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孝順父母的新聞事例

孝順父母的新聞事例

發布時間:2020-12-01 00:51:28

『壹』 父母看到一個新聞,上面講的是兒子打老人,後來老人用刀當場殺了兒子。還有女兒不孝順,被父親一棍子打死

父母在抄你面前說這些'是想讓你襲孝順他們'不要像新聞里的那樣,要做個孝順的孩子'''''當然現在人是將心比心'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你對我不好我就對你不好'''包括自己的親人我也是這種想法,人都是自私的沒有付出是得不到回報的,沒有免費的午餐給你,

『貳』 感恩父母寫成新聞形式

找新聞報的大體構局

然後找點什麼新聞父母什麼為了咋樣的再找點孩子感恩父母啥啥啥的

『叄』 你見過哪些子女不孝順父母的事件

我們村就有,那個老太太生了八個兒子,含辛茹苦的把他們都拉扯大了,如今他們大了,都各自成家了。老太太生病了,他們沒有一個願意去醫院照顧的,也不願意出錢,最後被醫院給轟出來了,老太太的病就給耽誤了,一直沒好,今天年初病重過世了。

『肆』 子女對父母的孝順或不孝的實例,最近發生的!灰常急!

近日,記者在農村采訪時,部分村民反映,有的子女拿了征地補償款後,自己在市區購買了高檔住宅,而讓老人住在破舊不堪的舊屋子裡。有些子女平時對父母百般殷勤,只要一涉及到錢,則個個成了困難戶,連父母生病都不肯拿出錢來治療。這些不孝子女的行為應該受到社會的譴責。

實例一

兒子用補償款購新房 父母成了「空巢老人」

今年上半年,石門鎮一名姓張的村幹部在一次村民走訪中發現,有一戶以前人丁興旺的家庭,老屋裡突然之間只剩下了兩位70多歲的老人。原來,子女在拿了征地補償款後,自己在市區購買了一套住房,而將年邁的父母丟在了家裡。「一開始,我們以為老人的子女會經常來看看他們,但現在半年多時間過去了,兒子和媳婦才來過兩次,有時老人想看看孫子,多次打電話去,但這個小小的願望也很難實現。」這名村幹部說,老人兒媳的口碑在村子裡不太好,跟婆婆之間經常會有小矛盾發生,「但是不管怎樣,父母已經70多歲了,經常回來照顧照顧也是人之常情。」但事與願違,兒子、媳婦搬出去住後,沒有重大事情,他們是不會回老家的,這給老人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不便。

另一名村幹部說,兒子、媳婦搬出去住後,老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兩位老人來做。今年夏天,一場雷陣雨將老屋內的保險絲燒斷了,為了能盡快用上電,老人只好去找村裡的電工,不幸在路上被一條野狗咬了一口,幾個懂些醫學常識的村民建議他連夜趕到市區打狂犬疫苗,於是老人趕緊給兒子打電話,想讓兒子來帶他去市區治療,沒想到兒子稱自己在外面吃飯,過會再打電話,結果老人等了一個晚上,也沒等到兒子的電話。鄰居沈老伯說,自從老人的兒子、媳婦搬出去住之後,兩位老人十分孤獨,以前還會到鄰居家串串門、聊聊天,現在晚上7時不到就關門睡覺。不少村民氣憤地說,兒子、媳婦買房的錢,很大一部分是老人的征地補償款,在買房時前一個「爸」後一個「媽」,一旦買好了房,就對老人不聞不問,就連節假日,家裡也只有老兩口。

實例二:

生了3個子女 父母生病時誰都不肯出錢

崇福鎮一戶農家,三代同堂,平時關系也算融洽。這個家庭的當家人是一名姓朱的60多歲的老人,他與老伴共育有一子兩女。兩個女兒都出嫁了。朱老伯夫婦一直以來都是做蔬菜批發生意的,每天幾乎天不亮就要出門了,10多年下來老兩口疾病纏身,但是為了能給兒子攢錢辦個風風光光的婚禮,他們的病能熬則熬、一拖再拖。村委會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1996年兩個女兒出嫁時,朱老伯夫婦准備的嫁妝在村裡算得上很體面了,拿出了老人一半的積蓄。2000年春節過後,二十七八歲的兒子跟女朋友又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了,農村地區的規矩是娶媳婦必須造房子或是買房子,為此老兩口用剩下的一半積蓄造了一幢婚房。女兒、兒子都成家後,老兩口也算是了卻了心事,一家人之間倒也融洽,兒子、媳婦待他們還算不錯,兩個女兒也會隔一段時間來看望一下,每次過來,老兩口都會給兩個外孫一些零花錢。然而,不幸的是,正當心頭大事都已完成時,老兩口長年積累下來的病像是「決了堤」一樣一下子爆發了出來。「看病花的錢都是老兩口自己平時省吃儉用省下來的,前幾次住院,兒子女兒倒都來看望,但當老人自己的錢花完時,女兒和兒子都很少來看他們了。」

