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媳婦孝敬父母的標准
子女孝敬父母,就應深入理解、體會父母在養育自己過程中所耗費的大量精力和血汗,以及他們表現出的最真誠、最偉大、最無私的奉獻精神,從而懷著回報父母養育之恩的敬愛之心,去關心、照顧、侍奉父母,使他們感到舒心、愉悅和滿足。具體的說來就是: 首先關心、照顧父母的生活,盡贍養父母的義務。作子女的,對父母的起居、衣食、勞作都要悉心考慮,周到安排,為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使他們能精力充沛地工作或安安穩穩地度過晚年。父母生病,應想法及時診治,精心照料。逢年過節或父母誕辰,要買一些適合他們口味的食品,表達子女的一點孝心。如果父母有困難,子女應當全力幫助,寧肯自己困難些,也決不能讓父母作難.在的老人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贍養。生活條件好了,經濟不愁了,以前看到子女拿點錢帶點東西回來總覺得開心的感覺也不復存在。寧可只是看看孩子有沒有胖了瘦了,心甘情願為他做頓飯,這些都會讓老人們獲得一種經濟上無法獲得的愉悅,來自心理的這種感受會更持久,也更真實。 以前並沒有意識到父母對子女的需要,直到今年我的兒子去讀了寄宿制中學,我的心裡一下子失落了許多,我才明白父母對於我一定也有這樣的失落。我們總是沉浸在「忙、忙、忙」的生活中,卻不知道生命的真正意義在哪裡。我們需要的不是再多的金錢、再多的世人認可,其實僅僅只是家人的那一個會心微笑而已。當把父母擺到和孩子一樣的位子上時,來自父母的會心微笑也會給你帶來愉悅。
B. 找一則不孝敬父母的故事,急急急急,各位帥哥美女都幫幫忙啊
關於「不孝有三」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現在很少再說了,但有人提起來,還真不知道是哪三不孝。查查資料,才明白它來自《孟子·離婁上》篇。原文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有人解釋孟子的意思是,不孝有三件,其中以不傳子嗣為最嚴重的事。
漢朝趙岐註: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他說的三不孝大意是:
⑴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或:不懂得順從父母的意思,違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於不義),是為一不孝。
⑵ 父母年老,家境貧寒,無法侍奉父母親,使其三餐無法溫飽、生病無錢看醫,而不能考秀才進士求得一官半職,為家揚名吐氣,是為二不孝。
⑶ 不娶媳生子,無法傳宗接代,過年過節,無後代為祖先掃墓、祭拜,是為三不孝。
以上解釋很明白,也流行於報紙、網路等,其中不乏批判的意見,例如說孟子散布了重男輕女思想。但看了劉英民教授的「『不孝有三』考」(《哈爾濱學院學報》,2001年第1期,P113-116),覺得更有道理。從文章摘要中基本可以了解他研究的結果:
文章對「不孝有三」趙岐注提出質疑。指出趙岐注既與孟子本人關於孝的觀念相抵牾,也和孟子之前的儒家學者關於孝的思想大相徑庭。認為「不孝有三」是孟子引用的古語,是原始宗法制時代人們的孝的觀念。趙岐注沒有搞清原始宗法制和地主宗法制的區別,沒有搞清這兩個不同的時代人們倫理觀念的區別,錯把秦漢時建立在地主封建制基礎之上的倫理觀念等同於原始宗法制時代的倫理觀念。該文在對趙岐注批判的基礎上指出,在原始宗法制時代孝有三個層面:其一,「生,事之以禮」;其二,「死,葬之以禮」;其三,在死後的漫長歲月,子子孫孫「祭之以禮」。並進而得出結論,「不孝有三」應該是:生不敬順,一不孝也;死不禮葬,二不孝也;無後絕祀,三不孝也。
看來學歷史、聽典故,都要多讀點書,多了解不同的觀點。其實,無論如何解釋,它原意肯定含有封建糟粕,我們不妨汲取它現實積極的一面,賦予它符合時代的新意。不難理解,這些說法里有我國的傳統美德要求,尊敬老人,孝順父母,合理安排故去長輩的喪葬和祭奠活動,這與目前提倡踐行「八榮八恥」、和諧社會的現代精神文明要求並無矛盾。
C. 女人就得孝敬男人的父母,請問男人要孝敬女人的父母嗎不然以後誰敢生女兒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都應該做到男女平等!
女人要孝敬男方父母,男人也應該孝敬女方父母,這是做人的本分,不僅僅是為了以後敢生女兒才那麼做!
