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國學孝敬的讀後感500

國學孝敬的讀後感500

發布時間:2021-01-16 11:35:18

Ⅰ 國學經典孝親篇讀後感教師

讀到這篇表達自己情感的小作文,我被作者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的情感深深地感染了.這種真實的情感表達,讓作文透射出極強的感染力,我也哭了.我為這篇作文打了優秀——按照一般的作文要求,雖然它完全算不上優秀.我之所以給這篇作文打優秀,是因為這篇作文有「言為心聲」的品質.有的同學在作文中,寫別人的「苦」,寫別人的「愁」,寫別人的「堅強」,寫別人的「不幸」,卻將自己置身於事外,讓自己的身份成為「看客」.這篇短文的作者將自己定位於「情感中心」,以簡單的文字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悲憫與堅強都在其中,讓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廢墟,而是廢墟之上悲而不屈的精神.作文能力是一種表達情感的能力,而表達情感的能力是生來俱有的,所以你的作文能力天生就有——只不過,你有時忽視了對這種天然能力的把握和挖掘.請以「自己的情感」的為中心寫作文吧,這樣在作文時就有「文隨心動」的暢意感覺.

Ⅱ 誦國學經典做少年君子500字讀後感下載

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國學》讓我學會感恩、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裡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說,國學知識裡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松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並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目前,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主流是積極健康的。他們對黨的方針政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理想有較高的認可度;他們關注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了解自身價值的體現與民族復興的內在聯系;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越來越強烈的自信。他們朝氣蓬勃,思維活躍,勇於創新,給高校的基層黨組織注入了新鮮血液。但同時大學生也是社會中思想最活躍、心理最敏感的特殊社會人群,容易受到各種負面社會現象的影響。目前一些消極落後的政治觀點、價值觀念和錯誤思潮在大學生中還有相當的影響力,加之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元化、一些黨政領導幹部腐敗問題、社會不公平問題都會使大學生產生比較激烈的情緒,導致他們對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仰下降,對社會主義信心不夠堅定,對社會主義前途存在模糊認識。為此,在大學生中開展中國夢教育迫在眉睫。以中國夢引領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要注重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正確引導,使大學生理性地看待各種不良社會風氣,更多地樹立集體主義、愛國主義、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自覺抵制市場經濟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促進大學生個人理想信念與中國夢相統一。

Ⅲ 國學經典 讀後感600

這幾天,徐老師向我們推薦了《國學經典》這一本書,並且還給我們列印了這本書里比較好的名言,讓我們多背,讓這些名言永遠做我們的生活導航。我們通過多讀、多背,漸漸的了解了這些名言的意思。
就像「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這一句吧,我們就可以以字面上的意思來解釋這句名言。人生自古誰無死就是人生自古以來誰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誠丹心,照汗青就是要為光照史冊留下最精彩的一頁。連起來就是人生自古以來誰都要死亡,要為光照史冊留下一片赤誠丹心。這句話告訴我們,人沒有一個能長命百歲長生不老,所以活著要做一個能犧牲,有意氣的人。我們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樣的愛國。
還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長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張百歲」、「志小則易足,易則無由進」……一些能啟迪人心靈的諺語、名言都能讓人濫記於心。這才是讀詩、讀詞的最高境界—讀名言。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值得我們學習。《國學經典》這本書正是中小學生國學啟蒙的一本好書。
這本書分行節儉、強自信、講智慧這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由經典要義、故事、生活、實踐和經典誦讀四個部分組成。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本書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中小學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讀了這本書,不但讓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為的規范,更讓我明白了要把這些道理應用在生活中。比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就是警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儉節約,不要奢侈浪費。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們要從小努力學習,不斷增長自己的知識才能,增強自己的獨立性;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不可能總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應該自立自強。

《國學經典》這本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健康成長,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

Ⅳ 國學經典 讀後感600

5千多字,自己擇選吧

國學經典讀後感

(一)

