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孝順鎮地名的由來
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孝順鎮是個千年古鎮。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署長山縣,縣治即孝順。距今已有1380餘年了。唐懿宗咸通年間稱孝順鄉,北宋在此駐軍,名孝順鎮。元代建驛,又稱孝順驛。明萬曆時稱孝順市,清代又稱孝順街。孝順歷史悠久,為歷代交通要道,商貿繁榮之地。孝順鎮地處金東義西結合部,距金華中心城市和義烏中等城市各23公里,是兩市經濟發展軸上的聯結點。這里村多,人多,集市多,浙贛鐵路橫貫境內。公路四通八達,北有杭金衢高速公路和03省道在鞋塘管理處門前通過。東有金甬高速公路到鞋塘與杭金高速公路連接,並有通義烏的公路。西通金華、蘭溪、衢州。南通武義、永康、溫州。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新中國建立後,1949年12月設孝順鄉人民政府,隸屬金華縣孝順區公所。1958年11月以區建公社,孝順鄉政府改稱孝順人民公社孝順管理區管理委員會。1961年6月,恢復區公所,以原鄉為基礎建人民公社,改稱孝順人民公社,政企分設。1987年,孝順設建制鎮,為孝順鎮人民政府。1992年6月撤區、擴鎮、並鄉,原江沿、低田、金輪三個鄉並入孝順鎮。2000年7月,根據省、縣批復,孝順、鞋塘兩鎮合並,成立新孝順鎮人民政府。孝順鎮駐地一直在孝順集鎮上,1999年2月遷至鐵路北面新辦公大樓。全鎮設鎮區、低田、鎮東、鎮南、鎮西、鎮北、鞋塘七個辦事處,115個行政村,911個村民小組,一個居委會,共25984戶,71549人。耕地面積52020畝,山林丘陵35000多畝。全鎮區域面積128.76平方公里。
【源自網路】
❷ 有關於橋的故事有那些
有關於橋的故事有:
一、八路與橋
那還是在打鬼子那陣,一支八路軍隊伍經過清水河這里,馱槍馱炮的,他們望著湍急的河面發愁。鎮上的白寡婦看到這情景,不聲不響地回去叫兒子連夜放倒了自家後院的小竹林,動員鄉親們一起給部隊搭橋。隊伍過河的時候,白寡婦兒子也跟著走了,只留下了這座橋。
從此,白寡婦便在橋頭擺了個茶攤,天天守著這座橋,過往的人渴了,就找她討水喝,日復一日,歲月如梭。直到白寡婦老了,這里再也沒有經過隊伍,兒子也沒回來。後來,白寡婦死了,民政部門來立碑,鄉親們才知道,她的名字叫「河姑」。
最近,因為搞紀念活動,縣劇團根據河姑的故事編了出戲,劇名就叫《橋》,說好了這天要來鎮上演出。鄉親們高興壞了,紛紛砍了自家的竹子,拓寬了橋,又在河姑的墓碑旁搭起一個土檯子,扯了七八丈紅布,豎起了橫幅。鄉親們聚在橋頭,就盼望著演員們快來。
一直到太陽快落山時,只見鎮長一個人氣呼呼地回來了。鄉親們圍上去問:「劇團的人呢?」鎮長說:「地區派的『扶貧工作組』來縣上了。」鄉親們不解:「這和劇團演戲有啥關系?」鎮長說:「領導要陪他們吃飯。吃完飯,女演員要陪領導跳舞……」鄉親們一聽,不吱聲了。
