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日的文化差異
首先是中日兩國的文字。中國的文字起源於古代的甲骨文,經過夏商周朝戰國時期的發展,到漢唐時代,經濟與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中國文明進入了輝煌時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而當時的日本,通過朝鮮半島,接觸到了中國發達的文化,通過派出使者等方式,對中國的文化如飢似渴地學習和吸收著,日本的假名和漢字便是來源於中國的文字。但是中日兩國的漢字很多有其不同的意思。中國人一般都知道古代日本從中國學漢字,並把漢字帶回日本作為母語,但很少有人知道現代漢語中有的詞彙是近代從日本返銷中國的。如今,漢語熱在全球逐漸升溫,帶著固有的漢語思維去理解日本改造後的漢字,就會鬧出很多笑話。比如,豬和豚,這兩個字在現代漢語里意思基本相同,在日語里卻有質的差異。豬在日語里是指野豬,野豬在日本是受尊重的動物,是勇敢奮進的象徵,日語里就有豬突猛進的稱譽。而豚就是指一般的肉豬,家豬,其形象總是和肥胖、懶惰、愚蠢、骯臟聯系在一起。中文的豬傳到日本,變成了野豬,這是日本對漢字的能動改造。
二是中日的禮儀文化。中國的禮儀主要來自儒家思想。儒家學派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存在著巨大影響。儒家思想的精髓不在於其治國理論學說,而在於它的社會倫理思想,正是封建社會倫理觀從國家統治階級的高度期望出發,將人們現實生活中的行為規范用通俗的語言——道德意識規范起來。日本人強調和,這種思想的本質與中國儒家思想是相一致的,人人安守本分的說法更是直接來源於中國的儒家思想。而中國人講客觀事實,所以用客觀陳述句來講,這些都是中日之間表達的差別。明白這些,反而會使我們更容易理解我們所提倡的文藝復興的口號,重新認識中國文化,使中國文化在我們心中更加根深蒂固。
三是中日兩國不同的飲食習慣,日本目前已經被譽為世界上最長壽的國家。各國營養專家都認為,日本人的長壽與其傳統飲食以及烹調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眾所周知,日本屬於島國。清澈豐富的水源孕育了日本的飲食文化。日本料理又被稱為水料理。在日本人的餐桌上,雪白的米飯、碧綠的生菜、紅色的魚片、橘色的胡蘿卜,無一不是清爽可口而且都最大量地保持了食物本來的味道。東京慈惠醫科大學健康醫學中心的負責人和田高先生曾經說過,日本傳統飲食以魚類和蔬菜為中心,攝油量少,這樣能夠防止能量的過分吸收。日本人的主食是米飯,看上去很普通的米飯含有糖、優質蛋白質、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均衡。與麵食相比較,吃米飯使胰島素的分泌要慢很多。這樣人的腸胃會相對舒適,情緒也比較穩定。日本人習慣吃和食,和食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其本質只有三種日常食物:米飯、日本醬湯、時令蔬菜。
而一談到中國飲食文化,許多人會對中國食譜以及中國菜的色、香、味、形贊不絕口。中國人愛食用粗糧,粗糧的營養物質要比細糧多。中國人愛食用植物油,中國人的飯桌上煎炒烹炸的食物較多,所以難免都是經過植物油加工的。中國人飯前飯後多喜歡喝一杯茶,喝茶能夠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可以彌補吃油多的誤區。中國人做飯時喜歡加入蔥、蒜、鹽、醬、醋、辣椒等作料,能起到殺菌、消脂、增進食慾、幫助消化等作用。雖然兩國的飲食習慣大不相同,但都各有各的好處。
2. 請大家說說」我的中日友好觀」
中日在近20年那是不會友好的,中國要崛起,日本不甘心中國的崛起,必然要對中國實施阻撓敵對政策,並且日本不願對歷史負責,與中國那是血海深仇,根本不可能友好的.
