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論語DE孝論語中有關孝的句子有哪些
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版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權,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⑵ 論語中關於孝的句子和解釋
論語為政第二 【原文】 2·5 孟懿子(1)問孝,子曰:「無違。(2)」樊遲(3)御(4),子告之曰:「孟孫(5)問孝於我, 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注釋】 (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 (2)無違:不要違背。 (3)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歲。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 (4)御:駕馭馬車。 (5)孟孫:指孟懿子。 【譯文】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評析】 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但這里著重講的是,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見,孝不是空泛的、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定,依禮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 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注釋】 (1)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武是他的謚號。 (2)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指父母。疾,病。 【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評析】 本章是孔子對孟懿子之子問孝的答案。對於這里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歷來有三種解釋:1.父母愛自己的子女,無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這種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謹慎小心,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時擔憂,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擔憂了,表明父母的親子之情。3.子女只要為父母的病疾而擔憂,其他方面不必過多地擔憂。本文採用第三種說法。 【原文】 2·7 子游(1)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2),不敬,何以別乎?」 【注釋】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吳人,比孔子小45歲。 (2)養:音yàng。 【譯文】 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評析】 本篇還是談論孝的問題。對於「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一句,歷來也有幾種不同的解釋。一是說狗守門、馬拉車馱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說犬馬也能得到人的飼養。本文採用後一種說法,困為此說比較妥貼。 【原文】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1)。有事,弟子服其勞(2);有酒食,先生(3)饌(4),曾是以為孝乎?」 【注釋】 (1)色難:色,臉色。難,不容易的意思。 (2)服勞:服,從事、擔負。服勞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長者或父母;前面說的弟子,指晚輩、兒女等。 (4)饌:音zhuàn,意為飲食、吃喝。 【譯文】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評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談論有關孝的問題。孔子所提倡的孝,體現在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一個共同的思想,就是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
⑶ 孔子論語中關於「孝順父母」的句子和翻譯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內兄長。出自(春秋容)《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⑷ 論語中關於孝的句子和解釋越多越好!1
論語為政第二 【原文】 2·5 孟懿子(1)問孝,子曰:「無違.(2)」樊遲(3)御(4),子告之曰:「孟孫(5)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注釋】 (1)孟懿子:魯國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孫,名何忌,「懿」是謚號.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2)無違:不要違背.(3)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歲.他曾和冉求一起幫助季康子進行革新.(4)御:駕馭馬車.(5)孟孫:指孟懿子.【譯文】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評析】 孔子極其重視孝,要求人們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無論他們在世或去世,都應如此.但這里著重講的是,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見,孝不是空泛的、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定,依禮而行就是孝.【原文】 2·6 孟武伯(1)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2).」 【注釋】 (1)孟武伯:孟懿子的兒子,名彘.武是他的謚號.(2)父母唯其疾之憂:其,代詞,指父母.疾,病.【譯文】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評析】 本章是孔子對孟懿子之子問孝的答案.對於這里孔子所說的父母唯其疾之憂,歷來有三種解釋:1.父母愛自己的子女,無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夠體會到父母的這種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謹慎小心,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時擔憂,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擔憂了,表明父母的親子之情.3.子女只要為父母的病疾而擔憂,其他方面不必過多地擔憂.本文採用第三種說法.【原文】 2·7 子游(1)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2),不敬,何以別乎?」 【注釋】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吳人,比孔子小45歲.(2)養:音yàng.【譯文】 子游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評析】 本篇還是談論孝的問題.對於「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一句,歷來也有幾種不同的解釋.一是說狗守門、馬拉車馱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說犬馬也能得到人的飼養.本文採用後一種說法,困為此說比較妥貼.【原文】 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1).有事,弟子服其勞(2);有酒食,先生(3)饌(4),曾是以為孝乎?」 【注釋】 (1)色難:色,臉色.難,不容易的意思.(2)服勞:服,從事、擔負.服勞即服侍.(3)先生:先生指長者或父母;前面說的弟子,指晚輩、兒女等.(4)饌:音zhuàn,意為飲食、吃喝.【譯文】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評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談論有關孝的問題.孔子所提倡的孝,體現在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一個共同的思想,就是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
⑸ 論語中關於養父母和敬父母的句子都有哪些
孟武伯問孝,子曰:抄「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學而》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為政》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在不遠游;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
長者問,對勿欺;長者令,行勿遲;長者賜,不敢辭。
⑹ 論語中關於養父母和敬父母的句子
1、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論語?學而第一》。 2、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朱熹和南懷瑾等,把\「父母惟其疾之憂」看成一句話,\「父母」作主語,\「其」指代\「子女」,說,父母擔憂子女生病,子女應體察父母心,以消其心頭之憂,這就是盡孝。
⑺ 《論語》中孝敬父母的話
孝敬父母格言
1.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魯訊
2.愛國主義深深紮根於人專的本能和感屬情之中。愛國主義則是放大了的孝心。戴達菲爾德
3.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的人定愛他的父母。林語堂
4.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軻
5.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6.母愛勝於萬愛。-莎士比亞
7.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就是母親的呼喚。 -但丁
8.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後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9.孝子事親,不可使其親有冷淡心,煩惱心,驚怖心,愁悶心,難言心,愧恨心。-袁采
⑻ 跪求論語中孝敬父母的句子……T-T……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父母唯其疾之憂;父母在不遠游;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你最好去讀一下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
⑼ 論語中關於孝敬父母的語句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