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什麼意思
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專,每逢佳節倍思親。屬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譯:一個人獨自在他鄉作客,每逢節日加倍思念遠方的親人。遙想兄弟們今日登高望遠時,頭上插滿茱萸只少我一人。
(1)一上一下語文重陽節擴展閱讀
這首詩的後兩句,如果順著「佳節倍思親」作直線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轉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難辦到。作者採取另一種方式:緊接著感情的激流,出現一泓微波盪漾的湖面,看似平靜,實則更加深沉。
三四兩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遙想兄弟如何在重陽日登高,佩帶茱萸,而自己獨在異鄉,不能參與,雖然寫出了佳節思親之情,但會顯得平直,缺乏新意與深情。
B. 一片作文300以上的字是重陽節,敬老孝親
歌德曾經說過:「你若失去了財產——你只失去了一點,你若失去了榮譽——你就丟掉了許多,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丟掉了。」
是呀,一個人如果連敢做的勇氣都沒有,又怎麼能做好一件事呢?一個人如果什麼都做不了,又怎麼能不失去所擁有的一切呢?那麼在失去勇氣後,又該如何將勇氣找回來呢?就聽一下我的故事吧。
我不喜歡語文,語文需要寫的東西太多了,手懶的我對語文就有一份恐懼感,平常不復習語文,同時也不敢面對語文課,生怕語文做得不好、回答得不對而挨老師的批評,受同學的嘲笑。課堂不聽,課下不學,導致我一考語文就發暈,分數自然是全班倒數第一。
當媽媽知道這件事後便問我「孩子,你還記得學包餃子的情形嗎?」
我疑惑不解,語文考得不好,媽媽不批評我,反而問我這。我小心翼翼地回答:「我記得學包餃子時,我擀餃子皮,怎麼也擀不圓,厚薄也不均勻;包餃子,一會填得餡少,餃子像非洲難民似的,怎麼也站不住,一會填得餡多,餃子又像大肚彌勒佛,笑得列開了口,怎麼也包不住。我急得抓耳撓腮,有好幾次都不想學了。」
媽媽笑了笑說:「你描寫包餃子的情形很形象,語言也很生動,把它寫下來,就是一篇好作文。」接著又問:「 你現在餃子皮擀得也好,餃子包得也好,哪又是為什麼呢?」
我見媽媽笑了,還誇獎了我,就有點得意地說:「你鼓勵我,使我有勇氣繼續練下去,次數多了,時間長了,慢慢地就做得越來越好。」
|媽媽語重心長地說:「學習語文就像包餃子,只要你不退卻,勇敢起來,戰勝這份恐懼感, 天天去學,天天去練,語文就會變得簡單,做起來才會容易。這困難就像彈簧,你弱它就強。這困難又像兩只老虎狹路相逢,勇者勝。」
媽媽的話就像一盞燈點亮了我的心靈,我茅塞頓開。
從此以後,我不再對語文有恐懼感,開始慢慢接近語文,彌補語文方面的弱項。我先補的是閱讀理解,我補的方法是:自己做老師發下來的閱讀,來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然後我閱讀大量的作文書,從書中摘抄好詞好句,以此來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接下來我又積累自己的詞語,使自己的詞彙更多更廣泛;最後我還改了做題不認真檢查的毛病。期末考試,我的語文成績有了驚人的進步。現在,我已經不再懼怕語文了,而且還喜歡上語文了。
聽完了我的故事後,你應該知道怎麼把勇氣找回來了吧,鼓起勇氣去探索你想知道的世界吧。
困難只能嚇倒懶漢懦夫,而勝利永遠屬於永攀高峰的人。
C. 四年級語文29重陽節的傳說有哪些好詞
重陽節的來歷和習俗
【民間故事】丹朱修建重陽店
據研究人員考證,西峽重陽店最早是由堯的兒子丹朱所建。丹朱為堯的長子,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曾統帥大軍征伐強大的東夷諸侯而獲勝,鞏固了堯的地位,為建立陶唐王朝立過大功,具有豐富的軍事知識和作戰經驗。
考古學家王大有在《三皇五帝時代》中介紹:堯欲指定王位繼承人,大臣放齊說:「帝子丹朱開明,可登帝位。」堯認為丹朱「不守德,好爭訟」,「不足以授天下」。那時,人們把孝德作為眾德之首。
