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臨沂的歷史故事
銀雀山金雀山漢墓群 在臨沂市區東南部,東臨沂水河,北拱城垣,兩山東西對峙。傳說早年山崗遍開黃白二色草花,狀如雲雀,因而得名。墓葬大部屬西漢前期。1972年銀雀山一號漢墓出土竹簡及殘簡4942枚,多為兵書,其中有失傳1700多年的《孫臏兵法》及《孫子兵法》、《六韜》、《尉繚子》、《管子》、《晏子》、《墨子》等先秦古籍,還有《相狗經》,陰陽書與風角災異雜占殘簡。歷史上有無孫武其人,孫武是否即孫臏?《孫子兵法》與《孫臏兵法》同時出土,得以釋此千年之疑。二號墓出土的漢元光元年(前134年)歷譜竹簡32枚,是迄今發現的我國最早歷譜。1976年金雀山九號墓又出土一幅附著於棺蓋上的彩繪帛畫,長200厘米,寬42厘米,畫面內容分天上、人間、地下三部分,畫面中央部分,主要描繪墓主人的生活情景,這是繼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帛畫之後,在長江以北首次發現。糝,臨沂地區的風味小吃。因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膩、祛風除寒、開食健胃實為眾人所喜愛,早晨喝糝系臨沂傳統食俗。「糝」(臨沂方言中念sa四聲)在文字上講是用肉作成的湯羹,僅在臨沂或臨沂人的飯店中才能見到。相傳是古代西域回族的一種早餐食品。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對回民夫婦來臨沂經營,當時叫「肉糊」,後來仿製者越來越多,明朝時期定為「糝」。
B. 求琅琊山的典故及相關傳說和歷史故事
琅琊山,古稱摩陀嶺,後因東晉開國皇帝琅琊王司馬睿避難於此,改稱「琅琊山」。又名「琅玡山」。
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滁人為紀念知州王禹偁和歐陽修而建。堂內有王禹偁和歐陽修塑像並陳列有《歐陽文忠公全集》、部分歐陽修手跡照片和相關史料,牆壁上掛有《朋黨論》和《醉翁亭記》條屏。 寶宋齋 為明代天啟二年(1622年)南太僕寺少卿馮若愚所建。齋內立有宋元佑六年(1091年)蘇軾手書《醉翁亭記》碑刻兩塊四面。「 歐文蘇字 」為金石珍品。齋東側外檐下嵌有明馮若愚《寶宋齋記》和明代《重修醉翁亭記》碑。 馮公祠 馮公祠
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年),是滁人為紀念明代南太僕寺少卿馮若愚及其子馮元飈修建「寶宋齋」保護「歐文蘇字」碑有功而建。 後損毀。現建築為1988年琅琊山管理處在原址上重建。
歐公祠
歐公祠原建築位於醉翁亭景區醒園內。是由滁縣知縣陳文權建於民國十五年(1926)。是當時人們紀念歐陽修的場所。原建築內有許多先人紀念歐公的文章、詩詞,建築規模為七間平房,四合院形布局,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毀壞。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為了使醉翁亭文化得以延續,也讓旅客更多的了解琅琊山、醉翁亭,我們重建了歐公祠。重建的歐公祠內建有醒心齋,齋內刻有乾隆時間琅琊山的鎮山之寶「歐陽修像」、北宋徽宗時的吏、戶二部尚書孫覿撰寫的、對歐公有著高度評價的對聯、北宋著名人物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為歐公所撰寫的祭文,另在齋內重新再現了明朝時的「滁州十二景」壁畫和北宋以來近三十位名人對歐公的評價。「歐公祠」內還按照當年建設者的構思,依山就勢,斜山岩石裸露,廣植花草樹木,重現藤蔓迴廊。整個院落園林風格別樣,睹景視物,「歐公祠」 定會成為追憶歐公的絕佳景點。 影香亭 影香亭
