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例舉兩個當代孝敬父母的典範人物
我認為最典範的應當屬於王鳳儀老先生,老善人不僅完全做到了純善至孝,孝經中與弟子規所講的孝道老善人都完全篤行,做圓滿了。並且把他的善行推及天下,這個孝不僅僅是奉養父母,更多的是立身行道。還有南師懷瑾也是孝道典範,雖然南師從戎報國,很少親自侍奉父母,但南師繼承和發揚了中華國學,傳播了儒家孝道精義,南師數十年如一日每夜必為父母誦經禮佛。這就是孝經講的天子之孝,愛敬施與四海,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⑵ 90後孝敬父母的事例。大概一百字到兩百字就OK了,要求是90後的哦,寫作文用。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談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對父母的感恩。《沉香劈山救母》的神話故事便是千千萬萬中華兒女孝敬父母的感恩壯舉。雖然我的生活中沒有轟轟烈烈的感恩壯舉,但生活中細小的事例也充滿著感恩情懷。
記得有一天晚上,我做完作業就睡覺了,臨睡前我囑咐媽媽也早點睡覺,她說我呆會再睡。我當時也沒當回事,可當一覺睡醒時,發現夜深了,廚房的燈還亮著。我好奇地走到廚房門口時,頓時驚呆了:媽媽在深夜裡洗碗。我知道媽媽深夜洗碗是為了在白天多做一些事情。面對輕微的洗碗聲,我和爸爸竟渾然不知。我推開門,向媽媽輕輕說:「媽媽,夜深了,早點睡覺吧;」隨後,我朝媽媽的房間一看,她的床鋪還沒有鋪好,我便偷偷地溜進房間幫媽媽鋪好床,拉好被,第二天媽媽還誇我比以前懂事多了。
我的媽媽是一名公司員工,平時工作非常忙,每天回家都比較晚,回到家裡除了做家務還要照顧我的學習和生活。看著媽媽這樣辛苦,我的心裡真不是滋味,所以我常常以最快的速度回到家,幫媽媽洗好菜、做好飯,有時還炒幾個簡單的菜,為的是讓媽媽一進門就能吃到飯,中午能有暫短的休息。
爸爸的身體不太好,有時看著爸爸、媽媽下班回到家辛苦和疲倦的樣子,我就暗暗想,用什麼辦法讓他們開心,消除他們上班的壓力和疲倦,最終我從書上找到了答案。書上說笑是全身心放鬆和有效消除疲勞的最好辦法,因此我用心實踐巧加利用,有時中午吃飯時我就把學校和班級發生的最有趣的事說給他們聽,逗他們開心;晚上做完作業後,我就給他們講《幽默與笑話》、《兒童文學》、《小讀者》中有趣的故事和笑話,講到精彩處,他們常常開懷大笑,看到他們開心和高興的樣子,我內心別提有多快樂和激動。
鴉有反哺之恩,羊有跪乳之情。孝敬父母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自身做起,從生活中的細小事情開始,一點一滴、一事一情,用心來做,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編輯點評:本文敘事完整,從故事中引出作者的意圖,如再加強用詞,文章會更出彩。
中學生孝敬父母演講稿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做人的首要和最基本的條件。「烏鴉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何況我們是萬物之靈的人呢?新時代的中學生更應該孝敬自己的父母。
在電視里或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當一個嬰兒將要出生的時候,母親忍受了難言的痛苦;當孩子生病時,父母心急如焚,四處求醫,晝夜守護;當孩子該上學的時候,父母即使賣血,也捨不得耽誤孩子的學業……總之,父母願為孩子付出一切,包括生命。父母不僅給孩子以生命,而且還為他們創造了健康成長和受教育的條件,沒有父母就沒有孩子的一切。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一文中寫道:「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人在遇到艱難險阻或疾病痛苦時,為什麼總是向父母求援,這連平時跌一跤,也會不由自主地喊一聲「媽呀」!這就是本能地追念根源。如果一個人不孝敬父母,他便是一個無知的人,一個不可交往的人,一個忘恩負義的人,一個道德低下的人。
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祖國的重任必然會落到他們肩上。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麼,他在學校會尊重師長,團結同學嗎?他到社會上會尊重領導和同事嗎?他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一名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嗎?當我的學生的家長對我說他們孩子不聽他們的話,希望讓我來管教時,我便感覺頭疼,便一口回絕說:如果你們的孩子連你們的話都不聽,你們也就別指望孩子能聽老師的話了。
古聖先賢孝敬父母的佳話姑且不說,就在我們周圍大家能耳聞目睹的孝敬父母的事例也不可勝數。
有一名小學生,她的母親重病纏身。她利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為母親買菜、做飯、抓葯、端水……與母親相依為命。一個未成年的孩子竟能承擔著繁重的家務並盡心竭力地孝敬母親,難道我們不覺得這種品質可貴嗎?
