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陳情表課文中從哪幾個方面表現出了李密的孝心
李密不想馬上出來做官,而晉武帝方面卻催逼得很緊。「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輕慢皇帝,違抗皇命是要殺頭的。為了擺脫這個困境,達到不出來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為納入晉武帝的價值觀念中去。李密是蜀漢舊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古人講「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來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著對晉武帝不滿,這就極其危險了,所以李密說自己「不矜名節」,「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我不出來做官完全是為了供養祖母劉,是為了「孝」。但是這里又產生了一個問題,事父為孝,事君為忠。李密供養祖母是孝,但不聽從君主的詔令,不出來做官,就是不忠。古人雲「忠孝不能兩全」。《韓詩外傳》卷二記載:「楚昭王使石奢為理道,有殺人者追之,則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於是刎頸而死。」為忠臣不得為孝子,為孝子不得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決了這個矛盾,即先盡孝,後盡忠。「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劉養老送終之後,再向您盡忠,這樣晉武帝也就無話可說了。
李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還以巧妙的抒情方式,來打動晉武帝。從文章中可以想見,李密在構思《陳情表》時,有三種交錯出現的感情:首先是因處境狼狽而產生的憂懼之情;其次是對晉武帝「詔書切峻,責臣逋慢」的不滿情緒;最後是對祖母劉的孝情。但是當他提筆寫文章時,便把這三種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經過冷靜的回味,壓抑了前兩種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筆帶過,掩入對祖母劉的孝情之中。而對後一種感情則大肆渲染,並且造成一個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從這樣一種情境出發,作者先以簡潔精練的語言寫自己的孤苦,為「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作鋪墊,然後反復強調祖母劉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嬰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劉病日篤」;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這樣,李密的孝情就不同於一般的母孫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全文四段:第一段從自己的家庭身世說起,從父死母嫁,年幼多病,一直說到叔伯、兒女、親戚等,緊緊抓扣住「孤弱」二字,目的在於突出祖母劉的「躬親撫養」,說明沒有祖母就沒有自己,結論是必須報答這天大的養育之恩。這看起來是扯得遠了,實際上寫足了「盡孝」的必然性,為全文的陳情打下了堅實可靠、充分可信的基礎。第二段敘寫「辭不赴命」的經過,從州官的兩次推薦,寫到皇帝的幾道詔書,目的在於突出一切都是祖母劉的「供養無主」,我才辭不就職的。強調沒有祖母就不能終於年。結論是在不能忠孝兩全的情況下,我只能選取盡孝的道路。這個結論雖沒有明說,不過是引而不發罷了。第三段則是在「孝」字招牌下,直接陳情,委婉地來消解晉武帝的疑慮,強調「辭不赴命」的原因,僅僅是為了終養祖母,一孝到底,決無他意。並把祖孫相依為命的實情突出出來,以強化盡孝的必然性、必要性。第四段則直接提出「願乞終養」的請求,並聲明表中所言都是有目共睹、有察可見的事實真情。這就使晉武帝不得不答應李密的請求。
『貳』 「李密報祖母之恩」有哪些內容
西晉的李密,犍為人,父親早死,母親何氏改嫁。這時李密只有幾歲,他性情專淳厚,戀母情深,屬思念成疾。祖母劉氏親自撫養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順和恭敬聞名當時,祖母劉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祖母,夜裡未曾脫衣。為祖母端飯菜、端湯葯,他總要嘗過之後才讓祖母用。
他後來在蜀漢做郎官。蜀中平定後,泰始初年,晉武帝委任他為太子洗馬。他因為祖母年高,無人奉養,沒有接受官職。他上書武帝說:「我如果沒有祖母,也就不能活到今天。祖母如果沒有我,就不能安度晚年。我們祖孫二人相依為命,因為我的區區私情,我不敢離開祖母而遠行。
我今年四十四歲,祖母今年九十六歲,我為陛下效勞的時日還很長,可是我報恩於祖母的日子卻很短。因奉養老人的私情,我請求皇上准許我為祖母養老送終。」武帝同情他,並同意了他的請求。
