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在秋天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秋天的傳統節日:
國慶節:
「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於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於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在我國,國慶節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的10月1日。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並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中秋節: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奔月。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處於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
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重陽節:
重陽節,為農歷九月初九日。《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重陽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盂蘭盆會都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2012年1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重陽節)為老年節。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盂蘭盆會都是中國傳統祭祖的四大節日。明朝以前本來有登高看老人星的皇室活動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後緯度過高看不到該星就演變成只登高不看星了,隨後人們也遺忘了看星的這個初衷 (緯度37度以下才可見,北京 40度)。因為人們對老人的越來越推崇,故此節日又被稱為老人節。
秋天一共有6個節氣,分別為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氣象
秋季的氣溫會逐漸下降,但是一般較冬季緩慢。由於干濕狀況的差異,不同地區會出現陰冷多雨,或乾燥涼爽的氣象狀況。在較冷的深秋,由於晝夜溫差大,白天蒸騰的水汽會在夜間凝結,或為露,或為霜。
天文
秋季太陽直射點從北半球逐漸南移,秋分之後越過赤道,太陽直射南半球。從北半球看來,太陽的角度漸漸變低,晝夜長短差距變小。在秋分時,晝、夜等長。 在秋季,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由遠漸近。從黃道平面看來,太陽位於獅子座、室女座、天秤座的背景上。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7日或8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但立秋時節,江淮一帶的天氣仍十分炎熱。
根據平均溫度劃分季節的標准,必須是5天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是秋天,按照這樣的標准,江淮地區一般是在9月中下旬才進入秋天。立秋後雖然一時暑氣難消,還有「秋老虎」的餘威,但總的趨勢是天氣逐漸涼爽。氣溫的日較差逐漸明顯,往往是白天很熱,而夜晚卻比較涼爽。
處暑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處」是去的意思。處暑即暑氣至此而止,也就是到了處暑,炎熱的夏季就要過去,氣溫開始逐漸下降,雨量漸少。但這只是一般規律,在江淮地區,各年的差異很大,有的年份,處暑期間天氣的炎熱程度比夏日更甚,出現了俗稱的「秋老虎」天氣,正因為如此,江淮一帶地區有將處暑解釋為「處在暑日之中」的。故提醒百姓此時既要注意防暑。在北方此時晝夜溫差逐步增大,早晚要適時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晝暖夜涼的條件對農作物體內干物質的製造和積累十分有利,莊稼成熟較快,民間有「處暑禾田連夜變」之說。所以提醒農民朋友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安排好田間農事。
秋分
秋分是表徵季節變化的節氣。秋分這天,太陽位於黃經180度,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這時,南方地區候溫普遍降至22℃以下,進入了涼爽的秋季。"一場秋雨一場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降雨,氣溫也一次次下降。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氣溫降到0℃以下,已經可見到漫天絮飛舞、大地素裹銀裝的壯麗雪景。
