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重陽節是什麼節呢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又叫做老人節,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於上古,普及於西漢,鼎盛於唐代以後。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呂氏春秋·季秋紀》中收錄,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並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重陽節的「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九」為老陽,是陽極數,兩個陽極數重在一起,九九歸一,一元肇始,萬象更新。因此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飲宴祈壽之俗。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明代張岱著《夜航船》雲:「九為陽數,其日與月並應,故曰「重陽」。
重陽節與除夕、春節、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祭祖是主要節日做節的一大主題。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農業文明,是極其重視祖先經驗的一種文明形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有著逢年過節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
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❷ 重陽節指的是
重陽節是指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重陽節,又稱「踏秋」,漢族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的節日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九九重陽凝聚了中華民族千秋萬代「老吾老」的濃濃深情和生生不息的民族風范。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正式定為「中國老人節」、「敬老節」,重陽節成為一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節日。2012年12月28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進一步在法律上明確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作為老年節,並於2013年7月1日起實施。因此重陽節這天又是「敬老日」、「敬老節」或「老年節」、「老人節」。
活動
重陽節期間,中國各地會舉辦豐富多彩的節日主題活動和敬老愛老志願服務活動,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努力營造尊敬老年人、關愛老年人的社會氛圍。
❸ 農耕時令具體指是什麼
農耕時令具體指的是24節氣與植物種植
節氣特點:
春季
立春:斗指寅;太陽黃經為315度。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公歷2月3-5日交節。
雨水:斗指壬;太陽黃經為330°。降雨開始,雨量漸增。公歷2月18-20日交節。
驚蟄:斗指丁;太陽黃經為345°。蟄是藏的意思。驚蟄是指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公歷3月05-07日交節。
春分:斗指壬;太陽黃經為0°。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晝夜平分。公歷3月20-22日交節。
清明:斗指丁;太陽黃經為15°。天氣晴朗,草木繁茂。公歷4月04-06日交節。
穀雨:斗指癸;太陽黃經為30°。雨生百穀。雨量充足而及時,谷類作物能茁壯成長。公歷4月19-21日交節。
夏季
立夏:斗指東南;太陽黃經為45°。夏季的開始。公歷5月05-07日交節。
小滿:斗指甲;太陽黃經為60°。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公歷5月20-27日交節。
芒種:斗指己;太陽黃經為75°。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公歷6月05-07日交節。
夏至:斗指乙;太陽黃經為90°。炎熱的夏天來臨。公歷6月21-22日交節。
小暑:斗指辛;太陽黃經為105°。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公歷7月06-08日交節。
