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關於孝敬的議論文

關於孝敬的議論文

發布時間:2020-12-01 16:41:39

❶ 關於孝順的議論文,800字以上

我們的生命、思想;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這一切都是父母給予我們的。所以,我們不能不孝敬父母。

從古至今,流傳著很多崇尚孝順的人和事。他們有的是平民,有的是皇帝,但他們孝順雙親的事跡,都成為千古美談!薄太後的兒子漢文帝劉恆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身為帝王的漢文帝,其實完全沒必要事事親力親為,只要一聲令下,什麼都可以做好。可是,他做了。至少他沒有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

帝王如此,平民百姓又何嘗不是呢?王祥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但他從不抱怨,總是恭順對待。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直到冰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這份孝心足以感動每個人。

劉恆和王祥不管身份是否卑微,地位是否顯赫,但是,他們都做到了孝敬父母,劉恆雖然身為皇帝,但他侍奉母親的舉動讓我們深受感動,而王祥可以視自己的養母為親生母親對待,以德報怨,更是讓人感動,他們孝順父母的一言一行,難道我們不應以他們為榮嗎?

孝順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

平常一句問候,一個愛的眼神,一句感激的話語,都能讓父母高興很久。當父母的生日到來時,即使說一句生日快樂,父母的心裡都會很高興的,當父母生病了,如果拿一點葯,父母也會覺得開心,當父母忙了一天,回到家時,如果為父母倒杯水,父母都會覺得再累也願意,當父母傷心的時候,一句短短的安慰,對於父母來說也是一種幸福,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孝順父母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一個人來到世界上,總會與他人相識,產生親情、友情、戀情,其中濃的化不開,砸碎骨頭連著筋的唯有父母親情。所以,不管貧窮也好,富貴也罷,孝順父母是我們做兒女應盡的責任。

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這輩子都無法償還的,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父母就開始為了我們而奔波忙碌,他們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他們寧可自己苦,也不肯讓我們受苦,他們對我的愛,是無盡的,偉大的,他們是我們生命的創造者,是他們讓我們可以享受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是他們讓我們過的如此快樂,難道,我們不應該報答他們嗎?

❷ 求一篇關於孝的議論文,要自己寫的

論孝道
孝不可弛於家。
——題記
子曰:「孝,德之本業,教之所由生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正如孔子所言,我們應修孝之道也,揚孝之意也。
古人雲:「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周公的所作所為,正如其言。據說周公助武王伐商滅紂時,驚動天帝,周公恐其行干擾了天帝,於是,在郊野祭祀天帝,同時他將祖宗上輩一同祭祀,還將父親靈位和天帝放在一起,天帝被其孝道所感動,暗中相助周公,使伐紂大業早日成功,從此,許多國家代代效仿,聖賢明君之德,又有哪一種比孝道之舉更為重要的呢?
晉朝王祥幼時喪母,繼母不慈,常常虐待王祥.一日,其父外游,其母疾病突來,欲吃鯉魚,那時正是臘月,河面冰封,上哪找鯉魚去,可是為了滿足繼母的要求,王祥決定去河邊看看,結果不遂人願,王祥毅然脫掉衣服,卧於河上,忍受刺骨的冰冷,終於以體溫融化了河冰,兩條鯉魚躍出河面,王祥捉回奉於繼母,繼母問道此寒冬季節,魚從何來?得知魚乃王祥卧冰而來,深感欣慰,此後,繼母變的疼愛王祥了,多麼感人啊!
晉朝還有一位有名的孝子——吳猛。他家境貧寒,只有一間可以勉強遮風擋雨的茅屋,一到夏天,家中熱的令人夜不能眠,再加上蚊子的叮咬,更是難以入睡。看到父母白天辛苦地幹活,晚上又不能好好地睡覺,吳猛想了一個好辦法,每天晚上,他都拿扇子為父母驅蚊,然後脫光了衣服,坐在父母床頭,過了一會兒,蚊子便都來叮咬他了,父母才得以好好的睡上一覺。一天夜裡,父親起床上廁所,發現吳猛坐在床頭,身上又沒穿衣服,感到很疑惑,當他看到吳猛身上的一個個又紅又腫的包,算是明白了,他感到十分心疼。這件事很快傳到了當地太守的耳中,他送了一頂蚊帳給吳猛,從此,吳猛一家再也不必擔心蚊子的威脅了,這是用吳猛的孝心換來的。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望我世人,五者具兼,以感母情,以報父恩!
我曾經看過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主要講:有一個很老的老人,他眼花耳聾,膝蓋不停地哆嗦著,他兒子和兒媳婦把他趕下飯桌,讓他用木板吃飯,老人的孫子看見了,也想用木板給他父母做碗,讓父母老了以後用。父母知道後,明白自己錯了,把老人接上了飯桌和他們一起吃飯。第二個故事講:一個男人很討厭他的父親,讓他的父親帶著一條毛毯出去「闖闖」。這時他不會說話的兒子居然說:「父親,你不必給爺爺一條毛毯,給他半條就行了。剩下的半條請你好好收藏起來,等我長大後可以把它給你們,讓你們到外面闖闖」。孩子的父母認識到錯誤,趕緊留住了老父親。
從這兩個故事可以看出,父母是孩子的模範,所以父母在做各種事情時都請考慮一下:「我這么做會不會給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例外還可看出,父母是必須受到尊重的。
我在《今日說法》的電視節目中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人把他80歲的老父親趕進了一個小木房,不給吃,不給喝,老人全靠鄰居的幫助才得以生存。我看了以後很生氣,長輩們都應該被尊重,何況是自己的父母呢?現在為了維護老人的合法權利,已經有許多相關的法律出台了,不過,我相信,老人更希望看到的是自然流露出的真情,而不是被法律所迫的的親情。
在這里,我向那些不關心老人的人呼籲:「關愛你的父母吧,他們為你付出太多太多!

