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傳統習俗有哪些
㈡ 中國的一些風俗習慣
吃粽子、劃龍舟、吃餃子等
春節:
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
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 公歷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
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
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 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
元宵: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
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
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
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
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
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 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
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風俗習慣。
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
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 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於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
㈢ 與春節有關的習俗
㈣ 祭祀是什麼意思
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古代,祭祀與保土衛疆是事同等重要的。
炎帝之祀,源遠流長。《史記•封禪書》雲,秦靈公三年(-423),在吳陽「作下畤,祭炎帝」。這是祭祀炎帝最早的記載,但不是最早的祭祀。對炎帝的祭祀,始於黃帝。《路史•後記》雲,黃帝「崇炎帝之祀於陳」。《軒轅黃帝傳》亦雲:黃帝「作下畤,以祭炎帝。」
黃帝以降,歷代踵事增華,崇祀有加。《通典》載:虞舜祀五帝於五府。周代立夏行「郊祀」,季秋「享明堂」,建巳月「大雩」(祭水旱),歲終「礻昔 先嗇」,春始「耕帝籍」,皆配祀五人帝。或特祭神農。秦尊「四畤」上帝,炎帝配赤帝。漢初,祠「五畤」,「南方帝炎帝」;「祀九天」,炎帝代表「南方炎天」。晉襲舊制,郊祀五帝。「後周憲章多依周制,正月上辛祀昊天上帝於圓丘,以其先炎帝神農氏配五帝,天文並從祀」。唐初,定令每歲冬至祀圓丘,以赤帝配五方上帝。唐天寶六年(747)制,「三皇置一廟,五帝置一廟,有司以時祭饗」。唐宋以後,炎帝神農之祀范圍更廣、影響更大。但是,這些祭祀,大多是在王權中心所在地進行的。
陵寢之祭,不知眆自何時。《通典》說:「三代以前無墓祭,至秦代,始起寢陵於墓側。漢因秦上陵皆有園寢,故稱寢陵」。《史記•封禪書》雲:元封元年(-110)漢武帝北巡朔方,「祭黃帝冢橋山」,但言墓祭,未言有園寢。據此,陵寢之祭,當是漢代後的事了。
炎帝之陵偏處南方,遠離王權中心,但陵寢之祭,卻不晚於漢代。《路史•後記》載:炎帝神農氏「葬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所謂天子墓者,(《郡國志》雲,炎帝神農氏葬長沙,長沙之尾……今郡有萬里沙祠,故曰長沙。《世紀》雲,神農葬茶陵。《衡圖經》雲,茶陵者,所謂山谷生茶茗也。地有陵名者,皆以古帝王之墓……)。有唐嘗奉祠焉(有唐代舊記)。太祖撫運夢感見帝,於是馳節敻求,得諸南方,爰即貌祀,時序隆三獻(廟在康樂鄉鹿原陂上,乾德五年建……)」。
炎帝陵所在地,古屬荊楚,漢屬長沙郡、長沙國達180年。有的研究認為,長沙因之得名的「萬里沙祠」,是祠炎帝的,此說尚待考證。但漢高祖五年(-202),以陵名縣,設茶陵縣(炎陵縣古屬茶陵)是可信的。《路史•後記》這段話明示:在炎陵縣炎帝神農氏,古有陵,漢有祀,唐奉祀,宋修廟。
宋代,炎帝陵寢之祀已成制度,元代未嘗中輟,明清兩代更趨頻繁。現有祭文可稽的「御祭」,明代13次,清代39次。
民國期間,縣府有春秋時祭或應縣民之請,舉行禳災祈福之祭。湖南省政府於1940年10月祭陵一次。此後,由於多種原因,中斷40餘年。1986年,炎帝陵修復。199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祭炎帝陵。現已形成重陽節由省、市主典公祭,清明節由縣主典民祭的祭典格局。自1986年始,炎帝陵舉行大型祭祀活動60餘次,前來祭祖謁陵的海內外人士達300餘萬人次。
至於民間祭祀,更是歷史悠久,地域廣泛,形式多樣。祭祀時間隨各地風俗而異。在南方,有源於蠟祭的春節祈福;清明、冬至掃墓祭祖;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的生辰祭祀;新糧初上的「嘗新」之祀;遇有自然災害的禳災之祀等。
一位遠古先祖,一座深僻的寢陵,為何有如此巨大的感召力呢?