據史書記載,這篇構思精巧、富有韻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時一位叫周興嗣的人於一夜間編成的。公元六世紀初,梁武帝蕭衍博通眾學,擅長文學,雅愛書法。他對王羲之的書法推崇備至,因而命人從王羲之的墨跡中,選出一千個各不相同的字,讓員外散騎侍郎周興嗣用四言韻文的形式將其編撰成文,字句間要求有密切聯系,且要富於文采和韻味,以供兒童學習識字,並從中掌握必要的知識。周興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將《千字文》編成,不過,第二天,他竟已是兩鬢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傳到今天,作為一部啟蒙讀物,它獲得了很高的評價。書中還有關於學習的,如「尺璧非寶,寸陰是競。」說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光陰的可貴,「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篤初誠美,慎終宜令。」修身、求學,重視開頭固然不錯,但始終如一堅持到最後更是難能可貴。做學問不可以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應該堅持不懈,最終才能到達勝利的彼岸。「守真志滿,逐物意移。」說的是每個人要保持善性,學習要專一,不要轉移意志,甚至玩物喪志。「孤陋寡聞,愚蒙等誚。」學問淺薄,見識少,就會被別人恥笑。我們不能只讀死書,還要多增長見識,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則就會成為「井底之蛙」。書中還寫了許多歷史傳說,經典故事:如夜明珠,盤古開天,讓我大開眼界。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讓我們在多讀、多背中享受這部經典美文帶給我們的樂趣吧!

(二)

再如讀《論語》時,我對《論語》及其作者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現實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們的很多風俗習慣、禮貌用語原來都來自於《論語》,《論語》在2500多年後仍能擁有如此深的影響,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廣為流傳。《論語》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的確,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學習要動腦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題海戰術,要學會思考和總結。只有在努力的基礎上,學會思考,自己的學習成績才能更上一層樓。如果僅僅思考而不學習,那就像種莊稼想不勞而獲一樣。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提醒著自己,工作也要講究方法,不要一股勁走到頭,才發現是個死胡同,要經常反思自己的工作,從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時刻提醒著自己,只有親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報,不要有等著天上掉餡餅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嘗試,去付諸行動。《論語》不僅教會了我學會工作,還教會了我做人。所以,我堅信,只要大家能夠理解《論語》的真諦,你的人生一定不會遺憾。

(三)

《三國演義》既是一部政治小說,又是一部戰爭小說。講述的是當時魏、吳、蜀三國鼎立,互相並吞,互不相讓。這本書里繪聲繪色的描繪了近200人的形象:足智多謀、有著呼風喚雨和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的諸葛亮、重情重義的關羽、剛強不阿的張飛和漢代皇帝的後裔劉備守蜀國;能乾的蔣乾和疑心重重的曹操丞相是魏國將士;忠厚朴實的魯肅、有勇有謀的黃蓋和周瑜都督是共守吳國的將領。經過近百年的抗戰,最後三國終於統一了。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關羽的重情重義。一次,劉備帶領張飛和關羽,還有一些軍隊去攻打魏國。他明知他們攻不下魏國,但劉備他們還是抱有自信心理的去打魏國。最後他們三人被曹操打得四散逃跑,最後,關羽沖不出曹操的包圍圈,只能向曹操投降。可是關羽說:「我是劉備的兄弟,只要一聽到他的消息,我就會馬上去找他。」後來,關羽得知劉備的下落,馬上去和他見面。曹操很佩服關羽的功夫,想把他留下,連忙下令擋住關羽。可關羽的喜悅心情十分強烈,他過五關,斬六將,最終傷痕累累地回到了劉備的身邊。在當今社會,這樣重情重義的人早已所剩無幾了。一些人為了眼前的利益,把他好朋友傳給他的好主意,換成了自己的主意,讓老闆給他無限的待遇;一些人找到了有錢的人,竟忘了以前救過他的好朋友,對他十分冷落,而對有錢人甜言蜜語,緊緊地跟在他後面當「跟屁蟲」;一些人因好朋友名聲不好,家裡很窮,拋棄了他,參加了咒罵朋友的隊伍,使朋友難堪……這些事舉不勝舉。想一想,由於科技發達了,人類的心也變得殘忍了,不認朋友,他們是多麼的可惡、可恥啊!

