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香港人怎麼過重陽節
香港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在香港是法定的假日。香港開埠以來,節日一般依據華人風俗而放假,其中清明是春祭,重陽放假,順理成章作為秋祭,故重陽拜山是香港人特久的風俗。
重陽到,香港市民或舉家登高,或掃墓祭祖。由於香港的主要墓園都在山上,掃墓的同時也實現了登高,頗切合時節。
在重陽節前幾日,香港市民就陸續開始掃墓,特區政府也提前公布了墓地附近的交通安排,並提醒市民注意防火。
這些掃墓人士大多以一個或數個家庭為單位,帶上豐富的祭品和香燭來拜祭先人。
據筆者的香港朋友介紹,許多香港人掃完墓、看望過先人之後,再舉家帶上吃喝,去野外郊遊。所以清晨去墓地的各公路特別擁擠。
重陽祭祖習俗源於原居民
據史料記載,香港重九祭祖的習俗,源自在新界最早定居的大族之一的上水鄉廖族。廖族時至今日仍然保留此習俗,其秋祭的場面甚為浩大。不過,在參與人數和祭祀形式及規模方面,均有別於新界原居民以族為單位的祭祖活動。
資料記載,新界原鄉民重九祭祖,通常分為三次:第一次是私人掃墓,即小家庭式祭祖;第二次是房份掃墓,由數家至十餘家人不等;第三次是大眾掃墓,即全村同姓,無論已遷出或分居各地都共同祭祖,結隊前往掃墓。
族人一般都帶備燒豬、三牲酒禮,及碗筷、杯盤、鐮刀等用具。抵達祖墳時,部分人取石堆砌爐灶,煮備傳統的盤菜,另一部分人則清理墳旁雜草,掃除垃圾。
除了遵循重陽節的一些普遍習俗外,香港行家指出,秋季是吃大閘蟹的季節,但重陽節過後大閘蟹的品質會更佳,重陽節為吃大閘蟹的最佳時機。
Ⅱ 香港的節日習俗有哪些
香港的春節習俗
貼揮春
揮春是粵語中的叫法,實際上它指的就是過年時貼的春聯、門聯、福貼等。但近年來香港人在農歷新年時按傳統在家裡貼的漸漸不再僅限於春聯、年畫,取而代之的是在一些商店或家中貼上「生意興隆」、「出入平安」等的揮春。雖然如此,但貼揮春的原意和貼春聯和年畫一樣,取其吉利之意,希望來年事事順利,平平安安。
舞獅、舞龍燈
舞獅、舞龍燈等會在一些新界鄉村、圍村中出現,但在市區街頭上很難看到了。至於放炮仗、鞭炮等在香港是一律禁止的,不過自一九八二年開始,每年農歷初二的晚上,在維多利亞港上都會舉行盛大的煙花表演,這已成為這十多年來迎春的一個節目了。
吃港味年菜
最具港味的招牌年菜當屬「盆菜」,這道菜是在盆狀食器內加入魷魚、冬菇、花膠、大蝦、發菜、紅燒豬肉等豐富食材一起燉煮而成,象徵合家團圓、滿堂吉慶的寓意。而「發菜蚝豉」則是使用發菜與牡蠣干一同燜煮而成,取發財好市之寓意;象徵年年高升的年糕,更是香港春節期間少不了的傳統美食。
香港過年家家戶戶都會准備「全盒」來招待客人,以象徵吉祥圓滿之意。內有數小格,裝有多樣帶有好兆頭的糖果小食,例如瓜子象徵抓銀子、糖蓮子象徵連生貴子、糖蓮藕象徵佳偶天成、糖椰絲象徵有爺有子、油角象徵荷包滿滿等,真可謂是美味與美意兼得。
團年飯畢逛花市
香港被稱為「美食天堂」,春節有關吃的習俗也不少,而大部分家庭也會在春節期間吃「團年飯」,一般是在家裡設宴,於除夕全家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聚在一起,享受晚飯。
而飯後的一大節目,首選相信是逛花市了,農歷新年期間,港九多處都設有年宵市場,其中以維多利亞公園的花市最大、最熱鬧。香港市民習慣於晚飯後一家大小逛花市,除夕夜時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大家一起歡度佳節。
討「利是」
在香港過農歷新年,最開心的莫過於收「利是」的小孩子了,在春節拜年時,到處可以聽到「討」利是的歡笑聲。「利是」原為「利事」,取大吉大利寬好意頭,同時也成為了春節時親人之間不可缺少的習俗。
Ⅲ 九九重陽節,獨在異鄉為異客,看香港重陽節都幹嘛呢
香港重陽節習俗
重陽節在香港是法定的假日。香港開埠以來,節日一般依據華人風俗而放假,其中清明是春祭,重陽放假,順理成章作為秋祭,故重陽拜山是香港人特久的風俗。
重陽到,香港市民或舉家登高,或掃墓祭祖。由於香港的主要墓園都在山上,掃墓的同時也實現了登高,頗切合時節。
在重陽節前幾日,香港市民就陸續開始掃墓,特區政府也提前公布了墓地附近的交通安排,並提醒市民注意防火。
這些掃墓人士大多以一個或數個家庭為單位,帶上豐富的祭品和香燭來拜祭先人。
許多香港人掃完墓、看望過先人之後,再舉家帶上吃喝,去野外郊遊。所以清晨去墓地的各公路特別擁擠。
重陽祭祖習俗源於原居民
據史料記載,香港重九祭祖的習俗,源自在新界最早定居的大族之一的上水鄉廖族。廖族時至今日仍然保留此習俗,其秋祭的場面甚為浩大。不過,在參與人數和祭祀形式及規模方面,均有別於新界原居民以族為單位的祭祖活動。
新界原鄉民重九祭祖,通常分為三次:第一次是私人掃墓,即小家庭式祭祖;第二次是房份掃墓,由數家至十餘家人不等;第三次是大眾掃墓,即全村同姓,無論已遷出或分居各地都共同祭祖,結隊前往掃墓。