鎮長揮手攆大夥回家去,鄉親們卻望著那座剛拓寬了的平展展的橋,站著不動。鎮長火了:「難怪縣里領導經常批評咱鎮的人覺悟低呢,連這點小事都放不下?領導說不演就不演了唄,啥事還能比扶貧這件事大?」鄉親們被唬住了,一個個你瞅瞅我、我瞅瞅你,最後只好掃興地走了。
可是過了三天,縣上又來通知,說是縣劇團決定來演出,而且還要實況錄像,鎮長便在廣播喇叭里喊了好幾遍,讓鄉親們准備迎接。可是鄉親們都各干各的事兒,一臉的麻木。
縣劇團的人在縣里等了大半晌,也沒見鎮上有人來接,他們以為把時間記錯了,便自己帶著服裝道具、鑼鼓家什來到清水河邊。走近了,他們才發現,原先那座橋,不知啥時被人拆了。演員們只好打道回府,臨離開時,有位眼睛亮的演員發現,在對岸白寡婦的墳頭上,不知誰放了一堆野花兒,直晃得人睜不開眼。
那演員一叫嚷,霎時,大家的心裡都沉甸甸的。於是,他們回到縣里第一件事,就是集體給縣領導寫了封「雞毛信」,信上只有一句話:「請縣領導火速在清水河上搭橋!」
二、五墩橋
據說,有一次,從贛州市裡來了一支車隊,途徑田村開往興國執行任務,行駛至橋旁邊時,見是木橋無法通行,只好停了下來。車隊進入田村後,吸引了很多村民圍觀,見車隊束手無策,為了幫助車隊過橋,田村人紛紛趕來幫忙。
有的慷慨地將家裡的門板卸下來,有的扛來長木頭,將其鋪在橋面上。終於,在大家的幫助下,車隊順利通過。因此,田村人的善舉被傳為一段佳話,修建新橋的事情,也讓田村人覺得迫在眉睫。
三、謝村橋
古時候,謝村有一戶人家,家裡四口人,一對夫婦,一個孩子,還有一個老爹。由於老漢的老伴病逝,老漢的身體也不怎麼好,腿腳不方便,兒子兒媳婦嫌老人是累贅,也愛理不理的,只有小孫子對他爺爺還算好,有的時候偷偷給爺爺拿點吃的。
突然有一天,兒子對老漢說:「爹,村子裡有廟會,可熱鬧了,明天我帶你去看看,再給你買點好吃好喝的……」老人一聽很高興,說:「好。」第二天,吃過早飯,兒子准備好雞公車(古代木頭做的,獨輪。),爺爺坐在車上,孫子在前面拉,兒子兒媳婦在後面推。
老人坐在車上,想到兒子兒媳突然對他這么好,也很感動!走著走著有點累了,因為雞公車,就一個輪子,後面的人要掌握好方向,保持平衡才行,泥巴路,拉起來也費勁,兒子說:「到木橋那裡我們歇一會。」到木橋邊休息時,有一群蝴蝶飛來飛去,孫子去追蝴蝶玩!
一會兒兒子回來,只看到他爸媽在橋頭等著他。他沒有看到爺爺,便問:「我爺爺呢?」忽然聽到橋下有呻吟聲,他走近橋邊看,爺爺和雞公車都掉在橋下面,當時就哭了!他說:「我要車子。」他爸媽說:「那車子沒有用,不要了。」
他說:「等你們老了,我也用這個車子拉你們玩……」他爸媽一聽兒子這樣說,感到慚愧,趕緊下去把老人扶起來,背著老人去趕廟會,還給老人買好吃的。回家後改變了對老人的看法,對待老人特別孝敬,和以前相比,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由於孫子的一句話,沒有釀下大錯,爺爺也特別感謝孫子。後來木橋改修了青石橋,孫子救爺爺的事情家喻戶曉,所以叫「謝孫橋」,隨著年代的久遠,被人們叫做「謝村」,後來一直沿用至今。
