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順孝敬 > 關於無私孝順的例子

關於無私孝順的例子

發布時間:2021-01-06 06:34:16

A. 秦伯采葯 張潤無私 二十四孝 八仙過海 哪個人物類圖案不是儒家文化題材

應該是泰伯采葯,這里不是儒家文化的應該是八仙過海,這屬於道家文化題材。

B. 有關感恩雙親,孝敬父母題目無私的愛2000字作文

感恩父母
自從我們隨著哭聲降臨到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上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要學會感恩。感激父母養育之恩,感激老師教誨之恩,感激同學幫助之恩?感恩是發自內心的,俗話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更何況父母,親友為我們付出的不僅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當我們在寬闊的教室里傾聽著老師講課時,當我們在吃著香噴噴的飯菜時,當我們穿著漂亮的衣裳時。我們是否想過現在如此幸福的生活從哪裡來?是我們的父母整天奔波,早出晚歸,辛苦工作換來的,我們體驗過他們的勞累嗎?他們往往為我們傾注了心血,精力,而我們是否在父母勞累後遞上一杯暖茶,在他們失落時奉上一番問候與安慰,我們是否曾記得他們的生日,在他們生日時獻上一句祝福和一張卡片,又是否察覺到父母臉上那縷縷銀絲,那一絲絲皺紋。我們要學會感恩,感恩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去報答。自古以來偉人無不有著一顆感恩的心,感恩不需要驚天動地,只需要你的一句問候,一聲呼喚,一絲感慨。
小時侯,我們依偎在父母懷里,聽著父母用那美麗動聽的聲音唱出的催眠曲,安寧的睡著。長大後,父母在我們身邊分擔我們的煩惱,鼓勵我們,伴隨著我們成長,陪伴著我們過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我們是鳥兒,父母是天空,我們是魚兒,父母是海洋,我們是花草,父母是大地,他們永遠守護著我們,呵護著我們。他們為我們做了許多事,在父母眼中我們是他們的一切,他們把我們看得比一切都還重要,我們哭泣,他們難過,我們開心,他們快樂。當我們因為學習成績不好時,為了不讓父母知道,我們在心中哭泣,在心中沮喪,父母那一雙明亮的眼睛,看透了我們的心。在身旁一直安慰我們,鼓勵著我們,失敗可以從來,失敗不代表著永遠失敗。他們的臉上增添了一絲皺紋,心中增加了煩惱。當我們生病時,無情的病魔折磨著我們,讓我們痛苦難忍,父母在一旁陪伴我們,看著他們,他們好似比我們更加痛苦,眼睛中的淚水翻滾著。(又是一年聖誕節作文)母親用她那既溫柔又充滿母愛的手,撫摸著我們,撫去所有的傷痛。徹夜不眠地照顧我們,非常疲倦,盡管如此母親還是堅持陪伴我們。當夜晚,父親辛苦工作了一天回家時。他始終關心著我們,來到房間里看我們是否睡了,是否把被子蓋好了。父母為我們認真工作,最早起床的是父母,最晚睡覺的是父母。父親見我們的時間都很少,只有晚上回家時才能看見,母親要幫我們煮飯,洗衣服,還要工作,天天都很累。而且只要我們有需要,不是壞的或過分的要求,都會盡量滿足我們,父母他們永遠把我們放在心中的第一位。
心中懷著感恩,帶著一顆感恩的心,時時刻刻感謝著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不需要驚天動地。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父母生日時獻上一句祝福和一張卡片,在父母勞累後為他們揉揉肩,捶捶背。幫母親洗碗,掃地,疊衣服。與父母多說說知心話,多交流,有事就要讓父母知道,不要讓他們擔心。我們要用心去體會父母的艱辛和不易,為了我們他們多麼辛苦。用心去傾聽父母的煩惱,讓父母減少點壓力。心懷感恩,感謝父母養育之恩,心懷祝福,祝福父母,天天快樂,天天幸福。
我們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父母,我們每天都生活在父母關愛的海洋中。 父母的愛,就像一座山,博大而寬厚;父母的愛,就像那樹根,堅定而深沉;父母的愛,就像那百花釀成的蜜,馨香而甜蜜。
感謝你們,是你們領我們來到這勃勃生機的世界。
感謝你們,在每一分每一秒都跟隨在我們身邊,對我們細心的呵護與照顧。
感謝您,我親愛的爸爸,在繁忙的工作中,您總會擠出時間來陪伴我們,讓我們感覺到父愛的存在。
感謝您,我親愛的媽媽,你就像是我們的指路牌,時時刻刻為我們指引道路。
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你們總是第一時間趕來,為我解脫困難。當我做錯事情的時候,你們總會對我慢慢解釋……看著你們那疲累的面容,我不禁有些傷心……
感謝你們在我們的童年裡撒下歡聲和笑語,每時每刻都為我們著想。
當我得到老師的表揚時,你們綻開那樣燦爛的笑容。曾幾何時開始懂事的我們,知道了父母的壓力,知道我們應該干什麼,而不應該干什麼,我們要讓父母放心,不要再讓他們再操心。
我們就像是一個個沒有水的水桶,是你們的操勞、奔波,而把水一滴一滴積累起來,而裝滿的……
你們就像天上的太陽和月亮,而我們則是一顆顆不起眼的星星,要經過磨練和努力,才會得到甜果,才會從天上掉下來而有所成就。
太多太多的感謝, 說也說不完,你們永遠都上我的導引者,永遠在我的身邊對我總是關心、愛護。
天下有許多父母都是如此,他們一直對我們都是默默貢獻,讓我們齊聲說:「感謝你們一直的照顧,你們永遠都是我們的根源與支柱!」父母的愛,讓我懂事了許多,成熟了許多。我們會牢牢記在心底,以我們最大的努力回報他們。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在這里,我要替所有的孩子向我們平凡而偉大的父母深深鞠一躬!讓我們一起同聲說:「謝謝爸爸,謝謝媽媽,謝謝你們!謝謝你們!!」