《禮記•祭法》雲:「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古代制定祭禮的原則是,只有為國為民作出了貢獻的人才能享祀。對炎帝神農氏的祭祀,除了「酬功」之外,隨時代不同,文化形象之異,具有更深的意蘊。
(一)作為五帝之一。
成書於東周早期的《周禮》有「祀五帝」和「兆五帝於四郊」之說,但未言其祥。《史記•封禪書》說,秦襄公作西畤,祠白帝;秦宣公作密畤,祭青帝;秦靈公作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祠炎帝。漢高祖二年(-205),「東擊項籍而還,入關,問『故秦時,上帝祠何帝也?』對曰:『四帝,有白、青、黃、赤帝之祠。』高祖曰:『吾聞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說。於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通典》亦雲:「唐虞祀五帝於五府,蒼曰靈府,赤曰文祖,黃曰神計,白曰明紀,黑曰元矩」。上述青(蒼)帝、赤(炎)帝、黃帝、白帝、黑帝,本是太微五精,即太微垣五帝之座,是天上的星宿,又稱五天帝。春秋戰國之際,盛行「五行」說,在祭典中,常以「五人帝」即人間的五個帝王,配祀五天帝,形成五帝系列及其祭祀體系,在這個體系中,炎帝為五人帝之一,配祀赤帝、南方帝或夏神。到戰國末及秦漢時期,又以「五德終始」附會朝代更替,將五帝作為朝代更替周期的象徵去祭祀。炎帝有火德,以火承木、位南方、主夏、尚赤。
以五人帝配祀,除祠五畤外,還有郊天、大享明堂和雩祭等。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是郊天。所謂郊天,就是在郊外設壇祭天。《禮記•禮器》雲:「郊帝於郊,敬之至也。」《通典》雲:「周制,王者必五時迎氣者,以示人奉承天道,從時訓人之義。故月令於四立日及季夏土德王日,各迎其王氣之神於其郊,其配祭以五人帝……夏以炎帝」。《禮記•月令》載: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立夏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於南郊」。漢初,襲秦制,郊甘泉泰畤,祠雍五畤。至漢光武帝建武二年(26),於洛陽城南七里,作圓丘八陛,中為重壇,天地位其上;外壇西,上為五帝位,赤帝配位在丙巳。唐武德初,定令每歲冬至郊天,祀昊天上帝於圓丘,配五方上帝。至宋以後,郊天禮中的五帝之祀才慢慢消失。
郊天為「大報天而主日」,「祀於明堂,所以教諸侯之孝也」(《禮記•祭義》)。在這些祭典中,以五人帝配天,表達的是古人對天地、神只、祖先的敬畏之心和報答之情。
(二)作為農耕文明的始祖
炎帝神農氏制耒耜,奠農工基礎;嘗百草,開醫葯先河,其農業之祖與醫葯之祖的地位,千古不易。大礻昔、藉田,享先農,祀先醫,是對他的特祀。
「大礻昔 」又稱蠟(臘)祭。《禮記•郊特牲》雲,「天子大蠟八。伊耆氏始為蠟。蠟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蠟之祭也,主先嗇而祭司嗇也,祭百神,以報嗇也。」《通典》雲:「臘之義,自伊耆之代而有其禮。古之君子,使之必報之,是報田之祭也,其神神農,初為田事,故以報之。」
蠟祭是最原始的祭祀之一,始自神農氏,後來卻成為對自己即「先嗇」之祀了。初名蠟,夏更名嘉平,殷更名清祀,周復名大礻昔 。秦初稱礻昔 ,後復稱嘉平。漢復名礻昔 ,並沿用到清代。
蠟祭作為一項重大的禮儀,則沿於三代以下。歷代雖有斟酌損益,但大體不改。《禮記•月令》雲:孟冬之月,「礻昔 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孔穎達疏雲:「按雜記,子貢觀蠟雲,一國之人皆若狂者」。《後漢書•禮儀志》亦雲:「季冬之月,星回歲終,陰陽以交,勞農大享臘 」。由此可見,後來的蠟祭之儀,除了保持原始蠟祭祀「先嗇」的本義之外,還有豐收之慶的含義了。
《通典》記載了唐開元年間蠟祭的盛況。皇帝礻昔 日礻昔 百神於南郊。礻昔 前,皇帝及從祀官齋戒。前三日,開始陳設樂器、禮器及御座。礻昔 日未明五刻,設神座,壇上置大明、夜明、神農、伊耆、後稷等一百九十位神主。儀程大致為奠玉幣、毛血、奠玉帛,設饌、盥洗、奠爵如圓丘儀。然後讀祝文、奏樂、行跪拜禮。祀日、月神的祝版、紙帛以火燎之;祀神農的祝版、紙帛則以土埋之。神農氏祝文曰:「維(某)年歲次( )月朔日,子嗣開元神武皇帝(諱),謹遣(具位)臣(姓名),敢昭告於帝神農氏:惟帝肇興播植,粒此黎元,今時和歲稔,神功是報,謹以制幣犧齊,粢盛庶品,明薦於帝。尚饗。」
《禮記•禮運》寫到,孔子在參加蠟祭禮儀之後,「喟然而嘆」。他對旁邊的言偃說:「大道之行,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大道之行「指神農時代,孔說他沒有趕上,但看到過志書,因而在觀蠟祭之後,表示出對「天下為公」的神農時代十分景仰,可見蠟祭的影響是何等深刻。
蠟祭於清乾隆十年停止。「清初關外舉行,廟建南門內,春秋設壇望祭。世祖入關,猶踵行之。」(《清史稿•禮志》)。蠟祭雖然停止了,但仍然可以從傳統「春節」中感受「勞農大享礻昔 」之農耕文化遺風余韻。
「藉田」與蠟祭一樣,古已有之。商代的金文中就有「藉田」之辭。《詩經•周頌•載芟》是春耕藉田的樂章。蠟祭行於歲終,「報終成之功」;而藉田行於春始,祈求年穀豐登。