三、石平橋
傳說在清乾隆年間榮縣來了一個七品芝麻官,叫黃大本。他上任後,看見劉家人無法無天,胡作非為,他深惡痛絕,但不露聲色,他懂風水,心裡暗暗打算,非整劉家不可。有一天,黃大本出外暗訪,路過鎖江橋附近的擦耳崖,他忽然聽見有人唱歌謠,像是一群小孩兒在唱道:「水打擦耳崖,劉家狀元滾滾來。」
黃大本一聽,一下子把他提醒了,他一拍大腿,兩眼盯著前面的旭水河經擦耳崖流去,聯想到劉家官兒的兇狠可惡,又想到劉家當官的很多,原來如此。於是,他用盡心機,尋找借口,聲稱要造一座橋,一個羅星閣,讓河水繞道緩緩而流,以免水災。
幾年後,橋和羅星閣終於修成了,這下毀了劉家的風水,不到幾年,劉家官貶的貶,死的死,劉家貴族一敗不振。由此,在榮縣流傳著是黃大本治了風水。解放後,羅星閣已經被拆除了,石平橋也變成了鋼筋水泥大橋。
四、讓解橋
明朝年間,大理史城(喜洲)大界巷有一名白族書,生名叫楊士雲,字從龍,別號弘山;洱海邊中和邑也有一個名叫楊崇堯的書生。兩人苦讀寒窗,在十三四歲的時候,都先後考上了秀才,而且還是案首(第一名)。為了繼續深造,就學於一位名師,學館設於蒼山五台山腳弘圭山中。
兩人半樵半讀,每日上山讀書,要走十多里山路,還順便打柴回家。他們的勤學苦讀是驚人的:買不起紙筆,用沙盤竹筆來練;買不起燈油,他們就白天聽課讀書,入夜在家裡寫沙盤做「腹稿」,默寫默作,不知寫禿了多少竹筆,真是下了「磨穿鐵硯,坐破寒氈」的功夫。
他二人的作文,大都是在砍柴、背柴路上作成的。先生稱贊二人是出類拔萃的學生,還很風趣地說,他倆人的「窗課」(作文)可叫作「路課。」不到三年,他二人把應舉的課程准備的齊齊全全、綽綽有餘了。趕考的這一天,楊宗堯從東路上來,楊士雲從史城出來。
到了坡頭村凸橋碰上了。相見之下,楊宗堯說:「我兩個都去省城應考,千里迢迢,一路有伴,好確實好,可是解元只有一名豈,豈不埋沒了一人?」楊士雲說:「真的,先生也說,『你二人去應舉,只可惜解元只有一個。』我們倒不是自傲,是互相深知學底的,所以我也有同樣的想法。
即是這樣,年兄你的年紀比我大三歲,這一科就先讓你去中解元,我下一科再去,也不為晚。」說完話,楊士雲就毅然告別宗堯回家去了。果然,楊宗堯一去中了明弘治戊午課解元。
下一科楊士雲去也中了明正德辛酉科解元。他二人百尺竿頭再接再勵,楊士雲苦讀在他的「七尺書樓」,入了翰林;楊宗堯仍然半耕半讀,成了進士。
五、看鶴橋
陶淵明編寫的《搜神後記》的第一篇,記錄了一位歷史上最著名的道教人物叫丁令威。這個丁令威呢就是武寧遼山東面的人。曾經當過遼陽刺史,後被誤認為遼東人。他因為未經朝廷許可,開倉賑濟災民,被問死罪。
臨刑時仙鶴飛來把他救走了;千年以後他化鶴歸鄉探訪。他在縣城西郊展翅起飛的地方,現在仍然叫白鶴坪。白鶴飛經縣城時,眾人都在橋上觀看,這橋就因此得名為看鶴橋。
❸ 請問廣東揭陽地都鎮土尾村陳姓的來由至今有多少年了歷史呢謝謝!
