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談談你對孝順的理解

談談你對孝順的理解

發布時間:2020-11-29 17:45:27

1. 結合《孝經》談談你如何理解「孝敬父母」的內涵

作為人,孝順父母祖宗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的。請問大家做過哪些好事,積累過多少陰德?只有積累過多的陰德,今生才能得到善終,子孫才能興旺,來世才能幸福。孝敬父母祖宗是積累最大的陰德。相反的行為便是損傷最大的陰德,也是最觸犯天心的。願所有明白這個道理的人都能將之謹記在心並且理解其意傳教他人。

2. 談談你對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的認識,並結合實際談談在生活中如何孝敬父母

我認為此話實在是言之有理有如鐵一般的道理,一人若不奉孝自己的長輩還來談什麼忠孝仁愛禮儀廉恥呢?其實要孝順父母有很多種方法,可最愚蠢的是用「錢」來衡量孝道,哪怕是一杯清淡的白開水,當你捧上給父母親喝時,他們也會覺得很欣慰很滿足,我建議各位想要好好孝敬父母從生活中一些細微的事情開始著手,那便已足夠。。。YK

3. 談談你對孝敬長輩的認識

這個不是我個人見解 是過去聖賢人講孝順的標准 分為4種 小孝養父母之身 中孝養父母之心 大孝養父母之志 至孝養父母之慧 養父母身體就是讓他們不缺乏衣物飲食 養父母的心就是能夠不讓他們操心 時常關心他們的感受 養父母的志 就是父母有什麼願望 比如期望孩子有出息怎麼樣的 自己能做到 養父母的慧就是能夠讓他們年歲大了 讓下執著 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 離苦得樂 當然孝自己父母是小孝 從而可以發展成孝順一切父母 弟子規有說 凡是人皆須愛 是諸父 如事父

4. 談談對孝道的認識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之一,另一個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是忠。幾千年來,人們把忠孝視為天性,甚至作為區別人與禽獸的標志。忠孝是聖人提出來的,卻不是聖人想出來的。它是我國古代長期社會實踐的歷史產物。
從秦漢開始,我國就建立了多民族統一的大國,建成它並維護它要有兩條保證。第一條,要保證對廣土眾民的大國高度集權的有效統治;第二條,要使生活在最基層的個體農民,安居樂業,從事生產。高度集中的政權與極端分散的農民雙方要互相配合,減少對立,在統一的國家協調下,才能從事大規模跨地區的工業建設、文化建設,防止內戰,抵禦外患,救災防災。個體農民從中受到實惠,則天下太平。
農業生產是中國古代社會根據自然環境的合理選擇。家庭是中國古代一家一戶的基層生產組織,從而構成社會的基本細胞。小農生產的家庭對國家有納稅的義務,國家有保護小農的責任,
「國」與「家」的關系協調的好,則天下治,反之則亂。保證實現國家、君主有效統治的最高原則是「忠」;鞏固基層社會秩序,增加鄉黨鄰里和睦,父慈子孝的最高原則是「孝」。中國古代社會最基本細胞是家庭,因而,忠孝二者相較,孝比忠更基本。
《十三經》中的《孝經》把孝當作天經地義的最高准則。後來北宋的張載作《西銘》,在《孝經》的基礎上,融忠孝為一體,從哲學本體論的高度,把倫理學、政治學、心性論、本體論組成一個完整的孝的體系。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價值觀的共識,起了積極作用,功不可沒。
「五四」以來,有些學者沒有歷史地對待孝這一社會現象和行為,出於反對封建思想的目的,把孝說成罪惡之源,是不對的,因為它不符合歷史實際。
孝道是古代社會歷史的產物,不能看作是古代聖人想出來專門限制家庭子女的桎梏。
古代農業社會,政府重道德倫理,體恤天下為人父母之心懷,所以有「父母在不遠游」的古訓;孝道貫穿始終,父母在世時要孝順,亡故後常思念父母的養育恩德,為子女做榜樣固有「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訓條。子女剛出生時父母日夜守護,任勞任怨,真心切切,子女懂事後對父母要「晨昏定省」。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體恤父母的用心良苦,所以有「天下無不是父母」。
進入現代社會,我國社會結構正在轉型過程中,社會老齡化現象對孝道研究提出了新課題。我國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出現大量獨生子女。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新型家庭一對夫婦要照顧兩對父母,傳統觀念規定的某些孝道行為規范,今天有孝心的子女難以照辦。當前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無論父母或者子女,家庭仍然起著安全港灣的作用。
今天對孝道的理解和詮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新形勢,幾千年來以家庭為基礎培育起來的、深入到千家萬戶的傳統觀念,需要從理論到實踐進行再認識。這一課題關系社會長治久安,更關繫到民族興衰。只要群策群力,假以時日,深入研究,必有豐厚的成績。