C. 中華傳統文化是否包含無私奉獻,孝,等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人道為標准,所以孝自然在其中,無私奉獻已經更貼近於佛教的思想,單純從人道角度,儒家講的推己及人更合適。

D. 孝順、勤儉節約、大公無私、尊敬師長、團結同學、互幫互助等等

孝順:陳毅為母親洗尿褲
大公無私:包拯執法不避權貴
尊敬師長:程門立雪
團結同學:毛澤東和同學一起鬧革命
互幫互助就很多了。

E. 母愛是偉大的,也是無私的,為什麼中國要用孝道為要挾來玷污偉大的母愛

母愛是無私的,但你也不能自私。所謂父慈子孝,並不只強調父母的義務內,也同樣強調子容女的義務,只有雙方都屢行自己的義務,才能組建一個健康的家庭關系。只強調母親的無私而忽視自己的孝義,既失去了對無私的完整理解,又失去了對孝道的完整理解

F. 中國孝親敬老的故事有哪些

1、蘆衣順母

孔子有個弟子叫閔損,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在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

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2、親嘗湯葯

劉恆,漢高祖和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

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

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賢母,湯葯必親嘗。

3、埋兒奉母

漢朝有個叫郭巨的人,原本家道殷實。父親死後,他把家產分作兩份,給了兩個弟弟,自己獨取母親供養,對母極孝。

後家境逐漸貧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擔心,養這個孩子,必然影響供養母親,遂和妻子商議:「兒子可以再有,母親死了不能復活,不如埋掉兒子,節省些糧食供養母親」。

當他們挖坑時,在地下二尺處忽見一壇黃金,上書「天賜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奪」。夫妻得到黃金,回家孝敬母親,並得以兼養孩子。

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寒門。

4、卧冰求鯉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

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癒。王祥隱居二十餘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5、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

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陝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

終於在陝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一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二十四孝

G. 孝敬父母無私奉獻父母的俗話。

百善孝為先。

H. 這個世界上有誰是最真心最無私的關心你呢,除了父母還有誰

等不起的「孝」 我不喜歡一個苦孩求學的故事。家境十分困難,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學畢業後,還要堅持讀研究生,母親只有去賣血……我以為那是一個自私的學子。求學的路很漫長,一生一世的事業,何必太在意幾年的蹉跎?況且這時的分分秒秒都苦澀無比,需用母親的鮮血去灌溉!一個連母親都無法摯愛的人,還能指望他會愛誰?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的人,怎能成為為人類獻身的大師? 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也許是一處豪宅,也許是一片磚瓦;也許是大洋彼岸的一隻鴻雁,也許是近在咫尺的一個口信;也許是一頂純黑的博士帽,也許是作業簿上的一個紅五分;也許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許是一隻野果一朵小花;也許是花團錦簇的盛世華衣,也許是一雙潔凈的舊鞋;也許是數以萬計的金錢,也許只是含著體溫的一枚硬幣…… 但在「孝」的天平上,它們等值。 只是,天下的兒女們,一定要抓緊啊!趁你父母健在的光陰

I. 如果一個好母親一生都命運多舛,那麼做子女的對她最好報答就是一生全部無私的孝心來孝順他們的好母親呢

但願一生擔磨難,
換得兒女享平安。
我想,這應該是天下父母心同此理的兩句話吧。
不求富貴不求仙,
但求兒女能安然。
子孝孫賢家團圓,
萬般罪過我來擔。

守好母親,莫留遺憾!!!

