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又是一年九月九,登高望遠攀枝頭」這兩句歌詞是什麼歌上的歌詞都是什麼
又是一年九月九 登高望遠舉杯酒(2006-10-30 22:20:47)轉載▼
重陽節是在每年農歷的九月初九,雙九重疊,所以也稱「重九」。古時候,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九為陽數中最大。日月並陽,兩九相重,古籍《易經》上有:「以陽爻為九。」兩陽相重,因此又稱「重陽」。
重陽節來源於道教的一個神話故事。相傳東漢時,汝南縣有一個叫桓景的農村小夥子,父母都健在,妻子兒女一大家。日子雖然不算好,半菜半糧也能過得去。誰知不幸的事來了。汝河兩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戶戶都病倒了,屍首遍地沒人埋。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時候聽大人們說:「汝河裡住有一個瘟魔,每年都要出來到人間走走。它走到哪裡就把瘟疫帶到哪裡。桓景決心訪師求友學本領,戰瘟魔,為民除害。聽說東南山中住著一個名叫費長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裝,起程進山拜師學藝。費長房給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晝夜地練開了。轉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到他跟前說:「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來。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你家鄉父老登高避禍。」仙翁說罷,用手一指,一隻仙鶴展翅飛來,落在桓景面前。桓景跨上仙鶴向汝南飛去。
桓景回到家鄉,召集鄉親。把大仙的話給大夥兒說了。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子每人分了一片,說這樣隨身帶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抿了一口,說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鄉親們安排好,就帶著他的降妖青龍劍回到家裡,獨坐屋內,單等瘟魔來時交戰降妖。不大一會兒,只聽汝河怒吼,怪風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來,穿過村莊,走千家串萬戶也不見一個人,忽然抬頭見人們都在高高的山上歡聚。它竄到山下,只覺得酒氣刺鼻,茱萸沖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裡走去。只見一個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聲向前撲去。桓景一見瘟魔撲來,急忙舞劍迎戰。鬥了幾個回合,瘟魔戰他不過,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聲把降妖青龍劍拋出,只見寶劍閃著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此後,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們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的事,父傳子,子傳孫,一直傳到現在。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到了漢代,過重陽節的習俗漸漸流行。相傳漢高祖劉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呂後謀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賈氏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氏便把重陽的活動帶到了民間。賈氏對人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從此重陽節的風俗便在民間傳開。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過重陽節的習俗在當時文人雅士中已頗為盛行。到魏晉南北朝時,重陽已被民間普遍重視。晉人周處《風土記》中記載:「以重陽相會,登山飲酒,謂登高會,又名茱萸會。」又《齊人月令》中說:「重陽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游賞,以暢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還。」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說明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了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中曾記載了當時北宋重陽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有南宋宮廷「於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遊樂一番。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九九艷陽天」,雲淡山清,秋高氣爽,又正值豐收季節,橘紅橙黃,栗開榴綻,金桂飄香,遍野盛開的黃花,滿山豐碩的果實,風光迤邐,是出外游覽的最好季節。故重陽也有不少別稱。晉代因為大詩人陶淵明喜歡在重陽賞菊,人們又稱為「菊節「或「金節」。南北朝時,在荊楚一帶,人們在此日「籍野飲宴」,所以有人也就把它稱為「野餐節」。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