『叄』 李密寫陳情表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大致有這樣三個原因:第一,李密確實有一個供養祖母劉的問題,像文章中說的「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漢舊臣,自然有懷舊的思想,況且他還認為漢主劉禪是一個「可以齊桓」的人物,對於晉滅蜀漢是有一點不服氣的。第三,古人講: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興時,臣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興時,臣為君之土芥。出於歷史的教訓,李密不能沒有後顧之憂。晉朝剛剛建立,李密對晉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禍福。所以李密「辭不就職」,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時此刻不宜做官。
李密不想馬上出來做官,而晉武帝方面卻催逼得很緊。「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輕慢皇帝,違抗皇命是要殺頭的。為了擺脫這個困境,達到不出來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為納入晉武帝的價值觀念中去。李密是蜀漢舊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古人講「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來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著對晉武帝不滿,這就極其危險了,所以李密說自己「不矜名節」,「豈敢盤桓,有所希冀」,我不出來做官完全是為了供養祖母劉,是為了「孝」。但是這里又產生了一個問題,事父為孝,事君為忠。李密供養祖母是孝,但不聽從君主的詔令,不出來做官,就是不忠。古人雲「忠孝不能兩全」。《韓詩外傳》卷二記載:「楚昭王使石奢為理道,有殺人者追之,則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於是刎頸而死。」為忠臣不得為孝子,為孝子不得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決了這個矛盾,即先盡孝,後盡忠。「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劉養老送終之後,再向您盡忠,這樣晉武帝也就無話可說了。
李密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還以巧妙的抒情方式,來打動晉武帝。從文章中可以想見,李密在構思《陳情表》時,有三種交錯出現的感情:首先是因處境狼狽而產生的憂懼之情;其次是對晉武帝「詔書切峻,責臣逋慢」的不滿情緒;最後是對祖母劉的孝情。但是當他提筆寫文章時,便把這三種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經過冷靜的回味,壓抑了前兩種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筆帶過,掩入對祖母劉的孝情之中。而對後一種感情則大肆渲染,並且造成一個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從這樣一種情境出發,作者先以簡潔精練的語言寫自己的孤苦,為「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作鋪墊,然後反復強調祖母劉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嬰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劉病日篤」;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這樣,李密的孝情就不同於一般的母孫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陳情表》是寫給晉武帝的,是為了達到「辭不就職」的目的。從這個目的出發,李密並沒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對感情加以節制,使它在不同的層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現。第一段先寫自己與祖母劉的特殊關系和特殊命運,抒發對祖母的孝情,「臣侍湯葯,未曾廢離。」如果從這種孝情繼續寫下去,會有許多話要說,如對祖母的感激,對祖母的憐惜等等。但作者卻就此止筆,轉而寫蒙受國恩而不能上報的矛盾心情,寫自己的狼狽處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馬上任,「奉詔賓士」。為什麼不能去呢?因為「劉病日篤」,這就從另一方面反襯了他孝情的深厚,因為孝情深厚,而「詔書切峻,責臣逋慢」,所以才有「實為狼狽」的處境。前面抒發的孝情被節制以後,又在另一個前提下出現了。第三段作者轉寫自己「不矜名節」,並非「有所希冀」,不應詔做官,是因為「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在排除了晉武帝的懷疑這個前提之下,再抒發對祖母劉的孝情,就顯得更真實,更深切,更動人。
『肆』 李密侍奉祖母 我們從李密身上學到了什麼
中國古代傳承至今的傳統文化,歸根結底的傳承就是一個字「孝」,這也是中華文化的根,百善孝為先!沒有孝字、不理解何為孝的人,難以學習傳統文化,也難以成為一個合格的龍的傳人!