你們那邊從外砂鎮華埠村過去的
❹ 黃姓的人口數量
一、黃氏溯源
我們漢族自從出現姓氏以來,歷史上出現過和現在使用的,據統計,總共有八千多姓,這些眾多的姓,來源是多種多樣,最初是以母系為主,後來轉變為以父系為主,「因生賜姓,胙土命氏」,多用出生或居住的地名作姓氏;出現封建和官爵以後,很多用國名或官爵名作姓氏;宗法形成後,子孫眾多的,地名、國名和官爵名便不夠用了,就用祖先的名或字作姓氏,有的還用祖先死後的謚號作為姓氏;有的用發生的事作姓氏;有的用物名(包括動、植物和用物為姓氏;後來,有的竟隨便某個字作姓氏,等等。
我們黃氏這個姓是屬於用國名為姓氏的。根據族譜記載:上古時,顓頊帝的孫子陸終,有六個兒子,次子南陸公受封於黃,建立黃國(在今河南省潢川縣),遂以國為姓,派衍到現在,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我國現在很多地方的地名、山名和水名用黃作名字,例如:內黃、外黃、黃岡、黃梅、黃山、黃水、黃池、黃河等等,歷史上大都是我們黃族住過的地方,並且常常不止一個,例如黃城,除潢川縣的古黃城遺址外,還有山東的兩個黃城;黃山除聞名於世的安徽黃山外,尚有四個黃山,河北一、山東三;廣東潮汕有三個地方叫黃金塘和三個黃岐山。內蒙古東部的遼河上流西拉木倫河,古代稱黃水,後稱潢水。根據現代考古家的探究,我們黃族最早住居地就是在潢水一帶,後來輾轉遷移,經現在的河北到黃河下游的山東,再移住黃河中游兩岸的廣大地區,歷史上出現過的三個黃國,一個山西的太原附近,一在河南的潢川縣,一在河北的宜城縣東南。晉以後,我們祖先又再向江南和東南沿海遷徙,並很快繁衍起來,成為現在人口眾多的黃氏子孫,遍布於全世界。
根據文學家和考古家的研究,現在的黃字,原來不是表示黃色,而是一個象形字,是一種用作佩戴的玉器,現存的甲骨文的黃字是「 」和「 」,上面是佩鉤,中間是壁(即璜),下邊是兩條垂。後來的小篆的黃字是「黃」,我們的祖先,既喜佩戴玉器,又精工製造玉器,更特別喜愛黃色,是個崇拜黃色,用鳳鳥作徽記的民族,便假借象形字的黃作為黃色的黃,並用「皇」的讀音。
我姓黃氏自得姓至今,不但歷史悠久,人物眾多,而且別具特色,人才輩出。就人口數量來說,在國內,總人口佔全國第八位,台灣占第三位,廣東潮汕地區也名列前茅;在國外,華人華裔中,美國的黃姓占第一位,菲律賓占第二位,僅泰國就有三十多萬人,就人文素質來說,歷代優秀人物輩出,例如戰國時「四君子」之一的歇公(春申君);漢朝時,「天下無雙」的香公、三國時,老名將忠公,宋朝時,一代詩宗庭堅公;明清三際,思想家宗義公;民國元勛興公;近現代,世界糖業大王仲涵,金融家仲元,新加坡的前總統金輝,泰國前總理沙拉信等等。素有「海濱鄒魯」之稱的潮州,歷史上三個狀元中,文狀元林大欽是道勖祖先瞿軒公栽培的,仁勇公是兩個武狀元之一,奇遇公是潮州「後七賢」之一,尚書錦公的事跡更是家喻戶曉。
二、黃氏的三大特點
漢族各姓都有各自的優良傳統,我們黃氏的優良傳統尤為突出,千百年來,世代相傳,成為我族的優點,也是我族的特點,主要有下列三個。
第一,孝悌無雙的江夏流芳。
