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重陽節去世的老人好不好
這方面並沒有什麼說法,重陽節一直被認為是老人節,這一天去世如果按照民間說法會很好。哪一天不重要,關鍵是人的心裡是否平靜。保持心態自然面對才一切順利。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
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1)老人在重陽節這天過世擴展閱讀: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據文獻說,「登山祈福」的習俗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
登高的地點,沒有統一的規定,登高所到之處大抵分為登高山、登高樓、抑或是登高台。高風俗其由來大致有四:其一是源於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二是源於「清氣上揚、濁氣下沉」的氣候;其三是源於登高「辭青」;其四是源於附會上一個荒謬傳說「桓景登山避災」。
Ⅱ 重陽節時爺爺奶奶已經去世想表達對他的思念
重陽節時爺爺奶奶已經去世想表達對他們的思念可以去二老墳上去拜祭一下。回
重陽節是答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
(2)老人在重陽節這天過世擴展閱讀:
九九重陽節注意事項
1、忌行房事。男女交合必以時,才能達到陰陽調和。否則,陰陽不調,不利於後代的繁衍,還會生出許多禍患。"重九"是陽數之巔峰,過後則轉為陰數,所以禁忌一切冒失的行為,小心慎行,房事也在禁忌之列。
2、忌煮飯。過去傳說"重陽不蒸粑,老虎要咬媽」。重陽節是老人節,過節這天要讓老母休息,不能因做飯而勞累。當時沒能把這個道理講清楚,就拿這個俗語來嚇唬人。
3、忌回娘家。在重陽節這天,忌諱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回娘家,否則會給婆婆帶來災難。有謂: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
4、忌送菊花。因為那是祭花。
Ⅲ 九十歲老人重陽節去世有何種說法
生老病死隨時隨地,已經都90多歲了故去是很正常,沒啥說法節哀順變吧!
Ⅳ 老人九月初九晚上6.35去世有揚嗎
沒有。
老人在吉祥的日子走了,怎麼會有禍殃呢?
九月初九是重陽節,也是孝敬老人的節日,我們會認為這一天老人家走了會不吉利。
這種擔心完全沒有必要,因為人並非一死如燈滅。
孝敬老人也並非如一般人所說,生前孝順就可以,死後就不要孝順。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因為讓老人走得安詳也是一種大孝,在吉祥的日子為老人戴孝同樣是孝道的一種體現。
如果實在不放心,可以請出家僧人幫老人念經超度,自己和家人也多念經念佛迴向給老人。
Ⅳ 重陽節要給去世的老人燒紙嗎