大暑:斗指丙;太陽黃經為120°。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公歷7月22-24日交節。
秋季
立秋:斗指西南;太陽黃經為135°。秋季的開始。公歷8月07-09日交節。
處暑:斗指戊;太陽黃經為150°。處是終止、躲藏的意思。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公歷8月22-24日交節。
白露:斗指癸;太陽黃經為165°。天氣轉涼,露凝而白。公歷9月07-09日交節。
秋分:斗指已;太陽黃經為180°。晝夜平分。公歷9月22-24日交節。
寒露:斗指甲;太陽黃經為195°。露水以寒,將要結冰。公歷10月08-09日交節。
霜降:斗指戌;太陽黃經為210°。天氣漸冷,開始有霜。公歷10月23-24日交節。
冬季
立冬:斗指西北;太陽黃經為225°。冬季的開始。公歷11月7-8日交節。
小雪:斗指己;太陽黃經為240°。意味開始下雪。公歷11月22-23日交節。
大雪:斗指癸;太陽黃經為255°。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積雪。公歷12月6-8日交節。
冬至:斗指子;太陽黃經為270°。寒冷的冬天來臨。公歷12月21-23日交節。
小寒:斗指子;太陽黃經為285°。氣候開始寒冷。公歷1月5-7日交節。
大寒:斗指丑;太陽黃經為300°。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公歷1月20-21日交節。
節氣習俗
1、立春
立春俗稱「打春」,「咬春」,又叫「報春」。 前一天叫「迎春」。立春期間,氣溫、日照、降雨,開始趨於上升、增多。立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新的一年之始。這個節令有迎春行春的慶賀祭典與活動,古時候立春要祭春神、祭太歲。
立春日民間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的吃春餅、春盤、咬蘿卜之習俗等。古時,「打牛」儀式是由縣府執行。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縣城東門外前,稱為「立牛」,其旁要立一個攜帶農具揮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來,農事宜提前准備。那個假人「耕夫」被稱作「芒神」。那「耕夫」如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來應早些備耕;「耕夫」立在牛後,則表示春令遲到;若人牛並行,則春令適中。據說當天如天晴,萬民高興;若天明遇雨,則表示晦氣不利,預示這一年年景不佳。
2、雨水
入春以後,東南風始吹,雨水開始增多。農民歷書說:「 門 指 壬為雨水時,東風解凍, 冰雪皆散而為水。」 雨水過後,開始植樹。有「春雨貴如油」,「冬春雨水貴似油, 莫讓一滴白白流」,「 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 「雨水無雨天要旱, 清明 無雨多吃面」的農諺。雨水是果樹嫁接的好時間,有「雨水節,把樹接」 的農諺。
在雨水這天,在民間有一項特具風趣的活動,叫「拉保保」。「保保」就是乾爹的意思。而雨水節拉乾爹,意取「雨露滋潤易生長」之意。
3、驚蟄
驚蟄象徵氣溫上升, 天氣變暖, 地下蟄伏的各種動物開始蘇醒、 蠕動。 有「雨水早,春分遲 驚蟄育苗正適時」, 「驚蟄不過不下種」 之農諺。是日,聞雷兆年景豐收,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民間 有「雷打驚蟄穀米賤」, 「驚蟄聞雷米如泥」, 「過了 驚蟄節,耕地莫停歇」,「雷打驚蟄前,高崗 能種田」,「雷打驚蟄後,河灣能種豆」, 「驚蟄打雷, 小滿發水」, 「驚蟄雲不動,寒到 五月 中 」, 「 驚蟄不放蜂, 十籠九籠空 」 的 俗語。此外, 驚蟄前後要種大蒜。
驚蟄象徵農歷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霉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4、春分
春分, 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將春風、秋風又稱為「日 夜分」,民間 有「春風秋風,晝夜平分」 的諺語。春季過半,氣候轉暖,晝漸長 夜漸短。麥子生長迅速,開始起身,有「 麥過春分晝夜忙」, 「 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之俗諺,應加強麥田 管理,施肥,嚴禁牲畜吃青。春分有雨,兆人們身體康健,有「春分有雨病人稀」 之俗諺。