❸ 以孝為話題的議論文,有立意新穎一點的觀點么

我們都赤裸裸而來,沒有誰天生富有,沒有誰天生貧窮。人生旅途中,是攫取是放棄,是拒絕是接受,全在老人的指引,心靈的抉擇。
有人醫治老人,千金散盡;有人贍養老人,不惜重金。有人信奉「百善孝為先」;有人恪守「一闖孝義生死關」。有人選擇善待老人,有人選擇拒絕贍老。美與丑,善與惡,全在一念之間,遺臭萬年還是流芳百世,系於一瞬。
要孝敬的太多太多,只想告訴你,選擇孝敬,不要讓迷霧遮住雙眼,讓污垢蒙蔽心靈,為老人,為自己,捧一顆清純、孝敬之心。
孝敬和判逆之間,介子推為母而死,選擇光榮;李魁隻身劈虎報母仇,選擇德昭後世;香九齡為父暖被,王文以身喂蚊。孝敬可以幫助你成就很多很多。做個有價值的,無愧生命無愧社會的真正的人,人們也會贈與你回報。
風雨中求生的人,會奮不顧身挽救老人的性命;一個在沙漠里跋涉的人會毅然解下腰間最後一壺水給老人;但也有人把老人騎在身下,作威作福;有人由一個孝子蛻化成逆子;有人為省錢使老人變勞力;有人為分房分田,打老人,罵老人,一失足成千古恨。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不要走錯了方向啊!田地、房屋、金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要那麼多幹嘛呢?到頭來,反而一無所有,甚至老人,甚至生命,即使痛悔,即使改過,又賺得了幾把同情淚?也沒有人再來幫助你。
雄鷹,就選擇敬老;如果你是沙鷗,就懂得贍養;如果你是麻雀,就會自覺服侍長輩;如果你是一個人,就更應該懂得尊敬長輩,孝敬老人。
你,一個不願失去人格,一個不甘平庸,不會腐蝕的你,就做個清純無比的你,捧上如雪的孝心——干凈、漂亮,拋開一切污穢,所有自私,學會孝敬老人,善待老人。
變為傳統,世界將更美好。你會發現,自己很美,老人很美;你會知道,孝敬是滿足,付出是快樂。選擇孝敬老人吧!行動就是證明!

❹ 初三議論文作文《談孝道》600字

我看過這么一幅漫畫: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為姥姥舉辦生日宴會。桌上美味佳餚,應有盡有,唯獨沒有姥姥的身影。卻見小外孫指著在廚房正在汗流滿面做飯的姥姥叫道:「姥姥,該您吹蠟燭了。」

好一個生日宴會,這哪裡是為老人舉辦的,分明是讓老人無償地為他們付出!我不禁問道:「中國五千年文明的孝道哪裡去了?」

我們知道,從古至今,「孝」字占據著幾乎全部人的思想意識。不論年長、年幼,都遵循著「孝」。古時候的「孝」便為「順」,孝順永遠連在一起,最後終於成為專有詞。一家之中,父親為一家之主,兒女必須言聽計從,不論對錯,一律服從,這也是孝的一種體現。

而今,「孝」的含義有了進一步的改變,從一味順從,深化到了求大同,存小異,從精神、物質兩方面來盡孝。我們經常可以發現:每當周末,一些老人的家裡總是兒女滿堂,聚在一起,對老人問寒問暖,給老人買補品,陪老人談天,孫子們也向老人匯報好成績,逗老人開心,這是新時代孝的體現。

社會在一天天地進步,從古時的一味順從發展到今天的物質、精神兩方面盡孝,無一不體現出中國人對「孝」的重視。

而國外與我們不同,他們那裡子女與老人之間的關系只是金錢關系,家長只負責把兒女撫養成人,其餘則撒手不管,全無關系了。而家長到了晚年,縱使兒女成群,也不會出現兒孫滿堂,歡聚一堂的情景,他們是冷漠的金錢關系。我聽過這么一件事,有一位老人孤身一人住在美國洛杉磯的一幢小房子里。有一天當郵差來送養老金清單時,發現這個老人已死去多時了。是由於突發心臟病而亡。據了解,她有九個兒女,個個生活得都不錯,還有一個是大資本家。可她在這九個兒女成人之後,就再也沒有見過她們,頂多在聖誕節時收到幾份小禮物。而在她死後,她的兒女也未曾表示過什麼。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出東西方文明的差異,至少是在「孝道」方面的差異。無怪乎有人這么評析:西方資本主義世界是兒童的天堂,成人的戰場和老人的地獄。

可見,講「孝道」是中國人的美德之一。

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同志十分孝敬他的母親。有一次在他回家看望母親的時候,他的母親由於行動不便,年老多病,把褲子拉臟了。當她看見陳毅進來,忙把臟褲子藏到褥子底下。當陳毅發現褥子下的臟褲子之後,埋怨母親為什麼把褲子藏起來,自己的兒子有什麼顧忌的。她母親說:「這粗活還是讓別人去干吧。」陳毅卻說:「我是您的兒子呀?別人怎能代替呢!」說罷,三下五除二就把褲子洗好了。

可見,上至領袖,下到百姓,無一不在遵循著「孝道」,孝道是我們中國人最突出的美德。

我們青少年理應繼承這一美德,決不能像那幅漫畫所畫的那樣做,而是進一步把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發揚光大!

❺ 以新型的孝順觀之我見為題寫一篇800至1000字議論文

(1)
有人說,孝心是一支永遠也燃燒不盡的蠟燭,讓父母永遠幸福;孝心是一股永遠也流不完的暖流,讓父母永遠溫馨;孝心是一杯永遠也不苦澀的咖啡,讓父母永遠品嘗。孝心是春天的風兒、地上的花兒、空中的鳥兒、水中的魚兒,時時刻刻伴隨在父母的身邊,讓他們感受到天倫之樂。

當我們呱呱落地的時候,我們是否感覺到自己已經不再是黑暗中的胎兒,而是來到了一個從來不曾見過的鳥語花香的世界?我們是否應該懂得,是父母把我們送到這個世界,讓我們看到了水的清、柳的綠、花的紅,聽到了鳥的鳴、雨的聲、人的歌……

當我們咿呀學語的時候,當我們被送上課堂受教育的時候,當我們接觸到更多新奇事物的時候,我們是否已感覺到是誰在我們背後默默付出?是父母在我們翅膀不曾硬的時候給予我們無私無畏的關愛。在我們人生的道路上與我們風雨同舟,不棄不離。為了我們,他們付出的辛勤勞動最多,操勞的最多,給我們的教育和啟示也最多。

當我們遇到挫折時,是父母鼓勵我們不要氣餒,堅持下去。當我們遇到不能克服的困難時,是他們幫助化解,教會我們處理問題的方法。在我們說大話時,是父母提醒我們要謙虛,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進。當我們驕傲自滿的時候,是父母告訴我們不要飄飄然,要小心,免得下一次失敗,學習要循序漸進,不要心急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平凡的話語,然而卻是我們最可貴的精神財富。

