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儒家孝順

儒家孝順

發布時間:2022-06-27 06:06:53

A. 如何理解儒家的孝悌思想它是人的一種本能嗎

一、「孝悌」的歷史本義
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秦漢時的《孝經》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孝悌所要求的子弟敬重父兄,晚輩善事長輩,作為一種社會道德風尚,自古來就受到人們的重視,「孝悌」講的是長幼有序,和人性博愛。孔子認為「孝」是人的基礎,不孝的人不能博愛。儒家認為孝是各種道德規范的根本,貫穿於人的行為始終,從侍奉順從父母,到治國安邦,從君主到平民都離不開孝。
二、「孝悌」的社會意義
儒家社會思想本身並不只是以家族血緣為中心親疏關系的社會網路而缺乏普通人之間的仁愛和社會信任關系的認識。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第一》)。孔子這句話中表達了儒家傳統對人的道德從家庭倫理到社會倫理的一個發生過程。「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學而第一》)。就道德社會關系中基本道德情感的培養需要從「孝悌」提升出來而言,它是道德根「本」。「孝悌」本意雖然是一個家庭觀念,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也是國家的基本單位。有了家庭的安定和睦,才能有社會的和諧發展,國家的長治久安。
三、「孝悌」的時代意義
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革,功利主義思想的盛行,親情逐漸冷漠淡薄,對長輩的敬順、對平輩的謙恕也漸漸地消逝褪色,所謂「E時代」的青年人對孝順恭讓的概念也漸漸地模糊了。這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是十分危險的信號。
從字源角度講,孝字上面是老的上半部,下邊就是子,象徵年輕人攙扶老人,悌的左半邊是心,右半邊是弟,象徵著心中關懷著同輩人。《論語》中「孝」的含義,是通過對長輩的扶持和尊重來消解人與生俱來的自我中心化傾向。只有這樣理解,孝與悌才能並稱:孝是面對長輩時的感同身受,而悌是對同輩人的忠恕之道。而無論是忠(己欲立而立人)還是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作用於消解自我中心的狹隘視野。
小結:一個人的好壞和成敗不應該從他的錢財和地位來看,真正的好人,成功的人,應該是在精神和物質上都讓家人滿足。孝敬父母,尊重兄長,才是做人的根本。

B. 儒家為何如此看重「孝」

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

儒家原先是先秦諸子百家之一,其創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秦始皇"焚書坑儒"後,使儒家遭受重創。而後[1]漢武帝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

儒家有一個重視編修歷史的悠久傳統。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論語·述而》)。但是孔子編修《春秋》,不單純記載史事,而且也通過遣詞用字的方法,藉此以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稱之為「微言大義」。由於歷代儒家學者的努力,中國的編年史從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開始,一直到今天,一年也沒有中斷過。

儒家重義輕利,重官輕商,重本抑末,與現代商品經濟不相適應。儒家典籍《禮記》中所描述的大同社會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

儒家的格物致知就是專門從事科領域專業知識的研究,此學派已失佚,後來成為儒家認識論的重要問題。子曰:「君子不器。」朱熹的解讀是:「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這是儒家輕視專門人才的思想根源。明代撰寫《天工開物》的宋應星,也是六次科舉不中,才轉而研究科技專業知識的。

C. 儒家對孝道的解釋

孝是天道的要求。基督教摩西十誡這要求的是人要孝順父母。所以人道就必須孝順,如果不孝順的人無法投人。
當然,非要從理論上來論述,孝產生於仁。因仁而孝。所以以前經常說慈孝,慈孝,就是這個原因。孝也是產生福報非常大的一個德行。
五德行忠孝廉恥謙,忠來自於義,孝順來自於仁,廉潔來自於義,謙虛來自於禮。所以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謙至關重要。
孝順父母,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從佛家的觀點來說,孝順是向善的起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像對待自己父母一樣對待天下的老人,這個世界真的就是一個美好的人間。而儒家,對中國傳統孝道的解釋,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儒家對中國傳統孝道的解釋
一、精神上敬愛父母親
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二、物質上奉養父母親
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有什麼好吃的,一定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三、父母身體不好時要照顧好
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指父母生病後,子女要及時請醫生診治,並精心照料,伺候父母飲食起居,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四、事業有成可以滿足父母的成就感
《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
五、父母去世後要安排好後事
養老送終是為人子女的義務。《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辦理好父母的後事也是盡孝的一種。