俗話說:「百行之首,以孝為先。」古書《論語》中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可見「孝」是中國文化最高層最根本的內容,歷史正史都設有專門項目「忠孝列傳」或「孝子傳」,極力表彰孝子,宏揚孝道,而歷史上的黃氏,正是中國傳統孝道的典範和代表,例如「二十四孝」中,黃姓的孝子有兩個。就是漢朝的黃香和宋朝的黃庭堅。晉朝時,廣東的東莞,出了個名孝子黃舒,後人為之建立祠廟,奉為神明。唐朝時,孝子眾多,有黃(升)、黃舟、黃恆、黃嘉猷、黃芮等。明朝時,廣東潮州的黃良豐是著名的孝子,流寇也不敢傷害他,歷史上黃氏的孝子孝孫,見於史傳,方誌和家譜的不勝枚舉,《中國名人大辭典》中黃姓名人中孝子幾佔十分之一。故明朝人顧清曾稱贊說:「黃氏蓋純孝一脈,累世相承,所以根於心而發之於事者,固有自來也。」我姓歷代的家教、祠規、族訓等都列孝悌為重要內容,並不斷完善和發揚。
「孝」就是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和老人,並且要「為民族盡大孝」,不做誤國害民的事。「悌」就是團結同輩愛護卑輩和弱小,不但團結本族,相親相愛,而且推及他族,和睦鄉鄰,團結各族人民,就是古語說的「親親而仁民」。願海內外黃氏宗族,互相勉勵,世世代代繼承我姓的優良傳統——「孝悌無雙」,並不斷發揚光大,江夏流芳,千秋萬代。
第二,積極進取的開拓精神。
縱觀黃氏發展的歷史,自始至終,貫穿著積極進取的開拓精神。根據史學家的考證,黃族的發祥地在今遼河上源之一的黃水一帶,後改稱潢水(在今內蒙古東),輾轉延徙,歷經河北、山東,最後定居中原,由一個崇拜黃鸝鳥的狩獵小氏族,發展成以金鳳凰為標志,地位次於鳳鳥氏族的農牧鳳鳥氏族。在上古惡劣的艱難環境和不斷與各族競爭中,生存下來,並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一個既善治水,又精製玉器,崇拜黃色的黃族。在這種社會大變遷中,許多氏族被淘汰了,只有那富有積極開拓精神的氏族,才能適應新環境,生存發展起來,建立黃國,歷夏、商、周三代二千餘年。
春秋末年,黃國被楚國滅亡以後,遺族的留居故土,艱苦堅守著殘破的家園,繼續生存下來;有的流落四方,戰勝重重困難,從頭重創家業。歷亡國之痛後,到了戰國,在開拓進取中,以春申君黃歇為代表的黃族又興起了,留下大批黃名的「黃陂、黃岡、黃安、黃梅、黃墩和黃浦江(又稱春申江)」等等,黃族聚居過的地方。
西晉末年,史稱「五湖亂華」的時代,北方幾個游牧民族侵擾北方各地,中原好多氏族紛紛向東南遷徙,「八姓衣冠入閩,黃姓為首。」我族黃氏的開拓精神,鼓舞著一批一批的黃姓成員向東南未開發的地區進軍,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黃姓在開發閩粵的過程中,自身不斷壯大,成為當地的大姓。明清之際,黃氏的子孫又大批東渡台灣,打退何蘭殖民者,建設寶島,成為台灣的第三大姓。
後唐時期,福建邵武峭山公(俗稱江夏公)送子奔騰的壯舉,更是黃氏開拓精神最典型和最完善的體現。他的二十一個兒子,除留三個祖媽的長子侍奉外,其餘十八個分赴各地開基創業。他鄭重告誡:「池內之魚,遠遜雲間之鶴。好男兒不必戀此一方故土,而應志在四方,放眼天下!」又說:「漫雲富貴由天定,三七男兒當自強。」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開拓精神,學會適應新環境,征服新世界,鼓舞黃氏子孫,遍布中華大地,渡海到東南亞各國,開荒闢地,走向海外其他各地,把黃氏族性的種子,傳播全世界。
激勵黃氏子孫的開拓精神,歸結起來是:(1)遠大的眼光,既不安於現狀,又處變不驚,能居安而思危,識否極則泰來;(2)志在四方,不戀故土,積極向外發展的開拓精神;(3)頑強的適應能力和艱苦奮斗的精神,適應並創造新環境;(4)強烈的自信心和戰勝自然的精神,勇於積極創業。
第三,念詩認宗的獨特傳統。