3. 中日文化差異有哪些
中日文化在於本質上中國文化是包容卻有脈絡和原則的,而這個原則是理性和道義的;日本文化只是善於模仿卻有另一種狹隘的固執情節在裡面,他們首先是神道文化的根底和中國文化儒學昌明天道自然佛家大智慧的平等清凈是截然不同的.中國文化是人為本敬天愛地自立立人的文化是,日本的文化是有一定固執和偏見情緒的文化,缺乏包容,有表象而無精神實質的傳承,喜歡走捷徑有大貪心嗔恨心,所以造就一定文化思想上的痴.比如禪宗在日本被搞的不倫不類,他們還自己覺得傻不錯呢?可以騙騙外行,打扳子獅子吼什麼的表象容易,提到具體實質就完全背道了.日本文化的根脈在他們的神道文化上,學習中國文化是形似而非究竟理地.至於這位先生的奇異觀點,好象是說中國文化善於同化,所以亡國也沒什麼被日本佔了也未必不好,此言甚是淺見.一個惡劣的學生是不可能學到老師精華的思想和行動的.元朝沒有清朝也是一半,他們運氣好遇到康熙雍正乾隆這樣重視文化善於運用文化思想作政治手段的皇帝罷了,文化衰落國家的興盛是假向經不得實際歷練的;一二百年的盛衰彈指一瞬算什麼,大家要仔細研究中國文化目光的長遠和發心立地的不同處.中國文化的衰落就在宋明清這三代上,朱熹是有很大過失的,真正的儒學基本上毀在他手下。
4. 請將下面的一段文字翻譯成日語,急用。謝絕機器翻譯。翻譯好的另外送分。
中日両國は來同じ儒教の文化圏源に屬している。儒教文化は中華民族の伝統文化の主體として、日本の伝統文化及び民族精神と性格の形成に深い影響を持っている。しかし、日本での儒教は中國と比べて大きな違いがある。たとえば、儒教が強調した「忠、孝、仁、義」の中の「孝」という観念は中國の儒教では極めて重要であるのに対して、日本ではあまり「孝」を強調せず、「忠」を非常に重視している。日本が中國の儒教をこれほど多く取り替えたことで、中日両國が西洋の近代化がもたらす沖撃にたいして違う反応を取って、ついにまったく違った道を歩むことになった。
本文は中日両國の「忠、孝、仁、義」という道徳倫理観の違いから、そしてその違いによる対比を通じて、日本の倫理観について詳しく論述することで、日本の伝統文化及び民族精神と性格の形成に対する理解を深めることを求めている。
5. 中日文化的相同點
1、都是東方民族的文化,在很多層次方面和西方不一樣。
東方的文化講究一種模糊的美,一種和諧的美,當然在現階段東西方文化有很多融合,東方文化里也融進很多西方文化的色彩,但是最大的特點,中日兩國都是比較講究這種模糊和和諧的美,它不是一個絕對的。
2、中日都有共同的和世界和自然共生的文化。
不是人類一定要去戰勝自然,也不是自然發展了人類就滅亡了,和自然是對話的是共生的,在這點上中國和日本又是非常相像的。
而且日本在歷史上接受了很多中國具有東方特色的文化,到現在也都是共同的。那麼在生活當中有很多,比如說有共同的漢字文化,有共同的飲食文化,有共同的筷子文化等。
(5)中日孝敬觀的不同擴展閱讀:
中國和日本文化不一樣:
日本人就講究非常的簡單,但是要不斷的重復。中國人就是把非常復雜的事情做得很輕松。比如:中國人感到驕傲的雜技上任何一個動作普通人是做不來的,但是雜技演員把普通人很難做的事情很輕松地做好了。
日本人是把非常簡單的動作要非常復雜地來做,比如看日本的舞蹈,沒有一個舞蹈的動作是很復雜的,包括日本的茶道,茶道的任何一個動作都非常簡單。但是日本人就把這種簡單的動作融化到他的生活當中去。
6. 中日文化的相似與不同
一、傳統文化的異同。
日本傳統文化的起步發展,沿襲了中國古代文化,與中國有許多相似之處。日本文化的發展源於唐朝,唐初的中國是當時東亞世界也是全世界的強權大國,其實力可比現在的美國。而日本是當時東亞地區新興的統一國家, 未久便入侵朝鮮半島,參與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混戰, 破壞東亞地區的現行國際秩序,挑戰國際共識,企圖渾水摸魚.但卻被先進強大的唐軍迎頭痛擊,一撅不振。於是乎, 日本便全面拜倒在中國文化面前,學之不倦,延續至今。比如說書法,無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都把這一千多年歷史遺留下的瑰寶當作是平時修身養性的一種好的方法,現當代,中日兩國都涌現了一批書法名家,如中國的周慧、何應輝,日本的今井凌雪等。