九九重陽,是提醒世人要記得家中的長輩,憶起哺乳之恩,又因為九為圓滿之數,九九又代表祝願老人的意思,這是給在世的老人的節日,不需要燒紙祭奠已逝先人,不然是畫蛇添足,因為九月為戌月,火庫之月,陽氣十足,燒也沒用,陰人不敢來收。如要追憶逝者,可以清明,中元,臘月時祭奠,可採取燒紙錢的方式,因為那時是陰氣之月,古人認為那時送紙錢,可以收到。
Ⅵ 老人去世一七感到九九重陽節好嗎
漢族農村喪葬習俗
1、漢族人亡後,首先立喪主(死者的長子或長孫,無孫則以次子)、喪婦(死者之妻,無者為喪主之妻)和司禮,置棺槨壽衣,棺槨用料以松柏為上,桐 木、杉木次之。棺木的板數須成雙成對,厚2~3寸,4寸為好,5寸更佳。外形一頭大、一頭小。薄棺俗稱匣子,多用於幼喪。外刷土漆,呈深黑色,有的黑中雜 以紅色,內外刷桐油。富有之家棺內底部鋪煉熟的糯米灰數寸厚,還有的熔入麻油、松香等。壽衣習慣用單數,5件,7件不等,藍、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 不綴鈕扣,綴布帶系著。衣外系一條白色棉線腰帶,線的根數與死者的年齡相同。腳穿棉鞋。、死者彌留之際,親屬靜候身旁「送終」。氣絕後,燒落氣紙,將屍體 移至正屋,置於床板或草鋪上,頭向下方,臉蓋黃裱紙。板下點長明燈,設牢盆(即泥糊盆),燒紙及紙人,又扎紙台插於門外樹上,稱「望鄉台」。死者子女披麻 戴孝,孝子手持哭喪棒,長約3尺。父喪用竹,母喪用桐,取父節在外,母節在內之意,棒上用白紙條纏繞。身系草繩或纏黑紗,穿草鞋或白面布鞋,有的地方赤腳 不穿鞋。光山、新縣等地,男性死了,孝鞋口左邊披臉子,女性死了則為右邊,父母雙亡則為雙邊。接著給死者沐浴,前身7次,後身8次,有的前後各擦3次,穿 上壽衣後入殮。棺底鋪香末,末上墊紙或褥,有的還置5枚銅錢。抬屍時,喪主抱死者頭部人棺,頭朝棺木大頭,平直仰卧。頭枕3塊瓦,腳墊2塊磚。口中含錢, 或食物、珠玉。
2、蓋棺後,用3枚大釘封口。光山縣忌用釘,用木楔,棺口用糯米粥糊紙密封。人殮後,棺立中堂為靈堂,親人按尊卑長幼,男女有序,肅立守靈。親朋至吊,送以銀 錢、孝幛、祭牲(雞、魚、肉)、紙錢等物,家人不論長幼均跪門迎接。吊喪期間禁忌頗多,非葬事不談,面污禁洗,女忌脂粉等。
3、出殯前,請道士做齋,和尚念經,超度亡魂,模擬陰間閻府種種酷刑,請其一一破除,以拯救亡魂,免遭陰間之苦;將紙扎金銀山、樓宅亭閣、傭人僕役、車馬服 飾、望鄉台等焚化,供亡人陰間使用;做堂祭,由喪主或司禮哭訴祭文,追述亡人生平事跡和德行。官紳之家為取吉祥,對此儀極為重視,往往設大型道場,搭祭 壇、祭棚,念經數日,小禮1日,大禮3、5、7日不等,奢費無數。1、3、5日的不樹幡,只掛各種神像;7日齋的要樹大幡,道士采八卦和二十八宿,意為上 天進表。做齋最後一日,在一空地上鋪一層柴草,將死者所用衣物付之一炬。出殯通常在亡後3日,富者有「五七」、百日、三年出殯的;拘忌風水者,有停數十年 不葬的。出殯之際,親友全體舉哀,助喪者將牢盆舉起,讓喪主頭頂片刻後摔碎於地,即碎便起棺,鞭炮,鼓樂齊鳴,孝匾、輓聯、挽幛與執法器的道士、和尚、風 水先生及吹打樂班先導,喪主手持招魂幡或手捧亡人遺像「拽纖』(長約4丈的白布一頭束於喪主頭上,另一頭搭在棺頭)隨後而行。抬棺者8人,俗稱「八仙」。 途中親友設路祭,須停棺受祭,孝子陪拜叩謝。
4、墳地位置由陰陽先生確定,葬前打井坑,須一次挖成。棺至後,先繞墳坑3周,再由喪主在坑內略躺片刻,謂之暖坑。坑內撤五穀,將一定數量的陶、石器、錢幣等 隨葬,俗稱散財。棺落坑小頭朝前(方向一般為東南),大頭朝後,由風水先生「分經調向」,定好棺位,然後用石灰填築,封土。