一村民告訴記者,老人的錢花完後,曾幾次向子女提起過「借」點錢將病徹底治癒,但沒有一個子女肯「借」錢給父母。村民們認為,以前子女這么「孝順」,是因為老人身上有「錢賺」。一村民透露,朱家養的寵物狗生病時,老人的兒子還帶它去鎮上看病,現在老人的地位連狗都不如。

雖然疾病纏身,但為了生存為了維持家庭的開銷,老兩口仍然在做蔬菜生意,老朱生病時,老太太出去賣菜賺錢,老太太生病時,老朱出去賣菜賺錢,老兩口艱辛地過著日子。

問題症結

清官難斷家務事 輿論缺乏約束力

「這只是兩個比較典型的不孝事例,其實不管在農村地區還是城市裡,子女不孝的情況都存在。從這兩個事例來看,它有兩個共同的特點,一是兩個家庭的老人都不是因為貧困導致吃不飽,夠不上困難戶、貧困戶,所以一些政策上的優惠措施很難享受到;二是兩個家庭的老人都有子女,他們之間產生的問題只是『不孝』引發的,沒有達到虐待的程度,雖然知情人對這些不孝子女的行為議論紛紛,但這種輿論往往沒有多大的約束力,而村委會或政府部門也只能採取教育的方式來喚起子女的良知。」崇福鎮一名從事多年調解工作的資深調解員認為,像這樣的家庭問題,政府部門其實很難插手,清官難斷家務事,政府部門所能做的也是教育工作,但這種方式起不到很大的作用。

記者感言:近些年來,在我市農村地區經常會聽到或看到一些關於子女虐待老人、不願贍養老人的事例,有些子女甚至拿了征地補償款自己購買了新房,讓老人住在破舊不堪的舊屋裡。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今天,如何保障這部分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全社會共同探討。

其實,子女不孝只不過是道德觀念上產生了偏差,要想子女今後善待自己,就一定在子女小的時候做好他們的道德教育工作,一個對別人有愛心負責任的人,相信對自己的父母也是同樣如此,孝就是一種愛與責任的表現。

『伍』 把壓歲錢交給父母的例子300字新聞報道

壓歲錢抄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系的民俗活動。

『陸』 關於子女不贍養父母的新聞 300個字以內

新華來網鄭州10月25日電(李鈞德源、郭文政)贍養父母是子女法定的義務,任何形式的免除贍養義務的協議約定都是無效的。日前,鄭州高新區人民法院依據《婚姻法》的有關規定,依法判決原告王老太太的6個兒女共同支付母親每月的生活費及護理費。 家住鄭州高新區溝趙辦事處的王老太太今年已88歲,與丈夫韓老先生共育有2男4女6個子女。根據當地「父母由兒子贍養」的習俗,1983年12月,韓氏兄弟簽訂了一份扶養老人保證書。保證書約定:母親由大兒子扶養,父親由二兒子扶養;在扶養當中,一切生活費用「醫葯費,吃穿埋葬費用等」一律由扶養人承擔,兄弟倆雙雙在保證書上簽字以示保證。從此以後,兄弟倆各自盡自己的贍養義務,大家相安無事。2003年初,韓老先生去世,糾紛也隨之而起。由於大兒子年近七旬,體弱多病,收入較低,而二兒子收入較高,王老太太要求二兒子每年給付一定的贍養費,遭到二兒子的拒絕。2005年春季,王老太太以原告身份將二兒子訴至法院,要求二兒子支付贍養費。

『柒』 不孝順的孩子的例子

昨天上海電視台《新聞綜合》頻道播報:就在上海某城郊,有六十多歲的兄妹倆將七十九內歲的老母親趕出家門,容老人被遺棄五日後由於飢寒交迫不幸身亡。滅絕人性的行為激起民憤,當地檢察院提起公訴,人民法院以分別以《遺棄罪》判處兒子有期徒刑六年半,女兒有期徒刑一年半,緩期二年執行。人的道德缺失,法律的懲處力度如隔皮撓癢是整個社會虐待老人,婦女兒童等弱勢群體的根本原因,家庭暴力何時了,創建文明和諧的社會還任重而道遠。你認為這算不算一個不善待父母的例子呢?