歷代帝王對藉田十分重視,《禮記•月令》載: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措之於參保介之御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後漢書•禮儀志》曰:「正月始耕,晝漏上水初納,執事告祠先農巳享。耕時,有司請行事,就耕位,天子、三公、九卿、諸侯、百官以次耕」。劉昭注引賀循《藉田儀》雲,「漢耕日,以太牢祭先農於田所」。又引《舊漢儀》雲,「春始東耕於藉田,官祠先農,先農即神農炎帝也」。《通典》雲,「北齊藉於帝城東南千畝,」「作祠壇於陌南阡西,廣輪三十尺,四陛三譴、四門」,「每歲正月上辛後吉亥,祠先農神農氏於壇上,無配饗,祭訖親耕」。「大唐貞觀三年(629)正月二十一日,太宗親祭先農,藉於千畝之甸」。《宋史》亦載,太宗雍熙五年(988)正月乙亥,親饗神農氏於壇上,以後稷配。禮畢,次詣耕藉位,行三推之禮。「元至大、至正皆命祭先農,祝文曰:『皇帝敬遣某官昭告於帝神農氏』。此神農之祭於藉田也」(《炎陵志》)。明清均行耕藉禮。明太祖,清康熙、乾隆帝,都親耕藉田。雍正時,還將藉田之禮推行到州、縣,並一直沿襲至清末。柬埔寨至今仍有「御耕節」,親王親耕「聖田」。藉田禮儀包括行耕藉禮(享神農炎帝)和天子親耕。其歷史之久,范圍之廣,影響之深,無與倫比。這是在以農為本的中國,歷代王權借重神農炎帝的感召力,親勸農耕,興農固本的一項具有積極意義的舉措。
「祭先醫」也是對炎帝神農氏的特祀。我國傳統醫葯學認為「醫食同源」。炎帝神農氏在開拓耕播農業的同時,發現了醫葯。《帝王世紀》載,炎帝神農氏「嘗味百草,宣醫療疾,救夭傷人命」。《史記補三皇本紀》亦有:「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始有醫葯」之載,故尊炎帝神農氏為「先醫」。
炎帝神農氏對於醫葯的貢獻,始見於《世本》,繼有漢代的《新語》、《淮南子》等著作。成書於東漢末年的我國第一部葯物學專著,總結了炎帝神農口口相傳的葯學知識,並名為《神農本草經》,將發現醫葯的功勞歸於炎帝神農氏。
祀「先醫」之禮,始自元代。《元史•祭祀志》雲,「元貞初年,初命郡國通祀三皇……歲春秋二季行事,以醫師主之」。《春明夢余錄》說,「至於有元,自國都以至郡縣,皆立三皇廟,於醫者之學,如宣聖釋奠禮」。
明代以來,「尤以醫道關系民生至重,乃即太醫院立廟,以祀三皇」。清代亦於太醫院內設三皇殿,祭祀先醫。《清史稿•禮志》雲,「先醫,初沿明舊,致祭太醫院景惠殿,歲仲春上甲,遣官行禮。祀三皇,中伏羲,左神農,右黃帝」,「禮部尚書承祭,兩廡分獻,以太醫院官,禮用三跪、九拜、三獻」。隨著現代醫葯學的發展,「祀先醫」之禮在大陸已經消失,但「神農嘗百草」的口碑仍廣為流傳。
(三)作為中華民族始祖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以炎黃子孫自謂,尊炎黃二帝為共祖。故春秋左丘明著《國語》,有「夫亡者豈無寵,皆黃炎之後」一說。
由眾多氏族融合而成的古華夏族,始於炎帝時代。到黃帝時代,進一步鞏固和壯大,先秦已基本具備雛形。此後,又經過幾次民族大融合,至漢、唐,以古華夏族為主體,聯合成長、壯大於中華大地的各個民族,逐漸孕育為以多民族為主要內容,以多元一體文化為主要特徵、超越狹義血緣關系的中華民族這樣一個共同實體。人們從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始興與統一,以及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意義上,仍以炎黃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並且作為中華民族原初締造者、始興與統一的象徵、凝聚力與認同感的共同標志。於是,對炎帝神農氏的祭祀,又有了新的意蘊了。
這種意蘊,在祀典中表現為,由重視天地之祀,趨向更加重視先祖之祀,並隨著中華民族的壯大而丕顯。至宋代,在歷經漢、唐的興衰存亡之後,進一步深化。因而宋太祖在江山初定,百廢待興的乾德初,即「命李昉、盧多遜等分撰歷代帝王碑,遣翰林侍詔孫崇望等分詣諸廟,書於石」。「詔三年一享」、「造祭器,送諸陵廟」,「各置守陵戶五」,並遣官詣陵致祭。明太祖亦於乾符初握的洪武三年,即「訪先代帝王陵寢」,「自伏羲、神農,各制袞冕,函香幣,遣秘書監丞陶誼等往修祀禮,親制祝文遣之,每陵以白金二十五兩,具祭文修葺陵廟」(《炎陵志》)。在明代的「御祭文」中,幾乎都有祈祝國泰民安之辭。
應該提到的是,在歷史上,活躍於古夏地域外的一些民族,亦曾建立過若干割據皇朝,但他們仍追溯炎黃二帝為其先祖。北周,為鮮卑後裔宇文泰所建。《周書.帝紀》載:「太祖文皇帝......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他的兒子孝閔帝即位後,詔稱:「予本自神農。」遼為契丹族所建,元代脫脫撰《遼史》,直書:「遼之先,出自炎帝,世為審吉國。」發祥於古華夏以此的元、清兩代,他們入主中原之後,很快地認同並融入中華文化。元代除沿襲古制,行「郊天」禮、「祀岳瀆」之外,十分重視祭先農、耕藉田,奉三皇、祀先醫。有元一代,未曾稍怠。至元年間,大學士阿沙不花曾奉命詣陵致祭。清代入關以後,亦於順治八年(1651),欽定帝王陵寢祭祀:「酃神農」,並欽遣侍讀學士白允謙詣陵致祭。此後,凡國有大事,皆詣陵告祭。在現存的37篇「御祭文」中,告即位、親政、復儲的11篇,告靖邊、軍功的6篇,告災祈福的1篇。