古代登高,並不限於九月九日這天。清人趙翼的《陔余叢考》說:「登高不獨九月也。昌黎有《人日城南登高》詩:《隋書·元胄傳》:『文帝正月十五日與近臣登高』,是人日及上元皆登高矣。」只是重陽登高的習俗最盛,一直延續了下來。
登高之所以流傳下來,正是因為值此秋高氣爽之際,登高遠望,賞菊插萸,飲酒作詩,是對身心健康有很大益處的趣事。這才是登高風俗之所以會長期延續的真正原因。「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詩人王維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表達了他在重陽登高時的思親之情。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中寫道:「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在這首詩中,作者在重陽節當日,恰與好友相逢,他們一起登上了高山,給頭上插滿了菊花,喝著酒,吟著詩,好不快活,作者還慰籍朋友不必流淚,表現了作者喜慶的情懷,這正與王維的那首詩格調相反。再看盧照鄰的《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與王勃的《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這兩位「初唐四傑」中的「二傑」在重陽日中所作詩作如出一轍,都表現了作者在他鄉的愁思。一個登上高山,望著故鄉,歸心似箭,泣不成聲。一個望著家鄉的方向,「他席他鄉送客杯」,把思情寄託在北地來的「鴻雁」中,這種有家不能歸的悲切情感在重陽節里得到了徹底地釋放。古人重陽登高詩作很多,在時令風俗文化中相當突出。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是重陽節最主要的時令風俗食品。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做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宋代詩人寫到重陽糕的有很多。可見,重陽糕在唐代開始有了。而到宋代已經在社會生活中普遍流行了。甚至連北宋時居於祖國北方的金國人,也模仿漢人的風俗,在重陽節吃糕,名為「寶階糕」。
那麼,究竟為什麼吃重陽糕呢?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在這天登高慶節,對於無高可登的,或者是無力登高與來不及登高的,則以重陽糕來代替一下,因為「糕」,「高」兩字諧音。也有的說還有別的意思,明人謝肇瀾的《五雜俎》說:「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祝曰:『願兒百事俱高』。此古人九日吃糕之意。」同樣是取「高」字諧音,卻別有良好的祝福之意。
重陽節還有持螯賞菊的習慣。值此菊花盛開、螃蟹上市之時,如孟浩然所說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又如曹雪芹所寫的寶玉等人在大觀園持螯賞玩,當然是令人欣然神往的。關於吃蟹,《紅樓夢》第三十八回寫到大觀園一頓蟹宴,花去的銀子夠莊稼人過一年的。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
著名女詩詞家李清照在《醉花蔭》中寫道「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的一生是悲慘的,像這樣一位才女,命運卻於她如此不公,她與丈夫趙明誠一起度過了二十八年的幸福生活,可惜趙明成卻早逝,讓病魔奪去了生命。後嫁與勢利小人張汝舟,在家庭暴力的遭遇下,終日忍受著非人的磨難,前後兩種生活落差懸殊,所以李清照的情感最為豐富,她喜歡做夢,因為在夢中她能見到她的愛夫趙明誠,一回到現實中,她又十分的悲涼凄慘。在重陽節這天,她愁得睡不著覺,喝了菊花酒,看到自己比黃花還瘦,這說明她當時已十分憔悴,終日生活在痛苦之中。
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毛主席的《採桑子重陽》中寫道:「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這首詞描繪了重陽節前後菊花盛開的繁榮景象,表現了主席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喜愛與贊賞之情。
菊花開在農歷九月,因稱「九花」。舊時富貴人家到重陽節以菊花布置為山形、塔形,稱為九花山、九花塔。
清代王韜在《瀛埔雜志》一書里描繪當時設在上海豫園萃秀堂門外的菊花會:「瘦石疏苔,曲廊小榭,已覺蕭然有秋意。繞湖石折而東北,境地開朗,遙見菊影婆娑,畢呈眼底。循回欄而入,則萬卉齊花,高低疏密,羅列堂前,棐幾湘簾,瓷盆竹格,無不盡態極妍,爭奇斗勝。」
插茱萸和簪菊花
九九登高,並不僅僅登臨飲宴、賦詩作文而已,它還是有其他活動的。這些活動綜合而成為「登高會」。登高會也叫「茱萸會」,因此也被稱為「茱萸節」。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戴於臂,或做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戴,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戴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戴的。