『伍』 文言文《李密陳情》里的母更適人的更是什麼意思
更:另外。
適人,就是另嫁他人。
李密盡孝原文;
李密上表。烏鳥私情。願乞終養。帝嘉其誠。
【原文】
晉李密父早亡。母更適人。鞠於祖母劉氏。武帝征為太子洗馬。詔書屢下。密上表曰。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臣今年四十四。祖母今年九十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祖母之日短也。帝嘉其誠。賜奴婢二人。並使郡縣供其祖母常膳。
王應照謂見養祖母。恩德尤深。今也龍鍾老病。可報萬一者。正在此時。若不顧祖母之養。而貪爵位之榮。雖勛高竹帛。終是天下罪人。此陳情表之所以上也。其言母孫二人更相為命。令人不忍卒讀。
【白話解釋】
晉朝時候。有個李密。他的父親早已死了。母親嫁了人家。他是在祖母劉氏那裡撫養長大的。武帝召他去做太子洗馬官。但是皇上叫他去做官的詔書。下來了有好幾次。李密終於不肯去做官。就上了一封表章。到皇帝那兒。說、假若我當初沒有祖母。就不能到了今天。祖母現在沒有我。也不能過著老年的光陰。我今年四十四歲了。祖母今年九十六歲了。這樣看來。我替皇上盡力的日子正多。可是報答祖母恩德的日子。是很少的了。武帝看了表章以後。很稱贊他的誠實。就給他兩個奴婢。幫他做事。一方面又發命令。叫府縣衙門里。常常供給他祖母的贍養費。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後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於鄉里。師事當時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為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而力辭。祖母去世後,方出任太子洗馬,遷漢中太守。後免官,卒於家中。著有《述理論》十篇,不傳世。《華陽國志》、《晉書》均有李密傳。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從小境遇不佳,出生六個月就死了父親,四歲時舅父又強迫母親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劉氏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聞名。據《晉書·李密傳》說: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湯葯、必親自口嘗然後進獻。李密幼時體弱多病,甚好學,師事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氏傳》,以文學見長。年輕時,曾任蜀漢尚書郎。晉滅蜀後,征西將軍鄧艾敬慕他的才能,請他擔任主簿。李密以奉養年邁祖母為由,謝絕了鄧艾的聘請。泰始三年(267年)晉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詔征密為太子洗馬(官名)。 詔書累下,郡縣不斷催促,這時,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歲,年老多病。於是他向晉武帝上表,陳述家裡情況,說明自己無法應詔的原因。這就是著名的《陳情事表》,或稱《陳情表》,此《表》寫於西晉武帝泰始三年(267)。 《陳情表》辭語懇切,委婉動人。表到朝廷,晉武帝看了,為李密對祖母劉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動,贊嘆李密「不空有名也」。不僅同意暫不赴詔,還嘉獎他孝敬長輩的誠心,賞賜奴婢二人,並指令所在郡縣,發給他贍養祖母的費用。《陳情表》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影響深遠。文中的一些詞句如「急於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等,直至今天人們還經常引用。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滿後出仕。在任溫縣(今河南溫縣)縣令時,政令嚴明,政績顯著,剛正見稱。過去,中山諸王每過溫縣,必苛求供給,當地人民以此為患。李密到任後,中山諸王進過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爭,使諸王過境不敢苛求,為百姓辦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職,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由於朝中無人推薦,最後只做了漢中太守,一年後罷官歸田。後病卒,終年六十四歲。
『陸』 李密在<陳情表>中各用2個成語分別形容自己的孤苦和祖母的病危,他們是
1、形容自己的孤苦用「煢煢孑立,形影相弔」,應無疑義。
2、形容祖母的病危,參考原文:
「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除了「日薄西山」未體現「危」外,其餘似均可。
氣息奄奄
人命危淺
朝不慮夕
3、附上原文:
李密與《陳情表》
【原文】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
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
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
病,常在床蓐;臣待湯葯,未嘗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
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待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
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
火。臣欲奉詔賓士,則以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事偽朝,歷職郎
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
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
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
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共鑒。願
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卒保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
情,謹拜表以聞!」
【譯文】
臣李密言:臣子因命運不好,小時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我慈愛的父親就不幸去
世了。經過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親改了嫁。我的奶奶劉氏,憐憫我從小喪父又多病消瘦,便
親自對我加以撫養。臣子小的時候經常有病,九歲時還不會走路。孤獨無靠,一直到成家立
業。既沒有叔叔伯伯,也沒有哥哥弟弟,門庭衰微福氣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兒子。在外面沒有
比較親近的親戚,在家裡又沒有照管門戶的僮僕。孤孤單單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體