D. 談談儒家孝道觀的認識

儒家孝道觀是中華民族區別於世界上其他民族最大的文化特質。同時,孝道觀也有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在夏、商、周三代,孝親之心表現為傳統宗教中的祖先崇拜觀念,發揮著維系宗族團結、協調人際關系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開創的儒家學說對傳統宗教中的孝道思想進行了新的詮釋,使其從一種虔誠禮敬的宗教倫理變成了一種對家族生活反思的人生哲學;從宗教祭祀活動變成了深入社會的家庭規范。秦漢以後,封建統治者誇大了孝道的引申意義——「以孝治天下」,使之變成了一種國家政治哲學,一方面掩蓋了階級國家的實質,另一方面也歪曲了孝道倫理的本身意義。在現代公民社會里,家庭仍然發揮著「撫幼養老」的社會職能。因而,儒家的孝道觀復歸其本來意義,仍然是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
中國文化歷來有注重孝道的傳統。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孝道仍然得到了全世界華人的認同,被視為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最大特質。如果我們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待孝道的演進就不難發現,孝道與人類其他道德一樣,也有一個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正因為儒家孝道觀是一種反映人類自身發展規律的,具有生命的,不斷流轉變化的學說,所以它也一定能適應今天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發揮積極的社會作用

E. 儒家思想中「孝」文化是糟粕還是精華起到了什麼作用

儒家思想其實一直貫穿在我們日常行為處事的原則中,而且這也屬於中華文化中的積極成分,並且對我們人類的生產生活也造成了很多的積極影響。但是我們對於文化的理解過程,其實也是在逐步了解中進行發展的,並且在最初我們也沒有足夠的判斷能力,所以也就出現了秦朝時的焚書坑儒和其他對儒學有所傷害的事件的出現。但是這其實也並不影響我們現代人對儒學傳統價值觀的學習。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投身於對於文化的學習和了解過程中是需要保持這一種明辨是非的態度的,而且在這一過程中也要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一根本性原則的。只有我們真正掌握了文化中所宣揚的積極成分,我們才能將它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去,並且作為一種指引,讓我們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的領航燈。文化對人的塑造作用是我們需要正確引導的,並且這需要我們對於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

F. 儒家思想孝指的什麼,「孝」需要做到哪些方面

百善孝為先,中國人一向講究孝心,不管在外面多麼風光招搖,回到家還是孝敬爸媽,尊敬長輩。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時候的主流思想,其中「孝」是裡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儒家思想的「孝」指的是什麼,和我們現在所說的「孝」是一樣的嗎?

「孝道」文化是中國特有的,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孝」字。「孝」是一個會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攙扶著長著長長胡須的老人。《爾雅·釋訓》雲:「善父母為孝」,《說文解字·老部》說:「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注曰:「《禮記》:『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畜者,養也。「孝」的基本含義是善於侍奉和贍養父母的意思。