當然日本文化也並非完全照搬中國。大家都知道,儒學思想推崇「仁」。唐時,儒家思想也傳到了日本,但是,問題產生了,日本並未深刻認識到這一精髓,其原因是:由於中國本身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在文化中有時候就體現一種大氣和霸氣。而日本在學習的時候卻發現,本國地域狹窄,資源貧乏。於是矛盾產生了。這也使得日本的文化不可避免的烙上了侵略和擴張的烙印。
二、飲食文化的異同。
民以食為天,在飲食方面,中日兩國也有極大相似之處。中日兩國的主食都以大米為主,大米在中日兩國飲食文化中均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大米味甜、平和、補中益氣、建脾胃,中日兩國均認為大米是理想的主食。中國是農業大國,南北方人都喜歡吃大米,特別是南方人,以大米為主食,而且這一習俗歷史悠久。北方人由於自然條件所限制,雖以小麥、小米、大豆等雜糧為主,但如有大米也很愛吃。而日本自古以來有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加之氣候土壤適宜稻米生長,所以整個大和民族一直食用大米,並把大米品種改良得好吃、好存,使日本民族以大米為主食,並鍾情日本大米。
對於麵食,中國人是最早種植小麥的地方,而各種麵食又源於小麥,小麥種植傳入日本後,日本人對麵食也是由衷的熱愛,特別是面條,中日兩國人都很愛吃,但由於日本的水質好,有豐富的海鮮,使得面條特別好吃。如果說面條源於中國卻盛極日本,是一點也不過分的(最常見的速食產品-方便麵就是日本人發明的),提到麵食,不得不提餃子,對於中國北方人,特別是逢年過節,是必備之選,日本人也很喜歡吃餃子。
當然在飲食習俗方面,中日也有比較大的差異。
(一)、中國人飯菜量大,日本適度。中國人在家吃飯或請客吃飯,只要有客人,不管在什麼地方,都要講究要有剩餘,不能依照主客雙方實際飯量准備,家庭也是如此,這一觀念與中國傳統文化不無關系。與日本飯菜相比,日本則適度。當然這指一般在家庭用餐或在餐館被請去吃飯,特別是定食(或份飯),對一般食慾好的人恰好,對飯量大的人,少一點,對食慾差點的,偏多一點,即使剩一些,也浪費不多,這種適度的飯菜有利於健康。
(二)、中國人喜吃熱菜,日本人喜歡冷餐。這與兩國的風土也有很大關系,中國的不少食品原材料是曬干保存的,待食用時浸水復原,易失鮮味,需要過油加工,油性食物吃方有味道,且容易消化。日本與中國比較日本的凍食量遠比中國多,因為日本食物中海鮮多,不經加工或減少加工,可更多保持鮮度,且不損傷維生素。海產品本身含鹽分有一定滋味,而且鹽有消毒功效,生吃無妨(生魚片在日本就很流行)。加之日本的水質好,溫差變化小,寒冷地區不多,適於食用凍食。
(三)、中國飯菜偏咸,日本飯菜偏甜。鹹味菜餚適合大陸性氣候的中國風土。而日本氣候溫和,四周環海,降水量大,空氣濕潤,除酷暑外,不會大量出汗,所以甜食適於日本人的胃口。
(四)、中國人重視「吃」,日本人重視「看」。世人經過長期實踐和體驗,總結出一些「名言」,也充分證明了中國人重視「吃」,日本人則重視「看」。如:中國認是用舌頭吃飯——品其味,日本人是用眼鏡吃飯——觀其行。
(五)、中國比日本更注重食療。其原因有三,一是中國食療歷史悠久;二是中國中醫歷史久遠。三是中國地大物博,為食療准備了物質條件。不同點其實還有很多。像飲食養生之類的,不做一一分析。
三、茶文化的異同。
其實茶也能歸入飲食一類,但茶這一文化在中日兩國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把它單一列出來比較。中日兩國人都喜歡品茶,都把喝茶當作一門藝術。但茶葉的發展,在中日兩國歷史的長河裡產生了差異。茶葉產於中國,興於唐朝,盛於當代日本。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是中國。據說,最早發現茶和利用茶的人是神農,傳說中他曾嘗百草,中毒後用茶葉來解毒。所以,大概在距今五千年前的母系社會時期,茶就被中國人發現和利用了。唐朝是茶和茶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從洛陽到長安、隨處可見賣茶水的店鋪,茶葉貿易也十分發達。到唐朝中期,煮茶、飲茶已被認為是高雅的藝術行為。從茶、水、茶具等幾個方面研究飲茶方法的專家也多了起來,這些專家多是佛教中人,從中還出現了一位聖者,他就是被譽為「茶聖」的陸羽。