J. 包拯的故事

包拯 (包青天)
包拯(999-1062)自希仁,蘆洲合肥人(安徽合肥),北宋天聖五年(1027)進士。

中進士後,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遠去為官,直到雙親相繼去世,守孝完畢,才在親友的勸說下為官,期間長達十年之久,故以孝聞於鄉里。

宋景佑四年(1037),任天長(安徽天長)知縣,頗有政績。任滿後,調任知端州(廣東肇慶)。回京任監察御史里行,又改監察御史,為「言事官」,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為懲治貪官,自慶歷四年(1044)廿八月,他向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天贓則是「民賊」。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蠍」,殘害百姓。並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皇佑二年(1050)至三年間,包拯知諫院,曾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審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特大詐騙案,震動朝野。

包拯在歷官三司戶部判官及三司副使期間,先後出任京東,陜西,河北等路轉運使,每至一地,都以減輕民間負擔、改革弊政、發展生產為己任,提出了「寬民利國」的經濟思想。多次為了國家大事,說了皇帝不愛聽的話,論斥權幸大臣,請求罷去皇帝賜給親信官僚們的恩寵,一切改由主管機構正常渠道進行。他將唐朝魏徵給唐太宗的三道奏章寫出來,呈給宋仁宗為座右銘,時刻警惕,以國家大事為重。請求仁宗虛心納諫,分辨是非,不要搞「先入為主」,偏聽偏信,而要愛惜人才,除去苛刻,嚴正刑禁,禁止妖言邪說,不隨意大興土木,如此等等,朝廷多採納施行。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朝廷任包拯權知開封府,他於次年三月正式上任,至三年六月離任,前後只有一年有餘。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敢於懲治權貴們的不法行為,堅決抑制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並能夠及時懲辦誣賴刁民。

由於包拯在開封府執法嚴明,鐵面無私,敢於碰硬,貴戚宦官也不得不有所收斂,聽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兒童婦孺們都知道包拯之名,親切稱呼他為「包特製」。開封府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話「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用閻羅比喻包拯的鐵面無私。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得到。」朝廷贈官吏部上書,有「奏儀」十五卷傳於世。
包公無私 流芳百世

為了父母辭官職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倒坐開封府

包公先任天長(今屬安徽)知縣,後又升為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兩任滿後,他剛正清廉的英名已經傳遍天下,因此調到了京城,任殿中丞,後來又歷任監察御史、三司戶部副使、天章閣待制(所以後人稱他為"包待制")、知諫院,還曾多次任地方官,如轉運使。

在公元1052年,包公因為彈劾外戚張堯佐而觸犯了仁宗,讓他離開京城去任河北督轉運使,加龍圖閣直學士的虛銜。宋代的官制和其他朝代有很大的區別,有"官"、"職"、"差遣"之分,歷史上稱為"差遣制"。其中官名只表示官位和俸祿的高低,叫做正官、寄祿官,簡稱為官。其他一些文官還有學士、直閣等頭銜,是一種榮譽稱號,叫做"貼職",簡稱為"職"。而擔任的實際職務叫做"差遣"或"職事",有實際權力。但是前邊還要加上"判"、"知"等限制詞,表示你的官職也是暫時的,隨時可以撤換,這是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表現。如"知縣"就是臨時讓你做縣長官的意思。如果官員沒有"職",就是吃國家閑飯的人。所以宋朝官員太多,造成了很大的弊端。加上軍隊數量大,軍費開支多。官多、兵多,造成了宋朝的貧、弱,所以宋朝和遼、西夏、金的對抗一直處於下風。

轉運使的職務在地方上也是很高的,仁宗並沒有極力打擊他,只是讓他離開京城。因為這次所加的龍圖閣直學士的虛銜,所以後來的人們就稱他為"包龍圖"。

這次離京後四年,包公又被調回了京城,任開封府的知府。這是個很重要的職位,相當於現在北京市的市長,在整個國家中的地位是很顯要的。在這個位置上,包公為了表示對皇帝向南而坐的尊重,在升堂辦公時他就向著北面坐著,所以,後來的戲詞中便有了一句"包龍圖倒坐南衙開封府"。後來,包公又任右諫議大夫、三司使,最高的官職是樞密副使,是主管軍事事務的副職,相當於副宰相。