1、奉養父母。《詩經·唐風·鴇羽》:「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王事靡盬,不能藝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王事靡盬,不能藝稻粱。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常?」這首詩控訴了君王的事情沒止息,沒有時間去種稷、黍、稻、粱來奉父母,使父母沒吃沒喝,受盡飢餓。
2、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詩經·小雅·蓼(音lù)莪(音é)》:「哀哀父母,生我劬(音qú)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父兮生我,母兮鞠(養)我。拊(撫)我畜(愛)我,長我育我。顧(照顧)我復(庇護)我,出入腹(抱)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這首詩抒發未能奉養父母、孝敬父母而使父母離開人世之後的悲痛不已的心情。「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生我勞瘁」。對父母的逝世,悲傷不已。他們在十分勞累和病困中生育了我。他們不但生育我,撫養我,還疼愛我,照顧我,庇護我。對於父母的養育之恩德應該予以報答。但是,由於統治者的剝削,百姓無法生活,因而沒有能夠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不是我不報,而是皇天不讓我報。
3、尊敬父母,娶妻必告之。《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父母栽種桑樹和梓樹,對它們應該恭恭敬敬。沒有一個人不尊仰父親,沒有一個人不依戀母親。對父母要尊敬和慕念,不要忘記了他們。《詩經·齊風·南山》:「藝蔴如之何,衡從(縱)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詩借用種蔴必有田壟的道理,比喻娶妻必須告訴父母。
4、孝順父母應該成為效法的榜樣。《詩經·大雅》中還說:「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永言孝思,昭哉嗣服」孝順先人的思想是全體臣民的榜樣;還應該管理好自己職務以內的事情。「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孝子的孝順之心真誠而不枯竭,全家永遠能得到福祉。
5、不孝父母是最大的罪過。《尚書·康誥》說:「王曰:『封(周成王之弟),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於父不能字(愛)厥子,乃疾厥子;於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於弟。惟吊茲,不於我政人得罪,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這里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倫常之道。如果兒子不能成就父業,大傷他父親的心;如果父親不慈愛自己的兒子,反而厭惡他;如果為弟不尊敬兄長,為兄的不友愛弟弟。那就應該用文王制定的法律來懲辦這樣的人,不可赦免他們。
小結:從上文看來,雖然時代一直在變,大家的思想也都有進步,但是關於「孝道」,從古至今都是一樣的,尊敬父母,奉養父母,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不管在哪個時代在哪個家庭,都是必須要做到的·

G. 儒家關於孝的思想哪五部典籍

《孝經》、《弟子規》、《孟子》、《論語》、《爾雅》等五部典籍。

1、《孝經》:《孝經》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孝經》是闡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歷代儒客研習之核心書經。儒家十三經之一。

2、《弟子規》:《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 它是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其內容採用《論語》。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

3、《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作者是戰國中期魯國鄒人孟子。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

4、《論語》:《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5、《爾雅》:《爾雅》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但未載作者姓名。書中收集了比較豐富的古漢語詞彙。《爾雅》是漢族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

(7)儒家孝順擴展閱讀;

孝道文化的作用;

1、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

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H. 儒家孝道的現代意義

「孝道的現代意義」讀後感─黃嘉華
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著也,其為人之本與? 」中華文化是
以儒家學說中的仁愛為中心的,而仁愛又是以孝道為根本。所以至古以來,孝道
思想便成為維系我中華數千年文於不墜的主要支柱;同時也是建立社會秩序與發
揚倫理道德的最重要礎石。時至今日,雖然社會結構有了很大的變遷,但是孝道
的重要性卻是一毫不變的。即使是歷千百年以後,也是不容否定的。
我國的倫理制度,大都是本之於人性的自然,彼此間人際的關系,都是雙向
的、相互的,孝道也是如此。做父母的要慈,做子女當然也要孝。然而,時代不
同了,孝道的行為和作法,不能沿襲過去古老方式,故步自封,這並非是一成不
變的。今天,我們要賦予孝道以現代意義,那就是...... 以倫理、民主、科學
的基石的孝。
所謂倫理的孝,也就是理性的孝,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不可陷父於不
義,這就是理性的孝。孝不是絕對的服從,絕對的順從便是盲從,所以孔子教人
「事父母幾鍊」,這就是民主的孝。科學的孝,就是能明辨是非,「無違於禮」
,便是一種行為准則,此三著既合乎孝的本質,又易於使「現代人」接受,相信
必能實踐躬行。
總之,我認為孝的意義,是千古不易的常數,至於隨時代而改易的變數,則
是屬於實踐方式的孝行。人稱中國為老人的天堂,這莫不是在贊揚至深至精的孝
道,所以,我們絕不能因時代的變遷而淡忘了傳統美德,更不應該為了崇洋,而
流於不孝,因此,年輕一代的我們,一定要肩負起重任,使孝順之美德得以維持
,並使此老人天堂得以永存,永遠溫馨。