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劉氏很早就疾病纏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飯喝葯,從來就沒有離
開過她。
到了晉朝建立,我蒙受著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時候太守逵,推舉臣下為孝廉,後來刺史榮又
推舉臣下為秀才。臣下因為沒有人照顧我祖母,就都推辭掉了,沒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詔
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洗馬。像我這樣出身微賤地位卑下的人,
能夠去服待太子,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捐軀所能報答朝廷的。我將以上苦衷上表報告,加以推辭
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嚴峻,責備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縣長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
登門督促,十萬火急,刻不容緩。我很想遵從皇上的旨意立刻為國奔走效勞,但祖母劉氏的病
卻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報告申訴又不見准許。我是進退維谷,處境十
分尷尬。
我想聖朝是以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故舊老人,尚且還受到憐惜養育,何況我的孤苦程度更
為嚴重呢?而且我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蜀漢的官,歷任郎中和尚書郎,本來圖的就是仕途通
達,無意以名譽節操來炫耀。現在我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實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
提拔,而且恩命十分優厚,怎敢猶豫不決另有所圖呢?但是只因為祖母劉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樣
子,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沒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沒有
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餘生。我們祖孫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為這些我的內
心實在是不忍離開祖母而遠行。
臣下我今年四十四歲了,祖母今年九十六歲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盡忠盡節的日子還長著呢,
而在祖母劉氏面前盡孝盡心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夠准許我完成
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願。我的辛酸苦楚,並不僅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親眼目
睹、內心明白,連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憐憫我愚昧至誠的心,滿足臣下我
一點小小的心願,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幸地保全她的餘生。我活著當以犧牲生命,死了也要結草
銜環來報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懷著牛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聞達。
『柒』 對李密孝的評價
李密的孝是發自內心的,對祖母的感情是真摯的,他的「孝」感情真摯朴實,鋪敘委婉曲折,抒情誠摯深沉,敘事具體感人.雖造語平實,但詞意懇切,發自肺腑,兼之行文簡練暢達,因而歷久不衰,光彩照人;
《陳情表》 —— 作者:李密
原文: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葯,未曾廢離。(愍 同:憫)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祖母 一作:祖母劉)
『捌』 李密對奶奶的孝順和孔子提出的孝有什麼關系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成人。後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於鄉里。師事當時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為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而力辭。祖母去世後,方出任太子洗馬,遷漢中太守。後免官,卒於家中。著有《述理論》十篇,不傳世。《華陽國志》、《晉書》均有李密傳。
『玖』 李密是什麼樣的人
李密的祖父李光,曾任朱提太守。李密從小境遇不佳,出生六個月就死了父親,四歲時舅父又強迫母親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劉氏的撫養下長大成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聞名。據《晉書·李密傳》說: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基右。膳食、湯葯、必親自口嘗然後進獻。李密幼時體弱多病,甚好學,師事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氏傳》,以文學見長。年輕時,曾任蜀漢尚書郎。晉滅蜀後,征西將軍鄧艾敬慕他的才能,請他擔任主簿。李密以奉養年邁祖母為由,謝絕了鄧艾的聘請。泰始三年(267年)晉武帝立太子,慕李密之名,下詔征密為太子洗馬(官名)。詔書累下,郡縣不斷催促,這時,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歲,年老多病。於是他向晉武帝上表,陳述家裡情況,說明自己無法應詔的原因。這就是著名的《陳情事表》,或稱《陳情表》,此《表》寫於西晉武帝泰始三年(267)。
《陳情表》辭語懇切,委婉動人。表到朝廷,晉武帝看了,為李密對祖母劉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動,贊嘆李密「不空有名也」。不僅同意暫不赴詔,還嘉獎他孝敬長輩的誠心,賞賜奴婢二人,並指令所在郡縣,發給他贍養祖母的費用。《陳情表》以侍親孝順之心感人肺腑,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影響深遠。文中的一些詞句如「急於星火」、「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等,直至今天人們還經常引用。
李密在祖母去世服期滿後出仕。在任溫縣(今河南溫縣)縣令時,政令嚴明,政績顯著,剛正見稱。過去,中山諸王每過溫縣,必苛求供給,當地人民以此為患。李密到任後,中山諸王進過境仍苛求如故。李密以理力爭,使諸王過境不敢苛求,為百姓辦了件好事。
李密本望到朝廷任職,施展自己的聰明才智,由於朝中無人推薦,最後只做了漢中太守,一年後罷官歸田。後病卒,終年六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