茶葉自古以來就成為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唐朝時,日本僧人最澄來我國浙江天台山國清寺研究佛學,回國時帶回茶籽種植於日本賀滋縣(即現在的池上茶園),並由此傳播到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時,日本榮西禪師兩次來到中國,到過天台、四明、天童等地,宋孝宗贈他「千光法師」稱號。榮西撣師不僅對佛學造詣頗深,對中國茶葉也很有研究,並寫有《吃茶養生記》一書,被日本人民尊為茶祖。南宋開慶年間,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徑山寺攻研佛學,回國時帶去了徑山寺的「茶道具」、「茶檯子」,並將徑山寺的「茶宴」和「抹茶」製法傳播到日本,啟發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
中日茶文化的主要區別,在於其中的「道」。道在日語中含有藝術、禮儀、習俗、情趣等多方面的涵義,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是茶道的精髓,它同我國佛教中的「禪」有其密切的關系。在今天的日本,高層建築鱗次櫛比。現代化工業的浪潮時刻沖擊著每一角落、每個人的神經,為了尋求精神上安定,必然需要一個靜謐的世界,而茶道的和、敬、清、寂之中,回復自我,以獲取明天的生命活力,這就是日本茶道的內涵和精神所在。
四、文化教育的異同。
對於教育,每個國家都是非常重視的,21世紀最缺什麼,答案是人才,教育是使人成才的必經之路。所以教育往往是一個國家的立國發展之本。當然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教育理念。日本是一個非常重視教育的國家,對於先天不足、資源貧乏的日本,一躍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其中秘密在於重視教育,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眾所周知,日本是全世界基礎教育最普及的國家,也是最重視教育的國家,日本實行的是九年一貫制完全免費義務教育,小學入學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的比例為97%左右,大學已經進入「全入時代」,就是說想上大學的人都可以上大學,盡管如此,仍有40%的大學招不滿名額,日本沒有文盲,每年每人平均看34本書和雜志,人均日訂閱1.2份報紙,這是全世界也少有的,因此日本的國民素質很高,每年全世界對旅遊者的評比中,日本人總是名列前茅,2006年日本排位第一,中國排倒數第三。日本的大學70%以上是私立大學,80%以上的短期大學是私立的。由此可見,日本私立大學承擔著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日本政府對私立大學的發展給予了很大的支持,每年都給私立大學撥不少補助金。
當然日本教育也存在不少問題,自從80年代開始,日本實施「寬松」式的教育,幾次減少了在校學習的時間和教學內容,因此造成了學生不愛學習、教學質量明顯下降、無理想的人在日益增多,並且出現了60萬不願意學習和工作的日本青少年,日本政府和民間有關人士已經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現在正在進行改進。但是日本大多數學生的綜合素質比較高,一是做人誠實,二是吃苦、認真,三是有教養,懂禮貌。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一向重視教育,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有了最高學府——「太學」,並設置了博士。中國這一傳統的儒家重視教育的思想,在日本根深葉茂,而在中國卻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落後了,現在有人講:美國沉痾太久,日本已臻極限,中國才剛剛起飛,並有巨大潛力。我國要想抓住這一機遇,保證持續穩定的經濟發展,就必須重視加強發展教育,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而發展科學技術的關鍵在於教育。中國教育相較於日本,還處於相對落後狀態,不過現在也處於上升勢頭。相信不久的未來,中國在教育方面也能趕上日本的步伐。
