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儒家文化孝順

儒家文化孝順

發布時間:2022-04-24 19:40:20

『壹』 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孝道包括哪些內容

1、養親與敬親
養親是子女對父母的最基本義務,是基於人的報恩觀念而產生的。每個人都是由父母所生,又是因父母的精心照顧而長大成人,這種生命創造及養護的客觀事實使人類產生了報恩意識,即在自己的父母年老之後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盡「反哺」義務。

2、順親與諫親
敬親,不僅表現在態度上對父母長輩和悅,在行為上事之以禮,而且更為深層的是要順從父母長輩的意志,唯命是從,所以常看到孝順連用。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順就是要聽從父母的話,按父母的意志辦事,凡事以父母的標准為標准。

但如果認為,只要是長輩的,無論在一切情況下都是對的,並且要求子女在任何情況下都要絕對服從,顯然是片面的。那麼當父母長輩有過錯時,子女應怎麼辦呢?儒家倫理給出了答案,即子女要委婉諫諍。孔子主張「事父母幾諫」(《論語.里仁》)即委婉勸諫。

3、喪親與祭親
孝的基本含義是「善事父母」,它包括「事生」和「事死」兩個層面,後者是前者的繼續和延伸,它表達了子孫對逝去長輩的敬重和思念。「事死」是傳統孝觀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中庸》)意思是,侍奉死者如同侍奉生者,侍奉已亡者如同侍奉現存者,這是孝的最高表現。

4、立身、立功,以顯父母

百善孝為先。因此,立身行道的一切幾乎都被看作是孝。要立身必須首先存身,即保全自己的身體。「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開宗明義章》)意思是說,自己的身體是父母遺留下來的,如果毀傷了自己的身體就等於毀傷父母的遺體,就是不孝。

傳統孝觀念不僅要求子女立身,而且在立身的基礎上要立德、立言、立功,子女們寒窗苦讀,躋身仕途,求取功名,為的是秉承父志,善繼善述,實現父母對子女的希望,為的是保持家風淳樸,維護家道興旺,光宗耀祖,光大宗門,這是傳統孝道對子女在家庭倫理范圍內的最高要求。

(1)儒家文化孝順擴展閱讀: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孝道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1、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

『貳』 儒家關於孝的思想哪五部典籍

《孝經》、《弟子規》、《孟子》、《論語》、《爾雅》等五部典籍。

1、《孝經》:《孝經》傳說是孔子作,但南宋時已有人懷疑是出於後人附會。《孝經》是闡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歷代儒客研習之核心書經。儒家十三經之一。

2、《弟子規》:《弟子規》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韻文。 它是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范,其內容採用《論語》。全文共360句、1080個字。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愛。

3、《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作者是戰國中期魯國鄒人孟子。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

4、《論語》:《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5、《爾雅》:《爾雅》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但未載作者姓名。書中收集了比較豐富的古漢語詞彙。《爾雅》是漢族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

(2)儒家文化孝順擴展閱讀;

孝道文化的作用;

1、修身養性。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

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叄』 儒家思想孝指的什麼,「孝」需要做到哪些方面

百善孝為先,中國人一向講究孝心,不管在外面多麼風光招搖,回到家還是孝敬爸媽,尊敬長輩。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時候的主流思想,其中「孝」是裡面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儒家思想的「孝」指的是什麼,和我們現在所說的「孝」是一樣的嗎?

「孝道」文化是中國特有的,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證,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孝」字。「孝」是一個會意字,它的意思是小子攙扶著長著長長胡須的老人。《爾雅·釋訓》雲:「善父母為孝」,《說文解字·老部》說:「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注曰:「《禮記》:『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畜者,養也。「孝」的基本含義是善於侍奉和贍養父母的意思。