位於琅琊山意在亭西側。建於明洪熙年間,原名「見梅亭」。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滁州知州王賜魁因坐在此亭中能看見亭北古梅的倒影,又能聞到梅花的香味,所以把此亭易名為「影香亭」。 意在亭 於琅琊山菱溪石南側。明嘉靖四十年(1561)南太僕寺少卿毛鵬建「皆春亭」。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滁州知州盧洪夏在皆春亭四周鑿石引水,仿東晉書聖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場景建「曲水流觴」,是遊人戲水飲酒的場所。後人仿照蘇州園林建築格調重建「皆春亭」,並改名「意在亭」。 古梅(歐梅) 原名「梅瑞堂」,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年)滁州判官張明道為觀賞古梅花而建。民國十七年(1928年)州人書法家黃藝五在堂後崖壁題「古梅亭」篆刻一方,將其改名「古梅亭」,亭內壁嵌石碑六塊,系清代文人張鵬翮等人所題。
讓泉
位於琅琊山,即《醉翁亭記》中的讓泉。「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與兩峰之間者,讓泉也」。讓泉位於琅琊山中醉翁亭近旁的玻璃沼南岸,泉眼周圍用石塊砌成方池,方池三尺見方,池深不過尺余。方池上方有清康熙四十年(1701)滁州知州王賜魁重立「讓泉」二字碑刻。讓泉從不幹涸,水溫終年保持在17-18℃,「甘如醍醐,瑩如玻璃」,又被稱為「玻璃泉」。此泉水注入杯中,雖滿而不外溢,甘甜適口。始建於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年),是滁人為紀念明代南太僕寺少卿馮若愚及其子馮元飈修建「寶宋齋」保護「歐文蘇字」碑有功而建。 後損毀。現建築為1988年琅琊山管理處在原址上重建。
琅琊墨苑
琅琊墨苑是進入風景區的第一個景點。該景點為蘇州園林建築風格,亭、堂、台、軒、廊、小橋、假山曲徑相通,景色宜人。墨苑碑廊是遊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處。中收集、整理了與琅琊山、醉翁亭文化有關的珍貴詩文,並徵集了名人書法墨寶兩百多篇,鑲刻於此,其中有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鐵映、著名書法家沈鵬、蕭嫻、陳大羽、賴少其、范曾、旅美書畫家李山及原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孫科、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人的書法作品。步入琅琊墨苑不僅可以欣賞琅琊園林美景,更是遊人了解琅琊山、研究琅琊山的好去處。 歐陽修紀念館 歐陽修紀念館位於醉翁亭西400米處,分東西兩院,以亭廊相連,動靜相宜;館名由郭沫若先生親筆題寫,館內塑有歐陽修塑像和全面介紹歐陽修生平的三十幅壁畫,充分展示了歐陽修的為人、為政、為學、為文,以歷史本來面貌,將一代文宗歐陽修的形象再現於廣大遊人面前。庭廊兩側鑲刻了蘇軾、蘇唐卿、祝枝山、趙孟兆頁、文徵明、董其昌等歷代名家書寫的《醉翁亭記》碑刻,置身其中,令人嘆為觀止。
深秀湖景區
深秀湖取《醉翁亭記》中「蔚然而深秀」而得名,湖水上源琅琊溪,清澈透底,九曲橋、湖心亭、玉帶橋與四周山色相映,泛舟垂釣,其樂無窮。
琅琊寺
