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下列哪項不是端午節的習俗 ( )A、掛香包 B、插艾蒿 C、登
答案是C、登高採菊。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傳承至今,端午節各種習俗活動仍十分盛行,端午習俗甚多,各地過法雖不盡相同,但食粽子、扒龍船是普遍習俗。
每年端午節前後,包粽子、掛艾草與菖蒲、扒龍船、九獅拜象、游旱龍、喝雄酒等等諸多特色節慶活動在全國各地展開,既有傳統習俗活動又有創新元素,可謂各具特色、豐富多彩。
問題中的登高採菊是屬於重陽節的習俗。重陽節,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
B. 以下哪個不是端午節的習俗,a,掛香包 b插艾蒿 c,喝雄黃酒 d,登高採菊
D登高採菊。登高採菊是重陽節的習俗
相關介紹: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農歷九月九日是「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地勢越高清氣越聚集,於是「重陽登高暢享清氣」便成了民俗事象。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賞菊習俗源於菊文化。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
(2)重陽節香包擴展閱讀
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葯煮草葯水沐浴祛病防疫的習俗,祛病防疫是夏季時令風尚。自古傳承下來的很多端午習俗都有辟陰邪與祛病防疫內涵,如掛艾草、午時水、拴五色絲線、沐蘭湯、薰蒼術等等習俗。
每年端午節前後,扒龍船、掛艾草與菖蒲、包粽子、九獅拜象、游旱龍等等諸多特色節慶活動在全國各地展開,既有傳統又有創新,形式多樣、豐富多彩。
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重陽節
C. 漢族的風俗習慣
1、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製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面條、花捲、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吃法。
2、漢族講究並善於烹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3、中秋節,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4、漢族還注意赴宴作客的規矩。入席前後,主客興辭,互相謙讓。坐下之後,主人勸客人吃,然後客人才開始吃。席間不可只顧自己大吃大喝,不要大口喝湯,咕嘟作響,不要吃得嘖嘖有聲,不要專挑食物,據而取之,不要攪和菜湯,不要把咬過的菜放回盤碗里,不要當眾剔牙齒,等等。
5、親屬稱謂是以輩分劃分的,不受年齡限制。親屬稱呼也用於社會上鄰里之間或素不相識的人之間,以表示親切和尊敬。一般地說,注意層次,掌握角度,在稱謂的運用中十分重要,年齡層次不同,稱謂也不同,特別是信封上的稱謂。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造了許多輝煌的業績。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採取兼容並蓄的態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