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關竹子的詳細資料
竹子是森林資源之一。全世界竹類植物約有70多屬1,200多種,主要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少數竹類分布在溫帶和寒帶。
竹子是常綠(少數竹種在旱季落葉)淺根性植物,對水熱條件要求高,而且非常敏感,地球表面的水熱分布支配著竹於的地理分布。東南亞位於熱帶和南亞熱帶,又受大平洋和印度洋季風匯集的影響,雨量充沛,熱量穩定,是竹子生長理想的生態環境,也是世界竹子分布的中心。
竹子常和其他樹種一起組成混交林,而且處於主林層之下,過去很少受人重視。當上層林木砍伐後,竹子以生長快、繁殖力強的特點很快恢復成次生竹林。竹子用途不斷擴大,經濟價值高,人們植竹造林,形成人工林。次生竹林和人工竹林,又以它強大的地下莖向四周蔓延擴大。因此,近幾十年來,地球表面森林面積逐年減少(據統計,1988年以來,熱帶森林平均每年消失 2,425萬hm2,每分鍾消失46.14hm2),而竹林面積卻日益擴大。目前全世界竹林面積約2,200萬hm2。
世界的竹子地理分布可分為3大竹區,即亞太竹區、美洲竹區和非洲竹區(下圖),有些學者單列「歐洲、北美引種區」。
❷ 【高分】請問這是什麼竹子在杭州拍的。謝謝!
最大的可能是淡竹。
http://ke..com/view/136396.htm
鑒別禾本科最好的證據是看到花的形態,從兩張圖上只能猜一下了。
❸ 怎麼竹子長成後,胸徑在1公分左右
在湖北老家有一種竹子,地方名叫:水竹。直徑小如拇指粗,竹質細柔,一般用來做篾器收口處。
❹ 介紹一下竹子
簡介竹子,學名 Bambusoideae(Bambusaceae),禾本科多年生木質化植物。竹枝桿挺拔,修長,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我國人民喜愛,有「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歲寒三友之一等美稱。 編輯摘要目錄-[ 隱藏 ] 1形態特徵及種類 2生態習性 3繁殖方法 4栽培方法 5水培方法 6中國竹類資源 7竹筍 8特性 9用途 10中國是竹子之最 11在世界的分布 12葯用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形態特徵及種類 竹是多年生木質化植物,具地上莖(竹桿)和地下莖(竹鞭)。竹桿常為圓筒形,極少為四角形,由節間和節連接而成,節間常中空,少數實心,節由籜環和桿環構成。每節上分枝。葉有兩種,一為莖生葉,俗稱籜葉;另一為營養葉,披針形,大小隨品種而異。竹花由鱗被、雄蕊和雌蕊組成。果實多為穎果。竹類的一生中,大部分時間為營養生長階段,一旦開花結實後全部株叢即枯死而完成一個生活周期。
竹類植物根據地下莖的生長情況可分為三種生態型,即單軸散生型、合軸叢生型、復軸混合型。竹類的種類繁多,我國有500餘種,大多可供庭園觀賞。常見栽培觀賞竹有:散生型的紫竹(Phyllostachysnigra)、毛竹(Ph.pubescens)、剛竹(Ph.uiridis)、桂竹(Ph.bambusoides)、方竹(Chimonobam-busaquadrangularis)等,叢生型的佛肚竹(Bambusauentricosa)、孝順竹(B.multiplex)等,混生型的箬竹(Indocalamuslatifolius)、茶桿竹(Pseu-dosasaamabilis)等。