族人一般都帶備燒豬、三牲酒禮,及碗筷、杯盤、鐮刀等用具。抵達祖墳時,部分人取石堆砌爐灶,煮備傳統的盤菜,另一部分人則清理墳旁雜草,掃除垃圾。
除了遵循重陽節的一些普遍習俗外,香港行家指出,秋季是吃大閘蟹的季節,但重陽節過後大閘蟹的品質會更佳,重陽節為吃大閘蟹的最佳時機。
Ⅳ 香港重陽節放假多少天
香港重陽節放假一天。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
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4)重陽節香港擴展閱讀:
重陽節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古人在重陽節前後幾天製作的松糕稱作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粘些香菜葉以為標志,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糙乾果;細花糕有3層、2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乾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金錢花糕與細花糕基本同樣,但個兒較小,如同「金錢」一般,多是上層府第貴族的食品。
據說,早年不家用發面餅夾上棗,栗諸果的,或以江米、黃米面蒸成粘糕餅,似「上金」、「下銀」的花糕。
據《西京雜記》載,漢代時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餌之俗,即最初的重陽糕。餌,即古代之糕。《周禮》載餌用作祭祀或在宴會上食用。漢代又記有黍糕,可能與今天的糕已差不遠。蓬餌,想必也類似於黍糕之類。至宋代,吃重陽糕之風大盛了。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吉祥之意義,因而才受到人們的青睞。
Ⅳ 農歷九月九,在香港有什麼風俗習慣
你好!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又名秋祭,是中國人憑吊先人、敬老尊賢的傳統節日。據說,登高這個習俗源自漢代(公元前202至公元220年),當時有一位相士對鄉民桓景說,在農歷九月初九,他必須攜帶家眷到鄉郊的最高處暫避災禍。結果整條鄉村經歷了一場浩劫,而他也因為登山而倖免於難。自此,人們效法登高之舉,成為習俗。
如今,在重陽節當天,有些香港人會舉家帶著香燭果品和糕點登高掃墓;也有些市民會趁著秋高氣爽之際登高去。在重陽節到來香港,您也可以在這金秋送爽的日子,到香港各處的郊野去登山遠足,享受香港大自然的美好風光。
Ⅵ 香港節日有哪些
1、元旦節
元旦,即公歷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元,謂「始」,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謂「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由於地理環境和歷法的不同,在不同時代,世界各國、各民族元旦的時間定位各不盡相同。
2、清明節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3、復活節
復活節(主復活日)是一個西方的重要節日,在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基督徒認為,復活節象徵著重生與希望,為紀念耶穌基督於公元30到33年之間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後第三天復活的日子。
4、勞動節
國際勞動節又稱「五一國際勞動節」、「國際示威遊行日」(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或者May Day),是世界上80多個國家的全國性節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勞動人民共同擁有的節日。
5、佛誕
浴佛節,又稱佛誕日、佛誕節等,為每年的農歷四月初八,是佛祖釋迦牟尼的誕辰。釋迦牟尼佛出生於公元前565年,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在古印度佛教中即為一種重要儀式,其源則在釋迦降生的歷史記載之中。
Ⅶ 香港所有假期各放多少天
2013年香港公眾假期
所有星期日 星期日
1月1日 1月1日 星期二
農歷年初二 2月11日 星期一
農歷年初三 2月12日 星期二
農歷年初四 2月13日 星期三
耶穌受難節 3月29日 星期五
耶穌受難節翌日 3月30日 星期六
復活節星期一 4月1日 星期一