在春分那一天,有「豎蛋」的民間習俗。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為「世界游戲」,仍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手輕腳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雖然失敗者頗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豎蛋游戲的最佳時光,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在中國嶺南一帶,有一個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當地百姓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採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約有巴掌那樣長短。採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有順口溜道:「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5、清明
清明,空氣清新,草木返青,是植物播種的大好時光。有「清明十天種高粱」,「雨水清明緊相連,植樹季節在眼前」, 「清明前後, 點瓜種豆」, 「清明喂個飽( 上肥), 瘦苗能長好」 等農諺。清明 節忌諱天陰、下雨。是日天晴,兆大豐收 有「清明曬干柳,窩窩撐死狗」,「明清明, 暗穀雨」, 「清明無雨多吃面」 之說法。俗以為清明不明, 即為荒年之兆。清明有西北風,主旱,有「清明西北風, 旱了不會輕」 之說, 但也有「清明南風起, 收成好無比」 的俗諺。 清明夜落雨, 對麥子不好。諺語雲:「麥子不怕四季水, 只怕清明一夜雨。」
在清明節這一天,掃墓祭祖、踏青賞春、植樹種草等傳統習俗。清明是節氣與節日的合體,節氣是「天時」,是純粹的自然時間,節日是「人時」,它是社會文化的時間選擇。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最初主要為時令的標志,時間在冬至後一百零七日、春分後十五日,公歷的4月5日前後。《淮南子·天文訓》記載:春分後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則清明風至。「清明」節氣由此得名。清明是春天的節氣,春天是四季之始,也是農業播種的時節,民諺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 。農業是傳統社會的主業,為了農事的豐收,除了祈求自然風調雨順外,還得請祖先保佑,因此在清明時節逐漸形成春祭的傳統。
6、穀雨
穀雨為公歷每年四月 二十日 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 時開始。 一般天氣變暖, 斷霜雪, 雨量也較前增多, 是播種的重要季節, 開始種高粱、 玉米等秋作物,有「穀雨下秧, 立夏栽」, 「穀雨麥懷胎」 之說。 此外,穀雨無雨, 亦為 荒年之兆, 民 間 忌之, 有「 明 清明,暗穀雨」, 「清明 要明, 穀雨要雨」 之俗諺, 也有「穀雨到, 布穀叫, 前三天叫 受干, 後三天叫 受淹」 的說法。 雨後開始碾場, 「三月 不碾場, 打麥土裡揚」。
7、立夏
立夏是為 夏季之始, 小麥齊穗, 開始揚 花上漿。此時, 各種候鳥相繼入境, 並繼續播種秋作物。 農諺雲:「 立夏茭子小滿谷, 芒種玉茭大疙哚。」 立夏日 忌無雨、 無風。 俗以 為立夏日 無雨, 主旱, 有「立夏不下, 旱到麥罷」, 「立夏不下, 高掛犁耙」, 「立夏刮東風, 葯鋪把門 封」 之說。 立夏是多雨的 時節。 傳說,古代君王常在這一天到京城外迎接夏天。
在我國沿海一帶,立夏這一天有「斗蛋」的民俗。是日中午,家家戶戶都要煮好雞蛋。雞蛋帶殼清煮,不能破損,用冷水浸上數分鍾之後,再套上早已編織好的絲網袋,掛於孩子頸上。孩子們便三五成群,進行斗蛋游戲。蛋分兩端,尖者為頭,圓者為尾。斗蛋時蛋頭斗蛋頭,蛋尾擊蛋尾。一個一個斗過去,破者認輸,最後分出高低。蛋頭勝者為第一,蛋稱大王;蛋尾勝者為第二,蛋稱小王或二王。
8、小滿
小滿,農民購置農器傢具, 做收麥前的准備工作, 並開始套種晚秋作物。 有「小滿不滿, 芒種不忙」,「小滿十八天, 不熟也要干( 指小麥)」, 「小滿種谷, 憋滿倉屋」 的農諺。
在小滿這一天,有「搶水」與「祭車神」的習俗。舊時水車車水排灌為農村大事。諺雲:「小滿動三車(三車指的是絲車、油車、水車)。」水車於小滿時啟動。此前,農戶以村圩為單位舉行「搶水」儀式。「祭車神」亦為農村古俗,傳說「車神」為白龍,農家在車水前,於車基上置魚肉、香燭等祭拜之物,特殊之處為祭品中有白水一杯,祭時潑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這些習俗表明了農民對水利排灌的重視。
9、芒種
進入典型的夏季, 天氣相當炎熱, 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收、 夏種、 夏管統稱「三夏」。 芒種這一天,人們在耕播種作的空餘,忙裡偷閑,有「送花神」的習俗。根據古老的說法,芒種節過後,群芳搖落,花神退位,人世間便要隆重地為她餞行,以示感激。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人對大自然的一種親近感,表現出對生態的敏感和重視。