D. 為什麼長得好看美女很孝順父母的很少
好看其實就是個花瓶 花瓶幹啥 呢 插朵花 除了自己看 還有其他目的 讓別人看 所以 好看的人不是不能委屈 首先是 自己家的小美女 自己家人喜歡然後出去顯擺 首先別人順應 你家娃娃真喜人 然後當父母的不是寶也變寶了 然後父母聽別人誇獎順耳了 孩子也習慣了 不能聽壞的只能聽好的 反正有不是我家的孩子 誇就誇一句把 高帽子誰都會戴 天作孽尤可存 自作孽不可存 我是被父母大罵 周圍領取說我笨 和丑 臉有大 但是 我 現在有點啥 好的首先是考慮的父母 高興的是我還娶了一個懂事的媳婦 再加上我精明的腦袋 啥都 平分下然後送給 彼此的父母 現在感覺 我和我老婆的父母就像兒時兄弟姐妹一樣之要稍微不公一點就會被數落 我們在他么眼裡永遠是孩子 的緣故 慢慢他們也被通化了 變成了孩子
E. 孝敬父母要兒在先女在後,這樣講對嗎。
我們來中國人多數都是重男輕女源的,把自己所有積蓄都留給兒子,女兒只是結婚的時候會得到一些嫁妝和少量的財務,像這種情況就要做兒子多盡心盡力了;如果父母一視同仁不偏向兒子也不偏向女兒那就都要自知自覺的孝敬父母沒有先後。不過老話說:養兒為防老。還是指望兒子的多,畢竟男人要比女人擔當的多,不然豈不是辜負了七尺男兒本色。
F. 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從夫則無法孝敬父母,該當如何
可能有些偏遠地區或者傳統思想佔主導的農村地區,就有你所說的這種情況,大多數地方哪還有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啊
現代社會,男女平等,無論男女對雙方的父母同樣都有贍養和孝敬的義務和責任,只要夫妻倆個觀點一致,處理起來就不難;但若兩人思想觀念相差太大,又做不到互相容讓和遷就,那麼就確實挺難了
G. 給你你個選擇 1,美貌如花 2,洗衣做飯 3,孝敬父母 你會娶哪種女人
3 孝敬父母 百善孝為先 父母永遠放在第一位
H. 黃香小時候孝敬父親的故事
http://ke..com/view/49108.htm 個人資料
故事的話到這里http://www.zbtj.net.cn/banji/ShowArticle.asp?ArticleID=984
I. 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從夫則無法孝敬父母,該當如何
阿彌陀佛!樓主好!末學覺得樓主提出的這個問題很好,但實際生活中其實並沒有這么絕對哈,末學見解如下:其一,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源自古代的一項道德標准。在古代,以男子為尊,母憑子貴,而女兒長大嫁出去後,一般和公婆住在一起,有著侍奉公婆的義務,娘家依然有兄長可以孝養父母。所以在兒孫滿堂的那個年代,這是古時大家普遍認可的標准。其二,如今時代在改變,不可同日而語。特別是當代不少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如果嚴格要求女子出嫁後只奉養公婆,那娘家的父母誰來孝養呢?這必然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情況就是夫妻共同孝養雙方的父母。其三,女子「在家從父,出嫁從夫」還有一層涵義,就是女子的行為指引。這句話更多的意思是,女子在成長過程中,要順從父母,孝養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出嫁後,要聽從丈夫的安排,勤勞持家,做個柔順的賢內助。說到底,這句話的內涵就是希望女子能夠柔順溫和,孝養父母,侍奉師長,行十善業,做一名「善女子」。其四,生活中也存在夫妻雙方父母相處異地,女子住在婆家無法照顧父母的情況,這時只有盡量想辦法。條件允許的話把父母接到身邊,或者安置在婆家附近。如果沒這個條件,估計只能平時多和父母打電話,盡量在長假回家探望父母了。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多稱念佛號、誦讀《地藏經》等迴向給父母,祈願他們身體健康、平安快樂。能結為夫妻是前世或多世修來的緣分,能夠在一起很不容易,一定要倍加珍惜,不要輕易地離婚。婚姻確實是兩個家庭的事,不可避免地會有一些摩擦和沖突,這時候更需要我們理智巧妙地去溝通、協調、化解,哪怕自己多吃虧、多受氣,也一定要維護家庭的穩定。吃虧是福,我們修福,更要惜福。希望末學的理解對樓主能有所幫助!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