秋分以後,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雨量明顯減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現;不過,降雨日數卻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陰雨連綿,夜雨率也較高。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巴山夜雨漲秋池"的名句,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南方秋多夜雨的氣候特色。
南方地區和涼山州秋多綿雨,濕害嚴重,對秋收、秋耕和秋種影響頗大。要搶晴收曬,理墒防漬,抓好"三秋"生產的質量和進度。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秋季陰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較好的氣象條件,不失時機地大搞植樹造林,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
寒露
每年10月8日或9日視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這時已可見初霜,除全年飛雪的青藏高原外,東北和新疆北部地區一般已開始降雪。
寒露以後,北方冷空氣已有一定勢力,中國大部分地區在冷高壓控制之下,雨季結束。天氣常是晝暖夜涼,晴空萬里,對秋收十分有利。中國大陸上絕大部分地區雷暴已消失,只有雲南、四川和貴州局部地區尚可聽到雷聲。華北10月份降水量一般只有9月降水量的一半或更少,西北地區則只有幾毫米到20多毫米。乾旱少雨往往給冬小麥的適時播種帶來困難,成為旱地小麥爭取高產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
海南和西南地區這時一般仍然是秋雨連綿,少數年份江淮和江南也會出現陰雨天氣,對秋收秋種有一定的影響。
「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趁天晴要抓緊採收棉花,遇降溫早的年份,還可以趁氣溫不算太低時把棉花收回來。江淮及江南的單季晚稻即將成熟,雙季晚稻正在灌漿,要注意間歇灌溉,保持田間濕潤。南方稻區還要注意防禦「寒露風」的危害。華北地區要抓緊播種小麥,這時,若遇乾旱少雨的天氣應設法造墒搶墒播種,保證在霜降前後播完,切不可被動等雨導致早茬種晚麥。寒露前後是長江流域直播油菜的適宜播種期,品種安排上應先播甘蘭型種,後播白菜型品種。淮河以南的綠肥播種要抓緊掃尾,已出苗的要清溝瀝水,防止澇漬。華北平原的甘薯薯塊膨大逐漸停止,這時清晨的溫在10℃以下或更低的機率逐漸增大,應根據天氣情況抓緊收獲,爭取在早霜前收完,否則在地里經受低溫時間過長,會因受凍而導致薯塊「硬心」,降低食用、飼用和工業用價值,也不能貯藏或作種用。
霜降
霜降節氣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可見
霜降是開始見霜的意思。但是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差異較大,「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黃河流域的氣候特徵。就全年霜日而言,青藏高原上的一些地方即使在夏季也有霜雪,年霜日都在200天以上,是中國霜日最多的地方。西藏東部、青海南部、祁連山區、川西高原、滇西北、天山、阿爾泰山區、北疆西部山區、東北及內蒙東部等地年霜日都超過100天,淮河、漢水以南、青藏高原東坡以東的廣大地區均在50天以下,北緯25°以南和四川盆地只有10天左右,福州以南及兩廣沿海平均年霜日不到天,而西雙版納、海南和台灣南部及南海諸島則是沒有霜降的地方。
『貳』 古詩「待到重陽日」的下一句是什麼
1、下一句:還來就菊花。
2、出處:孟浩然的《還來就菊花》。
內3、全詩
故人具雞容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筵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4、注釋
老朋友准備好了黃米飯和雞肉,邀請我到他的農舍做客。
翠綠的樹木環繞著小村子,村子四周青山橫斜。
打開窗子,面對的是打穀場和菜園。我們舉杯歡飲,談論著今年莊稼的長勢。
等到重陽節的那一天,我還要再來與你品嘗著菊花酒。
5、賞析
這是一幅非常朴實的田園風景畫。誠摯親切的友情,典型農家生活場景,熔自然美、生活美、友情美於一爐,可以看出詩人的內心世界的和諧。
6、作者簡介
孟浩然(公元689——公元740),字浩然,號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田園隱逸派和山水行旅派詩人,與王維並稱為「王孟」。其剛正志高,但仕途坎坷。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招致幕府,後隱居。
孟浩然的詩歌詩中情和景的關系,不僅是彼此襯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詩的意境,由於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諧調的成分,而顯得更加單純明凈;詩的結構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愛水行,如他自己所說:「為多山水樂,頻作泛舟行。」