五、結論:
在歷史的洗禮下,中日兩國的文化隨著時代的步伐進行著不斷的變遷。一千多年前,中國人昂著頭,頂著燦爛的文化,站在世界的頂點,日本臣服於中國偉大文化資產之下,但日本人並沒有低頭,而是大規模的吸收中國文化,並不斷改進壯大,一千年過後,日本變成了經濟大國。因中日兩國歷史發展不同,其文化必然會產生許多異同點。以上僅分析了中日文化的異同,當然在其它一些方面還有許多異同點,在這也不能一一舉例。最後還有一句話:文化是不分國界的,沒有站在頂點的文化,只有不斷革新的文化。
7. 中日文化有哪些差異
首先是中日兩國的文字。中國的文字起源於古代的甲骨文,經過夏商周朝戰國時期的發展,到漢唐時代,經濟與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中國文明進入了輝煌時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而當時的日本,通過朝鮮半島,接觸到了中國發達的文化,通過派出使者等方式,對中國的文化如飢似渴地學習和吸收著,日本的假名和漢字便是來源於中國的文字。但是中日兩國的漢字很多有其不同的意思。中國人一般都知道古代日本從中國學漢字,並把漢字帶回日本作為母語,但很少有人知道現代漢語中有的詞彙是近代從日本返銷中國的。如今,漢語熱在全球逐漸升溫,帶著固有的漢語思維去理解日本改造後的漢字,就會鬧出很多笑話。比如,豬和豚,這兩個字在現代漢語里意思基本相同,在日語里卻有質的差異。豬在日語里是指野豬,野豬在日本是受尊重的動物,是勇敢奮進的象徵,日語里就有豬突猛進的稱譽。而豚就是指一般的肉豬,家豬,其形象總是和肥胖、懶惰、愚蠢、骯臟聯系在一起。中文的豬傳到日本,變成了野豬,這是日本對漢字的能動改造。
二是中日的禮儀文化。中國的禮儀主要來自儒家思想。儒家學派對於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個方面存在著巨大影響。儒家思想的精髓不在於其治國理論學說,而在於它的社會倫理思想,正是封建社會倫理觀從國家統治階級的高度期望出發,將人們現實生活中的行為規范用通俗的語言——道德意識規范起來。日本人強調和,這種思想的本質與中國儒家思想是相一致的,人人安守本分的說法更是直接來源於中國的儒家思想。而中國人講客觀事實,所以用客觀陳述句來講,這些都是中日之間表達的差別。明白這些,反而會使我們更容易理解我們所提倡的文藝復興的口號,重新認識中國文化,使中國文化在我們心中更加根深蒂固。
三是中日兩國不同的飲食習慣,日本目前已經被譽為世界上最長壽的國家。各國營養專家都認為,日本人的長壽與其傳統飲食以及烹調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眾所周知,日本屬於島國。清澈豐富的水源孕育了日本的飲食文化。日本料理又被稱為水料理。在日本人的餐桌上,雪白的米飯、碧綠的生菜、紅色的魚片、橘色的胡蘿卜,無一不是清爽可口而且都最大量地保持了食物本來的味道。東京慈惠醫科大學健康醫學中心的負責人和田高先生曾經說過,日本傳統飲食以魚類和蔬菜為中心,攝油量少,這樣能夠防止能量的過分吸收。日本人的主食是米飯,看上去很普通的米飯含有糖、優質蛋白質、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等,營養均衡。與麵食相比較,吃米飯使胰島素的分泌要慢很多。這樣人的腸胃會相對舒適,情緒也比較穩定。日本人習慣吃和食,和食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其本質只有三種日常食物:米飯、日本醬湯、時令蔬菜。
8. 關於"孝道」在電視劇里都有哪些種不同的觀念
世界上有很多永恆的話題,其中最讓人討論不止的就是關於孝順這一方面,同時,孝順也是很多時候衡量一個人品質的標准,例如,在擇偶時,在公司面試以及交朋友的時候,都會考慮到這個因素。在影視作品中,也不乏有關於孝道的體現。下面我們就來討論關於"孝道」在電視劇里都有哪些種不同的觀念吧。