1.葉呈狹披針形,長7.5~16厘米,寬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鈍形,葉柄長約5毫米,邊緣之一側較平滑,另一側具小鋸齒而粗糙;平行脈,次脈6~8對,小橫脈甚顯著;葉面深綠色,無毛,背面色較淡,基部具微毛;質薄而較脆。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生態習性 竹類大都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一般年平均溫度為12C~22C,年降水量1000毫米~2000毫米。竹子對水分的要求,高於對氣溫和土壤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散生竹類的適應性,強於叢生竹類。由於散生竹類基本上是春季出筍,入冬前新竹已充分木質化,所以對乾旱和寒冷等不良氣候條件,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對土壤的要求也低於叢生竹和混生竹。叢生、混生竹類地下莖入土較淺,出筍期在夏、秋,新竹當年不能充分木質化,經不起寒冷和乾旱,故北方一般生長受到限制,他們對土壤的要求也高於散生竹。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繁殖方法 不同類型的竹種,繁殖方法不同。一般叢生竹的竹兜、竹枝、竹桿上的芽,都具有繁殖能力,故可採用移竹、埋蔸、埋竿、插枝等方法;而散生竹類的竹桿和枝條沒有繁殖能力,只有竹蔸上的芽才能發育成竹鞭和竹子,故常採用移竹、移鞭等方法繁殖。
叢生及混生竹類的繁殖:
1.移竹法(分蔸栽植)選擇生長旺盛的1~2年生竹桿,在離其桿25厘米~30厘米外圍,扒開土壤,找出其桿柄,然後用利鑿切斷其桿柄,連蔸帶土掘起,小型竹類可3~5稈成叢挖起,留2~3盤枝,從節間斜形切斷,然後種植於早已挖好的穴中。
2.埋蔸、埋桿、埋節法選擇強壯的竹蔸,在其上留竹桿長30厘米~40厘米,斜埋於種植穴中,覆土15厘米~20厘米。在埋蔸時截下的竹桿,剪去各節的側枝,僅留主枝l~2節,作為埋桿或埋節的材料。埋時溝深20厘米~30厘米,將節上的芽向兩側,桿基部略低,梢部略高,微斜卧溝中,覆土10厘米~15厘米。略高於地面,再蓋草保濕。為了促使各節隱芽發筍生根,可在各節上方8厘米~10厘米處,鋸兩個環,深達竹青部分,經處理的竹桿節部的成苗率可以提高不少。
散生竹類的繁殖:
1.帶母竹繁殖選擇1~2年生、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帶有鮮黃竹鞭,其鞭芽飽滿、竹桿較低矮、胸徑不太粗的母 竹,挖前要確定竹鞭走向,然後在距母竹30厘米~80厘米處截斷竹鞭。一般大型竹留來鞭30厘米~40厘米,去鞭70厘米~80厘米;中型竹留來鞭20厘米~30厘米,去鞭50厘米~60厘米。挖時不能動搖竹桿,用利刀截去其上部,一般保留5~7檔竹枝、然後栽人於預先挖好的穴中。入土深度比母竹原來入土部分稍深3厘米~5厘米。栽後及時澆水,覆草,開好排水溝,並設支架,以防風吹搖動根部,影響紮根。
2.移鞭繁殖選2~4年生的健壯竹鞭,在竹鞭出筍前1個月左右進行。挖出竹鞭後,切成60厘米~100厘米為一段,多帶宿土,保護好根芽,種植於穴中,將竹鞭卧平,覆土10厘米~15厘米,並覆草以防水分蒸發,一般夏季可長出細小新竹。為防止新竹枯萎,可剪去1/3竹鞘,保留6~7盤枝葉。
3.實生苗繁殖採收成熟種子,以當年播種為宜,一般毛竹種子在一年後幾乎全部喪失發芽力。
❺ 直徑十公分粗竹怎麼養大神們幫幫忙
(一)形態特徵及種類 竹是多年生木質化植物,具地上莖(竹桿)和地下莖(竹鞭)。竹桿常為圓筒形,極少為四角形,由節間和節連接而成,節間常中空,少數實心,節由籜環和桿環構成。每節上分枝。葉有兩種,一為莖生葉,俗稱籜葉;另一為營養葉,披針形,大小隨品種而異。竹花由鱗被、雄蕊和雌蕊組成。果實多為穎果。竹類的一生中,大部分時間為營養生長階段,一旦開花結實後全部株叢即枯死而完成一個生活周期。 竹類植物根據地下莖的生長情況可分為三種生態型,即單軸散生型、合軸叢生型、復軸混合型。竹類的種類繁多,我國有500餘種,大多可供庭園觀賞。