清明節 4月4日 星期四
勞動節 5月1日 星期三
佛誕 5月17日 星期五
端午節 6月12日 星期三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7月1日 星期一
中秋節翌日 9月20日 星期五
國慶日 10月1日 星期二
重陽節翌日 10月14日 星期一
聖誕節 12月25日 星期三
聖誕節後第一個周日 12月26日 星期四
政府發言人說:根據《2011年公眾假期及僱傭法例(補假安排)(修訂)條例》的新安排,當農歷年初一、年初二或年初三適逢星期日時,會以農歷年初四替代成為法定假日及公眾假期。由於二○一三年的農歷年初一適逢在星期日,因而將農歷年初四訂為補假。新安排讓周一至周五上班的雇員,其不用上班的星期六和法例中訂定替代成為假期的日子,不會重疊。至於其他每周工作五天半並在星期六工作半天的雇員,也可受惠於新的補假安排。在這新安排下,不少雇員可在二○一三年享有一個更長的農歷年假期。另外,由於二○一三年的重陽節適逢在星期日,因而將重陽節翌日訂為增補公眾假期。
Ⅷ 2017重陽節是香港的法定節假日嗎
2017重陽節是香港的法定節假日。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節期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九」數在《易經》中為陽數,「九九」兩陽數相重,故曰「重陽」;因日與月皆逢九,故又稱為「重九」。九九歸真,一元肇始,古人認為九九重陽是吉祥的日子。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8)重陽節香港擴展閱讀:
重陽節習俗:
一、賞菊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菊本是天然花卉,因其花色五彩繽紛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賞菊贊菊的菊文化,農歷九月俗稱菊月,節日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
在中國古俗中,菊花象徵長壽,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時尚。
二、祭祖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古代民間素有祭祖祈福的傳統,尤其是在嶺南一帶,人們會在每年的重陽節舉行祭祖活動。祭祀祖先,登高遠望,作用是增強人們文化認同感,加強家族和社會的凝聚力。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不少地方人重陽祭祖的觀念正日漸淡薄。
Ⅸ 香港節日
香港傳統節日介紹
香港是一個中西薈萃的都市, 昔日在英國殖民統治的薰陶下, 人們的生活習慣和
思想觀 也日漸西化, 對於中國傳統的種種, 在香港這個大都會又能找到多少
呢
其實這個外表洋化而散發著國際都市魅 的城市, 在骨子裏是 折 扣的中國
人地方, 在城裏城外, 街頭巷尾 難找到中國傳統痕跡. 當中最能表達香港人對
中國傳統的重視, 是每 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
以下將探 在香港仍然保 的中國傳統節日和一些風俗, 其中包括: 農 新 ,
端午節及中秋節.
農 新
農 新 是中國 史悠久的傳統節日, 自堯舜時代開始, 人們就有在新 慶祝豐
收, 迎接新歲的民間風俗, 後 逐漸成為一個既定的傳統節日.
農 新 的起源始於一個 獸故事, 話 遠古時, 有一隻頭如獅子身如黃牛的獨
角獸, 名為「 獸」, 它被天神鎖於深山, 而每 只有 卅晚一天的自由, 每 這
晚,「 獸」 走到民間四處搗 .有一次人們發現「 獸」走到一戶門前掛著
大紅布的人家時, 即跋足狂奔, 另又發現它害怕熊熊火光及放鞭炮的巨響,
於是 興起過 貼紅紙, 掛大燈及燒炮仗等習俗.而大 初一拜 的習俗, 亦代
表著避過「 獸」或是「 運」而互相祝賀一番.
與西方跟據西 的新 同, 農 新 是由農 (即陰 ) 的一月開始, 而慶祝
活動則一般由農 十二月底開始持續幾天.在香港, 初一至 初三是公眾假期,
市民慶祝農 新 的活動則大致如下:
廿八日 - 進 家居大掃除, 迎接新一 的開始.
卅晚
十二月最後一天
- 在農 大除夕, 一家人會聚在一起吃 夜飯, 這習俗
叫團 , 是全 節日中最重要的.
- 吃過團 飯後, 人們 會往花市逛逛.以前的花市只
賣花, 而現今的花市則包 萬有, 而最受歡迎的是桃
花,桔及水仙等.另外, 青 人則喜歡買或賣一些新玩
意如汽球, 吹氣公仔等, 花市內 增添歡 .
- 在除夕夜亦有一些善男信 往黃大仙廟, 希望能於
晨(即踏入 初一)燒頭炷香, 為 祈福.一般人都認
為新 的第一 香功德最大, 可以獲福最多.