據電台報導,一位記者問一名大學生,當你的妻子和母親發生了不可調解的矛盾時,你將如何選擇?大學生斬釘截鐵地回答:「我當然是選擇母親,因為母親只有一個。」另有一位女孩考上了北京一所大學,但看到癱瘓在床的父親無人照顧,有點茫然,最後決定「帶父上學」。她一邊打工掙錢,一邊擠時間學習,還要精心地侍候父親。這兩位大學生的孝心使天下許多父母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還有一則來自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的消息:有一位事業正興旺的年富力強的律師,得知自己的母親需要換腎時,將自己的腎獻給了年邁的母親,竟把自己的健康、生命和事業置之度外。這條新聞感動了全中國,誰能說他不是一個孝子呢?肯定的說,他是一個大孝子。
這都是現實生活中大家熟知的真人真事,他們只不過是孝子群體中的幾個而已。盡管他們的年齡、職業、文化程度不同,但是他們都有一顆金子般的孝心,都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們的事跡感天動地,他們的品德萬人贊譽,他們的精神可與日月同輝。
那麼,現代的中學生應該怎樣來孝敬父母呢?
要聽從父母的正確教導。父母處處都是為孩子著想,誰也不肯把自己的孩子推到火坑裡。如果父母和自己的觀點不一致,自己要耐心解釋,不可冒犯父母,給父母臉色看,更不能以出走來嚇唬父母,傷害父母。
在精神上多給父母一點安慰。上學時對父母說一聲「再見」,回到家向父母問好;見父母下班了,道一聲「辛苦了」,送去一杯熱茶,端去一盆洗臉水;父母生病了,帶去一聲問候,送去一束鮮花;父母生日時,給他們送去一份驚喜,最好的禮物是一張獎狀,一份優秀的學習成績單或用自己的稿酬、獎學金為父母買的生日禮物……雖然這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如果你真的這樣做了,父母會感到無比欣慰,激動得流下眼淚。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飯後或節假日幫助媽媽洗洗碗、掃地、洗衣服、擦桌凳、整理房間,或為爸爸捶捶背,為媽媽洗洗腳,農村的學生還要幫助父母幹些農活。總之,根據自己的情況,會干什麼就干什麼。這些都是舉手之勞的小事,父母看在眼裡,喜在心頭,心裡比吃了蜜還甜。只要你有一顆孝心,心裡裝著父母,報答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的恩情是一生一世都報答不完的。
中學生首先要從孝敬父母做起,然後再推己及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走向社會之後,把人民當成自己的衣食父母,甘心情願做人民的公僕。不孝敬父母的人不可能尊重人民,熱愛祖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中學生都要有高度的責任感,嚴格要求自己,以孝敬父母的典範為榜樣,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比學趕幫,爭做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⑶ 近代、現代孝敬長輩的故事
1、1956年,肖秀雲開始照顧婆婆楊金枝和一家人的生活。年過去了,肖秀雲一直堅持照顧婆婆,肖秀雲說,做孝順媳婦是自己一個簡單的想法。
楊金枝,今年已經101歲,兒媳肖秀雲,今年已79歲。楊金枝的獨子已過世近10年了,現在,兒媳肖秀雲和婆婆楊金枝住在八師一三四團下野地鎮鎮區保障性樓房一起共同生活,楊金枝的生活起居還和以前一樣都是肖秀雲照顧。