常見栽培觀賞竹有:散生型的紫竹(Phyllostachys nigra)、毛竹(Ph.pubescens)、剛竹(Ph.uiridis)、桂竹(Ph.bambusoides)、方竹(Chimonobam-busa quadrangularis)等,叢生型的佛肚竹(Bambusa uentricosa)、孝順竹(B.multiplex)等,混生型的箬竹(Indocalamus latifolius)、茶桿竹(Pseu-dosasa amabilis)桿竹(Pseu-dosasa amabilis)等。 (二)生態習性 竹類大都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一般年平均溫度為 12 C~22 C,年降水量 1000毫米~2 000毫米。竹子對水分的要求,高於對氣溫和土壤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散生竹類的適應性,強於叢生竹類。由於散生竹類基本上是春季出筍,入冬前新竹已充分木質化,所以對乾旱和寒冷等不良氣候條件,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對土壤的要求也低於叢生竹和混生竹。叢生、混生竹類地下莖入土較淺,出筍期在夏、秋,新竹當年不能充分木質化,經不起寒冷和乾旱,故北方一般生長受到限制,他們對土壤的要求也高於散生竹。 (三)繁殖方法 不同類型的竹種,繁殖方法不同。一般叢生竹的竹兜、竹枝、竹桿上的芽,都具有繁殖能力,故可採用移竹、埋蔸、埋竿、插枝等方法;而散生竹類的竹桿和枝條沒有繁殖能力,只有竹蔸上的芽才能發育成竹鞭和竹子,故常採用移竹、移鞭等方法繁殖。 叢生及混生竹類的繁殖: 1.移竹法(分蔸栽植)選擇生長旺盛的1~2年生竹桿,在離其桿25厘米~30厘米外圍,扒開土壤,找出其桿柄,然後用利鑿切斷其桿柄,連蔸帶土掘起,小型竹類可3~5稈成叢挖起,留2~3盤枝,從節間斜形切斷,然後種植於早已挖好的穴中。 2.埋蔸、埋桿、埋節法 選擇強壯的竹蔸,在其上留竹桿長30厘米~40厘米,斜埋於種植穴中,覆土15厘米~20厘米。在埋蔸時截下的竹桿,剪去各節的側枝,僅留主枝l~2節,作為埋桿或埋節的材料。埋時溝深20厘米~30厘米,將節上的芽向兩側,桿基部略低,梢部略高,微斜卧溝中,覆土 10厘米~15厘米。略高於地面,再蓋草保濕。為了促使各節隱芽發筍生根,可在各節上方8厘米~10厘米處,鋸兩個環,深達竹青部分,經處理的竹桿節部的成苗率可以提高不少。 散生竹類的繁殖: 1.帶母竹繁殖 選擇1~2年生、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帶有鮮黃竹鞭,其鞭芽飽滿、竹桿較低矮、胸徑不太粗的母竹,挖前要確定竹鞭走向,然後在距母竹30厘米~80厘米處截斷竹鞭。一般大型竹留來鞭30厘米~40厘米,去鞭70厘米~80厘米;中型竹留來鞭20厘米~30厘米,去鞭50厘米~60厘米。挖時不能動搖竹桿,用利刀截去其上部,一般保留5~7檔竹枝、然後栽人於預先挖好的穴中。入土深度比母竹原來入土部分稍深3厘米~5厘米。栽後及時澆水,覆草,開好排水溝,並設支架,以防風吹搖動根部,影響紮根。 2.移鞭繁殖 選2~4年生的健壯竹鞭,在竹鞭出筍前1個月左右進行。挖出竹鞭後,切成60厘米~100厘米為一段,多帶宿土,保護好根芽,種植於穴中,將竹鞭卧平,覆土10厘米~15厘米,並覆草以防水分蒸發,一般夏季可長出細小新竹。為防止新竹枯萎,可剪去1/3竹鞘,保留6~7盤枝葉。 3.實生苗繁殖 採收成熟種子,以當年播種為宜,一般毛竹種子在一年後幾乎全部喪失發芽力。 (四)栽培方法 竹子的地下莖在土壤中生長,既要有充分的水分,又要有足夠的空氣,所以既要保持土壤濕潤,防止土壤缺水,又要注意排除竹林中的積水。竹性喜土壤肥沃,一般冬季宜施人糞尿、廄肥等,生長季節宜施速效化肥。成片竹林可以劈山扶育,即在夏季砍除林內雜草,使其腐爛成肥料,同時疏鬆林地表層,改善物理性能,促進竹子生長,老竹園每隔數年要進行一次挖除老蔸的清園工作,尤其是叢生竹竹林。合理砍伐對竹林養護也很重要,採伐年齡一般毛竹6~8年,中小型竹4年左右。採伐季節以冬季最好。