『叄』 「待到重陽日」的下一句是什麼
「待到復重陽日」的下一制句是「還來就菊花」。
『肆』 秋天的節日
重陽節簡介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的起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第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陽詩篇
採桑子 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朝 陳)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Posted by taihuwf at 2005-10-11 14:33:44 | Read More | Edit | Comments(0) | Trackback(0)
乘車一幕 -[幽默]
外出常乘公交車。
這天外出,搭常乘的一路車。車內人很多,挺擠的。我在車廂後部找了個站立位置。正對著個胖乎乎的中學生樣,帶著一付和他的年齡相比較厚的眼鏡,坐在座位上東張西望。在一站頭上,上來幾位老太太,其中有位發福的老太太,站到了胖學生座位邊。老太太挺嚴肅的,我偶然發現她直盯著座位上的胖學生。而胖學生則裝模做樣得望著車外,不看老太的眼神處。老太仍是盯著。胖學生的頭部,像是裝了滑輪一樣,左右得到處轉,就是不朝老太的眼神處。
公交車已經駛過了一站路。
我站在一旁,看到剛才的一幕直發笑。我像是看了一節韓劇(我個人覺得韓劇的特點之一就是對生活細節的刻畫入微)。
終於,胖學生站了起來,朝老太望瞭望,老太朝他點了點頭,慢悠悠得坐到座位上。好幾站路以後,胖學生下車,老太始終坐在座位上。
……
Posted by taihuwf at 2005-09-05 08:08:00 | Read More | Edit | Comments(1) | Trackback(0)
中國傳統節日之中秋節 -[隨行]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是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按中國古代歷法的解釋,八月是秋季的第二個月,稱"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從時令上說,中種是"秋收節",春播夏種的穀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獲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 關於中秋節的由來,有源於唐代(618-907)唐玄宗游月宮的浪漫故事:唐玄宗中秋之夜在宮中祭月時,隨侍道人作法,將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銀橋,玄宗步入月宮。但見門樓匾額上書"廣寒清虛之府",門口的高大桂樹下白兔正在搗葯,宮內嫦娥諸仙女在悠揚的樂曲伴奏下,翩翩起舞。玄宗從月宮歸來,命人整理出暗自記下的舞曲,命名為《霓裳羽衣曲》。月宮之所以稱"廣寒宮",也與此傳說有關。
Trackback(0)
李開復:艱難的使命(轉載) -[隨行]
李開復:艱難的使命
Trackback(0)
抗戰 -[隨行]
八月十六號是個大日子。我想這是中國人都不會忘記的日子,六十年前的這天,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
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在舉行紀念的活動,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還有就是「我們的鄰居」到了今天,還在玩做迷藏,遮遮掩掩的。
我得承認,對於抗戰勝利也是沒認識多麼深刻,覺得那是多麼遙遠的歷史事件。但是當我看到輿論宣傳的好多圖像、文字和影視作品對於這一歷史事件的描述時,我有太多的心潮澎湃,甚至落淚。那麼多的軍隊戰士,那麼多的普通百姓,那麼多的有良知的中國人(包括身在海外的華僑等),數不清的犧牲、貢獻,數不清的不屈、抗爭,怎麼能淡忘,怎麼不令人肅然起敬。
我們應該永遠的記住這些歷史!子子孫孫!孫中山先生說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須努力!
Posted by taihuwf at 2005-08-26 08:53:00 | Read More | Edit | Comments(0) | Trackback(0)
有關於讀書 -[感念]
昨天,看到一篇演講,大略講的讀書的事情,是林語堂先生在二十或三十年代宣講的。想不及的是,相隔如此久遠的年代,其中的好些言語亦能產生共鳴。
演講大略講了以下幾點:一是要常讀書、多讀書,這樣能保持人的思想不落後。我印象深的是他用鄙吝二字來描述人不常讀書以後,腦子的狀態。最直接的就是與之交談會索然無味。二是在學校里的教科書不能算作真正的讀書,讀書是隨興的,讀書是要能夠與作者進行沒有時間和空間限制的交流。他批駁了懸梁刺骨的做法,不是真正的讀書,他大略是說讀書是發自內心的需求。三是讀書與人的閱歷、理解能力有很大關系,很多東西,你在當時可能讀的比較吃力,但僅此而已,完全沒有必要失去信心。過了段時間再去從事,是完全可以的。也就是要尋找與自己閱歷相適應的讀物。四是讀書是興趣,可能在某一時期,你會對這方面的問題感興趣,或者過段時間,你對另一方面的問題感興趣,這完全是可能的。讀書本來就有解惑的功...