10、夏至
夏至是農事很重要的節氣,是收割小麥、秋田 管理的緊張季節。氣溫升高, 天氣變熱,忌連陰 雨,有「荒谷爛麥長玉茭」 之說。「春爭日 , 夏爭時, 中 耕鋤草不宜遲」。 夏至三庚入伏, 伏有三十天或四十天, 分頭伏、 中 伏和末伏。 每伏十天, 中 伏有二十天的。 民間有「熱在中 伏」 和「三伏里頭加一秋」 之說。
史載,宋代宮廷中,每適夏至,御廚們就包出一種夏至餛飩,供帝後妃嬪食用。其實,宋代宮廷不光是夏至這個節令吃餛飩,一年之中其餘二十三個節氣都吃餛飩,故宋代宮廷有一道「二十四節氣餛飩」的著名面點,南宋高宗尤嗜食餛飩。
11、小暑
小暑天氣逐漸炎熱, 汛期到, 作物旺長, 要加強秋作物管理。 可犁地, 農諺有「小暑前後種綠豆」。 小暑忌旱,有「六月 怕干, 九月 怕淹」, 「六月 旱, 喝稀飯」, 「六月要雨難得雨, 八月 要晴難得晴」, 「小暑南風十八天, 坑裡泥巴都曬干」, 「伏里無雨, 谷里無米」 的俗諺。 在小暑節的前後幾天,民間有「百索子撂上屋」的習俗。百索子撂上屋」的習俗,寄託著人們的美好願望。
12、大暑
大暑為一年中 氣溫最高的時期, 正值伏中。穀子甩大葉,黃豆二棚樓,要注意治蟲、 防旱、 防澇。 有「冷在三九, 熱在三伏」, 「三伏不熱, 五穀不結」, 「小暑 大暑, 熱 死老 鼠 」, 「 小 暑 不 算 熱,大暑壓草肥 」,「頭伏有雨, 二伏旱,三伏有雨吃飽飯」, 「伏里有雨,多種麥」, 「大暑到立秋, 割草壓肥不能丟」, 「頭伏蘿卜 , 二伏菜, 三伏里頭種蕎麥」, 「伏天三場雨, 薄地長好麻」 的 農諺。 還有「 伏里帶九里」, 「 冬病夏治」的說法。
在浙江台州灣一帶,有「送大暑船」的習俗。送大暑船,是浙江椒江葭芷一帶的民俗。清同治年間,此地常有病疫流行,尤以大暑時節為甚。人們認為這是五位凶神所致,於是在江邊建了五聖廟,更在大暑節這一天,用特製木船將供品送至椒江口外。意思很明顯,即是送走瘟疫,祈求平安。
13、立秋
立秋,秋季開 始, 時在三伏之中。 有「 三 伏 不 到, 秋來到」 之說,但天氣仍然炎熱難耐, 有「秋老虎」 之說。 農事有「立了秋, 掛鋤鉤」 之說,意為莊稼不再鋤了; 還有「立罷秋, 萬事休」, 「立秋種芝麻, 老死不開花」, 意為此時各種作物不能再種了。但此時要播撒蔥子,育出 小蔥苗,待第二年春天移栽。 還可種菠菜、 青菜、 芫荽。 立秋是當地農家的大節氣, 是莊稼接近成熟的季節。「立秋三天遍地紅」, 指高粱穗變紅成熟。 立秋日 忌雷、 雨、 風, 有「雷打秋, 晚禾折半收」, 「秋前北風, 秋後雨, 秋後北風干到底」 的俗諺。
在立秋時節,尤其是在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天,流傳著許許多多的民間習俗。在商洛竹林關一帶,就流傳著「摸秋」的習俗。這天夜裡婚後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習俗中有很多說法。摸到南瓜,易生男孩;摸到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按照傳統風俗,這個夜裡,瓜豆任人採摘,田園主人不得責怪。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許非難。
14、處暑
處暑,暑盡天涼, 炎熱的天氣將於是日結束。農諺有「處暑不種田, 想種等年」, 「處暑不露頭, 割倒喂老牛」, 「過了 處署不種秋, 就是種上也不收」, 「處暑暑谷漸黃, 大風要提防」。
在處暑時節,正值農歷七月十五左右,民間會有慶贊中元的民俗活動,俗稱「作七月半」或「中元節」。此時在台灣,就有「拜好兄弟」的習俗。
15、白露
白露,時值中秋, 天氣 轉 涼, 夜間露水發白 ,開始收獲高粱和早玉米。農諺有「白 露種高山,寒露種平川( 小麥)」,「白 露沒有雨, 犁地要早起」, 「秋收打穀又犁田, 來年又是大豐年」, 「八月 初一灑一陣, 旱到來年五月 盡」。
16、秋分
秋分,秋季的一半, 此後, 北半球漸短, 夜漸長。 秋分後, 既要抓緊送糞犁地, 積極備播小麥, 又夾帶收秋,是秋季最忙時期。 農諺有「白 露早, 寒露遲, 秋風種麥正適時」, 「秋分分斷根」, 「秋分過五, 小麥入土」,「 秋 天 彎 彎 腰, 強 似 春 天 轉 一 遭 兒」, 「 初 一 不 下 盼十三, 十三不下一冬干」, 「一年辛勤在於秋, 糧不入屋不算收」, 「三春不如一秋忙, 收不到屋裡不算糧」。 秋分前後, 月 亮落地的變化, 將直接預示著來年年景的好壞。 俗諺雲:「 七月 十五早看天, 強似抽簽問 神仙;月 亮落地接雲彩, 年景好的說不得; 月 亮落地光塌塌,明年糧食打不發。」
在秋分時節,是傳統的「祭月節」。我國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說。現代社會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歷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而祭月無月則是大煞風景的。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中秋。《禮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17、寒露