(四)

《西遊記》是我國古代文學百花園中一朵怒放的齊葩.自問世以來,不脛而走,風靡文壇,故事流傳,廣及民間,真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雅俗共賞.如此之宏著怎一個"夢"字解決呢?不錯,《西遊記》它的藝術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內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這兒,我只從弗洛伊德的"夢"論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來解析《西遊記》.為了能使《西遊記》的創作與夢聯繫上,我們先來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創立初期,由於他得天獨厚的文學素養,他選擇了與"語言"有密切聯系的"談療法"來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來,精神病人被封閉壓抑了的內心障礙,可以經由語言交談而得以宣洩或凈化.可見,精神分析學說在初期階段就與文學理論結下了不解之緣.從重視,考察病人的語言反應到對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發生的語誤,筆誤,讀誤的心裡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與作家的文學創作現象聯繫到一起了.這種聯系實際上在標志著精神分析學說誕生的《夢的解析》(1900)一書中已顯出端倪.弗洛伊德將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學創作上來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將作家與精神病患者聯系在一起,而這一聯系的橋梁就是"夢".弗洛伊德認為,作家的寫作也是在做夢,只不過是在非睡夢狀態下作夢,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內心無意識本能的變形顯現,慾望的替代滿足.我們往往會說自己作的夢是混亂,荒謬的,完全是一種變了形的東西.

(五)

在《國學經典》中讀到這個一則故事,孔子與大家一起評價齊國著名的政治家管仲。學生A說:齊恆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身殉職,而管仲支沒有自殺。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學生B也認為管保算不上有仁的人。學生們認為管仲投靠了敵人,沒有做人的氣節。孔子在承認管仲有失氣節的同時,認為學生的評價犯了以偏概全,一處不是便一無事處的錯誤。孔子說:如果沒有管仲,輔佐恆公,匡正了天下,我們可能都成為了蠻夷。二千多年前的孔子給我們揭示了正確評價學生的原則:即對人的評價要全面,要辯證地分析,須從各個方面全面了解,不可偏其一點。看人要細致,要從不同的境況,不同言論,不同表情細致考察分析;看人深入,要由表及時,由淺入深,考察實質;判斷要准確,要據實判斷,不能妄下結論。而現實的教育中我們是否也存在如孔子學生那樣去評價我們的學生。我們更多的時候對學生的評價往往更多的是學生聽不聽話,會不會做題,能不能考高分,用分數將學生排隊,使學生心理負擔和課余負擔都很重,導致他們喪失學習興趣、和自信。這樣束縛了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性,禁錮了學生的個性發展。而現在採用的評價方式是:1.學生會不會提問。2.會不會思考。3.會不會表達,敢不敢當眾表達不同理解。4.會不會收集處理消息。5.會不會合作討論。6.會不會動手實踐操作。真正從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角度評價學生。對學生正確評價應該是人性化的評價、應該是科學的評價,應該是淡化了激烈的分數名次的競爭,強化了教師的育人意識評價。只有這樣的評價才是公正地、學生易接受的評價

(六)

暑假我認真看了《國學經典與教育》的視頻和讀本,其中《弟子規》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愛國首先要孝敬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當我們「呱呱」墜地的那一刻,父母就為這個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爸爸媽媽工作多麼辛苦,回到家後,為我洗衣做飯,輔導我功課。現在我們已經是成家立業了,也為人父母了,我經常教育我的孩子,做人要有愛心,要學會體貼父母,關心別人,也可以為父母分擔一些家務,減輕父母的負擔。長大後會更加孝順父母,做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要他們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一代一代傳下去。人與人之間都要和睦相處,互相關愛,別人做錯了,就要以理服人,盡量與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學習他們的優點,幫助自己改正壞習慣。學習要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得地方自然就明白了。遇見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問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些人生中最基本的事情,也最需要努力。只要明白了這些,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完美。通過視頻和讀本的學習,使我受益匪淺,在這本書中,我自認為學到了許多,懂得了許多做人的道理,今後在工作中一定會努力按照書中的意思去做得更好的國學是統領中華民族文化幾千年的國粹,我讀完了這本書後,不由發出一些感嘆。「君子敬而不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在閱讀了《國學》里有關於人脈建設的內容後我明白了朋友在當今社會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朋友的多少好壞也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正所謂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如果一個人沒有朋友,那麼他的人生會是暗淡的,他的生活會是寂寞的。朋友就是我們人生的財富。我們對待朋友更應真誠,「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我們應當牢記,對待朋友一定要用百分之百的真誠之心,只要我們付出真心就一定能從朋友那收到關懷。對於國學中的哲學思想,我從《藝文類聚》、《國學津梁》、《格言佳句》等章節中,得到了一點詩詞曲賦的熏陶、歷史文化的教育、國學思想的啟蒙和教化。如看到王延相「天下順治在民富,天下和靜在民樂」的詞句時很是贊同,想來1000多年前的文學家都能夠把話說進現代百姓的心裡,為什麼如今卻有一些人反而逆其道而行?又如朱熹說的「在民間吃了飯後,全不做些子事,無道理」。這很容易讓人明白,朱老先生叫人做的不是勞民傷財的事,更不是傷天害理的事,可現在還是有一些人在可為與不可為間裝糊塗。由此看來,要使自己更好地成為一個高尚純粹、博雅通達、有道德操守和人格魅力的人,推崇國學,學習國學,運用國學,不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總而言之,這本書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一路向前,讓我們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並使之發揚光大。