肖秀雲說,我和婆婆都出生於窮苦人家,我把婆婆當作自己的親娘一樣照顧,我有退休工資,婆婆也享受國家優惠政策,平常她喜歡吃啥我就做啥,雞蛋糕、餃子等我都給她做著吃,她年齡大安的假牙,飯軟些她好吃。
楊金枝家在山東東明縣農村,1956年,楊金枝的獨子與鄰村姑娘肖秀雲結婚。結婚剛3個多月,楊金枝的獨子就支邊到八師一三四團。作為一名普通農村婦女,肖秀雲承擔起照顧家裡老人的重擔。肖秀雲說,吃飯的時候,我每次舀飯都是給她舀第一碗端給她,吃完飯給她洗好碗。
2、9月1日是學校開學的日子,當其他大學新生在家長的陪伴下走進大學校門的時候,來自肥城的學生於統帥卻是「背」著母親來到大學校園的。由於母親身患重病不能自理,從小學起,家庭的重擔就落到了他稚嫩的肩膀上,做飯、打理農活……
可這並沒有壓垮這個堅強的少年,初中畢業他以全鎮第一名的成績考入鎮重點高中。此後,他開始了「背」起母親上學的日子。雖然於統帥每天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照顧母親,但是高考他依然考出了639分的高分,被中國石油大學青島校區錄取。昨天,於統帥帶著媽媽來到青島,繼續他的帶母求學之路。
拿到錄取通知書,於統帥的心裡很高興,但也伴隨著不安。因為到青島上大學,他放心不下母親,母親放心不下他。於是,於統帥做了一個決定,背著母親來上大學。
山東愛聯盟公益基金會長張瑛得知此事後,決定資助於統帥大學四年學費及租房費用,並為他們早早在石油大學附近租好了房子。昨天,在張瑛的幫助下,於統帥和母親來到了青島。
3、2008年10月,廣東電白縣沙琅鎮17歲少年邱炳強遭遇噩耗,父親舌癌不治去世。但厄運依然沒走遠,2009年,母親周紅霞由於連續加班超時而暈倒,腦內大出血,術後脫離危險卻造成半身癱瘓,失語,需要人長時間在身邊護理。
正值高二的邱炳強決定休學一年,一方面接手各種毽球表演節目自己賺錢,一方面開始了漫漫的替母維權路,官司一打一年半,自寫上訴狀,許多大人都應付不了的繁雜手續他都一一嘗遍。母親住院一年多,全靠邱炳強一人來照顧。
2011年,邱炳強輾轉來到深圳市西鄉中學復讀,母子二人租住在學校附近,早中晚學校住處來回跑,除了學習,邱炳強還是該校中國青少年毽球推廣中心的代課老師,上好文化課、堅持毽球訓練、表演賺錢、照顧母親,邱炳強事事安排妥當,2012年7月,他順利被武漢體育學院單招錄取。
邱炳強上了大學後,一直把母親帶在身邊照顧,但是讓邱炳強沒有想到的,2015年3月31日,周紅霞再次暈倒在地,被邱炳強的同學發現後,及時送往醫院。「當時我正在上海錄節目」,邱炳強說,自己每月都會出去表演三天,以此賺取母子的生活費用。
4、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在浙江紹興柯橋區稽東鎮石嶴村下塘自然村,老鄉們都在傳著一個「久病床前有孝子」的故事。村民們說的是村裡方慶傳和方雲美夫妻兩人,他們幾十年來照顧彼此的養父母,留下了以孝為本的好家風,影響著全村人。
方慶傳是養父母在1951年從鄰村抱回養育長大的。在其娶妻後不久,妻子卻患上尿毒症。雖然一家人竭盡全力救治,但受當時醫療條件以及家庭經濟限制,23歲的方慶傳依然失去了妻子。
而方雲美也和方慶傳一樣有著相似的經歷。1950年,只有4個月大的方雲美被養父母從嵊州領養回來,長大後也組建起了自己的小家庭,但因為種種原因,最後選擇了離婚。
就是這樣兩個有著相似經歷的人,經人撮合,走在了一起,並在婚後育有一子一女。如今女兒出嫁,兒子也娶妻生子。而對於雙方的養父母,他們盡心盡孝,報答養育之恩。
5、國學大師黃侃,雖放浪形骸,卻奉母至孝。黃侃自幼喪父,由生母和慈母將他撫養長大。1908年,生母周氏病重,黃侃回到家照顧了六個月,母親就去世了。黃侃大慟,吐血不止。
當時,清政府嚴捕革命黨人,黃侃被迫逃亡日本,但思母不已,便請好友蘇曼殊畫了一幅《夢謁母墳圖》,這幅畫成為他的隨身寶物,一刻不離。