5、亡人安葬後,還要舉行各種祭奠活動。3日內,每日夜晚親眷到墳上送火把。第三日孝眷到墳前擺祭,接土圓墳。
6、從亡人死亡之日起,每7日為一期(即「一七」),到靈前焚香化紙。「五七」時,到墳前燒紙,並將紙制人、馬、屋及生活用具燒掉。孝子在「五七」之內(光山 等縣是百日內)不能理發剃須,不穿紅戴綠,不赴喜宴,名曰「囚七」,替亡人坐牢。下葬後,將亡人靈牌按男左女右安置在供桌上,每日早晚一爐香,中午供飯; 直至滿周年。周年時,焚香、化紙,親友參加祭奠。孝子守父母之孝為3年,伯叔兄弟和夫妻之喪為1年。男穿白鞋3年,女穿白鞋8個月。3年內,頭年春節不貼 春聯,只貼菱形白紙,子孫不外出拜年,近族人家不貼紅聯,親朋在正月十五前後為亡靈拜新年,燒新年紙;第二年貼黃或藍色春聯,第三年貼紫或綠色聯,3年後 方可貼紅聯。滿3周年時,隆重祭奠後焚化靈牌,孝子除孝服,去掉白鞋。
中國民間農村喪葬習俗
一、過世
在農村,亡人為大,老人去世後一般都要經過嚴格和隆重的喪葬儀式才能入土為安,否則被認為是對亡人的大不敬,會遭受到報應的。
老人在去世前,嫡系兒孫必須守在床前聆聽遺言和教誨,稱作「送老」。在確認老人升天後,燃放鞭炮,將早就准備好的三斤四倆草紙在屋內進行燃燒,稱作「倒頭紙」。所有兒孫子侄都應大放悲聲,以送老人上路。
老人升天後,不宜在床上久放,應立即將老人抬下床,停放在正屋大廳的冰棺里。緊接著是布置靈堂,靈堂一般是設在大廳里。然後,將老人床上的被子黃草等用品拿到一個近水的池塘邊全部燒掉,稱之為「燒枯草」。 老人去世後,其子女應披麻帶孝,被稱作「孝子」,必須在靈前守孝,不宜隨便串門走動。
二、把訊
通過將近半個鍾頭的悲泣之後,孝子兒孫們的情緒逐漸回歸平靜,到了料理喪事的時候了。在農村紅白喜事中,資歷豐富的年老長者享有最大的話語權。他們經驗豐富見多識廣,遇到這種事情,他們能沉穩冷靜,妥善處理好一切事情。
亡人屍休停放好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確定「封殮」、「出殯」和「落葬」的日期和時辰,稱作「打破水」。在農村有專職的「道士」來從事這一行業。這些日期和時辰在農村人看來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日子沒有看好的話,是沒有人願意來幫忙將死者抬出去安葬的。
為了表示對道士的尊重,東家應派一個中年人去道士那裡「打破水」。道士會根據死亡老人的生辰八字和死亡時辰推算出「封殮」、「出殯」和「落葬」的日期和時辰。
「破水」打好以後,就要安排「把訊」了。「把訊」就等於「訃告」,就是正式地將老人過世的消息告訴所有的親戚。在過去,「把訊」的人去到親戚家,將老人過世的消息告訴親戚家的主人,親戚家還要煮上一碗面條給把訊的人吃,面條里還要放上幾個雞蛋。把訊的人必須吃掉它,親戚才會放人,否則認為不吉利。現在「把訊」的程序大大地簡化了,出門在外的用電話通知一下,家裡有人的還是要派人去把訊,但吃面條這一關就免去了。
三、「封殮」、「出殯」和「落葬」