古華夏文化母體隔海相望的台灣,對炎帝神農氏的祭祀同樣源遠流長。台灣的神農信仰,至少始於明代。至今台灣以炎帝神農氏為神主的廟宇達一百三十餘座,分別尊稱為炎帝、炎王、五穀先帝、五穀爺、神農大帝、先農、先帝爺、葯王大帝等。離家渡海,開墾台灣的先民們,對炎帝神農氏除了奉以農神葯神,祈祝豐收吉祥之外,更多的是「數典念祖」,不忘根本。
到了近代,中華兒女經過爭生存,謀統一,求發展,圖富強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敬祖愛國之情已愈來愈強烈。於是就有了辛亥革命前夕,同盟會會員在炎黃二帝陵前的慷慨陳詞;就有了抗戰期間,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來的疾筆奮書:「中華終竟屬炎黃」;
湖南省主席、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的披心瀝膽:「岳荷炎帝余澤,捍衛湘土,飲水不思源,何異數典忘祖乎?」於是也就有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海內外炎黃子孫共同發起,社會各界共襄盛舉,對炎帝陵的整修;台灣數十個炎帝神農廟,來炎帝陵為炎帝神農祀像開光;也就有了省市人民政府和海內外社會團體對炎帝陵的多次隆重祭典;「中華炎黃聖火」,炎帝陵「炎帝聖火」取火種儀式。
如果說,「五帝之祀」是慎終追遠,對天地、自然、先祖的敬畏和酬答,而祀「先嗇」、「先醫」是報本返始,對農耕文化的推崇和承傳,那麼始祖之祭,則是敬祖愛國、表達對國家統一、民族昌盛的強烈願望。
古之祀典,強調「生於心」。《禮記•祭法》雲:「夫祭者,非物自外至也,自中出生於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禮,是故賢者能盡祭之義。」祭祀次數要求不煩不怠:「祭不欲數,數則煩,煩則不敬。祭不欲疏,疏則怠,怠則忘」(《禮記•祭義》。至於儀典,乃歷代相沿,或因時因地因事各有斟酌。
炎帝陵祀典,宋始有定例。《宋史.禮制》載:「乾德初詔:歷代帝王,國有常享,著於甲令,可舉而行。......按祠令,先代帝王,每三年一享,以仲春之月,牲用太牢,祀官以本州長官,有故則上佐行事。」又定「太昊、炎帝以下……歲春秋祀以太牢」。宋開寶五年,易為五年一祀。詣陵致祭,則無常例,大致國有大事才遣官告祭。如淳熙十四年(1187)六月,天下大旱,宋孝宗詔「衡州葺炎帝陵廟」(《宋史•本紀》),並遣官告祭,禳災祈福。
明初定議,「每三年出祝文、香帛,傳制遣太常寺樂舞生齋往,命有司致祭。又命所在官以春秋仲月上旬擇日致祭。又定每三年遣祭陵廟之歲,則停欽天山廟祭。」規定「遣使詣各陵致祭,陵置一碑,刊祭期及牲帛之數,俾所在有司守之。」
清代祀典,雖因明代舊制,但顯添厚重。《清史稿》雲:「凡巡幸所蒞,皆祭陵廟,有大慶典,祭告亦如之。」如康熙二十一年(1682)平滇亂之後,「遣官致祭,頒冊文、香、帛,給黃傘、御仗、龍纛各二,凡成武功,皆祭如典」。遣官詣陵致祭的禮儀十分冗雜。據《炎陵志》載,祭前,由欽天監擇定宜祭之日,翰林院撰擬祭文,太常寺、工部、戶部分別預備祭品、儀仗。由禮部開列侍郎以下,四品以上堂官名單,題請欽派致祭官。致祭官行前一日齋戒,屆期赴禮部恭取祭品、祭文、儀仗,如遇皇帝親閱,則另有程序。告祭官至地方後,各官朝服跪迎,並恭奉御祭文、香帛置龍亭內,供公所中堂,各官行三跪九叩首禮。祭前三日,告祭官齋戒,地方官備鼓樂、儀仗,行一跪三叩首禮,迎龍亭於祭所。祭前一日,告祭官省視祭品、祭器,地方官監視宰牲,然後率禮生演習禮儀。祭日四鼓,陳設祭器、祭品、牲俎,樂工,然後集廟門外恭候。五鼓,告陪祭官各朝服,由東戟門入殿。待擊鼓三嚴,告、陪祭官就位。儀式為前後行三跪九叩首禮,中間三獻、讀祭文。迎神、初獻、亞獻、終獻、受胙、撤饌、送神等均歌樂章。執事禮生達三十九人。陳設為,御祭紫降香、沉速香、綾壽幣各一;祭器為爵、俎、登、鉶、簠、簋、籩、豆、篚、罇等四十一件;祭品為牛、羊、豕各一,羹、黍、稷、稻、梁、型圤、薧魚、棗、栗、榛、蓤、茨、鹿脯、餅、菹、醢等二十六種;燭二品。時祭,即於每歲春秋仲月吉日,「由守土正印官一員致祭,執事以禮生。」「陳設及行禮儀節與遣官告祭同」,「惟無樂歌」(《炎陵志》)。祭文,由禮部頒發。乾隆年間定例,炎帝陵大祭「該銀二十一兩」,「春秋二季原額銀二十兩」(《炎陵志》)。
現代祭典,乃在陵殿前舉行。陳設為谷、豆類(九十九種)、干、鮮果(九十九種)、鮮活中草葯(九十九種)。主祭、陪祭、參祭人員各佩胸花標識,由儀仗隊引導,步行至朝覲廣場。屆時,鑼鼓、角號齊鳴,龍獅騰舞,數十支嗩吶奏古樂《大開門》,午門徐徐開啟。隊伍由花籃引導,依次由午門入,至行禮亭敬香、三鞠躬,然後肅立恭候。九時九分,祭祀儀式開始。儀程主要有:
⑴典禮儀式開始;
⑵主祭人就位;
⑶擊鼓九通,鳴金九響;
⑷鳴炮、奏樂(樂隊演奏古樂);
⑸敬獻供品(五穀、三牲、鮮果)
⑹敬獻花籃;
⑺向中華民族始祖炎帝神農氏(座像)三鞠躬;
⑻主祭人恭讀祭文;
⑼焚帛書;
⑽鳴炮、奏樂、禮成。
儀式結束後謁陵。
儀式不是固定的,可酌情增減。增加的如介紹參加祭祀的團體或主要人員、宣讀祝賀活動的電文、接受捐贈等。儀式前後,在廣場舉行民間文藝表演。重大祭祀活動則刊碑紀念,並在謁陵後舉行揭碑儀式。