常言道:「孝,其為人本也!」一個人只有懂得感恩父母,心存孝敬之心,認真履行義務,才能堪稱一個合格的人和完整的人。我們或許不曾體會母親忍痛將我們分離,留下幸福時的淚水,也許不曾明白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但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是他們為我們遮風擋雨,一口一口地把我們養育成人……為了讓我們能成為國家之棟梁,他們千般叮嚀,萬般囑咐,一句一句地引導我們上進……為了我們,他們含辛茹苦,日夜操勞,而自己卻一步一步地走向衰老……

父母給予我們生命,把青春獻給了我們,風雨一世,滄桑一生,我們應該如何償還這不可計量的父母之情,養育之恩呢!「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親愛的父母呀!您們對我們的愛如此之多,我們雖不能完全償還,但我們一定要努力去還,一點一滴地去償還這人間正道的倫理情懷……

聯想今天,許多兒女都以自己工作忙,事情多為由,不去看望父母親。有的即便是去看望了也只是買些東西,匆匆忙忙的來,急急忙忙地走,根本不是從心理上關心父母,不凡有應敷了事之嫌。試想,當你小的時候,父母出差,沒有在家,難道你不孤單,難道你沒有一種失落感?而現在你們的父母不正處在你當時的心情嗎?作父母的,徜若不能得到子女的孝順和關愛,難道不同樣會感到孤獨與失落嗎?所以我奉勸一句:孝心可貴,真正的孝心更可貴!那些虐待父母的人,不管不問父母的人,忽視父母生活和心理的子女,都是沒有履行好做一個合格子女的義務啊!

回想現在,既使我們想加倍償還父母的養育之恩,但我們真的能夠完完全全地償還得了嗎?我們愛的心情一樣嗎?孝心可貴,父母對我們的恩情,不是隨便說說的,而我們對父母報答與孝順也不是今生今世就能割捨得了的呀……
(2)
從你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第一個笑臉迎接你的人是誰?是你的父母;當你牙牙學語的時候,是誰在那裡耐心的教你?當你蹣跚學步的時,是誰拉著你的手,讓你一步一步的慢慢地走?是你的父母。我們的一切一切包括生命,都是父母給予的。因此孝敬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為先。」是的,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的品德。它是做兒女的必做的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古代埋兒奉母,棄官尋母的故事,足以讓人們唏噓不已,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們感動萬分。不同的時代,演繹著相同的主題,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眾所周知:我們的父母為了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怨氣沖天。既然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們現在就要行動起來,搬一把椅子給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給父母痛飲;動一動口,說一句真誠溫暖的話語給父母聽聽,解除他們的疲勞,驅散他們的心病。孝敬父母原來就這么簡單。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讓我的爸爸媽媽欣慰,高興和快樂。我又何苦而不為呢?

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因此,我們要銘記「百善孝為先」的古訓。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孝敬父母,用我們的優異成績,報答父母。

感恩是一種溫暖的情感,像一條緩緩流淌的小溪,輕輕吟唱著,在心與心之間傳遞著人世間最純最美的訊息,時刻提醒著我們:道不遠人,不能不孝敬父母。現在,我們都還是剛剛步入初中的中學生,並不能為父母做驚天動地的大事,孝敬父母,應從日常小事做起,從生活中點滴小事開始,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首先應理解父母的辛苦,從心底里感激父母為我們做的一切,時刻充滿一顆感恩心。教師評語:這篇議論文,旁徵博引,談古論今,從多角度論證了孝敬父母的意義,並聯系生活實際,從正反兩方面闡述了自己的觀點,道理論證和事實論證相結合,有很強的說服力。結尾點題,並結合實際,深化了中心。對於一位初一學生來說,是一篇較好的習作。
(3)
僅僅寫下這個題目,雙眼已是淚水朦朧。
是的,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失去親人和朋友。我深愛著的父親走了。在我的淚雨中永遠永遠地消失了。盡管親人們有著萬般的不舍父親還是走了。他靜靜地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苦苦留戀的一方庭院。

那個夜,那是個秋夜。是夜,有雨似乎也有雷。我想那雨便是天公的淚,那雷正是天公的哭聲。那一夜,我的心在流血。我的整個生命似乎都已僵滯。就在那個夜父親飄然西去。去的時候父親只有56歲!這還是一個被稱為中年的年齡啊!

父親原本有著強健的身體,從來連感冒都很少有過。可是六月底的一天,一個晴天霹靂,父親竟被診斷為惡性腦腫瘤骨癌。這這怎麼可能呢?無疑這是我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一個殘酷至極的現實

七月初,就在我要踏進考場的時候父親也被推進了手術室。不幸的是父親的手術失敗了。也許手術根本就沒有成功的可能。可恨的是我的高考也失敗了。面對父親,我無以去安慰他。然而父親卻安慰我說明年等我的好消息。

就這樣,我在家陪著手術後的父親。

由於父親原本的體質很好,體內也都正常,飯也能吃飽。看上去手術後的父親精神還很好。早上,父親拄著一根小棍,有我扶著,我們踏著朝陽在鄉間的小路上散步。我們談笑著,父親還給我講他過去的故事

父親,我的父親!

我的父親有著同齡`老三屆`讀書人的那樣境遇。但終因家裡太窮,爺爺積勞成疾,不能再勞動不能再供他讀完最後的書。父親就不得不回到黃土地上!父親很有體力,也能吃苦。父親做過建材預制,後來又搞建築及預算。於是當時的家庭生計還勉強好過。但是這一切都是靠父親的大量付出換回來的!父親用他的那雙手支撐著一個家。父親就這么不停地勞作著直到他被診斷為惡性腦腫瘤.骨癌!父親太累了,父親的心太累了!父親沒能享受過一天的真正的清福!他的晚年也在勞作中度過。

父親的一生是磊落的一生。父親是認識他的人所公認的那種好人。每每鄰里中誰家遇事父親總會被請到,父親從不推遲,也樂意幫忙。當村裡人相互之間發生口角的時候,父親憑他那種不可抗拒的威信很快就能化干戈為玉帛。認識父親的人都非常尊重他。在家中,父親更是個好父親。我愛父親。