❻ 大概2-3米的竹子胸徑是多少
呵呵,要看是哪個竹種了,龍竹是話應該能有10厘米
❼ 竹子有哪些特點
我國乃物華天寶之國,在長城以南的大半壁疆土上,到處都有翠竹分布。竹類資源之豐富和使用竹子的歷史之悠久,均居世界首位。
全世界有竹類50屬,我國就佔有30屬300多個品種。各類竹林面積近330多萬公頃,其中產量多、經濟價值大的毛竹有230多萬公頃,佔全部竹類總面積的70%左右。毛竹是竹類中的「巨人」,一般高10~15米,胸徑10~16厘米,最高的可達20米以上,胸徑超過20厘米。
竹子是多屬性植物,它具有以下特性。
適應性強山地、平川、溝谷、河畔、庭院、公園都能夠「安家落戶」。
守節不變竹子出筍時多少節,長成大竹還是多少節。
生長快竹筍一經出土,拔地而起。在一般情況下,兩三個月可長成大竹,三四年即可成材。
繁殖力強竹子栽培後,子而孫,孫而子,幾年即形成大片竹林。
用途廣我國人民使用竹子可追溯到史前時期。從古至今,在生產和生活領域里,竹子得到最廣泛的應用。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描述嶺南人:「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爨(音cuàn)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竹子形態優美,婀娜多姿,經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青翠,是森林中的閨秀,自古以來為人們所喜愛。
❽ 請問這是什麼竹子
筇竹,又叫羅漢竹,屬禾本科竹亞科筇竹屬植物,中型混生竹種,是西南地區特有竹種,也是國家三級保護的稀珍竹種。筇竹稈高1.5-3米,胸徑粗1.0-2.5厘米[1] ,節間長15-25厘米,筇竹稈光滑無毛,稈環極度隆起呈一圓脊,狀如二盤相結合,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工藝價值,是庭園綠化的佳品。適宜海拔高度在1400-2500米,筇竹喜生於溫涼潮濕的氣候,尤其適宜於園藝溝邊、半隱蔽地綠化。
❾ 竹子的性能和特點
竹是多年生木質化植物,具地上莖(竹桿)和地下莖(竹鞭)。竹桿常為圓筒形,極少為四角形,由節間和節連接而成,節間常中空,少數實心,節由籜環和桿環構成。每節上分枝。葉有兩種,一為莖生葉,俗稱籜葉;另一為營養葉,披針形,大小隨品種而異。竹花由鱗被、雄蕊和雌蕊組成。果實多為穎果。竹類的一生中,大部分時間為營養生長階段,一旦開花結實後全部株叢即枯死而完成一個生活周期。
竹類植物根據地下莖的生長情況可分為三種生態型,即單軸散生型、合軸叢生型、復軸混合型。竹類的種類繁多,我國有500餘種,大多可供庭園觀賞。常見栽培觀賞竹有:散生型的紫竹(Phyllostachysnigra)、毛竹(Ph.pubescens)、剛竹(Ph.uiridis)、桂竹(Ph.bambusoides)、方竹(Chimonobam-busaquadrangularis)等,叢生型的佛肚竹(Bambusauentricosa)、孝順竹(B.multiplex)等,混生型的箬竹(Indocalamuslatifolius)、茶桿竹(Pseu-dosasaamabilis)等。