名聲千古
在公元1062年,包公病到了府衙,不久便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虛歲,中國古代及現在民間的習慣)。朝廷追封為禮部尚書,並贈謚號為"孝肅",即孝道和鐵面無私。由於包公一生為官正直無私,百姓稱他為包青天,包老爺,士大夫們則尊為包公。

包公去世後,宋仁宗親自率領百官弔唁,還派專使護送靈柩回到合肥,安葬在合肥城東五十里的大興集,現在的包公祠有一副對聯:"理冤獄,關節不通,自是閻羅氣象。賑災黎,慈善無量,依然菩薩心腸。"總結了包公無私愛民的品格。

包公的聲名流傳極遠,在世時已到了塞外,根據《甲申雜記》的記載,西羌的於龍呵在歸順宋朝後,對宋神宗說:"我平生最仰慕包公,他是朝廷的忠臣,我現在既然已經歸順漢族朝廷,就請求陛下賜我姓包吧。"神宗很高興,於是賜他姓名"包順"。"順"即歸順。

以民為貴 開倉放糧

在包公擔任三司戶部副使時,常常不辭辛勞,深入下層體察民情,救民於水火之中。江南地區有一次發生了旱災,百姓們飢餓得難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況後,立即下令開倉放糧救濟,以解燃眉之急。如果按照當時的慣例,開倉放糧是件大事,必須事先請示皇帝,等批准以後才能打開糧倉救濟百姓。但當時情況緊急,如果將文書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來,要等上幾個月的時間,到時候百姓不知要餓死多少人。所以,包公一邊派人急奏朝廷,一邊就果斷地開始放糧了,終於使很多百姓免於災難。

還有一次,江淮大地的人民大范圍受災,百姓已缺糧斷炊,而地方的官吏們為了虛報政績、討好上級,以利升遷,便隱瞞了災情,置人民生命於不顧。不僅如此,還反過來逼迫百姓們交糧賣米。包公了解到災情後,就給皇帝寫下了《請救濟江淮災民疏》,要求立即糾正不法官員誤國害民的行為,並予嚴懲。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從此,包公被江淮人民稱為"再生父母"。現在仍然在上海地區上演的戲劇《陳州放糧》就是根據這件事編寫而成的,並非憑空設想。

勸止食鹽專賣法

在公元1042年,宋仁宗實行食鹽官營專賣制度,出現了很多的弊端。由於工作非常辛苦,食鹽極為沉重,致使很多的差役、士兵、牲畜都不堪重負,人則逃亡他鄉,牲畜累得常常倒地而亡。食鹽供應成了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這也影響了人民生活。

包公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專門去了陝西的解州(今山西運城)考察民情,並及時上奏朝廷,請求廢止官營專賣制度,讓商販們自由經營,國家可以收稅增加收入,這樣就可以雙方獲利,百姓也方便。

仁宗採納了包公的建議。施行新的食鹽通商法後,國家的收入不但沒有減少,還增加了很多,人民也不再為吃鹽而犯愁了。稍後的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沈括也對此制度贊嘆道:"行之幾十年,至今以為利。"

閱讀全文

與關於無私孝順的例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南寧退休金調整 瀏覽:675
乾隆養生按摩器廣告錄音哪裡買 瀏覽:261
長春星級養老院 瀏覽:55
結婚敬茶父母應說點什麼 瀏覽:247
70歲老人過生日包餃子包多少個 瀏覽:518
長壽鄒川 瀏覽:500
認證60歲養老保險的是什麼軟體 瀏覽:472
重陽節去爬山的周記 瀏覽:145
農村老年人照相怎麼賺錢 瀏覽:528
老年人旅遊郵輪 瀏覽:147
北京社保繳納多少年可退休 瀏覽:805
九寨溝長壽村在哪裡 瀏覽:985
全民體檢包括哪些人 瀏覽:259
養老保險查詢原始密碼 瀏覽:385
退休金應該從哪個月領取 瀏覽:998
農村校長退休工資多少 瀏覽:33
夏季節養生的老人如何養生為好 瀏覽:544
老年人脊椎骨折吃什麼 瀏覽:352
八十歲以上老人買保險多少錢 瀏覽:86
去敬老院送禮物作文 瀏覽:5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