寒露,進入寒露,氣候明 顯轉涼, 夜有寒冷之感。農諺有「哪有寒露不割谷」, 「寒露不刨蔥, 等到立了 冬」,「打蛇打在七寸上, 莊稼種在節氣上」, 「一早三分忙,一壯三分旺」, 「割寒露, 打霜降」 之說。 寒露節氣宜人的氣候又十分適合登山,慢慢的重陽節登高的習俗也成了寒露時節的習俗。
18、霜降
霜降,以天冷、露水結成薄霜而名 。霜降無霜,主來歲飢荒。有「霜降有霜,米穀滿倉」, 「十月 不下霜, 種地一包糠」, 「有墒不等時, 到時不等墒」, 「犁犁耙耙種 下田, 最晚不過立冬前」, 「 前耬後耬, 差一穗頭」的農諺。
在我國的廣西下雷鎮,有「壯族霜降節」。其來源與下雷土司傳說和慶豐收有關。相傳土司第十四世許文英,其妻岑玉音為湖潤土司的女兒,曾和其夫在清朝末年,一道騎牛到閩越沿海抗倭。因為岑玉音是騎著牛去打仗的,所以被稱為「婭莫」。「婭」是壯語里對老年婦女的稱呼,「莫」即黃牛。岑玉音抗敵凱旋之日正值霜降節,為紀念許文英及岑玉音,下雷人民建起玉音廟,逢霜降日,民眾扛著玉音的畫像,舉行游神活動。節慶由此而來,已有三百多年歷史。由於下雷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土司文化,使霜降節由單純慶豐收節慶活動,發展成為祭祀民族英雄、進行商貿活動、民俗文化表演的綜和性民俗活動。展現出豐富多彩的壯族民俗文化,承載壯族土司文化、反侵略斗爭的歷史記憶。
19、立冬
立 冬,意味著冬天的到 來,太陽過黃經為225° 。古有「冬是終了 」, 是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諺有「立了冬, 把地耕,能使土裡養分增」, 「冬耕深,出 黃金」 之說。 立冬日 忌諱吃生冷食物, 如蘿卜 、 水果等, 否則會損傷身體。 立冬忌無雨, 有「重陽 無雨立冬晴, 立冬無雨一冬晴」, 「男 人不忘秋剎地, 女人不忘夜紡花」, 「地凍牛鈴響, 蘿卜 白 菜正在長」 的俗諺。
20、小雪
小雪「,氣溫下降, 始飄雪花。 開始農田水利 基本建設,整修道路, 開展副業活動。農諺有「千家萬戶 ,沫子糞土」,「 修渠 築壩, 天旱不怕 」, 「 修好水渠 築好塘,年年豐收有保障」, 「修好水利, 一本萬利」。
小雪到,吃糍粑」,是我國江南水鄉的一種傳統習俗。每年的這個時候,大人和孩子們都會放在嘴上嘮叨著:幾號了,還有幾天就要到小雪了,誰家的糯米碾好了,誰家的還在場上曬著呢。這時候小孩子們都很興奮,覺得就象過年似的。
21、大雪
大雪,因天寒地凍、 大雪紛飛而名 。「瑞雪兆豐年。」「麥蓋三床被( 大雪), 頭枕蒸饃睡。」 農事活動繼續以 水利建設、 整修道路水渠為主, 並開始磨粉, 生產粉條、粉皮, 從事商業經營及商品 生產等活動。 農諺有「場光地凈, 五溝挖通」, 「薄地想豐收, 冬閑挖深溝」。 大雪忌無雪, 俗諺有「大雪不見雪, 來年不收麥」, 「今年大雪把門 封, 來年一定好收成」, 「雪水化成河, 麥收不會薄」,「大雪豐收來, 無雪少吃麥」 之說。大雪時節,天寒地凍。 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莫過於「寒號鳥」的傳說。
22、冬至
冬至,太陽直射南回 歸線, 是日交九, 此後天氣漸入嚴寒。有《 冬九九歌》:「 一九二九閉 門 塞手, 三九四 九凍死雞狗,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農業生產上, 除繼續進行防凍、積肥等工作外,還要注意人畜的安全過冬。「吃了冬至飯(姜飯), 一天長一線」, 白 天將逐漸變長。 冬至忌無雨, 俗諺雲:「立冬無雨看冬至, 冬至無雪一冬晴。」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一個傳統的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日。冬至節,來由於節氣特點「冬至一陽生、天地陽氣回升」,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我國南方部分地區有在冬至祭祀神靈和祖先的節日習俗。在中國的北方地區,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家境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語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的由來,是因為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葯留下的。
23、小寒
小寒,進入嚴寒天氣, 「小寒大寒, 滴水成團」, 「小寒凍土, 大寒凍河」。 梅花是小寒節氣的第一花信,而梅花自古就是詩人們詠贊不衰的題材。詠梅詩起源於六朝,隋唐崛起,極盛於宋元,明清相繼,仍余韻猶存。這些詩詞或寫梅品質,或詠梅風姿,或繪梅神韻,或歌梅情懷。大都立意新穎,借傲霜鬥雪、不畏嚴寒的梅花以抒發作者不畏強暴、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高尚情操。
