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2年的重陽節很特殊嗎為什麼家裡說當天不能燒火
是因為今年霜降和重陽在一起,所以這么說~19年一次,難得哦
客家是古時候的中原移民,現在只有部分客家地區保留這個習俗~原因和典故如下:
北方諺語「晚麥不過霜降, 霜降前,要種完」。今年,霜降提前了,在重陽的同一天,按千百年農事總結,來年收成不好,因此江西贛州一帶就有「霜降對重陽,來年餓死少年郎」的說法。也因為收成不好,為了囤積糧食、掠奪資源引發爭端和戰爭,古戲文唱道:「霜降趕重陽,平地起戰端」(此處的「趕」,意思是趕在同一天了)。因此,在江南一帶及其以南各地,糧食比較充裕的人家,怕北方的災民、流寇哄搶糧食,就舉家上山避禍,每家每戶都不冒炊煙,告訴他人「我家也斷炊了」,沒有糧食給你們搶,而有些沒有來得及離開的人家,因炊煙的出賣,導致被洗劫一空,因此就有了「霜降對重陽,十家燒火九家亡」的結局。這句話廣為流傳,警示其他村舍,不單是重陽這天不能起炊煙,而是在飢荒、戰亂還沒有結束的這段時間都應避禍。在重陽時節舉家上山避禍,到後來在風調雨順、太平盛世時節,就逐步演變成了「重九登高」的習俗。
這是說的正史,還有民間傳說。據傳,遠古時期,「霜降」與「重陽」均是天上的兩員猛將,驍勇善戰,一日,兩將不知何因,引起爭端,打了起來,從天上戰至人間,從人間復又天上,只戰得天昏地暗,重陽漸漸不敵,躲進人間一柴灶內,重陽性為火故在灶內很安生很愜意,而霜降性為水,無法入灶捉拿重陽,性情漸躁,遂起一計,看見冒炊煙的煙囪都給堵上,逼重陽出來再戰,可憐了正在燒火做飯的人家,煙囪堵上,家中煙熏火燎,被熏死的、房屋著火被燒死的,不計其數。因而有了「霜降趕重陽,十家燒火九家亡」
2. 求重陽節來歷l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
在古代,蒙昧的古人對火總有莫名的恐懼,因而也常常敬畏和祭拜火神,並認為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
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
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3. 重陽節這個節日,是從古代祭祀大火這個儀式延伸來的嗎
我感覺重陽節是從古代祭祀大火儀式延伸來的,因為古代人每到這個節日就會祭祀,因為到了這個日子天氣就冷了,人們就會祭祀大火,現在的重陽節可能就是從祭祀大火延伸來的。
重陽節這個節日稱登高節。在到了這個節日,大家都會上到高處,向遠方瞭望,從而思念親人。在中國古代,九是「正數」,農歷九月初九,二和九是重的,都是正數,所以叫「重陽」。重陽節源於道教的一個童話故事:渭河有一個魔鬼,每年都出來走遍世界。無論它去哪裡,都會帶來瘟疫。潼南縣有個叫蘆靜的人,叫桓景的人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
在現代生活,中國在剛開始的時候,這個節日的活動出現很多新的內容。1989年,中國把重陽節定成為老人節。第到這一日,各地的習俗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讓人不要忘掉初心,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4. 重陽節的來歷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了,直至唐朝,已經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歷專朝歷代沿襲至屬今。
由於在《易經》中,「六」為陰數,「九」為陽數,因此九月九日兩陽相重,故為重陽。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5. 重陽節的來歷,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個節日的
重陽節的源頭,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相傳重陽為元帝得道之辰。關於重陽習回俗活動有現答存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呂氏春秋·季秋紀》:「(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九月農作物秋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這是遠古時期,重陽節作為一種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
據說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的宴會發展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宴」。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本內容。
6. 重陽節是為了紀念誰的
重陽節來源: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里有一專個叫桓景的人,他屬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丶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丶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御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里的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7. 重陽節的來歷(由來)
起源考證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詩《與楊府山塗村眾老人宴會代祝詞》:「 重九江村午宴開,奉觴祝壽菊花醅。明年更比今年健,共把青春倒挽回。」鋪敘了老人節宴會、飲菊花酒、祝健等活動場景。
其二:
重陽節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儀式。
作為古代季節星宿標志的「大火」,在季秋九月隱退,《夏小正》稱「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坐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
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絲馬跡。古人長將重陽與上巳或寒食、九月九與三月三作為對應的春秋大節。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與重陽的對應,是以「大火」出沒為依據的。
隨著人們謀生技術的進步,人們對時間有了新的認識,「火歷」讓位於一般歷法。九月祭火的儀式衰亡,但人們對九月因陽氣的衰減而引起的自然物侯變化仍然有著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舊傳城,雖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釋。
重陽在民眾生活中成為夏冬交接的時間界標。如果說上巳、寒食是人們渡過漫長冬季後出室暢游的春節,那麼重陽大約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將隱居時的具有儀式意義的秋遊,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陽「辭青」。重陽節俗就圍繞著人們的這一時季感受展開。
演變過程
重陽節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重陽節」名稱見於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到了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慶祝,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
到了清代,這種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中國政府在1989年將每年的這一天定為「老人節」、「敬老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