5. 談談對什麼是孝順的理解 初中作文 300/400字

歲月之船悄悄劃過,記憶的空隙間留一抹淡淡的回憶。而那回憶,把孝順兩字深深的刻在我的心裡。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顆孝順之心,丟失了這顆心,那人生該多麼枯燥無味啊!歲月之船悄悄劃過,記憶的空隙間留一抹淡淡的回憶。而那回憶,把孝順兩字深深的刻在我的心裡。每個人心裡都應該有一顆孝順之心,丟失了這顆心,那人生該多麼枯燥無味啊!而在媽媽飽經風霜的臉上,又多了幾道歲月的殘痕……

一天早晨,北風北風「呼呼」的刮著,好像打翻了天上的瓶子。我早早就准備好去學校報名,看看窗外的天氣,不由愁眉苦臉。媽媽見我這副模樣,說到;「不要擔心,媽媽帶你去。」我當時欣喜的一蹦三尺高。

可是,當媽媽將電瓶車拉到門外的時候,我的心情就像是突然從高山帥進了萬丈深淵。北風刮在臉上,如刀割似的難受。我的耳朵頓時就凍僵了。媽媽的電瓶車視乎看起來已經好久沒用了,有一點破舊。只見媽媽做在電瓶車上,說到;「快上來。」由於寒冷,我不情願的坐上了電瓶車。電瓶車如他的外表一樣,不緊不慢的前進著。風怒號著帶來陣陣涼意,我心想要是遲到怎麼辦?媽媽的聲音突然從頭頂傳來:「靖靖,冷嗎?」我一怔,抬頭正想回答,看見媽媽只穿了一件衣服,身子在寒風中瑟瑟發抖。頓時我眼淚直奔,但是,我還是止著了我的眼淚。我顫抖的問:「媽媽,你不冷嗎?」「媽媽不冷?」媽媽堅定的回答了我,我感覺媽媽的身影忽然寬大起來。這句話語久久傳回我的耳邊,久久的久久的……有愛才會有孝順,孝順兩字是不可以分開的,是永遠在一起打的。媽媽為了我,自己多辛苦多累,多疲卷,都沒有向我說過。她只是默默的承受這一切。你們看過兩份賬單這個小品嗎?句中講小孩為了掙零花錢在家幹活,問媽媽套錢,他們寫了一份賬單,是幾年來的關心與照顧等方面都零元。爸爸媽媽養育了我13年,我從來沒有理解他們。所以,我決定從現在開始孝順父母,省吃省錢,多幹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當經歷過愛的人,他們從中感悟到孝順,因為他們知道,孝順是跟著愛走的。

6. 結合實際 ,談談你對孝順的理解

百善孝為先。孝順不是給父母照顧好衣食。真正的孝順,要言於表,而進於心。
荀子是古代孝子的典型代表。每次父親吃完飯,都有想要接濟普通人的想法,年齡大了,又不好自己動作。而荀子總會在飯後問父親,剩下的飯菜怎麼處理?父親說,給誰誰誰吧,荀子說,好的,並照辦。這看似簡單的舉動,蘊含了極為深刻的孝之情懷。孝順,有時候是對父母的成全。就像父母一直成全你一樣,那是無私的不求任何回報的,而作為子女的,無論做多少,無論愛多深,都是應該的。但這其中,更應該加上尊敬與成全。