台灣對炎帝神農氏的祭祀活動,以民間為主,多在農歷四月二十六日神農大帝誕辰日進行。鍾宗憲先生曾撰文介紹,台北縣三重市先嗇宮一九九二年祭典盛況:「四月二十五日上午,由善信匯集一百多輛之大鼓車、南北管車、車鼓亭等車隊,從先嗇宮迎神出發,巡繞市境,市民們則在自家門口擺放香案牲禮祭品,當巡境隊伍經過時,雙手持香遙拜,並燃放鞭炮;是日,民眾依例外燴宴客,各地食客絡繹不絕,一時熱鬧非凡,交通為之堵塞。」其盛況所致,「三重市民代表會因代表參與迎神活動,出席人數不足而流會。」「四月二十六日上午十時,為誕辰祭典正式開始,由市長陳景峻親自主祭,循古禮行三獻禮,地方人士均各有所司,與前日之盛況相較,顯得庄嚴肅穆。」
台灣社團在炎帝陵舉行的祭祀儀式則較為簡單。一九九○年,台北市姜氏宗親會祭陵儀式為:⑴祭祀儀典開始;⑵鳴炮;⑶主祭者就位;⑷陪祭者就位;⑸全體肅立;⑹上香;⑺獻花;⑻獻供;⑼讀祭文;⑽向始祖炎帝神農氏聖像敬禮;⑾自行上香祭拜;⑿恭焚祭文紙帛;⒀贈送紀念牌;⒁鳴炮;⒂禮成。祭祀後謁陵。近幾年,台灣祭陵團體日增,儀式各異。有的著統一服裝(古裝);有的帶炎帝塑像,在炎帝陵殿「開光」;有的仍行三跪九叩首禮,十分虔誠。
今日之炎帝陵,以華夏始祖的歸根之地和中華文化的發端之源,成為我們民族永恆的感情紐帶、不朽的精神聖山。她以跨越時空的力量,牽引著華夏兒女,跨洋過海,翻山越嶺,步入其間。詣陵祭祖,所含蓄的文化意蘊和顯示出的文化張力,是五千年文化的沉澱和升華。
一爐馨香、裊裊不絕,燒燃了數千年,祈祝著「民富國強」。這是民族的夙願,是億兆子孫的心香。
㈤ 重陽節貢品白條雞為什麼嘴裡要放香菜
色香味,貢品講究那個范兒!
不要小看菜品的裝飾點綴,往往是畫龍點睛,盡管類似你的疑惑,香菜未必完全必要。
網購及快速物流的當下,必要的重新還是需要的,避免弄巧成拙,影響口碑
㈥ 已經去世的人的過生日要准備什麼東西祭拜
已經去世的人在民間是不再在其生日時去祭奠了。而是紀念逝世日期了。
舊指皇回帝、皇後死亡之日稱為【忌日答】,這時也向全民公布停止一切預樂活動,包括唱戲、舞龍、娶親、等活動,同時禁忌飲酒、作樂、燃放鞭炮等事,故稱【忌日】。
後來凡祖先及父母親屬的死期。也被稱之為【忌日】
古時候講究:「生而死,死而生!」人雖然死了,但是,他的靈魂得到了新生。所以只是在死去時間去追思,去紀念。
(6)重陽節供品擴展閱讀:
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產生於人類初期對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由此產生了各種崇拜祭祀活動。春節、端午節、清明節、重陽節等是由原始信仰形成祭祀天地神靈、祖先的節日。
祭祀天地大典其實是在心理思維的終極意義上感悟人神溝通、上下交感的精神境界,實現人神天地和諧共生的信仰慾念。祭祀活動,進貢上香,叩拜行禮,莊重肅穆,一絲不苟。祭祀禮節祭品有一定的規范。舊俗備供品向神靈或祖先行禮,表示崇敬並求保佑。
㈦ 求重陽節作文和習俗
重陽節習俗
賞菊
菊花,又叫黃花,屬菊科,品種繁多。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賞菊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俗的組成部分。宋代《東京楚華錄》卷八:「九月重陽,都下賞菊,有數種。其黃、白色蕊者蓮房曰『萬齡菊』,粉紅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黃色而圓者『金齡菊』,純白而大者曰『喜容菊。無處無之。
明代,在《陶庵夢憶》中記載有:「兗州紹紳家風氣襲王府。賞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燈、其爐、其盤、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盤大觥、其壺、其幃、其褥、其酒;其麵食、其衣服花樣,無不菊者夜燒燭照之,蒸蒸烘染,較日色更浮出數層。席散,撤葦簾以受繁露。」
清代賞菊,如《燕京歲時記》:「九花者,菊花也。每屆重陽,富貴之家,以九花數百盆,架度廣廈中前軒後輕(軒輊,車前高後低叫軒,前低後高叫軒,比喻高低優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積者,曰『九花塔』。」在《清嘉錄》中記蘇州賞菊活動說:「畦菊乍放,虎阜花農,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擔入城市。居人買為瓶洗供賞者,或五器七器為一台,梗中置熟鐵絲,偃仰能如人意。或於廣庭大廈堆壘千百盆為玩者,縐紙為山,號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記》等書中也有賞菊之記載。至今,重陽節期間,各大公園也仍組織大型菊展,並將菊縛紮成各類動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觀。
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登高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據《晉書》中《孟嘉傳》載,九月重陽這天,晉朝大司馬桓溫及參軍大將孟嘉等人登上龍山(今湖北江陵縣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觀賞山景,連帽被風吹走也不知道。桓溫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辯,一時傳為佳話。