對慈母田氏,黃侃也是非常孝順。他在京鄂間千里來來去去,都是侍母而行,每次奉母出行,必隨身攜帶一口棺材。這口棺材是其父黃雲鶴留給慈母的,本為黃父當年准備自用的,但因棺材太小,就留給了慈母。慈母去世後,黃侃悲痛欲絕,按照古禮服喪。
以後,每逢生母、慈母生日、忌日,黃侃必率全家設供祭祀,傷慟不已。
⑷ 你知道孝敬父母的典範的人
古代的故事,滿意採納哦,謝謝
扇枕溫席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鹿乳奉親。」
說的是古時候的郯(tán)子,非常孝順。他的父母年紀大了,都患有眼病,聽說鹿乳可以治眼病,便有了吃鹿乳的念頭。郯子知道後,就披了一張鹿皮,來到深山老林里,混入鹿群,趁機擠取母鹿的乳汁,拿回來供雙親享用。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卧冰求鯉。」
說的是古時候有個叫王祥的,天寒地凍的時節,繼母想吃活魚。王祥來到河邊,脫掉衣服卧在冰上,想用身體來融化堅冰。忽然,河面上的堅冰自動裂開了,從裂口處蹦出兩條活鯉魚。王祥拿著活鯉魚回家孝敬繼母。
⑸ 求現代的關於孝順的故事,100字左右就行,要6個
歷屆中國感動人物山西女孩孟佩傑被評為2011年感動中國人物,她孝順母親的事跡不僅感動中國,也感動天下人的心。當養父走後,在她八歲的時候養母又生病癱瘓在床,伺候照料養母的重任就壓在她稚嫩的身上。而她的養母由於對生活失去信心准備自殺結束自己生命的時候,小佩傑發現了,哭喚著把媽媽從死亡的陰影中拉回,使媽媽放棄自殺念頭鼓起重新生活的勇氣與女兒相依為命。八歲的小佩傑既要給媽媽做飯洗衣端屎倒尿,又要跑步到學校上課學習,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直到考進大學山西省臨汾師院。孟佩傑上大學再把癱瘓在床的媽媽領到山西省臨汾師院附近租屋伺候照料,四千多個日日夜夜伺候照料癱瘓在床養母,感動的媽媽淚如雨下,媽媽親口說出「雖然我是養母,但是她比親生的女兒都好!」,孟佩傑12年如一日照顧養母的故事感動了中國,感動了世界,感動了天下父母,也感動了天地人。
⑹ 現代孝敬父母,尊敬老師的事例
我聽我爸爸說過一個孝敬父母的事例。
那個人大概跟我爸年紀差不多,在一個回什麼鄉還是縣答的當幹部,老家在鄉下,離工作單位很遠。騎自行車要半天到一天的工夫。
這個人每周周末都會騎自行車回老家,不管刮風下雨。回了老家就往炕頭上一坐,點根煙,聽他老母親嘮叨、說話。老太太七八十歲了,口齒也不太清楚,而且關心的都是些小農瑣事,還有家裡的狗跑出去了,昨天摘了筐黃瓜賣了,家裡雞不下蛋等等。他就那麼聽著,偶爾應兩聲。
跟那人在城裡的工作和他的閱歷相比,這些事情毫無意義,如果放在美國人身上,肯定會惱了。但那人一點都不煩,盡管他也不喜歡聽。他就是坐在炕頭上,聽他媽嘮叨半天,就為陪著他媽。因為他知道他媽想他,喜歡經常能看見他;他媽也知道他兒子理解他。
就這樣,年復一年。那人用最簡單的方法盡自己的孝心。娘兒倆往炕頭上一坐,就開始聊。一個說,一個聽,簡單而悠閑。這比任何華麗詞藻所堆積出來的孝道都感人,因為它能靜靜的沁到人們的心裡去。
⑺ 尊師重道的典範有哪些
1、程門立雪
北宋時期,有一個著名學者叫程頤,是主張「去人慾,存天理」的理學的奠基者之一。程頤在當時的名氣很大,許多人慕名而來求學問道。
有一天,一個叫楊時的學生來拜見程頤,有問題要詢問。不巧的是,他來到的時候,程頤正在休息入睡。楊時怕打擾到老師,又不想放棄求學,便站在門外,靜靜的等待。當時正是冬天,在楊時在門外站立的時候,逐漸下起了雪,且越下越大。但是楊時並沒有因此離開,而是繼續等待。
後來雪都下得有一尺厚了,程頤終於醒了過來。楊時進屋子的時候,程頤說他在窗外看見了一個雪人,那個雪人就是楊時。因此便有了「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後人也以此作為尊師重道的典範。
⑻ 求現代孝敬父母的故事的故事,急啊!!!