為唐大歷六年由滁州刺史李幼卿與山僧發琛所建,是著名的佛教勝地,景區內有85處景點和遺址,其中吳道子畫觀自在菩薩像為稀世至寶,緬甸捐贈千尊玉佛為全國之最,寺廟終年香火繚繞,為全國重點保護寺廟。 千尊玉佛殿 北宋紹聖二年(1095年)滁人為紀念知州王禹偁和歐陽修而建。堂內有王禹偁和歐陽修塑像並陳列有《歐陽文忠公全集》、部分歐陽修手跡照片和相關史料,牆壁上掛有《朋黨論》和《醉翁亭記》條屏。 濯纓泉 在琅琊山琅琊寺大雄寶殿北側,明月觀北院的山腳下,原名「庶子泉」。泉水出自石罅中,晶瑩澄澈,甘甜滋人,由唐大歷六年(771)滁州刺史李幼卿開發,著名書法家李冰陽篆其銘,世人奉為珍寶,現銘刻已失。後張憶又書「庶子泉」三字碑,斷卧泉下。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莆田人鄭大同來游琅琊,見泉水清潔無比,可洗帽纓子,題「濯纓」兩字於崖壁之上,故後人亦稱此泉為濯纓泉。今仍存前人題書的「庶子泉」三字摩崖於泉側石壁。 無梁殿 位於琅琊山琅琊寺內,亦稱「玉皇殿」。該殿始建於後周顯德年間。但是很多人卻以為是東晉所建,民國七十七年版《琅琊山志》載「俗雲東晉琅琊王駐蹕於此所建築,究竟不知何時所建造」。該殿為灰磚拱形壘成,門額有磚刻浮雕的龍、鳳、獅圖案,殿內有玉皇大帝坐像及相關塑像。 大雄寶殿 是琅琊山琅琊寺的主要建築,始建於唐大歷六年(771),殿高約14米,進深15.3米,正殿五間,殿前的「大雄寶殿」匾額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所題。現殿建於民國五年(1916),殿內塑有釋迦牟尼、觀音菩薩、十八羅漢等塑像。 古磨刻 琅琊寺范圍內,唐代以來石刻有一一七方,其中唐代本幼卿、皇甫曾、明代柳遂等磨刻。尤以唐代畫聖吳道子的觀音石刻像和《金剛經》碑最為珍貴。
琅琊古道
位於琅琊山,是人們登山的一條道路。始建於明嘉靖年間,長約1200米,青石鋪成,是目前國內保存較完好的古道。古道兩邊古樹參天,鳥語花香。 南天門 南天門
位於琅琊山東南制高點,有會峰閣、古碧霞宮等古建築群。碧霞宮現有全真華山派傳人主持管理;登天門可遠眺長江如帶、鍾山似螺,瞰群峰匯聚,似潮奔涌;一九九二年七月三日,在這里拍攝到的「海市蜃樓」景象被譽為「千古奇觀」 南天門
碧霞宮
山頂上建造了一座宮殿,這就是碧霞宮。每年正月初九,人們紛紛前來燒香祭祀,這樣,逐漸形成了規模盛大、熱鬧非凡的「琅琊山廟會」。
有關琅琊山的重要習俗
正月初九是天日,傳說次日為玉皇大帝生日,所以琅琊山在這天會舉行大型的廟會,滁州人在這天會到琅琊山裡趕廟會。主要活動就是祭拜玉皇大帝。
編輯本段相關傳說
琅琊八絕:
在明代定名的「滁州十二景」中,「琅琊古剎」、「讓泉秋月」、「龍蟠疊翠」、「豐嶺祥雲」等景觀,都在琅琊山區。可是,一州景觀,分布廣泛,不都在琅琊山。瀏覽現存的幾部舊志,從明萬曆《滁陽志》到民國《琅琊山志》,都沒有明確的記載。
早在盛唐時期,滁州已有記載琅琊史話的《圖經》問世。二百多年以後,北宋至道元年(995年),著名詩人王禹偁任滁州知州,查閱《圖經》,漫遊琅琊,寫了不少詩篇。 唐宋《圖經》沒有流傳下來,琅琊寺里的《八絕詩》碑也早已毀廢,有賴於王禹偁《小畜集》中收入的《八絕詩》,琅琊八絕指的是庶子泉、白龍泉、明月溪、清風亭、望日台、歸雲洞、陽冰篆和垂藤蓋。雙泉亭台、碑篆岩洞、清溪古藤,有的至今尚存。 宋慶歷五年(1045 年),歐陽修來到滁州,對琅琊山上的佳麗景點,有了新的品評,寫下了組詩《琅琊山六題》——題詠六處勝景:歸雲洞、庶子泉、琅琊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覺方丈。前二景與「八絕」相同,其餘都有所改易。這「六題」,大概是歐陽修最欣賞的「琅琊六景」吧。他的摯友、宣城詩人梅堯臣曾經和詩六首,題為《和永叔琅琊山六詠》,同歐陽修的組詩一起流傳至今,成為琅琊山史話中的又一美談。
繼「八絕」、「六題」之後,由歐陽修命名的醉翁亭後來居上,著稱於世,成為如今琅琊山上最為有名的勝跡。琅琊山以人文薈萃為最大特色,而人們又公認,在遨遊琅琊的文人韻士中,醉翁是最受敬慕的前賢,最負盛名的代表。