『捌』 怎樣引出對長輩的孝順的新聞或故事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 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玖』 關於信守承諾、自強不息、孝敬父母、助人為樂、堅強樂觀的素材,1個一篇,要古代故事或現代社會新聞,1

1.信守承諾
宋慶齡有一次與一所小學約定去看望小學生,可是到了約定日期,天回下起答了大雨,同學們都以為宋慶齡奶奶不能來了,但宋慶齡依然冒雨前去赴約,這讓同學們很感動.
2.自強不息
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她因此沒進過學校,童年起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後自學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十五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村子,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裡她給村裡小學的孩子們教書,並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
3.孝敬父母
這個還用寫嗎。好多好多
4.助人為樂
雷鋒叔叔就是一個典範
5.堅強樂觀
央視播放的許多殘疾人的故事,特別是那個失去雙腿的小姑娘,頑強拼搏,和媽媽一起跳舞,看後給人啟迪。

『拾』 200字關於孝順的新聞10篇

關於孝順的新聞
供參考
從當初7個人到如今的100來人,從當初200平方米到現在2850平方米,當初的小李也變成60多歲的老李。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桂五鎮敬老院一直沒有改變的就是院長李銀江那一顆敬老愛老的心。
老人們一輩子忙慣了,來到養老院,突然閑下來,鬥嘴鬧矛盾多。怎麼辦?李銀江決定建個「農療園」,讓老人們忙起來。他在敬老院後面開出幾塊荒地,一處種糧,一處種菜,一處養魚,老人願意做的,採取工分制,勞動一小時計一分,每分3元。「農療園」一推出,立馬受到歡迎,多的一天能掙二三十元。不但解決了管理難題,老人們的身體也好多了。如今,敬老院里吃的蔬菜都是老人們自己種的。他經常提倡互幫互助,年紀較小的照顧年老的,身體健康的要幫忙照顧身體不好的。
33年來,李銀江始終堅持對老人盡孝、對困難群眾盡責、對人民盡忠,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2019年4月,李銀江獲得民政部最高獎項孺子牛獎,他也是江蘇唯一的獲獎者。獲獎後,李銀江也沒有閑下來,他希望能夠傳承孺子牛精神,將自己的「勞動型」養老模式,傳播到更多地方去,讓天下的孤寡老人都能夠安度晚年。
真孝!河南女大學生為85歲姥爺手繪智能手機操作圖

每個圖標都有注釋,還用不同顏色區分女大學生手繪的智能手機使用手冊 受訪者供圖2月26日晚,一組為老人手繪的智能手機操作圖,在臨潁人的朋友圈裡熱傳。一邊是為了能經常看看外孫女,學著使用智能手機的85歲老人,一邊是為姥爺手繪智能手機操作圖的女大學生.......

閱讀全文

與孝順父母的新聞事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孝順鎮哪裡人多 瀏覽:593
愛康美健康體檢怎麼樣 瀏覽:366
市南區教育政務網老年大學 瀏覽:271
父母的錢不給我該怎麼辦 瀏覽:294
紫菜長壽面 瀏覽:159
長壽前程無憂 瀏覽:516
老年痴呆症不說話 瀏覽:986
瘦人多火如何養生視頻 瀏覽:791
深戶現在最低養老金 瀏覽:119
駕照體檢表要交去哪裡 瀏覽:901
中醫都有哪些養生煲 瀏覽:338
長壽佛手裡捧的什麼 瀏覽:216
養老保險計生戶 瀏覽:185
2018沈陽市老年大學 瀏覽:17
昆明官渡區有沒老年大學 瀏覽:37
在上海去哪裡辦入職體檢表 瀏覽:645
原單位和新單位養老怎麼對接 瀏覽:216
體檢代測會怎麼樣 瀏覽:627
上海集體養老服務有哪些 瀏覽:435
孝敬父母尊敬長輩50字 瀏覽: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