1.葉呈狹披針形,長7.5~16厘米,寬1~2厘米,先端漸尖,基部鈍形,葉柄長約5毫米,邊緣之一側較平滑,另一側具小鋸齒而粗糙;平行脈,次脈6~8對,小橫脈甚顯著;葉面深綠色,無毛,背面色較淡,基部具微毛;質薄而較脆。 [編輯本段]生態習性竹類大都喜溫暖濕潤的氣候,一般年平均溫度為12C~22C,年降水量1000毫米~2000毫米。竹子對水分的要求,高於對氣溫和土壤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散生竹類的適應性,強於叢生竹類。由於散生竹類基本上是春季出筍,入冬前新竹已充分木質化,所以對乾旱和寒冷等不良氣候條件,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對土壤的要求也低於叢生竹和混生竹。叢生、混生竹類地下莖入土較淺,出筍期在夏、秋,新竹當年不能充分木質化,經不起寒冷和乾旱,故北方一般生長受到限制,他們對土壤的要求也高於散生竹。 [編輯本段]繁殖方法不同類型的竹種,繁殖方法不同。一般叢生竹的竹兜、竹枝、竹桿上的芽,都具有繁殖能力,故可採用移竹、埋蔸、埋竿、插枝等方法;而散生竹類的竹桿和枝條沒有繁殖能力,只有竹蔸上的芽才能發育成竹鞭和竹子,故常採用移竹、移鞭等方法繁殖。
叢生及混生竹類的繁殖:
1.移竹法(分蔸栽植)選擇生長旺盛的1~2年生竹桿,在離其桿25厘米~30厘米外圍,扒開土壤,找出其桿柄,然後用利鑿切斷其桿柄,連蔸帶土掘起,小型竹類可3~5稈成叢挖起,留2~3盤枝,從節間斜形切斷,然後種植於早已挖好的穴中。
2.埋蔸、埋桿、埋節法選擇強壯的竹蔸,在其上留竹桿長30厘米~40厘米,斜埋於種植穴中,覆土15厘米~20厘米。在埋蔸時截下的竹桿,剪去各節的側枝,僅留主枝l~2節,作為埋桿或埋節的材料。埋時溝深20厘米~30厘米,將節上的芽向兩側,桿基部略低,梢部略高,微斜卧溝中,覆土10厘米~15厘米。略高於地面,再蓋草保濕。為了促使各節隱芽發筍生根,可在各節上方8厘米~10厘米處,鋸兩個環,深達竹青部分,經處理的竹桿節部的成苗率可以提高不少。
散生竹類的繁殖:
1.帶母竹繁殖選擇1~2年生、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帶有鮮黃竹鞭,其鞭芽飽滿、竹桿較低矮、胸徑不太粗的母 竹筍竹,挖前要確定竹鞭走向,然後在距母竹30厘米~80厘米處截斷竹鞭。一般大型竹留來鞭30厘米~40厘米,去鞭70厘米~80厘米;中型竹留來鞭20厘米~30厘米,去鞭50厘米~60厘米。挖時不能動搖竹桿,用利刀截去其上部,一般保留5~7檔竹枝、然後栽人於預先挖好的穴中。入土深度比母竹原來入土部分稍深3厘米~5厘米。栽後及時澆水,覆草,開好排水溝,並設支架,以防風吹搖動根部,影響紮根。
2.移鞭繁殖選2~4年生的健壯竹鞭,在竹鞭出筍前1個月左右進行。挖出竹鞭後,切成60厘米~100厘米為一段,多帶宿土,保護好根芽,種植於穴中,將竹鞭卧平,覆土10厘米~15厘米,並覆草以防水分蒸發,一般夏季可長出細小新竹。為防止新竹枯萎,可剪去1/3竹鞘,保留6~7盤枝葉。
3.實生苗繁殖採收成熟種子,以當年播種為宜,一般毛竹種子在一年後幾乎全部喪失發芽力。 [編輯本段]栽培方法竹子的地下莖在土壤中生長,既要有充分的水分,又要有足夠的空氣,所以既要保持土壤濕潤,防止土壤缺水,又要注意排除竹林中的積水。竹性喜土壤肥沃,一般冬季宜施人糞尿、廄肥等,生長季節宜施速效化肥。成片竹林可以劈山扶育,即在夏季砍除林內雜草,使其腐爛成肥料,同時疏鬆林地表層,改善物理性能,促進竹子生長,老竹園每隔數年要進行一次挖除老蔸的清園工作,尤其是叢生竹竹林。合理砍伐對竹林養護也很重要,採伐年齡一般毛竹6~8年,中小型竹4年左右。採伐季節以冬季最好。 [編輯本段]竹子水培方法首先選當年生的嫩竹盡量多帶宿根,洗凈根,盡量晾乾,然後用高錳酸鉀消毒晾乾,再用B12浸泡5分鍾後稍晾,用定植籃加陶粒固定根部,把定植籃放在容器上,水位距定植籃底部始終保持1公分左右(植物的根會自動向水面生長),保持陶粒濕潤,每天向竹葉噴水多次,直到水生根自定植籃底部生出延伸之水中,繼續降低水面,以誘始根須繼續向水中生長,直到你滿意的長度。在出水根之前要注意避光,通風,保濕。
❿ 又高又大的竹稱什麼竹