堯認為舜有孝德,決定把帝位傳給舜,並由舜代堯執政。堯怕丹朱與舜爭奪帝位,派丹朱駐守丹江和漢水交接處的丹江口,並派舜領重兵駐於黃河北 岸,監控丹朱。為了防止舜從北方攻擊,丹朱在丹江邊建丹朱台,在正北建丹朱城作為國都,與國都配合,建九層高的天文台,即丹朱台。並在正北建朱陽關、紫荊關、重陽店,來保護都城丹朱城。
丹朱為什麼要在重陽店建立要塞?為什麼以「重陽」命名?重陽店在朱陽關和荊紫關的中心,戰 略地位十分重要,朱陽關和荊紫關只是它的側翼,起輔助作用。古人重陽輕陰,陽的地位比陰高。最大的陽數是九,九代表萬物之大、之高,因重陽店在戰略上處於核心地位,在軍事上有從旁邊防衛紫荊關的作用。
所以丹朱很重視它,把它起名為重陽。
丹朱建重陽店的時間在公元前2240年左右,距今有4200年,說明重陽店的建店時間有4000餘年了。因舜最後繼承了堯的帝位,名聲遠揚,丹朱則慢慢被後人遺忘了,但丹朱在淇河上建重陽店是確信無疑的。
D. 求小學語文課文中所有與重陽節相關的課文原文,除去重陽節傳說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過故人庄。
《重陽節的傳說》課文內容詳解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由來,反映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贊揚了桓景鏟除瘟魔為民除害的精神。
課文共有九個自然段,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講古時候,汝河一帶出了一個瘟魔,導致疫病流行,死了不少人。有個叫桓景的人,歷經艱險,拜費長房為師,學習降魔救人的武藝。這部分先寫瘟魔奪去了桓景的父母和妻子的性命。「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過得十分快樂」,寫出了桓景一家生活得很幸福。「天有不測風雲」,比喻世事多變化,人的禍福難料。再寫桓景歷經艱險入山,拜費長房為師,學習斬妖降魔的武藝。「一心想除掉瘟魔,讓鄉親們不再受害」,是桓景病好以後決定進山學藝的目的。「翻過……蹚過……磨破……」「勤學苦練」「終於練成了一身好武藝」,描繪出了桓景入山所經歷的種種艱辛和拜師學藝的成果,表現了他為民除害的決心很大。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講桓景除掉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襲了。這部分先寫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了,費長房告訴桓景消除瘟疫斬妖除魔的辦法:「……一把茱萸葉、一瓶菊花酒……先讓鄉親們登高避災,然後再去斬妖除魔」;再寫到了瘟魔出來那天,桓景按照師父費長房的辦法,分給鄉親們每人一片茱萸葉,讓大家帶在身邊,又讓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後領著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接著寫瘟魔走進村裡的情況,「怪叫」「趾高氣揚」「四處張望」「狂叫」是對凶神惡煞的瘟魔的動作、神態的描繪,說明瘟魔的厲害,但當他來到山腳下,聞到濃郁的茱萸葉香和菊花酒氣的時候,卻頓時頭暈眼花,在原地打轉,表明費長房的辦法很奏效;最後寫桓景與瘟魔搏鬥,用寶劍扎死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襲了。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講重陽節一些風俗。人們為紀念桓景鏟除瘟魔為民除害的行為,每年的九月初九這一天都舉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的活動。因為九月初九又是重陽日,所以人們就把這一天叫做重陽節。
E. 高一語文 《採桑子·重陽》毛澤東
1、人的一生短暫,卻承載著滄海桑田,如無廣闊的胸襟難以保持年輕的心態。專天長地久,卻屬一直笑看風雲,乃其胸襟寬闊善於包容。。
2是一種積極昂揚樂觀的革命精神,表達了一個大無畏的革命者的開朗胸襟與豪情,是一個壯志凌雲的戰士,敢於面對無情殘酷的革命斗爭在肅殺的秋風、泠洌的霜天,卻能益增其奮發的氣概;一如盛開的秋菊,在無情的戰火中,所吐露的芬芳,益顯濃烈正是他人格的寫照!