Posted by taihuwf at 2005-08-26 08:51:08 | Read More | Edit | Comments(0) | Trackback(0)
中國傳統節日之七夕節 -[隨行]
在我國,農歷七月初七就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閃耀,一道白茫茫的銀河橫貫南北,爭河的東西兩岸,各有一顆閃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遙遙相對,那就是牽牛星和織女星。
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人們傳說在七夕的夜晚,抬頭可以看到牛郎織女的銀河相會,或在瓜果架下可偷聽到兩人在天上相會時的脈脈情話。
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晚上,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
Posted by taihuwf at 2005-08-17 11:35:53 | Read More | Edit | Comments(0) | Trackback(0)
遭遇美國教育之二(轉載) -[隨行]
遭遇美國教育(二)
作者:高鋼
經過幾年的奮斗,他的店從一個變成了兩個,又從兩個變成了三個,最後發展成為連鎖店,生意紅火得不行!他感慨地說:「我為我的冰激凌店驕傲,不只是因為它給我帶來的財富,更重要的是它給我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它讓我相信,我可以把夢想變成現實。」
我們離開的時候,他堅持不讓我們付錢,還送給我一件印著他的店徽的T恤衫。他對我說:「你是吃我的冰激凌的第一個中國記者,也許有一天,我會把我的冰激凌店開到中國的北京,開到天安門廣場邊上,那時你可一定要來!」說完又自得其樂地笑起來。
離開冰激凌店時,天色已晚,深藍色的夜空繁星閃爍。這個狂妄的、要把冰激凌店開到天安門廣場的美國小夥子讓我浮想聯翩:人類的理想和才能可能就像這滿天星斗,千差萬別各有不同,然而它們聚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人類文明的壯麗景觀。
興趣,是一個最好的老師,它有一種化腐...
Posted by taihuwf at 2005-06-30 08:25:38 | Read More | Edit | Comments(4) | Trackback(0)
偶和偶mm(清華last 2.0版)(轉載) -[幽默]
(1)教具
mm學了醫,偶就不再是人了,偶是教具。
mm學口腔學,偶就整天呲著牙;
mm學骨骼和肌肉,偶就得光膀子;
mm學物理診斷,偶就在床上躺平了,讓她在我身上又是看又是聽,又是叩又是摸,找礦似的忙了一個下午;
mm學解剖,偶。。。。。哦。。。。沒敢幫忙。
mm拉著我的手,最常說的話不是"我喜歡你",而是"你的靜脈真粗,想扎偏都難"。
記得一次共同打傘,mm手一歪,傘柄夾住我一根正處壯年的頭發,連根拔起,我叫得撕心裂肺,mm不應,眼睛直直得看著那根頭發,說:"這個頭發的毛囊長得真標准"
就這樣,偶經常被mm氣死、後氣活、復氣死。
然而,最讓人發指的一次還是——
mm學生理時,一天蹦蹦跳跳的來清華,拿著大小齊全的一套刀剪,說:"猜猜今天學什麼?"我面如土色,不敢回答。然後mm接著說:"我們剛學了分離心臟的技術,很高難,...
Posted by taihuwf at 2005-06-30 08:17:50 | Read More | Edit | Comments(0) | Trackback(0)
遭遇美國教育之一(轉載) -[隨行]
轉載自新浪網。
10歲的孩子被送進了美國學校,上英文課,老師布置的作業是寫論文,題目居然大得沖天:《我怎麼看人類文化》;上歷史課,老師讓孩子扮演總統顧問,給國家決策當高參;在中學的物理課上,作業竟然是一個市政研究項目———城市照明系統的布局;而道德教育,居然是從讓孩子們愛護小動物開始。
沒有統一的教科書,沒有統一的考試,沒有對學生的三六九等的分類排位。這就是
呈現在一個中國記者眼前的美國教育。
面對與中國教育截然不同的「西洋景」,種種的疑慮、困惑接踵而至,美國教育究竟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沒有殘疾的孩子,只有殘疾的教育。」這究竟是教育學者的危言聳聽,還是對人與教育之間客觀規律的深刻認識?