一、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事例六
陳毅孝敬父母
曾讀過許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讓我感動的是「陳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陳毅元帥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親。
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非常高興,剛要向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示意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陳毅見久別的母親,心裡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關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進來的時候,你們把什麼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邊伺候,心裡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去洗,何必藏著呢。」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搶著去洗。陳毅急忙擋住並動情地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說完,陳毅把尿褲和其它臟衣服都拿去洗得乾乾凈凈,母親欣慰地笑了。
陳毅元帥是個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務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親。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癱瘓在床的母親,為母親洗尿褲,以關切的話語溫暖撫慰病中的母親。雖然陳毅元帥為母親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從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對母親濃厚的愛。他不忘母親曾為自己付出的點點滴滴,理解母親的艱辛和不易,知道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
⑼ 現在孝敬父母的典範
在新農鎮四家子村小王溝組,只要有人提起老岳家,大家就會不約而同說起老岳家說了一房好媳婦,這究竟是怎麼回事,那得從頭說起。
故事的主人公姜麗,1982年10月出生,現年32歲,是典型的80後。姜麗的性格溫和,誠實厚道。她既具備現代青年人的天生麗質,更富有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
姜麗的婆婆張華,現年58歲,雖說年齡不算大,但因為人剛強,性格急躁,又有遺傳性高血壓。早在10多年前就因血壓不穩患上輕度腦血栓。10年
前姜麗成為這個價一份子時,婆婆的身體還勉強可以。可就在姜麗女兒出生時,婆婆由於興奮,血壓升高,二次犯病,住醫院治療和姜麗的全身心照顧,婆婆的疾病
再次康復出院後,走路時腿腳再也沒有以前那麼利便了,因為婆婆太要強,怕人笑話。不願出去鍛煉。姜麗的公公岳軍和丈夫岳曉良均在庄河打工。照顧婆婆、撫養
幼女和家裡、地里的活全落在姜麗一個人身上,她是忙了家裡忙家外。一有空還要鼓勵攙扶婆婆順街走動鍛煉。
姜麗的爺公公三周年時,全家都害怕婆婆上火犯病。姜麗多次安慰婆婆。辦事的一切都由自己忙乎,請婆婆放心,什麼事都不用管。好歹熬過了那一段時
間。姜麗以為婆婆的情緒穩定了,生活又進入了正常,可萬沒想到那年冬天,婆婆因環偏流血,害怕得了不治之症,再次犯病,全家人齊心協力配合醫院全力救助,
總算好轉,可身體更不如從前了,姜麗就像哄孩子似的哄著婆婆鍛煉,有時婆婆還不聽她的。在家人眼裡,姜麗是一個樂觀和氣的人;在鄉親們眼裡,姜麗是一個不
知疲倦的人;但是誰的心裡都明白,姜麗是一個善良孝順的人。姜麗就是這樣陀螺似的潛心侍候婆婆多年。6年前婆婆四次犯病,這一次來勢兇猛,腦血管大面積堵
塞,當時已不省人事,雖經醫院全力搶救,總算保住性命,可此後,婆婆再也無法與人正常溝通,徹底喪失了生活自理能力。這回姜麗陀螺似的忙乎也不趕趟了,因
為婆婆根本離不開人,白天晚上都是如此。為了長遠打算,也為了減輕姜麗的勞動強度,全家人一合計,由公公辭去工作,回家幫姜麗照顧婆婆。公公回家後,真的
幫了姜麗不少,喂婆婆吃飯、接屎接尿,特別是晚間,姜麗再也不用睡在婆婆身邊隨時侍候了,可做飯、洗衣還要姜麗一人承包。
公公的辭工,雖然在侍候婆婆的問題上幫助姜麗解決了一定困難,但家庭生活的擔子卻重了。全家五口人只靠丈夫一人打工賺錢,且婆婆長期的葯物維持
也需要相當一筆費用。姜麗一點也不鬆懈,除了管好全家的生活,還要抽時間打工賺錢,幫助貼補家用,特別是冬季,她到繅絲廠繅絲,更是起早貪黑做飯、洗涮。
每十天倒班一次,就一天休息時間,人家都要好好休息,她卻要充分利用這一天時間多做一些飯菜好在回家不趕趟時公公好熥一熥,再將全家特別是婆婆下來的衣物
清洗干凈。姜麗還長期堅持一有空閑就親自為婆婆洗頭、洗腳、擦身子,天氣暖和了還用輪椅推著婆婆出去曬太陽。五年了,婆婆的眼、嘴因病都變形了,但身體卻
沒長褥瘡,可見家人對她的照顧何等精心。幾年來,姜麗不僅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每年還幫丈夫賺到一萬多元。
看著姜麗進老岳家十年所做的一切,鄉親們津津樂道:老岳家不知哪輩子修來的福,娶了姜麗這樣的好媳婦。
姜麗孝敬婆婆的真實故事,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遞了社會的正能量,值得新時代年輕人,特別80後的青年人了好好學習。
⑽ 古今孝敬父母的事例
1、賣身葬父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一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