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重陽節杜牧

重陽節杜牧

發布時間:2020-12-01 18:11:05

① 杜牧的《重陽節》是何意

九日齊山登高
作者: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薇2。
塵世難逢開口笑3,菊花須插滿頭歸4。
但將酩酊5酬佳節,不用登臨送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6。
全部注釋
1.九日:九月九日重陽節。齊山:今安徽省貴池縣。
2.翠薇:指山。菊花:此暗用典故。
3.塵世句:《莊子》:"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瘦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此言人生歡笑既難得,則更應善自寬慰,多方開解,切不可對一些煩惱事過於掛懷。
4.菊花句:《藝文類聚》卷四引《續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留,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5.酩酊:大醉。
6.牛山:《晏子春秋·內篇諫上》:"(齊)景公游於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據皆從而泣。"
此詩以曠達(甚至頹廢)之意來消解人生多憂、生死無常的悲哀。起二句興寄高遠,以高秋寫高情,頗顯名士風范。三四句即引古名士莊周、陶潛以為解釋。後四句直言縱飲銷憂、曠達處世,不必憂生傷逝。據說詩中的"客"是詩人張祜。此詩風格既爽利俊健,又含思凄惻,因而讀來頗覺頓挫跌宕,風神搖曳。

②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1、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古人在重陽節前後幾天製作的松糕稱作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2、吃蟹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重陽節有吃蟹的習俗。中秋剛過,北方的蟹正是肥碩之時。俗話說:「九月團臍十月尖,持螯飲酒菊花天。」重陽時節捕捉的蟹最為上品,長得十分矯健,脂滿膏肥,名揚天下。

3、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4、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5、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

③ 關於春節、重陽節、清明節的詩句

1、關於春節的詩句:宋代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唐代戴叔倫《除夜宿石頭驛》的「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在這一年將盡的除夕之夜,萬家團聚,可我這離家萬里的遊子還滯留在旅途之中。詩句以悠遠的時間性與廣漠的空間感相對照,突出旅人孤單冷落的凄苦心情。

唐代高適《除夜作》的「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大意是在這除夕之夜,故鄉的親人一定想念著千里之外的我;明天又開始新的一年了,斑白的兩鬢又將因思念之苦而增添新的白發。詩人巧妙運用「對寫法」,不說自己思鄉而說故鄉思念自己,把深摯的情思抒發得更為婉曲含蘊。

2、關於重陽節的詩句:毛澤東的《採桑子重陽》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唐代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代杜牧——《九日齊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3、關於清明節的詩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牧《清明》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晏殊《破陣子·春景》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黃庭堅《清明》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高翥《清明日對酒》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④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有哪些

關於重陽節的古詩有:

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2、《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3、《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4、《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5、《九日齊安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6、《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唐·岑參

強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7、《採桑子·九日》——清·納蘭性德

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鄉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8、《重陽席上賦白菊》——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

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一般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

⑤ 有一首描寫重陽的詩,是杜牧的,好象有"菊花插滿頭"的意思,這是哪一首啊

九日齊山登高

作者: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薇2。

塵世難逢開口笑3,菊花須插滿頭歸4。

但將酩酊5酬佳節,不用登臨送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6。

全部注釋

1.九日:九月九日重陽節。齊山:今安徽省貴池縣。

2.翠薇:指山。菊花:此暗用典故。

3.塵世句:《莊子》:"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瘦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此言人生歡笑既難得,則更應善自寬慰,多方開解,切不可對一些煩惱事過於掛懷。

4.菊花句:《藝文類聚》卷四引《續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留,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5.酩酊:大醉。

6.牛山:《晏子春秋·內篇諫上》:"(齊)景公游於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據皆從而泣。"

此詩以曠達(甚至頹廢)之意來消解人生多憂、生死無常的悲哀。起二句興寄高遠,以高秋寫高情,頗顯名士風范。三四句即引古名士莊周、陶潛以為解釋。後四句直言縱飲銷憂、曠達處世,不必憂生傷逝。據說詩中的"客"是詩人張祜。此詩風格既爽利俊健,又含思凄惻,因而讀來頗覺頓挫跌宕,風神搖曳。

⑥ 杜牧的詩關於重陽節的是哪首

九日齊山登高

作者: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薇。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送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⑦ 杜牧九日齊山登高與蘇軾的 定風波 重陽 什麼關系啊,怎麼這么像

九日齊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注釋
⑴九日:九月九日重陽節。齊山:今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東南。
⑵翠微:指齊山上的翠微亭,其為杜牧於唐會昌四年(844年)9月赴任池州刺史,取李白《贈秋浦柳少府》中的「開簾當翠微」句意,在齊山之巔建「翠微亭」,以表追思李白之意。
⑶「塵世」句:《莊子》:「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除病瘦死喪憂患,其中開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過四五日而已矣。」此言人生歡笑既難得,則更應善自寬慰,多方開解,切不可對一些煩惱事過於掛懷。
⑷「菊花」句:菊花:此暗用典故。《藝文類聚》卷四引《續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留,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⑸酩酊(dǐng):大醉。
⑹牛山:《晏子春秋·內篇諫上》:「(齊)景公游於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艾孔、梁丘據皆從而泣。」 牛山,在今山東臨淄。
譯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
約朋友攜酒壺共登峰巒翠微。
塵世煩擾平生難逢開口一笑,
菊花盛開之時要插滿頭而歸。
只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
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余暉。
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
何必像齊景公對著牛山流淚。
定風波·重陽
蘇軾
與客攜壺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飛。塵世難逢開口笑。年少。菊花須插滿頭歸。
酩酊但酬佳節了。雲嶠。登臨不用怨斜暉。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注】①翠微:指山上的小亭。②雲嶠:聳入雲霄的高山。③牛山沾衣:春秋時,齊景公游於牛山,北望國都臨淄而淚流滿面:「我怎麼捨得這么美好的國都而死呢?」
古代的雷同,都叫做借鑒,或者是陳舊推新,哈哈

