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農歷9月初九,是一年一度的重陽節。重陽節這個節日已經流傳了很久了,至今依然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視。在重陽節這一天,依據傳統習俗的要求,人們會登高望遠,同時還會在自己的家門口插茱萸。其實重陽節在古代的時候,又叫老年節,在這一天很多的晚輩都要對長輩表達自己的孝順心。那麼關於重陽節又叫老年節,晚輩應該如何孝順老人?以下是我的看法:
三、希望我們都能夠孝順自己的父母,孝順自己的長輩
很多的老人辛辛苦苦一輩子,將自己的子女拉扯大了,但是他的子女並不孝順他。這樣的子女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同時也是非常的可惡的。所以,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孝順自己的父母,孝順自己的長輩,給我們的長輩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
關於重陽節又叫老年節,晚輩應該如何孝順老人?以上是我的看法。那麼你覺得晚輩應該如何孝順老人呢?歡迎留言交流!
⑵ 重陽節孝敬長輩的作文
再話重陽
時光轉瞬即逝,不知不覺中又一年的重陽節到了,九九重陽,代表著天長地久,也代表著尊老、敬老、愛老。現在的人們,也越來越看重這個中國的老人節了,因為重陽不光是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這么簡單,更重要的是把關愛老人之風傳向全國各地,讓他們都來尊老、敬老、愛老。然而正值年少的我們,又能為身邊的老人么做些什麼呢?
我想到的,大多數人都會想到:無非給老人們捶捶背,推推腰,或者是幫著干點家務,除了這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不會再讓我們幹些什麼了。平常,老人們總是最疼我們。有好吃的自己捨不得吃就留給我們;有好喝的自己捨不得喝就留給我們;我也從沒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經常給自己添件新衣,卻拿來兒女穿舊了的衣服穿;也從沒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很揮霍的買許多貴重的東西從來都是能省下就省下,卻把剩下的錢給我們買零食;更沒見過爺爺奶奶哪一天接我放學誤了點,常常就是有病也要挺著,不讓我們在校門口乾著急。
說到這兒,我不免有想到了一些不好的情景。秋天天氣轉冷,奶奶總是問我:「穿那麼少,冷不冷?」這時我便會不耐煩地轉過頭去,煩躁的說上一句:「不冷不冷。」心裡還不住的埋怨奶奶太隆A偕涎埃蓯嵌V鮃瘓洌骸奧飛閑⌒目闖擔鴯饌娑!」往往我來不及聽爺爺說完這句話,就插上一句:「知道了,知道了!」就覺得整天聽著一句話,耳朵都快聽出繭子來了。
不知我的這些表現是不是刺痛了您的心,如果是這樣的話,就請原諒我這個孫女的不孝和不懂事。
談了那麼多,其實歸根結底就是要理解老人,尊敬老人。想想哪個老人不想得到晚輩的重視與尊重呢?雖然我們不可能有太多的資金與精力去給全體老年人一個溫馨、舒適的家園,但我們可以從身邊的老人做起,用自己一點一滴的愛去感動他們。最後,祝全社會所有老年人,身體健康,長命百歲,兒孫滿堂,安享晚年!!!
⑶ "九九重陽節,濃濃敬老情"這篇文章怎麼寫快!
寫作思路:做到條理清楚、自然、明白,不雜亂,要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諦,或談論思想問題、治學精神,使讀者受到啟迪和教育。這樣的文章有了哲理,給予讀者的感受也就更加豐富了。
重陽節在當代青年心目中的淡化,反映了傳統文化對年輕一代影響的日漸式微。年輕人可以用學習壓力大、工作競爭激烈等客觀因素來解釋自己的這種忘卻,但是無法迴避的另一個事實是,在傳統節日被淡忘的同時,西方節日卻在不少年輕人中風光無限。如今許多年輕人熱衷於西方的情人節,卻對中國傳統「七夕」節不屑一顧,就是一例。
事實上大多數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積淀形式,是傳統倫理觀、價值觀的特定反映形態。然而我們不少年輕人卻不知道為什麼要在重陽節登高、賞菊,更無法體會其中所孕育的尊老敬老的倫理內涵。在此次調查中,90%的年輕人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但是從未想到在重陽節為父母送去一份祝福。這種對重陽節「有名無實」的認識,反映了傳統倫理道德觀念在不少年輕人觀念中的某種弱化。
當然這種弱化需要辯證地看待。對於傳統文化中糟粕的東西,這種弱化無疑有益。但對於那些類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之類優秀的東西,這種弱化就不應該了。因為,恰恰是孕育於後者之中的倫理規范與價值觀念,成為構築現代人格的重要力量之一。
在重陽節被一些年輕人逐漸淡忘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傳統文化教育的脆弱,好在這種淡漠已經引起社會的注意。目前北京已有25所中小學把誦讀四書五經的部分內容列入課程表。在全國估計已有100萬孩子開始把誦讀古詩文作為日常學習的必修課。
我想重要的不是孩子們背了多少古詩,而是讓他們多了解一下自己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並在這種優良文化的哺育中真正成為「知書達理、尚禮重義」的棟梁之才。
⑷ 重陽節為老人做什麼好
重陽節可以為老人做一份重陽糕、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
詳細內容: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只是近年來,人們對老人的推重,故此節日又被稱為老人節。
重陽節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記載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
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
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里的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
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
⑸ 重陽節孝敬老人的故事50字
孝順老人的節日——重陽節。
百善孝為先,我應該為爺爺奶奶做些什麼呢?對了,我就做一盤香噴噴、金燦燦的煎雞蛋來報答他們的恩情吧!