24、大寒
大寒,進入一年中 最寒冷的時段,時在農歷十二月 ,准備過春節, 「小寒、 大寒、 殺豬過年」。在大寒節氣中,其間有一個對於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臘八,即陰歷十二月初八。在這一天,人們用五穀雜糧加上花生、栗子、紅棗、蓮子等熬成一鍋香甜美味的「臘八粥」。
❹ 重陽節是什麼節呀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其日期在九月九,又叫重九節、曬秋節、踏秋。和除夕內、清明節、中元節容合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重陽節是我國比較古老的節日,是人們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的體現。俗話說「家有一老,如獲至寶。」家裡有老人,才能保持兄弟姐們的團結,還有人說,家裡老人不在了,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也就散了,因為他(她)們聚在一起的機會少了,而親情、家族榮耀等都是老人在起關鍵作用。
我們每年逢年過節的時候,有些人不吃辛苦千里迢迢都要養家裡趕,就是為了與家裡的老母老母能夠團圓,這也是我國重陽老人節傳承下來的基因。重陽節意義重大,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極目楚天舒,就是象徵高壽,長壽。
重陽節與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分不開的。陽歷時間可能每年不一樣,但是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這一天是永遠不變的,也就是說,與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是按照農歷來計算的。離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這天。
到了九月九就曬秋,農民這個時候家家戶戶把家裡的農產品都拿出來曬,一個是代表糧食都豐收了,家裡的存貨多了,慶祝農業大豐收。二個是趁著秋高氣爽的好日子,家人團聚,把農產品拿出來曬一曬,人多力量大,團聚話豐年。
❺ 重陽節又叫什麼節
重陽節又叫祭祖節、登高節、敬老節。
1、祭祖節
重陽節與除夕、春節、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祭祖是主要節日做節的一大主題。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農業文明,是極其重視祖先經驗的一種文明形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禮俗觀念,有著逢年過節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根本。
2、登高節
古代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於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
3、敬老節
近代,九月初九被賦予了敬老節的新含義。因「九」是數字中的最大數,九,是久長久遠的諧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陽,含有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隱喻在裡面。在民俗觀念中,又因「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且「九九」與「久久」同音,所以賦予有天長地久、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
重陽節習俗
1、重陽習俗之賞菊
農歷九月俗稱菊月,九月初九的沖重陽節,當然少不了賞菊的習俗。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古時重陽節,各地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2、重陽習俗之飲菊花酒
重陽佳節飲菊花酒,是中國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漢代已見,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中仍有記載,是盛行的健身飲料。
3、重陽習俗之佩茱萸
古代還風行九九插茱萸的習俗,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濕、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是逢凶之日,佩帶茱萸可以辟邪求吉。因此,茱萸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重陽節