南朝時,梁人吳均在《續齊諧記》中記載一個神異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隨費長房游學,費長房要他在重陽這天讓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系臂,並登高,飲菊花酒,才可免禍。桓景照辦了,才逃脫災禍。這個故事,生動地反映出重陽時人們的避邪除災心理。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如隋時孫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陽日,必以看酒登高遠眺,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歸。」記隋代風俗,已與後世近似。在南宋的《夢粱錄》卷五載:「日月梭飛,轉盼重陽。……是日『孟嘉登龍山落帽,淵明向東籬賞菊』,正是故事。」南宋韓元吉《水調歌頭·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負菊花開。試尋高處,攜手攝展上崔嵬。放目蒼崖萬仞,雲護曉霜成陣,知我與君來。古寺倚修竹,飛檻絕尖埃。」描寫了重陽賞菊及登高觀景的韻致。
明清時,北京地區登高頗盛,《燕京歲時記》雲:「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每屆九月九日則都人提壺攜楹,出都登高。南則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薊門煙樹、清凈化域等處,遠則西山八處。賦詩飲酒,烤肉分糕,詢一時之快樂也。」不論文人百姓,都喜歡登高後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貴戚富家則帶上幕帳、烤具、車馬、樂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帳、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並唱戲奏樂,聽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後,每年重陽於北海東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並架藍布圍障,防止閑人偷看。在玉淵潭釣魚台等處,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宮御花園里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廣州地區,遊客多於重陽登上白雲山,飲酒賦詩,熱鬧非凡,影響至今。在上海,附近無山丘,便把滬南丹風樓及豫園的大假山作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熱鬧。至民國年間乾脆又登二十四層高的國際飯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東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閣等等,也都是登高勝地。尤其是滕王閣,因了唐代王勃於重陽節時在閣上寫出千古名文《滕王閣序》,更聞名天下。至於湖北江陵龍山上的紀念晉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跡,也吸引著許多遊客。
由於重陽為秋節,節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說法相對應。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這也是一個頗有詩意的名稱。
關於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可能源於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前往山上遊玩,以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後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古代認為「九為老陽,陽極必變」,九月·九日,月、日均為老陽之數,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長壽的活動,並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稱九為「宜於長久」之數。這是明代謝肇制《五雜咀》中的看法。
一說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閑。這時山野里的野果、葯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葯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這種上山採集農民們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點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此外重陽節期間天氣晴朗,氣溫涼爽,適宜於登高望遠。