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是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兩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節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重陽節被定為老人節
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今年重陽節,也是我國第十八個老人節,前兩天,我們的記者走訪了西安市100餘名上班族,發現竟有4成的上班族表示不知道老人節,這真讓我們心寒。我們如今的年輕人,只記住了西方的什麼萬聖節、聖誕節、情人節等等,卻把我們中國流傳下來的優良傳統節日忘卻了,這真有些本末倒置,邯鄲學步之嫌。中國的傳統文化正在被西方的文化所蠶食,這讓我們感到憂心忡忡。如何把我們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㈡ 重陽節難聚首找一首歌曲名,歌詞大概是:又是九月九,重陽節難聚首。是一首就是年
九月九的酒
詞曲:陳樹 朱德榮
演唱:陳少華
又是九月九 重陽夜 難聚首
思鄉的人兒 飄流在外頭
又是九月九 愁更愁 情更憂
回家的打算 始終在心頭
走走走走走啊走 走到九月九
他鄉沒有烈酒 沒有問候
家中才有自由 才有九月九
親人和朋友 舉起杯 倒滿酒
飲盡這鄉愁 醉倒在 家門口
家中才有自由 才有九月九 噢
[ti:九月九的酒]
[ar:陳少華]
[al:]
[offset:500]
[00:01.73]九月九的酒
[00:02.75]詞曲:陳樹 朱德榮
[00:08.00]演唱:陳少華
[01:44.00][00:35.69]又是九月九 重陽夜 難聚首
[01:51.04][00:42.12]思鄉的人兒 飄流在外頭
[01:56.76][00:48.09]又是九月九 愁更愁 情更憂
[02:02.78][00:54.02]回家的打算 始終在心頭
[03:41.38][03:29.43][03:17.45][03:05.71][02:23.59][02:11.74][01:18.00][01:06.06]走走走走走啊走 走到九月九
[03:35.50][03:11.52][02:17.64][01:11.96]他鄉沒有烈酒 沒有問候
[03:23.44][02:29.70][01:23.91]家中才有自由 才有九月九
[02:50.93]親人和朋友 舉起杯 倒滿酒
[02:56.63]飲盡這鄉愁 醉倒在 家門口
[03:47.30]家中才有自由 才有九月九 噢
㈢ 有一首關於重陽節的歌,古風的,歌詞是什麼秋風化了你
錯過
演唱;祁隆
是否還記得那美麗的邂逅
是否還記得那醉心的溫柔
一抹相思飄盪在夢的路內口
曾經容的記憶卻擱淺在西樓
是否不小心把你身影弄丟
是否松開了今生相牽的手
一片赤誠無法將真情挽留
曾經的誓言還回盪在心頭
思緒在細雨里紛飛
憂傷在心中已駐留
思念在秋風在秋風中顫抖
淚水在盡情地淌流
天長地久不過是荒唐的借口
愛你的心在瞬間化為烏有
是否不小心把你身影弄丟
是否松開了今生相牽的手
一片赤誠無法將真情挽留
曾經的誓言還回盪在心頭
思緒在細雨里紛飛
憂傷在心中已駐留
思念在秋風在秋風中顫抖
淚水在盡情地淌流
思緒在細雨里紛飛
憂傷在心中已駐留
思念在秋風在秋風中顫抖
淚水在盡情地淌流
天長地久不過是荒唐的借口
愛你的心在瞬間化為烏有
㈣ 九九重陽節阿寶唱的是什麼歌
歌曲名就叫【九月九的酒】歌詞-----又是九月九,重陽夜, 難聚首。思鄉的人兒, 飄流在外頭。又是九月九, 愁更愁, 情更憂。回家的打算, 始終在心頭。走走走走走啊走 ,走到九月九,他鄉沒有烈酒, 沒有問候。家中才有自由, 才有九月九。親人和朋友, 舉起杯 ,倒滿酒。飲盡這鄉愁, 醉倒在 家門口,家中才有自由, 才有九月九。 望採納。
㈤ 又是九月九重陽節難聚首~~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他鄉沒有列酒沒有問候~`這首歌詞出自哪首歌啊
《九月九的酒》
演唱:陳少華
作曲:朱德榮
作詞:陳樹
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
思鄉的人兒,飄流在外頭
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
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
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他鄉沒有烈酒,沒有問候
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又是九月九,重陽夜難聚首
思鄉的人兒,飄流在外頭
又是九月九,愁更愁情更憂
回家的打算,始終在心頭
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他鄉沒有烈酒,沒有問候
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親人和朋友,舉起杯倒滿酒
飲盡這鄉愁,醉倒在家門口
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他鄉沒有烈酒,沒有問候
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走走走走走啊走,走到九月九
他鄉沒有烈酒,沒有問候
家中才有自由,才有九月九
(5)重陽節歌詞擴展閱讀:
《九月九的酒》收錄於陳少華1994年發行的同名專輯《九月九的酒》中。1995年,陳少華憑借該曲榮獲中國音樂電視大賽銀獎。
1992年,22歲的陳少華已經是一家歌廳的老闆;那時候朋友們都覺得陳少華唱的不錯,慫恿陳少華去錄歌。於是在1993年陳少華隻身去了廣州尋找製作人,並用十八萬錄了第一張專輯《九月九》。
之後,在專輯面市時,《九月九的酒》這首歌曲火了,陳少華也陸續地接到了央視等各大媒體的邀約電話,陳少華這個名字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火爆大江南北。
㈥ 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歌曲與歌詞
《賣湯圓》(台灣民謠)-- 卓依婷:「賣湯圓 賣湯圓,小二哥的湯圓是圓又圓。一碗湯圓滿又滿,三毛錢呀買一碗。」這首歌是來自台灣的民謠,有很多版本,徐小鳳老師也唱過這首,但是超市商場里邊放的都是這個版本,都說「南方吃湯圓 北方滾元宵」,可是黑市只想表示現在三毛錢現在連一口湯都喝不到。
《採茶紀》-- 雙笙:這首歌描述的是寒食節剛過後美麗的採茶鄉,這首歌的熱度應該僅此於那首每家超市每逢元宵節都放的《賣湯圓》了吧,之前被用作央視節目的背景音樂,雖然最後涉及版權的問題,但是相比於這首歌作曲的某某圓抄襲了幾十首應該無傷大雅吧。這首古風真的能把人代入進去,不是一味的追求詞藻,反而敘事一般娓娓道來,輕快的節奏像歌中的小村落,大人農忙,孩子滿處鬧的雞飛狗跳…中間官府賦稅高一語帶過,留我遐想,或許這只是短暫的歡寧,或許戰火,或許官府,強盜會光顧…但是這霎那間的歡樂祥寧,卻讓人無法自拔,不停循環生怕失去。
「人就像茶,得受得了高溫熬,葉片從浮到沉由卷至舒,艱辛多少。」——願,人如茶,雖一葉,亦盡染清水間,溢香唇齒。
《清明雨上》-- 許嵩:為何是清明雨上而非雨下? 雨上是有你的天堂,雨下獨留我彷徨。歌詞中的東瓶西鏡放,是安徽古建築習俗。客廳東部放瓶子,西邊放鏡子,意為終生平(瓶)靜(鏡)。都說周傑倫的中國風是宮廷的,有傳統的氣息;可許嵩的中國風卻是江南的,有梅雨的味道,和每逢清明就下雨的感覺真是太配了。畢竟作為當年的QQ音樂三巨頭,許嵩可是唯一火到了現在啊。
半城煙沙半城血,清明雨上客怎眠。千網路里尋伊人,不見當年廬州月。
纏綿細雨渡江人,宿敵恩怨誰來分。江南才子汝若問,清明雨上一曲魂
《春節序曲》--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這首歌不得了,《難忘今宵》的CP,自帶畫面感,誰聽了腦子里沒有浮現出剛剛吃過的年夜飯 剛剛看過的春晚呢。確實黑市也是聽了這么多年才知道春晚的開場BGM原來就叫春節序曲,每次聽到2分鍾左右平緩的那段,總是能想到新聞頻道播全國各地新年的實時畫面。以後如果別人說你老聽民謠太頹廢,讓你放一首喜慶的,那這首絕對可以讓你壓得住場子。
㈦ 找一首歌名,歌詞是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採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譯文:
人之一生多麼容易衰老而蒼天不老,
重陽節卻年年都來到。
今天又逢重陽,
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
那不是春天的光輝。
卻勝過春天的光芒,
無涯的汀江之上有綿綿不絕的秋霜。
「重陽」,陰歷九月初九,古人以九為陽數,故稱九月初九為重陽節。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陽節。這年5、6月間,紅四軍攻佔龍岩,蔣介石組織兵力會剿紅軍,紅四軍主力配合當地游擊戰爭,9月21日,攻佔上杭,擊敗敵人的會剿。此時毛澤東已經離開紅四軍的領導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農村,一面養病,一面領導地方土地革命斗爭。
㈧ 找一首歌曲名,歌詞大概是:又是九月九,重陽節難聚首。是一首就是年代的歌曲。
九月九的酒
填詞:陳樹 譜曲:朱德榮
歌曲原唱:陳少華 所屬專輯:九月九的酒
又是九月九 重陽夜難聚首 思鄉的人兒
飄流在外頭 又是九月九 愁更愁情更憂
回家的打算 始終在心頭 走走走走走啊走
走到九月九 他鄉沒有烈酒 沒有問候
走走走走走啊走 走到九月九 家中才有自由
才有九月九 又是九月九 重陽夜難聚首
思鄉的人兒 飄流在外頭 又是九月九
愁更愁情更憂 回家的打算 始終在心頭
走走走走走啊走 走到九月九 他鄉沒有烈酒
沒有問候 走走走走走啊走 走到九月九
家中才有自由 才有九月九 親人和朋友
舉起杯倒滿酒 飲盡這鄉愁 醉倒在家門口
走走走走走啊走 走到九月九 他鄉沒有烈酒
沒有問候 走走走走走啊走 走到九月九
家中才有自由 才有九月九 走走走走走啊走
走到九月九 他鄉沒有烈酒 沒有問候
家中才有自由 才有九月九
《九月九的酒》是陳少華演唱的一首歌曲(代表作),由陳樹作詞、朱德榮作曲。收錄於陳少華1994年發行的同名專輯《九月九的酒》中。
1992年,22歲的陳少華已經是一家歌廳的老闆;那時候朋友們都覺得他唱的不錯,慫恿他去錄歌。
於是在1993年他隻身去了廣州尋找製作人,並用十八萬錄了第一張專輯《九月九》;「其實你是被人家帶著一個想賺你一筆錢的目的,弄了一個所謂的專輯」,主持人這樣總結到。
之後,在專輯面市時,《九月九的酒》這首歌曲火了,他也陸續地接到了央視等各大媒體的邀約電話,陳少華這個名字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火爆大江南北 。
一首《九月九的酒》令歌手陳少華被大家熟知,更讓他得到了「酒歌王子」的稱號。從淺顯的語言中,將獨在異鄉的思鄉情與漂泊在外的無奈與孤寂淋漓盡致的描繪出來,曲末回憶此時在家中與親人聚首,是何光景,與前面對比,使思鄉情更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