❻ 重陽節的典故,來歷
關於重陽節的起源,有一種說法流傳很廣。古人認為,因為古老的《易經》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因「九」在個位數中最大,所以古人以「九」為最高;而且夏歷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又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這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因此把九月九日叫作重陽節。這種說法的形成還與魏文帝曹丕的解釋密切相關。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曹丕的說法說明這一認識有著1800多年的歷史。但這種說法帶有明顯的附會成份,是一種望文生義的解釋。這是因為,最初的「重陽節」並非一開始就確定在農歷九月九日,「陽」也並非只指日月兩個天體,「重」也並非僅指「二」這個數。另外,《易經》天之數說:「立天之道,曰陰曰陽。系天故取其奇為災歲數」,可見「重九」並不是吉利之數,有時卻是大凶之數。綜合後人的研究,[②]重陽節的來源應該說比這說法復雜。它和從遠古到上古時期兩個非常矛盾的先民習俗——九月慶和九月祭,[③]以及先民天神互通的原始信仰與火神死亡崇拜有緊密聯系。一、上古九月的慶典習俗。對於農耕社會來講,農歷九月農事基本完畢,因此從遠古開始,華夏先民往往將豐年慶典和祭神祀祖等活動安排在九月。《呂氏春秋
❼ 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
重陽節的意義是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重陽節與除夕、春節、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國傳統的祭祖節日,祭祖是主要節日做節的一大主題。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農業文明,是極其重視祖先經驗的一種文明形態。
重陽節在歷史延續過程中,既融合了眾多民俗事象,也融合了眾多文化內涵,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采中草葯、遍插茱萸、擺敬老宴、吃重陽糕、制葯酒養生、飲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是最好的賞秋時期,中國南方還有些山區村落保留了「曬秋」特色。去鄉村賞民俗、看曬秋,已成為鄉村旅遊的一種時尚。「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
(7)重陽節農耕擴展閱讀:
重陽習俗普及於漢代,漢代是我國南北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融合時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節俗融合傳播。漢代作品《西京雜記》中收錄了古時重陽節求壽之俗。
唐朝時,重陽節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後,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並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正式將農歷九月九日列為國家認定的節日是在唐德宗李適年間。
❽ 重陽節是什麼節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內風俗,所容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重陽節與除、清、孟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❾ 重陽節的來歷,習俗知多少
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在每年農歷的九月九日,是漢族的傳統節日,因《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
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此外還有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另外,由於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崇孝活動。
(9)重陽節農耕擴展閱讀:
重陽節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古人在重陽節前後幾天製作的松糕稱作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