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何為不孝
不孝有三是指
一.阿諛曲從,陷親不義。
二.家貧親老,不為祿仕。
三.不娶無子,絕先祖回祀。
意思是
一味順答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也就是最大的不孝了
出自《孟子注》
『貳』 何為孝何為不孝有準確的說法嗎
孝,是指子女須盡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為子女多擔版操煩。孝既指讓長輩從物質權上得到享受,又指讓長輩從精神上獲得愉悅。腰纏萬貫的子女縱然讓長輩吃遍山珍海味、穿完綾羅綢緞,但是,讓長輩整天愁眉苦臉、以淚洗面,這不能叫做孝;一貧如洗的子女縱然沒有什麼物質的東西讓長輩享受,但是,只要聽長輩的話,不惹他們生氣,讓他們整天樂呵呵的,這就是孝。 不孝,既指物質上不贍養長輩,又指精神上給長輩造成創傷。如果虐待長輩,輕者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和道德法庭的審判,重者將會追究刑事責任。
『叄』 何為孝,何為不孝
孝: 曾子曾經說抄:"生,事之以禮襲;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 孟子曾說過不孝有三,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知勸阻,使他們行差就錯,這是第一種不孝;家裡貧窮,卻不去做事來奉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第三種大家都知道,無後為大. 離婁章句下中有一篇是公都子與孟子談論匡章的.公都子很疑惑,覺得匡章,全國的人都說他不孝,而孟子卻與他交遊,就問孟子是為什麼.孟子回答:"一般的人認為不孝的人有五種;一,懶惰不贍養父母;二,賭博喝酒,把錢都花光了,而不贍養父母;三,吝嗇錢財,有了老婆把父母丟到一邊;四,自己行事乖張,放縱慾望,使父母蒙羞;五,平常好勇鬥狠,使父母受到連累.而匡章只不過是因為父親做錯了事,他以善相責,而不被父親接受罷了,又何不孝之有.如果放任父親做出錯事來而不管,這才是不孝呀. 而孔子曾經說,對於供養父母,如果心無恭敬,那麼與養貓狗又有什麼區別呢. 由此看來,孝就是以恭敬的心,侍奉父母,使父母衣食無缺,心寬康泰,自己做事做人要端正,不給父母牽累,不讓父母操心,父母有了錯,也要婉轉的直言不諱.這才稱得上孝. 大孝終身慕父母
『肆』 不孝順父母犯法嗎
好像有相關的法律規定,子女不贍養父母或是多久沒去看父母,屬於違法,父母可以告他們的哦。
『伍』 在中國,為什麼不孝順父母就犯法
應該這樣,很多國人素質太差,根本不管老人,人都有老的時候,應該孝敬父母
『陸』 法律上對不孝敬父母的人怎樣處理才是合適的呢
做好贍養糾紛的調解工作是落實司法為民的要求,是保護弱勢群體利益的要求,是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調解過程中,應當充分利用贍養糾紛固有的特點對調解工作的積極作用,盡量減少對調解工作的不利影響,以期做到提高贍養糾紛調解的成功率,切實保障和維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對於此類案件的調解,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
1.豐富調解方法,做到耐心、細心、誠心。總體而言,贍養糾紛的調解工作和其他糾紛的調解大同小異,但因這類案件的自身固有特點,應當做到更有耐心、更加細心、更有誠心。要耐心聽當事人傾訴,耐心做當事人的說服和教育工作;細心安排調解時間,盡可能通知雙方都到場,細心照顧老年人的情緒變化,細心保證調解內容的完整;以誠心對待當事人,用誠心感化當事人。
2. 找准矛盾焦點,有的放矢。對調解工作而言,其主要目的就是贍養糾紛達成調解協議,但對贍養糾紛而言,往往又牽扯到其他家庭矛盾糾紛。因此,在調解過程中,既要將重點放在贍養糾紛的履行上,又要以其他矛盾糾紛的解決為切入點,有時也有必要解決當事人的其他家庭矛盾糾紛。這就要求我們找准矛盾焦點,有的放矢,既要注重調節效果,也要講求工作效率。
3.強化為民思想,擴大法制宣傳效果。許多贍養糾紛中的老人行動不便,為體現司法為民的思想,我們可以到當事人的所在地進行調解,不僅可以方便當事人,還可以起到「調解一案,教育一片」的法律宣傳作用。
4.找准法律和道德的結合點。不履行贍養義務既可以由法律來調整,同時也受到道德的約束。在調解中,應當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不僅要從法律的角度做當事人的思想工作,更重要的是從道德的角度讓當事人明白贍養老人是其應盡的義務。
『柒』 對於不孝順的人法律上有沒有相應的懲罰
如果不構成犯罪,實在是制裁不了他們!但是依照婚姻法的有關規定必須贍養老人。如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捌』 關於不孝順父母受懲罰的法律什麼時候確立的
孝順父母是憲法規定的義務,最新的是2013年7月1日正式生效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內》,容
新法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這也被媒體解讀為「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不常看望老人將屬違法。該法同時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
『玖』 何為孝,何為不孝。
有三種行為被稱為不孝
第一種是一為順從父母之意,父母有錯而不加以提醒勸說,版使他們陷於權不義;
第二種是家境貧寒,父母年邁,身為人子卻不謀官位以贍養父母;
第三種是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無人繼承香煙。其中,以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最為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最早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註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雲:「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拾』 法律規定孝敬父母,那麼不孝敬父母是不是犯法了
法律規定子女有贍養父母的義務,並沒有規定孝敬父母,孝敬父母屬於道德問題,當然有人身傷害則是另外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