以上就是我總結的關於"孝道」在電視劇里所體現的不同的觀念。
9. 中日神話的不同和相同
摘 要: 創世神話表現了人們對天地、宇宙、萬物的各種想像,表現出了當時人們的一些藝術思想和原始信念,但同時也受到了各民族當時時代的歷史、文化等條件的制約。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國,風俗、習慣、語言、文字等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不同的民族性又使兩國文化都散發出了獨特光芒,特別是日本神話中的皇權思想、天皇的由來、英雄觀等都展現了日本文化的獨特之處。
中國論文網 http://www.xzbu.com/9/view-5980026.htm
關鍵詞: 中日神話 創世神話 日本文化
一、探尋中日神話的共同性
中國和日本同屬東亞洲,屬黃色人種,在創世神話中有很多相似的部分,很多學者認為這是日本受了中國文化儒教思想的影響,特別是佛教從中國傳入,使得日本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一)在中日創世神話中,最初天地都是混沌為分化的狀態,終於隨著天地的分化,才形成了宇宙。
在《日本書紀》中有如下敘述:「大昔、天地がいまだ剖かれず、��が分かれなかったころ、世界は�子のように�沌としていた。」(古天地未剖,陰陽不分,混沌如雞子。)而中國的古典《三五歷記》則寫道:「最初之,天地混沌如雞子。」可見從創世的最開始,中日神話的記述幾乎完全相同。
(二)在中日的創世神話中,都有創造世界的神。
在中國的神話中,有盤古開天地和女媧用五色石補天的神話。在日本的神話中,在宇宙初始時,天上的高天原出現了天之御中主神(宇宙的中心的神),隨後出現了高御產巢日神和神產巢日神。其時國土(大地)尚未凝成,只是些漂在水面上的浮油一樣的東西,如水母般漂浮不定。其中有物如春天的葦芽冒出,生命力極強,生長迅速,化作宇摩志阿斯訶備比古神和天常立神。其後又陸續生成了七對男女神,最晚生成的一對神是伊邪那岐男神和伊邪那美女神,這個完整的體系被稱作神世七代。
(三)在中日創世神話中,都出現了男神和女神的結合。
這是人類婚姻制度中最古老的記錄。在盤古開天地和女媧用五色石補天的神話中,以滾磨盤、拼龜殼等方式占卜,有在占卜獲得肯定後結為夫妻的傳說。《日本書紀》中說伊邪那岐和伊邪那美圍繞著柱子舉行婚禮,男神從左轉,女神從右轉,這也反映出了當時左比右尊的想法。由於當時見面後,是女神先說話,因此他們生下了如水蛭子般的孩子,二神認為不祥。於是向天神求助,天神占卜後告知是因為女神先說話之故,讓二神重新舉行神婚,這次男神先說話於是產下日本諸島及諸神,這也反映出了最原始的男尊女卑的思想。
(四)原始信仰的出現。
在中國的神話中,在盤古開天地和女媧用五色石補天時,出現了以滾磨盤、拼龜殼等占卜方式。在7世紀的《獨異志》中記述了伏羲和女媧為了能結婚,求助上天,看煙能否升起來決定是否結婚。日本的神話中,男神和女神向天神求助時,天神用焚燒鹿肩骨的占卜方法為他們解釋神婚的神聖性。男神逃出黃泉國時,還出現了桃木可以辟邪等細節描寫。在《古事記》天孫降臨的神話中,有山幸彥和海幸彥兄弟倆的故事。由於弟弟山幸彥弄丟了哥哥海幸彥的釣鉤,沒辦法求助於海里的老神,老神從大海中找回了釣鉤,並在這個釣鉤上施了咒語,得到這個釣鉤的海幸彥從此就越來越窮,讓他受苦以示懲罰。這都表現出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當時,人們只有求助於咒術才會得到心理的安慰。
(五)神的身體可化生為萬物。
在中國神話中,盤古從蛋中出生後,迅速生長,身高達到4500萬米,他用身體支撐著大地,最後身體的各器官化成了天地萬物。《繹史》引《五運歷年記》有記載:「昔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理,肌肉為土地,發髯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此外,女媧也曾砍下巨鱉的四足樹立在大地的四個方向,以此挽救就要毀滅的世界。