1、奉養父母。《詩經·唐風·鴇羽》:「王事靡盬,不能藝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王事靡盬,不能藝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王事靡盬,不能藝稻粱。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常?」這首詩控訴了君王的事情沒止息,沒有時間去種稷、黍、稻、粱來奉父母,使父母沒吃沒喝,受盡飢餓。
2、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詩經·小雅·蓼(音lù)莪(音é)》:「哀哀父母,生我劬(音qú)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父兮生我,母兮鞠(養)我。拊(撫)我畜(愛)我,長我育我。顧(照顧)我復(庇護)我,出入腹(抱)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這首詩抒發未能奉養父母、孝敬父母而使父母離開人世之後的悲痛不已的心情。「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生我勞瘁」。對父母的逝世,悲傷不已。他們在十分勞累和病困中生育了我。他們不但生育我,撫養我,還疼愛我,照顧我,庇護我。對於父母的養育之恩德應該予以報答。但是,由於統治者的剝削,百姓無法生活,因而沒有能夠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不是我不報,而是皇天不讓我報。
3、尊敬父母,娶妻必告之。《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父母栽種桑樹和梓樹,對它們應該恭恭敬敬。沒有一個人不尊仰父親,沒有一個人不依戀母親。對父母要尊敬和慕念,不要忘記了他們。《詩經·齊風·南山》:「藝蔴如之何,衡從(縱)其畝。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詩借用種蔴必有田壟的道理,比喻娶妻必須告訴父母。
4、孝順父母應該成為效法的榜樣。《詩經·大雅》中還說:「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永言孝思,昭哉嗣服」孝順先人的思想是全體臣民的榜樣;還應該管理好自己職務以內的事情。「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孝子的孝順之心真誠而不枯竭,全家永遠能得到福祉。
5、不孝父母是最大的罪過。《尚書·康誥》說:「王曰:『封(周成王之弟),元惡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於父不能字(愛)厥子,乃疾厥子;於弟弗念天顯,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於弟。惟吊茲,不於我政人得罪,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罰,刑茲無赦。」這里提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倫常之道。如果兒子不能成就父業,大傷他父親的心;如果父親不慈愛自己的兒子,反而厭惡他;如果為弟不尊敬兄長,為兄的不友愛弟弟。那就應該用文王制定的法律來懲辦這樣的人,不可赦免他們。
小結:從上文看來,雖然時代一直在變,大家的思想也都有進步,但是關於「孝道」,從古至今都是一樣的,尊敬父母,奉養父母,報答父母養育之恩,不管在哪個時代在哪個家庭,都是必須要做到的·

『肆』 儒家思想中「孝」文化是糟粕還是精華起到了什麼作用

儒家思想其實一直貫穿在我們日常行為處事的原則中,而且這也屬於中華文化中的積極成分,並且對我們人類的生產生活也造成了很多的積極影響。但是我們對於文化的理解過程,其實也是在逐步了解中進行發展的,並且在最初我們也沒有足夠的判斷能力,所以也就出現了秦朝時的焚書坑儒和其他對儒學有所傷害的事件的出現。但是這其實也並不影響我們現代人對儒學傳統價值觀的學習。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投身於對於文化的學習和了解過程中是需要保持這一種明辨是非的態度的,而且在這一過程中也要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一根本性原則的。只有我們真正掌握了文化中所宣揚的積極成分,我們才能將它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去,並且作為一種指引,讓我們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的領航燈。文化對人的塑造作用是我們需要正確引導的,並且這需要我們對於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

『伍』 儒家思想精髓不是應該是孝嗎

孔子一生都在推行禮,既是人與人相處的規則,講究人是不平等的,有高低貴賤,其版余的,不權過是一些普世的理念,全部都歸屬在禮之下。
孝是普世觀念,中國人自古崇孝,並不是儒家提出,也不是它的思想,更不是什麼思想精髓。

『陸』 談談儒家孝道觀的認識

儒家孝道觀是中華民族區別於世界上其他民族最大的文化特質。同時,孝道觀也有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在夏、商、周三代,孝親之心表現為傳統宗教中的祖先崇拜觀念,發揮著維系宗族團結、協調人際關系的作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開創的儒家學說對傳統宗教中的孝道思想進行了新的詮釋,使其從一種虔誠禮敬的宗教倫理變成了一種對家族生活反思的人生哲學;從宗教祭祀活動變成了深入社會的家庭規范。秦漢以後,封建統治者誇大了孝道的引申意義——「以孝治天下」,使之變成了一種國家政治哲學,一方面掩蓋了階級國家的實質,另一方面也歪曲了孝道倫理的本身意義。在現代公民社會里,家庭仍然發揮著「撫幼養老」的社會職能。因而,儒家的孝道觀復歸其本來意義,仍然是一種寶貴的文化資源。
中國文化歷來有注重孝道的傳統。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孝道仍然得到了全世界華人的認同,被視為中華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最大特質。如果我們以歷史的眼光來看待孝道的演進就不難發現,孝道與人類其他道德一樣,也有一個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正因為儒家孝道觀是一種反映人類自身發展規律的,具有生命的,不斷流轉變化的學說,所以它也一定能適應今天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發揮積極的社會作用

『柒』 什麼是儒家孝道,和孝的現代意義

儒家孝道:

孝在孔子那裡僅是一種對父母的敬愛的倫理意識,而曾子將孝發展成為一種抽象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准則,使其成為道德的總和,天經地義的原則。

曾子認為,講求仁愛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體現仁愛;講求仁義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掌握適宜的程度;講求忠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真正合乎忠的要求;

講求信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合乎真正的信實;講求禮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對禮有真正的體會;講求強大的人,只有通過孝道才能真正表現出堅強。

曾子認為,孝已經跨越了時間與空間,成為永恆的命題,是人類社會一切領域的終極法則。

孝的現代意義:

今日的社會在大生產的經濟形式下,家族、地緣局部聯系日益淡化、鬆弛。而社會的整體聯系逐步加強。我們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解已經不是由親到疏的梯級推廣轉向兼顧全社會的博愛。

因此,我們與父母長輩的關系是以自由平等協商,而非絕對服從是平等前提下的自由交流,而不是「無改於父之志」。

是經濟上的互助互補,而不是強制贍養。是尊老愛幼的和諧關系,而不是「長幼有序」的有差別等級。

我們應該尊重父母,與父母平等的交流,和諧相處,讓家庭關系走向和諧。做到了這些,已經盡到了今日之孝,不必再度升華。否則,堅持保守,逆行復古,將與時代格格不入。

(7)儒家文化孝順擴展閱讀:

孝道文化的積極作用

1、修身養性

從個體來講,孝道是修身養性的基礎。通過踐行孝道,每個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則,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碼的德性。因此,儒家歷來以修身為基礎。在今天,倡導孝道,並以此作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融合家庭

從家庭來說,實行孝道,可以長幼有序,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不穩定則社會不穩定。故此,儒家非常重視家庭的作用,強調用孝道規范家庭。在新時代,強調子女尊敬和贍養老年父母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

3、報國敬業

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導報國敬業。在封建時代,君與國有時候是同一個意思。據此,儒家認為,實行孝道,就必須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達於至高無上的國君。雖然其對國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蘊藏其中的報效國家和愛國敬業的思想則是積極進步的。

4、凝聚社會

儒家思想產生於亂世。孝道的思想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建立禮儀的一些制度,調節人際關系,從而凝聚社會,達到天下一統,由亂達治。客觀地講,孝道思想為封建社會維持其社會穩定提供了意識形態,為中國的一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塑造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於諸子百家,歷代都有損益變化,但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幾千年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於孝道文化。

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成為古代世界文明延續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於孝道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孝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孝

『捌』 忠孝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根基,孔子是如何定義孝的

孝文化不管是在中國古代還是在現代,它一直以來都是中國傳統美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古代最重視孝文化的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孔子。儒家思想中的孔子則認為孝都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德。除此以外,孔子認為孝不僅僅要求我們在物質上去孝敬父母,還要求我們從精神上去關心父母。

三、總結

孝一直以來都是中華傳統美德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有關於孝的定義,一直以來它核心的定義都沒有改變,幾是少了一些不是很重要的形式而已。從古至今中國人心中都存有孝道,都知道要孝敬父母。

『玖』 儒家的「孝」文化究竟怎麼講的

儒家孝文抄化由養親、敬親、諫親和全體、貴生等多重內涵構成。注重忠愛之心,這是儒家孝文化之精華所在。儒家孝論不僅僅是一倫理價值觀念,實際上也深刻地影響了戰國以後法律制度的走向。在21 世紀中華民族文化進程中,傳統孝文化經過創造性價值轉換,仍將發揮其積極作用。
黑格爾一談起古希臘,心中便會產生溫馨的「家園感」,但在我們中國人心中,是永遠不會產生類似感覺的,因為西方文明的源頭是古希臘,而我們中華文明的源頭則是黃河、長江流域。中西文明源流不同,性質當然也相異。西方文明重視實證分析,重邏輯思辯;中華文明則尤重倫理道.
「孝」是傳統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千百年來一直作為倫理道德之本、行為規范之首而倍受推崇。如孔子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孟子的「仁之實,事親也者」(《孟子·離婁上》)、《孝經》上的「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都把孝視為仁、義的根本,「人倫之公理」。後世的思想家和歷代統治者也把它當作維護社會倫理關系和政治統治的重要手段,並從不同的角度、比較全面地闡述了「孝」的含義、內容以及各種具體要求。

與儒家文化孝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社工職稱退休工資多少錢 瀏覽:489
老年人鼻毛變白是怎麼回事 瀏覽:657
老年人得了飛蚊症是什麼病狀 瀏覽:541
老年人突然嘔吐的原因 瀏覽:447
老年人停了氯化鉀就腳腫怎麼回事 瀏覽:601
已退休職工年終獎個稅 瀏覽:848
淮安2018企業退休金上調 瀏覽:571
別人什麼都比我的父母強 瀏覽:243
癱瘓腦梗死老人不吃喝還能活多久 瀏覽:177
80歲的謝賢為什麼唱的如此傷感 瀏覽:907
長壽花生長環境怎麼樣 瀏覽:766
嘉定老年人 瀏覽:345
宿州市紡織路老年公寓 瀏覽:377
2019兩會關於農民退休年齡 瀏覽:717
如何看待00後女孩來長沙見父母 瀏覽:673
東營市退休人員獨生子女補貼 瀏覽:118
沈陽養老保險轉入 瀏覽:311
給老人拜年說什麼話好 瀏覽:515
高校重陽節慰問職工方案 瀏覽:855
80歲以上老人旅遊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