在海內外黃氏族人中,廣泛流傳著念詩認親的傳統,既獨特,又突出。在漢族中同姓氏的人,雖然見面時,常常認起宗親來,但卻沒有像黃姓一樣,在認親時總要對方背誦「祖公詩」,甚且進一步要求念「祖媽詩」,撰寫《中華姓氏通書·黃氏》的劉佑平先生,說這是「一組特殊的文化密碼」。黃姓族人,無論在國內外任何地方,只要能背得出這組「密碼」,便可認祖歸宗,親如家人,不但可得到關照,而且還可「升堂入室」,常常受到非同尋常的濃情厚意的接待。
黃姓的認宗詩,就是峭山公在送子外出創業時,親自吟送的八句詩,俗稱「外八句」,祖媽詩又稱「內八句」。黃氏族譜中,一般都載有這兩首詩,但由於年代久遠,各地輾轉傳抄,文字有很多差別,內容大體相同。
為避免誤會,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潮州、梅州和惠州三府的黃氏子孫共同在潮州城興建大宗祠,各州府縣賢孝裔孫代表,公議重修的祖公媽詩如後,作為各地宗親驗詩認親之用,流傳於粵東各地及海外東南亞等地至現在。
祖公詩(或稱上馬詩)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身居外境猶吾境,久住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當薦祖宗香。根深葉茂同庥慶,三七男兒總熾昌。祖媽詩朝老原來娶三妻,官吳鄭妣廿一兒。興家創業各離去,回猷報命省親儀。吾年八十難期會,葉落九州同根枝。不論貧富與貴賤,相逢當念初分時。 按照祖先的遺教,黃氏子孫不論在國內外任何地方,不但自己努力發揚開拓精神,興家立業,而且彼此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共同富裕,共同繁衍,達到整個宗族的蕃昌榮發。 三、江夏流芳,孝悌無雙之淵源 我國在漢朝以前,姓和氏是分開的,產生和作用也不同。「因生賜姓,胙土命氏。」姓的穩定性很大,「百世不變」,是用來別婚姻的;氏的穩定性很小,「一傳而變」,是用來別貴賤的。同姓不婚,氏同姓不同可婚;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秦統一中國以後,廢封建,立郡縣,氏已相當穩定,姓和氏便逐漸混同起來。到了漢朝司馬遷的著作里,姓和氏便不加區別了,都只有別婚姻作用,以後便產生用「郡望」來別貴賤。 「郡望」一般稱「地望」,就是某個族姓世居的地方,並且威望為該郡(地)眾人所敬仰的高尚典範。江夏是漢高祖劉邦所設立的郡,治所在安陸,是吾黃氏族世代長期聚居的地方,東漢時,黃香公是安陸人,九歲失母,事父至孝,夏天炎熟,把父親的枕席扇涼了,讓父親睡得舒暢;冬天寒冷,把父親的衾被用身體使熱起來,讓父親睡得暖和。鄉人很贊賞他的孝道,郡太守劉護知道了,便召見他,並表彰他為全郡的孝子典範,題「門下孝子」贈給他。他家貧苦學,博通經典,精研道術,聞名遐爾,時人贊譽為「天下無雙,江夏黃童」。漢章帝召至東觀(國家圖書館),盡讀皇家藏書,官至尚書令,憂公如家,多所薦達,遷魏郡太守,壽八十九,御賜「江夏黃香,忠孝兩全,天下無雙。」子瓊公,初高潔家居,屢微不仕,後在眾公卿的推薦下,特別是李固寫信激發他,才應朝廷微辟,官至太尉,位居三公之首,孫及曾孫,或仕或隱,都聲名顯著,特別是曾孫黃琬,自幼聰敏過人,累官至太僕、太尉,於公元一九二年和王允合謀,誅殺董卓,後來董卓的部將李催、郭汜攻陷長安而被害。從上面黃香公祖孫四代的地位和聲譽,已充分具備「江夏郡望」的條件,故我族便以「江夏流芳」或「江夏世家」等表微是個優秀的氏族。