我們中國人是否認真反省過我們的教育?我們中國的教育有缺陷嗎?如果有,在哪裡?我們這樣一個正在全面謀劃自己未來前程的民族,應該怎樣審視我們為孩子們提供的教育環境?
<...
Posted by taihuwf at 2005-06-30 08:13:00 | Read More | Edit | Comments(1) | Trackback(0)
長者2 -[感念]
《太湖美》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水上有白帆哪,啊水下有紅菱哪,啊水邊蘆葦青, 水底魚蝦肥,湖水織出灌溉網,稻香果香繞湖飛。
哎咳唷,太湖美呀太湖美!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紅旗映綠波哪,啊春風湖面吹呀,啊水是豐收酒, 湖是碧玉杯,裝滿深情盛滿愛,捧給祖國報春暉。
哎咳唷,太胡美呀太湖美!
經常會去散步,但大多是在天暗下來以後,也許是因為在暗色中,多少能掩蓋些什麼。
走在湖邊,風從身邊經過,那種感覺是很好的。只是很多時候,裡面會夾雜著發臭的味道,這是人所共知的污染。
湖水很美,有很多的水產,這是長輩常給我描述以前的情形時,常會用到的。我很相信長輩們給我描述的景象。
還在大學的時候,一年暑假,我到上海遊玩。上海當時有些親戚在,可以投奔。一位是自己的姑媽,一位是自己的小公公,也就...
Posted by taihuwf at 2005-06-26 10:35:31 | Read More | Edit | Comments(0) | Trackback(0)
骨灰級的老將 -[隨行]
Robert Horry,一位骨灰級的老將,這個稱呼是我在一篇評論文章中看來的。在Spurs和Pistons的第五場比賽中,再次表現出神奇的一面,憑借著最後的三分球,擊敗了Pistons。
記憶中,Horry有神奇的表現好象有很多次了,最早是在Rockets時,就和Hakeem Olajuwon等名將奪得了兩次總冠軍。後來隨Lakers獲得三次總冠軍。下面是從NBA中文網站中載下的。
隨隊奪得2000年NBA總決賽冠軍
1997年西區半決賽,對猶他爵士隊,三分球7投7中,創NBA季後賽記錄
參加1995年NBA總決賽,在第2場對奧蘭多魔術隊的比賽中,搶斷7次,創NBA總決賽最高記錄
隨火箭隊奪得1994年和1995年NBA總決賽冠軍
總共參加118場NBA季後賽,平均得分9.9,助攻2.9,搶斷1.32
1995-96賽季,平均每場搶斷1.63,列NBA第16位;蓋帽1.54,列NBA第20位
1996年2月22日,對騎士隊,投中9個三分球;賽季總共投中142個三分球,職業生涯最高記...
Posted by taihuwf at 2005-06-22 08:29:00 | Read More | Edit | Comments(0) | Trackback(0)
中國傳統文化之端午節 -[隨行]
本月的11號,就是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對於傳統節日,我自己是了解比較少的。所以就把有關端午節的逸事和由來轉錄一下,增加對老祖宗的傳統文化的了解。
以下內容是轉自中國網。
端午節簡介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
1.是我的生日
2.父親節
3.七昔情人節
4.空軍節
5.中元節
6.記者節
7.體育節/律師節
8.中秋節
9.教師節
10.老人節
11.國慶節
12.重陽節
13.華僑節
14.台灣光復節
15.榮民節
16.商人節
17.感恩節
18.光棍節等
美國十一月的第四個星期四是感恩節,就是為了慶祝秋天的豐收的。
還有十月三十一日的萬聖節。
另外還有一個十一月十一號的光棍節。
四旬節(四旬齋的第一個星期日)
萬靈節(11月2日)(如遇星期日則順延一天)
棕枝全日(復活節前的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