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過故人庄》中寫到了古人重陽節上去飲酒的習俗是對是錯
《過故人庄》中寫到了古人重陽節上去飲酒的習俗是對的。
《過故人庄》孟浩然·唐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譯文:老朋友預備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去他鄉村田家玩。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蒼青的山巒在城外橫卧。推開窗戶面對谷場菜園,手舉酒杯閑談莊稼情況。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再請君來這里觀賞菊花。
(1)重陽節喝酒擴展閱讀:
這是一首田園詩,描寫農家恬靜閑適的生活情景,也寫老朋友的情誼。通過寫田園生活的風光,寫出作者對這種生活的嚮往。全文十分押韻。詩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約」一徑寫去,自然流暢。語言朴實無華,意境清新雋永。
作者以親切省凈的語言,如話家常的形式,寫了從往訪到告別的過程。其寫田園景物清新恬靜,寫朋友情誼真摯深厚,寫田家生活簡朴親切。
❷ 重陽節和酒的關系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秋、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與除夕、清明節、中元節三節統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菊花含有養生成分,晉代葛洪《抱朴子》有南陽山中人家飲用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壽的記載。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漢代已見。其後仍有贈菊祝壽和採菊釀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日贈菊給鍾繇(祝他長壽),梁簡文帝《採菊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是採菊釀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❸ 古代「重陽節」里有飲酒的習俗,所飲的酒是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內賞景、登高遠眺、容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這是網路提供的,菊花酒
❹ 重陽節喝的什麼酒 古代重陽節飲酒風俗揭秘
重陽節喝的什麼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而菊花酒,版在古代被看作是重權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因為九九與「久久」諧音,與「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這一說法。而且重陽節飲菊花酒是我國古代一個重要的節儀。自古無論宮中還是民間,都有重陽飲菊花酒一俗。菊花酒,一般是用菊花釀制而成,但古代一些文人墨客,卻喜歡摘新鮮菊花泡酒飲,他們稱這樣的飲為「露飲」和「落英飲」。
關於菊花酒製作方法
方法一
配方:菊花(500克)、杜仲(500克);防風、附子、黃蓍、乾薑、桂心、當歸、石斛,各200克;紫英石、肉蓯蓉,各250克;萆薢、獨活、鍾乳粉,各400克;茯苓150克。
制用法:以酒七斗,浸五日。
方法二
配方:菊花、生地黃、地骨皮各2500克,糯米35千克,酒麴適量。
製法:前3味加水50千克煮至減半,備用;糯米浸泡,瀝干,蒸飯,待溫,同酒麴(先壓細),葯汁同拌令勻,入瓮密封,候熟澄清備用。
用法:口服。每次溫服10毫升,日服3次。
❺ 重陽節喝什麼酒 重陽節為什麼要喝酒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重陽節有習俗就是喝酒,那麼重陽節喝什麼酒?重陽節為什麼要喝酒呢?
重陽節喝什麼酒重陽節為什麼要喝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菊花酒由菊花與糯米、酒麴釀制而成的酒,古稱「長壽酒」,其味清涼甜美,有養肝、明目、健腦、延緩衰老等功效。菊花酒有枸杞菊花酒,花糕菊花酒,還有白菊花酒。
重陽節喝菊花酒習俗起源:
我國釀制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西京雜記》載稱「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傳說喝了這種「菊花酒」可延年益壽。
據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沂己載,漢高祖時,宮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雲令人長壽」。後來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更要飲菊花酒。據南朝梁關均撰《續齊諧記》記載,「九月九日……,飲菊酒,禍可消」。這是舊俗重九為重陽節,需飲菊花酒的開始。
《荊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到了明清時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種草葯,其效更佳。製作方法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葯。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❻ 在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飲酒,插茱萸辟邪
