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00字的重陽節感言,有人知道嗎
寫作思路:確立中心,圍繞選材,確定重點,安排詳略,選材時要注意緊緊圍繞文章的中心思想,選擇真實可信、新鮮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鮮明、深刻地表現出來。
農歷九月初九,兩陽相重,故叫「重陽」,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煉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重陽這一天,人們賞玩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游歡飲。九月重陽,天高雲淡,金風送爽,正是登高遠眺的好季節,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陽節的重要習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於無山可登,無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點,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藉以示登高(糕)僻災之意。
重陽節還有插茱萸,飲菊花酒,吃重陽糕等風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種重要植物,氣味辛烈,可以防止惡濁重陽花糕是用粳米製成的一種節令美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唐代大詩人王維在九九重陽寫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被後人廣泛流傳,現在在中國
幾乎是全部人家都會慶祝重陽節,登高、探親、賞菊,是一種民俗的享受。
希望這種傳統的節日能夠永遠的流傳下去!
㈡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1、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古人在重陽節前後幾天製作的松糕稱作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2、吃蟹
在我國的一些地方重陽節有吃蟹的習俗。中秋剛過,北方的蟹正是肥碩之時。俗話說:「九月團臍十月尖,持螯飲酒菊花天。」重陽時節捕捉的蟹最為上品,長得十分矯健,脂滿膏肥,名揚天下。
3、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4、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5、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
㈢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陰歷九月九日,就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單奇為陽,九為陽之最大,九九就是重陽重九。重陽為節,戰國時就有,如屈原在《遠游》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官兮」的句子,說明屈原生活的的代就習慣做重陽節了。
一、賞菊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㈣ 重陽節的感受有哪些
重陽節的感受有:
正如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描寫了主人公當時登高望遠,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描述。每到重陽節就會思念家鄉、思念親人。
重陽節又稱為「老人節」,孝親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源,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根本。孝敬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讓我們將這美德傳承下去,讓每一天都成為「重陽節」,同時,祝願天下的老人都健康快樂,永遠年輕!
古人過重陽節,包含著人們美好的祝福與夢想。這一天,人們踏秋登高,交流感情,鍛煉身體,親近自然。
重陽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就是重陽節。重陽節在秋季,是秋高氣爽的季節。每到重陽節,我國都有登高賞秋,敬老的傳統。故而重陽節又稱老人節。
秋天有一個重要的節日,那就是九九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因為重陽節是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數,雙陽相重,故名重陽節。在北方大多不過這個節日,而在南方是相當重視這個傳統節日的,最主要的活動就是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等。重陽節相傳甚遠,歷代詩人也做出無數佳作美文,唐代詩人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寫道: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更有膾炙人口的王維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讀來思鄉情更濃: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其實,過重陽節當然是在南方上學的時候培養起來的,那時在校園的閑散生活里,同學們總是要找各種借口,聚會遊玩,正好剛入學不久,想家很強烈的時候,趕上重陽節,見當地人相當的重視,還有登高轉運之說,於是我們自發組織起來,晚上帶上飲料和食品,登山賞月,南方在這個季節,氣候正是好時候,涼爽怡人,站在山頂觀月,那彎新月更清澈皎潔,於是我們在山頂上放聲高歌起舞,在清風里,吟詩作賦,抒懷著青春的快樂、憂傷。
㈤ 重陽節有感作文90多字
重陽節有感
夏日的午後如不是烈日當空,風吝惜每一絲去趕走熱氣,那便是氤氤氳氳,天空中的雲陰沉地游盪著,悶熱地透不過氣來,格外地引人入眠,連知了也沒有了那份好興致——在樹上 鳴叫,在這樣的一個午後„„