看到父親的狀況還好,於是我也盲目地樂觀。認為手術後的父親也就平安了,父親自己也說他還能或活二十年。我還想著把這一次手術權當著父親的一次難得的療養吧!是啊!多少年來父親太緊張,太操勞了。他曾經就憑著自己的一雙手建起了村中的第一宅瓦房。這宅瓦房滲透著父親的汗水,充滿了我們的驕傲!為哥哥安了家。還把姐姐以當時當地最最體面的方式嫁出去。同時還供我讀書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靠父親的那一雙手啊!為了我們,父親不停地奔波著勞作著,總不願停下來多歇一會兒。父親,我們的父親,他無愧於我們兄妹中的任何一個,無愧於他的親人。

看著手術後的父親平靜了許多,仍然精神。我們也感到莫大的安慰。於是,我們全家釋然。
九月了,父親看到別人家的孩子都去上學了。父親就催我去找他的一位在教委工作的老師幫忙找一個學校復讀。我看著父親又望望母親,我使勁地點點頭:「明年我一定考上大學!」父親就微笑著看著我

我復讀了,帶著父親的囑托!帶著自己的諾言!

九月底的時候,那一天是中秋節。是月圓人團圓的日子。我決定回家看看父親,陪父親一起過中秋節。我高高興興地從學校往家趕。我已有近一個月沒看到父親了。在路上,腦海中便浮現出父親坐在騰椅上,看到久別的我回到家中而高興的樣子

終於到家了,可就在我踏進家門第一眼看到父親的那一剎那間,我的包猛地從手中脫落了,我的整個人都僵滯了!父親已不再是一個月前的那個樣子了!不!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這樣?

父親由母親在他後背抵著,才勉強能坐立著。父親耷拉著頭,雙手無力地垂著,倚在母親的懷里,盤坐著。母親貼在父親的耳邊告訴他我回來了。猛地,父親使勁地抬起了頭,吃力地睜開了他那雙疲憊的眼睛看了我一眼,頭又不得不低下。可我分明看到他的臉上顯露出一絲僵硬的目睹此情此景,我再也不忍看下去。淚,早已蓄滿了眼窩。我轉身沖出了屋子,跪立在院中,淚水泉涌。在心中大呼:上天!讓我去代替父親!讓我去代替父親承受痛苦!為了父親我願去死

母親告訴我,父親這樣已有十幾天了。是父親叫不告訴我的,為了不影響我的學習。此時此刻,我懂得了:父親就是父親,任何時候他都會想著自已的孩子,想著親人。就在我走後的第二個星期,風雲突變,父親的病情開始惡化。體內癌擴散。先是一隻膀子疼,接著另一隻膀子.雙腿.脊椎都開始疼,准確地說那是從骨頭疼啊!那些鎮癌痛的葯根本就起不了作用。。可是父親的四肢是從骨頭里一驚一驚的疼,那該又是怎樣的一種揪心的痛啊!直疼得父親坐也不是,躺也不是,無分晝夜,父親那高大的身軀就是靠母親吃力地一會兒扶起坐著,一會兒又放下躺著,放下躺著,一會兒又得扶起坐著。就這樣反復著,也許只有這樣才會使父親稍稍舒服一點,痛少一點再不久,父親渾身的骨頭都開始疼,可是任憑骨頭里怎麼疼,任憑把牙咬得咯咯響,父親就是不叫出聲來!他是不願讓母親更傷心,更心疼。他是在用這唯一的方式來安慰母親,安慰他的親人!這又是怎樣的一心境呢?再看看母親,短短的幾個月下來,她卻瘦了兩圈.三圈,甚至更多

父親疼的實在受不了的時候,就叫母親拿那些鎮癌痛的葯給他吃,是加大了兩三倍的劑量吃!可那畢竟是葯啊,帶來的副作用父親更是默默地承受著。最終,那葯吃得再多也無濟於事了!不得不以杜冷丁來維持!很難想像,父親最終都沒有因為痛而叫出聲來!這又該是怎的一種毅力和愛啊!

就這樣,母親寸步都不願離開,日夜地守護著父親,吃力地摟著。淚,一滴滴地落在父親的臉上,身上。艱難地與死神搶奪著親人最後的生命。可是父親還是用他那極微弱的聲音告訴母親:「別哭!」我要接替母親扶一會兒,父親卻費力地搖了搖頭,要我走開,不許我碰他。父親已經不能再說話了,他的聲音只能靠那微弱的氣流匯聚而成。最終,那夜我摟著父親,再也不願離開,就這么靜靜地摟著我怕沒有父親,我怕!我怕極了!我就這樣靜靜地緊緊地摟著父親度過了那個無眠的中秋之夜!(以後我再也沒能親近父親)當時的預感也是這將會是父親陪我度過的最後一個月圓人團圓的日子。這么想時已是淚如雨下。心中卻在大喊著否定自己,不!不會的!父親不會棄我而去的

第二天,父親就「趕」我回校了。

離開父親的那些日子,我的腦海中翻滾著一些可怕的影子。每夜都從噩夢中醒來,包括母親的悲愁,以及父親去世的情形,都在腦海中一一閃過。連父親去世後我穿了孝服和哭泣的樣子也在腦海中浮出了!

10月6日,那個夜,那個可怕的夜還是降臨了!當我趕到父親的身邊的時候父親,父親已經走了!可當我跪立在父親身旁的那一刻,我竟然平靜!平靜的心如止水!我竟然不知道哭!當母親那一聲撕心裂肺的:「親人啊!」如寒流掠過心靈。我方才驚醒,想到再也見不到父親了,想到父親會是永遠的離開,再也不會回來,想到再也聽不到父親那諢厚的聲音,想到一時間,天昏地暗!父親沒了,我敬愛仰慕的給我人世間至親至愛的人,真的去了!一個使我刻骨銘心的面容,一個使我信賴的寄託,在我還沒有走出愛的季節就離我而去了。

我早已築起的堤防剎那間被悲傷沖潰了,感覺到一股發自心底的血噴薄而出。淚水如同山洪爆發傾瀉而下。什麼撕心裂肺,什麼肝腸寸斷,都在那一剎那體驗到了。我失去的那是我至親至愛的父親啊!!