竹的種類很多,合計種、變種、變型、栽培品種計500餘種,大多可供庭院觀賞,著名品種有:楠竹、鳳尾竹、小琴絲竹、佛肚竹、大佛肚竹、寒竹、湘妃竹、冷箭竹、大箭竹、唐竹、泰竹、大泰竹、孝順竹、粉單竹、牛耳竹、方竹、四川方竹、龍拐竹、車筒竹、青皮竹、粉單竹、短穗竹、黃竹、花稈黃竹、巨龍竹、拐棍竹、光巨竹、闊葉箬竹、水銀竹、人面竹、毛竹、花毛竹、花竹、紫竹、斑竹、龜甲竹、淡竹、剛竹、苦竹、金竹、龜紋竹、銀鏈竹、玉邊竹、茶稈竹、矢竹、泡竹、羅漢竹、苗子竹、鵝毛竹、刺竹、菲黃竹、華箬竹、墨竹等。 竹子都多比較適合種在庭院的 紫竹,又名黑竹、烏竹,為禾本科剛竹屬竹種,新稈綠色,2年生稈漸變為紫黑色,抗寒性較強,能耐零下20℃低溫,南方各地都有栽培。紫竹竹枝婀娜多姿,是園林綠化的優良竹種。紫竹色澤紫黑色,具有濃厚的古典韻味,是東陽竹編的優質原材料。為適應東陽竹編外貿加工的需要,從去年開始,東陽市林業局在佐村鎮山區的後姆、東上宅、後山頂等村建立了千畝紫竹原料林基地,前些年雖然遇到了罕見的高溫乾旱天氣,但由於科學種植,管理有方,仍保持87%的成活率,還長出了一批新竹。 紫竹造林地海拔高度應控制在200~500米左右,宜選擇丘陵山坡的中下部及河溪兩岸的緩坡地。土層厚度要求在60厘米以上,選擇土質疏鬆肥沃、排灌方便的土地。乾燥瘠薄、石礫太多或過於粘重的土壤,以及石灰岩山地都不宜選作造林地。 母竹必須是健壯的1~2年生竹,要求枝葉茂盛,分枝較低,無病蟲害。母竹的粗度要適中,太大、太小都不太好,最好胸徑在2~3厘米左右。挖取母竹關鍵是防止損傷稈基芽眼(筍芽),須根應盡量保留,不要劈破或撕裂稈柄、稈基,應盡可能多帶宿土。母竹挖起後,在竹稈1~1.5米處斜行切斷。切口呈馬耳形,並注意切口與竹稈上的芽不要是同一方向,最好竹稈上的芽在切口的兩側,以利栽後抽枝發葉,均勻分布。母竹應隨挖隨運隨栽,如一時不能栽完,應放在陰涼避風處「假植」,或用稻草打濕後覆蓋,定時澆些水。遠距離運輸需帶土打漿包紮,防止根芽乾枯。 造林整地質量好壞,不僅影響成活率,並且直接影響成林速度與竹筍產量。為防止水土流失,山地通常採用帶狀等高線整地,帶寬為1~1.5米,帶間距大小,主要視設計造林密度、種植點的配置及造林的坡度大小而定。一般在坡度較陡、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的地方,帶間距的寬度可以大些,以便蓄水保土。在坡度陡的地方,帶間植被(灌草)頭年可以只割刈而不挖翻,以免帶來水土流失。待竹苗成活發筍生長後,第2~3年通過撫育逐年挖除。溝谷緩坡或河岸沖積地帶,則可採用塊狀整地。在坡地上挖栽植穴,要使穴的長邊與等高線平行,穴的大小依據母竹竹蔸的大小而定。一般穴的長、寬、深為70厘米×60厘米×40厘米。挖穴時要把表土與底土分別放置於穴的兩側,以便回土時把表土先覆於竹蔸部。栽植穴內的石塊、雜草、灌木根系應去除。表土填入穴底層,有利於有機物質分解;底土翻到表層,有利於礦物質風化。整地與栽植穴的翻挖工作,最好在冬季起凍前即陽歷12月至元月上旬之前完成。這樣,土塊經過一個冬季的霜凍、雨淋,就會自然粉碎,有利於來年造林。 栽竹時間以早春2月為宜,梅季如雨水充足,也可種植。種植時還要注意大氣變化,避免在連續乾旱天氣種植。紫竹在適生區一般每畝的造林密度為60~80株。通常立地條件好,則造林密度宜小些,立地條件差,則密度要大些。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穴底施用腐熟的雜廄肥,每穴15~25公斤,與表土拌勻。根據竹蔸大小,適當修整定植穴,在穴底填充細土,解去包紮,放下母竹,使鞭根自然舒展,竹蔸部覆土時要使細土與之緊密結合,適當提苗,再覆第二次表土踏實,然後再覆心土,直至穴面成弧形,以免穴內積水。 竹苗成活與生長的關鍵在於管撫,要使竹林穩產高產,更需重視管撫。種後如天氣乾旱,要及時澆水。幼林地要禁止牛羊等進入,有條件時在竹苗邊架設支架,防止風吹竹搖。為了提高成活率,加速竹林生長,盡快投產,對新造竹林應切實抓好灌溉、竹農間種、鬆土除草、施肥和保護等管撫措施。 紫竹易繁殖,生長快,產量高,投資少,收益快,一般能夠取得「1年栽竹,3年滿園,5年收益,10年豐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