我先找到媽媽平時煎雞蛋的平底鍋洗干凈,然後從冰箱里拿出兩個雞蛋,小小翼翼地在碗的邊緣敲破,再用兩個大拇指用力地把雞蛋殼拉開,「嘩」地一聲,蛋清和蛋黃像瀑布一樣流進了碗里。我拿起筷子快速地攪動起來,不一會兒,它們就融為一體了。
接下來該煎雞蛋了。我把平底鍋放在火上,把一勺油倒進鍋里,待油加熱後,我把攪拌好的雞蛋液倒下去。頓時鍋里發出「滋滋」的聲音,一秒,兩秒,五秒……雞蛋以驚人的速度在發生變化:開始平坦的雞蛋液不耐煩了,它的身上鼓起了大大小小的泡泡,像一個個肥皂泡,有的還「啪啪」地破裂了。漸漸地雞蛋周圍鑲上了燦爛的金邊,最後全身都穿上了金燦燦的外衣,形狀也像一個大圓盤了。我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用鏟子給雞蛋翻了個身,不一會兒,雞蛋另一面也變得金燦燦的了。雞蛋煎好了,我把它盛進了盤子里,香氣也早已彌漫了廚房。吃起來會是什麼樣的呢?我非常期待。
「祝爺爺奶奶重陽節快樂!」我把雞蛋端到爺爺奶奶面前。爺爺大吃一驚,然後嘗了一口,高興得合不攏嘴,眼睛眯成了一條縫。奶奶邊吃邊不停誇贊:「真香,真香!孫女長大了,會孝敬爺爺奶奶了……」我的心裡像蜜一樣甜,一股暖流流遍了全身……
⑹ 重陽節如何孝敬老人
陪伴老人就是最好的孝敬。
1、有孝敬、感激的心
對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應當心存感激。除了把你帶到這個世界上之外,父母還犧牲大量的時間、精力來培育你。而其他老人多多少少也在你小時候照顧過你。所以應該保持一顆孝敬的心。
孝敬含有一個「敬」字,這就意味著要尊敬他們。平時約束好自己的行為,我們知道,父母並不總是對的,但也盡量不要和父母發生爭吵。觀點如果不一樣時,冷靜、理智地讓他們明白你的想法。
2、沒事和他們聊聊天
我們中國人通常都比較內斂,不會輕易把愛說出來,尤其是對父母。其實也並不需要你這樣做,比如沒事可以給父母打個電話,讓他們知道你在做什麼,說一說自己的近況,和他們分享你的生活。
然後可以問問他們的近況,讓父母知道你是在乎他們的。當然,面對面溝通是最好的,但是考慮到年輕人可能在不同的城市工作,打電話比較容易做到。
3、為他們做點事兒
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抱怨。比如教會他們用手機、為他們做一頓飯。如果和老人一起住的,保持好自己房間的整潔、日常生活中幫他們洗碗、晾衣服,做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減輕了他們的負擔。
4、關注他們的健康狀況
老人的身體通常多多少少都有點問題,這是在所難免的。所以應該定期帶他們做體檢,以防有什麼重大的疾病。平時要告訴他們,如果有什麼不舒服,一定要說出來,不要自己忍著。告訴他們飲食要均衡,盡量避免喝酒。告訴他們要適度地在戶外運動,有益身心。
5、多花時間陪伴
陪伴就是最好的孝敬方式,所以平時應該花一定的時間陪伴他們。現在的年輕人通常把時間花在戀人的身上,而不是和父母在一起。當然,父母也年輕過,他們非常理解,也表示接受。
但想像一下,如果你選擇與他們共度一些意想不到的美好時光,比如和他們出去旅遊,他們就會感受到你的孝敬之情,也會很感激你。
(6)重陽節晚輩孝順長輩的照片擴展閱讀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生理、心理的老化,必然導致產生各種不同於其他年齡群體的特殊需求,滿足其需求的生活活動模式隨之發生變化,從而構成老年生活方式的特點:
①逐漸從勞動職業生活活動中退出。這是老年生活方式最突出、最根本的特點。越到高齡期,這一特點表現得越明顯。與此相應的是勞動收入的喪失或減少,從而需要依靠年金、保險、社會救濟或個人資產等作為自己的收入保障。其數額一般都比以前有所降低,因而將使消費受到一定的限制。老年人的消費指向集中於日常生活基本需求的滿足。
②社會政治活動明顯減少,相應的是與社會接觸減少,人際交往的頻率顯著降低,嚴重的甚至可能產生與社會的脫離,於是容易產生孤獨感和失落感。
③精神文化生活活動的內容發生明顯的變化。首先,從事學習和接受教育的活動顯著減少。老年人學習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增進社會交往。其次,勞動職業活動和社會政治活動的減少,個人閑暇時間增多,使人們的各種興趣愛好顯著增加。
④家庭生活活動成為活動的主要內容。家庭是活動的主要場所,家庭成員成為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夥伴。因此,家庭生活活動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老年生活的質量。
⑤生活活動空間明顯縮小。家庭成為老年人生活活動的主要空間;家庭成員成了老年人人際交往的主要對象。這將給老年人生活質量帶來多方面的影響。
不同社會的老年生活方式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中國社會具有敬老的傳統,家庭意識較為濃厚,中國老年人絕大多數生活於家庭之中,普遍受到晚輩的愛護和尊敬,在家庭中仍佔有重要的地位,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⑺ 體現晚輩孝敬長輩的繪畫有哪些
說實話,還真沒有。我知道有幾出老戲《屠夫狀元》《五女拜壽》《殺狗勸妻》都是教育人們孝敬父母的。
⑻ 重陽節手抄報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