我幾度昏厥

多少日子,我對父親長哭當歌

父親去世已幾個月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卻依然歷歷在目。好象總會聽到父親的聲音,總會看到父親的身影。總感覺到父親還在,就在家裡。直到這時我才真正理解什麼叫作「永遠活在心裡。」這並不是一句套話。這的的確確是一種感受,是一種只有如我這樣有了失去父親經歷的人才會產生的感覺。

在幾個月中的許多日子裡,我常常獨個兒靜靜地出神,想父親!很想很想,想得心馳神往,淚流滿面。更多的時候會哭出聲來。要能再見父親一面該多好!

父親去了以後的日子裡,我常回家看望母親。看著母親終日有擦不幹的淚,我猛地意識到:這一切,最痛的是母親,她是失去了生命的一半啊!而且又是眼睜睜地看著病魔怎樣一步步從她身邊奪走親人的,何況又是那樣的無奈!讓悲傷一點點撕碎著她的心!父親去了!偌大的房子中只有母親一個人。晚上,母親早早地就把門閂上了。可我明明記得父親在的時候我們睡覺從不閂門,夏天甚至敞著門是的,那時候父親給我們以一種無可替代的安全感

在父親去了以後的那幾天里,在悲痛欲絕的情境中,我還意識到了,其實,對於父親這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病魔折磨得父親那樣痛苦,他也想休息一下了。這樣想於母親,於我,於親人們也許是一種最為合理的最為平衡的安慰了。除此之外又能如何呢,還能如何呢?

我以為,這個宇宙之中是有天堂的。父親之去也算是一種解脫,脫離了人間之苦難,脫離了生活的繁雜,脫離了塵世的凡俗,脫離了病魔的折磨

我一直在想,那個有雨有雷的秋夜,於父親,於我,於天,於地都是那樣的不同神秘而又神聖

父親!我至親至愛的人!

安息吧!

父親不朽!

(4)

我在課余時間從未想過父母親現在在做什麼,只是一味的同那些喜歡八卦的同學閑談著什麼非主流和時尚!

直到今日,當身旁的同學談她為父母買生日禮物時我才發現自己是多麼的出醜,連父母的生日都不知道是什麼時候,更何談送禮物我一味的沉寂在我的學習當中,但今天,我總想寫些什麼,寫一些我父母的事,用來彌補我心靈上的空缺!

我從姥姥那裡得知,我的出世給家庭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因為我伴隨著病魔一同出世,疾病附帶於我的身上,更加壓在父母的心口,為了給我治好病,父親二話沒說便離家去廣東打工我不知道父親當時是憑什麼外出打工的,憑力氣他那麼矮,憑文化他連小學都沒讀完,是什麼讓他每月寄來我的醫葯所需我聽到生日二字才想起父親的這些事兒姥姥說:父親怕母親知道他會因少錢而會賣血,所以才借外出打工做幌子,掙得一部分錢不足時再賣血湊足'我曾一度的發誓要父親過上幸福的生活,可我卻連父親的生日都不知道!

我是由母親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我以前不知道我有什麼病,只知道母親每一次在我上學前都會叮囑我在學校要注意幾大事項很長的一大串,聽久了我便有了抱怨,在我可以記的起的事里有一件是永遠也無法從腦海抹去的我深夜發燒,母親將我背起在寒風刺骨的夜晚走十幾里的山路硬把我送到了醫院,我不知道母親是如何做到的,她那麼矮那麼瘦小的身軀為何能承受住這樣的遠途奔走我還記得我初二暑假在廣東的時候,有一次我提著開水,不小心灑了,水撒在我和父親的腳上,您二話沒說便走過來幫我吹氣,還要父親立即去買葯我的腳好了,可是你和父親的腳卻是紅腫腫的幾塊當我要回家時,臨走你送我上車要我好好學習,我自信的對你說我一定考上一中讓你樂一樂。

初三過後,我順利的考上了縣一中,你很開心。我原以為我已經很有孝心拉!可步入高一,我的成績如流水般的一瀉千里。我看小說,玩游戲。每每你問起我的成績,我都說還好,您回來過年,要來學校看我,卻被我巧言的說服。其實你明白,我怕同學看到你那麼矮,穿著那麼朴實而出了我的丑,當你期待著我告訴你期末成績時,我卻以我有權保持沉默來推託,讓你背著我流淚!

我生日了,您給我買蛋糕,放假回家您給我做好吃的,而我回報你們的只是高一時期一味在學校看小說,玩游戲,只是顧及面子不讓你來,只是一味的墮落,一味的讓你們傷心難過,這就是我所胃的孝心聽著同學談起父母的生日時,我才發現原來自己這么的無知,現在我真的好想當面抱著你們說聲:對不起我好想送你們一份生日禮物,此時我無顏來親自問你們的生日日期,下次我回家一定要,一定要好好的拿出戶口簿來永遠的記住你們的生日!
(5)
最近看了畢淑敏的《孝心無價》,深有感觸。她那驚人的見解,獨到的分析,精闢的語言無不令我折服。但是,最主要的是讓我真正的體會到「孝」的分量。

她筆下的那個學子,在家境困難,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之時,堅持要讀研究生,母親無奈,只好賣血。試想,一個連母親都無法摯愛的人,還能指望他去愛誰?還有那個父母重病在床,自己斷然離去的遊子,連最起碼的孝心或說親情都沒有,那麼他空有一身皮囊,對家庭,對社會又有什麼用呢?

可想想自己,對父母又盡了些什麼孝呢。自己與他們的行為雖然有著極大的差別,但從「孝」的角度來說,又何嘗不一樣呢。連父母的生日沒有得到自己的禮物,更不必說父親節,母親節了。當父母傷心之時,也沒有點安慰。相信像我一樣的人還很多。

看著父母對待爺爺,與自己對待他們也有著很大的差別。

高考即將來臨,在這僅剩的一年多,平時還和他們吵吵架,現在想想,我是多麼的不孝,是
多麼的可憐啊。

也許能與他們朝夕相處的時間也只有這一年多了,也許我應該好好的珍惜這段時光。可是從容盡孝我該怎麼辦呢。一處豪宅,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是一桌山珍海味,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數以萬計的金錢。我能給他們這些嗎,我給得起嗎?或許,我能給他們一朵野草,一朵小花。會如畢淑敏所說,在愛的天平上,它們是等值的。

孝,多麼美麗的字眼。古有二十四孝的佳話,今天,殷武勇在新婚蜜月期,三次割下全部頭皮救父。

可是,許多人自作主張,為了美麗,把自己的耳朵穿洞帶上耳飾,在自己的身上刻上文身,這是對父母的大不敬,也是對生命的大不敬。、《孝經》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很好的解釋了這一現象。