老人從過世到落葬一般要在家裡停放三到五天或者更長的時間,主要取決於日子吉不吉利。在這停放的時間里,所有鄰居和親朋好友在接到訃告後,都會陸續前來靈堂弔唁,我們那邊之為「上香」。凡來上香者要帶上一些草紙、鞭炮和花圈;進門時便將鞭炮燃放,來到靈堂前點上一柱柴香,輩份和年齡比死者低的,必須對死者行三拜九叩之大禮。所有上香儀式到封殮那天的白天達到了一個高潮,一般的親戚都會在這天趕來上香,然後在晚上參加「喪宴」。
在為死者封殮之前,還要舉行隆重的超度儀式,稱作「破獄」。如果死者是女性,儀式會更加隆重,稱作「大破獄」。意在為死者洗清冤孽和罪惡,避免在面見閻君後受到更嚴厲的責罰。
做完大破獄之後,封殮儀式正式開始了。封殮時為死者洗拭用的水要經過儀式從池塘裡面去取,稱作「買水」。由孝子中的長子身披死者壽衣,手捧飯碗,在眾人手持火把,敲打鑼鼓的擁簇下,前往池塘盛取。
買好水後,封殮正式開始,由死者長女給死者梳頭。給死者穿衣服是專業的人士操作,他們把事前准備好的棉子為死者卷上,然後穿上壽衣,在農村有上七層下八層之說,意為「上七下八,走路不撻(跌倒的意思)」。
穿好衣服後,由孝子抬死者的頭和上身,穿衣服的人抬死者的下肢,將死者抬進棺木,死者抬起後的一霎那,應立即將停放死者的床板掀翻。
死者入棺後,孝子兒孫應大聲啼哭,但不能將眼淚滴入棺材內。在兒孫啼哭的同時,主持封殮的人開始將包好的石灰包一包包地襯放在死者的左右。死者生前用過的日常用品也要放在棺木裡面陪葬。當棺木裡面被塞得滿滿的之後,就開始將棺材蓋蓋上,用鐵釘釘死。孝子還得跪在棺材的左側說「××好走」。封殮至此全部完成。
「出殯」一般是在封殮後次日的上午吃完早飯後開始進行,參加抬棺木的人叫「喪下」,一般由八人組成,也叫「八仙」,出殯前的一天早上八仙必須由孝子親自上門跪請。在出殯的那天早上,東家必須竭盡全力用最豐盛的飯菜款待他們,所有的好菜都必須是雙份,稱作「雙出頭」。棺木由八仙結結實實地捆綁在三橫兩直的木杠上,抬棺木用的木杠稱為「喜杠」。
送殯開始了,送殯的隊伍浩浩盪盪,途經過的農戶都要出來燃放鞭炮,孝子要親自上前跪謝。中途還要將棺木停放一下,叫做「撇靈」。撇靈過後,所有參加送葬的女眷們都必須回去。回去的時候,女眷們必須一邊哭一邊喊著「某某跟我回家喲......」,意為招魂。
棺木抬到了墓地後,八仙開始挖掘墓穴。墓穴一般是在挖掘完後,八仙才回家吃午飯。吃完飯,休息一下,專等時晨一到便開始落葬。
在棺木落葬的時晨快要到的時候,孝子和八仙一同來到了墓地。將所有的准備工作做完以後,時晨一到,八仙們一個個如狼似虎,氣吞山河,將棺木抬起來放到挖好的墓穴里。據說這樣可以嚇倒陰氣,如果陽氣不足,棺木會更沉。棺材放到墓穴之後,八仙們還要連抖三下,俗稱連升三級,意在將棺木放穩當。
落葬完畢,八仙們開始把准備好的石灰將棺材包裹起來,然後用泥土將石灰封蓋起來。經過下雨之後,石灰就會形成一個堅固的保護層,將棺土保護起來,保護好的幾百年都不會腐爛。
四、關山
在落葬後的第三天被稱作「關山」。這一天也要看吉時將墓碑立起來,立好墓碑後,所有的女兒可以上山祭拜了,去的時候要帶上做好的祭奠用的米粑。至此死者埋葬入土的所有程序都徹底完成了。
人總是經過一定的時間積累才能不斷地成熟起來,年輕的時候以為自己讀了一點書,簡單地認為一些民俗是迷信行為,其實這也是一種無知。活著的人之所以為死者舉行這些活動,在筆者看來,一方面是對生命的敬畏,另一方面是表達對逝者的無限哀思。
Ⅶ 老人在重陽節這天晚上九點離世好不
這個時間還能改變?死都死了,還能怎麼著?死都要選黃道吉日?