佩茱萸·簪菊花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佩茱萸
茱萸是一種可以做中葯的果實,因為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復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濕,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霉變。這段時間又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民間稱之為「桂花蒸」,這時必須防蟲。茱萸有小毒,有除蟲作用,制茱萸囊的風俗正是這樣來的。
但是在宋元之後,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俗的重心的潛移中去理。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瓮」(茱萸)。
放紙鷂
放紙鷂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鷂為主要特徵的。此習,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 放紙鷂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後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風箏始見於春秋時期,初型均是鳥類。相傳公輸般(魯班)「削竹為鶴,成而飛之」,「作木鳶以窺宋城」。這里的「竹鵲」「木鳶」,就是代風箏的雛型。不過,當時沒有紙,只能用竹木製成。清人筆記中說 「韓信率軍十萬圍攻項羽於垓下,以牛皮製風箏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鄉之曲,其聲悲怨,楚軍弟子八千人盡皆散去」。這里所說的漢代風箏,也只不過是牛皮製的風箏。東漢蔡倫造紙術面世後,始有紙制風箏,出現了「紙鳶」和「鷂子」的稱謂。「風箏」之名的出現,據記是出現在五代,《詢芻錄》記曰:「風箏,即紙鳶,又名風鳶。初,五代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 鳴,俗呼風箏。」唐以後,風箏盛行,並定清明節為風箏節,宋已後更是在老百姓中間普及了。從這以後,風箏的形狀已不局限於鵲、鳶、鷂等鳥類,蟲、魚、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後,風箏製作已成為一種十分精湛的手工藝術。
惠州民間的紙鷂,已非本來面目,多為四方平面,帶一尾巴,其形狀與民間所貼門神、神位相似,故疑為神狀風箏的一種簡化。在惠州民間,風疹製作極為簡單,采竹一枝彎曲,一支直豎,撐住一張四方紙,貼上尾巴調好線,即可放飛。有一種不帶尾巴,四方狀紙稍大,稱「阿婆鷂」,以放飛時平穩、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狀的紙鷂也偶而有之。
重陽這天,人們多伴以凳高,於街道和曠野處放飛風箏,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壯觀。
按我國的傳統習慣,放飛風箏多在清明。重陽放紙鷂可說是惠州民間特有習俗。其來由無從考究。但從惠州的領南氣候觀之,時間上似乎頗為恰當。清明前後為雨季,春雨不斷,這時顯然是不適合於放紙鷂的,而重陽前後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為適合的。
吃重陽糕
重陽的飲食之風,除前所述的飲茱萸、菊花酒,吃菊花食品之外,還有好些,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在北方,吃重陽糕之風尤盛。 重陽糕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有「糙花糕」、「細花糕」和「金錢花糕」。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 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 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 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 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有詩描述重陽糕的製作:
蔡雲:
篝火鳴機夜作忙,
織工一飲登高酒,
依然風雨古重陽,
蒸出棗糕滿店香。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重陽糕不僅自家食用,還饋送親友,稱「送糕」;又請出嫁女兒回家食糕,稱「迎寧」。
飲菊酒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