「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趁著父母健在,好好盡一下孝吧。

我也會在心中默念:孝心無價。

❻ 論孝道(議論文)

古人雲:「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孝在人類的宗教里有一定的闡述和標榜,雖然形式不同,但含義是一致的。孝道也非那國那族所獨有。孝道也應該是人類晚輩的責任和義務。傳統中國文化(儒家思想)可稱為孝文化,它是使中華文明與古希臘文明、印度文明、兩河流城文明等區別的重大文化現象之一。傳統孝道倫理,從周公到孔子、曾子、孟子,經過了初生,成熟和完善階段。從秦漢後二千多年裡,史學家、文學家、詩人等先哲聖賢,那一位不贅述這個孝字。正如晚清曾國蕃所說:「讀盡天下書,無非是一個孝字」,雖然這是見仁見智的說法、但孝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文化)佔有最重要的地位,也可以說孝是儒家文化之基石,無可非議。本文就孝文化的歷史演化作一些探討。
一、孝觀念的源流與演變
傳統孝觀念,最初孝觀念。最初含義是指什麼?考古發現「孝」字最初見於殷卜辭。商代金文中有一例用於人名,在博物館的青銅器上刻著「孝」的象形圖形,古文字學家釋為「孝」的篆體。因人老了,彎腰弓背、手柱拐杖、一副老態龍鍾的模樣。上老下子作服待壯。《爾雅、釋訓》的「孝」解釋是「善事父母」。《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即是奉養父母。根據原典「孝」的這種倫理含義,形於初周,成於春秋、戰國中的儒家所倡導。《尚書、堯典》:「克諧以孝」;《左傳》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庄公」;《詩經》曰「孝文不匱,永錫爾類」;《論語、為政》,「今之孝者,是渭能養」;《論語、里仁》,「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中庸》,「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大學》,「孝者,所以事君也」。《孟子、萬章》;「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孝經》:「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新書、道術》:「子愛利親謂之孝」。等等這些典籍對孝道闡述是各異。中華民族講孝道已幾千年了,無論那位文人、聖賢從各個角度解釋,當然有見仁見智的說法,從古到今,千言萬語、殊途同歸,所表達的一個意思:幼尊長。從家庭的孝,是指贍養父母,衣、食、住、行、思想上照顧老人,盡人子之責。家庭外,家庭宗親長輩、外戚長者、還指社會上所有長輩。所以孝的內容不僅僅是家庭生活,實現長輩的願望;力求上進、實現人生價值、最終報效民放族和國家。孝道是民族傳統道德的一個重要范疇。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幾千年沿襲的做人准則,也是中華文化的本源之一
二、孝形成於周代
孝何時產生?最初表現是什麼?近年來對於這個問題,學術界有不同的意見。
筆者認為,上古先民們的生活,宗教信仰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信仰習俗包括祖先敬奉、禮儀、禍福觀等。在宗法社會里,祖輩有特殊的社會地位,以宗族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十分重視血統的傳延與繼承,把祖先作為宗族或家族血緣的象徵,因而將祖先奉為神明。在殷周時代中國就形成了祖先崇拜的傳統,祖宗神被抬到了僅次於上帝神,社稷神的地位,年復一年地受到後代的祭奠。伴隨著宗法制度的傳延,尊祖敬老、孝親傳統在儒學體系中表現為" 尊尊"的思想。《禮記、大傳》,"上治祖禰,尊尊也;下治子孫,親親也"。
筆者還認為,孔子對孝道形成是非常重要的。孔子創建儒家學說分為三個重要階段。第一,他十有五志於學,到三十而立,把當時魯國的"六藝"學精通。第二,而立之年開始受徒至晚年,出仕魯國有關要職,並取得可喜的政績,周遊列過推行為政以德。第三,晚年著書立說,整理"六經」。在春秋戰亂並吞、臣弒君、子弒父、禮崩樂壞的時代,孔子把挽救天下為已任.當時神鬼宗教占據了人們的思想,上至君王將相處理國家大事,下至黎民百姓解決日常瑣事,都援於鬼神.在孔子推行仁學思想同時,看到了孝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孝是仁愛的基礎,他在鬼神宗教問題上,魯迅先生有過一段議述:"孔丘先生確是偉大,生活在巫鬼勢力如此旺盛的時代,偏不肯隨俗談鬼神」.在那時代的社會、政治沒有一點科學能說明鬼神有或無.《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對於季路問事鬼神,孔子把事人重要過事鬼.《論語》:「子曰:未能事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在《論語》里多次談孝道問題.《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泛愛眾」《論語》:「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等等。把父母之疾病、意願、奉養高於一切。然後把在家庭的孝推及社會,從而達到人人愛我,我愛人人的理想社會。 孔子以前無私人著作,根據先秦典籍,孔子晚年整的六經,後有《孝經》、《論語》、《墨子》、《孟子》、《荀子》、《呂氏春秋》、《老子》等典籍,這些文獻所闡述的孝例、孝規大都是對孝的理論推演和猜測。三皇五帝是中國歷史上的神話傳說時代。這是眾所周知的,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周公、他老人家也是對上古理想社會和文明道德的一種推崇、贊楊和標榜。故後來儒家文獻無孝不成章。事實上,根據筆者對先秦典籍的考證和何平在其《「孝」道的起源與「孝」行的最早提出》,孔子在《禮記、表記》里提出了事人事鬼神的觀點: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遠之,近而忠焉。先綠而後威、先賞而後罰、親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喬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盪而靜、勝而無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敝」.孔子對夏、商、周初的禮,鬼、神的考論,即夏人雖敬奉鬼神,卻不把作為正教內容,殷人推重尊崇鬼神而輕視禮教。周人推崇禮法,廣恩施惠,敬事鬼神。可見夏殷人的考慈倫理朦朧淡薄,其祭祀是為了禍除崇,而周人重禮法和孝慈教化,《周禮、地官司徒》:「一日慈幼,二日孝行,以親父母,以鄉八刑糾萬民」:「一日不孝之形......」。《詩、周頌、閱小子》;於乎皇孝,永世克孝,即生兒育女,繼承祖業。《詩、周頌、載見》:「率見昭孝、以孝以享」;祭祀祖先,《國語》祭公征丈戎「日祭、月祀、時享、發貢」,周人以對孝慈有了教化和對祖先的追孝.提出了孝道的內函和孝行贊揚,總之周人孝初是從祭祀祖先宗教情懷中發展而來的,所以孝觀念形成於周初,春秋,成熟於戰國
三、諸子論孝