3一年一度秋風勁」,這個「勁」字,力度極強,寫出秋風摧枯拉朽、驅陳除腐的凌厲威猛之勢,筆力雄悍,極有剛健勁道之美。此情豪邁異於東風駘盪、桃紅柳綠、鶯語燕歌、溫柔旖旎的春日風光。但勁烈的西風、肅殺的秋氣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傷,而是振奮。
4<採桑子*重陽>是毛澤東著名詞作. 在"七大"上由於朱德,陳毅的批評,未被選為前敵委員會書記,離開部隊養病.初愈後,在周恩來支持下復職.這首詞是在病中寫的,本來是歌頌上杭戰地附帶嘆息病中心情,復職後將喟嘆心情溢於抒情寫景的原詞,將初稿上下片顛倒過來,追訴自己的委屈.
F. 小學一年級語文《重陽節》課文內容
古時候,汝(rǔ)河邊一個村子裡,住著一個小夥子,名叫桓(huán)景。他家裡有父母和妻子,一家人和和睦(mù)睦,日子過得十分快樂。
天有不測風雲。有一年,汝河裡忽然出了一個瘟(wēn)魔,岸邊很多村莊流行起了瘟疫(yì),死了不少人。桓景一家人也被染上了,父母和妻子都死了,只有桓景活了下來。
桓景病好後,一心想除掉瘟魔,讓鄉親們不再受害。他聽說東南方的山中有一位叫費長房的神仙,能降妖除魔,決定前去拜(bài)師學藝。
桓景帶上一袋干糧上路了。他一路走,一路打聽,翻過了一座又一座山,蹚(tāng)過了一條又一條河,磨破了一雙又一雙鞋,終於見到了費長房。費長房和藹(ǎi)地對他說:「我看你一心想為民除害,就收下你這個徒弟吧。」他交給桓景一把降〔xiáng〕妖寶劍,又教他降魔的武藝。桓景每天勤學苦練,終於練成了一身好武藝。
一天早晨,桓景正在練劍,費長房走過來對他說:「徒兒,你在這兒快一年了。我算了一下,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了。我給你一把茱萸(zhūyú)葉、一瓶菊花酒。你趕緊回家,先讓鄉親們登高避災,然後再去斬妖除魔。」他一招手,飛來一隻仙鶴(hè),讓桓景騎在背上,把他送回了家。
到了瘟魔出來那天,桓景分給鄉親們每人一片茱萸葉,叫大家帶在身邊,又讓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後領著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zhǐ)高氣揚地走進村裡。他發現村裡一個人也沒有,就四處張望,最後發現村民們都躲在山上,便狂叫著向山上沖去。剛到山腳下,突然一陣濃郁的茱萸葉香和菊花酒氣迎面撲來,瘟魔頓時頭暈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轉。桓景手持寶劍從山上直沖下來,和瘟魔展開了搏鬥。瘟魔見勢不妙,轉身就逃。桓景對准他的後背嗖(sōu)地擲(zhì)出寶劍,哧(chī)的一聲就把他扎死了。
從此,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襲了。
這一天是農歷九月初九。此後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動,來紀念桓景鏟除瘟魔、為民除害。因為九月初九又是重陽日,所以人們就把這一天叫做「重陽節」。
G. 語文四年級上冊『重陽節的傳說』
據六世抄紀時期的一本史書上記襲載,在古代,有個叫桓景的人。他跟著得道的神仙費長房學習仙術。有一天,兩個人正在爬山,費長房突然站住,看上去非常憂慮。他告訴桓景:農歷九月初九,一場災難將會降臨你的家鄉,你必須立即回去。記得要為每一個家人做一個紅色囊袋,並且折一個茱萸枝插在上面,把囊袋系在胳膊上,然後帶著大家快速登上最高的山頂。最重要的是,大家都要喝一點菊花酒。只有這樣做,你的家人才能躲過這次災難。
聽了這些,桓景趕緊回家,按照師傅的交代做了每一件事。大家登上了最近的高山,一直呆到傍晚才回家。當他們回家時,發現所有的動物都死了,包括雞、羊、狗甚至是牛。後來,桓景把這些都告訴了費長房。費長房說:這些家禽和牲畜都是代替你的家人死去了,他們正是通過這種方式逃過了災難。
從那以後,登山、佩戴茱萸、喝菊花酒成了重陽節的傳統習俗,用來驅災避禍。
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