(七)

這半個月來在網上的國學,課堂中了解到國學是指所有跟中國人的歷史、文化和生存、生活相關聯的知識和學問。這套知識和學問歷經數千年的歷史和社會變遷,圍繞著一個成熟的價值體系而不斷建構和演進,雖在近百年的滄桑巨變中備受摧折,卻仍然葆有旺盛的生命力,並已漸有復興的趨勢。其中儒學是國學基礎的知識體系最具代表性的一支。而國學經典指的是我國傳統文化學術中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著作。教學(教育)藝術指的是教師培養人才,傳播知識、技能的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在我國古代教學藝術有五個原則:(1)、因材施教,長善救失 的教學原則 (2)、「問對」 (問答對話)啟發式 的教學原則 (3)、相機而授,適時而教 的教學原則 (4)、寓理於事,寓義於趣的形象化教學原則 (5)、師生相諧,美善相悅的教學原則 其中五個教學基本原則還有必要的邏輯關系:啟發式是教學的核心;因材施教是啟發的前提;問對是啟發的主要形式;相機而授是把握啟發的最佳時機;形象化是使啟發取得良好效果的手段;師生相諧是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易接受啟發的一種和睦協調的師生關系。因此,中國古代教學藝術有三個基本特點:(1)學與思辯證統一 ;(2)學與行緊密結合 ;(3)學與教相通相長 。通過對以上知識理論的學習,和老師對其知識理論的詮釋,我們學以制用,在今後的教學教育過程中就了一個指導性方向舵,讓我們少走彎路。而唯一遺憾的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很少能看到當今社會教育過程中的示例。21世紀90後,00後的學生在思想上畢竟和以前年代不完全相同,因為,都是中國人,基本教育理論能指引方向,可實際操作事例太少,供我們借鑒內容不多。在學校教育過程中還得自己摸索,所以經驗還是靠自己攢出來的。

(八)