早在屈原筆下,就已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即服食菊花瓣。漢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時曹五曾在重陽贈菊給鍾蹈,祝他長壽。晉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記河南南陽山中人家,因飲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壽的事。梁簡文帝《採菊篇》中則有「相呼提筐採菊珠,朝起露濕沾羅懦」之句,亦採菊釀酒之舉。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我國釀制菊花酒,早在漢魏時期就已盛行。據《西京雜記》載稱「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為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晉代陶淵明也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頹齡」之說。後來飲菊花酒逐漸成了民間的一種風俗習慣,尤其是在重陽時節,更要飲菊花酒。《荊楚歲時記》載稱「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蓮耳,飲菊花酒,令長壽。」
到了明清時代,菊花酒中又加入多種草葯,其效更佳。製作方法為:用甘菊花煎汁,用曲、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葯。
由於菊花酒能疏風除熱、養肝明目、消炎解毒,故具有較高的葯用價值。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指出,菊花具有「治頭風、明耳目、去瘺癉、治百病」的功效。
古時菊花酒,是頭年重陽節時專為第二年重陽節釀的。九月九日這天,採下初開的菊花和一點青翠的枝葉,摻和在准備釀酒的糧食中,然後一齊用來釀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飲用。傳說喝了這種酒,可以延年益壽。從醫學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頭昏、降血壓,有減肥、輕身、補肝氣、安腸胃、利血之妙。時逢佳節,清秋氣爽,菊花盛開,窗前籬下,片片金黃。除登高插茱萸外,親友們三五相邀,同飲菊酒,共賞黃花,確實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詩人們,賞菊飲酒,吟詩唱酬,給後世留下不少佳句。
由於菊花酒的緣故,重陽又成了祭祀酒業神的酒神節。如《山東民俗·重陽節》介紹,山東酒坊於重陽節祭缸神,神為杜康。在貴州仁懷縣茅台鎮,每年重陽,開始投料下葯釀酒,傳說是因九九重陽,陽氣旺盛才釀得出好酒。每當烤出初酒時,老闆在貼「杜康先師之神位」的地方點香燭,擺供品祈禱釀酒順利(見《中國民俗采英錄》)。在湖南寧遠,每於九月九日「競造酒,日重陽酒」。這些風俗說明,重陽與酒的關系極深。
㈧ 保家仙供奉禁忌
保家仙是在東北家庭中很常見的家庭保護神,但是供奉保家仙一定要注意,如供奉的不得當,可能會不受其利反受其害了。我總結了幾點禁忌,希望可以幫到你:
1、供奉保家仙,首先要誠心,這也是很重要的,仙家看不到你的誠心怎麼會保佑你們呢;
2、供奉保家仙的朝向一般是坐北朝南,不能沖西。坐西朝東的位置最好,不可面向廁所廚房卧室;
3、不可給仙家供假香燭,可以在無相銅爐官網請一些香燭回來供奉仙家,這樣也能更好的向仙家表達你的祈願;
4、要勤更換給仙家的供品,勤打掃仙堂,打掃時要給仙家說一下,免得冒犯了仙家;
5、要注意的地方還是很多的,但是我覺得都比不上一顆真誠的心,你覺得呢。最後祝你及家人早日得到保家仙的庇護。
6、燒香拜神,香其實很重要的,好的香能更能傳達自己的祈福,溝通虛空法界,受無盡庇護,同時顯示自己的虔誠和恭敬,這是也是古往今來燒香的意義所在。如果誠心祭拜,可以在無相銅爐官網,定幾盒適合你的祈福香。
㈨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習俗
01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歷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里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這是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寫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歲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的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准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歷」,明確規定以農歷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02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平除呂後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