這一天是農歷九月初九。以後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登高、插茱萸、和菊花酒等活動,來紀念桓景鏟除妖魔、為民除害
H. 語文書三年級上第五單元作文想寫重陽節怎麼寫
重陽節
重陽節是老人的節日。重陽節里,我們應該給老人送上一句祝福,遞上一張賀卡。在那個重陽節里,我做了這樣一件事。
重陽節到了,我尋思著要給爺爺奶奶送什麼禮物。一邊的小王啟發我:「重陽糕怎麼樣?」我想了想,裝出生氣的樣子:「拜託,我爺爺奶奶又不在上海,寄過去不發霉才怪呢!」突然,一個念頭清晰地從我腦海中閃過:有了!
我急忙跑回家,翻箱倒櫃地找出了兩張精美的信紙和一隻小魚暖手袋。我記得奶奶曾說過,她一到冬天就怕冷,手腳冰涼,要是我給了奶奶一隻暖手袋,奶奶的手腳就不會冷了。
接著,我攤開精美的信紙,在上面寫滿了我的祝福和一直想對爺爺奶奶說的話。我的真心,裝滿了兩張薄薄的信紙。我署上自己的名字,把信裝進了信封,我要把我的思念和敬愛,送向遠方的爺爺奶奶的家……
小魚暖手袋被我用一個裝禮品的盒子包了起來,又在盒子四周圍上了金絲帶。傍晚,在爸爸的幫助下,我把禮物和信寄了出去,也把我的牽掛寄了出去。我堅信爺爺奶奶收到我的禮物,必然是開心與激動的……
I. 語文專家們能幫我添個對聯嗎 上聯登高喜度重陽節 (……)
登高喜度重陽節
行遠莫忘除夕夜
J. 小學語文《重陽節的傳說》
教材分析:《重陽節的傳說》這篇課文向人們介紹了重陽節的由來;古時候在汝河邊的一個村莊里出現了瘟魔,村莊里流行起了瘟疫,一個叫桓景的小夥子,歷經千辛萬苦上山拜師學藝,在練就了一身武藝後,讓家鄉的人們登上高處,帶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並將瘟魔殺死了。以後大家就把這一天叫做「重陽節」。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講述了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的由來,反映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贊揚了桓景鏟除瘟魔為民除害的精神。
課文共有九個自然段,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講古時候,汝河一帶瘟魔為害,疫病流行,死了不少人。
第二部分(第5--8自然段)江桓景除掉了瘟魔,汝河兩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襲了。
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講重陽節的一些習俗。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習生字以及由繩子組成的新詞。
(2)理解課文中重點句子的意思。
(3)練慣用「終於、先……然後……、因為……所以……」造句。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說說桓景是怎樣鏟除瘟魔、為民除害的。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拼讀、組詞、書寫等掌握本課生字與新詞。
(2)通過多讀、有感情朗讀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
(3)通過理解課文,體會桓景為民除害的精神品質。
(4)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教學,教育學生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要持之以恆,遇到困難都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教育學生為人民服務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