重陽節的由來1.關於重陽節的由來,一種說法是九月初九是日與月都逢九,乃是兩九相重,所以稱為「重九」,同時兩個九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所以稱為重陽。
有一天,費長房告訴桓景今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再次害人,你快回去搭救父老親人。」並告訴他應對辦法,那天你只要領著鄉親們登上高山,讓大家頭上插滿茱萸,一起喝菊花酒,就能挫敗瘟魔,消除災殃。」於是桓景回鄉以後,遍告鄉親。
到了九月九日那天,瘟魔來到了山前,因為菊花酒的酒氣剌鼻、茱萸的異香剌心,所以瘟魔難以靠近。最後桓景揮劍激戰,斬瘟魔於山下。當天晚上,人們就安全的返回家園,從此以後,重陽節這一天就有了登高、飲酒、插茱萸的習俗。
❼ 關於重陽節登高、飲酒的詩詞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版人。
這是重陽登高的詩句
九月十日即事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九權日黃花酒,登高會昔聞。
霜威逐亞相,殺氣傍中軍。
橫笛驚征雁,嬌歌落塞雲。
邊頭幸無事,醉舞荷吾君。
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唐 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重九日宴江陰
唐 杜審言
蟋蟀期歸晚,茱萸節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興要長壽,卑棲隔近臣。
龍沙即此地,舊俗坐為鄰。
九日登高
唐 王昌齡
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
雨歇亭皋仙菊潤,霜飛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鬢花宜壽,翡翠橫釵舞作愁。
漫說陶潛籬下醉,何曾得見此風流
❽ 重陽節可以不洗頭嗎,喝酒可以嗎
重陽節可以不洗頭,喝酒可以。
九月九重陽節禁忌
1、不能說節日快樂 九九重陽,九被認為是陽數,二陽相逢叫重陽。九又是數字之中最大的數字,所以這一天也是大凶日。按照中國傳統之中逢凶化吉的思維轉換模式,一系列節日活動是為了鎮壓住凶氣而設立。所以在這個原本是辟邪的日子裡,說節日快樂似乎有些不妥,不如說身體健康或者全家平安更為恰當。
2、忌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回娘家 民間俗話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比如魯西南地區的滕縣一帶,嫁出去三年之內的閨女這天不能回娘家,三年以後就可以回。當然這只是當地的風俗習慣,全國其他地區一般是沒有禁忌,可以回娘家的。
(8)重陽節喝酒擴展閱讀: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❾ 為什麼重陽節要登高、賞菊和飲酒
金風送爽,紅葉照眼,滿園秋色迎來了古老的重陽節。
古人把一、三、五、七、九等單數稱陽數,二、四、六、八、十等雙數稱為陰數。九是陽數的極點,九月九日是兩陽相會,所以稱作重陽。
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重九節」「茱萸節」。在重陽這一天,民間流行不少習俗,如登高、賞菊、佩茱萸,吃重陽糕等。
那麼,為什麼重陽節這一天會有登高的習俗呢?相傳東漢時有個叫費長房的仙人能預卜未來,汝南人桓景曾拜他為師。一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今年九月九日,你家當有災殃。你趕快叫家人縫制絳袋,在袋中存放茱萸,到九月九日那天全家臂上系茱萸囊,登高,飲菊花酒,才可消災。」桓景照著去做了,晚上回家果見家裡的牛羊雞狗都突然死去,家人卻躲過了這場災難,這個傳說雖然子虛烏有,但後人卻信以為真。自此以後,人們每到九月九日,就登高,野宴,佩戴茱萸,飲菊花酒,以求免災。
其實,在這傳說習俗的背後,還是有些科學道理的。因為節氣到了此時,一年中的陽氣到了極至(最高點),陰氣開始回升,氣溫也漸漸變冷了,此時,正當節氣的轉換期,人的身體如不適應氣候的變化,就容易生病。因此在這時,佩茱萸,飲少量菊花酒及登高爬山,對預防疾病、鍛煉身體都有一定好處,只不過古人沒有明確認識到這一點罷了。
重陽節之所以這樣有名,還因為和歷史上有名的文學家陶淵明有關系。
晉朝大詩人陶淵明,他最愛菊花。菊花是經得起秋後風霜摧折的花卉,象徵著高潔的品格。陶淵明生活在晉宋即將易代的亂世,不滿當時的政治傾向和官吏的腐敗,也有高潔的品格。他辭去了官職,寫了有名的《歸去來辭》回到柴桑(在今江西省)家鄉隱居。耕作之餘,他在宅旁邊種了許多菊花,朝夕觀賞。他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為人們所傳誦。陶淵明又喜歡喝酒,可是因為家貧,時常缺酒。重陽節正是菊花盛開的時候,有一年重陽節,陶淵明在籬邊賞菊,沒有酒喝,佳節對黃花,偏偏不能一醉,心中十分惆悵!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裡,嗅嗅嚼嚼來消遣。然而,菊花究竟不能代酒,正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忽然來了一個白衣人。原來這是江州刺史王弘的差人,給陶淵明送酒來的。陶淵明喜出望外,立即打開酒瓮,對著菊花開懷暢飲,盡醉方罷。
因此,也有人說,重陽節飲酒賞菊,是為了頌揚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潔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