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陽節有什麼風俗
重陽節的風俗1、賞菊
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贊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故常舉辦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陽舉行,因為菊與重陽關系太深了;因此,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
重陽節的風俗2、登高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當然人們登高也不單是攀登而已,還要觀賞山上的紅葉野花,並飲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與野宴結合起來,更有吸引力。
由於重陽為秋節,節後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稱重陽節野遊活動為「辭青」,與三月春遊「踏青」之說法相對應。
重陽節的風俗3、佩茱萸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重陽節的重要標志。重陽節時人們還喜歡佩戴菊花。茱萸雅號「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壽客」。
《本草綱目》說茱萸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而古人則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重陽節的風俗4、飲菊酒
菊花,是我國名花,也是長壽名花。在「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由於菊的獨特品性,菊成為生命力的象徵。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重陽節的風俗5、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以上《重陽節的風俗是什麼 重陽節的5大風俗》由高三網小編整理,想知道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高三網。
B. 九九重陽節是什麼習俗
登高,重陽節首先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在東晉時,有著名的「龍山落帽」故事。
吃重陽糕,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
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C. 九九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重陽節的復習俗:
重陽節是指制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重陽節,又稱「踏秋」,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遊賞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飲宴求壽等習俗。傳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於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
D. 潮州重陽節習俗是什麼
重陽節,潮州人除保持中國傳統的風俗,如高人雅士登高游賞,飲酒賦詩外,還有放風箏,食「九皇齋」等習俗。
一、祭祖
潮俗在重陽節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較清貧者,他們無力在每個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這一天做個總的祭拜,求得祖宗諒解。
在潮屬地區,用「油麻團」作為祭品,也有一定的來歷。因為「油麻團」的「團」,潮人在這里不讀「妥彎」,而是讀為「緣」,「團」正好與「緣」的讀音相同,因而古時候的潮人,便有了在重陽節「結緣」的重要習俗,其意是結個良緣。是日,左鄰右舍之間互相探訪,互贈「油麻團」。這是潮人重禮儀,講團結友愛的具體表現。又因潮人對此節日的傳說,與全國各地有所不同,主要的:一說是日是太陽公公生日;另一說是「九皇誕」。相傳「九皇誕」是以紀念「九皇爺」來紀念漢族封建政權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的隱語。故自古以來,潮人便有以「油麻團」和應時水果祭祀太陽公公或「九皇爺」,並有持素一天之俗。由於「油麻團」的製作不僅要把握好用白糖煮成糖漿的火候,還要合理配比好糖漿與油麻等原料,並在糖漿與原料粘結後,不停地將其搓成小團塊;若是錯過了最佳的時間,糖漿與原料凝固了,就不可能將其搓成如梭狀小團塊。因此,一般的家庭是不可能也極少自己動手製作此祭品的,只有專門做此買賣的攤檔或餅食店才有可能製作「油麻團」。別說「油麻團」是用白糖和油麻、花生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吃起來會有香甜酥脆之口感而令人垂涎,就是單純的地豆(即花生)也很是惹人喜愛的,在民間便有「地豆香(讀為蜂),嘴頭熱」之說法。但是,「油麻團」吃多了是易於「上火」,故平時很少見到有人做此買賣,只有到了重陽節的前幾天,市面上才有出現做此買賣的攤檔,餅食店也才擺出「油麻團」來。這是到了重陽節才能見到「油麻團」的緣故吧。
二、登高
在潮汕,至遲到南宋初年,就有重陽登高宴集的風俗。潮陽東山方廣洞側,有一處紀游的
摩崖石刻,文曰:「泉南楊壽翁,福唐梁允成,玉牒趙安民,天台王商老,溫陵吳信行、王文中,莆田劉仲宣,紹興戊午重陽,同集於高明亭。新泉題。」摩崖處為高明亭舊址。這里石崖嵯峨,眺望山下,林野蒼茫,遠接溟海,正是登高的絕好去處。明代本地重陽登高的風氣仍很熱烈。文人們在這一天登高宴遊,賦詩言志,作品被選入順治《潮州府志》的,就有六首。這幾首詩,繪出了一幅明代文人重陽節日風俗圖。節日活動仍不外乎登高,「重陽不負登高興」 (鄭良璧《九日東山新廟落成》),「躡屏登臨逸興生」(郭廷序《九日登韓山》);飲酒,「且攜杯酒對流川」(同上鄭詩),「遍插茱萸酩酊歸」(陳天資《九日游普陀岩》);插菊,「只應共盡登,臨興,醉插菊花弄舞衣」(賀一弘《九日壁墩和杜》)。 清代潮汕的重陽:節日風俗,各縣志書的記載也基本相同。其中澄海、普寧兩縣志,講述較為詳細。《澄海縣志》載:九日為「重陽節」。登高燕飲,簪菊泛萸,猶古人遺俗也。諺雲:「九月重九,登高飲酒。」是月竟放風箏。《普寧縣志》則說:重陽登高,各選勝地眺賞。文人墨客或攜酒入
山寺遊玩為樂,小兒咸於高處競放風箏。與前代的重陽節日習俗相比,「登高燕飲、簪菊泛萸」等舊俗之外,清代又有「競放風箏」的新時尚。
三、放風箏
放風箏,潮州人叫做「放風禽」或「放風琴」。這是因為風箏都是以飛禽或相似飛禽的形狀製作而成的,所以有此稱謂。又因潮語的「禽」與「琴」諧音,故又稱之為「放風琴」。潮俗的重陽節放風箏之所以盛行,是因為此時節,天高氣爽,正是放風箏的最佳時期;再說潮州的韓江每到此季節,又有大片的沙灘露出江面,更是放風箏的難得場所啊!因此,放風箏便成為潮人過重陽節的特色活動,有「九月九,風禽仔,四散走。」和「九月九,風琴斷線半天走。」的俗諺可為之佐證。
四、食「九皇齋」
舊時潮劇班每年九月初一至初九晚上,各班全體人員吃素,俗叫食「九皇齋」。在這九天里,潮州的梨園公所里供設祭壇,祭拜九皇菩薩和斗姥天尊。祭祀儀式很特異:用一米斗插一木柱,木柱上面置九個小環,每個小環吊上一盞豆油燈,在此期間日夜點燃,並焚香、供花果、表演潮劇來拜祀九皇菩薩、斗姥天尊等神。這時,班眾食齋十分嚴格,食具要全部新置,有的童伶還散發穿素,像居喪般。若有人誤吃葷腥,或罵人、打破器具,便違反禁忌,應到神前叩首懺悔,求神寬恕。童伶們對這個齋戒日子倒是很歡迎,因為這時的齋菜比往常的飯菜更覺好吃,加上這期間不會挨打挨罵,心情頓覺舒暢。
E. 重陽節有什麼習俗
陰歷九月九日,就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單奇為陽,九為陽之最大,九九就是重陽重九。重陽為節,戰國時就有,如屈原在《遠游》中就有「集重陽入帝官兮」的句子,說明屈原生活的的代就習慣做重陽節了。
一、賞菊
放紙鳶是南方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鳶為主要特徵的。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述。紙鳶亦現在的風箏。在民間傳統,重陽節除了登高,放紙鳶也是一個特色。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惠州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