與國學誦讀牽手,以孔子、孟子為友.——題記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在百般期待中,《國學誦讀》踏著輕盈的步伐悄悄地來了,它安靜地躺在書桌的中央,那淡淡的淺綠色透著濃郁的古典風,開啟了我一天的好心情.就這樣,悄悄地與《國學誦讀》牽手.仔細一看,映入眼簾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幾個醒目的大字.這是想到了歷史上那句:半部論語治天下,就這樣,稚嫩的我感受到了國學的魅力.帶著這種好奇心,我輕輕翻開它,小心翼翼地生怕弄壞了這種難得的復古意境.孔子、老子、墨子的畫像映入眼簾,勾起了我對歷史的追憶,對生命的思索.這里有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里有五經:《詩》、《書》、《禮》、《易》、《春秋》;這里有《國語》、《左傳》、《資治通鑒》;這里有"莊子"、"老子"、"韓非子";更有《楚辭》、、《李太白集》;還有《三字經》、《千字文》、《朱子家訓》.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從"天無私覆,地無私載"到"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一本國學誦讀完美的詮釋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文化不斷豐富、繼承、發展,最終形成了燦爛的中華文明.《國學誦讀》中給我感觸最大的是《論語》.《論語》這部書主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論和語論就是議論.語就是告訴人們,使人們有所感悟.看過這本書後,我領悟到了許多聖賢的教誨.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名而好學,不恥下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等等.《論語·述而》中曾有記錄: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國學經典便是雅言的記錄,通過閱讀國學經典,我更加能體會到"仁""禮"的重要性了,在行為、言談、舉止上要時時注意,處處注意,培養自己的高尚品德.播下一個動作,便收獲一個習慣;播下一個習慣,便收獲一個品格."文明"二字已被人放在心裡一個重要的位置上,每個人的舉手投足間都傳遞著豐富的文明信息.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良好的文明習慣,做一個文明的中學生,這需要我們大家確定目標:用好我們的口,禮貌的問,打好招呼;管住我們的口,不吵鬧,不隨地吐痰;用我們的手去幫助有困難的人;關注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用我們輕輕的腳步,營造一個寧靜、有序、有著良好學習環境的校園.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保證我們良好學習的前提,也是樹立健康人格的基礎.誦讀國學誦讀經典提高了我的理解能力.誦讀是一種眼、口、耳、腦多種生理機能共同參與、協調動作的閱讀,它能訓練語音,增強語感.背誦時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的,背誦讓我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提高了我的記憶能力.蘇軾曾說過:"腹有詩書氣自華",誦讀是"養氣"的需要.我們可以把誦讀成為"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孔子教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孟子教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子教我:大方無隅,大器晚成;莊子教我:生也有涯,知無涯;管仲教我:善氣迎人,親如兄弟;荀子教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韓非子教我:天下之為難事必作於易,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墨子教我:兼相愛,交相利······國學經典,教會了我很多.誦讀經典,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文化共有的精神家園,以民族精神修煉人格,借聖賢思想啟蒙智慧,用文化經典涵養生命.有聖賢藏於心,篤於行,德必向善,學必精進,功自然成.捧一代書卷,同聖賢神交,與孟子一起暢談仁愛、道德與大同.與莊子一起追索人生、哲學與幸福.於史遷一起踏九州,通古今;與易安居士一起目送歸雁,惜憐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國學經典,我想與你牽手到永遠.

Ⅳ 國學經典三字經讀後感六年級500字左右

小時候,爸爸媽媽為我買了一冊《三字經》。那時,我喜歡看漫回畫,這樣的書我答一拿起就頭疼。在大人面前,我迫不得已的打開書,哎...還挺有趣的: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使人讀起來琅琅上口。

愛看《三字經》,只不過覺得很有趣,但爸爸一次次抱著我念《三字經》,老闆著個面孔,表情很冷酷。其實,爸爸的真實目的並不是一味地讓我讀。果不出所料,當我念的三字經出口成章時,爸爸便開始誘導地給我講解每一句的含義「人之初,性本善」;人的生命剛開始時,天性原本是善良的,性格脾氣也很接近…….在這些經中原來也有趣的人物和各種生動的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當我真對《三字經》產生濃厚興趣時,爸爸又用實驗和實踐讓我知道它的含義;一步一步地深入了解。

好書不厭百回讀。我開始背《三字經》了,一邊背一邊想它的含義,這樣既牢記了《三字經》的詞句,又能知道《三字經》在生活中對我成長的意義。《三字經》已經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腦海

Ⅵ 跪求曹伯韓的《國學常識》的讀後感 五六百字就行

《國學常識》讀後感 這本書即是一本很好的幫助您認識國學、了解國學的入門書。什麼是野史?《康熙字典》是怎樣編成的?達魯花赤是何意?齋醮是怎樣的儀式?人有哪七情六慾?古代有「立子殺母」的俗制嗎?八段錦是一種絲織品嗎?被「聖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是誰?……諸如此類的國學問題你都了解嗎?如何從博大浩瀚的國學中找到入門的捷徑?本書內容涵蓋廣泛,龐而不雜,繁而不亂,系統精選了2000個國學常識,貫通古今,包攬政治、經濟、文化、禮俗等各個方面,條理清晰、語言簡明活潑,是幫助您進入國學大雅之堂的捷徑。
這本書總體感覺不錯,很厚,五百好幾十頁,內容算比較全面了,分了十個部分:國學名家、經史子集、名典名句、哲學思想、傳統宗教、政治軍事、古典文學、禮儀民俗、文化藝術和醫學科技,基本囊括了傳統中國歷?、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乃至書畫、音樂、術數、醫學、星相、建築、佛教、道教等等學術范疇,比一般理解儒家的國學的范疇大了很多。
每一章的問題設置都很不錯,內容既有比較重要的知識點,也有一些比較有趣的內容,感覺作者選擇問題時是經過了精挑細選的,回答也非常詳細,有些我很熟悉的內容,如孔子、論語等這些問題,不但回答了是怎麼回事,還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一些我不太清楚的問題,如佛教、禪宗等哲學宗教問題,講的也很透徹。
這個雖然字數比較少 不過應該可以幫到你吧