初一
新 第一天
- 在這一天人們都會穿上新衣到長輩家拜 , 長輩亦會
向後輩派紅封包, 以代表好運.
初二 - 這天是開 , 出嫁的 兒會帶同丈夫兒 回娘家.
新 第二天 - 每 初二晚上, 在香港維多 亞港都有煙花匯演,
吸引 十萬市民於 旁欣賞, 情況熱鬧.
初三
新 第三天
- 這天是赤口, 人們都相信如果親友 面 會爭吵, 所
以許多人都會選擇在這天往郊外 大運或 予當日的
賽馬活動, 發新 財.
端午節
農 五月初五端午節, 是紀 愛國詩人屈原的日子.屈原是公元前四世紀楚國的
三 大夫, 眼 奸臣當道, 曾寫<>進諌, 但卻遭放逐.在憂懷國恨之下, 屈
原投汨 江而死.當時人們為保護屈原的屍體 被魚蝦咬噬, 於江中劃 舟,
一面找尋屈原的屍體, 一面將以粽 包著糯米飯製成粽子, 投到江中餵飼魚蝦.
自此之後劃 舟及吃粽子 成 民間風俗 .
在香港的今天, 仍然維持著劃 舟和吃粽子的習俗, 而 舟競渡 被香港人推廣
成國際賽事, 所以端午節是香港最受世界注目的節日之一.
最初的 舟競渡主要是本港漁民及運動員 予, 後於五十 代中期卻有 位外
國人發起 加 舟競渡, 一位是當時的大埔區 民官的 敦義, 他於劍橋大學時
曾劃廷得獎, 另一位是 自意大 的賴法禹神父.雖然最終他們仍是 敗, 但卻
打開 外國人 加 舟競渡的先河.於1976 , 香港 游協會有感於這種比賽
的潛 , 舉 第一屆的國際 舟邀請賽.現在每 賽的國際隊伍超過一百隊,
而世界多個地方也有舉 自己的周 舟競渡.
中秋節
農 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是古時人們慶祝秋收, 舉 豐祭及祭祀月神, 亦是家庭團
圓的日子.在元朝未 , 因朝庭腐敗, 愛國之士紛紛抗元, 他們將一張寫有「八
月十五夜 韃子」紙條蔵於月餅內, 當大家 月餅時看到這紙條, 大家一起把
韃子 , 元朝就推播 .加上 這個吃月餅 韃子的傳 , 中秋節 成為有民
族意 的節日.
從古到今, 中秋節的主要活動賞月及吃月餅 代 變.人們相信, 在農 八月十
五, 月 是最皎潔, 明 和圓滿的.
在香港, 人們通常會一家人吃晚飯, 晚飯後會到室外或高處賞月遊玩, 小朋友
會提著心愛的花燈遊玩, 真是 亦 乎! 近 有一些香港人將慶祝活增加
至中秋節的前後, 稱為「迎月」及「追月」.
另有稍具特色的地方活動 選銅鑼灣大坑的舞火 表演, 而這習俗已有過百
史.相傳於1880中秋節的前幾天, 香港發生 一場嚴重風災, 災後大坑村發現
一條蠎蛇, 於是村民 合 將它 死.然翌日卻發現大蠎 知所蹤, 幾天後,
村內 發生霍 疫症.有人謂巨蠎是海 王之子, 海 王因村民 死其子 以疫
症 懲罸村民, 而村中一位父 宣稱獲得神仙報夢, 授予消災解厄辦法.因海
王最怕火 , 只要村民在即將 的中秋節前後, 舞三晚火 , 則海 王必
受鎮懾, 瘟疫也會停止.
於是, 村民 依指示以稻草等材 困成一條大火 , 由父 點睛, 再插滿香線,
第一條火 終告誕生.隨即 找 壯丁舞起火 , 村民亦大放爆竹, 好 熱鬧.
於舞三天火 後 久, 霍 果然逐漸消失.村民為保平安, 也就繼續每 中秋舞
三天火 , 這個傳統習俗一直相沿至今.
總結
除以上介紹的節日外, 香港還有很多大大少少的傳統節日, 如大節日清明節,冬
節及重陽節等, 和各個 同的地方節日如天後誔, 公誔,黃大仙誔,譚公誕,
盂 節等, 它們都各具特色, 而人們舉 的慶祝活動 是多姿多采呢! 雖然香港
人深受西方文化影響, 但卻 忘保 中國文化傳統及將其發揚光大.香港對西方
遊客 可算是 解中國文化的一個窗口和獨一無二呢!
Ⅹ 香港重陽節放假嗎
重陽節是香港的公眾假期,放假一天。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回」。漢中葉以後的儒答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固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菊花節等說法。
除此之外,九月初九「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只是近年來,人們對老人的推重,故此節日又被稱為老人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