7. 談談為什麼要孝敬父母

有句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兒女的必做的天經地義的事情。 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於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父母哺育我們成長。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終生都應該報答。 有句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兒女的必做的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古代埋兒奉母,棄官尋母的故事,足以讓人們唏噓不已,而當今捐腎救母,退學為母的故事,更是令我們感動萬分。不一樣的時代,演繹著相同的主題,那就是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其實,今天,對我們來說,孝敬父母,回報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說的那樣,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我們只要在平時多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盡到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之心 。 我很孝敬父母,在家時,我堅持每天幫父母做一件家務,向父母說一句問候的話.當節假日時,我就和父母談談心,為父母捶捶背、洗洗腳。因為我在北京工作,並沒有多少時間和她在一起。但是在父母過生日時,我都會為他們精心准備一份禮物,讓他們開心。為了實現父母對我的期望,好好去工作。 我們的父母為了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的感恩之心去安慰。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怨氣沖天。因為我懂得了父母的需要,所以我現在要行動起來,動一動手,搬一把椅子給父母歇歇,倒一杯水給父母痛飲;動一動口,說一句真誠溫暖的話語給父母聽聽,解除他們的疲勞,驅散他們的心病。孝敬父母原來就這么簡單。如此容易做到的事情,就一定能讓我的爸爸媽媽欣慰,高興和快樂。我又何了而不為呢? 親情是一個人善心、愛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人呢?又有誰願意和他打交道呢?因此,我們應該用我們的優異成績,我們的健康成長來孝敬父母,回報父母。 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作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污染。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有句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和占第一位的品德。它是做兒女的必做的天經地義的事情。 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於父母。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父母哺育我們成長。父母的養育之恩,我們終生都應該報答。 其實,今天,對我們來說,孝敬父母,回報父母,不必像上面所說的那樣,要做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情。我們只要在平時多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完全可以盡到我們對父母的孝敬之心 。

8. 談談你對孝心的看法,200字的小作文

中國的孝道源自於偉大的中華道德,是鑄造和善至誠至純人性的重要方面,其實中國的孝道不僅僅是局限於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與愛,也不僅僅擴大涵蓋在一個家庭祖輩與晚輩之間,也是擴大涵蓋了親情、友情之間的親與愛,是社會仁愛和諧道德的中心。一個人不守孝道,絕無善德,必無仁愛可言。因此,孝與不孝在中國是衡量人格的尺子,是人品教養的招牌。

中國傳統道德注重孝道,是基於提升人性,創造人間文明的思想,是基於人類特有的那種父母於子女之間自然的高尚情分,是基於促使為人崇善、崇仁、崇愛的、髙尚道德追求的具體化。說白了是要把人性與生物性明顯的區分開來,上升到萬物之靈的應有高度。我們有反哺、跪乳的說教,其實這只是藉助於特有的生物形象說教,而生物界只有本能,是沒有人類這種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分的。所以中國有兒行千里母耽憂的直白,有烽火連三月,家書值萬金的比喻,有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吟嘆,有尋根問祖,有跪拜祭奠…的纏綿。這都是為了人類特有的一個「情」字,是為了表達這個「情」字。因此,孝道是為了「情」,而不能庸俗到是金錢物質的交換,更不是現代數字化、模式化所能概括與描述的,只能用誠實的良心從為人的高度,人性的純度去理解,是無價無邊的精神追求。

閱讀全文

與談談你對孝順的理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父母暖房兒子送什麼禮 瀏覽:129
什麼叫老人斑百度 瀏覽:242
60歲屬啥的 瀏覽:933
多久抽一次血體檢 瀏覽:575
父母怎麼去勸說手機成癮的孩子 瀏覽:72
發現父母心眼壞了怎麼辦 瀏覽:423
巴馬縣為什麼能長壽 瀏覽:197
湖北軍區老年大學 瀏覽:981
坪上長壽村的井長什麼一 瀏覽:760
安陸照顧老人一個月多少錢 瀏覽:237
50歲的婦女牙齒突然碎了 瀏覽:674
老年人得了小兒麻痹怎麼治療 瀏覽:552
社區老年大學的日常管理 瀏覽:257
老年人嘴裡含吐沫玩怎麼回事 瀏覽:919
老年人乳房結節會有什麼症狀 瀏覽:264
養老金投哪些股 瀏覽:390
裝修後氣體檢測有什麼可靠儀器嗎 瀏覽:943
城鎮養老保險如何轉到農村嗎 瀏覽:624
嫁出了不孝順 瀏覽:621
四川養老金交15年能領多少 瀏覽: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