在日本神話中,男神伊邪那岐逃離黃泉國後,在河中用清水洗左眼,生成了太陽女神,即天照大神;洗右眼,生成了月亮女神,即月讀命;洗鼻孔,生成了速須佐之男命。身體上洗出的其他污垢,也都轉化成了神。天照大神和速須佐之男命在比誰的心靈更加純凈的時候,用身上的器物比賽生孩子,如若生下女孩則代表心靈純凈,他們身上的各種神器分別化成了各類神。速須佐之男命神,將大氣津比賣神殺死了。大氣津比賣死後,她的頭化作蠶,兩個眼珠化作了稻種,兩個耳朵生成粟,鼻子生成小豆,陰部生成麥,肛門生成大豆。
這樣的故事,在兩國的神話中都層出不窮,充分表現出當時的生產力之落後,人們只能通過神話天地萬物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現象。
二、中日創世神話中的不同點
(一)系統性。
中國的多神話互不相關,散見於《山海經》、《淮南子》、《詩經》、《國語》等多部古書當中,沒有如日本一樣經過專門機構整理、編纂的書籍,各民族的神話具有其各自的特點,充分體現出中國神話的原始性和民眾性。這也體現出中國神話是多民族的創造,而日本神話在民族方面則比較單一。
日本的創世神話主要記錄在《古事記》和《日本書紀》這兩本書中。日本創世神話主要是闡釋日本諸島及諸神的由來,而其故事最後卻著重敘述了天孫的降臨,即日本第一代天皇的由來。這是因為在編撰以上二書的時候,正是日本封建體制的強化發展時期,當時的壬甲之亂,使得在位的天武天皇面對危機,為了解決面對的難題,加強自己的統治,將自己的統治和神結合起來,聲稱天皇是天孫,是神派來統治人間的代表。日本的神話削弱了創世神話的解釋性,而強化了日本統治者的政權,處處體現著神權和皇權統一的思想,可以說是日本統治者,即天皇家族為了鞏固自身的統治而採取的一種政治行為。
(二)神的人格化。
中國神話中,神是一切美好的化身,神和人有著嚴格區分。人們將美德、美行、功德等都賦予了神話人物,使其高大,偉岸,超常脫俗。誇父追日、後羿射日等神話故事都塑造了神甘為民眾犧牲自己的光輝形象。 在日本的神話故事中,神往往不是高高在上的、威嚴莊重的,而是跟人一樣是有七情六慾的,具有人的思想、人的感情。在神話中,神會害羞,神會猜疑,甚至會嫉妒。天照大神在見到弟弟速須佐之男命即將來到她所掌管的高天原時認為弟弟沒有好心,於是做好了大戰的准備,可見其懷疑之心之重。在遇到困難險阻的時候,日本神話中的神表現出怯弱、柔從,不是選擇殊死決斗,而是尋求妥善解決之辦法,以保護自己。這都源於日本是島國,四面環海,一旦有了爭斗,必定以一方的妥協作為結束,於是日本人更願意求「和」,避免發生沖突,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人這么重視「和」的原因。
(三)聖潔與污穢。
日本神話中,聖潔與污穢的對立與轉化貫穿於日本神話的始終。伊邪那美在生火神時陰部灼傷,卧病不起,她的嘔吐物,甚至於糞便都演化成了幾位神。她死後,伊邪那岐很痛苦,於是就到黃泉國去看望她,結果發現她渾身生蛆,頭部、胸部、腹部、陰部、左手、右手、左腿、右腿之上各放著一顆雷,嚇得男神逃出了黃泉國。
僥幸逃出後,男神認為自己渾身沾滿了污垢,於是立即到海邊沖洗,以求用水的潔凈力來清除在陰間沾染的污穢,這是日本的民間祭典「禊祓」的由來。「禊祓」是日本一個重要的神道儀式,日本自1872年起至今,每年舉辦兩次這種儀式,目的是求神驅除自身所染的各種污穢邪氣,保佑自己身心健康。更讓人不可置信的是,男神在「禊祓」的過程中,所清洗出的污垢也化作了幾位神。本來神應該是聖潔的、高貴的,可在日本神話中,神居然可以是污物而生成。這對於我們來說是難以理解的,可是日本人是理解和認同的。在日本的神話中,聖潔與污穢是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的,這些都源於古代日本原始的神道觀念,污穢主要是指精神的污濁,特別是「禊祓」這種神道活動,生動地說明了人們更注重的是精神上的純潔。
(四)日本的創世神話中濃厚的性色彩。
中國的創世神話中,對性採取諱莫如深的態度,很難從各種典籍中找到如日本神話故事中那麼露骨的描寫,即便有也是極其隱晦的表達。這表現出了中日兩國審美觀的不同,中國的神話大多庄嚴含蓄,日本的神話大膽潑辣。