暑假的最後一天,放下昨日摸底考試的緊張嚴肅。我出乎尋常地有心情隨著外婆去探望一位高齡86的老太太,外婆從前的同事。漫步在彌漫著濃郁浪漫氣息的衡山路上,兩旁茁壯的法國梧桐遮擋天空,路過綠蔭密布,庄嚴幽靜的國際禮拜堂:走過異國風情的酒吧:起身於路邊歐式的鐵制長椅,我們來到了一家掛著「梧桐情侶茶座」標牌,古色古香的建築旁,轉入一個社區。真是別有洞天啊!沒有了街上的繁華,卻是別有的幽靜質朴。走到路的盡頭,一扇鐵質的小門已被綠色爬滿,裡面竟是一幢幢一模一樣小巧玲瓏的別墅,真是要尋尋覓覓一番,好不容易找到了66號,到了樓下按響了紅色木門上一個寫著「周」字的門鈴,等呀等,約摸過了4、5分鍾,我已不耐煩地在門前踱來踱去。終於門吱呀呀地開了,從裡面出現了一位身著藍色布衣的老太太,滿頭銀發,步履蹣跚,可是卻一點也瞧不出頹唐的神情,眼睛依舊炯炯有神。當她一開口,我不由得下了一大跳,她說話十分緩慢,一個字一個字地斷開,好似有什麼卡在喉嚨中,我不免感嘆又是一位可憐的老太太,歲月滄桑啊!當我們手腳便利地上了樓梯,老太太卻一步步的爬著,外婆直喊小心。走進她的家,二室一廳干凈整潔,步入客廳,第一個映入眼簾的便是三個美麗姑娘的照片,十分引人注目。外婆們開始了話題,久別重逢,自是特別激動。我雖然不是文靜內向的個性卻也坐下來慢慢的傾聽。 原來,照片上的三人是老太太的女兒,個個出色優秀,在異國他鄉,日本、美國、澳大利亞,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們,而且十分優秀,他的一個外孫女是美國哈佛大學的學生會主席,照片上的獎牌閃閃發光,博士帽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榮譽,說到這里場外的天空依舊陰沉,老太太的眼裡卻閃出無限自豪驕傲的神采,可是不一會又黯淡了。她日日盼,天天念,一年也就只有一次團圓吧,!大部分時間也只能對著照片思索往日美好的回憶,望洋興嘆。女兒們功成身就,卻要母親一人空守房屋,在中秋佳節「舉杯空邀月」,這太殘忍了,窗外閃過了一道閃電,隨即便是隆隆雷響,「嘩」瓢潑大雨傾盆而下。我因為疲倦,合上了雙眼。一覺起來,時鍾已從1點滑到了3點。老太太還在敘述著自己的往事。
雨還在下,老人還在談,夏日的午後我聽著一個人的人生感言。當我們長大後,羽翼豐滿,有了自己的天地。我們是否還會回到父母的懷中?一生忙碌的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是又何嘗不希望他們留在身邊共享天倫之樂呢?內心中充滿了矛盾。當我們在異國他鄉,是否會想到至親至愛的父母呢?都說「誰言寸草心,報答三春暉。」人們啊,千萬不要忘記報答父母,一句關懷的話語,時時通訊比任何金山銀山都要打動人心。至少將來,我的父母不會像老太太一樣 或許這就是夏日的午後,我的隨想吧!
回想起在夏日的感想,在重陽節之時別有感慨吧。
㈥ 重陽節感恩詩句有什麼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朝 陳)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㈦ 初中生重陽節有感作文500字【三篇】
重陽天燥別心急,柔潤飲食送給你,溫馨關懷不可替,願你天天好心情。品花糕,吃芝麻,嘗糯米,多飲蜂蜜,願你容顏更美麗,青春永相依。重陽快樂!初中生重陽節有感作文500字【三篇】是為大家准備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㈧ 以感動的重陽節為題寫一篇作文600字左右。
年年都有重陽來節,今天又是重陽自節。在這個溫馨的節日里,我也給奶奶送上了最真誠,最溫馨的祝福;在這充滿慈愛的節日里,我也給奶奶送上了最動聽,最有意義的故事;在這充滿幸福的節日里,我也給奶奶送上了最精緻最可愛的賀卡……
我的祝福雖然不怎麽新穎,但是卻充滿了我的一片敬老之心。「祝您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壽與天齊……重陽節快樂!」這一字一句都飽含著我的一份情意,我要對奶奶說的話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祝奶奶重陽節快樂!
我的故事雖然很短,但卻非常動人。我的故事是「茅屋裡的三塊銀圓」。這是一個關於紅軍的故事。奶奶邊聽邊說好,我知道,這個字裡麵包含著贊美之意。這個故事是我最喜歡的,我相信奶奶也會喜歡的。
我的賀卡小巧玲瓏,精緻美麗。我的賀卡是一個紅紅的蘋果,蘋果裡面有圖有話。有我和奶奶的照片、有祝福語等等。
我雖不會燒菜做飯,但我要把最香的菜送給奶奶;我雖不會作曲,但我要把心中最美的音符送給奶奶;我雖然不會跳舞,但我要把最優美的動作表演給奶奶看。我是一株小草,我要把哺育我成長,給予我營養的大樹送上最動聽的語言。
㈨ 重陽節是幾月幾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中文名
重陽節
外文名
Double Ninth Festival
節日起源
祭祀、自然崇拜
流行地區
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
節日類型
傳統節日
更多
節日簡介
重陽節,又稱「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
重陽節
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節日起源
起源其一
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呂氏春秋》之中《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
重陽節
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西京雜記》中記西漢時的宮人賈佩蘭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這是受古代巫師(後為道士)追求長生,採集葯物服用的影響。同時還有大型飲宴活動,是由先秦時慶豐收之宴飲發展而來的。《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隋杜公瞻注雲:「九月九日宴會,未知起於何代,然自駐至宋未改。」求長壽及飲宴,構成了重陽節的基礎。
㈩ 重陽節的由來是什麼
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後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驅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版入民間。這就是重陽權節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