從春秋未年至戰國百家爭鳴,諸子之學林立,各種倫理思想至沓來,對於「孝」的陳述、標榜各園自論。成為顯學的孔子(儒家)學說,以仁為核心,而孝是仁之本。孔子經常和弟子論孝,視孝高於一切,家庭的孝悌成了每個人必備的最基本德行。《論語、里仁》:「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為政》,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就是父母老了自然就帶來生活的不便和疾病,即是要外出也不要長時間在外面,心中要時時記掛住父母在家中的生活,應該常回家看看。《論語、為政》,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唯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政」?把孝悌影響國君後,國君對國民就象家庭的孝子一樣,那未國家就會和睦富強。《論語、為政》: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強調對父母的生前恭敬奉養,死後按照禮節來埋葬和祭祀。《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在對於聽從父母的話就是孝的問題上,在《孝經>諫爭章第二十,曾子問,「敢問,子從父之命,可謂孝乎」?子曰:「參,是何言與,是何言與」!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不要盲目聽從、不要愚孝,把對父母精神上、思想上的孝高於食糧的奉養。以上等都是孔子的超時空孝道教化精神。
《墨子》早年曾「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後創墨學。墨子倡導「兼相愛」把天下之亂之根源歸於兄弟不和調,父子不慈孝、君臣不惠忠,強調「父子相愛則慈孝」。墨子也是把父慈子孝當治天下太平之根本。他還提出了「愛人若愛其身」,愛別人,也是愛自己;孝敬別人父母,也等於孝敬自己的父母。這種愛無差等的觀念,是超出了儒家愛人思想,是愛的雙向互補。在熙熙攘壤攘、利來名往的社會,墨子以慈孝為基礎的聖王之道,是大利天下黎民百姓的。
孟子戰國人,受業於子思、繼承和發揚孔子的學說思想,整體的道德以仁義為重,提出了民重君輕的仁政思想,在仁義的前提孝敬父母。《孟子》一書和《論語》、《中庸》、《大學》並稱「四書」。其在孝方面有諸多論述。《孟子、萬章》:「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事親尊親成了人的最高道德表現;還提出了孝親後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泛愛眾觀念。《孟子、離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把無後視為最大的不孝。這個觀點,在當時的祭祀追孝和延讀;加上當時的戰亂人少原因,是有一定歷史意義的。孟子把上古之「五教」: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改為「五倫」。在社會中孟子認為最重要的又是父子君臣關系,他提出:「未有仁則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最終把仁義和孝於親、忠於君結合起來,促使天下仁仁、親親。孟子還把上古之盡孝作為楷模。《孟子、告子》:「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將孝悌作為倫理道德之基石,主張君王和聖賢都要盡孝,做天下人之表率,最終和孔子的孝悌合一。
荀子,戰國後期人。孔子死後儒分八派,孟子發展孔子學說,荀子予以總結,並融合法家思想,形成了荀子學說,儒八派之一。荀子在孝道問題上吸收了孔子的孝道觀,結合自己獨特的觀點,雖然在神權、君權、父權的社會里,臣服從君王命令,子服從父命令。荀子卻認為,孝子應該慎重思考後,對錯分清楚後才服從,這才是孝道,也上乘了《孝經、爭章二十》:「敢問,子從父之命,可謂孝乎」?子曰「參,是何言與!是何言與!....」。《荀子、子道》說:「孝子所以不從命有三: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安、孝子不從命乃哀:從命則親危、不從命則親榮、孝子不從命乃義;從命則禽獸、不從命則修飾、孝子不從命乃敬」。荀子提出的「三不從」從家庭上講,盲從造致錯上加錯。強調孝子在聽從時要深思熟慮,以維護家庭利益為出發點。
《孝經》從內容上看,是孔子和曾子師生二人的對話,曾子問,孔子解答,最後曾子整理而形成的。孔子弟子中曾子以孝著稱,而且在孝道理論方面無論是從廣度深度兩方面都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中國古代以宗法家族制為核心的社會,「孝」是發展家族力量的主要精神和思想,是維系宗法血緣關系的紐帶,是個人培養仁愛之心、禮義之心、報恩意識、責任意識、忠君意識的基礎。《孝經》提出了「孝治天下」倫理宗旨。認為「孝」乃天經地義,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闡發了孝與人本身、孝與家庭、孝與政治、孝與社會的關系。認為「夫孝,始於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並對天子.諸候.卿大夫.士.庶人的行孝事親,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和相應的規范:由「謹身節用,以養父母」,到「非法不言。非道不行」;由「在上不嬌.滿而不溢」,到:「以孝事君,以敬事長」:。由「愛敬盡於事親」,到「德孝加於百姓」;由「孝」而達到修身.齊家.治國而天下平。在春秋戰國時代,對於孝道思想,《孝經》是孝的完善和大成。反映的是孔子再傳以後的儒家思想。
四、封建社會孝文化綜合論
封建忠孝一體
漢代是以「孝治天下」著稱,也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視孝的朝代,作為一個社會的道德觀念,「孝」對於漢代社會影響很大。漢人認為,能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漢初不僅沒孝悌力田科,這是孝道的政治化開始。統治者從儒家思想受到啟發,把家庭孝悌作為「治國平天下」的出發點。自漢惠帝以下的漢朝皇帝都以「孝」為溢,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孝昭等。《漢書、霍先傳》記漢人之言曰:「漢之傳謚,常為孝者,以常有天下」這代表漢人的普通看法。儒家的《孝經》一書在漢代受到了特別的器重,人們不僅把它看成是「三才之經緯,五行綱紀」:而且認為是儒家「六藝總會」。後漢時更使天下誦《孝經》,社會上出現了不少以誦習《孝經》而成為孝子和以《孝經》進行教化。漢代《孝經》地位上升,孝的觀念如此的興盛,以及統治階級以「孝治天下」指導思想形成,封建「忠孝一體」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逐漸產生的。
五、封建社會的道、佛孝道觀
自漢朝獨尊儒術後,儒家思想成了封建正統二千餘年,孝也成了中國傳統的倫理概念,成了子女輩對父母輩以上的供養、敬、順從和愛護行為准則。儒家的觀念對於中國來說,早已不再僅僅是一種學說,而是滲透到傳統文化的每一根毛細血管的血液了,它深深地紮根於中國文化土壤,又有力地影響制約著中國文化的每一個領域。
先秦的道教始祖老子主張返樸歸真,他認為「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老子、第十八章》,從老子超越世俗的思想可看出,仁義、孝慈都是虛偽和束縛自然人性的東西,可見當時道家仍然不重視孝道的。自東漢後,道家思想出現了本土儒家倫理趨同。《太平經》提出了「大慈孝順」,「孝悌始學化善」。葛洪《抱朴子、對俗》說:「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道教理倫家葛洪強調修道誠仙離不開孝。唐以後道教《文昌孝經》是專門勸孝的經典,把孝導向一切人際關系與道德生活。在養與敬、事生與事死等方面也繼承了儒家思想。
佛教自漢傳入中國,最初教義沖擊著封建傳統人倫。釋氏以出家削發、無君無父觀念。自魏晉後,佛教不斷中土化,佛教《弘明集》、《靈峰宗論》、《鐔津文集》等佛教文獻認為,孝並非又是事親,立身修性,出家超度是高層次的孝;作道場為亡靈超度,為眾生祈禱吉祥是最大的孝;對佛祖誠心,尊敬命傅也是孝:身在寺廟、心繫父母,時刻為父母求福也是孝等等。「儒以孝為百行之本,佛以孝為至道之宗」。《靈峰宗論》,佛教始終強調和儒家道德的一致性。