在神話中,為了誘惑天照大神出洞,在天岩洞前面舉行祭祀活動,天宇受賣命神舞到極興,如神魂附體,袒胸露乳,裙帶直垂到陰部。伊邪那美生火神的時候因陰部灼傷而死,在黃泉國的時候,身上放有八顆雷,陰部也放有雷,是一種非常丑的姿態。此外,速須佐之男命大鬧高天原的時候,他在機房的屋頂,把剝了皮的斑馬自房頂投擲下去。正在織衣的一位織女受驚過度,手中的梭子掉下,刺中她的陰部,因而死去。
為什麼在日本的神話故事中會出現對性器官的描寫呢?這是由於當時日本生產力低下,因此原始信仰盛行。在日本的原始信仰中,性器官是生產力的象徵。由於當時是母系氏族時代,連天照大神都是女神,因此有關女性性器官咒力的神話特別多。古代的日本在原始神道的精神影響下,對愛與性採取非常寬容和開放的態度。
(五)英雄觀不同。
中國神話中的英雄,是大公無私的、是甘為人類奉獻自己的一切的、是集所有美德於一身的偉大人物、是值得人們尊重和敬仰的。神農氏嘗遍了百草為治病救人;後羿為了百姓能逃脫乾旱的厄運,不辭辛苦射掉了天空中多餘的9個太陽;誇父為了想要把太陽摘下,於是開始逐日,和太陽賽跑,在口渴喝乾了黃河、渭水之後,在奔於大澤路途中渴死,手杖化作桃林,身軀化作誇父山。
速須佐之男命是日本神話中勇武的象徵,還被認為是日本最初的英雄。速須佐之男命一開始就是任性頑劣的,在神話的開頭,他整天哭鬧,引得各惡神紛紛出動,各種災禍橫生。在被諸神趕出高天原之後,他遇見了被八頭大蛇困擾的一對老夫婦和其女兒,他許諾說殺死大蛇,但要求老翁將女兒嫁給他。老翁答應了,於是他殺死了大蛇。英雄應該是具有百折不撓和頑強精神的,無私的、勇往直前的,可是速須佐之男命並不是這樣的,但他依然是日本人心中的英雄。這是因為日本民族喜歡勇武,盡管他在之前做了很多錯事,但他殺蛇時體現出了勇武的精神,所以日本人就認為他做了英雄該做的事情。
(六)大陸文化和島國文化。
日本是島國,四面環海,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文化的底蘊。在日本人的心中,海和天同樣重要,因為在會稻作之前,其食物來源就是大海。神話中,日本的天皇是天照大神派往人間的神和海神結合所生,可見日本人對海的重視。
大海在給了日本民族豐富的漁業資源的同時,也給了日本民資很多災難和痛苦,於是日本人就在神話中,以神秘主義思想解釋了日本民族與海的關系。神話中,一開始人是可以自由進出大海的,直到豐玉姬生產才發生了變化。由於她是海神,因此生孩子的時候會變成母鱷魚,於是她要求山幸彥不準偷看她生孩子的過程,可是出於好奇,山幸彥沒能遵守承諾,因此豐玉姬大怒,返回海中,將海陸隔絕。於是根據海神與天孫的協議,陸上的人到了海中就永難再歸,所以人會死於海難,日本人用這樣的神話故事解釋了與海的密切關系,來消除人們對於海的恐懼。
在中國的神話故事中,常常出現洪水、乾旱等自然現象所造成的災害,而日本的神話中則沒有出現,這就是兩國不同的地理位置所產生的不同特色的神話。中國的神話中,大禹治水、誇父追日等經典神話故事也反映出大陸文化的特點,人們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對自然界的崇敬與畏懼。
綜上所述,中日兩國人民為解釋與大自然的密切關系,撰寫了各國獨具特色的創世神話。從神話中,我們看到了早期兩國人民是如何質朴地解釋天地萬物的由來的,也看到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對創世神話故事的影響。雖然中日兩國在創世神話上有共同點,但其差異性更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
參考文獻:
[1]王瑞林,王鶴.笑侃東瀛――日本文化新視角[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41-55.
[2]葉渭渠.日本文化史[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井上光�.日本の�史1神�から�史へ[M].日本:中央公�社,2005.
[4]茅盾.神話研究[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
[5]米�康.日本古代の神�と�史[M].日本:��社,1992.
[6]直木孝次郎.日本神�と古代國家[M].日本:��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