⑧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

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

(8)重陽節杜牧擴展閱讀:

重陽節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古人在重陽節前後幾天製作的松糕稱作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⑨ 有哪些詩詞句寫重陽

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這應該是所有寫重陽節的詩詞中最為人熟知的一首了,寫這首詩的時候王維才17歲,當時的他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王維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

二、《蜀中九日》(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這首詩的解析可參考下面的第三首《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兩首正好可以參讀。


三、《九月九日登玄武山》(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公元699年,時任沛王府修撰的王勃,因寫的《斗雞檄》觸怒高宗,被趕出沛王府,於是年六月遠游到了西蜀。同一年,盧照鄰來到益州新都任職,是年秋,盧照鄰從益州來到梓州,九月九日重陽節當天,在蜀地任官的邵大震與王勃、盧照鄰三人同游玄武山,互相酬唱。王、盧的這兩首《九日》詩,雖然構思相似,但王勃表達的是他對南方生活的厭倦,而盧照鄰表達的是人不可北歸的鄉思。

四、《浣溪沙·重九舊韻》(北宋·蘇軾)

白雪清詞出坐間,愛君才器兩俱全。異鄉風景卻依然。
可恨相逢能幾日,不知重會是何年。茱萸子細更重看。

這是蘇軾在九月九日與楊繪(字元素,蘇軾好友)分別時寫下的送別詞,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寫離愁別緒。可恨彼此相聚能有幾多時光,這一次分別之後,不知到哪一年才能重逢。字里行間充分表露了對相逢短暫、後會難期的悵恨。


五、《九日齊山登高》(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公元845年,張祜來池州拜訪杜牧,他們倆都懷才不遇,同命相憐,所以在九九重陽這天同登齊山,感慨萬千之下作了這首詩。

六、《九月十日即事》(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由詩題可知,這是李白在重陽節後一天龍山(在今安徽當塗縣)登高時所作的。而其實在前一天,也就是九日重陽節當天,他已經登過一次龍山了,因重陽節有採菊宴賞的習俗,所以他才感嘆菊花連續兩天遭到採摘。這其實是李白聯想到自己兩入長安都遭到政治上重創,有感而發的。


七、《採桑子·九日》(清·納蘭性德)

深秋絕塞誰相憶,木葉蕭蕭。鄉路迢迢,六曲屏山和夢遙。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公元1682年八月,28歲的納蘭性德與郎談出使梭龍(今黑龍江),使至塞外,正值九九重陽,自然佳節思親,倍感形單影只、孤獨寂寞,於是寫了這首詞以寄鄉情。

八、《重陽席上賦白菊》(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這是白居易晚年在一個重陽日與客飲酒賞菊有感而作的,全詩表達了詩人雖然年老但仍有少年的情趣。白居易能隨時留心觀察生活,他看到滿園金黃的菊花中有一叢白色的,然後由花聯想到酒席上相似的情形,將自己喻為白菊,比喻自然貼切,頗有情趣。


九、《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這首詞寫於南渡之前,是李清照前期的一首懷人之作,公元1101年,18歲的詞人嫁給了趙明誠,婚後不久,丈夫便「負笈遠游」,深閨寂寞,她深深思念著遠行的丈夫。公元1103年的重陽,所謂逢節倍思親,她寫了這首詞寄給趙明誠。

十、《採桑子·重陽》(近代·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

1929年,毛澤東離開紅四軍的領導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農村,一邊養病,一邊領導地方土地革命斗爭。這一年的重陽,他來到上杭,這時的閩西山區,黃色的野菊花競相開放,面對怒放的野菊花,他寫下了這首詞。

閱讀全文

與重陽節杜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泰國和三亞哪個適合養老 瀏覽:132
70歲指的是 瀏覽:331
如何讓中老年人記住歌詞 瀏覽:509
老年痴呆晚期病人呼吸不暢 瀏覽:76
中人退休工資怎樣計算的 瀏覽:747
老年痴呆者攻擊行為 瀏覽:939
82老人肺結核如何治療 瀏覽:600
歌曲孝敬農村爹和媽 瀏覽:134
網上怎麼交養老保險保費 瀏覽:103
老年人咳喘偏方 瀏覽:533
老年痴呆漫畫圖 瀏覽:395
脂肪酸預防老年痴呆 瀏覽:717
晚上十一點宜聽什麼歌養生 瀏覽:29
南京公立養老院 瀏覽:275
漢代重陽節的小故事小劇本 瀏覽:869
老年人健身用品 瀏覽:351
古文老年人 瀏覽:192
有人60歲 瀏覽:532
老人有陰道炎吃什麼葯 瀏覽:730
獨生子女父母費一年領多少錢 瀏覽: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