這就是我們黃氏以「江夏」為地望的由來。 「孝」就是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和老人,更要「為民族盡大孝」,不做誤國害民的事,「悌」就是友愛同輩,愛護卑輩和弱小,對人重團結友愛,不但團結本族,而且友愛他姓,和睦鄰里,不仇眼逞凶。「孝悌無雙」是吾姓「江夏流芳」的中心內容,是具體的優良傳統。因為香公以孝著稱於世,語雲「百行孝為先。」瓊公更定「孝悌」為家教。很多《家訓》、《族訓》都把「敦孝悌」或「敦孝友」列為第一條。經千百年來,祖祖輩輩,不斷發揚光大,歷代忠義輩出,節孝眾多,《二十四孝》中除香公外,庭堅公也是「二十四孝」之一,事母至孝,雖身為太史,仍每天親自為母洗滌便溺器物,從不間斷。潮州明時黃良豐是有名的孝子,尚書錦公和奇遇公俱為奉待老母而先後辭官。願吾宗親以前人孝悌的事跡為楷模,使吾族的優良傳統,更加發揚光大。
❺ 董永是一個孝子,文中從哪三個方面寫他的孝順
①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
②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
③永行三年喪畢。
原文
漢董永,千乘人。少偏孤②,與父居。肆力③田畝,鹿車④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主人知其賢,與錢一萬,遣⑤之。永行三年喪畢。欲還主人,供其奴職。道逢一婦人曰:「願為子妻。」遂與之俱⑥。主人謂永曰:「以錢與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喪收藏⑦。永雖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報厚德。」主曰:「婦人何能?」永曰:「能織。」主曰:「必爾⑧者,但令婦為我織縑⑨百匹。」於是永妻為主人家織,十日而畢。女出門,謂永曰:「我,天之織女也。緣⑩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償債耳。」語畢,凌空(11)而去,不知所在。
字詞注釋
①選自《搜神記》。②偏孤:年幼時死去了母親。③肆力:盡力,極力。④鹿車:古時候一種小車。⑤遣:打發走。⑥俱:一起。⑦收藏(z4ng):收養。⑧爾:這樣,如此。⑨縑(ji2n):細絹。⑩緣:因為。(11)凌空:升向空中。
詩文翻譯
漢朝董永是千乘人。年少[1]時就死了母親,和父親住在一起。(父子)一起盡力種地,(董永)用小車載著父親,自己跟著。父親死了,沒有什麼東西埋葬,就自己賣身為奴,用(賣身的錢)供辦喪事用。主人知道他賢能,給了他一萬錢而且打發他自由地走了。董永行完了三年守喪之禮,要回到主人家,再去做奴僕。在道上碰見一個女子對他說:「願意做你的妻子。」於是董永就和她一起(到主人家去了)。主人對董永說:「(我)把錢給了你了。」董永說:「蒙受您的恩惠,(使我)父得以收葬。我雖然是貧窮無知的人,一定要勤勞服侍盡心盡力,來報答您的大德。」主人說:「(這)婦女會做什麼?」董永說:「會織。」主人說:「一定要這樣的話,只讓你的妻子替我織一百匹細絹(就行)。」於是,董永的妻子給主人家織絹,十天織完了。女子出了門,對董永說:「我是天上的織女。因為你最孝順,天帝讓我幫助你償還債務。」說完升上高空而離去,不知到哪兒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