I. 什麼是儒家孝道,和孝的現代意義

儒家孝道:

孝在孔子那裡僅是一種對父母的敬愛的倫理意識,而曾子將孝發展成為一種抽象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准則,使其成為道德的總和,天經地義的原則。

曾子認為,講求仁愛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體現仁愛;講求仁義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掌握適宜的程度;講求忠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真正合乎忠的要求;

講求信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實;講求禮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對禮有真正的體會;講求強大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真正表現出堅強。

曾子認為,孝已經跨越了時間與空間,成為永恆的命題,是人類社會一切領域的終極法則。

孝的現代意義:

今日的社會在大生產的經濟形式下,家族、地緣局部聯系日益淡化、鬆弛。而社會的整體聯系逐步加強。我們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解已經不是由親到疏的梯級推廣轉向兼顧全社會的博愛。

因此,我們與父母長輩的關系是以自由平等協商,而非絕對服從是平等前提下的自由交流,而不是「無改於父之志」。

是經濟上的互助互補,而不是強制贍養。是尊老愛幼的和諧關系,而不是「長幼有序」的有差別等級。

我們應該尊重父母,與父母平等的交流,和諧相處,讓家庭關系走向和諧。做到了這些,已經盡到了今日之孝,不必再度升華。否則,堅持保守,逆行復古,將與時代格格不入。

(9)儒家孝順擴展閱讀:

孝道文化的積極作用

1、修身養性

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

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

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孝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孝

J. 儒家的「孝」文化究竟怎麼講的

儒家孝文抄化由養親、敬親、諫親和全體、貴生等多重內涵構成。注重忠愛之心,這是儒家孝文化之精華所在。儒家孝論不僅僅是一倫理價值觀念,實際上也深刻地影響了戰國以後法律制度的走向。在21 世紀中華民族文化進程中,傳統孝文化經過創造性價值轉換,仍將發揮其積極作用。
黑格爾一談起古希臘,心中便會產生溫馨的「家園感」,但在我們中國人心中,是永遠不會產生類似感覺的,因為西方文明的源頭是古希臘,而我們中華文明的源頭則是黃河、長江流域。中西文明源流不同,性質當然也相異。西方文明重視實證分析,重邏輯思辯;中華文明則尤重倫理道.
「孝」是傳統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千百年來一直作為倫理道德之本、行為規范之首而倍受推崇。如孔子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孟子的「仁之實,事親也者」(《孟子·離婁上》)、《孝經》上的「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都把孝視為仁、義的根本,「人倫之公理」。後世的思想家和歷代統治者也把它當作維護社會倫理關系和政治統治的重要手段,並從不同的角度、比較全面地闡述了「孝」的含義、內容以及各種具體要求。

閱讀全文

與儒家孝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漳州長壽 瀏覽:506
滁州社保基數和養老金 瀏覽:601
網上能交社會養老保險 瀏覽:96
父母和男朋友之間的矛盾怎麼處理 瀏覽:83
豐盛路哪個小區適合老年人養老 瀏覽:69
孩子獨立戶口怎麼轉回父母處 瀏覽:394
美國體檢多少美元 瀏覽:555
衢州老年大學位置 瀏覽:63
高唐退休金 瀏覽:436
75歲透析老人走路無力怎麼辦 瀏覽:771
長壽到江北機場怎麼去 瀏覽:484
威海60周歲招聘 瀏覽:418
孝敬爺爺奶奶作文450字 瀏覽:413
寧波市老年大學二胡班 瀏覽:984
免收養老保險 瀏覽:228
70歲老人記性不好是怎麼回事 瀏覽:37
it男進養老院證明什麼 瀏覽:267
老年大學入學合同 瀏覽:354
老人總拉肚子怎麼回事 瀏覽:516
工行理財養老產品的利率是多少 瀏覽: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