Ⅶ 意境國學孝篇我的媽媽讀後感怎麼寫

意境國學孝篇我的媽媽讀後感
看了這篇文章以後,我深有感觸,我覺得我平時對媽媽大吼大叫的,一點都不理解,媽媽那麼辛苦的為我做早飯送我去上學,我覺得愧對父母,我以後一定會改邪歸正,認真的好好的對待父母

Ⅷ 國學讀後感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亘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里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的吟誦中成長。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為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國學經典自有一方天地,讓思想自由馳騁;國學思想使人美麗,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國學精髓運用到工作、生活實際,指導其人生觀、價值觀,發揮修身養性之功效。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著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嚮往。原來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於丹教授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結合其深厚的古典修養,穿越兩千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從獨特的個性視角來解讀《論語》,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讀了於丹的《論語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這位聖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時時傳遞出的一種樸素、溫暖的生活態度。
我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可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裡凌波;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寶庫里采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貧詩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學習國學,讓我更進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學說。

Ⅸ 國學經典讀後感,400字

我對《論語》及其作者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在現實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們的很多風回俗習慣、答禮貌用語原來都來自於《論語》,《論語》在2500多年後仍能擁有如此深的影響,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廣為流傳。《論語》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的確,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獲;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學習要動腦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題海戰術,要學會思考和總結。只有在努力的基礎上,學會思考,自己的學習成績才能更上一層樓。如果僅僅思考而不學習,那就像種莊稼想不勞而獲一樣。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提醒著自己,工作也要講究方法,不要一股勁走到頭,才發現是個死胡同,要經常反思自己的工作,從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時刻提醒著自己,只有親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報,不要有等著天上掉餡餅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嘗試,去付諸行動。《論語》不僅教會了我學會工作,還教會了我做人。所以,我堅信,只要大家能夠理解《論語》的真諦,你的人生一定不會遺憾。

Ⅹ 《國學誦讀》讀後感400字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代的大教育家,他教過的學生不下三千,人
們把他和學生上課時的交專流記載了下來,這就是《論屬語》。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講的是學習的方法,它
讓我們在學習後再溫習一遍,好好溫習了舊知識後,就會有新的發
現,新的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我想起每到課間或回家後,我都
會復習一下當天的內容,每次復習後,就會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
更深的體會,可總覺得還是有一些沒想到,所以以後我要常常復習
,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把自己討厭的
東西給別人,不要讓別人來做自己所討厭的事。我想起有一次媽媽
在我的碗里舀了很多紅苕,我不想吃,就趕給了爸爸,讀了這一句
話後,我在也沒有偷偷地把紅苕趕給爸爸了。我覺得我們應該學習
魯迅先生,為自己想的少,為別人想的多,嚴於利己,寬以待人。
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界該多麼的美好,多麼的和諧啊

通過學習《論語》,使我明白了:學習要講究方法;遇到困難
,就得去克服它;還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道理。

閱讀全文

與國學孝敬的讀後感500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適合中老年人群的戶外拓展活動 瀏覽:24
老年活動中心工作人員工作總結 瀏覽:214
長壽耳的圖片 瀏覽:888
為什麼要發展養老物業 瀏覽:892
企業單位愛康體檢怎麼預約 瀏覽:224
長壽花葉片有黃點怎麼回事 瀏覽:658
長葛養老保險月繳費 瀏覽:260
煙台市企業員工退休年齡 瀏覽:842
老年人白天尿褲子晚上不尿床 瀏覽:470
老年人健康走活動方案 瀏覽:396
社區老年活動唱歌 瀏覽:22
2017上海養老金計算 瀏覽:960
陝西省養老保險年審 瀏覽:456
日間養老院設計方案 瀏覽:979
體檢最好查哪些東西 瀏覽:605
2016福建退休金調整 瀏覽:700
煙台退休工資咨詢 瀏覽:627
鄭州不交養老保險怎麼交 瀏覽:632
老年人業餘生活活動策劃背景 瀏覽:464
人參怎麼吃才能長壽 瀏覽: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