❼ 有關「孝敬父母」的議論文(600字)急用~~~

道不遠人:不能不孝敬父母

生我者父母,養我者父母。我們的生命、思想;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這一切都是父母給予我們的。所以,我們不能不孝敬父母。

從古至今,流傳著很多崇尚孝順的人和事。他們有的是平民,有的是皇帝,但他們孝順雙親的事跡,都成為千古美談!薄太後的兒子漢文帝劉恆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身為帝王的漢文帝,其實完全沒必要事事親力親為,只要一聲令下,什麼都可以做好。可是,他做了。至少他沒有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

帝王如此,平民百姓又何嘗不是呢?王祥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但他從不抱怨,總是恭順對待。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直到冰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這份孝心足以感動每個人。

劉恆和王祥不管身份是否卑微,地位是否顯赫,但是,他們都做到了孝敬父母,劉恆雖然身為皇帝,但他侍奉母親的舉動讓我們深受感動,而王祥可以視自己的養母為親生母親對待,以德報怨,更是讓人感動,他們孝順父母的一言一行,難道我們不應以他們為榮嗎?

孝順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古亦有之,今也不少。

潘長江的父親在晚年常常嘆息錯過了演戲的黃金時代,為了讓父親的晚年生活過得充實,潘長江決定幫父親實現多年的銀屏之夢。2002年,潘長江的父親出演電影《今年夏天我們在一起》。為了支持父親,潘長江加盟此片助陣。潘長江為了圓父親的銀屏之夢,讓父親出演了電影,使得父親如願以償,他用感恩的心讓父母在晚年得以快樂,他用拳拳孝心圓了父親的一生之夢,他更用言傳身教的方式傳播了孝道,他讓我們明白了孝的意義。

只有僅僅10歲的劉夢怡出生在一個下崗工人之家,哥哥從小患有腦癱,家庭生活也非常困難。從兩歲起,劉夢怡就成了媽媽照顧哥哥的小幫手,學會了給哥哥倒便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哥哥無論是喝水、吃飯,還是看電視都用手勢告訴劉夢怡。為了讓哥哥有錢看病,她還努力拍戲賺錢,參與了十餘部電影電視劇的拍攝。

平常一句問候,一個愛的眼神,一句感激的話語,都能讓父母高興很久。當父母的生日到來時,即使說一句生日快樂,父母的心裡都會很高興的,當父母生病了,如果拿一點葯,父母也會覺得開心,當父母忙了一天,回到家時,如果為父母倒杯水,父母都會覺得再累也願意,當父母傷心的時候,一句短短的安慰,對於父母來說也是一種幸福,

無論時代如何發展,孝順父母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一個人來到世界上,總會與他人相識,產生親情、友情、戀情,其中濃的化不開,砸碎骨頭連著筋的唯有父母親情。所以,不管貧窮也好,富貴也罷,孝順父母是我們做兒女應盡的責任。

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我們這輩子都無法償還的,當我們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父母就開始為了我們而奔波忙碌,他們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他們寧可自己苦,也不肯讓我們受苦,他們對我的愛,是無盡的,偉大的,他們是我們生命的創造者,是他們讓我們可以享受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是他們讓我們過的如此快樂,難道,我們不應該報答他們嗎?

❽ 孝敬父母議論文

論文要以意為主,首尾員一意是文章的中心,是主腦,是統帥。要寫好論文,就要抓住中心。這個中心的要求應當是簡單明了的,能夠一言以蔽之,可以達到以簡治繁的目的。抓住這樣的中心,緊扣不放,一線到底,中途不可轉換論題,不可停滯,不可跳躍遺隙,這樣就能使中心思想的發展具有連續性。

閱讀全文

與關於孝敬的議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護士什麼時候有養老金 瀏覽:540
養老保險每年都在漲 瀏覽:94
老人熱敷溫度以多少攝氏度為宜 瀏覽:817
平仄老年大學七絕 瀏覽:323
為什麼老人拚命幹活 瀏覽:890
孝敬感悟作文 瀏覽:422
老年人互粉 瀏覽:980
四歲體檢有包莖怎麼辦 瀏覽:626
老年大學周六日上課嗎 瀏覽:989
牛肉如何做才嫩老人孩子也能吃 瀏覽:145
養生會員有什麼好處 瀏覽:158
體檢前期吃什麼 瀏覽:928
重陽節珠海登什麼山 瀏覽:61
老年人和中青年人住一個小區好嗎 瀏覽:782
屯留市養老金多少錢 瀏覽:101
代扣養老金會計分錄 瀏覽:548
沈騰長壽圖 瀏覽:325
瑞安個人養老保險電話 瀏覽:637
老人去世用什麼詞句安慰別人 瀏覽:792
個人養老金賬號利息嗎 瀏覽: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