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孔子是怎樣講「孝」的
孔子對他的學生樊遲談到孝順父母時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也就是說父母活著的時候,應按一定的禮節侍奉他們;他們去世了,應按一定的禮儀要求安葬他們,祭奠他們。在古代孝也是一種禮節,可以說孝是一個人一生中最基礎的禮節,所以《左傳》里有「孝者禮之始也」。作人要講各種禮,但古人強調千禮萬禮,最先的禮是對父母的禮。
㈡ 孔子說中孝順的名言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汝安乎?」曰:「安。」「汝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上面的翻譯
1、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說:「所守的約言符合道義,所說的承諾就盟能兌現。態度容貌符合禮儀就不致於遭受侮辱。依靠關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2、孔子說:「後生小子(弟子在這里指的是年紀幼小的人),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離開自己的房子(《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這里的弟子指命士以上的任務而言。入是入父宮,出是出己宮)便敬愛兄弟。寡言少語,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精力,再去學習文獻。
3、孔子說:「當他父親活著(父在,無權獨立行動)要觀察他的志向;他父親死了,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對於父之道長期地不加以改變,可以說做到孝了。
4、孟懿子(魯國大夫,姓仲孫名何忌,懿為謚號)向孔子問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禮節。不久,樊遲(孔子學生,姓樊名須,字子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問孝道,我答復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問:「什麼意思?」孔子道:「父母活著,依規定的禮節侍奉他們,死了,依照規定的禮節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5、孟武伯(仲孫彘,孟懿子的兒子)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回答道:「做父母的只是為孝子的疾病發愁(意在做孝子的應該體諒父母,保重健康,不要讓父母擔憂)
6、子游(孔子學生,姓言名偃,字子游)問孝道,孔子說:「現在的所謂孝,就是說能夠養活父母便行了,至於狗和馬都能夠得到飼養,若不存心嚴肅的孝順父母,那養活父母和飼養狗馬怎麼去區別呢?
7、子夏(孔子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問孝,孔子說:「兒子在父母面前經有高興的神色,是件難事。有事情,年輕人效勞,有酒菜佳餚,年長的人吃喝。
難道這竟可認為是孝么?
8、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能不知道,一邊替他們高興,一邊擔憂
9、宰我(孔子學生)問:「父母死後要守三年的喪,太久了。君子有三年不去習禮,禮儀必定會廢棄掉,三年不去奏音樂,音樂一定會失傳。陳谷既然已經吃完了,新谷又已出來,打火用的燧木又經過一個輪回,一年也就可以了。」
孔子道:「(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便吃那個白米飯,穿花緞衣,你心裡安不安呢?」
宰我道:「安."
孔子(搶著說)道:「你安,你就去干吧!君子的守孝,吃美味不小的甜,聽音樂不覺得快樂,住在家裡不覺得舒適,才不這樣干。如今你既然覺得心安,便去干好了。」
宰我退了出來,孔子說:「宰予不仁啊!兒女生下來,三年以後才能完全脫離父母的懷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如此,宰予難道就沒有從他父母那裡得到三年懷抱的愛護嗎?
10、有子說"他的為人,孝順爹娘,敬愛兄長(其為人也孝弟中的「弟」是悌,音ti的四聲。孝為對待父母的正確態度,悌為對待兄長的正確態度)卻喜歡觸犯上級,這種是很少的。不喜歡觸犯上級,卻喜歡造反,這種人從來沒有過。君子專心致力於基礎工作,基礎樹立了,道就產生。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是仁的基礎吧
http://wenku..com/view/cb329f6e25c52cc58bd6be53.html
㈢ 孔子關於』孝『的語錄有那些啊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回答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替孔子趕車,孔子對他說:「孟孫氏問我怎樣做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節。』」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侍奉他們,父母不在世後,要依禮節安葬他們,依禮祭祀他們。」
孟懿子的兒子孟武伯問怎樣做是孝,孔子回答說:「做父母的就是擔心子女的品行不好,所以,孝順父母,就要涵養自己的德行,不要使父母擔憂。」
子游問怎樣做是孝,孔子說:「現在的人所謂孝順,只是能奉養父母就可以了,但這是很不夠的,因為對狗對馬,人也能飼養它。如果對父母只能做到奉養而不誠心孝敬的話,那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所以重孝道、事父母,要出於誠敬,而不止於物質上的奉養而已。
孔子告訴弟子:「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其年高長壽而歡喜,另一方面因其日益衰老而擔心。」
孔子還說:「侍奉父母,如果我們覺的父母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我們要婉言相勸。如果父母不聽,我們還是要尊敬父母。盡管內心憂慮,對父母卻並不怨恨。」
子夏問怎樣做是孝,孔子說:「子女侍奉父母能經常和顏悅色是最難的。如果僅僅做到有了事,孩子為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來享受,但是,子女的臉色卻很難看,這難道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最後孔子還有一個關於孝的經典對話
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註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雲:「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㈣ 孔子對盡孝道的態度
孔子認為更重要的是孝要產生於內在的敬意,做到在父母面前和顏悅色才是真正懂得了孝法。
這是孝法清除認識誤區,達到真實有效的根本要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孔子的意思是「現在所謂孝順,以為能養父母則可。可是人也都能做到飼養狗與馬。如無敬意,那和飼養狗馬有何區別呢?」
《論語》記載,孔子主張對父母不僅要在物質上奉養,還要在態度上恭敬和悅,即在言談舉止一切細節中,都要體諒敬順父母。
他還主張奉行「三年之喪」,即父母親去世後兒子應停止所有社會活動、感官享受和娛樂,專心守喪三年,表達對逝去至親的誠摯哀傷與懷念。
《論語·陽貨》記載,學生宰我曾質疑三年時間太長,提出一年就可以了,孔子認為宰我的想法說明了他對養育了自己的父母缺乏感恩之心和深摯之情,是「不仁」之人。
(4)孔子說孝順擴展閱讀:
孔子的父母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史記》中說「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意即叔梁紇和顏氏女子野合,向尼丘祈禱後,生下了孔子。
按照這個記載,孔子是「野合」的結晶,父親年老體衰,母親是青春少女。孔子生下來不久,就成了沒有父親的孤兒,寡母將他撫養成人。
《禮記》記載,直到母親去世後,孔子才打聽到了父親的墓址,把父母合葬在一處。孔子向慕周禮,崇尚孝道,而母親在生時他居然始終不知道自己生父的墓地所在,由此可以想像他含辛茹苦的單身母親的窘境與難言之隱。
在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中國傳統文化中,「野合」對於男子而言無傷大雅,對於將貞節作為絕對命令的女子來說則有傷風化,大逆不道。
在歷史典籍中,關於孔子父母親的記載很少,與避諱孔子的「野合」出身及孔子母親的非正妻身份大概不無關系。
㈤ 孔子說中將講孝順父母的名言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汝安乎?」曰:「安。」「汝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汝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㈥ 孔子的名言關於孝順的
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父母在世時,要以禮侍奉;死了,要以禮安葬,並且按禮儀祭祀。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關心父母的病痛是講求孝道之關鍵。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就是要求子女經常在父母面前盡些孝心。
㈦ 關於孝順的孔子名言有哪些
關於孝順的孔子名言有: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