Ⅷ 急,重陽節、老人節那天老人去世了~!
兩個回答,如果你是擔心當地的風俗,那麼,你得問山東那裡的朋友,也許老人才會信這個,如果你是迷信,那麼,我的回答是世界上沒有可以相信的GUI 只有相信的人
Ⅸ 重陽節要祭拜死去的人嗎
重陽節是老人節,不是祭拜死人的節。
Ⅹ 重陽節思念去世父母的詩句
重陽節思念已故親人詩句
九日登山
【唐】李白
淵明歸去來,不與世相逐。
為無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黃花菊。
我來不得意,虛過重陽時。
題輿何俊發,遂結城南期。
築土按響山,俯臨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彈霜絲。
自作英王胄,斯樂不可窺。
赤鯉涌琴高,白龜道馮夷。
靈仙如彷彿,奠酹遙相知。
古來登高人,今復幾人在。
滄洲違宿諾,明日猶可待。
連山似驚波,合沓出溟海。
揚袂揮四座,酩酊安所知。
齊歌送清揚,起舞亂參差。
賓隨落葉散,帽逐秋風吹。
別後登此台,願言長相思。
重陽節對已故的父親思念的詩句
欲斷魂,難斷魂,鏡若水月不染塵,風亂琴心焚。
怕傷神,偏傷神,流雲不解舊事痕,故人是路人。
先人愁奈何橋上雨茫茫,先人歸園行匆匆。
只思兒女可無恙,夢回故里看村莊。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關於重陽節 思念親人的古詩詞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謝新恩》
【南唐】李煜
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
又是過重陽,台榭登臨處,茱萸香墜。
紫菊氣,飄庭戶,晚煙籠細雨。
雍雍新雁咽寒聲,愁恨年年長相似。
重陽節怎麼祭拜去世的親人
重陽節是靈界一重大節日,親人的祭拜 多為祈福,願親人極樂安康,
恭請 佛菩薩加持。
曰:南無阿彌陀佛10遍。
再祈禱之事情。
如有貢品,請勿供奉酒肉。
重陽節表達思念親人的句子但心情又顯得悲傷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希望滿意
重陽節要給去世的老人燒紙嗎?
九九重陽,是提醒世人要記得家中的長輩,憶起哺乳之恩,又因為九為圓滿之數,九九又代表祝願老人的意思,這是給在世的老人的節日,不需要燒紙祭奠已逝先人,不然是畫蛇添足,因為九月為戌月,火庫之月,陽氣十足,燒也沒用,陰人不敢來收。
如要追憶逝者,可以清明,中元,臘月時祭奠,可採取燒紙錢的方式,因為那時是陰氣之月,古人認為那時送紙錢,可以收到。
重陽節是不是死去的人上來看親人的
重陽節是登高節,是為了登高吸收天地之間的陽氣。
因為古人認為9是數里邊最大的,又是陽數,那麼兩個9的重陽一定陽氣非常充足。
後來又有了懷念親人的意義。
1989年國家又規定九月初九為老人節,提倡尊老敬老的社會風氣。
所以,這一天不是去世的人來看什麼親人的。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重陽節是以放紙鳶是有何寓意呢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之一因為迷信的心理
重陽節思念去世父母的詩句
重陽節好想念天堂父母
重陽節懷念逝者的詩句
魚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間別離苦。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
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相思似海深,舊事如天遠。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覺海非深。
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忍把千金酬一笑
畢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都道是金玉良緣,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人如風後入江雲,情似雨余黏地絮。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瘦影自憐秋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
鍾情怕到相思路。
盼長堤,草盡紅心。
動愁吟,碧落黃泉,兩處難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