晚,劉書寧忽然昏倒在他們於廣州郊區所住的出租屋裡,經醫院檢查是早期肝硬化。此後5年裡,付小娟走上了一條邊打工賺錢邊為丈夫治病的艱苦道路。她帶著丈夫先後在廣州、西安、咸陽、西峰等地的大小醫院治病,最後花光了家裡所有的積蓄,但殘酷無情的病魔還是奪去了丈夫的生命。

2001年末,當付小娟帶著兩個女兒回到家裡時,面對的是祖父動脈硬化病情嚴重、生活不能自理,公公患眼病走路靠人帶領、婆婆高血壓並發心主動脈症、躺在床上的凄涼景象,親人和朋友們再三勸她趁年輕趕緊找個合適人家,她動搖了。可自己這么一走,這三位需要人來照料才能活下去的老人怎麼辦?公公婆婆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可在不滿十年裡一兒一女都去世了,小女嫁的婆家又是山村貧苦人家,且常年在深圳打工,即使她有贍養娘家老人的那個心,也沒那個力,自己怎麼能說走就走?經過一番慎重的思考,她決定用她瘦弱的身軀撐起這個家。從此,付小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照顧兩個女兒吃過早餐去上學,接著喂豬打掃院落衛生,待老人們起床後,便幫他們洗臉吃飯,若遇上個晴天,將婆婆背到院中曬曬太陽,然後再肩扛勞動工具一路小跑去忙田裡農活。到了晚上,安頓老人們都睡了,她才開始洗該洗的衣物、縫補該縫補的衣物,每天只睡5個多小時。她猶如一架不知疲倦的機器,每天過著眼睛一睜忙到熄燈的辛勞日子,換來了老人活的舒心和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日子雖過得辛苦,但看到老人們在自己精心照料下病情得以緩解,臉上漸漸有了笑容,付小娟心裡就會特別滿足。然而,正當這個特困家庭在付小娟傾力操持下充滿生機之時,2005年10月,不幸再次降臨:婆婆忽然患上了腦溢血症!

為了挽救婆婆生命,付小娟借遍了親朋好友,又四處為婆婆求醫,婆婆的命保住了,卻落了下半身癱瘓後遺症。從此,在付小娟的家務活中,又增加了每日幫婆婆翻身,為婆婆接送屎尿,喂吃喂喝喂葯等內容。

2005年年末,在老人們的堅持下,經公公託人撮合,付小娟將寧縣盤克鎮宋庄村的青年胡林奎招贅進門,兩人並肩撐起了這個搖搖欲墜的家。

為了讓老人生活好和把一家人的日子過到前去,2006年以來,付小娟和胡林奎在照顧好老人,種好家裡的莊稼的同時,抽空在村磚瓦廠打工或在村子找零活干,雖然每月收入加起來不足兩千元,但她還是在 2007年利用省吃儉用攢下來的錢償還了為婆婆和公公治病所借的債,為公公做了白內障切割手術,使公公又一次恢復了視力。

好人終歸有好報,付小娟多年如一日精心照料喪偶的爺爺,雙眼視物不明的公公,癱瘓在床的婆婆的感人事跡在鄉里傳為佳話,2008年,付小娟被金村鄉黨委評為「金村鄉首屆10佳孝老好媳婦」。2009年,金村鄉為她家爭取到國家1萬元危房改造項目款,又動員金村村組幹部為她家協調籌資10萬元,幫她家一次性建成了14間商品房,使這戶人家每年有了2萬多元的房屋租金收入。

閱讀全文

與社區孝順婆婆事跡材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老保險哪些人不領還要退回 瀏覽:457
為國解憂永不退休不領社保 瀏覽:839
重陽節宣言 瀏覽:991
80歲老人肺氣腫吸氧設備 瀏覽:861
什麼是脫離父母的管教 瀏覽:994
敬老院助殘日活動 瀏覽:622
老年大學品牌打造 瀏覽:864
農民社保卡土地養老金怎麼查詢 瀏覽:424
遼寧農民養老金是多少錢 瀏覽:344
孝敬父母的八個字成語有哪些 瀏覽:57
陸豐市哪裡有老人乘車卡 瀏覽:748
久月初九重陽節小作文 瀏覽:463
老年公寓安全協議 瀏覽:872
老人如何保持生活自理能力 瀏覽:357
高齡老年人適合喝什麼牛奶 瀏覽:450
重陽節爬山活動橫幅 瀏覽:353
老年人脊背燒 瀏覽:578
武警選拔體檢檢查什麼部位 瀏覽:328
金絲峽老人多少歲免門票 瀏覽:509
體檢多少天前要吃素 瀏覽: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